依教奉行
信仰要正信,行道要正行。我們信仰佛法,走入佛法心中,行正菩薩道上,就是要一心一意實行佛陀的教法。佛法中最基礎(chǔ),也是學(xué)佛者不可或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是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行方法。循此三十七而修,即可次第趨于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為七秋:
第一科:四念處,又作四念住,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第二科:四正勤,又作四正斷——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第三科: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欲如意足、念足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第四科: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分為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第五科: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包含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第六科:七覺支,又作七覺分、七覺意——擇法覺支、精進 覺支、喜覺支、經(jīng)安覺支、舍覺支、定覺支、念覺支。
第七科:八下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諦——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維摩詰經(jīng)》中提到「三十七道品」是趨向菩薩凈土的法門路徑,對于學(xué)佛者,無論是自修或利他,都不能離開三十七道品的教育。三十七道品是在家、出家修行者切實能行的大道,不只是用在口頭上,更能實踐于行動中,身體力行,達(dá)致世界凈化的終極目標(biāo)。
所謂「助」,就是幫助我們認(rèn)識佛法,進而將佛法的精髓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三十七種通往真理的道路,引領(lǐng)著學(xué)佛者深刻體認(rèn)佛陀的精神指引,進一步發(fā)心立愿「以佛心為自己心」,開發(fā)自我的智慧。
佛法生活化的運用,歸結(jié)來說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短短的八個字,文淺而言深。凡夫在人間,日常的起心動念難保沒有偏邪,思想觀念上的一念偏差,言語動作就造作出諸般惡業(yè),惡業(yè)惡因輪轉(zhuǎn)不息,惡緣惡果便永無寧日。
有了三十七助道法以為指路明燈,廣大有學(xué)佛修行者,就能時時生起警惕,觀四念處、行四正勤以統(tǒng)攝雜難亂心,以七覺支、八正道的智慧動破無明闇鈍,圓滿大圓鏡智,乘般若舟安渡生死之河,達(dá)至涅槃彼岸。
感恩王端正居士及郭孟雍教授的用心,不畏煩勞數(shù)次讀覽拙著《三十七道品講義》,然后擷取其中要自以為歌詞,配上優(yōu)美而振動人心的樂曲,成為一曲「三十七助道品」偈誦。曲調(diào)悠揚,意味可淺可深,端視聽者的用心。以歌曲來唱,況味不落凡塵且余音繚繞;以「佛典偈誦」視之,廣袤之意境,深刻動人又切實能行,因此不失為方便接引眾善男子、善子人,唯吩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祈求天下無災(zāi)難。人間的凈土在人心,人心清凈有愛,身心苦難的眾生就有希望,就能得救。
慈濟人用愛鋪著路走過來,這條道路即是承自二千多年前佛教示之道——三十七道法。佛陀的教法大家應(yīng)該時時共修,這首三十七助道品的歌曲,則能幫助大家熟悉其中之精髓,時時唱念,刻刻不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志求佛道者依教奉行,庶乎不空過此生。
四念處
【觀身不凈】
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來計較;
了解自我入經(jīng)藏,天堂地獄在瞬間;
九孔常流不凈物,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zhuǎn)污染為清凈身。
【觀受是苦】
人生嘆苦苦何在,親身入苦去感受;
用心來觀受是苦,才能了解何謂苦;
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
情與無情同有受,無不在于感受中。
【觀心無常】
心念所生稱為生,心念執(zhí)著就是。
反恩為仇稱為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jīng)藏,生住異滅在其中。
【觀法無我】
有色無色皆是法,眾生皆為法所困;
六根六塵蔽真心,莫使無明驢亂意;
磨磚焉能做明鏡,自家寶藏善珍攝;
逶徹宇宙萬物理,觀法無我唯心造。
四正勤
恒持剎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懺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來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塵。
五根五力
【信根(力)】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
正確信仰根必在,稍有偏差誤前程;
無相之相是實相,無所求心是道心;
信解行證不偏離,成佛之道方可期。
【精進根(力)】
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
行茲在茲一念心,把握時間正道行;
凡夫地到佛境界,努力精進不停歇;
有信更要求精進,用心用心再用心。
【念根(力)】
一切舉動一念心,治心守意于未萌;
度人先從救心起,培養(yǎng)一分仁德心;
一念含融三千界,守住最初一念心;
萬法皆出于一念,我向正道念力行。
【定根(力)】
專一心思求正道,心不散亂就是定;
念茲行茲戒定慧,堅固一念初發(fā)心;
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禪;
若將佛法生活化,歷歷昭然心目間。
【慧根(力)】
智為分明知解心,世間色法分得清;
慧光遍徹天與地,平等大愛眾生心;
人人與佛緣平等,佛在自心不遠(yuǎn)求;
智慧根源四念處,處處當(dāng)念;坌。
七支覺
【擇法覺支】
觀察諸法用智慧,選擇教法來修行;
大乘三法善抉擇,上求佛道化眾生;
學(xué)佛要求于內(nèi)心,分辯是真或是偽;
學(xué)習(xí)佛陀大悲心,修得七覺正道行。
【精進覺支】
心若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不間歇;
名利地位都虛幻,善能覺了修道法;
有情眾生煩惱多,情難斷而愛難舍;
四無量心無間斷,分分秒秒精進中。
【喜覺支】
有理有道是真法,心得善法生歡喜;
為佛都有而眾生,終此生而志不忘;
慈濟精神古來有,復(fù)古佛陀再世時;
親身力行佛真理,體悟真法得歡喜。
【輕安覺支】
有形無形都煩惱,起心動念也煩惱;
患得患失來罣礙,千頭萬緒總煩惱;
心專意解除煩惱,心若能定則輕字;
斷除諸見煩惱時,上乘佛界沒煩惱。
【舍覺支】
日常生活執(zhí)著心,舍離所見念著境;
心病還需心藥解,把握現(xiàn)在是道心;
人生猶如走繩索,甘愿來做歡喜受;
看得開來相得遠(yuǎn),專心一意向前行。
【定覺支】
心住一境不散亂,歡喜自在心能定;
諸禪不生煩惱念,禪在生活日用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
全力奉獻(xiàn)無所求,堅定心意道中行。
【念覺支】
一念之心動三千,起心動念剎那間;
相入于心想生思,慈濟世界為眾生;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八正道
【正見】
心正行正修行人,修行要修無漏道;
心境佛境合為一,真空妙有無上道;
一勤天下無難事,貢高我慢煩惱生;
苦集滅道四諦法,真正寧靜是涅槃。
【正思惟】
四諦十二因緣法,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
用心力行聞思修,累積福緣與慧類;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復(fù)輪回?zé)o明起;
如是因緣如是果,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語】
最易造業(yè)因是口,開口動舌都是業(yè);
遠(yuǎn)離虛妄不實語,缺角杯子視為圓;
心存道念智慧生,最終目標(biāo)是修行;
一句戲言種因果,無漏智慧攝口業(yè)。
【正業(yè)】
修身養(yǎng)性來學(xué)佛,培養(yǎng)耐心與耐性;
心正念正見解正,無漏智慧修攝身;
道業(yè)常在正道中,斷除一切邪妄行;
同復(fù)清凈的本性,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學(xué)佛法在正命,守本分抱歡喜心;
有緣感觸求真理,回歸本性見十相;
學(xué)佛要去妄回真,一理通則萬理徹;
出自內(nèi)心本分事,正命慧命自然現(xiàn)。
【正精進】
戒中修定定成慧,專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來間斷,發(fā)心力行有恒心;
禪在日常生活中,走入眾生群中去;
一勤下天無難事,守志奉道正精進。
【正念】
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多貪眾生不凈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疾眾生因緣觀;
多障眾生念佛觀,基礎(chǔ)在于戒定慧;
請轉(zhuǎn)逆緣為善緣,行茲在茲有正念。
【正定】
攝諸心念正定法,心不移動能靜定;
心靜定則道能通,正信才能夠正定;
萬法本來無所住,正住真空道理中;
動靜皆寂為賢相,正確修行菩薩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大愛包容地球村。
要創(chuàng)造幸福的人生,唯有從人心起,人人的心念凈化,能夠做到日日向善,這就是人間的凈土。所以人間的凈土,一定要人人共同來創(chuàng)造。
智慧是人人與生所具,只因一分雜念,靈覺的本性為愚疾無明所遮蔽,清凈光明的智慧便如明珠蒙塵。煩惱垢惡著心,渾渾噩噩是虛度一生,到最后如何是個了局?誰有當(dāng)下皈投正法,堅持至誠的一念初發(fā)心,一路精進不退轉(zhuǎn),有朝一日必得垢去明存,塵盡光生。
過去,總有太多的妄想,生活中許多的期望,幫本亦是人生前進的動力,但是隨著人間欲念橫肆,妄想執(zhí)著紛飛,人心單純的希望早已染上許多色彩。妄想太多,就有所求不得的通苦,但是疾昧的凡心,明知欲望難求,心念即是不斷往外貪取。到頭來,浮生若夢一場空,一直到來往生世,生生世世。
除即煩惱牽纏的首務(wù)之要,是轉(zhuǎn)變我們的妄想心,使其回歸靈明的覺性,明明覺覺,沒有虛妄的追求。佛陀一再殷殷叮嚀:「守住本心,老實修行!谷裟苋巳藙忧谑乇痉郑蠈嵭扌,就不會有這么多妄想貪著,雜念散心。
學(xué)佛,本來就是要清凈我們的心性。有的人所追求的修行,是找一個遠(yuǎn)離人群的地方獨修,以為這樣就是無所求的清凈,事實上,佛陀的教法反指旨引我們,更重要的是「行入娑婆,廣度眾生」。娑婆世界紅塵滾滾,對志求佛道者來說真正是修行的大道場,能深心抱持出世的精神,顧守好自我清凈的慧命,舍去貪染愚疾的心態(tài),就能破繭重生,行化人間自度而度人。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但愿諸上善人皆得以此出世脫俗之心,投入紅塵萬相之中,于眾生群中做提燈照路人,締造慈悲濟世之光明世界,共植;蹆敉痢
四念處
【觀身不凈】
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來計較;
了解自我入經(jīng)藏,天堂地獄在瞬間;
九孔常流不凈物,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zhuǎn)污染為清凈身。
很多人認(rèn)為,學(xué)佛是很深奧的法門,那么深,路又那么長,到底要從哪一條路入門呢?其實,佛法是最平易近人的,佛法也是為眾生所施設(shè)的,佛法最親近人生。只是,我們要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我們的心與佛法相契?
我常說,佛法要生活化,真正地做到在生活中不離佛法,即能契合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機。眾生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機,思想理念皆不盡相同,所以佛陀運用智慧,開啟種種方便法門,能適合各人不同的需求,使佛法與我們的生命用生活同行,這叫做佛法生活化。
「三十七道品」的內(nèi)涵能契合眾生不同的根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無論是上根利器之人,無非是教導(dǎo)我們?nèi)绾伟l(fā)心,如何解開人生迷惑,遠(yuǎn)離顛倒夢想,就能一步踏實地趨向究竟的佛道。
三十七道品的第一科即是「四念處」,指的是集中心念于一處,防止雜念妄想生起,藉以求得真理的四種方法。
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業(yè)則從哪里造成的?就是我們的身體。人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所以有貪、瞋、癡、慢、疑等等執(zhí)著,因而造業(yè)為斷,受苦不盡。我們在解脫這個苦境,首先要從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種自我觀察做起。
我們要時時遇境觀心,碰到什么境界,要好好以智慧往內(nèi)自觀。觀,就是觀想,也就是細(xì)心觀察的意思,對外在境界的是是非非,我們要清楚明辨,在心中好好咀嚼后才得出結(jié)論,這是對境觀境,細(xì)心地觀察一切宇宙人生的道理。
佛陀是覺悟的圣者,心與道完全契合,不只是透徹大地宇宙的真理,同時也突破個人的生理,我們?nèi)绻杏眯娜ネ笍、體會這個身體,就會看清這個臭皮囊是世間最骯臟,最不清凈之物,而且也是不常住的。
顛倒人生樂此身
「生命在呼吸間」,人的身體無非只是一層皮膚覆蓋著,隨著呼吸而存在,健康的時候,我們好好地照顧它,還算掩蓋得住這個臭皮囊,但也只是暫時掩蓋著。一朝呼吸一出不再進來時,整個身軀就會很快地敗壞、腐爛、臟臭不堪。就算活著的時候,亦是「九孔常流不凈物」,這些污穢惡臭的東西,無不是從身體產(chǎn)生。到底身體什么可愛之處?其實沒什么可愛,但是偏偏有數(shù)不盡的顛倒人生,都是為了這個臭皮囊而計較,為了此身而造業(yè)。實在是不值得!
從出來以來,我們就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生起種種執(zhí)著?纯葱雰哼蛇蓧嫷貢r,緊跟著放聲大哭,因為離開母親的胞胎接觸空氣,陡然間,如寒風(fēng)刺膚、鉆髓裂骨之痛,所以他會大聲哭嚎。
等到適應(yīng)了自己呼吸空氣,污穢的身體也洗好了,就開始哭著要索求乳汁。食欲,是小嬰兒來到人間的第一種欲望,以此為起點,接著又有衣、住、行等等各形各類的欲望,一直到老死,欲望都不會停止。
欲念是人生的一大苦難,而人就是因為有了身體,連帶跟著種種欲念糾纏不休。所以學(xué)佛,先得時時警覺我們的心念。四念處之「念」就是能觀之智慧——常常思考身心的苦難,提起心念來探討人生,這樣才能開啟我們的智慧,有智慧的人,即能探究世間萬相,解脫人生的苦源。
「處」是所觀之處境。要時時反觀自己,我們天天對著外境,身心雙方都有許多感受,是苦是樂,是歡喜抑或悲哀,這些感受、周圍的境界都來自于這個身軀,所以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惯@個身體帶給我們多少苦惱與障礙!因此四處的第一種觀法即「觀身不凈」。
隨著寒暑氣候的轉(zhuǎn)變,我們身體也要接受變動中的各種不適。身體的苦,天氣熱時汗流浹背,一天不洗澡就忍受不了那種黏膩汗臭;天冷時,身上的熱氣容易流失,稍不注意,就不免感冒咳嗽,鼻涕多痰,嘔吐不凈之物。
人身一不調(diào)和,什么臟東西都有會從身上產(chǎn)生出來,實在讓人覺得很通苦。尤其我們看到意外事故中,皮破骨斷的,傷口散發(fā)出惡臭,原本看似健康美麗的外表,也可能變形丑陋。臉色變黃、身體水腫、肚腹腫大、手腳變形,這些疾病的形態(tài)只要看到醫(yī)院里走一圈,就能切實感受到那分痛楚無奈。
所以「觀身不凈」,到了人生一切苦,不脫離身體的造作,即不再一味貪戀世間的種種欲念,就能好好把握有用之身,付出自己的良能。
苦障消除心自在——黑牛報恩
付出的同時,苦惱與障礙出消除了,我們的心靈就能得到自由。以智慧之眼,用超越的精神來看待這個身體,便不會有那么多計較的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yuǎn)都是和樂安詳。
在佛陀的本生經(jīng)里,就有一段溫馨故事。
從前,在一個山邊的小鄉(xiāng)村里,來了一位流浪人,他身無分文,唯一的財產(chǎn)就是一頭剛出生的小牛。山村里住了位老婆婆,看到這位疲憊的流浪人,覺得他很可憐,就對他說:「我的房子可以給你住,你付出多少錢都沒有關(guān)系,歡迎你在這里安定下來!惯@位流浪人很感激,就留了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生計還是沒有著落,根本無法付房租,盡管老婆婆并不計較,他自己卻覺得不好意思,就將小牛留下來,趁著夜里離開了。老婆婆發(fā)現(xiàn)流浪人已經(jīng)離開,留下了小牛,她起了憐憫心,就很細(xì)心地照顧這頭小牛。小牛在老婆婆如母親般的照料下,一天天地長大了,成為毛色美麗、體力又強壯的牛。
有一天,一群商人帶著五百輛車的貨物經(jīng)過這個小鄉(xiāng)村,因為山路坎坷,拖車的牛都很疲倦,走到這里又在渡河,這些牛都已經(jīng)沒力氣了。商隊中專門照顧牛只的人,看看情況不對,就想:這個地方應(yīng)該也有群牛,我應(yīng)該去找些強壯的牛來替換。結(jié)果在鄉(xiāng)村的牛群中,發(fā)現(xiàn)一頭毛色漂亮,體格又特別強壯的牛,他就問牧牛的孩童這頭牛的主人是誰?牧童說:「主人不在這里,你需要就牽去用吧!」
商人們聽了就過來拉牛,卻拉也拉不動,這位照顧牛只的人好像解牛的想法,就對牛說:「你來幫忙拖車,我給你酬勞!咕烷_始喊價,一直開價到一千塊錢,這頭牛才往前移動。他們將牛軛放在牛肩上,牛就將一輛輛的車拖過河,短短的時間內(nèi),五百輛車都拖好了。商人們很歡喜,就用一條繩子串了五百塊錢,掛在牛的脖子上,然后準(zhǔn)備繼續(xù)上路。
當(dāng)商隊再度啟程,這頭牛就奔到隊伍前擋住去路,而且怎么拖都拖不動。相互拉扯了半天,后來還是管理牛只的人出面調(diào)解:「各位,人不能欺騙畜生。我們既然認(rèn)應(yīng)給它一千塊錢,就要依言履行,還是趕快再補上五百塊錢吧!」商人們莫可奈何,只得再補上五百塊錢掛在它脖子上,說也奇怪,這頭牛就乖乖地讓開了,商隊也順利地出發(fā)。
牛兒得到一千塊錢酬勞,一副快樂的模樣快速奔跑回老婆婆的住處,牧童們也好奇地跟著它跑回家;氐郊,老婆波看到它脖子上掛著這么多錢,瞪大眼睛望著它,想不出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牛兒當(dāng)然是無法回答,但是身旁的牧童早已七嘴八舌、比手畫腳地,將經(jīng)過告訴老婆婆。
老婆婆聽了,馬上摟住牛兒說:「『媽媽』知道你的意思,你看我老了,想要賺錢分擔(dān)我的工作是嗎?我的好孩子,下次別再這樣了,生活過得去就好。你今天工作得這么辛苦,媽媽好心疼啊!」
佛陀說了這則故事,提醒我們知足最大富,感恩的人最美麗?纯瓷屏嫉睦掀牌,她的悲憫心普及陌生人與動物,而萬物有情,連牛兒都懂得回報。所以說「人生在世幾十年,何必斤斤計較」,什么事都能看到透徹,知道此身不清凈,還有什么好計較的?不如善加利用這個不清凈的身體,來超越凡夫的限制,在到圣人的境界,「了解自我入經(jīng)藏,天堂地獄在瞬間」由凡轉(zhuǎn)圣就在一個心念的轉(zhuǎn)變之間。
環(huán);厥兆龅缊
「身懷寶藏不相識,轉(zhuǎn)污染為清凈身」,我們現(xiàn)在推致力環(huán)保回收,都會說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將這個理念運用到我們身上,何不就把不清凈的身體廢物再利用,轉(zhuǎn)污染為清凈的道身——清凈載道之身。
中國的儒教注重修身,但是佛教的教育則是指導(dǎo)我們要修心,心不好好自省,好好自我觀察,卻要從身外去了解,等于是緣木求魚,了不可及。所以,三十七助道的第一項,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好好地省察人身的不清凈。
水能載舟,亦能復(fù)舟,身體受限于欲念,曾引發(fā)很多惡業(yè);若能透徹身體的限制,去掉私欲,將身心奉獻(xiàn)于廣大的眾生,此身則是修行的載道器!妇趴壮A鞑粌粑,色身猶為載道器」,身內(nèi)的污穢就如同我們造作的惡業(yè),做惡造善取決于迷悟之間,一旦清凈本心,去垢存明,這個色身仍是我成道的利器。
藉形體行菩薩道,藉形體為人間付出。在付出中,使我們心無掛礙,身心輕字,這就是造福修慧,用我們的身體來創(chuàng)造凈土,植福人間。
【觀受是苦】
人生嘆苦苦何在,親身入苦去感受;
用心來觀受是苦,才能了解何謂苦;
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
情與無情同有受,無不在于感受中。
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在冷熱或晴、雨的氣候轉(zhuǎn)變中,不時給我各種「感受」。春來時,氣候宜人恬適,不冷不熱,大地草木都很繁榮,放眼所及一片青翠,大地一片綠油油,百花盛開,給我溫和又適宜的感受。
夏日時,烈日當(dāng)空,氣候炙熱難耐,走在外面禁不起日灑就汗流浹背,全身灼熱欲焚,好不容易回到家里,非得趕緊大開冷氣,以人工的的方式得到清涼。但是忽冷忽熱之下,難免身體調(diào)和不過來,又病狀叢生,真是苦不堪言。
到了秋天,樹葉枯黃飄零,大地一片蕭瑟,這也是一種感受,讓人感覺一切希望逐漸消失。過了秋天,就是冬季的來臨,冬雨苦寒,令人恨不得也學(xué)著動物冬眠,藉以度過寒冬?傊,大自然的氣候變化,帶給人不同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中,總也是苦多樂少。
放下感受——寒夜敲板聲
在精舍的修行道場里,每天早上三點多、四點不到,便要早起上殿課誦,念佛發(fā)愿,堅固這一日為眾生付出的心志。在寒冷的天候中,聽到「叩!叩!」敲板的聲音,心中不免立即生出一種感受:外成這么冷,被窩這么溫暖,還這么早,想要掀開棉被,也會有一點掙扎。其實這種感受雖是如此,不過,對心念堅定的人來說,要離開安逸的享受一點為難,但是對重視感受的人而言,要他放下貪著溫暖的意圖離開被窩,那就很難了,這就是感受對人所設(shè)的陷阱。
四念處的第二種方法——觀受是苦。「感受」的確是一件很奧妙的事,佛陀的教育,也是教我們平時要如何調(diào)伏這些起伏不定的感受。我們的感受不離「樂受、苦受」,樂受中有「喜受」,苦受中有「憂受」,另外有不喜不樂之受,這都屬于感受的范圍,稱為「五受」。
看看世間的女子,她們?yōu)榱松眢w的感受,時時要逛委托行,精心挑選美麗的服飾,不惜金錢買下各種五顏六色的衣衫,心中想著穿上這些名流服飾時,就像彩蝶飛舞般地令人羨慕,愈想就愈是快樂。
這些人總喜歡花下大筆金錢購買最昂貴的服飾,認(rèn)定最昂貴就是最好的,而且是最風(fēng)光的。記得幾年前,我們有一位委員家里就是開委托行,她常常進出國門,到外地買回各種名牌服飾。她說這些買回來的衣服掛了出來,價錢都標(biāo)得很高,一伯件衣服就要幾萬元,掛上去之后,馬上就有了人買走了。
曾有一件衣服,她標(biāo)價七百元,結(jié)果放了半年,有的人看到七百元就拿起來又放回去,有的人根本連看都不看一眼,放了很久的時間都買不出去。她覺得委很奇怪,這件衣服是打過折扣和,為什么大家看了之后都再放回去呢?
