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們和我談起佛教問題時,多數(shù)認為這總是一種神道設教的不科學的迷信學說,它的作用,莫非是‘勸人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顧;也有認為佛教所說的理雖很高深,可是不能與現(xiàn)實人生相結合,理論一套,空談無補,何必學它?更有一種人,曾經(jīng)費了相當時間去研讀佛經(jīng),已承認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是因為沒有理解到佛教的根本真理,因此便樹立不起真正的信仰,當然更談不到實踐和受用!
一般世人,對佛教也常發(fā)生不正確的看法。要知道佛教在這個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一定有它的特殊價值,若只有燒香拜像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歷史所淘汰了。因此我們不能只從表面上來看佛教,以為佛教不過如此;也不能只看了佛教部份的理論就加以評斷,以為佛教不能結合現(xiàn)實。我們研究問題,最忌帶主觀性和表面性。假使自己對于佛教從沒有客觀地、虛心地、全面地去調查研究,只憑主觀成見來一個盲目的‘評斷’,這樣不但對佛教的無上法味,終身不能嘗到,且也不是為學應有的態(tài)度。因此,我覺得有把‘學佛’這一問題,來通俗地、扼要地介紹一下的必要,使世人明白:學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與現(xiàn)實人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誰不了解這一問題,誰就不免‘懵懂一生’之譏!
學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宇宙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人們的一切活動,都以經(jīng)濟為基礎。建筑在經(jīng)濟上面的,便有政治、法律、文化、藝術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謂經(jīng)濟基礎,簡單的說,就是為了物質生活;但除物質生活而外,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我這個人,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而所謂‘我’究竟又是誰?這些問題卻很少有人知道。
原來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包括一切客觀的物質現(xiàn)象和主觀的思想現(xiàn)象——從微塵到世界,從活質(較細胞結構更低級的生命單位)到人,從感受到認識,都是時時刻刻在運動流行、生滅變化著。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一切現(xiàn)實,不過是一切變遷著的現(xiàn)象的總和;同時,在復雜的事物變遷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生滅代謝,都和它周圍事物互相聯(lián)系著、互相影響著,而發(fā)生著息息相關的因果連續(xù)關系。這種宇宙萬有,生滅變化,互相聯(lián)系的規(guī)律,佛法叫做‘因緣(各種條件)所生法’。既然是因緣所生,就不免變化、敗壞。所以世界有‘成、住、壞、空’,動物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異、滅’。這一系列發(fā)生、發(fā)展(住和異就是發(fā)展,住是互相適應的發(fā)展,異是互相矛盾的發(fā)展)、消滅的過程,在佛法上總稱作‘諸行無常’——行是造作轉化的意思,既然不是恒常不變,所以說是‘無常’;同時,在佛法看來,這種因緣所生的現(xiàn)象,正因為是暫有的、是無常的,所以又說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現(xiàn)象),皆是虛妄’(金剛經(jīng));不過雖是虛妄,卻并不是沒有,幻象宛然,客觀地存在,前滅后生,相續(xù)不斷,所以佛法只說‘變滅’,而不說‘斷滅’——‘于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jīng))。這種無始無終的運動變化、生滅代謝、因果相續(xù)、遷流不停的情況,是佛法對于宇宙人生一切現(xiàn)象所說的真理。
上面所講的是宇宙人生運動流行的一般現(xiàn)象。在佛法上,對于整個生物界——有情世間的循環(huán)流轉、生死代謝,如車輪回轉的現(xiàn)象,就叫做輪回。佛法的所謂輪回,就是思想上運動造作的力量——業(yè)力,依附物質而發(fā)生(也有不依附物質的),形成了因果相續(xù),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同時,由于業(yè)力構成因素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錯綜復雜,就現(xiàn)起了天、人、鬼、畜等六種多樣性的生命現(xiàn)象——生生死死的六道輪轉。
在佛法上最不易講和最不易使人相信的,就是這個輪回問題。其實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正多,我們的所知所見是極其有限的,豎的限于有限的時間,橫的限于有限的空間,而不知宇宙是無始無終的,是無量無邊的,拿銀河系直徑十萬光年(一光年約十萬億公里)來說,我們所居的地球,簡直連微塵都不如,而在整個天體中,銀河系還不過是一個小宇宙。宇宙中有許多龐大的超級銀河系,有的星球分布范圍達十億光年。近年來,英國天文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一顆離地球二百億光年遠的類星體,真可謂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更有趣的是:不久前,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fā)現(xiàn)了一顆離地球一百七十五光年、黃金構成的星體,大概相當于三百九十萬個地球那么大,其表面黃金至少在一千億噸以上(載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七日解放日報)。至于在廣漠無垠的天體中,有各種生命現(xiàn)象存在,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地球上的環(huán)境,如溫度、水、氧氣等,并不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有的天文學家專門研究了太陽系周圍八十五光年范圍內的一百二十三顆行星系,推測銀河系有一百億個行星系,肯定有不少高級生命居住。上述情況說明:宇宙間存在著許多人們未知的領域。我們平時的目光總不出這個世間,譬如帶了有色的眼鏡,看出來的東西,便都不是本色,還以為我所看到的都是千真萬確,那不是笑話嗎?
