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九)

    體方法師 | 作者:體方法師 [投稿]

    體方法師:《解脫之道》第九講

      “正統(tǒng)婆羅門所修的,是祈愿、贊嘆、供儀、祀火、念誦等祭祀的方法,其理想是藉由修行而與梵天共住。當時的梵天是人格化的神,人以住梵天界的梵宮為最高理想。所以,他們修宗教上的儀式、修禪定(瑜伽)。由此修行,可與梵天接觸,因所修淺深不同,死后所住的天界階段也不同。”

      這里可以了解到婆羅門教的大體內(nèi)容,他們認為大梵天是究極的地方,人們從那邊下落到人間,將來就是回到梵天去,住在梵宮,與梵天共住,這是他們最高的理想。要注意,現(xiàn)在很多修行觀念與這個“梵”字有關系,佛教也講修梵行,梵行的梵字就是清凈的意思,修瑜伽禪定一定要離欲才能得清凈心,所以叫修梵行。

      他們把梵當作人格化的神,而自己最后的歸宿就是要往生梵,這是當時婆羅們教的思想。在修行中,除了這些供奉念咒的儀式外,他們還修禪定,禪定的層次有深淺,佛教也講二十八(或三十三)天、四禪天、四空定天,就是與禪定的不同境界有關。初禪有幾天,二禪有幾天,三禪四禪到四空定,還有四空天,合起來就是天的境界。我們講的有多少種天的境界,其實是源于婆羅門思想。佛法接受了有關天的觀念,接受了梵天的存在,但不認為升梵天是究竟,梵天只是在天界中,是禪定中某個次第某個境界的天而已,只是在四禪的境界里,還沒有達到四空天的境界。

      佛法講,修行禪定有升天的條件,但并不是究竟解脫,佛法的究竟解脫是超越三界的輪回生死,佛法認為三界的這些二十八天并不究竟,它只是福報或是定力而產(chǎn)生的,當福報或定力盡了,又會墮落下來,還是要輪回。要注意,很多人修行重禪定,以為禪定就可以解脫,那就錯了。如果禪定必然會解脫,還要佛法干什么?婆羅門的禪定修得很好啊,瑜伽的禪定功夫也很好,現(xiàn)在印度有四禪功夫或神通的比比皆是。佛法的解脫是超越三界,不再受三界的業(yè)力束縛。佛陀悟道前親近的兩位師父(郁陀迦和阿羅邏)修到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都沒有解脫。佛陀悟道后想去度這兩位師父,結(jié)果他們都往生到無想天和非想非非想天了,這就是由禪定境界而得到的果報,但這并沒有究竟。

      這地方我們也要注意,很多人誤解了,以為“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實真正的意思是說戒能帶來定的增上緣,定能帶來慧的增上緣,而不是戒一定等于定,定就等于慧。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還不能開發(fā)智能呢!因為定力太深了,反而無法起慧觀。修行中定力的深淺不同,死后所升的天界階段也不同,這是從定力的深淺分別而產(chǎn)生的一個說法,這一點大家要明白。掌握了這個重點,就不會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胡里胡涂地修,以為修禪定(包括修苦行)就好,其實佛法重視的并不是這點,定只是慧的增上緣而已,是幫助開發(fā)智能的一個主要條件,但不是全然等于。因為如果沒有定,在散亂心中,貪欲心煩惱心很重,要開發(fā)智能也是不可能的,身心必然要有某種程度的定力,心不散亂才能產(chǎn)生慧觀,加上佛法的正見正思惟的作用,才能夠見法悟道。所以不是全然不要定力,至少需最起碼的定力(未到地定),心不散亂,粗的貪瞋癡煩惱已經(jīng)降伏,才能在定心中觀察緣起的萬法,最終開發(fā)般若的智能。所以定力是要的,但它只是增上緣,并不等于慧,這一點也要明白。