虛榮心態(tài)——最美的服飾
后來有一位也是開委托行的同業(yè),就告訴她:「你錯了!相盡可能把衣服很快地買出去,不是把價錢降底,而且是把價錢提高,很快就會買出去了!
她覺得這怎么可能呢!同業(yè)就說:「不相信,那你標(biāo)了價錢看看!乖瓉順(biāo)價七百的衣服,換成五千元的標(biāo)簽。不料,早上標(biāo)上去,下午就被人買走了。那一年,我們正籌建花蓮慈濟醫(yī)院,在一、二十年前,五千元已經(jīng)是很大的數(shù)目,但是一改標(biāo)價錢,下午就買掉了。
隔天早上,這位委員送來四千五百元。她說:「師父,我有一件認(rèn)衣服本來就標(biāo)七百,半年了都買不出去,后來改標(biāo)五千很快就成交了。我的心里覺得很不安,所以把四千五百元帶來給師父蓋醫(yī)院!
所以,七百或五千,其實都有是同一件衣服,但是用不的價錢去買,穿的人感受就不同,價錢高似乎也提高了自己的身分,連看的人感受也不會一樣,羨慕與嫉妒的心理油然而生。
知道了其中的機巧,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心理真是可笑,可是我們不都是常常自墜陷阱,心理的感受時時不得自由,你想,這樣苦不苦啊?為了一點虛榮,花費這么多也只是一時的滿足,到底值不值呢?
世間上有多少人為了滿足所謂的感受,而迷失了自己,愛與恨亦都是在感受中,人生!人生的業(yè)力都離不開愛與恨,愛一個人的時候,這種感受是不是好過呢?常常看到因為求不得而由愛生恨的例子,那也是苦啊!
所以我常對慈濟人說:「我們要發(fā)揮大愛。 箰廴说娜艘獝鄣幂p安自在,被愛的人沒有煩惱掛礙,這樣的愛才是真正清凈的大愛。假如都是如那種自私占有的愛,實在是很苦,在社會上,多少兇殺、情兇、仇兇的案件,多少慘案都是這種感受中造成的。
溫馨之情——捐血捐髓
不過,我們可以感受到慈濟的人愛。像我們每日早晨的志工會中,常?梢月牭街竟兎窒頊剀暗膫案,那種感受真好啊!也有志工上臺報告,某一天急診室突然接到一位病患,他因為欠債而被追殺,流了很多血,送來急診需要緊急大量輸血。
醫(yī)院發(fā)出廣播,呼吁B型的人趕緊發(fā)揮愛心,這位志工聽到了,剛好自己是B型,就立刻趕往檢驗室。到了那里,看到話多醫(yī)師、護士和行政人員,已經(jīng)有一大堆大人排長龍等著要捐血。這位志工說,想到要救人,那種感受真好!
慈濟推動「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幫助血癌病患增加一分生機,捐、受雙方經(jīng)過一年的時間后,可以在我們所舉辦的「骨髓相見觀」活動上見面。每年和骨髓相見歡,總是涌現(xiàn)許許多多生命交會的淚光,幾十萬人之中,才可能找到這么一個可以配對成功的人。
我常常說,全世界只有他可能救他,大愛、大仁就有大勇,這些捐髓者很勇敢地把自己身上的髓奉獻(xiàn)出來?吹皆狙傺僖幌⒌拿痪攘嘶貋,重回健康活潑的生活,現(xiàn)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他高興與祝福。就算沒有救回來,受髓者的家人也一樣來到與、現(xiàn)場,感恩捐髓的善心人士,因為他曾經(jīng)帶給他們無助的心一線希望,這已經(jīng)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有一個小小的男孩子在接受捐髓后,頭發(fā)變成和捐髓者相同的漂亮卷發(fā),血型也變得的捐髓者一樣。你想,這不就是再造父母嗎?當(dāng)他們上臺時,擁抱得緊緊的,在場的人無不感動拭淚,這種感覺真的很動人。相信捐髓人的心中,當(dāng)別人有苦難的時候,能夠及時去幫助他,一定也覺得救人的感受,真好!
所以感受的苦與樂,其實要看我們是以什么心態(tài)、什么行動來面對。世上的人常以自私的心去看待人事,而不是用愛與付出相互對待,難怪說「觀受是苦」,因為自私背后總是所求不得,當(dāng)然也就痛苦不斷了。
苦樂憂喜——跟著感覺走
苦受是「五受」中最常見的感受,人生總是帶業(yè)而來,受到層層苦難的障礙,這都叫做苦受。有一種感受則是「憂受」,內(nèi)心常常存在莫名的擔(dān)憂,獲得也苦,失去也苦,時時擔(dān)心憂愁,這就是憂受。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位媽媽說:「其實我也很苦,很苦!為什么苦呢?我的苦,不是為了丈夫,不是為了環(huán)境,我有好丈夫,也有好環(huán)境,我的苦就苦在我的兒子很挑食,都不肯吃飯,兩個兒子都瘦巴巴的!
聽到這個個案,我就想,環(huán)境太好的孩子常常都會這樣,應(yīng)該帶他們到非洲衣索匹亞等地去住住看,肯定不用多久,回來后他絕對不敢說不吃飯。總之,這叫做憂受。時時有很多煩惱,走在路上,怕天會塌下來;走在山路,又擔(dān)心山崩,這種很憂郁的感受,真的也不好過,F(xiàn)代有很多憂郁癥的病患,這種人就是不樂觀的人,很容易憂愁煩惱,這都屬于憂受,是比苦受更深一層的感受。
「樂受」就是快樂的感受,比如好朋友許久不見,大家碰了面很快樂,可以大聲叫,可以互相擁抱,這叫做快樂。「喜受」則比樂受要更深一層,離開了快樂的境界之后,內(nèi)心還是保持著那分歡喜,有的人快樂到睡覺都會笑,那就是喜。
那種喜悅,盡管離開了當(dāng)時的境界,事后只要一想到就會起歡喜心,我們常說「法喜充滿」,獲得法益的喜悅,成為永生難忘的歡喜,因為歡喜的心態(tài)又能生出更大的力量,更加法喜無邊。這就是喜受。
另一種是「不苦不樂受」,明明其它人都很歡喜,你問他快樂嗎?他會說,沒什么感覺;別人明明受盡了苦難,你間他會不會覺得心疼?會不會替對方感到痛苦?他會說,我也沒有感覺。這種不覺喜也不覺苦的感覺,就是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存在。沒什么好快樂,也沒有什么苦難的,只是很平淡的人生,不苦不樂。這種不苦不樂的人,有的時候他的人生就像一杯白開水,沒有什么值得回憶。
這些都是「受」,其實大家可以隨時隨地于人事物中去感受。總面言之,大部分的人生喜樂較少,苦、憂就比較多,所以才說「觀受是苦」,能觀受是苦,才能進一步突破感受對我們內(nèi)心的箝制。
提到樂受,人的一生是不是能永久快樂呢?答案似乎是相反的。常常聽到不同的人抱怨不同的苦難,有的人雖然一時快樂,卻也常出現(xiàn)「樂極生悲」的情況,看看新聞中常見的例子,有的人興沖沖地出門旅游,卻在途中發(fā)生意外,就此天人永隔,在生的家屬悲痛欲絕,但是再也喚不回逝去的親人。
慈濟人每每在這樣的情況中,迅速趕往安撫,因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也都是一種感受。雖然傷在他的身上,他的感受是痛
苦,其實受傷的人是肉體的痛,而看到的人則是出于悲憫之情而心痛。又像慈濟人在日常中深入小區(qū)關(guān)懷,遇到需要幫助的個案,莫不是感同身受,對方受了很多苦難,雖然事情發(fā)生在他的身上、他的環(huán)境,但是我們的心替他悲苦,所以能化感受為實際行動,想盡辦法減輕他的苦痛。
所以我們學(xué)道修法,要能跳脫是非。以極微細(xì)的智慧去觀察,就不會動不動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因而造成心靈的折磨。遇到人事問題時,不要將它當(dāng)作是非,如果真的有是非時,也要當(dāng)成教育,我們要懂得跳脫,懂得解脫。
感受,確實帶給人生很多的困擾啊!社會上流行一句話——「跟著感覺走」,這句話看似率性自在,其實可能隱藏許多危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事,理智上也明知不可行,卻因為感受的不斷誘引,最后還是跟著感覺走,卻不知走上了何種歧途。
透徹虛幻——公主的珠鏈
佛陀曾經(jīng)舉出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人心隨著感受流轉(zhuǎn),之間所可能產(chǎn)生的荒誕結(jié)果——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心愛的小公主,這位小公主生得伶俐、漂亮,年齡才六、七歲。
有一天,宮女陪著她到花園玩耍。來到水邊時,小公主看到泉水從高處往下流瀉,在水面上產(chǎn)生許多可愛的水沫,一個個水泡被黃昏的太陽一照,現(xiàn)出了七彩顏色,一閃一閃的,真是十分美麗!
小公主看了滿心歡喜,對這些美麗的水泡愛戀不已,就命令隨侍的宮女說:「我要水中的泡泡,你們把水泡拿來給我。」但是水泡要怎么拿呢?手一碰就破了!可是小公主一直吵著要這個東西。宮女不知怎么處理,只好趕緊向國王報告。國王一聽,親自來到水池邊對小公主說:「我的小公主啊,這些水泡沒辦法拿得起來呀!父王給你別的禮物,你要什么都可以。」
但是無論如何,小公主只是哭鬧著要求拿到水泡,一連哭了好幾天了,哭得國王方寸大亂,十分心疼,真是無法可想,最后只得盼望會不會有奇跡出現(xiàn)。國王于是貼出告示:有誰能拿出水中之泡,串成珠鏈者,可以要求任何的賞賜。
剛開始利字當(dāng)頭,許多人都前去嘗試,但是誰也沒有辦法達(dá)成任務(wù),將水泡取出串成珠煉。任務(wù)失敗的結(jié)果,國王下令一一懲處,而且隨著小公主的吵鬧愈來愈兇,國王的處罰也愈來愈重,在國王的命令下前往取水泡的工匠,幾乎全被關(guān)入牢獄,全國上下惶惶不安。
后來,有一位老人自告奮勇,他來到國王的面前說:「我有辦法把公主喜愛的水泡串成一條珠鏈!箛趼犃耸謿g喜,終于把緊鎖的眉頭稍稍舒展。但是這位老人對國王開出一個條件,他說:「要把水泡串成珠煉很容易,只不過我無法選出公主所喜愛的水泡,能不能請求國王,讓公主親自來挑選,這樣我就可以串出公主最滿意的珠鏈!
國王覺得有理,答應(yīng)了老人的請求,小公主聽說有人可以串成水泡珠鏈,也歡歡喜喜地來到池邊。老人手上拿了一條細(xì)致的彩線,又把一個精美的小匙遞給小公主:「公主啊,我已經(jīng)準(zhǔn)備好了,現(xiàn)在看看公主喜歡哪一顆水泡,用這個小匙撈起來,我就可以為你串成美麗的珠鏈了!
小公主很用心地挑選,一會兒就看到一顆又大又圓,晶瑩剔透的水泡,于是伸手去撈,「啵!」小匙一碰,水泡就破了。這個不成,小公主耐心地再試另一個,結(jié)果破了一個、破了二個,大半天的時間中,所有的水泡都被小公主碰破了。最后小公主累得把小匙丟在一邊,停止了撈水泡。
這時老人當(dāng)著國王的面問小公主:「公主啊!過了大半天了,你怎么沒有選出水泡來讓我?guī)湍愦?」小公主也抬頭看看國王,就對國王說:「父王,水泡根本就撈不起來嘛!怎么可能串成鏈子呢?我不要水泡珠鏈了!孤犃斯鞯幕卮,國王終于松了一口氣。
這位智能的老人接著觀機逗教:「公主!哪怕美麗的水泡真能串成珠鏈,那也不是世間最美的東西。世間最美的就是『知足』,就是『感恩』,內(nèi)心的美才是世間真正的美,這是永遠(yuǎn)不會抹滅掉的!剐」饕埠苈斆鳎私饬饲笕〔豢傻玫臇|西是痛苦的。
佛陀說完這個小故事,就對所有的弟子說:「大家要知道觀受是苦,世間的物質(zhì)沒有一樣是永久的,但是眾生愚癡,常常執(zhí)著那是我所愛的,所以使我們苦不堪言。」
人生無常,人的感受亦若是,有時候無常一來,非但沒有樂的感受,反而是悲哀的事。佛陀在此,殷殷教導(dǎo)我們心安的道理,把心安住下來,則一草一木皆是如來境界;任何時候,心的感受都會恬適自在,寂靜悠閑。所以佛陀不斷教導(dǎo)弟子,要好好將我們的心安住在寂靜的境界中。
【觀心無!
心念所生稱為生,心念執(zhí)著就是。
反恩為仇稱為異,善念滅除就是滅;
觀心無常有四相,專一心思來觀察;
了解人性入經(jīng)藏,生住異滅在其中。
佛陀解釋人類心理的變化,時時都在生、住、異、滅四相中輪回不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即生即滅,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永遠(yuǎn)沒有暫停的時候。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猿意馬,一刻都安定不下來,才生起一念精進的心,跟著又是一念懈怠,所以說「凡夫凡夫,反反復(fù)覆」,往往是發(fā)心容易恒心難,難怪與解脫之境漸行漸遠(yuǎn)。
總之,心念無常,有時會聽到人家說:「我好感動,好感動!我很想要參與慈濟。」旁邊就有人說:「師父,他都是隨便說一說!刮揖蜁f:「他現(xiàn)在不是隨便說,他是認(rèn)真說,只是過了之后就忘記了而已,做不出來!顾哉f不是無心,而是有心,只是做不到「把握當(dāng)下,恒持剎那」,這也就是心念無常。
要調(diào)伏住紛飛的心念,就從四念處的第三個方法——「觀心無常」來入門。凡夫在六道三界中浮浮沉沉,有一句話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這種人生的欲愛,好像千尺的浪潮滾滾而來,稍一不慎,就會被卷入黑暗的海底,被名利、地位等等所纏縛困擾。
浪濤拍擊,滅頂之患
有時我們有了一點好因緣,獲得善知識的引導(dǎo),體會人生是苦,應(yīng)該追求一個恒常的道理來安住我們的心,解開無明的心結(jié)。這些佳語善言我們聽得進去,了解之后開始發(fā)心,跟著身體力行,做得歡喜又感恩。但是不是能一路向前無退轉(zhuǎn),步步精進不停滯呢?
能夠一路永不退轉(zhuǎn)的人,就像在大海中搭上了安穩(wěn)的船只,隨著燈塔的指引,加緊全速地往目的地駛?cè)ィ退闶悄媪鞫,也終能到達(dá)彼岸。而禁不起浪濤的拍擊,欲進還退猶豫不決的人,就在反復(fù)之中沈淪,難免滅頂?shù)奈C。
所以我們的心很重要,要時時自我觀察警惕,不要受到別人一點聲音,一點形色,就影響我們的道心。凡夫,總是在千尺浪潮中浮沈,茫茫不知方向,以致離岸邊愈來愈遠(yuǎn),「觀心無!,這是大家要很警惕的。
觀心無常,不是只叫別人去觀,而是要自己常常自我警惕,我們的心是不是能恒持剎那?凡夫之心無常,我們能超越凡夫,就是建構(gòu)在志愿堅定的基礎(chǔ)上。學(xué)佛最重要的是清凈本心,將心中的煩惱清除,把善念培養(yǎng)起來,就能慢慢去惡從善,顯露內(nèi)心的大光明。
佛典中有許多對堅定心念的探討。這里就有一段佛陀與弟子們之間的對話:某一次,佛陀講說布施的意義,弟子們聽了之后不是很明瞭,私底下就三三兩兩地討論起來。
佛陀看到大家議論紛紛,就告訴他們:「如果有不明了的地方,你們可以提出來。」于是弟子中有人提出問題:「佛!您提到布施,要我們無所求地布施,要我們排開自我去付出,但是,我們又覺得:修行不是要斷眾生緣才能解脫嗎?不斷地布施,豈不是一直和眾生攀緣不斷,這樣攀緣,還能了脫生死嗎?」
了脫生死,地獄天堂
佛陀露出了慈靄的面容,解答大家的疑問:「所謂的了脫生死,就是做到三輪體空無所求,付出之后輕安自在,沒有布施的量、沒有受布施者、也沒有布施的人,不會把布施這件事放在心里成為煩惱。如果能做到?jīng)]有得失煩惱,你就能解脫了!挂晃坏茏雍芸炖斫夥鹜釉捴械暮猓驼f:「我懂了!記得佛陀也曾經(jīng)說過一個布施的故事,能夠證明布施并非攀緣,而是三輪體空的自在!狗鹜狱c頭微笑:「來,將你記得的這個故事,再說出來跟大家分享。」
這位弟子就說:「我曾經(jīng)聽佛陀說——累劫以前,有一位小國家的國王,他有兩個孩子,一個非常善良,懂得禮讓,又有大布施心能施與一切眾生,凡事皆以利他為上,不執(zhí)著自己的益處。另一個孩子則是貪得無厭,時時嫉妒哥哥受到人民的擁戴!
