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xué)概要(十二)
凈界法師主講
丁三、實相印
實相,就是說我們生命的真實相。前面的人天業(yè)果是偏重在有相的境界來說明的。三法印是偏重在空性,無相的境界來說明。所以這兩個道理都是有所偏重,沒有看到生命的真實相。以下的道理就是發(fā)明中道實相的道理,叫做真實相,
「印」就是真實決定不可以改變。這種道理不管經(jīng)過多久的時間,不管它是放在什么樣的空間,它不隨時空而改變,叫做印。
戊一、釋名。
『言「實相」者,亦名「真如」、「法性」、「一真法界」、「如來藏妙真如性」、「第一義諦」等,原義為「實體」、「真相」之義。』
「實相」這個名詞是出自于【法華經(jīng)】!痉ㄈA經(jīng)】講「諸法實相」!疚ㄗR學(xué)】稱作「真如」。二空真如,或者是「法性」。在【華嚴(yán)經(jīng)】就稱作「一真法界」。在【楞嚴(yán)經(jīng)】稱作「如來藏妙真如性」。在其他的經(jīng)論,有的地方叫「第一義諦」等等各式各樣差別的名稱。但是它的義理就是一個實體真相的意思。
什么叫做「實體」?譬如說,今天用黃金,打造成一個桌子。桌子就有桌子的相狀,有桌子的作用,它的作用讓我們寫字、看書。我們也可以把黃金打造成一個杯子,杯子有杯子的假名、假相、假用;蛘甙腰S金打造成一個佛像,來供我們禮拜恭敬贊嘆佛陀的功德。這個相狀有很多的差別,桌子的差別、杯子的差別、佛像的差別,當(dāng)然各式各樣的作用、各式各樣的相貌,但是它的體性都是黃金。所以說黃金是這些物品的實體,F(xiàn)在我們講「體」不是那么淺,講十法界的果報。佛法講果報體有十法界的差別,有佛菩薩的功德莊嚴(yán)、有二乘的偏真涅槃、人天的可樂果報、乃至于三惡道的苦惱的果報。這些差別的果報,它的體性是什么?這就是實相。以天臺宗的意思,諸法實相就是我們現(xiàn)前的一念心性,這個就是實相。就是一切一切的果報都是由我們心念的活動,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心念是一切果報的實體,是這個意思。它又叫真相,諸法的真實相。
「【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云:「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褂种钦叽髱熢:「實相之相,無相無不相,名為實相。」此實相境界乃諸佛菩薩,遠(yuǎn)離凡夫、二乘之妄情執(zhí)著,所親證之究竟圓滿真理。諸佛依此實相真理,隨順眾生之差別根器,假借種種名言,而演出無量大成教法。是故一切大乘經(jīng)論,雖各有其言說方便不同,而莫不以此實相真理,唯所依之理體!
先看【思益梵天所問經(jīng)】,它說: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一切法指的是一切法的因果,也很多很多染凈的因地,有很多可樂不可樂的果報。當(dāng)然這個法是有差別,但是當(dāng)我們把這個法匯歸到它的體性的時候,那就是平等無有差別,這個是諸法的實相義。就是我們在各式各樣的差別當(dāng)中,去看到它的真實的本性的時候,它是平等沒有差別。
又智者大師云:實相之相。如果我們要去探討實相的相貌。它有兩個相貌。第一個,依它的體性來說,它是無相的,是一種清凈本然的境界。它的作用是無不相。這種清凈的本性,它會受熏。你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它就會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xiàn),所以講無不相。
所以這個實相是一種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中道的理性,不偏空也不偏有,一種空有同時、空有無礙的境界。那么這種實相的境界是諸佛菩薩,遠(yuǎn)離凡夫、二乘之妄情執(zhí)著。凡夫總是認(rèn)為我們這一念心不是清凈的,我們這一念心有一個我,常一主宰的我。我可以去造善業(yè),我也可以去造惡業(yè)。造善業(yè)、惡業(yè),誰去得果報呢?我去得果報。凡夫的心情總是認(rèn)為我們在生命流轉(zhuǎn)當(dāng)中,在生命差別變化當(dāng)中,有一個不變化的自我存在,這是凡夫的著我。二乘人他偏空,二乘人他經(jīng)常觀一切法空的時候,把心中的我執(zhí)給消滅了,但是他對于積功累德六波羅蜜,成熟眾生莊嚴(yán)凈土,無量無邊的眾生在苦惱當(dāng)中,他沒有這種大悲心來度化眾生,它不生妙用。所以從大乘的角度,他也是妄心執(zhí)著,他執(zhí)著在空性的這一部份。諸佛菩薩他能夠依止實相的道理,遠(yuǎn)離凡夫、二乘的妄心執(zhí)著,親證究竟圓滿的真理。當(dāng)然諸佛出世本懷就是發(fā)明實相的真理,但是因為根器的不同,就有不同的名言,所以一切的大乘經(jīng)論,雖然言說方面不同,但是都以實相真理為所依的理體。
這一段先解釋名稱,名稱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經(jīng)論很多名稱,但它的義理只有一個,就是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性。
戊二、述義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起信論】講到我們心的相貌,它分成兩門,一心二門。所謂的心真如門、心生滅門。第一段是講心的作用,生滅門。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里的一切諸法,看下面這段話的意思是指六凡法界的果報,它不指四圣法界,單指六凡法界。六凡法界有很多差別的果報是怎么來的呢?果報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是我們心中妄念的活動,所以就有這樣差別果報出現(xiàn)。佛法所說妄念的意思,念頭有生滅性,就是妄念。佛菩薩的心沒有生滅性叫做真性。就是這樣定義的,一個生滅,一個不生滅。
依止妄念而有差別的意思,這一切果報是我們這一念心所變現(xiàn)。這個心所變現(xiàn)當(dāng)中有兩層的意思。第一層就是從微細(xì)的內(nèi)心的活動,就是第八識來說。第八識又叫作業(yè)識。因為它能搜集無量無邊業(yè)力的種子,你造了善業(yè),你去拜佛、持咒、誦經(jīng),這種清凈的善業(yè),它把你搜集起來。你造了殺盜淫妄的惡業(yè),它也把你搜集起來。它有積集業(yè)力的功能叫作業(yè)識,而且它能夠變現(xiàn)果報。它一方面搜集業(yè)力,一方面變現(xiàn)果報。譬如說,現(xiàn)在有一灘水在地上,下過雨以后。我們?nèi)说辣娚牡诎俗R啊,善業(yè)強(qiáng),看到水就是水,它是一個很濕潤的東西、清涼的東西。晚上的時候,鬼神出來活動,看到地上一灘水,它看到的是火,為什么呢?因為鬼神阿賴耶識積集罪業(yè),有罪業(yè)的力量,心中的罪業(yè)跟這個水一接觸的時候,就變成火。他看到水會恐怖。天人看到水,他是看到琉璃地,因為天人的善業(yè)強(qiáng)。如果說水中有魚,這個魚阿賴耶識的業(yè)力,看到水就像他的房子一樣,我在我的房子里面活動,跑過來跑過去,看看有沒有安住的。當(dāng)然這個阿賴耶識不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它是一個很微細(xì)的活動,剎那剎那變現(xiàn)很多的果報。天人也是各式各樣,譬如說,這個人是布施生天的,依止布施生天的,到天上去,他的資具特別豐富,衣食具足,衣食自然,因為他的阿賴耶識有布施的善業(yè),他天仙的時候,他變現(xiàn)的,他看到的、他受用的都是非常的美好。