      “阿利安人向東移殖,恒河中流出現(xiàn)了毘提訶王朝,漸開展出新的文化,就是奧義書哲學。這時,隱遁者不再從事形式的祭祀,不再為衣食勞心,專心于禪思。這種似乎消極的學風,不但哲理深入,更有不受祭祀束縛的積極意義”。

      阿利安人婆羅門教漸漸向東方移植,東方的思想比較自由,而政治形態(tài)對于宗教思惟模式的影響是很大的。他們在文化上就不能接受婆羅門思想的束縛,不能滿足于種族階級的思想控制,認為這是不合理的,漸漸有人敢于反抗,因而出現(xiàn)了新的思潮傾向。他們不再注重只有祭祀拜拜了,認為應該改造內(nèi)在的身心,于是,產(chǎn)生了沙門集團,即過著自由禪思的日子,到處游化,餓了托缽,累了住宿在樹下甚至墓地,他們不再為吃住而煩惱,過著這樣生活的修行人就叫“沙門”。他們注重的就是修定禪思,注重內(nèi)在的修行和思惟,漸漸轉(zhuǎn)化了風氣,善于思考哲理,不再沉醉于崇拜祭祀和他力信仰,不再受祭祀的約束控制。奧義書的思想就在這樣的時代中逐漸嶄露,佛陀的思想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中而彰顯。如果還是婆羅門祭祀盛行的時代,我看佛陀的思想也無法彰顯。佛陀出世時,印度文化已形成了一種自由學風,后來的奧義書思想也由此而進一步發(fā)展而來。

      二、奧義書

      “奧義書重視真我的智識,祭祀已不再是萬能。奧義書的重要建樹有二:(一)真心的梵我論;(二)業(yè)感的輪回說。”

      奧義書就是對婆羅門教固有思想的很大革命,以前是依賴外在梵天的主宰,只能用祭祀贊歌禮拜祈禱的方式,完全靠依賴。而奧義書的“真心的梵我論”是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身心的行為與梵天間的關系,不再由梵天無條件的來控制主宰了。其二是業(yè)感的問題,發(fā)現(xiàn)個人的造作會遺留下功能性而影響未來,這就是最初業(yè)力思想的雛形,慢慢回歸到各自做事各自負責的思想,那就不是完全由神的他力控制了。故由婆羅門教而發(fā)展到奧義書的時代,是一個很大的思想轉(zhuǎn)變和革命。

      (一)真心的梵我論

      “從「梨俱吠陀」的創(chuàng)造贊歌以來,一元傾向的創(chuàng)造神話,經(jīng)理論化而成宇宙的本原,為神秘的大實在。”

      過去認為,有一個創(chuàng)造神創(chuàng)造了萬物,而奧義書的理論是認為要形成宇宙總有一個本原,將過去理念中人格化的神轉(zhuǎn)化成宇宙的本原(即現(xiàn)在的本體論),有一個創(chuàng)造萬法的根本東西,但它是不可說不可知的,所以叫神秘的(形而上)大實在,在奧義書中稱之為“梵”,在基督教就是上帝。

      “在奧義書中,稱之為「梵」;如顯現(xiàn)為人格神,就是梵天。有情生命的本質(zhì),稱之為「我」。在生死歷程中,人類似乎是迷妄的,探索到自我的當體,終究與真常本凈的梵是同一,故說「我者梵也」。自我是超經(jīng)驗的純粹主觀,所以是「不可認識的認識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觀,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歸宿,最上的妙樂」。”

      這個思想的演變是極大的,梵是梵天,是高高在上的本質(zhì)。盡管我們的肉體是迷妄顛倒的,但只要從自己身心的當體向內(nèi)探討觀察它,里面有一個同梵一樣真常本凈的東西,那就是實在的“我”,它與梵其實是一樣的,“我”就是梵,F(xiàn)在也有說外面一個大我,里面有個小我,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梵在外面是大的本體,而“我”是從梵分出來的,質(zhì)素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就變成了小我,外面那個本體就是大我。“我者梵也”是說,身心里面的那個“我”與外面梵天的大“梵”是同樣的。

