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修學手冊

    皈依修學手冊 | 作者:濟群法師 [投稿]

    濟群法師:皈依修學手冊

      對于佛弟子而言,“皈依三寶”似乎再熟悉不過。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對之感覺十分平常,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事實上,皈依不僅是一道手續(xù),更不是一次儀式就可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甚至可以說,皈依貫穿著整個成佛的修行。如果不能真正認識三寶的內涵及重要意義,即使履行皈依儀式,亦難免存在諸多問題。

      各人走入佛門的因緣不同,或是基于對輪回及三惡道的恐懼而尋求皈依,或是在現(xiàn)實中缺乏安全感而尋求依賴;或是為解脫輪回苦而尋求皈依,或是為保平安而尋求保障;或是真正認識到三寶功德而發(fā)心皈依,或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泛泛信任。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些不同的皈依之因,將直接影響到日后學佛的態(tài)度及深度。那么,什么才是正當?shù)酿б乐颍?/p>

      有些人雖已皈依三寶,卻未真正生起依賴感和歸屬感。而對于佛法修學來說,時常保有對三寶的依賴感及歸屬感極其重要,關系到皈依之后人生目標能否提升,人生觀念能否改善,以及內心能否安住。若不能對三寶生起依賴感及歸屬感,一切將無從談起。這正是不少人雖學佛多年,內心仍漂泊無助的原因所在。那么,如何培養(yǎng)對三寶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并使之持久產生作用?

      有些人以為皈依三寶只是學佛的開始,雖是走入佛門的必要手續(xù),但與修行卻無多大關系。因而,皈依之后從不修習、強化皈依,以致對三寶的信心逐漸淡化,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皈依,是對三寶最真切的信賴,是對佛、法、僧全身心的歸投,這需要在學佛過程中時時修習。唯有不斷強化,才能真正對三寶生起強烈的歸屬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學佛路上迷失方向。憶念三寶的過程,是學習佛菩薩發(fā)心和行持的過程,也是將自身溶入三寶無盡功德的過程。通過對佛菩薩心行的憶念和模擬,最終于自身成就眾生本具的自性三寶。那么,應如何修習并不斷強化、深化皈依?

      還有些人皈依后不知如何進一步修學,似乎學佛已隨著皈依儀式的結束而圓滿。那么,皈依之后應當研讀哪些經論?遵循怎樣的修學次第?如何選擇并親近善知識?

      本文將圍繞皈依相關的問題,一一展開說明。

    一、皈依三寶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雖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萬四千法門,但有著共同的要領;而在修學上,也有基本的規(guī)則。無論選擇什么宗派,也不論修學什么法門,都繞不開這些要領和規(guī)則。倘若忽略這些根本,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在多年的修學過程中,我深深意識到皈依、發(fā)心、正見和戒律的重要性。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發(fā)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見是解脫的根本,戒律是僧團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應建立于這些基本建設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個學佛者必須高度重視的。

      一、皈依三寶是學佛的開始

      成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標準便是皈依。正如入黨需要宣誓,入學需要注冊那樣,通過相應儀式獲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為佛教徒必須履行的入門手續(xù),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的開端。

      時常有人詢問: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當然,若按佛法教義調整身心,按相應法門修習實踐,多少總會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極為有限。若不曾生起懇切皈依之心,正說明對三寶的信心尚未具足。盡管在學,盡管在修,多是按個人喜好進行抉擇,而非全身心投歸三寶懷抱,以此為人生唯一目標。沒有堅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決心作為動力,如何從無始劫來的生命狀態(tài)中脫穎而出,煥然重生?

      所以,學佛首先應皈依三寶,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這樣的皈依,才能使我們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線上。否則的話,終究還是在場外徘徊。即使領到一張屬于自己的皈依證,也只是擁有了入場的通行證。還需自己走過去,才能使之生效。這段距離,正是靠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來跨越。

      二、完成皈依是學佛的目標

      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等待三寶庇護,等待三寶為我們安排一切,而是為了使自己最終成為三寶;蛟S在家居士們會擔心:那是否意味著我們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們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寶,而是三寶具備的內在品質,這才是修行的關鍵所在。

      那么,三寶具備的品質又是什么?