有些人他不是布施,他因為持戒。也些人他很少布施,但是他持戒特別的精嚴(yán),他生天了。這個天人跟布施天人不一樣,他的相貌特別的尊貴。尊貴從持戒中來。但是他如果在人間,沒有布施的業(yè),他可能會時常不足,飲食。譬如天人供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欲界天還是吃飯的,欲界天有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大家在一桌吃飯,這個人因為布施生天了,他的飯菜特別的豐盛,吃的很高興。另外一個的人,是持戒生天的,但是他在人間的時候缺乏布施,飯菜沒有了,時常不足,但是其它人還繼續(xù)吃,其他人看到飯菜還有,但是他看到飯菜沒有了。這個天人怎么辦呢?只好來到人間去吃生果,到森林當(dāng)中去吃天然的山中的水果。經(jīng)論當(dāng)中有這么記載,因為持戒而不布施,生天以后時常不足,到人間來吃我們的水果。天人要是福報享盡的時候,因為這個福報是生滅法,不像無漏的戒定慧,功德是不生不滅的。天人他內(nèi)心的善業(yè)要是受用盡的時候,那就糟糕了。他看到境界都是丑陋的,譬如說他看到一朵花,摘下來放到身上,這朵花馬上枯萎。其它的人摘一朵花放在身上,沒事。就是這個人天福要享盡了,要墮落了。所以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這個從阿賴耶識的角度來說,因為阿賴耶識攝持不同的善惡業(yè),變現(xiàn)不同的果報。這是從微細(xì)的心識來說明緣起,偏重在客觀的環(huán)境。
第二層的解釋是從第六意識,這是一種分別,它不是業(yè)力,跟你過去的業(yè)力沒關(guān)系。第六意識是能夠感覺到的,當(dāng)下能夠明了分別的那一念心。第六意識有很多的情緒,有煩惱的情緒、有善的情緒。譬如說我們今天,剛剛做完定課,拜了八十八佛,又打坐。用清凈的佛法來熏習(xí)你這一念心,內(nèi)心寂靜,煩惱暫時不活動。這個時候出來的時候,看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覺得這個人世間都是非常的美好如意。但是當(dāng)我們起煩惱的時候,你看誰都不順眼,總是覺得這個人對我都充滿了敵意。這個境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這是屬于內(nèi)心的分別。前面是一種業(yè)力的因緣,這個是分別。上次講一個公案,一個母親看到兩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打瞌睡,這個母親跟大兒子結(jié)惡因緣。她認(rèn)為大兒子,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真是沒善根。所以說他看到大兒子打瞌睡,他認(rèn)為這個相貌是懈怠的相貌。但是她跟小兒子的因緣好。她說:小兒子不簡單,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他這種境界對他來說是一種精進(jìn)的境界。所以我們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從粗分的角度來說,跟你的情緒有關(guān)系。這個境界除了過去的業(yè)力以外,跟你的情緒有關(guān)系。《了凡四訓(xùn)》他說:算命看一個人的相貌,一個刻薄個性的人,薄福。厚道的人有福報,這句話是有道理。要從過去的業(yè)力來說,這個人是善業(yè)強(qiáng),你看這個人生活環(huán)境也很好,朋友對他也很好,他吃的用的都很好,但是他就是不快樂,為什么?生性刻薄。生性刻薄的人跟境界一接觸,就容易去注意別人的缺點,就容易去注意事情的缺點。當(dāng)然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好有壞,但是刻薄個性的人,他就容易去注意,容易去記住別人的缺點。他活的很痛苦,他覺得沒有一個人對我好。厚道的人他容易去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其實別人只是對他一點點好,他就覺得這個人實在是不得了,對我這么好。所以說我們今天所受用的境界有差別,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從阿賴耶識的角度,跟你的業(yè)力有關(guān)系,這個就要懺悔了,這不是完全靠修行,因為這個是過去的夙業(yè)。就是說我已經(jīng)對他非常好,他對我還是非常不順眼,這過去是惡因緣,那只有懺悔。這是阿賴耶識的因緣,這是一種客觀的環(huán)境。其次是主觀的,就是跟你當(dāng)時的情緒有關(guān)系,跟你第六意識分別有關(guān)系。不管是業(yè)力、不管是分別,都是屬于心中所變現(xiàn)的。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這句話是在補(bǔ)充前面那個「唯」,唯獨(dú)。離開了這一念心,就沒有境界可得。換句話說,這個境界唯獨(dú)是妄念而有,離開了妄念就不存在了。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前面講我們有很多很多的妄念,所以我們在一生當(dāng)中就要受用很多很多的境界。但是這個地方是講本來面目,就是說一切法,從本以來,從本性上來觀察,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在唯識學(xué)來說,我們內(nèi)心要有分別,一定要有名字。譬如說這一朵花真是美,要分別這一朵花的好壞,你心中一定要有話,你心沒有話,你心不能分別。心中不講話,你內(nèi)心不能活動的。我們心的真如相,它一定要離開名言,它是無分別的狀態(tài)。所以說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達(dá)成這種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不會隨你的時空而有變異的。你到地獄去,你的本性還是一個如的境界。你到天上去,還是如的境界。這種境界是無有變異,不可破壞的,不會被罪業(yè)所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敢弧故呛唲e它不是差別。凡夫每個人打的念頭各式各樣,你打這個念頭,他打那個妄想,但是從本性來說,唯是一心。假名為真如。
禪宗對真如心的體悟是很重視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對不生不滅的本性沒有體驗,你依止妄想來修行。你的根本是依止妄想,你的果報是生滅的。因為你因地依生滅心來修行,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心外求法。你依生滅心來修行,你的果報就是生滅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他要你在修行之前,你要先坐下來參禪,什么是你本來面目?就是要你遠(yuǎn)離現(xiàn)前的妄想,回光返照。把你內(nèi)心深處,不打妄想的那個心找出來,依止它來修行。