      那時體會的自我不是現(xiàn)實人生經(jīng)驗性的主觀產(chǎn)物,而是超經(jīng)驗的,所以是不可認識的認識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觀即是梵界,聽起來很神秘虛幻,其實都是我們主觀的產(chǎn)物:“我”,就是內(nèi)在的實有感向外投射而已,那個“我”是清凈永恒不變的,投射到外面就是梵、我、上帝、本體、老母、道。他們認為梵界就是人們最高的歸宿、最上的妙樂,從這里回到那里去,當這里與那里融成“一體”時就是解脫,這就是真心的梵我論。

      從婆羅門教的觀念轉(zhuǎn)化到奧義書時已產(chǎn)生了這樣的觀念――個人的本質(zhì)上與梵是一致。個人里面的質(zhì)素叫“我”,它本來是清凈和樂光明喜悅的,所以叫真心的梵我論。從前的婆羅門教沒有這樣的創(chuàng)建,認為人只是梵天創(chuàng)作的,要依靠他,除了贊美祈禱依賴討好他,其它沒有辦法。但是發(fā)展到奧義書就不一樣了,他認為我們內(nèi)在有一個與梵天一樣的本體,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心,將來就能超越出來,與大梵天清凈合一。這就是由婆羅門的全然依賴而演變成奧義書的真心梵我論的轉(zhuǎn)化過程。

     。ǘI(yè)感的輪回說

      “是在生死的相續(xù)中,依自己的行為──業(yè),造成自己未來的身分。奧義書的業(yè)力說,與真我論相結(jié)合。”

      一個人現(xiàn)在的所做所為會形成一種功能性(能量),而帶來后面的作用,這就叫業(yè)。但奧義書所說的業(yè)是跟真心梵我論的那個“我”合在一起的,這點要注意喔!這就與佛法不同了,佛法也講業(yè)力,但這個業(yè)力不是產(chǎn)生于真我上,注意聽!奧義書講的業(yè)力是跟真我論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有一個真心的我在造作輪回,但那個真心的“我”是不變的,注意喔!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點?明白了佛法和奧義書的差別,在后面抉擇很多法義時,就能抉擇出在佛法流變過程中融合進來的奧義書理念。要注意聽!

      “「我」為自身的行為所限制、拘縛,從此生而轉(zhuǎn)到他生。對照于自我的真凈妙樂,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脫思想的隆盛。”

      他們認為里面的“我”被身體束縛了,所以不得已輪回生死而不得解脫,F(xiàn)實中的身心活在人間,有著那么多苦難束縛和痛苦煩惱,想到里面那個與梵天一樣清凈美妙、快樂幸福的“我”,就會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后解脫思想的隆盛。梵天是美妙清凈、完美快樂的本體,況且那個本體還有一點存在于我們身心的深處――我,就是被這個身體束縛了才痛苦煩惱輪回生死,就是在這里作不得主。所以,應該從世俗的束縛里解脫超越出來,到達清凈和樂美妙安穩(wěn)的梵天,在這樣的相對中產(chǎn)生了解脫的思想。

      當時佛陀的時代,經(jīng)濟不好,又戰(zhàn)亂不止,人民流離失所,生活不穩(wěn)定,還有政治與集權的壓迫所帶來的不平等待遇,人生多么痛苦!而自己內(nèi)在有個清凈的與大梵天一樣美妙的,誰不向往!人生越苦,想解脫的思想就越油然而生,所以解脫的觀念會越來越興盛,是有其因緣條件的。

      “這一東方思想,業(yè)力與真我相結(jié)合,而后隨業(yè)輪回中,首陀羅人如此,阿利安人誦習吠陀,也不過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羅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奧義書的精神,顯然存有革新婆羅門教的意義。”