在這個世界上以我們‘人’為主體,因此不能不特別談談‘人’的問題。人的身體乃是物質,不過人是有感覺的,因此人是有感覺的物質;換句話說:人就是物質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的綜合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實在推求不出哪一個是真正的我。若說肉體是我,肉體是由細胞構成,每個細胞又是氫、氧、鐵、碳、鈉、碘、磷、鈣、鎂等各種物質元素的合成,終不見得一個個元素都是我吧,哪里來這許多的我?若說思想是我,思想是念念差異,刻刻生滅的;若說前念是我,前念已滅,說后念是我,后念未生;至于現(xiàn)在的念,也是剎那變滅。因此從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際去推求,心是不可得的,那么我又在何處呢?況且忽嗔忽喜,忽哀忽樂,能嗔的我生時,能喜的我又往何處去呢?所以佛法說:‘諸法無我’。諸法就是指一切物質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在這一現(xiàn)象中,任憑你怎樣去找尋,是無我可得的。
宇宙間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生滅不停的假相,可惜人們習慣于主觀的妄想執(zhí)著,不能從客觀的真實上來看問題,因此便不明白這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貌,并且錯認這狹小的假相為我,而發(fā)生了我貪、我癡、我見、我慢的四種迷惑,而以一切身、家、事、物為我所有,外惑于境、內迷于見,因此指鹿為馬,變白為黑,侵占非我,攻擊非我。這樣由迷惑所引起的身、口、意三方面的顛倒活動的力量,在佛法叫做‘業(yè)力’。起初是隨著外境而轉,后來薰習日久,力量增大,便隨著內習而轉,被動于不自覺知,且它的力量必后后勝于前前,種種痛苦煩惱,遂不可勝道!
說到苦,就不免令人感慨!人們的身世、遭遇、智愚、強弱雖千差萬別,各有不同,但‘苦’卻是共同的感覺。有的痛骨肉的流離,有的苦怨仇的相會,有的有愿難遂,有的病骨肢離,甚至因失戀而悲憤自殺,因細故而家庭失和,因逆子而橫遭虐待,因爭產(chǎn)而兄弟鬩墻,悲歡離合,窮通得失,真所謂‘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輕則神經(jīng)衰弱,重則癡癲瘋狂,在幾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固無時不在煩惱之中!法華經(jīng)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也有人認為‘我并沒有苦’,其實是習慣了而不自覺,譬如久嘗辣味,忘其為辣,實際上他的苦正多著呢!何況世事無常,人身難久,還有一個‘生死’的痛苦存在!
苦是自心的一種感覺,是由自心的分別造作而來,譬如心不怨憎,哪里有怨憎相會的苦;心不貪戀,哪里有失戀自殺的苦;乃至心不造業(yè),也便沒有生死流轉的苦;而分別造作,又是因迷惑不覺而來,這叫做‘因惑造業(yè),因業(yè)受苦’!
佛法教我們應從知苦的觀點出發(fā),用堅毅奮發(fā)的精神,積極地打破對于世間和一切現(xiàn)象主觀上所起的偏執(zhí)成見,轉痛苦為安樂,轉煩惱成菩提!并放開心量,做自利利人的工作,為人民、為眾生而服務,來充實我們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這樣便形成了佛法活潑、積極、圓滿、平等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統(tǒng)一的。)
我們既然談學佛,就不能不談到佛學上的一個最基本問題——心性問題。心性是什么?千古以來的思想界為這個問題紛爭不已。如我國古代的孔子,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則主張性善,認為‘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荀子卻主張性惡,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宋儒程、朱學派,宣揚‘理學’,認為‘天下之物皆能窮,只是一理。’他們往往竊取佛教義理,支撐門庭,但或斷章取義,或執(zhí)理廢事,不免漏洞百出。至于一般哲學家、心理學家用歸納、演繹、內省、觀察、推理、判斷的結果,也只研究到‘心’為止,而且也還沒有把‘心’全部搞清(終不出第六意識的范疇),對于‘性’的問題,更是做夢也不曾想到,往往由這一子之錯,弄得全盤皆錯!科學家研究物質,注重實驗,但對于心性問題,因他不知實驗的方法,左右推敲,得不出結論,也就只好‘存而不論’了。
人類社會的變化發(fā)展,沒有一點不是和思想意識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的,所以心理學乃是整個人生學的綱領;而參究明心見性之學,使人人知其本性,更是一切學問的根本,譬如營業(yè)有了本錢,巧婦有了柴米。不明白心性,就像盲目行路,往往會陷入主觀錯誤而不自知。
心性本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性也就是未動心前的心,所以在應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實相、本來面目等,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想像、思維、認識等思想現(xiàn)象,它譬如波。就它們的體方面來講,水、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就它們的相和用方面來講,那么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xiàn),這樣水波又是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異。人們對于心,比較的尚能理解,因為它終日就像在波濤之中;至于性就無法見到,這譬如波濤本身還沒有停下來,就無法見到它自己靜時的水的相貌,因此人們就不肯承認有這個東西。但是波濤停時,是不是水也沒有了呢?這就不難理解了。
性究竟是什么?從上面水波的譬喻,就可明白自性是一切起心動念的源泉。但人們一定都說,思想是大腦官能的作用,是灰白質神經(jīng)細胞的功能;有的認為思維現(xiàn)象,是更深層次神經(jīng)活動的表現(xiàn)。但正像第七十四期覺訊月刊發(fā)表的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文中問到:‘我們有生以來所經(jīng)歷的無數(shù)事件的影片,它貯藏在哪里呢?是否一個細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還是幾個細胞收藏一件事件的影子?舊細胞要退謝的時候,它又怎么把千千萬萬事件的印象,移交給新生的細胞?新細胞又用怎樣的方法接受舊細胞所遺傳的一切印象呢?還有反映進去的印象有先后,而發(fā)射出來的思想,并不一定照攝收進去時的次序,這又是什么緣故呢?’這樣,我想你一定也會啞然失笑。實際上,腦神經(jīng)不過是意識的工具而已!