這位貪心的弟弟擔(dān)心哥哥的聲望太大,將來王位肯定是哥哥所有,那么自己的勢力不就受到威脅了嗎?于是想盡辦法陷害哥哥,后來哥哥知道弟弟不安心,就主動向國王提出要離開這個國家,到其它地方去參學(xué)!估蠂跞f分不舍,但是太子一再請求,國王了解他的心意,自己也不愿意兩個孩子為了王位起干戈,只好默許太子的決定,讓他離開。
太子帶著太子妃即將啟程,誰知弟弟還不罷休,竟然阻止哥哥攜帶家產(chǎn)離開。他對哥哥說:「要出國游學(xué)是你自己的事,應(yīng)該帶著簡單的行李就可以,這才是真正成就自己!箚渭兊奶右稽c都不介意,反而認(rèn)為:身無一物,就是身心自在輕安,這樣確實不錯!于是只帶著家眷就離開了。
走出國門,他們先來到一處人煙稀少的山間安頓下來,男耕女織,過著知足而簡單的生活,雖然刻苦,心中卻很安然。經(jīng)過一段時間,太子妃心想:雖然這種生活很安定,終究不是永久之計!太子則是想:我一直待在山上,少與人群接觸,這要如何利益人群呢?我應(yīng)該走入人群,才有機會幫助別人。這對善良的夫妻經(jīng)過討論之后,又決定離開山上,移居到聚落之處。
兩個人辛動地做著苦工,然而看到貧窮的人,他們同樣竭盡所能布施。有一天,看到一個人昏倒路邊,夫妻倆就把他帶回家,照顧他的生活,為他延醫(yī)治病,很快地,他們手頭的錢都用完了。到了這步田地,夫妻倆還是無怨無悔,太子妃自愿賣身為奴,換取金錢去拯救這位病人。
當(dāng)時,天神見到夫妻倆布施的大愿如此堅定,覺得十分震驚而感動,決定要成就太子,對他做一個最后的試煉。天神化身為一個普通人,來到太子面前對他說:「像你過著這般刻苦的生活,犧牲自己來幫助別人,何苦呢?你可知道,我有一位朋友,就像你這樣喜好布施為善,但是最后的結(jié)果又是如何呢?他墮入了地獄。∥覄衲氵是顧好自己就好了,別再去做幫助別人的傻事!
太子聽了就問他:「你這位朋友救人之后墮入地獄,那么,請問
那些被救的人后來怎么樣了呢?」化身的天神回答:「被救的人!反而是得救了,后來都生到天堂了。」太子聽了,臉上露出安心的笑容,他說:「只要被救的人能得救,皆得上生天堂,我一個人下地獄又有什么關(guān)系,這實在很值得!」
一時大地震動,化身的天神五體投地,頂禮贊嘆說:「您不愧是一位大菩薩、大覺者,處在五欲熾盛的環(huán)境中,心不受污染,道心堅定不動搖。能舍人所不能舍,發(fā)好愿救苦眾生,『只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的確是難行能行,很慚愧我還來試探你的道心,請接受我虔敬的賀喜與祝福,將來的你必定成佛。」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佛的弟子重述這段故事后,又請教佛陀:「佛!這段故事的含
意,是否就是您平常時時教導(dǎo)我們的——『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陀微笑點頭:「沒有錯,一切的佛法旨要,都離不開這八個字。
眾生的顛倒,惡緣惡果就是由一念惡念所產(chǎn)生,這分惡念非?膳,隨著惡念而來的惡業(yè),就是未來墮落地獄的根源。所以,比丘!定要時時顧好這念心,不生惡念,更要時時精進,眾善奉行,將復(fù)雜污濁的心念洗滌盡凈,世間眾生多苦難,你們要去為一切眾生解除苦難。造一切善事,一切善業(yè)推動,就是真如本心的*輪轉(zhuǎn)動,心善、*輪轉(zhuǎn),內(nèi)心污染的惡念自然就消除了。
能日日消除心中的惡念,人與人之間的是非煩惱自然斷滅。這就是我長久以來所殷切叮嚀的,任何一種法門,都不離開要人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就是我日常的教法!惯@是佛陀對眾生最真切的教育。
在以上這段對話中能夠了解,心的確是最無常的,變動都只在剎那間,所以我常常說慈濟人做慈濟事,三十多年如一日,這實在也是不簡單。每個人不只是把握當(dāng)下,最難得的是大家恒持剎那,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所以「觀心無!梗總人應(yīng)該放下無謂的愛著,擇善固執(zhí)于初發(fā)之念,把握恒常立心行愿。
我們要好好地照顧好這一念心。
【觀法無我】
有色無色皆是法,眾生皆為法所困;
六根六塵蔽真心,莫使無明驢亂意;
磨磚焉能做明鏡,自家寶藏善珍攝;
透徹宇宙萬物理,觀法無我唯心造。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以及觀法無我。
世間有哪一件事物是永久的呢?名,是不是永久的呢?不是。財產(chǎn)、地位是不是永久的呢?也不是。一座房子蓋得再富麗堂皇、堅固持久,住在里面的人是不是能永遠(yuǎn)存在?也不能?傊耸篱g生滅無常,絕對沒有什么是恒常不滅的,當(dāng)然也就沒有一個東西是我們永遠(yuǎn)擁有的,就連這個所謂的「我」亦非常住不變。
光說我自己,回首三十幾年前剛開始推展慈濟志業(yè)時,我還很年輕,一眨眼,已經(jīng)進入老年了,當(dāng)時陪著我走過草創(chuàng)時期的慈濟委員,有的人已經(jīng)是八、九十歲的高齡,有的人則已不在人世。
想當(dāng)年,這些老委員的年紀(jì),還不及我現(xiàn)在的年齡,一眨眼,他們已八、九十歲了,是不是換成我已經(jīng)走到他們當(dāng)初的年齡!所以說來,真正的「我」在哪里呢?我是年輕的,還是老的?其實我還沒老化之前,也是年輕的。到底年輕時的那個是我,還是老來的這個是我?事實上,以后還有更加老化的我。
總之,人生絕對沒有「有我」之法,凡夫之所以錯認(rèn)有我,都是心念的執(zhí)著使然。凡夫執(zhí)著有我,所以,時時都有「我沒空!」「我責(zé)任負(fù)擔(dān)很重!」「我非常辛苦!」「我比他能干,我比他……」很多的比較,心念時時處在此滅彼生的比較中,確實是很辛苦。
乞丐王子扮一回
佛陀的教育,指引世人修學(xué)佛法,去除我相,掃除人我是非的煩惱。人生就像一個舞臺,站上了舞臺,有時的扮相是乞丐,再換過戲服,又變成王子;有時扮英雄,有時扮書生?傊磺械陌缦嗖煌,舞臺上的動作、形態(tài)就不同,到底乞丐是我呢?或是王子才算真正的我呢?其實,萬法唯心了不可得,根本沒有一個真實的實我。
就像觀賞魔術(shù)表演,看魔術(shù)師雙手空空的,蓋上一條手巾,一會兒就有小鳥飛出來?吹娜讼氩煌笧槭裁窜涇浀氖纸碇心茱w出小鳥,不過變魔術(shù)的人可是心知肚明,其中不過是些障眼的手法而已。
記得在很久以前看到一則故事,地點是大陸鄉(xiāng)下的一個地方,那時剛好碰上過年,田莊上的人正是農(nóng)閑之時,大家就會利用過年期間從事一些娛樂。在年初時,他們有一個民俗,全村的人都要來到衙門外,向官員們祝福,道恭喜。
那一天,大家集中在衙門外,時間一到衙門開了,縣老爺以及隨從們都跟著出來。縣老爺在預(yù)先設(shè)置的典禮場地中間落座,兩邊則坐著各級官員扈從,大家坐定之后,民眾們就開始圍近過來,向縣老爺?shù)热诉殿^恭喜。之后,緊接著是余興節(jié)目,讓村民們也來同樂一番。
節(jié)目進行中,有一對像是父子的人,身上穿著寬大的衣袍,他們擠過人群,來到縣老爺面前,年紀(jì)老一點的這位就說:「我們父子倆是走江湖討生活的。剛好在過年之時來到這里,不如就在這邊變變戲法,看看你們有什么要求,我都能辦得到。」
縣老爺想:難得過新年,這么多人在這里熱熱鬧鬧的,大家同來娛樂一下也不妨。所以就對變戲法的人說:「你到底能變些什么?」變戲法的父親回答:「看看縣太爺您要我變什么,我就變什么?偸怯憘生活嘛!」縣老爺再說:「你最拿手的是什么?」他就瞇起了眼睛:「我可以顛倒四季的運行。」縣老爺?shù)挂埠闷妫驼f:「這樣吧!目前剛開春,到處還有雪花漫飛,但是我現(xiàn)在想要吃顆桃子!
上天倫桃變戲法
變戲法的人露出為難的臉色說:「縣太爺想吃桃子,現(xiàn)在卻不是生長桃子的時節(jié),看看四處白雪茫茫,這個時候要上哪里找桃子呢?」這時,在場的人紛紛發(fā)出噓聲:「你剛才不是說能四季顛倒嗎?原來是騙人的啊!」這位父親臉上一陣紅、一陣白,拗不過眾人的嘲笑,就對兒子說:「兒子啊!我們就是以此為生討個生活,今天既然縣老爺出了題目想吃桃子,實在沒有辦法。不過,父親說出的話要做得到,只是現(xiàn)在要到哪里去找桃子呢?」
兒子就說:「父親,這個時候在人間根本找不到桃子,只有天上的王母娘娘那里,才可能拿到桃子呀!」這位父親臉上露出驚駭又無可奈何的表情,拍拍兒子的肩頭:「好吧!哪怕是上天下地,我們也要去偷出桃子來獻(xiàn)給縣老爺。」兒子點點頭:「可是天上太高了,要怎么上去呢?」變戲法的人就從箱子里找出一捆繩子,接著往空中一扔,這條繩子好像是活的一樣,往上一拋,繩子就一直往上伸去,最后只剩下一小截留在地面上。
大家看了都開始?xì)g呼:「哎呀!了不起啊!」父親又開口對兒子說:「兒子啊!本來應(yīng)該是我上去,但是現(xiàn)在父親老了,手腳都不靈活,只好讓你上去了!箖鹤油床坏奖M頭的繩子,心里似乎有些害怕:「上面這么高,繩子這么細(xì),萬一我掉下來怎么辦呢?」
父親也是一副可憐相,說:「你是我最疼愛的獨子,但是,父親的信用更重要啊!而且在縣老爺面前怎么能說謊呢?為了父親的信用,就算舍命也要上去啊!」兒子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就攀著那條繩子一直往上爬去,一會兒,他的身影消失在空中,又過了許久都沒有任伺動靜。
忽然間,繩子斷了一截掉下來,現(xiàn)場的人一片驚呼,變戲法的人就哭著說:「繩子斷了,我的兒子下不來了!惯@時,天空中掉下一顆桃子,這位父親拿起桃子趕緊獻(xiàn)給縣老爺。當(dāng)大家驚訝地看著這顆
桃子時,陡然間,天上又掉下一顆頭顱。
變戲法的人失去控制地大呼小叫:「這是我兒子的頭啊!我兒子因為偷摘桃子,受到天上的刑罰被砍頭了!」又一會兒,腳掉下來了,手掉下來了,變戲法的人邊哭邊把孩子的頭顱四肢收進箱子里,F(xiàn)場的人早已經(jīng)亂成一團。
終于,最后一截繩子也掉了下來,這時候,變戲法的人就把身上的寬大衣袍脫下來,蓋在箱子上,大家定下神來,這位變戲法的人露出了微笑,對箱子拍一拍:「孩子啊!我們的任務(wù)達(dá)成了,來!你可以起來了!瓜渥哟蜷_,兒子好端端地站了起來,F(xiàn)場的人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個故事中,變戲法的人到底使用什么手法,一時也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障眼法,都是虛幻的把戲。我們的人生還不是如此,沒有一件事是切實存在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觀法無我」,世間法中哪一個是我?我的身體是我嗎?頭是我嗎?腳是我嗎?頭有頭的名稱,腳有腳的名稱,到底我又是什么呢?身體的哪一部分才是我?
四大分?jǐn)炒嗣?/p>
其實,這個我也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沒有一個實我。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jié)合而成,也是四大假合在某段時空中的聚集,地、水、火、風(fēng)四大一不調(diào)和,身體就產(chǎn)生病癥,病的終點就是四大分散,也就是死亡。
生老病死,沒有永遠(yuǎn)的實相在。嬰兒呱呱墜地,當(dāng)時稱作嬰兒,而嬰兒的相是我嗎?非也。三歲、五歲時很可愛,那是不是我呢?那個時候的幼兒已經(jīng)不是現(xiàn)在的我了。青少年時,滿懷希望、意氣風(fēng)發(fā),那個俊秀的美少年,有一天還是會消失。所以說,過去不可得,未來多渺茫,人生真的是虛幻啊!
再看看我們體內(nèi)的細(xì)胞,時時刻刻都在生滅中,每一分秒不斷新陳代謝,這種細(xì)微的變化,連我們自己都不知不覺。于是,在不知覺中,有時人的體內(nèi)隱藏了惡毒的病菌,因緣和合之下就會發(fā)病。
根據(jù)醫(yī)學(xué)上的研究,現(xiàn)代人聞之色變,卻是出現(xiàn)頻仍的「癌癥」,其實,癌細(xì)胞并非只出現(xiàn)于發(fā)病者體內(nèi),每個人體內(nèi)都存在癌細(xì)胞。這就像是社會、國家一樣,如果彼此之間能和平相處,就能和樂共存,相安無事;可是健康細(xì)胞的運作一旦產(chǎn)生問題,癌癥細(xì)胞便會擴散蔓延,形成威脅生命的重大病癥。
很多病癥或許都不是外來的因素造成,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小乾坤,里面存在著無數(shù)眾生。這些眾生細(xì)微得讓我們看不到,多得超乎我們的想象,何時會出來作怪,總是無法多做預(yù)想,一旦產(chǎn)生又是令人所料未及。
記得花蓮慈濟醫(yī)院啟業(yè)初期,就曾有一個極特殊的案例。這位患者曾經(jīng)發(fā)生車禍,之后就常常頭暈,四肢無力,以致原本在山林邊的工作也受到影響。幾年來每況愈下,看遍臺灣南北各大醫(yī)院,折騰了許多年,情況還是未能改善。后來,南部地區(qū)的一位醫(yī)師建議這位患者:「你住在東部,花蓮有一家慈濟醫(yī)院,也有腦神經(jīng)科醫(yī)師,你何必舍近求遠(yuǎn),不如就近去看看?」
殺生食肉之為患
這位患者反正也無法可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tài),就來到我們醫(yī)院。來了之后,在門診的問診中,我們的醫(yī)師就問他:「你是否吃過生肉,譬如生魚片,或是其它沒有煮過的肉類?」他想了一想,就回答:「生魚片我沒有吃,倒是因為住在山林邊,所以也會去打獵,我吃過生的山豬肉。我們是整頭豬殺了之后,就用鹽巴腌制,想吃的時候,就切下一塊來吃,味道很好呀!」
醫(yī)師一聽就做下診斷:「你的癥狀并非車禍的后遺癥,而是腦子里長蟲,這是病從口入啊!」于是安排他做了檢查,真的在腦部里有一窩蟲。找出了真正的病因,接著安排患者接受手術(shù),幫他開腦將蟲子一條條夾出來。
我聽到這個消息,也到病房去看看他,這位先生就說:「慈濟醫(yī)院的醫(yī)師很好,你們救了我。」我問他:「現(xiàn)在你的手腳有力氣了嗎?」又把手伸給他握握看,他用力一握,我說:「會痛啊,果然恢復(fù)得很有力氣了!箤ΠY施救,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這個個案之后不到一年,又有一位病人,他的肚子脹得很大,后來醫(yī)師診斷是肚子里長蟲,醫(yī)師為他取出,拉開來竟有一米多長,真的也是聳人聽聞。想想,我們的身體真的是一個小乾坤,里面包含了多少東西,我們都未必能掌握。
因此,「我」只不過是一個假借的名詞,人的生命屬于大自然的共同體,實在不必太執(zhí)著于我。大家同樣生長在地球的這片土地上,這不就是一個共同體嗎?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所以說「息息相關(guān)」,大家應(yīng)該把小我看淡,不需要為了名利、地位而生計較,人我是非、明爭暗斗其實一點都不需要。
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是視普天下人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人人的危機,就是我的危機;人人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如果能這樣,就是打破小我,融會大我,在大自然中學(xué)習(xí)最寶貴的生存動力。
觀法無我因緣生
觀法無我的「法」,是道理,也是方法!赣猩珶o色皆是法」,我們應(yīng)該心心念念將佛陀的教理放在心中,還要分享給大家聽,讓大家都能了解萬物無常的道理,我們所看得到的一切東西,都是因緣生滅之法的組合。
看看眼前的桌子,它的原料是木材,木材的起源是種子,種子與大地會合,接觸空氣、雨露、太陽,種種的因緣法組合起來,這顆種子就會成長。一樣是因緣法組合成大樹,時機一到就被砍伐下來,經(jīng)過木匠的制作,最后變成一張桌子。
同樣的木料,除了變成桌子,也可以有許多其它的用途,不同的因緣就有不同的造就,可以制成器具,也能雕成莊嚴(yán)的佛像供人膜拜,也可以是蓋房屋的建材。這也是法,但卻非不變的法。
生生滅滅,五蘊中粗細(xì)顯微的轉(zhuǎn)變,常常只是自己粗心不得察覺。我們學(xué)佛,終極的目標(biāo)就是一個「覺」,因為我們還是不覺,才會執(zhí)著一切為我所有,以致被自己所埋下的煩惱困擾不休。學(xué)佛,就是學(xué)習(xí)跳脫這種苦惱,既然這個身體中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為何還要冒著風(fēng)險,為這個身體造業(yè)不斷呢?
覺悟的人,領(lǐng)受智慧的甘醇;迷而不覺的人,則是苦不堪言。我們要照顧好這一念心,不要常常只是嘴巴上掛著「愛心!愛心!」,我一再說,愛心是愛顧好自己的心,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照顧、影響他人,這叫做愛心。不是說送東西給人就是愛心。
不要讓自己的心常處在動亂之中,既然選擇了修行之路、慈濟的菩薩大道,我們要恒持剎那。世間上,既然什么都是不定法,都是因緣組合而成,切莫再要深陷自我的樊籠。
《金剛經(jīng)》中提到「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虛幻人生還有什么可執(zhí)著的?佛陀教導(dǎo)我們以智慧探討人生,真正能做到「觀法無我」,就沒有什么好計較與多較。來到世間,上了人生舞臺,如何扮演好最佳的角色,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動,把行動照顧好,方向不要錯誤,這個人生的角色就成功了。
四正勤
恒持剎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懺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來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塵。
接下來是「四正勤」。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正是不偏;勤是不懈怠,四正勤即是精于斷惡生善的四種修行在目。以上的「四念處」,是以四種觀修來了解修行的重點,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的教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來講四正勤,則是實地踐履的力行方式。
人從出生來到人間,就開始要不斷學(xué)習(xí),學(xué)會呼吸,學(xué)會以氣味分辯自己的母親,以哭鬧的方式表達(dá)肚子餓、尿布濕了等等。等到大一些就在黨說話、學(xué)走路,學(xué)習(xí)一節(jié)切生活所需的技能。這些學(xué)習(xí)大抵都在滿足身體上的欲望,皆屬于凡夫法。
幸運的人有緣接觸深一層的教法,藉以提升心靈、感化他人;迷茫不覺之人,則是浮沈濁流,追求凡夫的欲望,執(zhí)迷沈迷淪水世難脫。求取生活基本生所需,這是生存必要的條件,但是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超過基本范圍,變成了貪取。例如生命體的營養(yǎng)吸收,只要均衡足夠就好,許多人卻貪圖口腹之欲,肚子里不知道吃掉了多少生命!
葷食與素食
曾經(jīng)看到書本上的一句話,世界上哪個墳?zāi)棺畲?就是我們的肚子,這個地方不知道埋了多少尸體在里面。幾乎是所有的人,晚上都不敢經(jīng)過墳?zāi)梗瑓s沒有想過,自己每時每刻都帶著墳?zāi)沟教幣。難道一定要這樣吃盡眾生肉才能生存嗎?