      奧義書引發(fā)的思想建立在業(yè)力上,引生出個人做事自己負責,不再受外在力量全然控制的思想。所以認為當?shù)嘏`階級的首陀羅人(婆羅門或剎帝利階級都是入侵的阿利安人),都可以來學吠陀,只要能體會到內(nèi)在的“真我”,不管是奴隸還是婆羅門同樣可以到不死的梵界而超越解脫了。以前是不平等的,首陀羅死了就完事,是所謂的“一生族”;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族死了,就可以往生梵界,F(xiàn)在卻產(chǎn)生了革命,只要依靠修行禪思,而體悟到清凈的“真我”,不管是首陀羅還是婆羅門,都一樣可以達到梵界,這就是一種平等,按照業(yè)力來論定,而不是按照身分來論定了。這樣的思想實在是一個大突破,這就是奧義書使人信仰贊嘆的最重要的地方,對于婆羅門舊有的階級種姓制來了一個突破、革命。當時社會上普遍是當?shù)氐脑∶袷淄恿_,他們長期過著被控制壓抑的生活,對于這樣的新思潮是非常歡喜接受的,因為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解脫啊。所以這個思想影響了當時整個的社會思潮,東方的新思潮使一個個沙門集團涌了出來,其實就是在反抗婆羅門的壓制。六師也是在此時成立的,他們是所有沙門團中比較出名的。

      其后,佛教也應運而生,所以佛陀也引用了一些奧義書思想中固有的名詞(如業(yè)力、涅槃、輪回等),這些不是佛法開創(chuàng)的名詞。但要注意,佛陀凈化了這些名詞的內(nèi)容,修正了錯誤的地方,充實了不足,彰顯了正確的內(nèi)容。后人在研究外道思想時,說佛法也在講外道的東西,佛法講的業(yè)力和輪回,是外道先前就說過的,佛陀不過是拿外道的思想來講而已,覺得佛法與外道沒有什么不同。錯了!佛陀是引用當時社會慣用的名詞,并修正了錯誤的地方,所以內(nèi)容是不一樣的。比如現(xiàn)在大家接受教育用的是現(xiàn)代名詞在溝通,如果要展現(xiàn)我的某個思想內(nèi)容,那也要用你們聽得懂的名詞來解釋,才能了解我所要表達的意義。如果我用另外一個只是自己知道的新名詞來說,你們與我根本沒法交際,又如何明白我在講什么?同樣的,佛陀當時在開示佛法,當然也使用了社會上大家普遍了解的名詞,卻修正了錯誤的內(nèi)容,借用世俗諦的語言來表達他的內(nèi)容。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名詞是早期外道固有的,而推論佛法也是根據(jù)外道的理念在闡揚,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三、奧義書哲學與佛法的同異

      “(1)奧義書認為「我」是自我、靈魂之意,而生類的一切,從「梵」所生,死了又歸還于「梵」,要覺悟真的自己而成為梵──梵我一如,才能解脫。此宇宙的最初──梵,化為一切,安排維持萬象,造成規(guī)律。所以,只要遵從此規(guī)律而悟得真我,誰都可以成為梵。”

      要搞清楚佛法與奧義書思想主要不同點,以免混為一談。第一,奧義書認為,梵猶如造物主,宇宙的定律是他來規(guī)定的,所以只要遵從此規(guī)律而悟得真我,誰都可以成為梵。他先成立有一個“我”即不變的靈魂,一切生類都是從梵所生,那梵就是本體了。既然是從梵所生,死了當然歸于梵,只要你在修行中,覺悟體會到你和梵融為一體(即萬法歸一)就能解脫。他把梵當做萬物的本質(zhì)或創(chuàng)造萬物的質(zhì)素了。還認為人間的森羅萬象有很多規(guī)律,也都是梵來轉(zhuǎn)化的,所以唯一的辦法是,當你完全根據(jù)這個規(guī)律體會到原來梵跟“我”是一樣的,我與梵是一體時,你就解脫了,這就是奧義書的主要重點。佛法恰恰與他們不同:

      “佛法則否認實我性、主宰性,而宣說無我。”

      佛法不認為宇宙間存在主宰控制者,絕對沒有這樣永恒不變的實在性的東西,所以佛陀宣說無常。無常就是“常”不可得,“常”就是永恒不變性、單一主宰性,這也叫“我”。佛法否認有這個“常”的“我”,宣說無我就是否定永恒不變性、單一主宰性。佛法的特質(zhì)就是在否定這種永恒存在的自性的觀念,絕對沒有這個東西!宇宙的萬物都在遷流變化,只是剎那不住的緣起而已,沒有永恒實在的自性(我),沒有真正不變的東西,這是佛法非常重要的根本思想!