電是不可見不可聞的,但不能說它沒有。有燈泡而無電,燈就不亮;有肉體而無性靈,就是死人!燈泡絲斷,電就不起作用,但不是沒有電;肉體壞了,也是同樣的情形(電仍是物質,這里借以譬喻)。
一切物質都有它的性,譬如水是以濕為性,火是以熱為性,石以堅硬為性;百草經(jīng)過煎熬,尚且不失其溫、涼、寒、燥的性能。人被稱為萬物之靈,能思維、認識,能研究、策劃,豈反而無性?那么人究竟以什么為性呢?我的答覆是:人是以‘靈’為性,所以稱做‘靈性’,也叫本性、自性、覺性。能明悟這心性的究竟相貌,在佛法上,就叫明心見性——明悟自心、徹見本性。
我們的自性,是體大、相大、用大。既無生滅,也不增減,恒常不變,廣大圓滿,這是體大;具足種種慈悲、智慧、安樂、清凈,這是相大;能發(fā)生世間和出世間的善因善果,起種種妙用,這是用大。
以上我們不過在不得已中,借文字和譬喻來說明自性。事實上,真要證到此‘性’,是要經(jīng)過一番歇心的實踐功夫,所以佛法絕對重視實驗,否則正像你喝水,我就不知道冷暖。至于這個歇心功夫,不免也有一定的困難,一因煩惱習氣蘊積太多,華嚴經(jīng)說:‘若此惡業(yè)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二因所要停的固然是心,而能停的也還是心,既然能所都不出‘心’的范疇,因此輕不得、重不得。所以在禪家則不肯直說,因為說出來的都是言語文字,必教離心、意、識自參自悟,也是不得已的苦心。不過我們也不必畏難,‘我欲仁斯仁至矣’,佛說有種種方法,或漸、或頓、或權、或實,只要依法修持,都可圓證心性,成就佛果。
心是幻生幻滅、終日隨緣的東西,忽喜、忽憂、忽貪、忽嗔都是心;就它的暗鈍來說叫無明,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叫業(yè)障,就它的薰習纏縛來說叫習氣,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叫煩惱,就它的固執(zhí)自是來說叫執(zhí)見,就它的貪戀不舍來說叫情愛,總是生滅的妄心而已。
心的現(xiàn)象,細分是很復雜的,不但起心動念是一個極復雜的過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完成的形態(tài),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質,又各有不同。佛法對于心理現(xiàn)象和思維規(guī)律的說明,最為詳明,遠超一般心理學之上。如西方機能派心理學(Functionalism)以研究心意為主,專研究一切意識狀態(tài)對于人類的作用和影響,大抵不出佛法第六意識及跟它相應的心所,而且有遺漏舛誤。至行為派心理學(Behaviorism)以為人類意識渺茫無據(jù),無從研究,必須藉一般動物的全身行為加以觀察、測驗和比較,雖漸能窺及肉身與藏識隱秘的流行活動的情況,但終不能明確。此外雖尚有幾派,但大致皆同。
佛法把心分為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平常能見色聞聲等,是前面五個識的作用,這譬如門口招徠客貨的人;第六意識由前五識所引起的,活動的力量最強,這譬如接收客貨入棧的專使;第七末那識,‘末那’譯為‘意’,意就是思量,它堅固執(zhí)住第八識為我,恒常思量,為煩惱的根本,這譬如完全以主觀來收受貨物的人;第八阿賴耶識,譯為藏識,我們有生以來,所經(jīng)過的千萬事情,都能不忘,學習技能工巧,而能辦成,都是這藏識的作用。它能含藏一切種子,這譬如大棧房,一切大小、好壞、凈污等物,無不藏入。這第八識原是真妄和合,為諸識的根本,力用很大,眾生的六道流轉,就是由六識的造業(yè),而由它去受報。這八個識,也叫做八個心王。另有五十一個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xiàn)象,叫做五十一個心所。其中五個是起心動念的必經(jīng)步驟,叫做‘遍行心所’——觸(接觸)、作意(注意)、受(感受)、想(想像)、思(思維),這五個是連貫的;五個是各有各的境界,并不連貫,叫做‘別境心所’——欲(欲望)、勝解(認為)、念(記憶)、定(專注)、慧(判斷);有十一個‘善心所’是做一切善事、自利利人的依據(jù)——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六個是‘根本煩惱心所’,是一切煩惱的總根——貪、嗔、癡、慢、疑、惡見;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心所’,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忿、恨、惱、覆、誑、諂、驕、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不靜)、失正念、不正知(謬解)、散亂;有四個是‘不定心所’,是善惡并不固定的——悔、眠、尋(尋求)、伺(伺察)。
八個心王譬如軍官,五十一個心所如所統(tǒng)率的士兵,而且軍官所帶的士兵各有多少?如前五識只與卅四個心所相應;六識與五十一個心所都相應;七識與十八個心所相應;八識只與五個遍行心所相應。
以上八識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對于心理現(xiàn)象的說明,而且尚是提綱挈領的大要,假使仔細分析更是無量無盡。專研究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識宗。但是由博返約,萬法本屬一體,而所以要這樣詳細分析的緣故,在便于了解它的幻妄而破除之。所以佛說法相,目的在于破相;說唯識,目的在于轉識,正因為無相之相乃為實相,無心之心方是真心!