我們有一位醫(yī)師的小孩,他的媽媽都叫我?guī)煿,她懷了這個孩子之后,奇怪的是,看到葷食就無法下咽,所以從懷孕開始,母親就改為素食。孩子生下來也一直都是素食,連牛奶都不怎么愛喝,卻長得又白又嫩,健康漂亮,身高甚至比同年齡的孩子還要高。
所以,有人說不吃葷食會營養(yǎng)不夠,這都是借口,是人的習(xí)慣、習(xí)性,同時也缺乏一分悲心。這念悲憫心即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哪有一種動物不是貪生怕死,哪有一種動物被殺害時不會恐懼痛苦。
人類就是缺少悲心,所以不惜傷害其它生命,來逞一時口腹之快,還覺得是天經(jīng)地義,這是一開始就培養(yǎng)出貪吃的習(xí)慣,造成了以非為是的殺業(yè)。從食欲的傷殺,延伸到人與人、國與國、人與自然的爭斗,殺戮不停,人類的爭戰(zhàn)與災(zāi)難則永無休止。
很少有人愿意靜下心來思慮,這一切人心不平、國際爭戰(zhàn),以及天災(zāi)不斷的起因究為何來?心中只是有很多不滿,有很多追求。結(jié)果,常常由愛成恨,從欲成貪,不順意而生瞋,從追求變成癡,貪瞋癡念一起,惡念浸淫日廣,后果就益加不能控制。
學(xué)佛就是要學(xué)戒、定、慧,懂得如何守戒,如何善盡做人的規(guī)矩,用心于此三無漏學(xué)的修習(xí)上。漏是煩惱,無漏就是沒有煩惱,所謂的「漏」,即是貪瞋癡的無明遮蔽了清凈的智慧,使我們的慧命漏失損耗了。一念之差全盤皆錯,再回頭,已是一身惡業(yè)緊緊縛著。
造善與造惡
身為凡夫,起心動念難免造業(yè),一發(fā)現(xiàn)自己產(chǎn)生這種不規(guī)則的心念,就要馬上以智慧去消除制止。能以戒對治,就不會一發(fā)不可收拾,所以佛陀警惕我們,對于生善止惡的四種方向要精動向?qū)W。
「一勤已生惡令斷」,心里有不規(guī)則的念頭生起時,馬上就以正念、正知、正見的智慧壓制下來,讓身體不去動作。因為我們都還是凡夫,心中難免會起心動念,惡的心念一起能及時克制下來,就不會造作不好的業(yè)。所以說「已生惡令斷」。
萬一,心里想,身形也造作了怎么辦?如果能亡羊補牢,亦時猶未晚。趕快把惡念去除,心中生起善念,引導(dǎo)身形成就善事,這樣雖然是兜了一大圈,慢了一步,但是能懸崖勒馬,至少得以免去粉身碎骨之患。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后悔」,一點點的心念沒有照顧好,讓它現(xiàn)形造業(yè),最后受到懲罰的還是自己。所以總是要叮嚀大家照顧好這一念心,培養(yǎng)好正知、正見、正念,才能行正業(yè),就不會屢屢生起錯誤的念頭。假若一時不察生起惡念,也要趕快對治住;身體有了行動,就馬上自我糾正,快刀斷亂麻,才不會自投羅網(wǎng),愈陷愈深。
「二勤未生惡不生」,這是最好的,讓我們一生都不后悔。就像開車上路,一路上小心注意,沒有漏看路標(biāo),沒有下錯交流道,遵守交通規(guī)則一路平安,很快地,就能輕松愉快地到達(dá)預(yù)先想好的目的地。
「三勤未生善令生」,我們都說要凈化人心,大家同樣有這番志愿,希望人心凈化、社會祥和,才能天下無災(zāi)難。這就是「眾生共業(yè)」的道理,我非常相信這個道理,而且以這一句話為依歸。
在我出家之前,從《梁皇寶懺》中看到「眾生共業(yè)」的理論,就非常相信,毫無疑問。出家之后,承秉「為佛教,為眾生」的師訓(xùn),希望把佛教的精神理念普及于天下眾生,使大家共造善業(yè),合心協(xié)力去造福人群。好人愈多,福愈大;福大,災(zāi)難就少,惡業(yè)的侵?jǐn)_就能減輕,所以我們應(yīng)該多發(fā)心,多發(fā)凈化人心的心。看看釋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他們都是聞聲救苦、不舍眾生。
這是菩薩的心愿,也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一統(tǒng)的一個法,其精神中心,同樣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四勤已生善令增」,也就是降伏惡念之后,進一步眾善奉行,能「恒持剎那四正勤」,消極地諸惡莫做,積極地眾善奉行,善業(yè)共聚就能破除災(zāi)殃。
凡事不要多計較,這樣放松名利的追求,自然能消除人我紛爭,心中的貪、瞋、癡、慢、疑亦能二拋棄,免了一天到晚用盡心力,和人明爭暗斗。再者,固守好自己的本分,將愛心拓展開來,還能更上一層去幫助別人。
發(fā)條的原理
四正勤的道理,其實就像上發(fā)條一樣,如果絞得太緊,發(fā)條斷了,整個作用就失去控制,就像我們的惡念一旦掌握不了,惡業(yè)隨即產(chǎn)生。暫時放松它,就不會反彈回來,也就是「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惡的方面一放松,它也就沒有作用。
接著可以慢慢地轉(zhuǎn)上發(fā)條,亦就是「未生善令生」。等到發(fā)條上得恰到好處,就能產(chǎn)生順利的作用,發(fā)揮器物的功能,這不就是「已生善令增」。佛陀要我們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心是一畝田,播下瓜的種子就出生瓜來,撒下稻種就結(jié)出谷子來。因此,今生今世好好地播下善種,好好地守護照顧,將來這粒種子發(fā)芽、生根、結(jié)穗、開花,即得收獲同樣美好的食糧與種子。
關(guān)于種子的造作,佛陀與弟子們也一起這樣的事件——佛陀給孤獨園時,與很多比丘同住,有一天,一大早就有許多比丘圍繞在一起議論。談?wù)f僧團中有一位比丘,平時巧言令色,聽他說話算得十分有理,但是觀察他私底下的行徑,卻與所說和話是兩回事。
他常常騙人,做些不法的行為,日子久了,其他的比丘《第二行品》四正勤
恒持剎那四正勤,勤須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惡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萬鈞,勤可助道展鵬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懺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無,從來善道在助人;
無緣大慈來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
紅塵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塵。
接下來是「四正勤」。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正是不偏;勤是不懈怠,四正勤即是精于斷惡生善的四種修行在目。以上的「四念處」,是以四種觀修來了解修行的重點,過去、現(xiàn)在、未來諸佛的教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來講四正勤,則是實地踐履的力行方式。
人從出生來到人間,就開始要不斷學(xué)習(xí),學(xué)會呼吸,學(xué)會以氣味分辯自己的母親,以哭鬧的方式表達(dá)肚子餓、尿布濕了等等。等到大一些就在黨說話、學(xué)走路,學(xué)習(xí)一節(jié)切生活所需的技能。這些學(xué)習(xí)大抵都在滿足身體上的欲望,皆屬于凡夫法。
幸運的人有緣接觸深一層的教法,藉以提升心靈、感化他人;迷茫不覺之人,則是浮沈濁流,追求凡夫的欲望,執(zhí)迷沈迷淪水世難脫。求取生活基本生所需,這是生存必要的條件,但是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超過基本范圍,變成了貪取。例如生命體的營養(yǎng)吸收,只要均衡足夠就逐漸感到蹊蹺,大家覺得有這樣的人同在僧團中,實在很不適當(dāng),就商量著要推派人選去向佛陀稟明這件事。佛陀聽到大家的議論聲,主走向前來詢問大家:「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大家一聽到佛陀問起,雖然不恥那位表里不一的比丘,可是誰也不愿意明指別人之過,又在那兒互相推辭起來。
佛陀就說:「學(xué)佛修行,最重要的是坦誠,雖然不說是非,但是也不能隱瞞事實,增長別人的錯誤!狗鹜庸膭畲蠹乙赂矣诿鎸κ聦崳腿耸露f。
修行重坦誠
于是,其中有一位比丘就說:「佛陀,您來常教我們莫論人非,所以大家明知道某某比丘的行為失當(dāng),但是又覺得一說出來就是論人長短。所以,我們才相互推派有要向佛陀請示!贡惹鹩谑欠A白佛陀:「某某比丘在僧團中,表面上看起來能言善道,但是私德卻令人厭棄,言行十分不一致,讓大家覺得有損比丘們在外的形象!
佛陀聽說原委,就要大家坐下來,而后對大眾說道:「來!我來告訴你們,這就是某某比丘的習(xí)氣,其實他也心想修行,只是習(xí)氣難改。不只是在今生如此,前世也一樣,即使過去在當(dāng)畜生道時,就有這樣的習(xí)慣!贡惹饌円宦犚埠芎闷,就趕緊請問佛陀:「到底他在畜生道時有些什么習(xí)氣?」
佛陀隨弟子所請,說道:「過去久遠(yuǎn)劫以前,在山林里有一群山鼠,數(shù)量多得無法計算,總之子孫繁茂,很是熱鬧。鼠群中有一只鼠王,具有大智慧,帶領(lǐng)著這群鼠兒悠游于山林中,生活井然有序。早上大伴兒結(jié)伴出去覓食,黃昏時,同樣成群回歸山洞,過著既有規(guī)律又豐足的生活。
有一天山林間來了一只貓貍,似乎是從其它山區(qū)被追逐到此,所以一副狼狽驚惶的模樣。逃到這里終于喘了一口氣,等到安定下來,這只壞心的貓貍就開始為自己的生計打算起來,到底要如何謀生呢?
忽然間看到一大群山鼠,這些山鼠很有秩序,鼠王在前面帶領(lǐng),后面的鼠兒就依序進入山洞。這只貓貍靈機一動,這些山鼠就是我最好的食物!讓我想想要用什么方法,來取得這群山鼠的信任。想來想去,心生一計,預(yù)計第二天依計行事。
隔天,牠一早就站在鼠洞外面,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將三只腳縮起來,只剩一只腳在地上,又把嘴巴張開,如如不動地立在那里。
一會兒,鼠王照例帶著鼠群出門,一出山洞,就看到一只奇怪的動物用單腳立在當(dāng)?shù)兀浩婀?這是哪里來的生物?為什么用單腳站立呢?又為什么張著嘴巴面對太陽?大、小山鼠們都搔頭想著。
鼠王也覺得很訥悶,就上前去問貓貍:「請問你叫什么名字?從哪里來的?為什么你要用一只腳站立?又為何面向太陽,把嘴張開呢?」這只貓貍就自我介紹:「我是從東山來的,名字叫做貓貍,雖然我有四只腳,但是擔(dān)心如果把四只腳都放下來,會增加土地的負(fù)擔(dān),因為我不忍心大地還要承受另外三只腳的重量,所以單腳站立。至于面向太陽張開嘴巴,這是在修光明之法,而且我只吃風(fēng),其它什么都不吃。」
鼠王聽了很感動,的確是個有德有修者,牠關(guān)懷大地,而且長年累月只吸收太陽和風(fēng)的靈氣。這樣的功夫?qū)嵲诤芰瞬黄,真的很令人敬佩。所以鼠王就對鼠兒們說:「我們遇到這位貓貍先生是一位道行高超的修行者,我們要以恭敬心來對待牠!菇又(guī)定所有的鼠兒,每天出門以前都要來向貓貍行個禮,回來時也要向牠問安。
鼠兒們也很高興能親近這么一位有德者,大家都樂于遵守鼠王頒下的規(guī)定,每天向貓貍行禮問安。于是每日早晨,鼠王照舊在前面帶領(lǐng),鼠群也依序跟在后面前進,奸詐的貓貍就會趁大家不注意,把最后的一只鼠兒抓走吃掉。因為鼠兒的數(shù)目很多,剛開始也沒有誰發(fā)現(xiàn),每天都會少掉一只山鼠。
一段時間之后,鼠洞里好像比以前空曠了許多,漸漸地才有鼠兒感到不對勁:以前洞里的空間總是很擁擠,現(xiàn)在怎么好像愈來愈寬了,是不是數(shù)目減少了呢?牠們就向鼠王報告這件事。鼠王也覺得很奇怪,思前想后,牠才開始懷疑,也許是貓貍在作怪?
第二天早上要出門時,鼠王就對大家說:「今天我殿后,你們照常向貓貍行禮后繼續(xù)往前走。」鼠群們都很聽話,照著鼠王的吩咐去做。貓貍不疑有他,一樣打算重施故技,要抓最后一只山鼠來吃,但是鼠王的行動迅捷,一發(fā)現(xiàn)貓貍準(zhǔn)備下手,就趕緊跳開,并且放聲大叫,所有的山鼠都回過頭來,一起對付這只奸詐的貓貍,很快就制伏了牠。
這時,鼠王就對貓貍說:「你用這種欺詐的行為謀生,用虛假的形態(tài)欺騙人,這實在是很可恥的事!狗鹜诱f完故事,回頭對比丘們說:「比丘啊,你們知道嗎?那只貓貍就是現(xiàn)在這位愛說謊的比丘,而那只鼠王就是現(xiàn)在的我。我時時教育他,他犯了錯,還是一樣用愛去感化,但是習(xí)氣難改,到現(xiàn)在他還是余習(xí)未除啊!」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應(yīng)該要好好心生警惕,看看這位比丘應(yīng)該也很有善根,才能在佛的僧團中出家修行,但是習(xí)氣卻還是如影隨形,不容易去除掉。所以,心要照顧好,習(xí)氣也要調(diào)伏好,不好的習(xí)慣更要馬上戒除。
當(dāng)然好的習(xí)慣就要好好保持,甚至發(fā)揚光大,比如為善,不要光是意思意思做一下就好,為善要認(rèn)真,尤其是要積極認(rèn)真。所以要將我們的心念放在正確的方向,四正勤的「正」也就是不偏的意思,「勤須不偏道乃行」,我們的方向正確,就能依此正道向前精進。
心正邪不侵
「正能破邪力萬鈞」——師父不是常跟大家說「心正氣盛邪不侵」,只要心正行正,就能破除一切邪障,眾人的力量也會因此匯聚起來,成為一股雄大的后盾。慈濟的內(nèi)涵是慈悲喜舍,做法則是誠正信實,這就是我們的力量,每個人都把信實誠正放在心頭,時時調(diào)適自己,我想,要做什么事都能行得通,而且能得到人人的尊重。
邪惡的人來到我們周圍,也會受到影響而改好,所以「勤可助道展鵬程」。一勤天下無難事,方向正確,勤于推動,自然能一步步接近目標(biāo),就如大鵬展翼,振翅千里,傳播大愛覆護眾生。
「害人之心不能有」,這是理所當(dāng)然的,我們既已發(fā)心行菩薩道,怎么還能做出有損別人的事呢!一切都應(yīng)該以「利他『為上。不論如何,從前還不了解道理時,可能在不知覺中造下許多錯誤,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心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從前種種就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則譬如今日生,亦即是「知罪肯懺可重生」。
所以佛法中提到懺悔法門,像《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或是每天的早晚課誦,其中都含有懺悔文。這些懺文,不是讓我們口頭上念一念而已,而是要我們了解,在每一處微細(xì)的起心動念間,一不小心就會誤蹈禍端造作罪業(yè)。懺文中標(biāo)舉的名目,如同一面光亮的鏡子,映照出我們不正確的動作,我們藉此以發(fā)現(xiàn)錯誤,改正錯誤。看到臉上黑了趕緊擦干凈,還回清凈的面目;衣服穿得不整齊,就趕快整理,使形態(tài)端正莊重。
懺,猶如以清水洗去骯臟污垢,我們知道懺悔過去失當(dāng)之處,知錯了,立即發(fā)露改過,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清凈無染的慧命即可重生。一期的生命有限,我們的慧命如能成長,生生世世都能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因而當(dāng)下就要將自我的慧命啟發(fā)出來,使其發(fā)揮良能。
「行善之念不可無」,時時刻刻都不要漏失行善的念頭。慈濟乃是大愛的團體,我們要常常培養(yǎng)行善的心,才能引發(fā)善行,所以行善的念頭不要遺漏掉了!笍膩砩频涝谥恕,什么叫做善呢?能去幫助別人就是善。所以,這念助人的心、行善的心,要常常放在我們的意念中。
平等智慧愛
行善的方向千差萬別,但都是起于一心一念!笩o緣大慈平等愛,同體大悲智慧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智慧所展現(xiàn)的平等愛。人與人之間不分高低,沒有膚色、種族、國界、宗教信仰等等之差別,唯一的心念,就是希望使人人幸福快樂,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看到人人都得到快樂,我們才能幸福快樂。
看看慈濟人「水里來,火里去」,發(fā)揮普及眾生的愛心,只要是腳走得到的、手伸得到的地方,無不想盡各種方法,去幫助需要援助的人。而且抱持平等與尊重的態(tài)度,走出國際、深入苦難,以苦難為師,感恩對方的示現(xiàn),以啟發(fā)我們內(nèi)在的愛心泉源,教育我們更開闊的人生體驗。所以,一個慈善家面對貧困者,要把貧困者當(dāng)成菩薩,他們都是示現(xiàn)苦難的老師。
又如到醫(yī)院從事志工服務(wù),每天接觸到不同的病人,病人也是我們的老師,他們顯示病中的無奈,讓我們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病苦,知道面臨生死關(guān)頭是多么惶恐不安,生離死別又是多么痛苦。所以病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志工們能視病如親,去照顧、膚慰這些身心受苦的病患,從服務(wù)中看透生老病死的無常,這不就是「同體大悲智慧心」!
所以說,一切智慧要在大愛中產(chǎn)生;一切的大愛,也是以清凈的智慧為力量而推動出去,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佛陀十大圣號中有一者名為「兩足尊」,意思就是「福與慧」兼?zhèn),就像一個人的兩只腳,兩只腳都健康,才能走得平穩(wěn)。
佛是已開悟的圣者,一定是;垭p具。從鹿野苑三轉(zhuǎn)四諦法度五比丘起始,佛陀盡皆以;垭p具的法門來教化眾生。一個修行者若只有智慧,盡管能體悟天地宇宙之理,但是缺了福緣,你說的法沒有人要聽,這樣也沒有辦法救度眾生,所以必定要;垭p具。
「紅塵自古苦偏多」,紅塵滾滾煩惱很多啊!我常常說,我這個修行人,都說修行要看破紅塵,才能辭親割愛而出家。但是我出家之后,偏偏又滾進紅塵,時時會務(wù)纏身,最重要的是看不盡天下的紛爭苦難,愈是有心要去救助,愈是感到苦難不絕,責(zé)任層層加重,真的好辛苦。
有很多的擔(dān)憂煩惱,擔(dān)心受苦的人能不能及時得到援助,擔(dān)心深入苦難去救人的人能不能平安,很多很多的擔(dān)心。不過,為了要凈化人心,若不處在人群中,又怎么去凈化人心呢?
地藏菩薩所發(fā)的愿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要幫地藏菩薩的忙,雖然沒有勇氣去地獄,沒關(guān)系,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已經(jīng)來到人間了,就好好在人間度化,擋在地獄門前,做到讓大家「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我們已經(jīng)知道行善植福的道理,就要趕快走入人群,來幫助其它人斷除惡念與惡業(yè),共同努力使社會祥和、天下無災(zāi)難。
來到滾滾紅塵中,每一個人都是乘著業(yè)而來,有的人惡業(yè)偏重,很難遇到善知識加以輔導(dǎo)轉(zhuǎn)化,所以就一錯再錯,遇到的都是壞因緣,他的業(yè)就愈造愈多。所以常對大家說要結(jié)善緣,才有善知識陪伴我們行走這條人生道路。我們的藏識中,最好不要存有不好的種子在里面,否則來生來世就會由不得自己,隨著業(yè)力不停流轉(zhuǎn)。
滾滾塵世,自古以來苦難偏多,才更需要我們多發(fā)心,走入苦難的境界去度化眾生。所以「四勤拂拭莫染塵」,我們的心不要受污染,「多用心」三個字實在是很好用,我們要時時刻刻把心照顧好,有了一點污染,就像一面鏡子沾了臟污,要隨時擦拭盡凈。
因為我們都還是凡夫,尚未達(dá)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沟木辰,所以要小心保持「心如明鏡臺」的清凈,亦需時時動拂拭,才能不使染塵埃。凡夫總是要顧好心念,心念顧好了,就能超越凡夫的境地。既然要學(xué)佛,心真的要常常顧好,雖然很辛苦,卻會有代價,否則剎那之間失去掌握,言行一出就成業(yè)種。
守持一念心
修行本來就是要練就這一念心,心念堅定,意志不動搖,才能勇猛精進。在修行的道場中,數(shù)十年,甚至數(shù)百年如一日,這就是守持一念堅定的心。
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從四念處到四正勤,無非是教導(dǎo)我們固守心念的方法。心是最無常的,佛陀就教我們時時「觀心無!梗瑹o常的心念,離不開兩種法,就是善與惡。當(dāng)然,修行要把心保持于善念,遏止惡念不令產(chǎn)生,亦即「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顧好善念,注意惡念,一點點壞的念頭都不要生起。
已生惡令速斷,因為我們是凡夫,善惡二念難免會浮浮沉沉,不小心,惡念生起時,我們要趕快令惡念速斷。因為惡念一生,惡業(yè)就成就了,所以必定要保持善念,注意惡念,所以已生惡令速斷,趕快要斷除一切惡念。
如果未生惡,尚未有惡念惡行出現(xiàn),更要注意不令產(chǎn)生,因為心無二用,如果生了惡,善念就斷了。所以未生惡,表示善念還存在,我們要注意防患于未萌,惡念還沒生起前,就先遠(yuǎn)離不好的因緣,使惡念沒有生出的機會。
若是已經(jīng)在修行了,就把我們的心安住在修持善法上,「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大的空間可以拓展,把時間精力用來利益人群,其實便是利益自己,所得到的歡喜難以言喻。因此,如果還未生善,要趕快注意善因,把握善緣,讓這分善念因緣具足;若是已生善者,就要精進不息,令善速增。
總是說「未成佛前,先結(jié)好人緣」,時時結(jié)好善緣,善念就會不斷增長,形成一種善的循環(huán)。所以,要守好這一念善,實在要有很堅定的毅力,我們才能不畏困難考驗,堅持?jǐn)鄲盒奚频男哪!感扌心舜笳煞蚴,將相難為」 ,沒有這分毅力,就沒有辦法保持堅定的意志。
佛世時,佛陀亦時時向弟子們叮嚀:「比丘啊!好好顧守你的善念,因為這念心是無常的,無常的凡夫心,要靠我們堅定的意志去盤固。否則,這念心能使我們生天堂,也會使我們墮地獄!狗鹜佑终f:「以我的智慧來觀察,墮落地獄真的也只在一念心,頃刻之間,惡念一生,就墮入泥梨。所以,發(fā)心修行的比丘們啊!切記要注意這一念心,千萬不要讓惡念產(chǎn)生,以免墮入地獄!
