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師證悟的無上勝義諦—大教之源,萬法之本。
當(dāng)初本師釋迦牟尼佛,舍棄了王位,舍棄了最美麗的眷屬,舍棄了世間難舍的一切,只是因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時看見鳥吃蟲子,看見眾生為了生活而互相吞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己不能無動于衷,不能不去救度,于是就出家了。當(dāng)時印度許多種外道,現(xiàn)在西方人學(xué)東方,對于印度的婆羅門外道(梵)還是學(xué)的。梵水平很高,相當(dāng)于中國的老子。太子出家后,對所有的外道名師,一一參拜求學(xué),但很快就達到老師的造諧,同老師相齊等了。再要前進,就須另找新老師了。于是從一個又一個,全都學(xué)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樹下,結(jié)吉祥草為座,發(fā)大誓愿,不證菩提不起于座。在臘八夜里,一眼看見明星豁然大悟,徹見本來。悟時開口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來(如來是佛十號之一,就是佛)的智慧與功德。佛就是覺者,最徹底的覺悟者。一切眾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覺悟,可是都已經(jīng)具有如來的智慧和功德,這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沒有任何人說過的。中國人讀四書五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諸子百家,都沒有這樣的語言。老子是恍恍惚惚的有這么點體會,說道:‘恍兮!恍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功德,怎么當(dāng)前你不顯出來呢?鳥還要吃蟲子!蟲子還要被鳥吃呀!你們不都是佛嗎?這是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妄想執(zhí)著的障礙,對于自身本具的智慧光明種種功德之相,不能證得。很簡單,就這四個字:‘妄想執(zhí)著’。因為妄想,妄就是虛妄,就是錯誤的。近代大科學(xué)家愛因斯坦說:‘物質(zhì),時間,空間,都是由于人的錯覺。’佛教則說由于妄想,因心在妄動,才看見萬類萬物。我們不但有妄想,而且執(zhí)著。堅持所見,搞什么就著什么,抓著什么就粘在什么上頭,擺脫不開。執(zhí)是堅持,著是粘住。妄想是錯誤,執(zhí)著是堅持錯誤。由于妄想執(zhí)著,所以眾生就不能證得。本有的佛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顯不出來。
本師世尊以上的開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盡了宇宙的玄秘,這是十方如來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經(jīng)論,一切修行法門,莫不從此推演而成,因此這是圣教的基本;一切法門的出發(fā)點,也即是一切法門的歸止。一切莫不從此語流出,一切也莫不流歸此語。一切眾生,蠢動含靈,平等平等,同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來,真如,實相等等。所以經(jīng)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者是本體,凡事有體有相有用,在本體上無差別,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別。如來離妄,所以成圣。眾生執(zhí)妄,沉淪六道,雖然本具佛性,依舊昏迷不覺,若欲轉(zhuǎn)凡成圣,只在遠離‘妄想執(zhí)著’。眾生墮在妄中,堅持不放,膠粘繩縛,雖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無法顯現(xiàn)。更嚴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認識,不敢相信,如《首楞嚴經(jīng)》所說自己本來有頭,可是偏偏認為自己無頭,四處狂走,另覓自頭,所以學(xué)佛首先須認識,自頭從未丟失過,何須‘頭上安頭’。若問如何辯認,請看臨濟禪師法語:‘有一般學(xué)人向五臺山里求文殊,找錯了也。五臺山無文殊,你欲識文殊么?只你目前用處始終不異,處處不疑。此個是活文殊。’又說:‘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而出入。’‘今日多般用處,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口談?wù),在手?zhí)捉,在足運奔。’臨濟禪師直指目前眾生用處,眼見,耳聞手執(zhí),足奔,都是通貫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無位真人’(臨濟喜用此語,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從自己面門出入。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你目前用處’。目前的‘用’必然有體,其體就是無位真人,是他從面門出入。從體起用,從用使你認識活文殊。這就是從用顯明了本體。體用兩者關(guān)系可歸納為‘從體起用,“用”顯本體。’迷人不識本頭,只因妄想執(zhí)著,于是奔走找頭,狂心不歇,這就是眾生。一但覺知本頭就安住在脖子上,于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別無他術(shù),只是消除其錯誤顛倒的‘妄想執(zhí)著’而已。這即是最真實,最徹底,最直接,最了當(dāng),最殊勝,最圓頓的
‘修’。蓋‘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修兩方面可歸納為‘從性起修,“修”明自性。’