唐朝有一個法眼宗,禪宗有一個法眼宗。祖師法眼文益禪師,很有名的大善知識。他有一天主持一個禪七,小參的時候,請當(dāng)家?guī)煾钙饋。文益禪師問:什么是佛法,道一句。你打坐這么幾天,佛陀講那么多佛法,是講什么道理,你道一句。當(dāng)家?guī)煾刚f:丙丁童子來求火。這個丙丁就是火。佛法就是以火來求火,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本來有佛性,對不對?由這一念心來觀察這一念心,以心觀心。所以修行就是以我們這個火性來找火。文益禪師說:唉!原來你不懂得佛法。就叫他下去。當(dāng)家?guī)煾甘且粋道場的當(dāng)家?guī)煾?很高的職位。心里就不快樂。他就離開禪堂,不參禪。但是古代的人,他還是有慚愧心。古代的人還是以圣道為重,不可因小失大。法眼文益禪師是大善知識,他講我不對,是真的不對。他氣消了以后,他又搭衣去跟法眼禪師懺悔,請善知識開示,什么是佛法?我剛剛講錯了,請你道一句。指點我一下。法眼禪師說:丙丁童子來求火。結(jié)果那個當(dāng)下,當(dāng)家?guī)煾搁_悟了。因為不是法的問題。因為第一次當(dāng)家?guī)煾刚f:丙丁童子來求火。這句話是古大德的開示,當(dāng)然是對的。但是他對這句話,很多很多的迷誤,打很多的妄想,根本就落入在妄想的境界,那怎么能說是你悟到佛法的真理呢?這是一種世間流轉(zhuǎn)的境界。第二次,他起慚愧心來跟善知識懺悔的時候,這古代的善知識有加持力,有威德力,他一講出來的時候,丙丁童子來求火。就把對方的妄想給截斷了。他突然妄想一截斷停下來的時候,他直接以不生滅的心,來聽你這句法的時候,他就有一種感受,受益。原來我們不生滅心是這種境界,他自己有點體會。
還有一個禪師叫會超禪師。他有一天去請教法眼文益禪師,什么是佛?我們學(xué)習(xí)佛,我們想要學(xué)佛,什么是佛?請善知識道一句。法眼文益禪師禪師說:你就是會超。他也開悟了。當(dāng)然禪師講話不一定很有道理。我就是會超,我當(dāng)然知道。但是禪師開悟的人,以開悟的心意,以心印心。以心力加持,他講這句話的時候,他就有辦法把你的妄想停下來,讓你回光返照,他不會讓你老是心在外面活動。一般人很難,所以禪宗要講傳承。因為禪師以心印心,他自己悟到不生滅心,然后他告訴他的弟子。弟子找到印證,好,我悟的是這一念心,你悟的是這一念心,好好的護(hù)持正法,把這個心傳下去。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所以禪師他很注重傳承,沒有開悟的人,不能作善知識,因為他不依止經(jīng)論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方便,不同的方便。當(dāng)然教理的話,他有一段的說法,誰講話都是這個道理。禪師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時候,讓你非得是開悟不行,否則你到時候指錯了,根本是一種妄想的境界,你把這個當(dāng)真心,認(rèn)賊作父,那就糟糕了。所以說,我們這一念真如的心是怎么回事呢?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禪宗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這個文字的道路中斷了,車子開不過去了。言語道斷。內(nèi)心的活動停下來,這個時候表現(xiàn)出來是一種畢竟平等,你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一種平等性的,是一個不變異性的,是一個不可破壞性的。當(dāng)下是一心,故名真如。三世諸佛所覺悟的是這個真理,歷代祖師所傳承的也是這一念心。當(dāng)然禪宗的開悟,他是一種相似的理解,不一定就是真如。但是他有這個感覺以后,以后就不同,以后的修行就不一樣。跟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的人是不一樣,稱性起修。他要在修行的時候,那是很平常的。平常心是道。不像我們凡夫一直妄想,在這個地方看到好境界,就高興;看到不好的境界就痛苦,我們老是依止妄想在活動。他依止不生滅心的時候,他內(nèi)心很平常。法法消歸自性,以平常心來修六波羅蜜,當(dāng)然就不同。【楞嚴(yán)經(jīng)】有十卷,佛陀花了三卷半來發(fā)明,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講這個心,講這個相貌,講了三卷半。十卷里面占了三分之一,然后阿難尊者開悟以后,佛陀再告訴他修行方法。為什么呢?佛陀講他一個譬喻說:因為你沒有把這個不生滅心的心體驗出來,你依止妄想修行有什么缺點?佛陀說:譬如蒸沙,不能成飯。你現(xiàn)在想吃飯,肚子餓。你拿這個沙去煮,煮了半天,它是個熱沙,它不能成飯,為什么?沙非飯本。沙不是飯的根源,如是因,如是果,你拿沙去煮成飯,這怎么可能呢?所以你煮飯要拿米去煮飯,為什么?因為米是飯的根本。這因果相隨順。我們想要成就不生不滅的佛果,你依止妄想,有所得的分別心來修行,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定,那么大的加持,就像拿這個火去燒沙一樣。高大的加持力,但是最后是熱沙。因為你這個生滅心所成就的果報,一定是六道輪回,因為你依止的是妄想,
有所得的妄想。你一定是要稱性起修,以不生滅的本性,這樣的因地,這是一種佛性的因地來修行,果報才能夠不生滅。因果相隨順。【楞嚴(yán)經(jīng)】還是要讀。你修行的時候要怎么用功,否則的話就是錯用心。你一開始依止的因地錯了,你后面就全盤都錯了。
第二段,這一段是根據(jù)【楞嚴(yán)經(jīng)】把內(nèi)心的相貌標(biāo)出來。
「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靜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yīng)所知量,循業(yè)發(fā)現(xiàn)。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段經(jīng)文是在【楞嚴(yán)經(jīng)】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經(jīng)文。佛陀開示我們內(nèi)心的狀態(tài),這一段是非常重要。如來藏中。如來藏是指的眾生現(xiàn)前一念心。為什么叫如來藏?就是如來之法含藏在眾生的心中。就是如來的功德含藏在我們打妄想的心中。所以我們這念心是真妄合和,有不生滅的本性,也有生滅的心。我們凡夫都是依止妄想在活動,我們還找不到不生滅心,這是一個問題。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體現(xiàn)顯現(xiàn)很多的色,但是的本性是空的,這個地方偏重在真空。它的作用,性空而真色。雖然是空,但是隨順各式各樣的業(yè)力,它就有各式各樣的果報出現(xiàn)。性空而真色,這是講心的作用。這是總標(biāo),以下第二段就把體
性跟作用的相貌講的更清楚。
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這講體性。清凈本然,這句話值得我們體會一下。佛法說我們這一念心是清凈,什么叫做清凈?佛陀在【楞嚴(yán)經(jīng)】上說,清凈的意思是離一切相。譬如說,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有時候遇到染污的因緣,生起煩惱的相貌。我們因為讀誦大乘經(jīng)典,或者是誦經(jīng)持咒的因緣,生起的善心的相貌,這都不是清凈。清凈是遠(yuǎn)離善惡的心識,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惡。叫做清凈,它離一切相。這怎么去體會呢?佛陀在【楞嚴(yán)經(jīng)】講一個譬喻,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礙彼諸相發(fā)揮。虛空包容很多很多的相貌,你把虛空丟垃圾,它也包容你;你用白色的油漆放在這個地方,虛空也包容你。但是虛空不染著,你用黑色的墨汁潑虛空,虛空不排斥你,但是它不受染污。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潑虛空,虛空也是一樣,不受染污。這個就是清凈。它離一切相,你生起善念,不能增加它的功德。你生起惡念,不能增加它的罪業(yè),這個叫做它的清凈。簡單的說是離一切相,這是我們內(nèi)心真如的相貌。