又有一天,佛陀又對弟子們說:「比丘啊!大家要好好照顧好心中的善念。以我的智慧觀察,一念善念生,頃刻之間,就能上升天堂,因為上天堂,也就是一念善心所生。」
天人的自救
接著,佛陀舉例來說明,一位天人,有一天突然「五衰相現(xiàn)」,也就是說頭冠及頭上的珠寶飾物,忽然間都墜落下來,完全失去了光輝,衣服變得襤褸、腰帶也松掉了,面容的光彩頓時消失,身體也產(chǎn)生不凈的汗臭和污垢。
這位天人十分惶恐,害怕自己即將脫離天道,回入六道之中,萬一墮落惡道,那要如何是好!愈想愈是惶惑不安,這個時候,該去求誰幫助我呢?誰又能指引我呢?轉(zhuǎn)念間,想起了釋迦牟尼佛,佛是一位大智慧者,大覺者,我應(yīng)該要趕快去請他來指點我,看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脫離五衰形態(tài),不墮入惡趣。
他真的來到佛的座前,向佛陀請示。佛陀慈悲,細(xì)心地開導(dǎo)他說:「一切唯心,你現(xiàn)在是天福享盡,五衰相現(xiàn)。因為過去你曾種下惡道之因,如今失去了天福,即將要墮落畜生、地獄道。話雖如此,這個時候你還是要堅定善念,趕快再發(fā)善愿,善的力量大,就有機會讓你回到天宮再享天福。」
天人聽罷,立刻在佛前虔誠發(fā)愿:如能脫離惡道,回歸天界,從今之后必當(dāng)守護三寶,造福人群,再也不令這分善念散失。
回去后不久,天人的意識飄飄然的,似乎到了鄉(xiāng)下一處馬廄前,眼前有一匹母馬正要生產(chǎn),忽然間他投進了馬胎,接者母馬就生出了小馬。天人的意識,覺察到自己投生成了小馬,落入畜生道中,他不愿意就此墮落輪回,這個時候一定要自救!
這匹初生的小馬就在馬廄里亂跑亂撞,一直用力把頭撞向圍欄,經(jīng)過一番掙扎,小馬出生不久就往生了。
神識安定下來,又恢復(fù)成天人的身態(tài)。經(jīng)過這一場生死,天人有了很大的警惕,意識真的是由不得自己,天福享盡,輪回絲毫不爽。好在臨墮之際,曾經(jīng)有這個念頭去請教佛陀,佛陀慈悲的開示,總算讓他把這一念心固守好,因此,雖然墮入馬身,但是他的意志念力還是很強,保持住這分善念,最后才能恢復(fù)天人之身。
這都要感恩佛陀的提醒,天人于是再度來到佛前頂禮,而且也向佛陀發(fā)愿,他再也不要享樂了,只愿專心護持三寶,守持善法。佛陀亦點頭贊許。
說完這個例子,佛陀就對弟子們說:「看啊!這念心就是要自己好好地守持好,惡念不生,善念不斷,才能成就圓滿的修行。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一旦發(fā)心,要永恒受持,所以常說把握當(dāng)下,恒持剎那,也就是要發(fā)心如初,精勤不懈。以上是四正勤。
四如意足
欲念進慧四如意,具足圓滿道業(yè)立;
欲如意足貴發(fā)愿,愿大志堅菩提現(xiàn);
念如意足在誠正,誠正信實道可證;
進如意足當(dāng)正勤,拔苦與樂重力行;
慧如意足濟蒼生,慈悲喜舍放長情;
四如意足系一心,心凈一切國土凈;
煩惱一念動三千,三千一念由心牽;
毫厘之差謬千里,體解大道無量義。
學(xué)佛就是要學(xué)得一心寧靜,不管是什么境界,要記得「心不隨境轉(zhuǎn)」,如果心中寧靜,看什么境界都很美,什么樣的人事物都值得我們感恩。學(xué)佛就是要修學(xué)這一個心念。
孔夫子說「學(xué)而時習(xí)之」,學(xué)了之后還要時時熏習(xí),才能在生活中成長我們的智慧,習(xí)得圓融圓滿的待人接物之道。能深入觀察人事物的形相道理,才能應(yīng)機逗教。
佛陀所云「三十七道品」,旨在教育我們?nèi)伺c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如何建設(sh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外在的世界復(fù)雜萬變,要如何使內(nèi)心的世界成為復(fù)雜中的美景?這當(dāng)然要具有智慧。所以,佛陀所說四念處,除了觀想自身外,又再觀想外境,還有彼此之間的感受,并分析物質(zhì)世界中的種種執(zhí)著。
在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中用心熏習(xí),預(yù)防不法的心態(tài)產(chǎn)生,明白人生的方向即是行善止惡,做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就是佛陀的教育。接下來,我們也要注意自我心靈的各種欲念。四如意,道業(yè)立
單純的欲念可視為希望,也就是我們希望的人生方向。修行者企望的人生方向,就是在接受佛陀的教育,而后自度度人,所以「欲念進慧四如意,具足圓滿道業(yè)立」。
四如意足,如意的意思就是無障礙。要沒有障礙,第一要有希望,第二要有正念,第三要精進,第四要有智慧,這樣我們就能事事如愿,沒有障礙,就像兩只腳能平行,即可暢通無阻,所以叫做如意足。四如意足意即進入三摩地(定),使所行無礙的四種方法,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以及慧如意足。
第一「欲如意足」,欲就是希望,這里指的是修道成果的欲望或愿望,與一般凡夫所謂的「欲」念有所不同。這種愿望、希望,是因地到果地之間不能缺少的,我們心中如果沒有修行的愿望,就不會立志發(fā)心,當(dāng)然就無法身體力行,這樣子哪里會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愿,這是修道證果的一股力量,稱為「欲如意足」。
世間人所希求的,不外求事事如意,實在說,若是一味求取名利地位,自私自利而想求事事如意,這只是愈求愈不滿足,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而已。如若能縮小自我的物欲與愛欲,擴大范圍去普利眾生,必定能遠(yuǎn)交近來,聚集同心同道者齊來完成此一大愿。
我們的愿,只要是為了天下眾生,只要能把心門打開,不受物欲束縛,自然能夠海闊天空。人生之所以有許多求不得、不如意,就是因為受到物欲境界的束縛,如果能擴大心胸,撥開私我的欲求,自然就能海闊天空,任我們適意悠游。所以,學(xué)佛要從我們心靈的世界拓展起。
再來是「念如意足」,念就是念念一心,心要常住真理中,念要念念一心。心念一點點都不能偏差,如果我們有正念,念念一心住于真理,要走這條菩薩道路其實也不困難。
凡夫總是雜念多,每樣?xùn)|西都想學(xué),但是每一樣都學(xué)不齊全,這就是心念散亂了。如果能選擇一樣自己想學(xué)的,就專心在這樣,譬如我們學(xué)佛,就專心在學(xué)佛的道路,慈悲喜舍這么簡單的四個大字,我們?nèi)绻軌蛞澜谭钚,自然就能念念一心,如此,心就不會散亂。所以,我們要時時將心靈世界中的煩惱去除。
很多人的煩惱都是:「他會,我也要會;他的學(xué)問高,我也要去拿文憑!顾允裁炊家獙W(xué),心理難免就會很復(fù)雜。所以,我們的發(fā)心發(fā)愿,一心一志沒有雜念,就能念念清凈;心無旁騖,就無煩惱。當(dāng)然,我們也要警惕自己,一旦選擇了方向后,定要力行精進。多用心,無難事
只是說「我保持一心,其它的都不必去追求了」,這也同樣會使人停滯不前。我們一心一志之后,還要向前精進,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方向選擇對了,繼續(xù)向前精進,絕對能到達(dá)愿望的終點。我們的愿望,就是佛的境界;我們精進的方向,當(dāng)然就是菩薩的道路,所以一定要精進。
成佛的目標(biāo),就是要先得智慧。其實我們與佛的智慧本來平等,佛沒有比我們多,我們沒有比佛少,佛陀既然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就應(yīng)該要有信心。只是我們向來處在凡夫地,周圍的環(huán)境十分復(fù)雜,誘惑的事物林林總總,以致人心渙散,方向偏差,因而懈怠墮落,F(xiàn)在我們目標(biāo)一致,心念不散亂,向前精進不懈怠,智慧自然就會產(chǎn)生。
撥開黑暗,就能徹見光明的真理,這是一定的道理。就像是磨光一面鏡子,你下多少功夫去磨,鏡子的本質(zhì)就會呈現(xiàn)多少,等到鏡子的本質(zhì)完全呈現(xiàn),就能照耀萬物。所以,鏡子的本質(zhì)原本就有了,只是要下功夫去磨,這就是佛陀對我們最直接的指引。人人都有這分平等的智慧,很多人也有心要學(xué)佛,下堅定決心的也不乏其人,只是大家都不懂得如何用心。
佛世時,某一天在給孤獨園中,一群比丘聚在那兒議論紛紛,佛陀就問:「你們在為什么事情議論呢?」其中一位比丘就說:「今天出外去托缽,又聽到外人在議論僧團的事。」佛陀就問:「僧團又有什么事呢?」
比丘說:「我們僧團中有一位老比丘,他在外面接受居士的供養(yǎng),居士要他祝福時,他老是會說出一些不得體的話。人家如果有喪事,他就對喪家說一些喜慶的話;有人喜慶時供養(yǎng)他,請他祝福時,他又說一些不吉利的話!
佛陀請比丘說出實例。比丘也就舉例,有一戶人家在辦喜事,是主人的兒子結(jié)婚,正好老比丘從那里經(jīng)過,主人也很歡喜,就虔誠地供養(yǎng)他,請他為這對新人祝福。沒想到他竟然說:「你們今天辦喜事,實在是很可喜的事情,祝福你們能辦一百次!谷思医Y(jié)婚都是一生一次,他竟然祝福這對新人結(jié)婚一百次。主人當(dāng)然很不高興,有些批評的話就傳出來了。非今生,遍過去——魯鈍的梵志
佛陀聽了,很無奈地?fù)u搖頭,就說:「大家可知道,他不只是今生才這樣愚鈍,從前我也曾費盡心機,但是怎么教他都教不會!狗鹜右蚨f起這位長老過去生中的故事。
從前有一群梵志一同修行,其中有位梵志特別愚魯遲鈍,怎么教都教不會,漸漸的大家都失去耐心,他就被其它的梵志所排斥。但是他們的教授師卻很有愛心及耐心,認(rèn)為就是因為這位梵志如此愚鈍,才更應(yīng)該教導(dǎo)他。既然跟不上大家的進度,教授師就叫他當(dāng)侍者,每天跟在自己身邊工作,打掃室、內(nèi)外,侍奉起居等等,以便隨時應(yīng)機教導(dǎo)他。
有一天,教授師受人宴請,回來時已經(jīng)有點醉意,躺在床上覺得有點低,就對愚鈍的梵志說:「來!你幫我把床腳墊高,墊平!顾挖s快找東西來墊。墊好了三個床腳,只剩一腳卻找不到東西可墊,看到教授師很累了要睡覺,他也不敢驚動,就拿他的腿去墊床腳。
直到天亮教授師醒來,看到他坐在床邊,問明了原委后,教授師搖搖頭,覺得這個弟子實在是很憨直。但是,這個舉動也令教授師很感動,就思考著要如何教導(dǎo)他,才能把他的愚鈍無明掃除。
后來決定讓他出外工作,每天回來時,就向教授師報告這一天中所看到的事物,再請他做一些譬喻,以這種生活化的方式來教育他。
一開始的工作是撿柴,在撿柴時他看到一條蛇,教授師就問他:「你能不能把看到的蛇做個譬喻,看看牠像什么?」他想一想就說:「蛇就像鏟子的柄!菇淌趲熀芨吲d:「沒錯!你比喻得很好!
另一回他報告教授師說:「報告教授師,我今天出去看到大象。」教授師:「那么,你做個譬喻看看!挂驗槟且惶焖卮鹣耒P子的柄,教授師很高興,所以他又回答:「教授師,大象就像鏟子的柄。」
教授師想:象跟鏟柄,哪里像呢?啊!象的腳有一點像,象的牙也有一點像,好吧!當(dāng)成是打禪意,這樣的譬喻也還可以。有一天,梵志接受人的宴請,回來后,教授師又問:「你今天受請,吃了什么東西呢?」「是餅卷。」「那你就拿餅卷做個譬喻。」「像鏟柄!」教授師一聽又是鏟柄:好吧!餅卷跟鏟柄是有點像,就將就一下吧!
再有一天,梵志又受請,教授師在他回來后又問他:「你記得今天吃了什么東西嗎?」「記得,就是乳酪。」「你拿乳酪來做譬喻,看看像什么呢?」不料梵志仍是回答:「像鏟柄!菇淌趲熀軣o奈,就告訴梵志:「乳酪是用煮的,用圓的或四角的容器去制成它的形狀,你怎么每一樣都說像鏟柄呢?」
這位梵志自己也覺得很無奈,問道:「我回答得不對嗎?開匪瞪呦癲???淌謔Σ皇嗆芨咝寺?我希望每一種譬喻都是讓教授師高興的譬喻!
佛陀說完這個小故事,回頭告訴比丘們說:「當(dāng)初這位梵志求道心切,也有耐心與耐力,只是不能做到一心一志無散亂,對心靈的世界缺乏用心。所以,應(yīng)對進退就很偏差,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還是這樣。真是很無奈的事!」
我們學(xué)佛也要學(xué)習(xí)進退,如何待人接物,這都要靠智能。智慧總是不離開一心,我們所希望的目標(biāo)在哪里,目標(biāo)確定之后,就要一心一念向前精進。于心靈世界中時時刻刻自我觀照,跟外在的境界也能適切配合,就能到達(dá)目標(biāo)的終點,也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四如意足的第三項是「進如意足」。
進,就是精進,精進就是專念不退卻。我們的愿不可稍退,要前進不懈,而且要保持在直道上面,不邪曲,不間斷,向菩薩的大道直行。這叫做進如意足。
第四是「慧如意足」,慧即是光明之意。我們內(nèi)心本具清凈光明的智慧,能促使我們依著愿望、正念向前精進,就如燈塔指路,我們的所思所行,也需要智慧光明的引導(dǎo)。身處濁惡世間,猶如暗中行路,這條路要走得安心安穩(wěn),必定要有光源照路,才能保護我們不會跌跌撞撞,甚至墮入深坑。
「欲念進慧四如意,具足圓滿道業(yè)立」,能具足四如意,就具足圓滿的道業(yè)力,幫助我們導(dǎo)向正道,如此,道業(yè)即能具足成就。
「欲如意足貴發(fā)愿,愿大志堅菩提現(xiàn)」,欲如意足最寶貴的精神就在于發(fā)愿,因為欲就是愿望,人人自己發(fā)愿,而且愿大志堅,菩提的智慧即能顯現(xiàn)」。我所說的靜思語其中有一句,「心要細(xì),氣要柔,愿要大,志要堅」,發(fā)心立愿的重點就是在這里,一定要由內(nèi)而外,由小而大層層用心,才能以大愿大志進取佛道。志愿堅,道可證
愿大志堅,菩提覺道很快就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再來是,「念如意足在誠正」,慈濟的精神是慈悲喜舍,實際的做法則是信實誠正,信實誠正存在于我們的心念,發(fā)而為服務(wù)眾生的職志與作為。能夠保持著這樣的心念往前直進,「誠正信實道可證」,每個人都可以藉此體證、體悟佛菩薩不舍眾生的本懷與真理。所以學(xué)道,道就在我們面前,只要誠正信實去行,絕對是指日可待。
「進如意足當(dāng)正勤,拔苦與樂重力行」,四如意足與四正勤具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連性,我們發(fā)愿向前精進,少不了四正勤止惡生善的力量。要拔除眾生的苦難,使得眾生獲致快樂,不能只是用口說說,一定要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日起有功。不管眾生在哪個地方遭受苦難,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親身到達(dá)那個地方,親手遍布施,以親切的關(guān)懷膚慰受難的心靈。
公元二000年,我們對北朝鮮援助農(nóng)業(yè)肥料,羅明憲居士及宗教處等一行人,不畏路途遙遠(yuǎn),他們心系當(dāng)?shù)氐目嚯y,為了拔除苦難,就算是再困難的任務(wù),他們都一定要去實行。痛苦拔除了,當(dāng)?shù)氐娜嗣癫拍艿玫娇鞓,我們給他們肥料,使他們的農(nóng)作物得到豐收,就能脫離饑餓、受苦的災(zāi)難,露出喜悅滿足的快樂。
這都不是用嘴說說而已,而是重在力行,所以說拔苦與樂重力行,只要我們能力所及之處,都要自動自發(fā)去付出。因而,「慧如意足濟蒼生」,我們要如何來救濟蕓蕓苦難的眾生?眾生的苦難千差萬別,有的則是多方面的苦難,我們面對這種千差萬別的苦難,想要因病投藥使之離苦就樂,唯有發(fā)揮大智慧力,始能普濟蒼生。
像是慈濟的志業(yè),從臺灣起始,卻能受到整個社會的肯定。慈誠隊、委員、志工隊伍浩蕩長,不只在臺灣,而且普及到世界許多角落。慈濟人,人人都很快樂,人人都是「甘愿做,歡喜受」,做得快樂又輕安,這么一個快樂而真善美的世界,已經(jīng)散播到全球。
因為人人心中有愛,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光明,只要我們用這分愛為力量,用這分智慧為前導(dǎo),人人心中的燈火點燃了,世界就有光亮。運用智慧就能無礙推行,這就是慧如意足。
「慈悲喜舍放長情」,以慈悲喜舍的心,放長情、擴大愛,三十多年直到現(xiàn)在,看看我們的腳步擴及五大洲,超越了國家、種族、宗教等等的隔閡,這不就是放長情、擴大愛!