人們都把心物分開來看,只知其為不一,不知其為不二。在佛法,則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兩面,是一體圓觀的,圓融無礙的。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顯,譬如眼見茶杯,便起茶杯的影像,所以心乃因物而有,是存在決定意識的;但茶杯雖客觀存在,若‘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又如學佛至相當程度,轉識成智時,也能心不系屬,不受客觀的反映,所以物必因心而顯,心有它的主觀能動的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意識也就有決定存在的意義。從知即心之處物在其中,即物之處心在其中,心外無物,物外無心,心物是不二的。
以上是說心和物的關系。至于心、物和性的關系,也是不二的,心和物都是在自性上所起的影像。心和物是有為法,是相對真理,性是無為法,是絕對真理;但相對與絕對,并非兩個東西,離開相對便沒有絕對,絕對即在相對中去認識,離開絕對也沒有相對,相對的當體之物即是絕對。所以心經(jīng)說:‘色(物質現(xiàn)象)即是空(性空),空即是色。’即是性和物的不二。楞嚴經(jīng)所謂色身、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儒家的孟子養(yǎng)到了浩然之氣以后,也有‘萬物皆備于我矣’的說法。心經(jīng)又說:‘受、想、行、識(心理現(xiàn)象),亦復如是。’即是心和性的不二。前面已有水波的譬喻,不難了解。
佛法上有一句名言:‘心本無生因境有’,完全是唯物的觀點。但妙在有這‘本無生’三字,‘本無生’不是就沒有,還有一個‘本無生’的光景。這是佛法所獨有,是學佛的精髓。但這光景究竟是什么?只好讓讀者去領會了。
任何學問假使只有理論而不能實踐,是不中用的。佛法是注重實證的,要實證必須實踐,因此,學佛實際上就是一個實踐問題。佛法的理論一點一滴都是實踐的結晶,而且佛法認為認識與實踐,理解與事修,根本就是一回事,兩者是分不開的。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實踐的方法,但在談方法之前,必先來總結一下學佛的目的,譬如行路,必先確定方向。
根據(jù)上面的敘述,我們已可了解宇宙人生是生滅不停的假相,是惑、業(yè)、苦三者的連鎖,而惑、業(yè)、苦又總不出自心的昏迷妄動。因此學佛的目的,就在于端正行為,澄清妄念,轉迷為覺,明心見性;革除一切主觀上迷妄的、暫有的煩惱習氣,證悟到永恒的、不生不滅的、以廣大法界為范疇的客觀真理——常住真心;開發(fā)智慧,明達生死煩惱本不可得,因而從根本上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證悟到不是與苦相對的極樂;并廣泛地做自覺覺人的工作,達到覺行究竟圓滿的境界,即所謂‘佛’!