本然的意思是本來如此,不是假借因緣而清凈的。一塊白色的布給搞臟了,用強(qiáng)力洗潔劑把它洗干凈,這個布,它的干凈不是本然,因為你本來是臟的,把它洗干凈。一個東西因為造作洗干凈,它還是會弄臟的。有造作東西,你把它洗干凈以后,它還會弄臟的,因為它因緣嘛。但是清凈是本來就是如此的,眾生的心本體就是這樣子,它不是因緣而有的,所以說叫做本然。清凈本然是我們這一念心的本性,周遍法界,它是無障礙的。遍滿虛空的。
隨眾生心應(yīng)所知量,循業(yè)發(fā)現(xiàn)。這叫因果。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清凈本然的本性,凡夫的習(xí)氣就是要動,一念不覺。我們的心就是不安住在清凈本然,他就是歡喜動,一天到晚動來動去。動即是業(yè)。這就有問題了,有生命出現(xiàn)了。生命會出現(xiàn)有兩個因緣,第一個隨眾生心應(yīng)所知量。隨著眾生染污的愿力希望,有染污的愿力、清凈的愿力,我們心中有各式各樣的希望。第二個循業(yè)。你單單有希望,還不能成就果報,有業(yè)力,善惡的業(yè)力。蕅益大師寫一本書叫【靈峰宗論】,后面有一個叫見聞錄,講一段事情。古時候杭州有一個鄉(xiāng)民,祖先留下很多田產(chǎn),他就在這地方經(jīng)營,整天工作、種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分守己。有一天他的田地被當(dāng)?shù)匾粋大地主,用非法的手段搶過去了。地主跟他理論,但是對方人多勢眾,打也打不過他,沒辦法就告到官府去了。這個大地主用錢去賄賂官府,官府就偏袒大地主,把土地就判給大地主。這個農(nóng)民心中實在委屈,心不甘情不愿,非常恨,就咒愿,你今生這樣欺負(fù)我,我下輩子饒不了你,我就變一條毒蛇來毒死你。發(fā)了這個邪愿以后就生病了,越病越嚴(yán)重,后來醫(yī)藥都不能治了。臨命終,把兒子叫過來說:我死了以后,幫我買一個棺材不要太好,下面挖一個洞,不要全部封死。他說:父親,棺材都是封死的,為什么要挖一個洞呢?他說:我被他欺負(fù),我要變一條蛇咬他,你要挖一個洞,好讓我跑出來。兒子就把這件事情告訴做棺木的,做棺木的就講出去了,輾轉(zhuǎn)就讓大地主知道。這個地主也是有點良心,想想真的是我不對嘛?你看結(jié)下這么一個冤家,他自己也覺得有點恐怖,有點懺悔。就拿著地契,一點禮物跟他懺悔。一懺悔以后,事情就好說話了,就喝酒,醉了以后,這個農(nóng)民嘔吐,就從肚子吐出一條毒蛇出來,死掉的毒蛇。我們從緣起法來看,當(dāng)然這條蛇一定有因緣,一切法不會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也不會是自然而有。他肚子為什么會有一條毒蛇呢?這是業(yè)力不可思議。第一個,我們一個果報會出現(xiàn),你要有業(yè)力。當(dāng)然他今生所作,作一個毒蛇足足有余。第二個,他有希望,他有咒愿的力量,后來他改變了。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的發(fā)邪愿!景⒑(jīng)】上有件事情,佛陀帶著比丘去扥缽,經(jīng)過一個森林。這個森林有一個動物很特別,牠能夠到空中里面去抓鳥吃,牠的速度非常快,任何一只鳥不能逃過牠范圍。牠要抓那只鳥就可以把那只鳥抓住,把牠吃掉。牠也能夠深到海里去吃魚,你看這種動物,兩棲動物。比丘就問佛陀說,這只動物是怎么回事呢?佛陀說:這是過去生一個比丘,在山中打坐,快得定的時候,樹上的鳥一直叫、一直叫,他很生氣,下一世找你們報仇。就換一個地方,到海邊去,魚在那個地方也是跑來跑去,他也是起咒愿,我要找你們報仇。好了,修行人的心力又更強(qiáng)了。在寂靜的當(dāng)中,他發(fā)的愿又不得了的。所以他死了以后,他一方面能在空中吃鳥,一方面能到大海吃魚。所以我們心中的愿不能隨便亂發(fā)的,當(dāng)然,你要得果報,只有愿力還是不夠,還要有業(yè)力。愿生西方凈土中。你發(fā)這個愿,但是你沒有念頭的資糧還是不行,沒有執(zhí)持名號的資糧還是不行的。我希望生天,但是你的業(yè)力只足夠到人間,那也不行。譬如說,兩個同參道友,你跟他很好。你們兩個發(fā)愿,我們下輩子再見面,好不好?好。怎么辦?從因緣上來說,你們兩個在人間要見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們兩個業(yè)力要一樣。你們兩個都有足夠做人的業(yè)力。譬如說,你這個人殺盜淫妄,根本就不可能做人,到三惡道去了,資糧不夠。所以你們兩個人間要見面,業(yè)力要一樣,共業(yè)。第二個你們要有共同的希望。我希望做人,你也希望做人。我希望跟你見面,你也希望跟我見面,互相的憶念。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見佛。我們希望跟佛陀見面也是這樣,當(dāng)然佛陀是希望見我們,這沒問題。所以說在這個法界當(dāng)中,人跟人希望見面,互相的憶念,互相的希望。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是清凈本然,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眾生出現(xiàn)呢?隨眾生心,應(yīng)所知量,循業(yè)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希望,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業(yè)力,所以說這世間上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出現(xiàn)。這是講到我們內(nèi)心的體性跟作用。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世間人對生命的真相都不能完全了解。譬如說因緣觀,這個是小乘的因緣觀。小乘人觀因緣性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法是因緣而有,因緣而消失。所以從生滅當(dāng)中,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他不知道畢竟空當(dāng)中有一個不生滅的本性存在,失其本體,只看到作用,只看到生滅的作用。外道認(rèn)為自然,一切法是自然的。本性是本來清凈,但是這個自清凈的本性是受熏的。你各式各樣的造作,它這個本性是不思議心,不思議變,就變現(xiàn)各式各樣的果報。所以這個自然性就忽略它的作用,外道忽略它的作用。所以說因緣觀、自然觀,都沒有看到生命的本質(zhì)。這都是我們凡夫意識分別心,自己捏造出來的妄想,跟生命的本質(zhì)不相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句話是你說的,實際上事情不是這樣,那只是你說的,你嘴巴說的而已,這個是戲論。不合乎生命的真實相。生命的真實相就是清凈本然,循業(yè)發(fā)現(xiàn)。循業(yè)發(fā)現(xiàn)而清凈本然。都不離開我們現(xiàn)前一念心,這個是諸法的實相。
問:?