「四如意足系一心」,欲、念、進、慧四者常常放在心上,「心凈一切國土凈」,我們的內(nèi)心清凈,所愿所行都在凈化人心、祥和社會,以求天下無災(zāi)難,則一切國土無不清凈。
「煩惱一念動三千,三千一念由心牽」,心中有了無明,就免不了造作惡業(yè),業(yè)業(yè)相纏,牽扯出煩惱不斷。若是追本溯源,好好地固守好心地的平靜,自然沒有煩惱無明,也沒有業(yè)障糾纏。個體美,整體美——師公在看你
這里的「三千」表示普遍,代表很大的境界,一點點的煩惱,影響就可能十分巨大。但是如此廣大的三千境界,歸根究柢也只系于一念,一念心起,是福是禍皆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就像在團體中,不要以為我一個人不好沒有關(guān)系,其實,之中只要有一個人不好,整個團體的美就被破壞了。這也就是我常常說的,個體美就是整體美,整體美就是因為有個體美。
所以要時時把心照顧好,也要時時照顧好我們的行動。所謂「十目所視,十指所指」,不管有沒有人看到,「君子慎獨」,在一個人獨處時,更要謹(jǐn)慎小心于我們的心行。照顧這一念心,不要認(rèn)為沒有人看到,我的心就雜想紛紛,而后放縱了行動,造成自己都無法預(yù)期的結(jié)果。
記得臺北有一位慈誠隊員,每次他來執(zhí)勤時都很有威儀,很有規(guī)矩,回家之后也會跟他的孩子,分享師公今天說了些什么,把孩子也教得很有規(guī)矩。
有一天他回到家,可能是一時累了,所以坐在沙發(fā)上,就順勢將兩只腳放在桌上。他的孩子看到了,就義正辭嚴(yán)地說:「爸爸,師公的眼睛在墻壁上看你。」他馬上把腳放下來,還對孩子說:「對不起,對不起!小菩薩,爸爸感恩你!」這就是一念放松。還好他的孩子是位小菩薩,會及時提醒爸爸,否則爸爸的身教如此,孩子怎么能守住規(guī)矩。
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也是見微知著。所以一念心動,行動就會產(chǎn)生,就算是很小的居家活動,我們都要很小心。
「毫厘之差謬千里」,謬,就是錯謬的意思。一念偏差,步步皆錯,是善是惡,是迷或覺,差別都只是在毫厘之間,如若稍微把持不住,失去了正確的方向,距離目的地就可能相差十萬八千里。
「體解大道無量義」,我們要用心啊!好好地深入大直道的法理中,道從一念生,一念則生千千萬萬的道理,所以無量義就是從一而生無量的意義。《無量義經(jīng)》云:「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念好心,就能成就無量的善行。
希望大家時時用心,舉止要有輕重,自己要很自愛,這才是自己尊重自己。不要看輕自己,認(rèn)為自己不輕不重,地球這么大,多我一個也沒有加重,少我一個也沒有減輕,這樣的想法就很消極了。我們應(yīng)該積極起來,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我,也不能沒有你。
根五力
【信根(力)】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
正確信仰根必在,稍有偏差誤前程;
無相之相是實相,無所求心是道心;
信解行證不偏離,成佛之道方可期。
【精進根(力)】
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
行茲在茲一念心,把握時間正道行;
凡夫地到佛境界,努力精進不停歇;
有信更要求精進,用心用心再用心。
【念根(力)】
一切舉動一念心,治心守意于未萌;
度人先從救心起,培養(yǎng)一分仁德心;
一念含融三千界,守住最初一念心;
萬法皆出于一念,我向正道念力行。
【定根(力)】
專一心思求正道,心不散亂就是定;
念茲行茲戒定慧,堅固一念初發(fā)心;
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禪;
若將佛法生活化,歷歷昭然心目間。
【慧根(力)】
智為分明知解心,世間色法分得清;
慧光遍徹天與地,平等大愛眾生心;
人人與佛緣平等,佛在自心不遠(yuǎn)求;
智慧根源四念處,處處當(dāng)念;坌。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有正念的積極的精進力與定力,才能成就福慧雙修的人生。
每個人一定要好好守住五根門,第一要有「信根」,信是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啟發(fā)人生正向的良能,自然就不會落入錯誤的方向。假若欠缺正確的觀念,方向一偏差,就算你再努力,終究上背道而馳,漸行漸遠(yuǎn)?纯瓷鐣嫌卸嗌僮骷榉缚频娜,往往都是出于一念偏差,方向就愈錯愈無法回頭。
信為道無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善根,若是信根不具或信力不堅的人,就容易受人煽動, 改變原本積極、善良的初衷。偶爾我也會感嘆「善門難開,好事難為」,有的人很用心付出,但是身邊的人就會說:「你真傻,賺了錢不會自己花,花自己的錢去做別人的事,這怎么劃得來!」聽久了,有些人也真的受到影響,生起退心。
所以我們?yōu)樯埔惨卸Γ倭硕,就容易受搖擺不定,因而喪失了成長慧命的機會。人生有所為、有所不為,可為的事應(yīng)該要堅定意志積極去做,不要隨便受人影響,這樣就沒有不成功的事。
精進智慧信念定
信心、精進、正念、定力、智慧,此五者稱為「五根」,發(fā)而為作用則是「五力」,五根五力相互配合,即能成就功德。這五類十種助道之,以信為起始,可見信根、信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信可生精進大力,可生正確觀念,進一步培養(yǎng)定力,最后即能從中累積智慧,所以以信心被列為首要。
信要正信,信是學(xué)佛向道一條不可偏廢的道路。信的方向如果偏差,一生的道業(yè)就荒廢了,所以把握信根信力非常重要。但是人生幾何,光是有信還不夠,一定要加上精進根、精進力。才能珍惜時間,向我們選擇的正道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否則「道必難會」。
在精進中時時修正自己偏失的地方,這就需要有正念。人們總是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不息,假使方向有了偏差,很容易便墮入于邪思邪道,要糾正如此多變的凡夫心,便要令其所見、所聞、所思都離不開正確的一念,這樣才不會偏差入邪,所以我們必定要顧好這一念心。
心念一定要正,有了正念,然后要有定力;有了正念,若缺乏定力亦無法堅持。修行的道路遙遠(yuǎn)漫長,怎么樣才能到達(dá)覺悟成佛的終點?就是要有堅心一志的定力。
第五類是智慧根與智慧力。智是分別智,就是分別世間種種形相、善惡的能力;慧即是平等慧,對于萬事萬物能透徹、能了解,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我一體,就沒有什么是非可以困擾我們,這就能由定發(fā)慧。
修行如果能到心包太虛,人我之間沒有是非,這種超載的境界,不就是佛產(chǎn)境界!所以我們學(xué)佛,不要輕視三十七道品這十種方法,五根與五力,亦是修行過程中不可缺少者。
在佛世時有一個小故事,說明根與力之間的關(guān)連。
當(dāng)時,在給孤兒院獨園,比丘們時時相互論道,某一次佛陀經(jīng)過時就問大家:「你們今天要討論些什么道理,某中有什么無法理解的嗎?」比丘們趕緊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團里,有一位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雖然發(fā)了心,但是經(jīng)常心神恍然惚,大家問他為什么,他說他的心中有一個影像,永遠(yuǎn)都無法消滅。」為了這個影子,他的心總是無法安定下來,無法一心定念。
情門洞開影幢幢
再問他是什么樣的影像?他就說,是一個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很美呢?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樣,看起來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一直都在這個女人身上,哪怕她長得很丑陋,但是我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為這個形影令我困擾不已,所以我來出家,希望出家后能忘了這個形影,哪里知道出家之后,這個形影還是無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著這個形影!
比丘們一再勸導(dǎo)他,他都說沒有辦法,所以比丘們才會議論紛紛,F(xiàn)在佛陀問起,比丘們就請教佛陀:「佛啊!像這樣的情形,我們要怎么輔導(dǎo)他呢?」佛陀說:「來!帶那位年輕的比丘來我這里!贡惹鹁桶堰@位初學(xué)的年輕比丘帶來。佛陀看一看這位比丘,然后慈祥地問他:「年輕的比丘啊!剛才我聽大家說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這個形影呢?」
年輕比丘垂下頭來,極為慚愧、懺悔地說:「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要把她忘記,還是無法忘記,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無法理出一個頭緒,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憐憫他,就對所有的比丘說:「比丘啊!大家要憐憫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習(xí)氣未斷。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過去生中,就曾經(jīng)有這樣的事發(fā)生在他身上!
接著就為年輕比丘與其它大眾,說起了過去生中的經(jīng)過——在過去世一處深山中,有一對婆羅門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親是一位婆羅門教授,他對自己的修學(xué)非常重視,所以把兒子帶到山上,希望將婆羅門的教法盡皆傳授給他的兒子。
年輕人上山之后,有一天在工作時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體態(tài)肥胖,但是很愛撒嬌,年輕人禁下起女子的挑逗,情門一開,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羅門看到兒子坐在床上發(fā)愣,就問年輕人:「兒子啊!你平時都很勤勞,主動到外面撿柴挑水過生活,最近看你老是無精打采,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這位年輕人就老實對父親說:「我無法去除內(nèi)心所發(fā)出的情感,整個心已經(jīng)無法收回來了。我認(rèn)識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為我舍不得離開父親您,但是我更無法離開這個女人。她已經(jīng)跟我約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會合,到群居的地方過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羅門想:既然兒子的心已動,情念一生,再怎么勸說都沒有用,就順著他的要求讓他去吧!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我也無法使你的心意回轉(zhuǎn)。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變了心意,要記得,我隨時都?xì)g迎你回來,一起修習(xí)這種清凈行!
父親很舍不得兒子離開,兒子此時卻是一心一意想要趕去與女子會合,于是匆匆別離父親,就高興地去與肥胖的女子會合了。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說:「我好累啊!幫我整理房間,幫我鋪床,我想休息了!鼓贻p人就開始整理房間、鋪床等等,所有的雜事他都做了。女人醒來又說:「我想吃東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魚……!顾院芏鄸|西,都要年輕人去為她打點,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zhuǎn),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倦。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年輕人想起了父親:父親給我的恩情那么多,帶我過著山居生活,無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過做些簡單的工作,所回饋的只是這么一點點,父親對我的慈愛與包容卻是無限的。但是這個女人不是我的什么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誘惑,為她百般付出,她卻還是不滿足。我到底在做些什么?
他若有所悟,于是離開了那位女子,回到父親的身邊。佛陀說到這里,就對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當(dāng)時的那位年輕婆羅門,就是現(xiàn)在這位初學(xué)比丘;當(dāng)時那位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這位年輕人幾世以來,都是因為情的誘惑擾亂了他的心,這種習(xí)氣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雖然發(fā)心修行,但是潛藏的煩惱習(xí)氣還是如影隨形!
去污歸真破重浪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要有徹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輕人就是迷于情愛,才會累世帶著這樣的業(yè)。我們應(yīng)該要知道,修學(xué)佛法就是要去污歸真,去除污染,使心念歸于真誠的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斷除迷邪的心。我們必定要精進,信根信念如果沒有時時培養(yǎng),很容易就被動搖,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朝向正確的佛道實行。
修行更需要正念,如果缺乏正念,外面的境界也很容易搖動我們的意志。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毅力,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就會像那位年輕人受到外色所誘惑,就失去修道的意念。
有了正信、精進、正念,當(dāng)然定與慧也就能水到渠成。學(xué)佛就要好好修學(xué)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都不可缺少。
我們的心念,就像是海面的波浪,前念接著后念,后念推散前念,念念生、住、異、滅。我們發(fā)出一念好心,這個好心卻不一定會常常存在,因為正念常常會被惡念推翻;發(fā)了一番精進的念頭,也常常被一分懈怠的意念所淹沒。
所以說,心念的生滅如同后浪推著前浪,這就是凡夫之所以為凡夫之因,因為心意無法堅定,無法按部就班,如此,便無法一步步從凡夫地到達(dá)圣人、賢人的境域。
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五根、五力,其中的信力確實非常重要,除了信仰正確的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理念,自己也要有一分自信。「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別人能夠做得好,我們一定也可以,必定要有這分堅定的意志。
學(xué)佛不只是一天到晚跟著別人學(xué),我們要有自信——自己也可以以身作則,用身教來感化別人。如果能拿出誠意真心,以真正懇切的心來接受一切教法,自然就會表現(xiàn)在行動上,而且能用身教來引導(dǎo)他人。
過去在日本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位很有地位的人,他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得很好,累積了許多財富,而這些努力無非都是為了他的兒子,想替兒子打好事業(yè)的江山。至于社會慈善的工作,他覺得很沒興趣,沒有必要為不認(rèn)識的人去付出。
誰知人生無常,他愛他的兒子卻舍不得磨煉他,只是辛苦自己,日夜在事業(yè)上奮斗,終至操勞過度。有一天,他突然一病不起,于是,眼睜睜地看著兒子無法承擔(dān)家業(yè),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無以為繼。躺在床上,雖然意識很清楚,身體的功能卻不聽支配,實在是無可奈何,痛苦萬分啊!
兒子接手家業(yè)后,生活就只有應(yīng)酬,花天酒地,因為父親早就為他鋪好了財富與地位,他根本不必辛苦做事,錢財就花用不盡,所以日日高朋滿座,一千人等成天只是吃喝玩樂。
金山哪可比親恩
但是,金山銀山總也有坐吃山空的時候。經(jīng)過三年,家財、事業(yè)慢慢地被他散盡,甚至還背負(fù)了滿身的債務(wù)。
他的父親長年累月臥病在床,就算知道兒子的荒唐,卻連心中的著急都無法表達(dá):誰能來教導(dǎo)我的孩子,誰能引導(dǎo)他找回心中的正念呢?就這樣,親戚之間把這個年輕人墮落的消息,傳到了他遠(yuǎn)方的叔叔耳中。
他的叔叔是一位心地善良的長者,因為不忍心大哥的家業(yè)敗在侄子手上,所以從遙遠(yuǎn)的地方,冒著冰天雪地的天候,趿著草鞋與厚重的鞋套,來到多年不見的大哥家中。經(jīng)歷風(fēng)霜雪凍,他的雙腳都凍傷了,而且長途地趕路,使得老人疲累不堪。
侄子看到鮮少往來的叔叔,心中倒也有三分畏懼。因為古時候的人對長輩都很敬重,所以盡管他平時花天酒地,無所不為,連父親都管不了他,但是叔叔的那分威嚴(yán),使他不由得收斂起來。
看到叔叔一身憔悴,腳部被霜雪凍得腫大不堪,他就殷勤地留在家中招待叔叔,三天不敢出門。這三天的時間,叔叔一句話都沒有對他說,只是默默地觀察著他。三天之后,叔叔才開口說:「我要回去了。」他在這三天內(nèi)過著度日如年的日子,聽到叔叔要回去了,心里很高興。
叔叔想從床上下來穿好鞋子,他很吃力地彎下腰,想把鞋套纏好,但是行動卻很遲鈍。侄子看了,便很自然彎下腰來,替叔叔穿好草鞋,綁上鞋套。
叔叔順勢將手搭在他的肩上,口中說著:「老了,老了!年輕的時候,我應(yīng)該要好好培養(yǎng)事業(yè),現(xiàn)在老了,什么都不行了。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法照顧好,何況是其它的事情呢?年輕人啊!要知道老了就沒用了!
年輕人聞言,抬頭看著叔叔,叔叔的眼神流露出嚴(yán)肅中的慈祥,他忽然像是觸電一樣,有一股無法形容的熱力傳布到他的心中。陡然間,他淚流滿面,痛哭失聲。往事歷歷,他反省接手父親事業(yè)后的這段時光,父親為他打下這么好的事業(yè)基礎(chǔ),但是他不曾好好珍惜,卻把大好的時光、精神與體力浪費在糜爛的生活。
他心想:有一天我老了,也會像叔叔一樣,感漢時光不在啊!
叔叔用心的教育,深深在啟發(fā)了他,也完全改變了他,此后,他非常努力工作,終于恢復(fù)父親為他打下的基業(yè),并且做一個樂于付出的人,將叔叔給他的關(guān)懷與啟示不斷地分享出去。
這樣是信力與正念的重要,有了堅定、精進的信念,即能于正行中開啟智慧。
七支覺
【擇法覺支】
觀察諸法用智慧,選擇教法來修行;
大乘三法善抉擇,上求佛道化眾生;
學(xué)佛要求于內(nèi)心,分辯是真或是偽;
學(xué)習(xí)佛陀大悲心,修得七覺正道行。
【精進覺支】
心若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不間歇;
名利地位都虛幻,善能覺了修道法;
有情眾生煩惱多,情難斷而愛難舍;
四無量心無間斷,分分秒秒精進中。
【喜覺支】
有理有道是真法,心得善法生歡喜;
為佛都有而眾生,終此生而志不忘;
慈濟精神古來有,復(fù)古佛陀再世時;
親身力行佛真理,體悟真法得歡喜。
【輕安覺支】
有形無形都煩惱,起心動念也煩惱;
患得患失來罣礙,千頭萬緒總煩惱;
心專意解除煩惱,心若能定則輕字;
斷除諸見煩惱時,上乘佛界沒煩惱。
【舍覺支】
日常生活執(zhí)著心,舍離所見念著境;
心病還需心藥解,把握現(xiàn)在是道心;
人生猶如走繩索,甘愿來做歡喜受;
看得開來相得遠(yuǎn),專心一意向前行。
【定覺支】
心住一境不散亂,歡喜自在心能定;
諸禪不生煩惱念,禪在生活日用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
全力奉獻(xiàn)無所求,堅定心意道中行。
【念覺支】
一念之心動三千,起心動念剎那間;
相入于心想生思,慈濟世界為眾生;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緣種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學(xué)佛道上,必定要堅定意志,心定志堅是學(xué)佛的不二半門。有云:「學(xué)佛乃是大丈夫事,將相難為!惯@分苛擔(dān)是如來家業(yè)的堅定心念為匹夫所難當(dāng),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毅力。
佛陀為了堅固眾生的意志,使之邁向這條不二法門,所以運用種種方便法,諄諄善誘以為引導(dǎo)。但是,不管是小乘或大乘的教法,均不離四諦、十二因緣,以至六度萬行。佛陀說菩薩的凈土,就是在三十七肋道品,運用這三十七種方法,從凡夫地走入菩薩的凈土。前面已經(jīng)說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就是行道漸進的方法。
接下來還有「七菩提分及八正道分」。所謂七菩提分,又稱七覺支、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亦略稱七覺。菩提就是覺,顧名思義,七菩提就是七種覺悟之法,我們可以此七法來堅定意志。
轉(zhuǎn)迷成悟,心住一境
覺就是不迷,第一要有選擇,所以七覺支的第一項即「擇法覺支」。
我們在凡夫地,常常都是迷而不覺,所以生生世世流轉(zhuǎn)六道,甚至每一天每一時刻,心念時時受到境界的誘惑,不時生生滅滅、起起落落,沒有一刻安定。
要脫離迷惑,一定要選擇一條清凈的覺道,相對的,清凈的覺道,則要以智慧來選擇!笓穹ā,選擇正確的道法,擇法之后即要精進、堅定去實行,所以常常有人說:「我選擇了這個法門,就要永不后悔。」這就是堅定。我們?nèi)绻x擇了一條永不后悔的覺道,自然會走得很歡喜。
希望每天歡喜,就要每日每時每刻,每分每秒精進。所以「精進覺支」,就是敦促我們精進于一條永不后悔的道路,甘愿做而歡喜受,每天都能做得歡歡喜喜,即是精進覺支的極致。歡喜我們有同志同道者,同行在菩薩道上,互相鞭策,彼此勉勵。
雖然在凡夫地難免會有煩惱,不過,有了同道者相互扶持,就可以互相善解,然后得到心靈上真正的歡喜,甚至是自在輕安。處在凡夫的境界,而能超越境界,彼此善解包容,去除人我之間的煩惱,心安就身輕,所以身輕心安,就沒有種種粗重的煩惱,這就是「輕安覺支」。
再來是「舍覺支」,能舍棄日常生活執(zhí)著心,舍離所見念著境,舍棄一切煩惱無明,則能使心鏡通透證明。舍棄煩惱,一方面能得到輕安,另一方面則是幫助我們達(dá)到定靜的境界。
「心住一境不散亂,歡喜自在心能定,諸禪不生煩惱念,禪在生活日用間!固舨襁\水無不是禪,起心動念無不是禪,心靜念定,耳目所見所聞,無不是自在的美景。此是為「定覺支」。
第七種方法是「念覺支」——煩惱垢盡,心定輕安,這分輕安亦立足于心存正念,時時存正念,就能時時輕安。所以正念很重要。從四念處至七覺支都不離開正念,有正念,才有正定,心念才會定靜下來,才能真正舍掉一切人我是非、物欲境界。
七覺支雖然是七種方法,其實都離不開一念——意志。意志的培養(yǎng),第一就是要選擇,選擇之后要精進,在精進中自然能得到法喜,時時法喜日日輕安。在輕安中存正念,有正念自然就有正定,有了正定心不動搖,就不受欲念或人我是非、名聞、功利等等的誘惑,舍掉一切心中的執(zhí)著,自然是更加輕安自在。
說起來很復(fù)雜,不過,照這樣連貫起來也很簡單,只要我們堅定意志,所選擇的是正確的道路與方法,其它就沒有困難了。
今生難舍,前世夫妻
佛在世時,僧團中同樣有一些心存煩惱的弟子,某一次在給孤獨園里,比丘們同樣遇到一件法友間的問題——當(dāng)時有一群上了年紀(jì)的人,是一群在家修行的老道友,他們在社會上都很有名望,平時的志愿亦相投。同樣有一分善心,同樣是在事業(yè)有成之后勤行布施,常常供養(yǎng)佛僧、布施窮苦,可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在家修行者。
這群道友常常聚在一起論道,也常常在供養(yǎng)佛僧之后,把佛陀的開示提出來互相討論。有一天,他們又聚在一起研討佛法,說著說著,其中一位長者就嘆了一口氣!