一、要常思己過
我們平日舉止行動一定有很多缺點,應該常自檢點,發(fā)露懺悔,努力改正;并要養(yǎng)廉、忠職,要慎言、擇交。勤息貪、嗔、癡、慢,戒除殺、盜、淫(邪淫)、妄(妄語)。
二、要存心誠厚
常常悲愍、敬愛和協(xié)助眾生,因為一切眾生同具心性,他人受諸苦惱時,正與我受諸苦惱時的苦,無二無別,易地一想,自然油然而生大悲之心。華嚴經(jīng)說:‘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又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就是教導我們要常修慈心,護念眾生。
三、要生正信
信有生必有死;信眼前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無常;信諸法推求本來無我;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信世間、出世間離不開因果的規(guī)律等等,更要時常涵養(yǎng)省察,以作學佛的準備。
四、要發(fā)大愿
學世間技藝、學術尚須發(fā)憤立志,方克有成,學佛是關系自他死生大事,非同小可。因此必須發(fā)百千萬劫永行佛道的決心,愿度無邊的眾生,愿斷無盡的煩惱,愿學無量的法門,愿成無上的佛道。有此大愿,必有大成。
五、要務實行
就是要痛切而實在,恒久老實,堅毅勇猛,不偏執(zhí)自是,不自欺欺人。
‘佛’是覺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稱做佛。學佛就是學覺,學覺就須修心。修心與修理物件不同,修物須仗工具,修心還仗自心。不斷以覺心對治妄心,到光明自在為止。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過程。
修心本來沒有一定的方法,譬如用藥,要看各人的病況而有不同。眾生習氣無量,因此修心的方法,也就無量。但方法雖多大致不出于六度:一、以布施度慳貪,二、以持戒度放逸,三、以忍辱度嗔恚,四、以精進度懈怠,五、以禪定度散亂,六、以智慧度愚癡。六度又可約而為三學,就是戒、定、慧三個總的法則。戒就是禁戒,不造惡因,自無苦果。欲使自心清凈,就不能做足以使心染污的事。所以實際上,一切佛法無不是戒,戒是學佛的根本。定是正定,世人病根,在終日動亂,必須以定來對治,因此佛說一切法,無不囑咐學者努力修定;凼腔壅,惟智慧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方能息妄,所以佛說一切法,無不以智慧為前導。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而且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說戒則定慧在其中,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所以三者是相資相成,一體圓融的,也正因為三者本來就是自性圓具的功能。
修心的總的法則,雖然一樣,而具體的下手方法卻各有不同。有的是直指人心,頓悟入道,或借一句話頭,發(fā)起疑情,專精參究,逼得無路可走,無理可究,到山窮水盡,忽然妄念脫落,親見本性,這叫做禪宗;有的執(zhí)持一句佛號,心心不異,念念不忘,久久能所兩忘,證入一心不亂,這叫凈土宗;有的嚴凈毗尼,精持禁戒,舉止語默,合乎規(guī)律,自然妄心不生,事理圓融,這叫律宗;有的精研法相,深探妄源,有相皆妄,轉識成智,這叫唯識宗。此外,或誦經(jīng)禮拜,或弘法利生,法門極多,難以盡述。不過法門雖多,目的是一,譬如醫(yī)道雖多,愈病則一。病愈藥廢,法門也就無所用了。
學佛的目的,既在于解脫生死苦惱,而解脫生死苦惱,必先明心見性,而見性的切要功夫,便應從觀心入手。譬如伐木必須斷根,灸病必須得穴。所以大乘心地觀經(jīng)說:‘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觀心的方法,先要將一切萬緣放下,善事惡事,過去未來,都不思量。直下內觀自己當下心念,此時但見念頭憧憧往來,生滅不停,切勿執(zhí)著它,也勿隨逐它,也勿著意遣除它,只管細細靜看(觀即是看)。妄念起時,一看即不知去向,但旋必又起,仍如是看,至念頭不起時,仍只看著(此時正是慧照),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便證入空凈之境。此時眼前種種,都是客觀的真實(現(xiàn)量),明明了了,非不見聞(非空),然而寂寂然了無一念(非有),即此光景,正是自性的本來面目(注意:此時也沒有這段言語文字)。但貴在認得透,咬得實,常常與這真實相應,這樣就稱作見性(可見明心見性,是當然事、平常事,毫無奇特處)。見性以后,一切惑、業(yè)、苦,自然有辦法逐漸消釋,因為慧眼既開,照知惑、業(yè),都是因緣和合所生,本是性空,心無住者,妄念便失其依據(jù)。常修此行,這就叫做‘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
上列觀心方法,本來不拘時間,要行住坐臥,時時警惕,刻刻不離觀照,方能成就,天下無不勞而獲的便宜事,況學佛以了生死。初學的人,每日至少要觀照數(shù)十次,庶可逐漸純熟。假使自覺心念紛飛,難以措手,那么不能不借用靜坐的方法。坐時以右趾押左股上,名單跏趺坐,假使能雙跏趺更好。身體必須端正,不動不搖。手結定印,即二手仰掌,右安左上,二大指頭相拄,安于臍下跏趺之上。合目斷光,閉口,舌抵上顎,呼吸聽其自然,要寬衣松帶,從容安詳。有風處勿坐,兩腿在秋冬等寒涼時,必須蓋好。坐畢,兩手搓熱,撫摩面目,以活血,然后下坐。這樣每日至少靜坐半小時至一小時,愈多愈久則愈妙。在坐中靜靜觀照,逐步訓練,到功夫純熟,便可無時無地無事不觀心。觀力愈強,那么定力就愈足,定慧交資,妄心自息,妄心息處,我們便能非常清楚地見到自己的本性。
學佛至見性以后,并非就算功行圓滿,譬如槍法純熟之后,正需破敵,假如遇敵而不抵抗,那么賊兵縱橫,天下無太平之日。因此這時正需仗慧照的力量,逐步掃蕩習氣;并需借一切人事來鍛煉打磨,因為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種種艱鉅,皆我練智練力之處,而且也只有在塵勞憂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發(fā)志氣,正先哲所謂:‘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在觀心過程中,要堅毅奮發(fā),自強不息,常與自己習氣斗爭,見(見惑)為我執(zhí),解而空之,情(思惑)為我愛,轉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于有礙中忍得過,方能進功。當觀而得力時,中途必將發(fā)生心思格外紛亂的現(xiàn)象,或欲念橫發(fā),或心生煩悶,這是由于第八識中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氣種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動出來,正是進步的時候,切勿懷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舍,沉著應付(圓覺經(jīng)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愈動愈烈,則去泥愈多,經(jīng)過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然證入不動。