眾生由于妄想執(zhí)著,起惑造業(yè),豈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種種業(yè)報,沉淪生死海中,輪轉(zhuǎn)六道,欲出無期。而且輪回之說是佛教獨有的。一般是斷見,認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斷滅了。另一種是常見,認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沒那么簡單。斷常兩見都是錯誤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輪回轉(zhuǎn)變,無有休止。輪回之說國內(nèi)外已經(jīng)證實了,死了之后還在輪轉(zhuǎn),有前生有后世,已經(jīng)得到證實。今天看到國內(nèi)外的報導(dǎo):姐妹兩個,一個五,六歲,一個十一歲。在外國高速公路車禍太多了,因為車超速,把兩姐妹同時撞死了。他們的父母很傷心,原來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為一看見房子,睹物思人!她們姐妹活著的情況都想起來了,只好擺脫,就換了地方住。過了一段時候,又懷孕了,生一對雙胞胎。雙胞胎沒什么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記。而這個記一個在頭上,一個在背上。就是兩姐妹撞車受傷之處,所以今生這個地方就有記。并且兩姐妹都常做有車開來直撞自己的惡夢。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師訪問了一個記得前生的人。他前生是土匪,與軍隊遭遇,他們土匪就跑,后面就開槍,一槍從后面打進來,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并說:‘我前生挨槍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塊。’這位工程師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邊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個坑,正是前生挨槍子的地方。
佛教的輪回之說,不但國內(nèi)當(dāng)前有許多活生生的事例來作證明。國外也同樣有大量的人死后又投胎的真實事跡。并且進行了種種研究,出版了專書,證明確有輪回之事。佛教認為由于眾生妄想執(zhí)著,造種種業(y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yīng),一絲不爽。于是或因還債,或因索命,種種因緣,輪回六趣(即六道)。天,修羅,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獄是三惡趣。人在中間,人就很苦,惡趣中的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郵電學(xué)院確山干校,曾經(jīng)被派去養(yǎng)豬。豬真可憐,豬的可憐不在于它自身被殺,更可憐的是:注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這真是一個大苦,不但自己被殺,子子孫孫都要被人殺光,被人吃光。誰都有父母,誰都有孩子,誰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注定都要做人家嘴里的菜,這苦不苦!這還是輕的呢!鬼趣的苦,地獄中苦更不可說呀!鬼沒有不挨餓的,所以叫做餓鬼,看見水,都是濃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沒法喝,食物進口就化為烈火。里放焰口就是救濟餓鬼,這個法為什么叫焰口,因為餓鬼滿口都冒火焰。放焰口是密法,要給餓鬼開喉嚨,把食物化為甘露,使餓鬼都能受用,并加持說法,救度餓鬼離苦得樂。
鬼趣的監(jiān)獄,就是地獄。地獄有多種類形,罪報的形式,受報的長短,都隨眾生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別。地獄之罪,十分慘重。人間一夜,地獄已經(jīng)歷無數(shù)生死。例如炮烙地獄中,燒紅了的鐵柱子,可是多淫眾生妄執(zhí)過深,習(xí)氣太重,他看見燒紅的鐵柱,他就抱住,于是燒焦了,他為什么去抱?多淫的眾生,淫欲心特別重,他的業(yè)力支配,使他看見這個柱子是個美女,看見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擁抱。擁抱就燒了,疼!死了。介是記性太壞了,風(fēng)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看見美女還要抱,就這么一千次一萬次,一萬萬次也記不住。所以是愚癡,愚癡到了萬分。所以地獄就是這樣形成的。人是屬于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交煎。愛別離苦,你總有愛別離吧,愛的人要別離呀!越是愛,別離的時候就越是苦。因為是凡夫,一另就永別了。難道不苦嗎?怨憎會苦,怎么這個同事單讓我和他碰上了,真別扭。越別扭,越碰到一起,到那都碰到些別扭人。你因緣不好到那都怨憎會,最不理想的是這樣:有的夫妻,兩人在一塊就吵架,就怨憎會,等兩人分開了又彼此想,又成了愛別離。所以說眾生沒辦法。還有求不得苦。你總有個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個人都有。成吉思汗打平了歐亞,想不死不可能。因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死苦。還有五陰(即蘊)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眾生恰恰相反,妄想執(zhí)著,于是五陰熾盛,受一切苦厄。五陰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余苦皆從它而生,其為八苦。這就是人類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萬狀。
至于地獄之苦,文中極簡單的介紹,詳情讀讀《地藏經(jīng)》。其他宗教是把地獄當(dāng)作神的懲罰。而佛教就不是這樣,佛是極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覺悟的眾生,眾生就是還沒有覺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沒有罰人的思想,《地藏經(jīng)》中佛拜托地藏,連稱,地藏地藏。“萃辛嗽侔萃。我讀了《地藏經(jīng)》老要落淚。♂屽饶材岱鸢萃地藏菩薩,這個人只要生前有那么一點點,細頭發(fā)尖那么點善,你都不要叫他進地獄啊!拜托地藏!不是佛處罰你進地獄,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是眾生有時候沒有辦法啊!習(xí)氣太重。妄想執(zhí)著,過于深重。自地獄,自抱鐵柱,徒喚奈何!