      “(2)奧義書承認有「業(yè)」的存在與「輪回」。如說:「人于死時、心臟的尖端會亮,由其光明,「我」乃經(jīng)由眼睛或腦頂或身中其它部位而脫出!肝摇谷r,隨之生命也去”。

      在奧義書的業(yè)力與輪回的觀念中有一個重點:人要死時,心臟的尖端會發(fā)亮而產(chǎn)生一種光明,“我”就從腦的頂部、眼睛、心、腹部、膝蓋、腳下透出,往生某處,F(xiàn)在還有很多學佛人受這個觀念的影響,說從眼睛去的往生天界,從腹部去的往生餓鬼,從腳下去的往生地獄……其實這個說法是奧義書的觀念而不是佛法哦!注意聽!

      “恰如尺蠖到達一樹葉端,然后更捕捉其它葉端。如此,「我」也脫出身體,而造其它新的形態(tài)!肝摇棺兂勺嫦、梵天、諸神或其它有情。……行善而成善人,行惡而成惡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業(yè),依業(yè)而有果」。”

      這個“我”隨著業(yè)力出去以后,有的變成祖先,有的變成梵天,有的變成天上某一境界的神,有的出生到一切有情中去,這個思想就是說里面有個“真我”在這樣輪回。行善而成善人,行惡而成惡人,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而有業(yè),依業(yè)而有果,這也是業(yè)力思想和輪回思想,這是在佛陀之就有的。

      “奧義書的輪回主體是「我」,而「我」是固定性的靈魂,也是宇宙的「第一原理」或「實體」。”

      這一段話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就叫“自性“:不變的叫靈魂,產(chǎn)生宇宙的第一原理就是形而上的實在(實體),奧義書的業(yè)力和輪回建立在這個觀念上。

      “但佛教說的輪回,是由于純粹的業(yè)力或意志,此業(yè)力和意志,是「非固定性」、「無實體」的「緣起力」,故非我論。因此,佛教的業(yè)力觀,是「無實體」的連續(xù)觀。”

      佛法講的業(yè)力觀是無我的,我們五蘊的心靈意識是變化不拘的,不是固定的東西,所以說沒有固定不變性的實體,沒有一個不變的實在的我,只是緣起力量的作用,故非我(即無我)論。前面講無常,這里講無我,這個到后面講緣起時會一直談,你們會明白的。這里只是講佛法與婆羅門、奧義書主要不同點,先講大綱,詳細內(nèi)容后面會講得很清楚。到時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的奧妙:“無我”也能輪回,不是非要有一個“我”才能建立起輪回現(xiàn)象。

      “(3)奧義書提倡「禪定」、「瑜伽」的修行方法,即:在寂靜處端坐,調(diào)整呼吸,心注一境,念「唵」秘語(om.……梵的表征),以達到恍惚的狀態(tài),為靠近「梵」的方法。佛教雖也有禪定法門,但重視「定慧等持」,在定中起慧觀,而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脫。”

      其實,這個“唵”應該還有三個音ㄛㄚㄥ,因為我有一點研究,現(xiàn)在到印度去,看見大部分人都在持咒,有的只持一個音,有的持三個音,主要是用這個“唵”的聲音來產(chǎn)生某一種作用,與念佛的意思其實一樣,主要產(chǎn)生某一種功能作用,用聲音來產(chǎn)生對心靈的影響,進入恍惚的狀態(tài),其實就是讓心進入一境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修定的方法。他認為身心寧靜進入某一種狀態(tài)就可以接近大梵天,與梵天合一。