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并無高下之別。由于我們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覺不夠;因此在這里再介紹一種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法門’。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愿,執(zhí)持‘南無阿彌陀佛’的圣號,在行住坐臥中,綿綿密密,攝心專注而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做不用心事時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考究,只貴凈念相繼,老實行持。久久念頭澄澈,證入一心不亂。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為迷信,哪里知道一句佛號,是念念打破自己貪嗔癡迷信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學佛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佛為淺近,不知佛法本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騖遠,正是知見未忘。實際上,真能念佛,念念無住,即是布施;不起貪嗔,即是持戒;不計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夾雜,即是精進;一心不亂,即是禪定;明明歷歷,即是智慧。一句彌陀,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鈍根下愚,也無少欠。但能驀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經(jīng)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況且參禪修觀,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過程中,常有種種境界發(fā)生,譬如濃云將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間,變化莫測,若不是真具道眼,難免不被調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則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zhí)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穩(wěn),沒有障難。由于信真愿切,報盡橫超三界,直往安養(yǎng)。這個法門的妙用,確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各部經(jīng)論一致贊揚,希望讀者們能加注意。
一般人總以為佛法是唯心論的,在這辯證唯物時代,已經(jīng)失去它的存在價值。其實哲學與佛法,有本質上的不同。前者的根本問題,在于研究存在與思維的關系;而后者則在于證到真如實相,以解決生死為主題,原不必混為一談。但人們既有這樣誤會,我覺得有申述一下的必要。
佛法說真俗二諦,就真諦方面講,照而常寂,本無可說;就俗諦方面講,寂而常照,無法不備。我們研究唯心唯物,必先將‘唯’字搞清楚。唯就是‘為主’的意思,也就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佛法所說,根塵(物)和合方生六識(心),以及‘心本無生因境有’等說法,正說明人的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物是第一性的,心是第二性的,是存在決定意識的。不過就思想有其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方面來說,佛法便有‘唯心所現(xiàn)’的說法;但佛法所說的這個‘唯心’,正指出它唯是主觀的妄想分別,教人不要上當,要徹底加以破除。這就是佛法的唯心和西方哲學的唯心(夸大的觀念論)絕對不同的地方。此外,佛法就存在與思維關系的密切來說,而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心物共說的教理和即心即物、心物不二的說法,那么佛法又像是亦心亦物論。但因為心和物都是運動變化、生滅不停的假相,而說‘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那么佛法又是非心非物論?梢姺鸱ㄕf心說物,原無定法,它的目的總在使人破除主觀的分別執(zhí)著而歸到客觀的真實。既一切不立,又一切不廢,空有齊資,縱橫無礙。所以光說佛法是唯心論者,對佛法是不夠了解的。
也有人以為佛教無非是‘勸人為善’而已。這一看法,實似是而非。誠然,佛教是講究為善的,因為它本來大無不包,細無不舉。由于人們貪嗔癡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戒十善來作對治。但問題在于佛不但勸人為善,更重要的是在教人為善而不住著于善,也就是說,為善要有大公無私的‘忘我’精神,方能達到覺悟的目的,否則雖有作用,終不徹底。這卻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
‘學佛是消極逃世的’,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實際上,人的身體既是物質,當然還得以物質來維持生活。因此學佛的人,是照樣穿衣吃飯,照樣生產(chǎn)工作,而且應該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動觀點,不過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個覺照,不做違法亂紀、自陷苦惱的事,作到‘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法華經(jīng)也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說:‘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順正法。’不但如此,學佛的人,要處處不忘眾生。華嚴經(jīng)說:‘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正是要聯(lián)系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維摩詰經(jīng)說:‘為眾生趨走給使。’又說:‘負荷眾生,永使解脫。’這又是佛法自我犧牲的服務觀點。可見學佛絕不是消極逃世。至于大乘佛教四攝六度,悲智雙運,入世救世,自度度人的精神,更是人間佛教的光輝典范。同時,學佛的結果,定力堅強,自能履險如夷,增長膽力;慧力明朗,自能觀察微妙,應付寬綽。在人事日用上,在學問研習上,在服務群眾、利益眾生上,都能得其大用,形成了偉大的、積極的、光明快樂、自在平等的人生樂趣。從前有人說過:‘學佛是在證悟到法性空寂,法相如幻,然后有事可做,然后可以做事!’真可謂一語破的,恰到好處。誰說學佛與現(xiàn)實人生不相結合呢?