      佛,是覺悟,具足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賢僧的品質,即無漏慧及解脫德。所以說,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為三寶。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圓滿成就三寶具備的品質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三寶。

      對于出家眾來說,雖然剃發(fā)染衣,成為繼承并弘揚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寶之一的僧寶,與佛像和經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但從內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應品質?這是我們需要不斷反躬自省的。若有名無實,流于表相,終究與解脫毫不相干。發(fā)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尋求真理的解脫之路,抵達終點之前,尚需不斷精進修行,最終成為名符其實的三寶。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幫助我們成就內在的、佛菩薩那樣的品質。念觀音圣號,是為了憶念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為學習榜樣,時時激發(fā)自己,圓滿同樣的慈悲品質;念彌陀洪名,是為了憶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為修行楷模,時時策勵自己,成就同樣的宏誓偉愿。

      所以說,稱念佛菩薩名號,不僅是為了得其護佑,更不是祈求他們滿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這一切,與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馳的。憶念佛菩薩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從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不斷向佛菩薩靠攏,最終于自身成就和他們同樣的品質。如此,才是標準的佛子所行,是對皈依的圓滿完成。

      三、因皈依而有種種法門的施設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究其實,皆未離開皈依三寶的范疇?梢哉f,離開三寶就沒有佛法。當年,阿底峽尊者入藏后,見人們皈依之心不切而四處傳講皈依,時稱“皈依喇嘛”。開始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誰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講座通知時,或許也會生起同樣的疑惑:皈依?皈依有什么可講?難道我們這些皈依多年的人還不懂得皈依嗎?對于這個問題,阿底峽尊者當年的回答是:我不知除皈依之外,還有什么更高的佛法。

      阿底峽尊者對“皈依”的重視及身體力行,我深有同感。多年的修學,使我深深體會到,任何法門皆離不開皈依三寶這一根本。三寶,代表著佛法全體,缺一不可。而佛法的整個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皈依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成佛,正是皈依的圓滿成就。

      選擇三寶為皈依處,便應時常憶念之,就象憶念最牽掛的親人,使其形象時時映現(xiàn)于腦海,須臾不離。早期的《阿含經》,便極為重視憶念三寶的修行,不論是三隨念、六念還是十念,皆以憶念佛、法、僧為基本內容。其中,六念是在憶念三寶外加上念戒、念舍、念天;十念則再增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四項。不論念的內容有多少,始終以念佛、念法、念僧為首要,為不可或缺的根本。

      在漢傳佛教地區(qū),許多信眾修習凈宗念佛法門。念佛,也有深淺的不同,是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從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及“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乃至禪宗的“即心是佛”。這些不同層次的修行內容,皆以對佛陀的憶念和皈依為核心。

      此外,大乘佛教的許多修行法門,都是建立在憶念佛陀功德的基礎上。我們熟悉的《普賢行愿品》,便是至高至深、至圓至頓的念佛法門,其核心思想可以兩句話作為總結,那就是“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念佛,一方面是憶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臨摹佛陀品質,將這種憶念落實于行動中。所以說,《普賢行愿品》的修行是一種深層次的念佛,直接而切實。

      念佛的效果,取決于我們對佛陀功德和品質的認識。在很多人看來,念佛似乎再簡單不過,只須會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那么我要告訴大家,若對“阿彌陀佛”的內涵缺乏認識,對其蘊藏的精深法義不甚明了,這句佛號很難念得有力度,更難以在生命中產生作用。須知,“阿彌陀佛”乃萬德洪名,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對彌陀名號的認識達到什么程度,這句佛號就能念到什么深度。所以,念佛也應聞思經教,如理思維。尤其對于信心尚未完全生起者,唯有加深對佛陀功德、品質的認識,才能使所念佛號充滿力量。