答:因緣觀是不圓滿,不是說錯。因為因緣它是一種作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從生滅當(dāng)中可以看到無我無我所,但是有一個不生滅的本性就沒有看到,它不是因緣。
問:?
答:講因緣還要配合佛性,因緣只是講作用,它沒看到體性。因緣法是生滅法。所以說不是錯,而是他偏在一邊。偏在作用這一邊。它觀察生命是觀察一邊而已。不過因緣觀在剛開始對治妄想是很有力量。所以說阿羅漢修因緣觀證得空性,他認(rèn)為,我身以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后有。他認(rèn)為在整個佛法修學(xué)當(dāng)中,我已經(jīng)大事已辦,佛陀也是這樣子而已,就入偏空涅槃。他對于真如佛性的開顯,他不生好樂。所以說他也是偏一邊的。
問:?
答:反聞聞自性。耳根去攀緣聲塵,聽聲音。凡夫耳根去接觸聲音的時候,循聲故流轉(zhuǎn)。我們向外攀緣,去分別這個聲音。觀世音菩薩他不是,他是反聞。我們聽到鳥叫的聲音,這個時候我不去分別鳥叫的聲音,我不循聲流轉(zhuǎn)。我開始去觀照,我為什么能夠聽到鳥叫的聲音,就是逆流照性,就是把那個背后的主人找出來。誰在聽鳥叫的聲音,這當(dāng)中為什么這扶尺不能聽到鳥叫的聲音,我耳根能到鳥叫的聲音?他就開始去找,找到他的聞性。其實聞性他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都是一樣的。參是觀的意思。我們凡夫的妄想是一層一層的,它有一層一層,你一直觀的時候,你的妄想越來越淡薄,越來越淡薄,到最后一念的相應(yīng),就觀到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種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本性現(xiàn)前,那就對了。所以它是反聞聞自性,就是回過頭來去觀照,我為什么能夠聽到聲音?把那個背后老板找出來,誰能夠聽到聲音?不是耳朵,耳朵是個肉體。它有很多的勢力,動靜根覺空滅,有很多的勢力。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慢慢,慢慢,【楞嚴(yán)經(jīng)】有很多,他破六層,有六個層次。這個心觀的越來越細(xì),越來越細(xì),
越來越細(xì),最后悟入到本性上去。
問:?
答:娑婆世界,它的果報體,耳根特別利。鼻子比較困難。耳根容易攝心。對娑婆世界來說,耳根容易攝心。六根門頭都可以回家,這六個門都可以回到本來面目,但是耳根那個門最容易,那個門最大。數(shù)息觀是修定,數(shù)息觀它的所觀境是那個息,它是觀出入息。他觀那個息從鼻孔到丹田,從丹田到鼻孔。茲息出茲息入,他是以息,外境為所緣境,他不是去回光返照。它這個是修止。他是用息來攝心。當(dāng)然修觀之前要修止。大家注意一下,我們一天的修行,不能老是修觀。我們不能一直在思維,在思維,你腦神經(jīng)會錯亂。我們一定要修一點止來調(diào)和這個觀。如果你一天在想,不管你想什么,想佛法也好,想世間法,你一天到晚想,到最后身體會壞掉,腦神經(jīng)錯亂,晚上睡不著覺。我們心不能一直讓它動,我們這個欲界的色身就是要讓它止,有時候在佛號當(dāng)中安住,無分別住,那個養(yǎng)神,而且止的時間要超過觀的時間,止的時間要多一點。你一定要先修止,先寂靜,然后再觀。觀一段時間以后,心散亂,再恢復(fù)到止。你一面修觀,因為觀是分別的,耗神的,到時候你停不下來,那個心活動太厲害,到時候你福報差一點會發(fā)神經(jīng)病。但是一直修止也不行,那是死定,一灘死水,不常融。死水不常融,不能開發(fā)智慧也是不行。所以止跟觀要雙運(yùn)。觀是要讓你明白道理看到生命的真相,因為我們凡夫的煩惱會活動,就是沒有看到真相,所以我們就會愚癡。有愚癡就會起煩惱,會造業(yè)。我們看到本來面目是清凈的,是無我無我所的,我們煩惱就能容易調(diào)伏,是這樣子的。所以止跟觀要均等,止也可以調(diào)伏煩惱,止是暫時調(diào)伏煩惱,如石壓草。斷煩惱要靠觀,要靠智慧。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平常放蒙山,第一句話就是要講這句話,把這個觀念強(qiáng)調(diào)出來。若人欲了知,如果我們想要了知三世一切佛法的實相。三世諸佛講那么多佛法,到底講些什么道理?三世諸佛一些實相的道理。我們想要明白三世諸佛的道理應(yīng)該怎樣明白呢?告訴你一個方向,應(yīng)觀法界性。你應(yīng)該去觀察這個十法界的體性,不要去觀察十法界的差別。就是在十法界的差別當(dāng)中,有一個無差別的體性。這個體性是什么呢?一切唯心造。就是你一念心,就是你這一念清凈的本性。
我們講生命的真相,是由念頭所創(chuàng)造的,因為有很多很多的念頭,所以我們就有很多很多的生命相續(xù)。這個念頭可以從兩部分來理解,一個是從體性。
「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法爾具足,十界諸法!骨懊嬷v過,這個體是清凈本然,離一切相的,周遍法界。但是這個體性,它不像虛空,頑空。它有十法界的功能,它受熏。它是怎么個受熏法?看作用。這當(dāng)中就有十法界的種性差別。
第一種「瞋恚邪淫-是地獄法界」地獄種性。這是講作用,我們平常的念頭,有些人煩惱很熾盛。他動不動發(fā)脾氣,瞋心很強(qiáng)。他整天心中所想的,就是怎樣跟人家對立,傷害對方。有些人淫欲心很重,一天吃飽飯睡飽覺,心中所想的都是一些男女的境界,這種人多數(shù)是要到地獄去的。他已經(jīng)成就一種地獄種性,很強(qiáng)。它的念頭,念念相續(xù),沒辦法停止下來的,他臨命終的時候,就隨它的念頭到地獄去得果報了。剎那間就到地獄去得果報了。
第二種「慳貪不施-餓鬼法界」有一種人他非常慳貪的,什么事情不會給別人受用的,自私自利的。他就是很多錢,他一塊錢不拿出來的。慳貪的習(xí)性非常堅固,這種人多分來說是餓鬼道。以后飲食會極度的缺乏,水分食物都極度的卻乏,常時間在饑餓當(dāng)中。為什么?他慳貪的念頭,念念相相續(xù),無有間斷。有這個念頭的力量,就使令他變現(xiàn)了餓鬼的果報出現(xiàn)。
第三個「愚癡暗蔽-畜生法界」這個人你跟他講道理,他什么都不明白,整個人昏昏鈍鈍的,一天過一天的。愚癡暗鈍,修行人要注意一件事,打坐不要昏沉。一個人經(jīng);璩,宗喀巴大師說:你以后容易到畜生道去,就是愚癡。愚癡是很可怕的,愚癡會使令一個人變成一種鈍根,鈍根的修行人。以佛法來說,你有一點煩惱,但是你善根強(qiáng),你還是有希望。你善根強(qiáng),接受佛法以后,你能夠明白空性,明白業(yè)果,明白佛性,佛法的光明出現(xiàn),就能夠破除黑暗。佛法不怕煩惱,就怕你沒有善根。但是你經(jīng);璩,時間久了以后,你這個人的內(nèi)心很鈍。你跟他講什么,他不明白。這個道理已經(jīng)跟他講了很清楚了,他還是不明白。內(nèi)心當(dāng)中經(jīng)常黑暗,經(jīng);璩,胡里胡涂,昏昏鈍鈍的,這個人以后多分會到畜生道去。這種念頭習(xí)氣,一定要把它切斷。否則這個等流習(xí),這個念頭不得了,要命的。
第四個「我慢貢高-修羅法界」這個人的性格,他可能布施持戒很清凈。但是這個人我慢山高,人跟人之間是對立的。他說你為什么要布施呢?你布施一百塊,我布施兩百塊。你為什么要布施?我不是慈悲心,我要比你強(qiáng)。你拜一百拜,我就拜兩百拜給你看。他拜佛的目的不是為了懺悔業(yè)障,動機(jī)不是這樣子的。他完全站在一種對立勝負(fù)的心情,勝負(fù)心很強(qiáng),什么事情都是要跟別人比較的,都要強(qiáng)過別人。這個念頭在他臨命終之前,沒有把它對治消滅的話。這個念頭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就會使令他到修羅法界去。當(dāng)然這種人也可能會修善,這種善業(yè),他在修羅法界的時候,阿修羅有很多的宮殿,也是很多可樂果報,但是他的德行叫非天,有天人的福報,沒有天人的德行。天人的內(nèi)心都很善良慈悲的,他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阿修羅內(nèi)心,瞋心很重。那一個人比他強(qiáng),他就不高興,就要找他來決斗。我慢貢高人容易墮落阿修羅法界,阿修羅很多,有貧窮的阿修羅,有福報的