不過學佛也有消極的地方,那就是對于世間一切聲色貨利,五欲境界,平平淡淡。不過這種消極,正是準備大積極的一種手段!先哲所謂:‘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佛法完全是一種純理智的信仰,是活生生的講理性實踐的應用學問。它所說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完全是從實證的智慧中所流出,與愚昧盲從、不可理解的邪說根本不同。其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平等觀點,以及由意識的活動而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則,更是與宗教家創(chuàng)世主權高于一切的迷信說法完全相反。佛教的所謂佛和菩薩,是能以佛法來自利利人,肯犧牲自己,為人民、為眾生而服務,在不同覺悟程度上的人的代名詞?墒怯捎谇О倌陙砻耖g習俗的影響,一切愚昧無知、荒謬怪誕的邪道百神,無不附會于佛,這不但埋沒了佛教的偉大真理,也迷糊了世人對佛教的正確認識,我們不能不為佛教大喊冤枉。至于歷來學佛者本身的腐敗、墮落,以身謗法,造成了社會一般人士對佛教發(fā)生不良的印象,這不是佛教的問題,而是佛教徒本身應負的很大責任!
總結以上所述,可見佛法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入世而不是逃世,是無量而不是有限,是利人而不單自利,所以能在這個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綿延不絕。自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后,聲教之廣,更是無與倫比,在文化、學術和思想界,莫不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佛法經(jīng)、律、論三藏,多至八千余卷,博大精深,窮劫莫贊!是我國偉大瑰麗的文化寶庫!
我覺得佛法既這樣活生生地與現(xiàn)實人生相結合,假使不將它通俗地傳播開來,廣大群眾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佛法,因寫此文,作一簡單的介紹。此文第二章可說是佛法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第三章可說是佛法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第四章可說是佛法的目的論和方法論,第五章是雜論。讀者若能因此生信,進而深探,將終生受用不盡!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頭六臂,飛天潛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為眾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見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隨緣了業(yè)的人,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圓滿智慧的人。學佛是要從現(xiàn)實的生活行為里表現(xiàn)出戒定慧,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沒有貪嗔癡...
佛學常識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廟里,佛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學佛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讀經(jīng)也不是高深莫測的文字游戲,能講幾段佛經(jīng)更不是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學宏才。人們不能為了學佛而學佛,為了誦經(jīng)而誦經(jīng)。佛經(jīng)記錄的是佛陀對人生、對宇宙、對自然法則的探索和思考。佛經(jīng)留給眾生的是觀察宇宙真理,開啟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學佛是手段,學佛不是目的。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能夠回歸寧靜、光明、智慧的本心;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眾生能夠究竟解脫,能夠離苦得樂。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guī)矩來,作個參考。(一)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么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xiàn)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怪T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并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么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如果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的話,我就不成佛!驹O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西方凈土中的天人(指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后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網(wǎng)經(jīng)》中的五葷 《梵網(wǎng)經(jīng)》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2、《楞嚴經(jīng)》中的五葷 《楞嚴經(jīng)》曰: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叵蛸识,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回向偈三,大慈菩薩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雖然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有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的動機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某一個廟門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高香,祈禱佛菩薩說:“觀音菩薩呀、佛菩薩呀,我的兒媳婦對我不好,讓她早早受到懲罰吧!”這哪里是在學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這種東西簡直是離佛教千里之遙。還有這樣說的:“神佛呀,讓我賺多少多少錢吧,我拿著多少多少錢來給你燒高香……”這些是要佛菩薩替你出氣、合伙做生意。
如何燒香?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yǎng)。二、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三、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yǎng)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yǎng)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yǎng)僧)、合掌(供養(yǎng)一切眾生,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未來佛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那彌勒佛為什么被稱為未來佛呢? 從他出家為僧開始一直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它是慈悲、寬容、樂觀的化身,他總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內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學習舍棄慳吝之私念,但布施的來處,必須是清凈的,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同時施者心不驕慢,受者心懷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的清凈布施。
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為觀音菩薩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廣的意義與功德,普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一說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的意思,為西藏佛教徒向蓮華手菩薩祈求未來往生極樂時所唱的咒語。
嚴格來說,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敖洹敝饕菑娬{帶有一種自覺的性質,信眾出于自身的意愿,發(fā)誓發(fā)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這個是“戒”!奥伞睆娬{了外在強制的性質,就是說你加入僧團、或者加入教團,或者你加入一個宗教組織,那么你就必須遵守某些規(guī)章制度,你才能是這個這個團體組織的成員,這些規(guī)章制度就是“律”,它帶有一定的外在強制
一家之主,要樂觀面對生活,心甘情愿去為這個家付出。沒有怨言,沒有計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兒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兒媳婦不孝順也是自己的命。你講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其實都不對,你也不對,他們也不對。一家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果都沒有理。
不必仰望別人,自己亦是風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有嫉妒心。先來看一下佛給出的定義。嫉妒定義: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里面,佛說:“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為嫉妒!