(三)背覺合塵與背塵合覺
眾生沉淪六道,受無量苦,十分冤枉,因為眾生本來與佛平等,具有同樣的智慧功德,只是由于妄想執(zhí)著,枉受輪回。所以我們要理解佛教,要自覺覺他,都須從這句話開始:‘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啟發(fā)我們的智慧,也增長我們的悲心,不但我們自己不要枉受輪回之苦,我們也應(yīng)讓一切有緣的人出苦。你總有最關(guān)心的人吧,你忍心讓他在地獄中這么受苦受難嗎?先說今生有親的亡者你不忍心吧,而且過去的亡者無量無邊,決定有許多曾是至親骨肉,可是當(dāng)前正在苦趣受苦,你能夠無動于衷嗎?焉能不發(fā)大慈悲心救度。所以從世尊這一句話就引起我們要自覺覺他。我們可以自覺,可以覺他,因為自他本來都是佛,都跟佛是平等的。只要去掉妄想執(zhí)著,那就恢復(fù)本來面目。輪回本是空的。那么怎么做呢?總是很簡單,只是覺與迷。迷的是什么呢?迷的是塵世間這些事,所以叫作塵。覺是本有的覺性。塵是塵勞妄想,與覺對立。眾生是背覺合塵,對于本來的覺悟,本來和佛一樣平等的心,完全不認識,只知欣賞這些聲,色,貨,利,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晉級,享福受樂,這叫作背覺合塵。你跟這個覺就違背了,你的心所想的跟塵就相合了。這樣你在六道中轉(zhuǎn)吧。
輪轉(zhuǎn)六道,就因為背覺合塵,所以要回轉(zhuǎn),回頭是岸。你背了覺向塵,現(xiàn)在回頭,背塵向覺啊!這就回頭是岸了。你把頭回過來,不向塵向覺。所以那天講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不是去聽聲音的美妙欣賞聲音的柔和。甚至去分別這個聲音是罵我,我就生氣,恭維我,我就高興。被聲音所迷。所以反一反,不去聽聲,去聽是誰在聽?能聽的是誰呀?不去聞聲塵,而去返聞自己的聞性,這就是背塵合覺。我們現(xiàn)在都想度眾生要成佛,要擺脫生死,要普作救度,宏揚正法,這些思想就是背塵合覺的開始了。開始有這種念頭和想法要向覺悟。這就是可貴的‘始覺’的萌芽。久久堅持不斷發(fā)展,就自然達到念念之間,事事之間,處處之間都是背塵合覺,慢慢就跟本有的覺性就合了。就是說有一天始覺能與本覺相合了。你若能完全相合,徹底恢復(fù)了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本有的法身,那就是成佛了。所以一個人背覺合塵就六道輪轉(zhuǎn),受苦無盡。要能背塵合覺,可以出六道,得到徹底覺悟,成為九界導(dǎo)師,普施救度,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ㄋ模┣谛藿洹⒍、慧,息滅貪、嗔、癡。
背塵合覺,再把他說得具體一點。在塵勞之中最厲害就是貪,嗔,癡三毒。貪是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等等都是貪心。嗔是嗔恨,仇恨。發(fā)脾氣,暴燥如雷,笑面虎,笑里藏刀都是嗔心。癡,愚癡,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無有智慧,不信正道,這是癡心。稱為三毒。再加上一個字就是‘慢’,我慢,老覺得自己高明,比別人強,別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個字就是五毒。第五個字有不同的說法,一個是疑惑的疑,一個是妒嫉的嫉。妒嫉別人,逞能好勝,這是修羅的特性。另一個是疑,初果斷見惑里面就有貪嗔,癡,慢,疑還是貪,嗔,癡,慢,嫉,其中以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所以要息滅‘貪,嗔,癡’。我們要背塵,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但它是多生的習(xí)慣,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覺就在貪,嗔,癡里。那就要有一定的辦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貪,嗔,癡是從六樣里挑出的三樣,那六樣都是毒。戒,定,慧也是從六樣里挑出的三樣,這六樣是六度,六度總括萬行,菩薩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挑出三個主要的就是持戒,禪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進,忍辱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xué)。《首楞嚴經(jīng)》曰:‘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xué)。’戒是攝心,最淺近的說,說是壞事不做,好事多做。真正講到徹底覺悟的時候,好事也不著相去做了,就離開好壞,就任運了。所做的沒有不是好事,像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個總的精神就是止惡生善,這是最基本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條。你總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不要去傷害別人,不要去影響別人,F(xiàn)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頭,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這種情況很多很多,這都不好嘛!具體說呢,作為佛教徒,應(yīng)該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他宗教道門。皈依后這才是真進了佛門。也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決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給我傳的教法,我也皈依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眾。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為佛教徒。
再進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殺,盜,淫,妄,灑。這個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受那一條,受那一條都可以,比方說,灑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條不喝灑。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條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受一條,受兩條,受三條,受四條都可以。受了五條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不是很難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關(guān)齋戒,在家菩薩戒,修密宗有密戒。戒是寶塔第一層,你要蓋個寶塔,最底下這一層絕對不可缺。你不受戒不要緊,暫你可以用戒來要求自己?傊约簩ψ约河袀要求吧!戒就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怎么樣呢?就像一個東西是漏的。牛奶是好哇!你把牛奶倒一個破瓶子里,全給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戒,都是漏器。你對自己一點約束都沒有,屬于漏器。現(xiàn)在大家沒有因緣受戒,可以按這個來要求自己,減少殺,盜,淫,妄,灑這些事情,不殺生,首先是不殺人,也不要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東西。不偷盜,偷竊搶奪,貪污受賄,占公眾的便宜,私知吞別人財物等等都犯盜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婦之間是不犯戒律。