      佛教雖也有禪定法門,但重視定慧等持,奧義書只講定,但佛法還加上一個慧,就是在定中起慧觀,目的并非往生天界,而是究竟解脫。所以真正的佛法絕對不是說死后要往生天界,注意聽!天界是不究竟的,還在三界的輪回中。我們是靠定的一種心靈寧靜專注,才能“看”(觀照)到身心的問題,覺察體會身心的實在內(nèi)涵是“無常、無我”,反而要破除我執(zhí)(希望永恒生存的意欲)我見。心太散亂了就無法觀察,所以我們也講修定,但這個定只是適當?shù)囊环N輔助增上緣,不是定到某一個程度就能進入什么狀態(tài)。

      佛陀進入四禪還是要出定,在那種身心寧靜狀態(tài)中加以觀照才能悟道,不是進入四禪就解決問題了。出定后加上佛法的正見,就很容易見法性寂滅(即涅槃)。定力太深如非想非非想時就不能起慧觀,反倒是開悟見法的障礙。所以佛教講四空定的無想定前,是可以起慧觀的,但還是在出定后才能起慧觀,其實如果到了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想處、非想非非想處,定力太深了反而不容易起觀照,一般從初禪到四禪出來后起慧觀,那時候的身心會相續(xù)保持在一種寧靜中,就在那種狀態(tài)中來觀察一切法(包括五蘊身心)是最佳的時機。定力只是幫助我們起慧觀,而不是定力等于慧,見法開智能后,那就是定慧等持不二即定在慧中、慧中有定。

      所以佛法的目的不是為了修定往生天界,而是要究竟超越三界的束縛,真正解脫大自在,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佛弟子不求升天。但現(xiàn)在先修天色身的都有,要注意!我只是點到,你們要深思!

      “(4)在修行的德目中,奧義書和佛教共同的德目,如:不殺生、實語、慈善、正行、自制、寂靜等等。雙方不同處很多,如奧義書說的祭火、苦行、遁世等等。”

      五戒德行修養(yǎng)很重要,殺、盜、淫、妄(實語就是不妄語)、酒是產(chǎn)生痛苦煩惱的因緣,所以我們要守戒,尤其是不殺戒。關于五戒方面佛法與奧義書有很多相同處,但佛教不鼓勵他們的苦行、祭火與隱遁。佛教認為苦行對身心沒有幫助,而是要恰到好處的中道行;佛教也不提倡遁世,很多人都認為出家人是遁世離世厭世的,其實什么叫世間?五蘊、六處、煩惱名世間。佛法說的厭“世”,不是世間的“世”,而是厭離我們的貪欲煩惱執(zhí)著,不是厭離人間萬法。佛陀還勸大迦葉尊者不要修頭陀行,應該回到僧團中來住。佛陀帶領弟子們每天到人間托缽乞食,利用托缽的因緣跟大眾接觸,讓他們植福并為他們說法,這樣的做法哪是厭世離世?

      奧義書的遁世,是他們到了五十歲后就到森林去歸隱,獨自過著隱遁的生活。但佛法不提倡這個,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一直為眾生說法,一直也沒有離開過人間,從鹿野苑度五比丘到最后涅槃前度化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都是在人間示現(xiàn)的。佛陀從來沒有離開過對眾生的關懷和弘法利生,佛陀哪里有絲毫的厭世離世?什么時候教過弟子厭世離世?所以要明白佛法不是遁世厭世,而是厭離煩惱、貪欲執(zhí)著。

      第二章·第四節(jié) 一般思想界與六師外道

      一、從思想學說的分類而言

      印度當時的學說,據(jù)佛教長部「梵網(wǎng)經(jīng)」的分判,約有六十二種見解。此六十二見,均以輪回轉(zhuǎn)生為既定的事實而立論。這里所說的「我」指「靈魂」之意;「世界」是與我們有關的精神、物質(zhì)的一切環(huán)境。”