阿修羅,但是他的共同點就是內(nèi)心我慢。
「堅持五戒-人道法界」我們平常的念頭還是歡喜護(hù)持戒法的,這個人雖人偶爾也造惡,偶爾遇到惡因緣會造,但是惡根性不是很強(qiáng),他一定是受了很嚴(yán)重的刺激,他才造惡業(yè)的。他正常的善根是歡喜護(hù)戒的,護(hù)持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種人他招感的果報是人道的果報。
「精修十善-天道法界」精修就是上品,五戒只講身口,身三口四。但是十善,這個道德更高,他還要意業(yè)的無貪、無瞋、無癡。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一般討論是分成兩類,欲界天是一類,色界無色界是一類。如果你要生到六欲天比較容易,你只要無貪,貪瞋癡淡薄一點,十善業(yè)要修的是上品,很強(qiáng),很圓滿。但是要到色無色界就不容易了。那就要有禪定,要離欲。修禪定要修不凈觀,要離欲。而且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要調(diào)伏瞋心。瞋心是最障礙禪定的,比貪煩惱更厲害。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瞋心對禪定的破壞是最厲害的。所以說要到禪定的天道去,還是要有禪定來調(diào)伏貪瞋的煩惱。
「證悟人空-聲聞法界」聲聞的性格是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這個人是非常理性的一個人,他經(jīng)常去觀察他的色受想行識當(dāng)中,五蘊(yùn)的身心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這個生滅變異當(dāng)中,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存在。他一天當(dāng)中就安住在空性,對于無量無邊在苦惱當(dāng)中的眾生,他對度化眾生不生好樂,這種習(xí)性的人容易到聲聞法界。
「知緣性離-緣覺法界」聲聞法界的人是觀四圣諦,苦集滅道。緣覺法性,他的根性更利,是觀十二因緣。無明滅,則行滅,乃至于老病死滅。緣覺法界的人比聲聞法界的人更加的孤僻,更加的清高。聲聞人,他雖然不主動度化眾生,但是他去扥缽,有信徒遇到他,向他請法,他多少會說話的。但是辟支佛,他不是。辟支佛走入山林不愿見人,他連看到人都不歡喜,特別的孤僻。不過這種人智慧都很高,他內(nèi)心的境界非常的寂靜,觀察宇宙的真相看的非常的清楚。經(jīng)論上說,緣覺法界的人,甚至于連佛陀都不想見。明明知道那邊有佛陀,他不去聽法。他過去善根強(qiáng),在山中打坐,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
到春天百花盛開,到秋天花凋謝了。他看到宇宙命的流轉(zhuǎn),知道無常。從無常知道苦,知道無我,悟入空性,他才解脫。多數(shù)緣覺乘的人,都在很高很高的山上,讓你找不到的。他過去生有接觸過佛法,一定是他的善根強(qiáng),福報又要大。他過去生有聽聞過佛法,慢慢的他的性格,可能沒有遇到大乘菩薩的指導(dǎo),沒有遇到大乘經(jīng)論的指導(dǎo),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孤僻,到這一生的時候,他就變成辟支佛種性。不過辟支佛臨命終的時候,容易顯神通,平常他一句話都不講,打坐。沒有人知道他是辟支佛,辟支佛也不會說他是辟支佛。他打坐完了,出定以后,去山洞外面摘個水果吃一吃,曬曬太陽。曬曬太陽以后又入坐,入坐以后,到第二天太陽出來以后。我們一個人的色身一定要曬太陽,吃一點東西。他可能七天出定一次,吃點東西,曬曬太陽,然后又入定。臨命終的時候,多分的辟支佛會顯神通。他臨命終的時候,大顯身手,在空中里面神通變化,最后把身體燒掉,舍利子掉下來死掉,入涅槃。他的心情沒有所謂讓人家知道不知道,你有因緣看到,那是你的福報。沒有因緣他也無所謂,他的心情只是顯個神通,那至于誰怎樣他也不管的。緣覺對于讓眾生成就善根,不像菩薩那樣子主動。
「度行齊修-菩薩法界」菩薩的境界,他能夠自利利他。眾生界盡我愿方盡,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他一方面有一點的時間能夠來調(diào)伏自己的煩惱,但是他會撥出一部份的時間來關(guān)懷眾生。他是大悲心,六度萬行齊修,一方面自利,一方面利他。菩薩為度眾生不請友,他會主動的教化眾生。聲聞法界是不主動,被動。緣覺法界是更加被動,他根本是不會跟眾生接觸的。我們一般要看到緣覺是非常少,非常少。一般都是在很高的喜馬拉雅山,人煙不到的地方。因為緣覺多數(shù)都有神通,阿羅漢不一定有神通。阿羅漢生病生太久,禪定就會失掉。禪定失掉,神通就會失掉。但是辟支佛一定有神通,一定有神通。辟支佛的神通,他不會失掉。真實、平等、諸佛法界。能夠悟到我們的真如本性,從這個本性當(dāng)中觀察一切眾生,我這一念不生滅的心是如,一切眾生的心也是如,一如無二如。從這個同體的本性當(dāng)中,發(fā)動他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人以后是直趨佛法界。基本上,從我們內(nèi)心當(dāng)中,當(dāng)我們恢恢復(fù)點的時候,我們不講我們現(xiàn)在的妄想境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恢復(fù)到本來面目的時候,那是每一個人平等的境界。問題是,我們內(nèi)心一定要動的,一定要動。不斷的動,就有動的作用。動的方向有十個方向,因為活動的方向不同,我們以后所趨向的法界就會不一樣。
我們看十二因緣,就可以知道緣起的生滅。第一個因緣是無明。無明是一個心所有法,是內(nèi)心的狀態(tài),一種煩惱。煩惱它一動,就是行。它一活動,就是一個業(yè)力。無明一動就是行,行一活動就有識,就熏習(xí)阿賴耶識。就有名色、六入、觸、受,各式各樣的果報,生老病死出現(xiàn)。如果還滅門來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老病死滅。譬如說,我們今天本來是一個貪煩惱很重的眾生,造了很多很多的罪業(yè),因為貪,或者貪財貪色,造了很多罪業(yè)。如果我們今天不去調(diào)整我們的念頭,不去懺悔,不去修止觀來轉(zhuǎn)變念頭,我們要到三惡道得果報。后來我們開始懺悔,修止觀,把這個煩惱停下來,就是說你現(xiàn)在這個心,跟過去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沒有這個煩惱,心若滅時,罪亦亡。你這個煩惱停下來,你的內(nèi)心有變化,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老病死滅。心中所蘊(yùn)藏的三惡道的果報就破壞掉,沒有力量讓你得果報。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刮覀兤匠曰跇I(yè)障有兩個方式,第一個事懺。事懺是針對某一件事情。我找一個比丘或在佛菩薩面前,說我過去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作了什么事,對于這件事情,我加以追悔,在佛菩薩面前白告追悔,我發(fā)愿永不再做,這是一個很粗的懺悔。理懺就不是,理懺是一種根本懺法,它能夠轉(zhuǎn)業(yè)的。