所以剛才說到戒,還有菩薩戒,你守菩薩的戒律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初發(fā)心的菩薩。密教是金剛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條最要緊的就要相信師父,對于師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話去做,尊重他的話,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見了站起來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里不恭敬更壞,虛偽。要真正從內(nèi)心中對師父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裝著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從內(nèi)心中生起恭敬心來,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學(xué)密,這一條就是如人飲水。可以檢驗自己,如果能從內(nèi)心生出來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學(xué)密就能順利。受了戒就必須認真持戒,比方說,你不殺生,你要是沒有受殺戒,你不殺生沒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沒有別的功德。你又沒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殺戒的話,你就有功德,你有持戒的功德。從反而看,殺了生的話,要是不受殺戒的人殺了他,就是一個罪報,你欠他一條命,將來就要還它一條命。你殺它吃了,將來它把你殺了吃了,這樣才平等,不然講不過去。但是沒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殺戒的人,你把鴨子殺了吃了之后,來生你變鴨子被它殺了吃,這樣還解決不了問題,你還要加上一個破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鴨子殺了吃還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這樣,你要持住了,功德極大,要犯了,不僅僅是受殺生還命的報,而且加上一個破戒的報。所以要受戒。要有一個約束自己的心。還沒有受戒,就先拿戒條來求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盡力去多做。
定:使心堅定在一個境上,不叫它散亂,就是定。三學(xué)中是禪定,也稱定學(xué),指從修行中所得的禪定。梵名三摩提,翻譯為正定,等持。在三界中這是超過欲界,在色界與無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須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禪’是眾所周知的。這是佛教與外道都可修習(xí)的法。須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這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輪回。
初禪:端坐,調(diào)和氣息,安攝息心,使之清凈平穩(wěn)。專注一緣,沒有移動,這是粗住。再繼續(xù)修下去,其心愈來愈靜,這叫細住。此后相續(xù)一,二日,或兩月,忽然自心開明一分(這只是自心極初步的開動,與開悟完全是兩件事)此時自身如同云影,空無實質(zhì),但獨存身相之相,這是欲界定。在此基礎(chǔ)上,身心又一轉(zhuǎn),以前定中所獨見之身體衣服,床鋪,到此皆同虛空一樣,這是未到定,未入初禪。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內(nèi)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是相續(xù)一日,乃至一月或更多,定心不壞。就會在定中發(fā)現(xiàn)八觸功德(動,癢,輕,重,冷,曖,澀,滑),這是從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風(fēng))轉(zhuǎn)變?yōu)樯缢拇笾啵藭r正入初禪。呵棄初禪的覺受入二禪,呵棄二禪之喜受入三禪,呵棄三禪之樂受(三禪非常樂,俗說菩薩怕三禪,怕留戀三禪的禪樂)入四禪。四禪心如清水。心目為色界四禪定,再加無色界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能觀所觀皆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定(極為寂靜,心想雖有如無)共為八定,是即眾所周知的四禪八定。可見前五度,若無般若,則不是波羅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最高只能生無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達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別事理與決斷所疑!段ㄗR論》說:‘云何為慧?于所觀境,簡擇為性(分別事理,決定是非)斷疑為業(yè)(破除疑念)。’慧不同于智,通達有為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洞蟪肆x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為慧。’故慧實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諸法!镀┯鹘(jīng)》云:‘慧解可修經(jīng)戒’梁僧傳序曰:‘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慧解開神’即是‘真心體明,自性無。’則無量無邊圣道,都在其中了。三無漏學(xué)中的慧學(xué)是般若,這個智慧不是世間說的智慧,世間的智慧很膚淺,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佛的智慧,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議。這個事情是你腦子里想不出來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你長一萬個嘴,一個嘴有一萬個舌頭,一萬萬個舌頭來表達也表達不出來表達不清楚,這叫不可議。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戒是止惡向善,定是去亂專,慧是除惑明理顯明自心。勤修此三無漏學(xué),自然除滅三毒。三毒之中,癡是根本。癡正屬無明,無明當(dāng)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癡。行人勤修三學(xué),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頭是岸,背塵合覺了。
(五)真覺路會歸凈土
勤修三無漏學(xué),消除自他三毒,背塵合覺,直登彼岸。這是萬古顛不破的原則。至于具體行持,則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通覺岸。但當(dāng)前已是末法,環(huán)境是五濁惡世,所選行門,切須合于時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決擇。善導(dǎo)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這就是說本師世尊為什么要出現(xiàn)于世?只是為了宣說阿彌陀佛廣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說: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廣演種種經(jīng)教,另開教外別傳,全部目的,只為眾生歸凈土!洞蠹(jīng)》中佛說:‘末法中億萬人修道,難見一個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門仍能救度眾生。’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jīng)論,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一切戒律都在里面。又說一切禪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應(yīng)知淘金,探龍須能得珠,學(xué)佛須明佛心,入道咸歸凈土,才不負兩土導(dǎo)師苦心,才是真實佛子。
凈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捷徑中的捷徑。《無量壽經(jīng)》心‘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rsquo;為宗。小本《阿彌陀經(jīng)》心‘信愿持名’為宗。這就是凈土宗的宗要。也就是凈宗的正行。先師夏蓮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輔行。寫了兩句話:‘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察過去習(xí)毋自欺’