      念法,即憶念佛陀的教法及所施設法門。這些法門是將我們引向彼岸的指南,是照亮前進方向的燈塔。我們修學佛法,是為了斷除煩惱、契入空性、解脫生死,成就諸佛菩薩具備的無上品質。怎樣才能獲得成就?佛陀已然入滅,我們唯有“親近善知識,依法得解脫”。兩千多年來,歷代祖師都是這樣成就的。

      念僧,主要以念賢圣僧為主,包括一切未成佛的聲聞圣者及諸大菩薩,憶念他們的德行,憶念他們的修行法門!栋⒑洝分校敿氂涊d了舍利弗、大迦葉、目犍連、富樓那、優(yōu)波離等大阿羅漢的言行和證量。許多大乘經典中,也展現(xiàn)了諸大菩薩的宏誓偉愿:《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記載了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的大悲精神;《地藏菩薩本愿經》敘述了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感人愿力;《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演說了文殊菩薩平等饒益一切有情,令得入諸佛圣果的真切誓言;《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宣告了普賢菩薩虛空界盡、我愿乃盡的廣大行愿。此外,《指月錄》、《高僧傳》等典籍中,還記載了歷代高僧大德難行能行、為法忘軀的生平事跡。他們的愿力、修行法門及最終成就,都是每一位佛子應當在修學過程中時刻憶念、追隨不舍的。

      若將諸佛菩薩和歷代高僧比作成佛之道的路標,那么,不斷憶念其功德品質,意義便在于幫助我們瞄準方向、強化目標,使邁出的每一步都向終點靠攏。否則的話,凡夫心隨時都在尋找乘虛而入的機會,使我們被無明所惑,低頭徘徊不前,乃至喪失方向。

      由此可見,一切法門的修行都未曾離開皈依三寶。換言之,是對皈依三寶的不同詮釋。

      四、皈依三寶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區(qū)分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還是一切修行實踐的保障。

      一切法門的修行,無不基于我們對三寶的信任。“佛法大海,信為能入”,這種信仰,是抵達解脫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備這一點,修行必定缺乏動力,更難以持久。為什么我們對因果并不畏懼?對無常沒有感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尚不堅定,所以在聽聞因果、無常的教法后,雖然也覺得有道理,卻未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有關于此,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有一生動比喻:有些人雖然皈依了,對三寶卻不如對算卦者更信任。若聽算卦者言:今年做某事將災禍降臨之類,多半會謹慎從事,依言所行。但學習經教、受持戒律之后,卻時常犯戒而無慚愧之心,更不曾引起警覺。宗大師所指出的情況,至今仍屢見不鮮。我們不妨反省一下,對于所學的佛陀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嗎?對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守護了嗎?對于善知識的教誨都如法實踐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只能說明,三寶在我們心中尚未確立穩(wěn)固的地位。

      能否將所學佛法付諸實踐,直接取決于我們對三寶的信心及決定勝解。就象身患絕癥的病人選擇醫(yī)生,必得充分信任對方,才甘心性命相托,老老實實地接受治療。同樣,佛法乃根除我們生死大病的良藥。無論是念死無常、念輪回苦、深信業(yè)果,還是緣起性空、諸法無我,都是佛陀為眾生慈悲施設的療病良方。充分信任法的真實和療效,才會切實依教奉行。當然,僅僅信任還不夠,因為解脫取決于對法的探究和實踐。就像病人必須遵醫(yī)囑吃藥才能痊愈,若一味崇拜醫(yī)生,卻不積極配合治療,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因此,在深信三寶的前提下,還應不斷聞思經教,時時憶念法的功德,發(fā)自內心地對法生起凈信和恭敬。只有透徹地了解它、信任它,才能將身心融入法中,依法改造人生。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最新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問題聯(lián)絡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