      六師外道與其它所有教義的共同論點,就是認為有一個“我”在輪回轉(zhuǎn)生,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觀念上。佛法并不否認六道,但在內(nèi)容上存在著顯著而根本的差別――無我!重點要把握這個。

      奧義書所說的“我”指靈魂之意,談到“我”與世界的關系,所謂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質(zhì)與一切環(huán)境(五蘊是精神物質(zhì),山河大地是環(huán)境)。“我”這個靈魂與我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有什么關系?所有外道的六十二見都在討論輪回中的那個“我”(不變的靈魂)與五蘊的身心以及所處的山河大地環(huán)境有什么關系?

      “①關于過去(生前)的見解,有十八種,分成五類:

      1、常住論:主張「我」和「世界」是常住的。

      2、一分常住、一分無常論:主張某種靈魂及其世界(如梵天),是常住的,而其它是無常的。這是部份的永遠論。此類中,有一種認為:眼耳鼻舌身的「我」是「無!沟,而心意識的「我」是常住的。此處的「我」意思比靈魂更廣。

      3、無因論:認為「我」和「世界」的發(fā)生,并無任何原因

      4、邊無邊論:站在空間的立場,把世界看做有限(有邊)或無限(無邊)的,叫做邊無邊論。

      5、詭辯論:對于「善」、「不善」或「他界」的有無,不作明確的答復,用晦昧、模糊的言語,向人辯解。”

      常住論主張我們身心里面的那個“我”與外在的世界是常住的。

      一分常住、一分無常論主張靈魂與梵天的天界不變,所以是常;但是我們的身心以及其它萬物會變,那是無常。

      無因論認為一切的發(fā)生都是沒有原因的。

      邊無邊論是從空間來看世間,就像現(xiàn)在從外層空間看出去,宇宙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一樣。有的說宇宙有邊,有的說無邊。

      詭辯論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不管你提什么問題,他不會給你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用這種模糊的狀態(tài)來回答,這叫詭辯論。上述五種思想是對過去(生前)而產(chǎn)生的見解。

      “②關于未來(死后)的見解,有四十四種,分成五類:

      1、有想論:認為死后還有「意識」的存在。(此中,對于我有否形態(tài)?有限或無限?一意識或多意識?感苦或感樂?等等,再分為十六種)

      2、無想論:主張死后無意識的存在。(此中,對于有否形態(tài)?有限或無限?等問題,再分為八種)。

      3、非有想非無想論:主張死后的「我」,非有意識,也非無意識。

      4、斷滅論:認為我于死后完全消滅。(對于消滅的遲速,消滅的世界,分七種)。

      5、現(xiàn)在涅槃論:主張在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世界,就能達到涅槃。(有五種,其一認為:滿足五欲樂時,即達到現(xiàn)生最上的涅槃。又一種主張:必須積聚種種宗教體驗,才能達到現(xiàn)生涅槃)。”

      要注意的是這個地方!一般比較關心的是人死后有還是無?這里主要在講人死后還有沒有意識的作用?如果有,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是一種還是多種意識?這種意識的作用是感到快樂,還是痛苦的?第一個叫有想,第二個叫無想。

      主張死后的“我”非有意識也非無意識,這是禪定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就是非有想非無想論。

      斷滅論,則認為死了什么都沒有。

      現(xiàn)在涅槃論其中的一種認為在人間享福享樂,不管是財色名食睡,還是貪瞋癡,只要滿足快樂就好,這樣就能得到涅槃;另外一種主張須積聚種種宗教體驗才能達到現(xiàn)生涅槃,那就要靠苦行修禪定,要有特殊神秘經(jīng)驗,才能在這一生證入現(xiàn)生涅槃,F(xiàn)在涅槃論這五種是關于未來的,外道的六十二見中都不離開生命死后輪回和業(yè)力的問題,關于過去未來種種問題。后面我們會詳細說明佛法與外道不同處。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問題聯(lián)絡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