這兩句是一切凈宗行人,背塵合覺的要徑,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輔的修持。上一句即是‘勤修戒,定,慧。’頭兩個字是戒學(xué)。末后三個字‘看經(jīng)教’是慧學(xué)。‘定須習(xí),慧須聞,’多看經(jīng)教,正是聞。一切依據(jù)圣言量,禪宗不立文字,但禪宗的司證,沒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間‘念佛’兩個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寶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三昧中的寶。念佛得正定,可見念佛正表定學(xué),老實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專心念佛,不起雜想,就暗合‘無所住’,老實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是暗合了《金剛經(jīng)》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學(xué)。念佛時‘都攝六根’豈但不做惡事,心中也不起惡念,所以念佛也攝‘戒學(xué)’。念佛雖攝戒,定,慧,但夏師句中,還是指出了‘持戒’與‘看經(jīng)教’,喚起大眾的重視。
夏師的第二句:‘察過去習(xí)毋自欺。’正表‘息滅貪,嗔,癡。’‘察過’就是檢查自己的過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認真察看自己的過錯。‘去習(xí)’去掉不好的習(xí)氣,一些不好的習(xí)慣叫作習(xí)氣。多生多劫的煩惱,成為積習(xí),煩惱雖除,相習(xí)未盡,這就是習(xí)氣,所以要去掉習(xí)氣。‘毋自欺’:要認真,不能自己欺騙自己。這句話就是不但要除貪,嗔,癡三毒,還要對煩惱所留的余習(xí),都要檢查除去,不可欺騙自己,這才真是背塵。兩句話合起來,就是凈土宗的人,背塵合覺的,全面的,具體的,必要的行持,是凈土行人修行的要徑。我們要背沙土合覺,要證到本來是佛,要覺他要自覺,就須在這十四個字上用工夫。
在這十四個字中,要抓住‘念佛’作為核心。凈宗與密宗的殊勝之處,就因為這是他力法門。前在介紹觀音耳根法門時,已經(jīng)說了,觀世音菩薩入三摩地證入楞嚴大定這一少,經(jīng)歷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層‘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結(jié)都開了,覺也滅了,空也滅了,滅也滅了,一切生滅都滅盡了。于是寂滅,獲兩種殊勝,上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無畏。你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長壽得長壽,乃至還應(yīng)大涅槃得大涅槃。這就是他力法門,所求得的種種果寶,是靠觀音加被之力。密宗和念佛法門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門。持戒,察過去習(xí)都是靠自己,必須自己振作,自己管自己,這是靠自力。但是這個自己很難靠,不是那么老實。進進退退,力量又很微弱,所以還要靠他力。沒有自力,自己根本沒有動力,也不中用。介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觀經(jīng)》指出,至心念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號有這么多的功德與作用。自力能行嗎?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劫是多長啊!說不清了,電子機算機都打不出來。單位是劫,八十億個劫,這時間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號能消。要不是《觀音耳根圓通章》講出道理來,今天大家理解《觀經(jīng)》的話仍是很困難。觀世音菩薩以超越無比的大慈大悲的心,專精勤久,勇猛無畏的精進修持,證到期了兩種殊勝,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一切眾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無畏,有這個力量,可以讓你念觀音號的人得到無畏。因此你念就對了。我們抓住這個救生圈。密教說觀音是彌陀化身,所以念觀音正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名號。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輔助,也不可沒有。不持戒是個漏器,多少功德都會漏光。不看經(jīng)教,行而不解,只是迷信。古德說:‘行而不解,增長無明。’不但無功,反而增過,所以必須行解相資,使理解與實修互相促進,兩方面自然慢慢增長起來。所以‘念佛’是核心,同時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經(jīng)教,讀誦大乘。要多聞法,要多思維問題,要多問問題,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
另外一句‘察過去習(xí)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現(xiàn)在那里?都等臨死再檢驗,那就晚了。過去是不夠,到臨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個灰溜溜;伊锪锞透鼔模B勇猛勁都沒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變這種情況,要把我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早日發(fā)揮出來。?纯茨罘鹬,到現(xiàn)在為止,自己的習(xí)氣是如何了,一不是點沒變呢?還是有所減輕呢?還有的人甚至是有所發(fā)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這是我們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覺覺他,發(fā)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諱這個問題。就時時要觀照自己,所以。夏老師檢點一身都是短。把自己檢點一下,我這一身都是短處。這才謙虛,才不會錯誤估價。這才會精進。貪,嗔,癡很難對付,不可掉以輕心。不真實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過程中貪,嗔,癡會爆發(fā),這仍是自然的現(xiàn)象,不是出軌。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氣越來越別扭,有的越來越糊涂,這都要警惕,不能退縮,要堅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這一句佛號就是咱們數(shù)學(xué)上的無限大。總之,你真正依靠這句佛號,真正念得清凈了,你任何的習(xí)氣,任何貪,嗔,癡的毒都可以徹底消除。這個信心必須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行解相資,要加上察過去習(xí),綿綿密密的,使得自己對于塵緣日漸淡薄。這就是背塵的初步,再加上持戒看經(jīng)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議的他力,這便是日覺路,我們已經(jīng)在背塵合覺的大路上。
(六)覺路進程—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功純,業(yè)凈,妄消,真顯。
先師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察過去習(xí)毋自欺’十四個字,概括了將業(yè)行人背塵合覺,全部的用功下手處。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功純,業(yè)凈,妄消,真顯’十六個字,指出了在覺路前進的,從始至終的全部過程。夏師所示文字精簡,義理深廣,實是無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體,即‘實際理體’。‘理’與‘事’相對。從理顯事,從事表體。譬喻:理為水,波為事,波從水現(xiàn),波有千差,水只一體。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無相,現(xiàn)一切相。所以‘青青竹葉,無非法身’。密宗觀音儀軌:‘所見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如水上之波,從水所現(xiàn),除水以外,沒有自體。于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深明妙諦,老實念佛,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念來念去,念到事一心,見思惑任運脫落,便是進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無明,顯一分法身,便是真實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明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便成正覺。