懂“觀自在”者,是自己娛樂自己也。自己娛樂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穩(wěn)定的情緒。去保持著不斷提升的、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保持著美好的心情去幫助、去普度法界眾生。凡人的情緒飄忽不定、難以自控,這是因為其不懂觀自在。
我執(zhí)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體現(xiàn)的越明顯,他的我執(zhí)就會越重。我執(zhí)要靠什么來調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個人靠感性那我執(zhí)就會越重。假如說我們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來要求自己覺得自己不對,馬上能調整,其實就是用法來破除我執(zhí)。我們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執(zhí),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資格說要破自
在我們身邊會發(fā)生很多事情,苦的、樂的、好的、壞的…… 但是,不管發(fā)生什么,最后總會有一些轉機,這個轉機就是菩薩的加被、加持和關照。其實,菩薩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也從來沒有舍棄過我們。因為菩薩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遠、無有分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呵護。
今天是阿彌陀佛誕辰,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是人類幸福美滿的人生期盼和終極價值的最高追求。作為佛教徒,我們過阿彌陀佛誕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彌陀佛,與佛道交感應。阿彌陀佛具備著無量的慈悲和智慧,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彌陀佛圣誕!阿彌陀佛是眾生的慈父,西方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歸宿!阿彌陀佛知眾生苦,時時刻刻思念著我們!今天是他的生日,讓我們通過幾個小問題走進阿彌陀佛的世界,走進阿彌陀佛的懷抱!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第一、脫離病苦。受持八關齋戒,它就能脫離病苦,為什么?因為它的功德大。病苦來自于我們過去世的業(yè)障。就好比說,過去的我們,是一個會去傷害生命的人,因為我們不懂得愛護生命,所以這一輩子,我們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傷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調,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過我們自己的功德,來稀釋掉過去的惡業(yè)。當然,脫離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減免我們的業(yè)障。
“沙門”是梵語,翻譯成我們中國話,有勤息、勤行、勤勞等義。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滅諸煩惱。勤行是指的是勤行眾善,止息諸惡,從而證得寂滅涅槃。勤勞指的是出家人應當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種功勞。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jīng)》中講到:舍離恩愛,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無所傷害;遇樂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號
據(jù)《雜寶藏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這樣一個具有功德的故事!斗鹫f無量壽經(jīng)》:釋迦牟尼佛跟弟子講,在往昔劫的時候有一個象王具有功德。過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時候,動物都會說話,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現(xiàn)在的動物特別愚癡,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當你已經(jīng)通曉道理與修行的理路,也已經(jīng)知道如何教化眾生,亦即理、教都圓備了。此時,就可了解諸法與諸法之間的所有法相,其實是全歸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覺的心,本性自然而顯露。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樣,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所有的業(yè)障、往昔所造的種種惡業(yè)全部熄滅。
以擁有的欲求看待現(xiàn)前心所對應的是心外求解決苦的方法,借由對苦覺知而生的離苦心去透過佛法所對苦的詮釋,同時也覺悟苦而真的求出離,卻不是暫時或是只單單對外求解決。哪怕是對外求解決也是需要對以往心所依、行為所做思維和轉變,更何況要真的離苦求解脫。
禪定,是一個很幽勝深遠的法門。有實修經(jīng)驗的人,一定會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層面的感覺將越深邃,越難以言詮。這種精神層面的感覺,只能透過實修去取證,自然會了解深刻的禪定里面是什么樣的世界。
自己要檢視自己修禪定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利養(yǎng)。如果是,那就是地獄的心。什么是地獄心?當此生此世貪得無厭,下輩子就容易掉入地獄。如果為了利養(yǎng)而修禪定,這就叫發(fā)地獄心?汕f萬要避免!
某僧剛出家時,早課、晚課、出坡、行堂、誦經(jīng)、打坐等功課樣樣精進,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師上堂開示:無論出家在家,為什么有的人修著修著心態(tài)變了,問題出來了?你們可以捫心自問,當初修學的初發(fā)心是什么,堅持了多久,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又是什么?
菩薩成道,就是以度眾生為愿,也以度眾生為因。菩薩以四種方法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1、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化導眾生。2、愛語:善言慰喻,令其受教離惡。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4、同事:隨眾生所樂,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們每個人都想給身邊有緣人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分為兩種,一種是叫世間的利益,一種是出世間的利益。世間的利益就是給予身邊的人名利,在世俗當中把它稱為貴人,幫助身邊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無非就是追求富貴雅三個字。但是這種利益是變化無常的有些人一時得到了名利,這個名利也不一定對他是好事情,因為名利它也是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把你帶著往上走,同時也可以帶著你往下墮。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賴以為生的職業(yè),不但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不犯法不違法,還必須合乎倫理道德和佛法的規(guī)范,合乎佛陀所教導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國家雖然允許經(jīng)營賭場、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從事這些行業(yè)。居士要有正當?shù)慕?jīng)濟生活和謀生方式,從事的工作、賺錢的方法,不能違犯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