大家見他這樣,都關(guān)心地問他為何嘆氣?這位長者便語意深長地說:「在座的大家都已經(jīng)上了年紀(jì),看看我們庸庸擾擾一生,在世間忙忙碌碌,雖然家境都很安定,怎奈歲月不待,我們的生命到底還剩下多少?與其等待生命的終結(jié),何不現(xiàn)在就舍去家庭,到僧團中隨佛陀出家,以求取永生的慧命!
長者這么一說,其實這些道友們心中都有同感,年齡一大把了,真的也要為未來著想,所以他們也都同意選擇出家。說做就做,于是他們一起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請求出家,佛陀慈悲也就允其所請。
孰料出家之后,這一群向來在家中享受慣了的年老比丘,相對于過去富有物欲的生活,忽然間出家,要與僧眾們同樣過著三衣一缽的清貧生活,實在是很困難。尤其是每一天的作息,每天都要出外托缽,這讓他們最覺得難以適應(yīng),久而久之,他們干脆自己在精舍附近蓋了個小精舍,脫離僧團獨立生活。
但是,這群人要如何獨立生活呢?當(dāng)時其中一位比丘就說:「我家夫人很會料理家事,也很會料理飲食,我回家去拜托太太為我們張羅三餐。各位覺得好不好?」
大家一聽全都點頭贊成。能從這位比丘的俗家每天送伙食過來,真是兩全其美的方法,所以大家共同合資,每天的伙食就由這位比丘俗家的太太來張羅。這樣的安排確實不錯,每天的飯菜都很可口,大家也覺得十分適意。
可惜過了不久,這位夫人就往生了。夫人往生之后,這群老比丘們每日的飲食頓失著落,少了這么一個人為他們料理,他們的生活好像忽然間沒有了頭緒,所以大家都悲傷地哭了。愈哭愈傷心,大家互相擁抱大聲哭叫?蘼晜骰氐缴畧F所在的精舍,僧眾中有人就循著聲音去尋找,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一群初出家的老比丘,就問他們:「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你們?yōu)槭裁词峦纯蘖鳒I呢?」
其中一位老比丘就激動地說:「向來我們生活的依怙者,忽然間往生了。我們不知道怎么辦,所以很惶恐、很悲凄!骨巴讲榈谋惹鹇犃耍膊恢酪绾蝿窠。回到精舍,大家就集中在法堂議論:「既然這群老人已經(jīng)來出家了,就應(yīng)該在僧團中生活,現(xiàn)在他們在精舍外獨立生活,而且又發(fā)生這種事,到底要如何勸導(dǎo)他們呢?」正在議論時,佛陀來了,就問他們:「發(fā)生什么事了呢?」
比丘們把這件困擾的事向佛陀稟告。佛陀聽了搖搖頭,很慨嘆地說:「比丘啊!這件事不只是發(fā)生在現(xiàn)在!乖捳f從前,在一個海邊的樹林里住著一群小鳥,其中有一對鳥夫妻,牠們很相愛,每天都出雙入對一起去覓食。
有一天,附近的村莊中因為海龍王圣誕,村民們家家戶戶都準(zhǔn)備了豐盛的東西,來到海岸邊祭把,有乳酪、米飯等等很多食物.祭拜完后,村民回去了,東西就放在原地,這對鳥夫妻看到海岸邊有這么多食物,就飛過去吃乳酪、吃飯?诳柿耍抢镉芯,就把酒當(dāng)成水喝了。喝了之后有點醉意,這兩只鳥又飽又醉,就在海面上飛翔游戲。
剎時間,突然有一波大浪掀起,母鳥來不及飛走,硬生生被大浪卷走。公鳥在海面上不斷地找!飛啊!卻再也見不到母鳥的影子,牠一直不肯放棄地找啊,找啊!不斷發(fā)出悲鳴的聲音。
其它的鳥兒聽到了,都圍過來關(guān)心,知道母鳥不見了,一群鳥兒就隨著公鳥在海面上不斷地飛啊,飛啊!不斷地悲鳴。這時,其中有一只鳥就說:「平常母鳥很溫馴,都會為別人設(shè)想,是鳥群中最受喜愛的,現(xiàn)在不幸被海浪卷走了,我們大家趕快合力把海水吸干,看能不能找到母鳥?」一群鳥也認(rèn)為有理,大家就用力地吸,希望把海水吸干。
但是,鳥怎么能吸干海水呢?雖然牠們很努力,已經(jīng)吸得兩頰都酸痛了,尤其是海水很咸,吸久了口渴了,就到海岸邊休息。回頭一望,海面上還是一波波的巨浪翻涌,出了這么大的力氣來吸海水,還是無濟于事啊!
道心不堅,法喜難生
佛陀說到這里,就對比丘們說:「比丘啊!以前的這對鳥夫妻,其中的公鳥就是現(xiàn)在請夫人料理伙食的老比丘,而那只母鳥就是侍候他們,幫他們料理生活的夫人。他們生生世世就有這種愚癡,雖然有那分追求佛法的道心,能夠選擇正法,但是他們欠缺精進心,因而無法生起法喜。
他們雖然懂得出家,但是沒有精進心,也不得法喜心,所以他們的身心無法輕安,心念就無法堅定。不能舍棄世俗生活的結(jié)果,到頭來,還是一樣苦惱不堪!
學(xué)佛就是調(diào)適心念,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我們處在人間,一定要有寬闊的心胸。例如看到別人有成就,自己也覺得光榮;見到人家快樂,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刻,這就是寬闊的心胸,也就能時時「輕安自在」。
但是凡夫心,總是嫉賢妒能,看到別人表現(xiàn)優(yōu)秀,心里就不舒服;別人的能力好,就忍不住嫉妒。這種凡夫心態(tài)實在狹窄可憐,無法容納好的人,優(yōu)秀、成功的人,當(dāng)然也就接觸不到美好的事物。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來到一個城市。城里有一位長者很善良,有愛心,可惜受到城里尼犍外道所左右,常常灌輸他不正確的觀念,所以長者一直無法接觸正法,修習(xí)正道。只是一味愚迷地信奉、護持這個外道團體。
佛陀慈悲,覺得這么好的人,信仰卻偏差了,實在值得憐憫,就決心到城中去度化他。
尼犍外道聽到這個消息,知道佛陀要來就很緊張,他知道佛陀與弟子們一旦入城,自己的學(xué)說就站不住腳了,城里所有的人,一定都會受到佛陀感化而歸向佛。如此一來,自己的聲望勢必受到打擊。
尤其失去善心長者的護持,自己和跟隨眾又何以為生?所以就先下手為強,趕緊去對長者說:「聽說瞿曇沙門帶著弟子們往城里來了,你可知道,這個僧團是一個非道的團體,他們都是拋棄父母、拋棄妻子、家庭,到處東奔西走的人。這些人行于非道,都是不吉祥的人,如果讓他們進入城中,就會降下五谷不登、氣候不順的災(zāi)禍,對人民的損失很大。我們要趕快想辦法,阻止瞿曇的僧團入城!
長者一聽,內(nèi)心很惶恐,如果真像尼犍外道所說的,那真的是很不吉利。于是趕緊問道:「那么,以你的意見,我們要如何防止瞿曇的僧團入城呢?」
尼犍外道就對長者說:「我知道他們的生活形態(tài),僧團所到之處,需要休息的地方,山林樹下、有清水的地方,是他們最喜愛的。我們可以把叢林全砍伐掉,讓他們沒有地方;在清水的源頭,也用污物堵死,讓他們來了沒水可喝。出入的城門再放一些刀槍器械來抵擋,這樣就能阻止他們進來!
長者覺得這也是一個辦法,就叫人將茂盛的樹,全都攔腰砍下半截;在清凈的水源頭,也塞進一些很臟的東西,又在出入的要道,置放刀槍弓箭來嚇阻僧眾們。
佛陀一路走來,就聽說長者的舉措,但是慈悲的佛陀,卻更加生起悲憫,覺得凡夫?qū)嵲谑呛軣o知!因此,雖然是心痛,他還是一樣繼續(xù)向前行。
幾天后,佛陀來到這個城市,進入城里,果然每條水道不是堵塞住了,就是受到污染。僧眾們來到郊外,樹木也果真都被砍斷,沒有樹葉可以遮蔽,但是,他們還是在這里住下來了。
棄惡就善,大地祥和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七天,已經(jīng)剩下半截的樹身不斷發(fā)出新芽,樹葉不斷生長,樹枝也不斷蔓延出去,不久,又長出許多茂盛的綠葉。雖然有幾天缺水,但是第四, 天后天空就下起雨了,水源頭的污染物全被沖得干干凈凈,水流清澈無比。
樹木生長綠葉,水溝滿了,野草野花搖曳生姿,整個市郊生機勃勃,尤其是結(jié)穗的稻、麥也都飽滿下垂,一片豐收的氣象。人民驚覺僧團的到來,帶來多么吉祥的瑞相,跟尼犍外道說的完全相反。原來大家都被騙了!
長者看到這樣的景象,也明白自己過去的迷誤,就帶著歡喜的心,與城中的百姓一起來到樹林下瞻禮佛陀。佛陀莊嚴(yán)地坐在那里,看到長者與人民到來,就微笑地向大家招呼。
長者看到佛陀,不由自己地五體投地,禮敬佛足。佛陀微笑頷首,開始為大家講說「五戒十善」之法,也對大家分析,信仰一定要有正知正見。長者等人心開意解,即向佛請求皈依,舍棄偏邪的外道,成為佛教的護法。
這段故事是個很好的例證,哪怕是修行者,也可能產(chǎn)生偏差。當(dāng)初印度的許多外道教徒,雖自以為是在修行,卻缺乏「七覺支」的思想指引,以致選擇錯誤,不得正見正行,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哪里能夠舍棄物欲,得到真正的歡喜與輕安自在。
不過,不管遭受什么樣的毀謗障礙,佛陀還是以平常心冷靜面對,以慈悲與智慧一一開導(dǎo)施教。
佛陀說:「人啊!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并不在身外,多數(shù)都是心魔!谷擞行慕Y(jié),心中嫉賢妒能,怕別人比我們優(yōu)秀,怕別人比我們受尊重,這都是凡夫的心態(tài)。
佛陀的教育是慈悲。慈,就是讓人快樂;悲,是拔除人的苦難,能讓人人得到歡喜,快樂自在,人與人之間能尊賢敬老,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不要常常站在凡夫地,用凡夫的心來看待一切。打開心門,你會看到海闊天空!能面對境界而不受障礙,降伏內(nèi)心的魔障,距離佛道的目標(biāo)就愈來愈近了。
舉出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七菩提分,在生活中是相互連貫的。起于擇法,只要我們認(rèn)為是正確的選擇,就要尊重自己的選擇,并且時時刻刻鞭策自己精進求法,有精進才有感受的歡喜,才能得到輕安。在日常生活中存正念,不被周圍的環(huán)境所搖動,才能生出定力,幫助自己舍棄過去、現(xiàn)在的煩惱。
因此,這分堅定的意志非常重要,尊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那就要精進不息。萬法唯心,大家既然選擇了這個法門,就要時時用心。
八正道
【正見】
心正行正修行人,修行要修無漏道;
心境佛境合為一,真空妙有無上道;
一勤天下無難事,貢高我慢煩惱生;
苦集滅道四諦法,真正寧靜是涅槃。
【正思惟】
四諦十二因緣法,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
用心力行聞思修,累積福緣與慧類;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復(fù)輪回?zé)o明起;
如是因緣如是果,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語】
最易造業(yè)因是口,開口動舌都是業(yè);
遠(yuǎn)離虛妄不實語,缺角杯子視為圓;
心存道念智慧生,最終目標(biāo)是修行;
一句戲言種因果,無漏智慧攝口業(yè)。
【正業(yè)】
修身養(yǎng)性來學(xué)佛,培養(yǎng)耐心與耐性;
心正念正見解正,無漏智慧修攝身;
道業(yè)常在正道中,斷除一切邪妄行;
同復(fù)清凈的本性,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學(xué)佛法在正命,守本分抱歡喜心;
有緣感觸求真理,回歸本性見十相;
學(xué)佛要去妄回真,一理通則萬理徹;
出自內(nèi)心本分事,正命慧命自然現(xiàn)。
【正精進】
戒中修定定成慧,專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來間斷,發(fā)心力行有恒心;
禪在日常生活中,走入眾生群中去;
一勤下天無難事,守志奉道正精進。
【正念】
多散眾生數(shù)息觀,多貪眾生不凈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愚疾眾生因緣觀;
多障眾生念佛觀,基礎(chǔ)在于戒定慧;
請轉(zhuǎn)逆緣為善緣,行茲在茲有正念。
【正定】
攝諸心念正定法,心不移動能靜定;
心靜定則道能通,正信才能夠正定;
萬法本來無所住,正住真空道理中;
動靜皆寂為賢相,正確修行菩薩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大愛包容地球村。
但愿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大愛包容地球村。
學(xué)佛就是要學(xué)得心靜,要如何調(diào)整我們的心思業(yè)行,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目標(biāo)。
佛陀成道之后,好幾次回到他的國家迦毘羅衛(wèi)國,每一次回去,國內(nèi)的大臣、長者、貴族都踴躍前來聽法。大家每一次聞法亦皆法喜充滿、皆大歡喜,所以佛法在佛陀的出生地非常興盛。人人口口相傳,知道人生最快樂的就是內(nèi)心的歡喜,內(nèi)心的歡喜則來自于佛陀的教法,所以能得到法喜充滿,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很多人接受佛法后改變習(xí)氣,原來的生活形態(tài)因而改善。但是當(dāng)時的印度,除了四姓階級之分,男女之間的地位更是不平等,大多數(shù)的女人都沒有親聞佛法的機會。于是有很多婦女就感嘆:「我們到底是因為造了什么業(yè)而生為女人,以致不得親近圣者,聽聞佛陀的教法?」
這些聲音慢慢傳到皇宮里,釋迦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覺得十分同情,下一次佛陀回宮說法時,她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請示佛陀:「佛陀啊!迦毘羅衛(wèi)國的男人,能有機會聽到佛陀說法,使得他們改變習(xí)氣,過著快樂的日子。但是,還有很多充滿煩惱的女人,她們十分自卑自怨。為什么她們無法同來聽法呢?」
佛性平等——婦女親聆佛法
佛陀聽了摩訶波闍波提的疑問,就向國王請求,下令傳達(dá)國內(nèi)所有的婦人,都能前來聽法,因為佛性平等,婦女也應(yīng)該有修持佛法的權(quán)利。國王接受了佛陀的建議,就下令家家戶戶,不分男女貴賤,凡是有心之人,都有聽聞佛法的機會。
此令下達(dá),許多婦女同來聽法,佛陀即為她們分析「四圣諦」——苦、集、滅、道及「八正道」等等的道理。
人生生命無常多變,所以有種種苦難,苦的原因來自于集,集了種種善業(yè)與惡業(yè),造善業(yè)得福報;造惡業(yè)得惡報,所以在社會上有人是貴族;有人是賤族,有人富貴,有人貧窮,這都是過去生中所造業(yè)因,今生所受之果。
過去造惡業(yè)的人,今生集了種種苦因,以致生活困窘,心靈不安,現(xiàn)在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要好好地懺悔遷善,以滅除過去的惡業(yè),斷除貪、瞋、癡、慢、疑等等惡習(xí)惡念。
消滅惡念,一定要修行于道,我們要修一條康莊大道,修一條直往菩薩、佛境界的覺道,這條覺道其中包含八種方法,稱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為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與途徑。
這八種正業(yè),就是用來滅除八種邪業(yè),邪,就是惡;正,就是善。我們一定要用正確的見解來面對人生,否則見解一偏差,方向差毫厘而失千里,所以有句話說:「苦在哪里?煩惱在哪里?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八正道分
觀念就是見解,我們的觀念如果正確,見解就沒有偏差,見解不偏差,行為就會正確。在人我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見解觀念,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注意自我的觀念見解,必定要正確,所以需要的是「正見」。包括我們的信仰在內(nèi),都要合于正知正見。
正見之后再深入,要具備「正思惟」,光是看到事物表面所得悉的印象,如果沒有經(jīng)過縝密的思惟,只是一時的見解,這樣不會深入。我們常說「把握當(dāng)下,恒持剎那」,當(dāng)下就把握當(dāng)然是正確的,不過,我們更要恒持剎那,這一定要透過縝密的思惟,才能把握住正確的事物。如果欠缺思考,思想往往就會偏差;思想一偏差,行動、方向就會錯誤,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正思惟。
再來要「正語」。常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口業(yè),說話不要開口惡言,或是綺語、兩舌、妄語,這都不是一個修行者應(yīng)該有的。修學(xué)佛道要真實語,要柔軟語,所說的話要誠信不欺,不得搬弄是非,這都叫做正語。
平時用來溝通的語言不一定要很深,只要讓人聽得懂,體會得到,要能引導(dǎo)人向正道走,不要讓人迷惑。如果對方產(chǎn)生迷惑時,我們就以正見、正思惟化深為淺,好好來引導(dǎo)他。口中所說的都是好話,可以解除他人心中的煩惱,可以打開人的心結(jié),不只是一時,還可以循循善誘,讓他跟我們一樣就于正道。
語言是度眾的工具,我們要勸誘人,就要使用語言與眾生溝通,有互相的溝通,才有辦法轉(zhuǎn)變,所以我們要時時深思,然后深入淺出,用可以影響人、轉(zhuǎn)化人心的語言去教導(dǎo)眾生。平時說話,不要說一些沒有用的話,浪費時間,也傷人感情;我們說話要多思考,怎樣才能讓人心開意解,讓人歡喜,自己也能輕安。
如果談人是非,不只是傷害別人,自己也受傷害,說了一些不利于他人的話,自己也會耿耿于懷,所以我們說話要用心。在十善業(yè)、十惡業(yè)中,身三、口四、意三,口業(yè)就占了四分。
只不過是開口動舌而已,影響就這么大,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啊!「正語」是這么重要,大家說話要很慎重,說話也代表我們的人格。語言是人我之間的橋梁,也是結(jié)好緣的關(guān)鍵之一,所以請大家不要說沒有用的話,無意義的話不要說,這就是學(xué)佛,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得到的,必定要很慎重。
還要有「正業(yè)」,業(yè)就是造作的意思。做什么事是對人有利益的,對人有利益的事我們?nèi)ピ熳,這就是福;如果對人無利益,一切的造作一偏差,那就是惡。業(yè)的包含面森羅萬象,我們的月常動作中,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所顯現(xiàn)的一切動作,都包括在行業(yè)之中。
我們既然學(xué)佛了,一切的動作一定要很慎重,不要做損害別人,也不利自己的事。要為人群謀福利,要幫助有所需要的人,維持生活的行業(yè)就要好好選擇,選擇不損害眾生身心的行業(yè),并且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一切造作無不是在業(yè)中,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形態(tài)必定要很慎重。人在世間一定要生活,生活就要謀生,謀生創(chuàng)業(yè)懂得選擇正確的事業(yè),就能對人群、對自己都有利益,絕對不要為了自己一時的利益,而去從事?lián)p害別人的事業(yè),這就叫做正業(yè)。
接下來的「正命」,是我們生活在世間的目標(biāo),以及生命的價值觀。有的人以名聞利養(yǎng)為生命的價值,這是大大的錯誤。生命真正的價值,是能利益眾生,這種生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生命,所以活在人間,卻不懂得好好運用寶貴的生命,就是空過人生。
難得來人間,得了人身實在是不簡單。有一句話不是說「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此生不珍惜,下一世是不是還能再來做人呢?不一定,要看我們造了什么樣的業(yè)。所以,難得人身今已得,更有福的是難聞的佛法今已聞,生命是多么寶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既然有了生命,身體就是載道器,這個身體只有活著時才有用,要如何修福修慧,要如何踏上圣人之道去修行佛法,這也是很重要。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quán),只有使用權(quán),對于生命的價值觀,應(yīng)該要好好衡量,好好規(guī)畫。
若是不為生命好好規(guī)畫,就會雜亂無章,所造的都是雜亂的業(yè)。我們應(yīng)該好好愛惜自己的生命,時日不斷消逝,生命隨著四季輪轉(zhuǎn),歲月推移,生命不斷老化,但是,我們?nèi)绻軐⑸?a href="/rmgjc/mingyu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命運用得當(dāng),慧命就會不斷成長。
「身是載道器」,道,引領(lǐng)我們行在菩薩道上,向佛的境界邁進,這就要靠生命,好好運用才能成長慧命。人生無常,我們對生命真的沒有所有權(quán),卻有使用權(quán),修行就是要靠身體力行,我們對生命的觀念正確,此即是正命。
第六是「正精進」,既然已經(jīng)發(fā)心,而且思惟正確、觀念不偏差,就要奮發(fā)精進的力量,不要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不能精進,我們永遠(yuǎn)都會流浪在凡夫地。因此,選擇了正確的善事志業(yè),或是學(xué)佛的道業(yè),一定要趕快精進,方向?qū)α,就要精進向前不退轉(zhuǎn),把握時間,分秒必爭,累積我們的道業(yè)。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不要懈怠。
第七是「正念」,念頭十分重要,三十七道品一路說到這里,每一法都不離于念,念,要念念正確,選擇正確的道路,觀念要始終,我們要始終一貫,堅定意念。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以免一念偏差,就一生錯誤,所以要分分秒秒精進于修持「正念」。
最后是「正定」。我常常對大家說要把心照顧好,事事要多用心。這就是要大家時時顧好一念正確的念頭,正確的念頭抓得住,才能人于正定。正定,并不是整天打坐,坐得文風(fēng)不動就叫正定,正定是能決定我們的心念,不受世間邪惡勢力的影響。我們選擇應(yīng)該走的道路,精進于善業(yè)、菩薩道,這念心就不會受制在世間的種種名聞利養(yǎng)。
六度萬行
人生幾何?一顆心常常定不下來,時時在變遷,每件事一再重新來過,那有多辛苦啊!學(xué)道,從選擇之后,必定要把握方向,精進堅定,專心一念向前邁進,所以定是很重要的。
在「三無漏學(xué)」中,戒為首,再來是定;有了定,才能產(chǎn)生慧,所以戒、定、慧,就是三無漏學(xué)。諸位,圣人的道路,離不開這八種正法,從正見開始,一直到正定,缺一不可,三十七助道品就是這么簡單,沒有離開我們生活中。
佛陀對前來聽法的婦女們,講說完四諦法及八正道法。佛陀再度告訴大家:這八種正念安定之后,就能力行菩薩道,人人都能修菩薩法,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人都能成菩薩,人人都能成佛,這是人天共修的道路。
這就是佛陀慈悲的開示,佛陀的平等觀,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這就是佛性的清凈。
學(xué)佛需要耐心、精進,老老實實,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這是我們學(xué)佛應(yīng)該要有的態(tài)度。不管環(huán)境怎么樣,人與事之間,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心調(diào)伏,不要受環(huán)境影響,我們?nèi)缒苄亩,一切的道路就不難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念心定」。
心能定,就能按部就班,前后有序,讓我們的心念專一。佛法其實不是很深,在我們身邊的見聞中,就能印證佛陀的教育。但是,如果只是吸收而不去體會,更不想去應(yīng)用,就算在文字上了解得再多,這些道理還是一無用處。所以,佛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事物間磨練體會,懂得運用它,佛法就很簡單。
八正道是圣人之道,人人如果能善用這八種法,就能達(dá)致圣人的境界,所以八正道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八圣道」。
從四念處的「觀身不凈」開始,一直到精神理念堅定,始終一貫,這就是修學(xué)菩薩道的境界,請大家要好好愛惜這片菩薩行者的凈土。心與行時時要多用心,心念正,行為就正,這是圣人與凡夫共通的道理。
修行如初——迦葉尊者的苦行
佛世時,在給孤獨園這個環(huán)境,佛陀的弟子們都生活得非常安心自在,早上去托缽,下午聽聞佛的教法,這是多么安定的境界!但是也有些弟子游化在外,其中的迦葉尊者更是長年如此。
雖然他的年紀(jì)已經(jīng)很大了,現(xiàn)出了老態(tài)龍鐘的形態(tài),但是他的精神鏤爍,仍然堅持過著游化諸方、平淡乞食的生活。有時宿在大樹下,有時在墳?zāi)惯;時而在鄉(xiāng)下,時而在聚落,不管是群居聚落或是很偏僻的鄉(xiāng)下,甚至荒郊野外的墳?zāi)、山林樹下,對他來說完全一樣,內(nèi)心一點都不會起分別。
那些境界,對他面言都是優(yōu)美的心靈境界,因此,他堅持這種生活方式。有一次,他來到距離給孤獨園不遠(yuǎn)的地方,想到去向佛陀請安,就真的回到佛陀面前,向佛頂禮。佛陀看到弟子游化回來,也很高興。
這么久不見了,佛陀看看迦葉尊者已經(jīng)年老,身體衰邁,佛陀起了憐憫心,像是慈母見到游子歸來,舍不得他長年流浪,以致身體衰弱。就趕快招呼他:「上前來,迦葉!這段時間在外頭很辛苦吧!你已經(jīng)年老了,不要再到外面流浪,以你的德行與修養(yǎng),已經(jīng)堪受長者們的供養(yǎng),你不要再到外面托缽游化了!