‘信深’。經(jīng)教中說:‘佛法如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足證若缺信心,就不能入佛法。蓮池大師《疏鈔》中說:‘信即心凈’,‘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如極穢物,自穢穢他’。大師說:信心就是清凈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身心渾濁污穢一團糟。這個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渾濁,它就像極臟的東西,誰接觸到它,誰就沾上了臟。所以大師總結(jié)說:‘信為急務(wù)’。禪宗碩德高峰禪師在語錄中說:‘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無上佛菩提,信能永斷煩惱本,信能速證解脫門。’又說:‘從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轉(zhuǎn)大法輪,接物利生,莫不皆由此一個信字中流出。’可見‘信’是關(guān)鍵當(dāng)中的關(guān)鍵。
一般人都會說,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這由于不知信有深,淺,邪,正之別。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這個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有阿彌陀佛,只信到這里,此信很淺,不是深信!稄浲右狻分赋隽牛豪,事,自,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極樂,是信事;信有彌陀,是信他;在六信中,只占兩信,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淺。若要深信,就須明理。六信中的‘理’與‘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說明理是理體,是法身。也就是當(dāng)人的本源佛性。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都是理體,法身,自心的流現(xiàn)。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這才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是佛!队^經(jīng)》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就容易了解《觀經(jīng)》的經(jīng)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是心是佛’。這才能接受《觀經(jīng)》的無上開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樣是信,邪,正,深,淺四種功德的差別,不是數(shù)位所能表示。
‘愿切行專’。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體又能深信,自然會發(fā)愿,產(chǎn)生愿力。一切眾生都具如來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沉淪六道痛苦無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做惡夢,驚哧得大喊大叫,趕緊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別發(fā)夢癡了,何必受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沒有了。獅子,老虎都沒有,夢境就是這樣。你懂得這個道理愿力就來了。眾生都是可度的,沒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執(zhí)著,一時的顛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墾切與切合實際。不墾切的愿叫做虛愿。不切實際的愿叫做狂愿。兩者都是徒勞,不能落實。若發(fā)切愿自然行持就專一了。《四十二章經(jīng)》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辨。’《大經(jīng)》三輩往生都因一向?qū)D畎浲臃。不是今天學(xué)這個明天學(xué)那個。東翻一翻,西找一找。東張西望一事無成。
‘功純業(yè)凈’。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實是修行的關(guān)鍵,信,愿,行稱為三資量,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專愿,非愿不能啟行。有愿無行,只是狂愿;有行無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關(guān)系密切,自然行專之后久久功夫純熟,乃到‘功純’。由于念佛都攝六根,自然不造新業(yè),又由于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自然‘業(yè)凈’。
‘妄消真顯’。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來執(zhí)著?所以‘妄消’‘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妄想執(zhí)著’既已消除,本有佛性,自然顯現(xiàn)!妒桌銍澜(jīng)》說:‘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凈心明,本來是佛。所以過程就這十六個字:‘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功純,業(yè)凈,妄消,真顯。’這十六個字我們還不忙于后頭八個字,現(xiàn)在要抓前頭這八個字—‘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就夠了。
本文開頭尊師直指:‘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結(jié)尾在夏師之偈:‘功純業(yè)凈,妄消真顯。’凈除了妄想執(zhí)著,恢復(fù)個人本有覺性,顯露如來的智慧功德之相。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學(xué)佛者必須具有的對佛法的基本認識。有此知見,名為正見。舍此別求,難出魔綱。
眾生沉淪,只因妄想執(zhí)著;謴(fù)本覺,顯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執(zhí)著。迷悟有天淵之別,關(guān)鍵處只在回頭一轉(zhuǎn)。從背覺合塵,轉(zhuǎn)為背塵合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更具體的內(nèi)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察過去習(xí)毋自欺。’這兩句包括凈宗一切要行。貫徹始終,可從初步直到歸家。
佛法如大海,轉(zhuǎn)入轉(zhuǎn)深,循序進修,自然入軌。初機學(xué)人,必須從明理生信處下手,信心既深,必發(fā)切愿。愿心墾切,必起正行。正行專一,自易純熟,功夫純正,無有夾雜,功力殊勝,速消業(yè)力,業(yè)凈功純,妄想自然不生,妄想執(zhí)著全空,本有佛性朗現(xiàn),這就是全部修持的過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經(jīng)教,察過去習(xí)毋自欺。’這兩句,這就是背塵合覺。在覺路上,從‘理明,信深,愿切,行專,功純,業(yè)凈’,到‘妄消,真顯’。就是殊勝圓滿。凈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號,決定往生。前八個字就已能解決問題。下余八個字,則到蓮邦中繼續(xù)進修。若有人抱大丈夫沖天之志,誓愿仿世破無明,見法身,那還有以下八個字,切盼您速成帶角虎,普為人天之師。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頭六臂,飛天潛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為眾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見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隨緣了業(yè)的人,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圓滿智慧的人。學(xué)佛是要從現(xiàn)實的生活行為里表現(xiàn)出戒定慧,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沒有貪嗔癡...