罪從心起將心懺。我當(dāng)初為什么會造罪,身體是不會造罪,嘴巴也不會造罪,是由內(nèi)心的推動。這個時候我們回光返照,罪是從一念的心所生起。心若滅時罪亦亡。這時我們呵責(zé)我們那一念煩惱,譬如貪煩惱重,修不凈觀,來調(diào)伏你的貪煩惱。瞋煩惱重,修慈悲觀。慢慢心被法寶的力量,法樂的調(diào)伏,平靜下來,這個時候你的業(yè)就改變。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說如果這個煩惱活動還在,如果你今天還起這個念頭,你的罪一定在,這個果報一定還在。要小心,臨命終這個念頭一活動的時候,就到三惡道去。你怎么知道我的罪業(yè)滅了呢?就是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內(nèi)心的等流性,那強(qiáng)大的水流,被你止觀的力量停下來,不活動。這個時候你的業(yè)改變。凈土法門講帶業(yè)往生,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要降低你三界的業(yè)力,你這個人對三界的財色名食睡還貪的很重,對世間的名利心還看的很重,肯定你沒辦法往生。你佛號一天念一萬聲也是一樣,信愿不具足,饒你佛號念到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墻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因為你跟佛菩薩沒辦法感應(yīng)道交,愿離娑婆,欣求極樂。所以一個往生人的相貌,他的念頭,對三界的果報體不生好樂?吹揭粋國王跟看到一個乞丐都是一樣,都是一個苦惱的境界,他內(nèi)心非常的平靜,他一心一意的都是皈依阿彌陀佛。就像一顆樹,這一顆樹平常就是往西方去發(fā)展,你隨時把它砍下來,這顆樹就往西方倒下去。因為他念頭的等流性就是一心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今暫做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所以說我們下輩子要去那里,你不要問算命先生。你看你一天當(dāng)中的念頭,那一個念頭最強(qiáng),你就知道你要到那里去。當(dāng)然還沒臨命終之前,你還有機(jī)會,因為這個念頭是無自性的,是你的熏習(xí)而有的,你可以改變它,你在你死亡之前,還有機(jī)會來調(diào)整你的念頭,把惡念降低,善念加強(qiáng),你的生命就會有變化。如果你的念頭一直這樣竄習(xí)下去,那肯定這個念頭就是一個方向。
「人天長夜,宇宙黯淡,誰啟予光明!挂话闳说男那,從出生到大,從小時候讀書,長大以后工作,然后生病,然后加護(hù)病房,沒有一個人去回光返照的念頭,看的話也看不出個所以然。我們凡夫就是這個等流性很強(qiáng),剛開始起一個惡念,因這惡念去造一個罪業(yè)。譬如說你去造一個抽煙的業(yè),抽第一支煙的時候,有點慚愧心,但是好像沒什么大事情,再抽第二次,這念頭又加強(qiáng),一次一次到最后慚愧心沒有,到最后變成習(xí)慣。你造一件惡業(yè)的時候沒有慚愧心,那就不得了,那已經(jīng)是一種等流性。煙只是一個小事情,我們造罪業(yè)就是這種方向。世間上的人,我看不遇到佛法,明白道理,要改變他的業(yè)都很難,非常難。因為你內(nèi)心的等流性,煩惱一現(xiàn)前的時候,那是煩惱做主。這件事情你不要做,不可以,我非做不可。因為煩惱已經(jīng)被他養(yǎng)成一個很大的勢力,他控制不了自己。所以你做了會死,死也是要做。一定要學(xué)佛以后,明白道理了,這個人的生命才有可能改變,心中有光明,原來我的念頭是即空、即假、即中,無自性,這個念頭會讓我受苦惱的。世間的人對內(nèi)心的狀態(tài),對生命的現(xiàn)象不明白,會偶爾造一些善業(yè)。有人的邀請,他偶爾也會起一些惻憫之心,但是這種業(yè)力都不足以對他生命有決定性的改變,因為偶爾的善業(yè),敵不過他念頭強(qiáng)大的勢力,他是以這個為主的。一定要遇到佛法,明白道理,心中出現(xiàn)光明以后,這個人才可能會脫胎換骨的,這個時候他的生命才有決定性的改變。要明白道理,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沒有一個人愿意痛苦。一只狗都知道要找東西吃,找一個洞住。當(dāng)我們知道這個念頭的相續(xù),會讓我們到地獄、餓鬼、畜生受苦,我相信我們會用很快的時間改變過來,呵責(zé)它,修觀,觀察這一念頭是生滅性,不隨妄轉(zhuǎn),或者以佛號來取代它,以善念來取代它。讓這惡念的相續(xù)慢慢的調(diào)伏、減少、降低,到最后停下來。這個時候生命就改變過來。當(dāng)然這種道理要是沒有佛陀的出世,我們誰也不明白,我們誰知道東西南北呢?我們出生就知道一天過一天,內(nèi)心當(dāng)中所攀緣都是外面的境界,你怎么樣,我怎么樣,你對我好,我對你不好,我今天干什么,你干什么,沒有一個人會靜下來觀心的。想觀的話也觀不出個所以然,你內(nèi)心最深入的寂靜的本性沒有一個人觀得到的,外道都觀不到。所以我們看完佛法以后會對佛陀生感恩心。「人天長夜,宇宙黯淡,誰啟予光明!箾]有佛陀出世,世界上沒有光明,我們只有隨順自己的煩惱,不斷的造業(yè),造業(yè)以后受果報,從地獄出來,事情還沒了。從地獄出來,你煩惱的等流性還
在,你繼續(xù)造惡業(yè),又繼續(xù)墮落,這是印光大師說的。你的念頭就是始終沒辦法停下來,因為你沒辦法控制你自己,一定要遇到佛法,這個人才能夠冷靜下來,然后改造自己。所以我們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我們念頭有十個方向,這十個方向它都是可以改變的,因為它沒有真實性,它是熏習(xí)而有的,它的本性是清凈,是空性的,所以它能夠改變。改變的方法就是止觀的方法,佛法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修觀。
《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全書共分四部,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乜瘛;《陰騭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歸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xiàn)居士身
每個人晚上睡覺時,從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著,中間起碼有5到10分鐘的時間。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幾分鐘,基本是在妄想與昏沉當(dāng)中度過。這樣帶著妄想睡覺就容易做夢,引起睡眠質(zhì)量越來越差。而學(xué)佛的人,懂得珍惜時間,把握當(dāng)下。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住在烏敏島時,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準(zhǔn)養(yǎng)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丟給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處理,于是把門鎖上后就離開。隔天,當(dāng)我把門打開時,它很快的從里面沖出來。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把它鎖在屋內(nèi),之后四處查看,卻發(fā)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里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后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創(chuàng)期,佛教沒有佛菩薩像,僅雕刻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佛陀圓寂前曾經(jīng)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佛弟子們從內(nèi)心尊重他的人格,