迦葉尊者聽到佛陀的關(guān)懷,也很歡喜。但是他冷靜地回答:「佛陀啊!我一向很感恩佛陀,因為佛陀出現(xiàn)人間,讓我有機會通達(dá)道理,走入正確的道路修行。我知道走入正道,要了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我也了解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這些教法都是佛陀的智慧。我感受到這是佛陀出現(xiàn)人間所鋪設(shè)的正道,我也依照這條路在走,現(xiàn)在內(nèi)心安住,一切無所畏懼,我還是想過這種自然的人生。
尤其我很擔(dān)心,心念一旦開放,接受別人的供養(yǎng),恐怕會迷失。如果不是佛陀出現(xiàn)人間,我所修行的境界,再高也只不過是辟支佛的境界;今生得遇佛陀,我應(yīng)該要超越,顧好我的身心。所以,只要我還能動的一天,體力能自如的時刻,希望還是能保持這種苦行,這可以讓人人知道人生本來是苦,苦中能安住這念心,就不覺得什么是苦了。感恩佛陀的慈悲與關(guān)懷。」
我們從這段故事中,能體會當(dāng)時修行者的生活形態(tài),佛與弟子同樣是人,跟常人一樣有老病時。人老了,身體的氣力會衰弱,形態(tài)看起來就老邁龍鐘。佛陀雖然超脫一切,但是對弟子的感情,同樣有一分關(guān)懷。這就是佛陀在世時,與弟子生活中的互動。
與佛同世——與佛同識
世俗人在世間往往只是追求享受,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是那分清凈的境界,生活中的享受,不是修行人所需要的。我們離佛世已經(jīng)很遠(yuǎn)了,印度與臺灣在地理上的距離也很遠(yuǎn),但是在心理上,應(yīng)該要永遠(yuǎn)與佛同世,與佛同識,要心中有佛,依照佛陀的教法,做到「修行如初」。
迦葉尊者就是堅持修行如初,當(dāng)他發(fā)心修行時,佛陀的教法是游化人間,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這都是他年輕時,佛陀的教育,他就一直堅持下去。所以,一心一念一志非常重要,在我們?nèi)粘I钪校眉榘研念櫤,這就是修行。請大家守住一心,同時要護住一念,不要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感受,而搖動了我們的道心。
在人世間「觀受是苦」,很多佛教徒都說我們要修行,我要超脫六道,不要再來六道輪回。大家都不想來六道輪回,如果六道都消除了,那第自然就不用再來了,但是可能嗎?目前還是不可能。所以說我們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堪忍的世界。
來到這里在要學(xué)會忍耐,世間是苦,因為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此五都糾纏不休。濁,就是不干凈,就是煩惱;劫是長時間,長時間充滿煩惱,充滿苦難,總是苦不堪言。
慈濟是道場
慈濟是一個道場,我們要;垭p修,首先要守好自己的戒律。慈濟人要守十戒。前五戒是佛陀所制定,其他的五戒則是因應(yīng)時代不同,學(xué)佛修行者所應(yīng)遵循的方向。
現(xiàn)在的社會要如何使之祥和,就從守戒開始,要凈化人心就是要心中無污染;要心中無污染,就要在行動中不犯錯,不犯錯才不會有污染,所以戒很重要。我們要學(xué)佛,不要當(dāng)自了漢,記得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志業(yè)」。
假如有出世的精神,就會與人無爭,與事無爭,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則人圓;與事無爭,則事圓;與事無爭,則事圓;與理無爭,則理圓,人事都不爭,就可以海闊天空,就可以做到及時造福。
福,在智慧中成;智慧,也要在福中求。所謂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我們要用開闊的心,與人無爭,才能具備德行。
常說「功德無量」,功就是內(nèi)能自謙,自己已經(jīng)下了功夫,還要常常警惕自己,縮小自己。要縮小到進入別人的眼里、心里。占一個很重要的信置,這才是真功夫。外能禮讓就是德,縮小自己,對人有禮有敬有讓,就才是修學(xué)的根本。
我們的使命,就是佛陀的精神——凈化人心。接引眾生,要以愛讓他感受到如沐春風(fēng)。他就會跟著你一起行動,一起推動。
人我之間,有一念善起,要趕快讓它增長;未生的,要盡量去啟發(fā),讓這一顆善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下種生根。還要做一個心田的農(nóng)夫,不要讓心田中的雜草叢生,雜草一生,好的種子就被破壞了。希望大家的這畝心田好好地耕耘之后,能很快收成。
收成后,不是放在倉庫的布袋里,倉庫里老鼠很多喔!
黑白二鼠
大家是否聽過一個故事,有黑白二鼠,白鼠代表白天,黑鼠代表夜晚,白天與黑晚夜,黑白鼠都不斷在啃咬我們的慧命,雖說觀身不凈,但是身體也是載道器,我們要趕快利用生命,去發(fā)揮人生的使用權(quán)。切莫有了;鄯N子,卻不及時播種耕耘,放在倉庫里就被黑白咬光了,布袋破了,種子沒了,這就很可惜了。
要記得四正勤,正就是不偏邪,人生的道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心中的正念要把握好,勤就是要精進認(rèn)真。時間分分秒秒都不會為我們停留,因此要分秒不空過。
明天與無常誰先到?
不見得每個人都還有明天。
有一天,閻羅王感覺最近來到地獄的人愈來愈少!就邀集牛頭馬面小鬼等一起來想辦法,讓世間多一些人下地獄。牛頭先提出建議,就說:「我去告訴世人做善事不會上天堂,因為根本沒有天堂。」閻羅王聽了,不是很滿意。
接下來馬面說:「那么,我去告訴世人為惡不會下地猝,所以不必有所憚!归惲_王覺得這也不吸引人。于是獄卒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來表達(dá)自己的意見和提議。但是,閻羅王還是搖搖頭,這些辦法都不好。
這時,群體中竄出一個小鬼,臉上透著一股奸詐,就說:「報告閻羅王!我來告訴世間人說,『你還有明天』。世間人總是認(rèn)為還有明天,所以就不積極,為善不積極不就會墮落了嗎?」閻羅王聽了撫掌大笑……。]…
這雖然是一個故事,卻是深深令人警惕。所以,我們不要常常認(rèn)為今天不做,明天再做,反正還有明天!明天還有明天的明天,但是都沒有想到無常。到底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這都是不可預(yù)知的事。所以我們要把握當(dāng)下,恒持剎那,在觀念上真正多用一點心。
這個世間仍然充滿希望,只要我們殷勤認(rèn)真,朝著正確的方向精進不懈忌。這樣的話,世間就有希望 。
慈濟人啊!希望大家常常警惕自己。慈濟的四大志業(yè)以悲喜舍為本懷,慈是慈善,悲是醫(yī)療,喜是文化,舍是教育,這是外在的行動。內(nèi)心的精神則是誠正信實,學(xué)佛無非是要學(xué)習(xí)誠正信實的胸懷,我們的外在與內(nèi)涵一定要內(nèi)外合一。
誠正信實是內(nèi)修,慈悲喜舍是外行,推動慈善、醫(yī)療、教育、文化,這是人間不可缺少的四件事情。請大家要多學(xué)習(xí)。佛陀曾經(jīng)教示世人:「學(xué)我所說教,行我所行道,雖離我千里,亦如同一處室!棺詈笪覀儽阋源斯裁恪
圣嚴(yán)法師,佛學(xué)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xué)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圣嚴(yán)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zhì),建設(shè)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guān)懷任務(wù),以關(guān)懷達(dá)到教育目的。圣嚴(yán)法師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釋星云1927年-),俗名李國深,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其信徒常稱之為星云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星云大師是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200余所道場。
《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全書共分四部,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乜瘛;《陰騭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段鳉w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xiàn)居士身
每個人晚上睡覺時,從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著,中間起碼有5到10分鐘的時間。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幾分鐘,基本是在妄想與昏沉當(dāng)中度過。這樣帶著妄想睡覺就容易做夢,引起睡眠質(zhì)量越來越差。而學(xué)佛的人,懂得珍惜時間,把握當(dāng)下。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住在烏敏島時,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準(zhǔn)養(yǎng)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丟給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處理,于是把門鎖上后就離開。隔天,當(dāng)我把門打開時,它很快的從里面沖出來。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把它鎖在屋內(nèi),之后四處查看,卻發(fā)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里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后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創(chuàng)期,佛教沒有佛菩薩像,僅雕刻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佛陀圓寂前曾經(jīng)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佛弟子們從內(nèi)心尊重他的人格,
現(xiàn)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總是吵架,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太多惡口的業(yè)所招感的。對于惡語傷人這種惡業(yè),有的人會拿直爽來做擋箭牌,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說“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借口。
吸煙,我們是不允許吸的,好像僧人戒律當(dāng)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有沒有相應(yīng)的呢,比如我們這種五辛,吃肉吃五辛,這些擾亂心性,斷大悲種性,我們修學(xué)菩提道,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薩戒里規(guī)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許。辛辣的東西增長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東西,
世尊在《觀經(jīng)》第九觀跟我們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講“八萬四千相好”,這是就大乘而言。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就小乘而言。事實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這是“修因感果”,還是不離開“
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吉祥,請問師父,牛奶和雞蛋是素食嗎?就是說吃素的人能食用這兩種東西嗎?
很多同修由于對本分的認(rèn)識不到位,所以在生活當(dāng)中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災(zāi)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職位以及相應(yīng)的本分。有一句話: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我們過往煩惱不斷,證明我們沒有好好落實本分,完善本分。我們來學(xué)佛,學(xué)做什么?
佛法從恭敬中求,當(dāng)我們對學(xué)習(xí)佛法生起真實的恭敬心,謙讓心、忍耐心、順從心將會隨之生起,遠(yuǎn)離高傲,遠(yuǎn)離懈怠,遠(yuǎn)離忿惱,于諸違順境界心得安忍,柔軟輕安,于諸善法精進修行,于諸不善努力斷除,少欲知足,正念無常,這樣學(xué)修我們的心就能逐漸得到調(diào)伏與安樂。
一位老居士講:“我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祖母平常說的最多的兩句話就是:‘好了別人是好自己,有東西給別人是自己得利益!覐淖x書到工作,這兩句話就是我的座右銘。祖母活了101歲,在她臨終時,我對她老人家說:‘祖母,謝謝您!教給了我怎樣做人!
現(xiàn)在很多人有死亡焦慮,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實在,就會在生的現(xiàn)象上產(chǎn)生自性見,在死的現(xiàn)象上也產(chǎn)生自性見,以為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jié),于是貪著生,恐懼死。當(dāng)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就是通過對生死輪回的觀察而覺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無明、
處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這里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首先你要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認(rèn)自己的煩惱:我的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癡:我不了解,有些東西我不知道該怎么做,不知道是對是錯,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你要如實地承認(rèn)它們的存在,
古人嘗有言:衲子風(fēng)格凜然,有古人之風(fēng)。古人之風(fēng)從何而來?就是從這八個字而來:動用舉措,必稽往古。這就有古人之風(fēng),要是沒有古人之風(fēng)呢?那就是流俗阿師的樣子——行,不像個出家人;說話,不像個出家人;思想,不像個出家人。
壽量圓滿即健康長壽:因為往昔種下的善業(yè)感得長壽果報,得以長久住世。又因為長壽,才有更多時間內(nèi)修外弘、自利利他,長時間地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那么如何感得壽量圓滿,身體健康的果報?如果光是長壽,活了九十歲,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還不如短一點,所以
學(xué)習(xí)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尋找正規(guī)寺院覓善知識,按照經(jīng)論中的來,不可以想當(dāng)然地坐,不可以道聽途說地坐,更不可摸著石頭過河、試試看再坐。須知外道也打坐,練氣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禪,不妨認(rèn)真讀下《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楞伽經(jīng)》中說,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這是由猛風(fēng)所吹起的,洪水波濤鼓動著冥壑,從來沒有斷絕的時候。我們的藏識就像大海一樣,寬廣而又包容萬千,由于境界風(fēng)所吹動,所以才有種種諸識波浪,騰躍而生起。我們的心就像大海一樣隨著外界的風(fēng)的吹動,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
傲慢則無禮。偏見則自私。傲慢與偏見的人,其實就是強烈自我意識的人。說才智,很可能是繡花枕頭。說修養(yǎng),勢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說:貪、瞋、癡最強烈如火熾盛之流;于財、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滿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
佛弟子要想獲得廣大的真實利益,必須學(xué)習(xí)培育隨喜的特質(zhì),隨喜佛菩薩一切賢圣乃至凡夫眾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隨喜可以讓心柔軟開放,與眾生廣結(jié)善緣,建立現(xiàn)前與未來的良性關(guān)系,隨喜之心還能推動我們的身語趨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積種種善法功德,給現(xiàn)前和未來的生
禪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們今天暫且不去討論,但就虛云老和尚所說的“平常心”來談?wù)。虛云老和尚說:“怎樣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長遠(yuǎn),一年到頭,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飯,沒有擺布安排,這樣的招待可以長遠(yuǎn),就是
縱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之人,對自己所喜愛的事業(yè),無論是起步,還是在過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艱難,都始終抱著一顆堅定不移的信心,踏實篤定地前進,最后無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們有緣接觸佛法,修習(xí)佛法亦是如此,從信開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發(fā)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給他很多財產(chǎn),單說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懶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們合計著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產(chǎn)。打定主意后,他們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著設(shè)法把富人騙到了坑邊,對富人說:“死到臨頭了,你有什么話說?”
不會。但受戒時,能夠穿海青、搭縵衣,較莊嚴(yán)、攝心。譬如穿得花花綠綠,心就比較亂;穿素雅的顏色,心念就會比較寂靜。眼根對色塵,顏色會影響我們的心念。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明白了,就不應(yīng)該再執(zhí)著;不再執(zhí)著,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們就掙脫出了那種束縛、枷鎖?梢姡瑢W(xué)佛最大的敵人,不是這個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己。
小時候,我們看一本一本的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里面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故事情節(jié),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種級別的“主公”,在每次面對自己眼前各種各樣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身邊的臣子謀士們?yōu)樗I(xiàn)上各種主意或計策。出那些主意或計策的謀士們,無論是高手還是低手,無論是真
在《佛說法華經(jīng)·方便品》里邊,佛陀說了這樣的一首偈頌:“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边@段經(jīng)文很深刻,讓我們來分享一下:所謂“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長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些矛盾,導(dǎo)致二人許多年不說話。人們勸年青人主動一點。要知道世事無常,今生的隔閡若不化解,未來世難免要受“怨憎會苦”。比起生死,這點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會主動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會接受別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給他講佛法,結(jié)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還把你臭罵一頓,這時候你心里馬上生起嗔恨心,想這個人怎么好壞不分,于是就跟他對著吵,你原本想度對方的,結(jié)果不但沒度成,還心隨境轉(zhuǎn),被對方給度走了。所以,學(xué)佛人要有觀空的智慧,知道我們所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