佛學(xué)常識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廟里,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學(xué)佛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讀經(jīng)也不是高深莫測的文字游戲,能講幾段佛經(jīng)更不是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學(xué)宏才。人們不能為了學(xué)佛而學(xué)佛,為了誦經(jīng)而誦經(jīng)。佛經(jīng)記錄的是佛陀對人生、對宇宙、對自然法則的探索和思考。佛經(jīng)留給眾生的是觀察宇宙真理,開啟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學(xué)佛是手段,學(xué)佛不是目的。學(xué)佛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能夠回歸寧靜、光明、智慧的本心;學(xué)佛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眾生能夠究竟解脫,能夠離苦得樂。
佛教團體,最重紀(jì)律。受了戒的人,習(xí)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xué)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guī)矩來,作個參考。(一)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dāng)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么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xiàn)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怪T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并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么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設(shè)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如果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的話,我就不成佛。【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fù)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西方凈土中的天人(指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后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網(wǎng)經(jīng)》中的五葷 《梵網(wǎng)經(jīng)》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2、《楞嚴經(jīng)》中的五葷 《楞嚴經(jīng)》曰: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叵蛸识,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叵蛸嗜,大慈菩薩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雖然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有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的動機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某一個廟門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高香,祈禱佛菩薩說:“觀音菩薩呀、佛菩薩呀,我的兒媳婦對我不好,讓她早早受到懲罰吧!”這哪里是在學(xué)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這種東西簡直是離佛教千里之遙。還有這樣說的:“神佛呀,讓我賺多少多少錢吧,我拿著多少多少錢來給你燒高香……”這些是要佛菩薩替你出氣、合伙做生意。
如何燒香?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yǎng)。二、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三、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yǎng)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yǎng)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yǎng)僧)、合掌(供養(yǎng)一切眾生,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未來佛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那彌勒佛為什么被稱為未來佛呢? 從他出家為僧開始一直廣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它是慈悲、寬容、樂觀的化身,他總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內(nèi)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學(xué)習(xí)舍棄慳吝之私念,但布施的來處,必須是清凈的,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同時施者心不驕慢,受者心懷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的清凈布施。
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為觀音菩薩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廣的意義與功德,普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一說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的意思,為西藏佛教徒向蓮華手菩薩祈求未來往生極樂時所唱的咒語。
嚴格來說,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敖洹敝饕菑娬{(diào)帶有一種自覺的性質(zhì),信眾出于自身的意愿,發(fā)誓發(fā)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為準(zhǔn)則、道德規(guī)范,這個是“戒”!奥伞睆娬{(diào)了外在強制的性質(zhì),就是說你加入僧團、或者加入教團,或者你加入一個宗教組織,那么你就必須遵守某些規(guī)章制度,你才能是這個這個團體組織的成員,這些規(guī)章制度就是“律”,它帶有一定的外在強制
一家之主,要樂觀面對生活,心甘情愿去為這個家付出。沒有怨言,沒有計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兒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兒媳婦不孝順也是自己的命。你講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其實都不對,你也不對,他們也不對。一家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jié)果都沒有理。
不必仰望別人,自己亦是風(fēng)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有嫉妒心。先來看一下佛給出的定義。嫉妒定義: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里面,佛說:“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為嫉妒!