現(xiàn)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總是吵架,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太多惡口的業(yè)所招感的。對于惡語傷人這種惡業(yè),有的人會拿直爽來做擋箭牌,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說“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借口。
吸煙,我們是不允許吸的,好像僧人戒律當(dāng)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有沒有相應(yīng)的呢,比如我們這種五辛,吃肉吃五辛,這些擾亂心性,斷大悲種性,我們修學(xué)菩提道,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薩戒里規(guī)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許。辛辣的東西增長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東西,
世尊在《觀經(jīng)》第九觀跟我們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講“八萬四千相好”,這是就大乘而言。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就小乘而言。事實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這是“修因感果”,還是不離開“
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吉祥,請問師父,牛奶和雞蛋是素食嗎?就是說吃素的人能食用這兩種東西嗎?
很多同修由于對本分的認(rèn)識不到位,所以在生活當(dāng)中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災(zāi)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職位以及相應(yīng)的本分。有一句話: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我們過往煩惱不斷,證明我們沒有好好落實本分,完善本分。我們來學(xué)佛,學(xué)做什么?
佛法從恭敬中求,當(dāng)我們對學(xué)習(xí)佛法生起真實的恭敬心,謙讓心、忍耐心、順從心將會隨之生起,遠(yuǎn)離高傲,遠(yuǎn)離懈怠,遠(yuǎn)離忿惱,于諸違順境界心得安忍,柔軟輕安,于諸善法精進(jìn)修行,于諸不善努力斷除,少欲知足,正念無常,這樣學(xué)修我們的心就能逐漸得到調(diào)伏與安樂。
一位老居士講:“我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祖母平常說的最多的兩句話就是:‘好了別人是好自己,有東西給別人是自己得利益。’我從讀書到工作,這兩句話就是我的座右銘。祖母活了101歲,在她臨終時,我對她老人家說:‘祖母,謝謝您!教給了我怎樣做人!
現(xiàn)在很多人有死亡焦慮,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實在,就會在生的現(xiàn)象上產(chǎn)生自性見,在死的現(xiàn)象上也產(chǎn)生自性見,以為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jié),于是貪著生,恐懼死。當(dāng)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就是通過對生死輪回的觀察而覺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無明、
處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這里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首先你要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認(rèn)自己的煩惱:我的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癡:我不了解,有些東西我不知道該怎么做,不知道是對是錯,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你要如實地承認(rèn)它們的存在,
古人嘗有言:衲子風(fēng)格凜然,有古人之風(fēng)。古人之風(fēng)從何而來?就是從這八個字而來:動用舉措,必稽往古。這就有古人之風(fēng),要是沒有古人之風(fēng)呢?那就是流俗阿師的樣子——行,不像個出家人;說話,不像個出家人;思想,不像個出家人。
壽量圓滿即健康長壽:因為往昔種下的善業(yè)感得長壽果報,得以長久住世。又因為長壽,才有更多時間內(nèi)修外弘、自利利他,長時間地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那么如何感得壽量圓滿,身體健康的果報?如果光是長壽,活了九十歲,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還不如短一點,所以
學(xué)習(xí)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尋找正規(guī)寺院覓善知識,按照經(jīng)論中的來,不可以想當(dāng)然地坐,不可以道聽途說地坐,更不可摸著石頭過河、試試看再坐。須知外道也打坐,練氣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禪,不妨認(rèn)真讀下《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楞伽經(jīng)》中說,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這是由猛風(fēng)所吹起的,洪水波濤鼓動著冥壑,從來沒有斷絕的時候。我們的藏識就像大海一樣,寬廣而又包容萬千,由于境界風(fēng)所吹動,所以才有種種諸識波浪,騰躍而生起。我們的心就像大海一樣隨著外界的風(fēng)的吹動,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
傲慢則無禮。偏見則自私。傲慢與偏見的人,其實就是強(qiáng)烈自我意識的人。說才智,很可能是繡花枕頭。說修養(yǎng),勢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說:貪、瞋、癡最強(qiáng)烈如火熾盛之流;于財、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滿了利、衰、毀、譽(yù)、稱、譏、苦、樂之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