懂“觀自在”者,是自己娛樂自己也。自己娛樂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穩(wěn)定的情緒。去保持著不斷提升的、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保持著美好的心情去幫助、去普度法界眾生。凡人的情緒飄忽不定、難以自控,這是因為其不懂觀自在。
我執(zhí)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體現(xiàn)的越明顯,他的我執(zhí)就會越重。我執(zhí)要靠什么來調(diào)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個人靠感性那我執(zhí)就會越重。假如說我們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來要求自己覺得自己不對,馬上能調(diào)整,其實就是用法來破除我執(zhí)。我們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執(zhí),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資格說要破自
在我們身邊會發(fā)生很多事情,苦的、樂的、好的、壞的…… 但是,不管發(fā)生什么,最后總會有一些轉(zhuǎn)機,這個轉(zhuǎn)機就是菩薩的加被、加持和關(guān)照。其實,菩薩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也從來沒有舍棄過我們。因為菩薩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遠、無有分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呵護。
今天是阿彌陀佛誕辰,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是人類幸福美滿的人生期盼和終極價值的最高追求。作為佛教徒,我們過阿彌陀佛誕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彌陀佛,與佛道交感應(yīng)。阿彌陀佛具備著無量的慈悲和智慧,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xué)習(xí)。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彌陀佛圣誕!阿彌陀佛是眾生的慈父,西方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歸宿!阿彌陀佛知眾生苦,時時刻刻思念著我們!今天是他的生日,讓我們通過幾個小問題走進阿彌陀佛的世界,走進阿彌陀佛的懷抱!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第一、脫離病苦。受持八關(guān)齋戒,它就能脫離病苦,為什么?因為它的功德大。病苦來自于我們過去世的業(yè)障。就好比說,過去的我們,是一個會去傷害生命的人,因為我們不懂得愛護生命,所以這一輩子,我們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傷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調(diào),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過我們自己的功德,來稀釋掉過去的惡業(yè)。當(dāng)然,脫離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減免我們的業(yè)障。
“沙門”是梵語,翻譯成我們中國話,有勤息、勤行、勤勞等義。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滅諸煩惱。勤行是指的是勤行眾善,止息諸惡,從而證得寂滅涅槃。勤勞指的是出家人應(yīng)當(dāng)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種功勞。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jīng)》中講到: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
據(jù)《雜寶藏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這樣一個具有功德的故事!斗鹫f無量壽經(jīng)》:釋迦牟尼佛跟弟子講,在往昔劫的時候有一個象王具有功德。過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時候,動物都會說話,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現(xiàn)在的動物特別愚癡,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當(dāng)你已經(jīng)通曉道理與修行的理路,也已經(jīng)知道如何教化眾生,亦即理、教都圓備了。此時,就可了解諸法與諸法之間的所有法相,其實是全歸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覺的心,本性自然而顯露。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樣,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所有的業(yè)障、往昔所造的種種惡業(yè)全部熄滅。
以擁有的欲求看待現(xiàn)前心所對應(yīng)的是心外求解決苦的方法,借由對苦覺知而生的離苦心去透過佛法所對苦的詮釋,同時也覺悟苦而真的求出離,卻不是暫時或是只單單對外求解決。哪怕是對外求解決也是需要對以往心所依、行為所做思維和轉(zhuǎn)變,更何況要真的離苦求解脫。
禪定,是一個很幽勝深遠的法門。有實修經(jīng)驗的人,一定會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層面的感覺將越深邃,越難以言詮。這種精神層面的感覺,只能透過實修去取證,自然會了解深刻的禪定里面是什么樣的世界。
自己要檢視自己修禪定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利養(yǎng)。如果是,那就是地獄的心。什么是地獄心?當(dāng)此生此世貪得無厭,下輩子就容易掉入地獄。如果為了利養(yǎng)而修禪定,這就叫發(fā)地獄心。可千千萬萬要避免。
某僧剛出家時,早課、晚課、出坡、行堂、誦經(jīng)、打坐等功課樣樣精進,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師上堂開示:無論出家在家,為什么有的人修著修著心態(tài)變了,問題出來了?你們可以捫心自問,當(dāng)初修學(xué)的初發(fā)心是什么,堅持了多久,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又是什么?
菩薩成道,就是以度眾生為愿,也以度眾生為因。菩薩以四種方法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1、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化導(dǎo)眾生。2、愛語:善言慰喻,令其受教離惡。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4、同事:隨眾生所樂,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們每個人都想給身邊有緣人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分為兩種,一種是叫世間的利益,一種是出世間的利益。世間的利益就是給予身邊的人名利,在世俗當(dāng)中把它稱為貴人,幫助身邊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無非就是追求富貴雅三個字。但是這種利益是變化無常的有些人一時得到了名利,這個名利也不一定對他是好事情,因為名利它也是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把你帶著往上走,同時也可以帶著你往下墮。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賴以為生的職業(yè),不但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不犯法不違法,還必須合乎倫理道德和佛法的規(guī)范,合乎佛陀所教導(dǎo)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國家雖然允許經(jīng)營賭場、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從事這些行業(yè)。居士要有正當(dāng)?shù)慕?jīng)濟生活和謀生方式,從事的工作、賺錢的方法,不能違犯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