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矣哉吾心本具之道,妙矣哉吾心固有之法。寂照不二,真俗圓融。離念離情,不生不滅。謂之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謂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生佛皆由此出,圣凡俱莫能名。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xiàn)。猶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云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
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跡,廣導群萌。由是尼山抉誠明之奧,作修齊治平之軌。柱史說道德之經(jīng),陳長生久視之術。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fā)揮演暢之。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復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誕登覺岸而后已也。
文昌帝君,于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于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義無盡,誰測淵源。注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
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愿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jīng)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淑身變俗,用示嘉謨。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理本于心,詞得其要。征引事實,祛迷云于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于性天。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既,慈愿莫窮。欲使斯民推忠恕以篤胞與,息刀兵而享天年。守禮義以敘彝倫,好令德而遠美色。因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欲海回狂》。良由世人殺業(yè)最多,淫業(yè)易犯。以故不憚煩勞,諄諄告誡。又以泛修世善,止獲人天之福,福盡墮落,苦毒何所底極。乃宗凈土經(jīng)論,採其逗機語言,集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普使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智或愚,若緇若素,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出輪回,直登不退。謝妄業(yè)所感之苦,享吾心固有之樂。前三種雖明修行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后一種雖明了生死法,而亦須修行世善。至于惠吉逆兇,縷析條陳。決疑辨難,理圓詞妙。其震聾發(fā)瞆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勢。誠可以建天地,質鬼神,羽翼六經(jīng),扶持名教。允為善世第一奇書,與尋常善書不可同日而語。不謂之菩薩乘本愿輪,現(xiàn)居士身,說法度生者,吾不信也。
不慧少讀儒書,罔知孔孟之心傳。長學佛乘,未悟如來之性體。迄今年臨知命,見等面墻。徒有樂善之心,毫無利人之力。欲將此書,刊刻流布。無奈貧無卓錐,兼以懶于募緣。因是多年,未償所愿。西蜀居士李天桂,夙具靈根,篤修善行。企得無上佛法,朝禮普陀名山。于法雨禪寺,偶然會遇。若非宿緣有在,何以邂逅如斯。乃屈膝問法,詢求出要。余因示以力敦倫常,精修凈業(yè),自利利他,唯此為要。若能躬行無玷,方可感化同人。倘所行不符所言,乃奉法反以壞法。彼世之德不加修,而善不力遷者,非無修德遷善之資,乃無良師益友以身率之故也。即贈以此書,令詳悉披閱。務使己之動作云為,與書之指示訓誨,相契相合,無少參差,庶幾可耳。彼遂若獲至寶,慶幸無已,發(fā)愿刊板,用廣流通。又祈作序,普告同人。因不揣固陋,略述顛末。其有欲致君澤民,修身齊家,教子孫以希圣賢,悟心性以了生死者。請熟讀而力行之,當不以吾言為謬妄也!
我心本來具有的道多么大!我心固有的法多么奇妙!寂與照不是兩個,真與俗本是圓融的;離妄念離情識,就不生不滅。說是有卻沒有,沒有卻是有;說是空卻不空,不空卻是空。眾生與佛都從這里出,圣與凡都不能說明那深奧。就像明鏡本來沒有一物,但有什么來就映照什么;猶如太虛的遠離現(xiàn)相,并不妨礙日照云積。正所謂實際的那個東西,沒有一絲塵埃;本來就覺悟的心中,圓滿具足所有法。就是如來所證悟到的無上覺。道,也是眾生所迷失的常住真心。三教的圣人,依照這個心性,各自展開教法,廣泛引導眾生。于是孔子發(fā)掘出美德的奧旨,定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guī)則。老子說《道德經(jīng)》,提供長生不老的奇術。大覺世尊,相應法界性,指示真如心,講演背塵合覺的道理,建立不生不滅的宗旨。雖然深淺大小不同,世出法與世間法有差異,但根本要理都不超出我心本來具足的道理,因此發(fā)揮演暢,使所有眾生,都依自性起修,就是修顯性,消除原本沒有的幻妄,恢復本有的天真,永遠出離迷途,直到登上覺悟的彼岸而后已啊。
文昌帝君,在過去世中,心中遵守五常(仁義禮智信),敬奉三教(儒釋道),修行自己孝化他人,只是為了達到至善。功高德著,于是能夠掌管文運功名,恐怕那些末流學人無知,蒙昧了自己永劫常在的真性,因此作這文字廣為訓誡,顯示“我十七世”的言教,妙義沒有盡頭,誰知道淵源呢?注解縱然很多,也不是真正的理解,致使從上到下千年來,教導或被教導的,都有遺憾,不能心安理得。周安士先生,過去世種有善根,乘愿再來,博覽群書,深入經(jīng)藏,覺醒世間引導人民,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高雅變?yōu)橥ㄋ祝钡搅己玫男Ч。憑著奇才妙悟的學識,取得靈山、泗水(指孔學)的心法,借著帝君隨機說法的文字,著寫這人民可以雅俗共賞的注釋。理本來出自內心,詞句抓住要點,旁征博引事實,去除迷霧彰顯深意,闡揚義旨,揭示慧日在性天中。使讀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戒,完全將帝君的一片婆心,徹底翻開,和盤托出。使千古以上,千古以下,教導或被教導的,都可以心安理得,毫無遺憾。而又悲心無限,慈愿無窮,要使人民懂得忠恕的道理,息止刀兵而享受天年;遵守禮義從而安心倫常,愛好美德于是遠離美色。因經(jīng)著寫戒殺的書,叫做《萬善先資》;戒淫的書,叫做《欲;乜瘛罚瑢嵲谑且驗槭廊藲I(yè)最多,淫業(yè)易犯,所以不怕煩勞,諄諄告誡。又因為泛修世善的,止能獲得人天的福報,福報享完就墮落,苦毒哪里有底限呢?于是依照凈土經(jīng)論,采取對機的語言,集成一本書,名叫《西歸直指》,使所有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或有智或愚笨,或出家或在家,同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迥然跳出輪回,直接登上不退菩薩地位,告別妄業(yè)所感的痛苦,享受我心本來就有的快樂。前三種書雖然講解修行世間善法,但也具有了生死的法。后一種書雖然講解了生死的法,但也須要修行世間善法。至于惠吉避兇,條理分析;排疑解難,道理圓妙,那震聾發(fā)聵的情狀,有更迫切要拯救溺水火燒的勢頭,真的是天地可以鑒察,鬼神可以對質,輔助儒家六經(jīng),扶持名教,算是勸善世間的第一奇書,與尋常的善書不可同日而語。說他不是菩薩乘乘愿再來,現(xiàn)居士身,說法度眾生的,我不信啊。
我雖從小讀儒書,卻不知孔孟的心傳;長大學佛乘,卻沒有悟到如來的性體。如今到了知天命(大約五十)的年齡,見識等于面向墻壁。只是有樂善的心,毫無利人的力(印祖謙詞)。要將這本書,刊印流傳,無奈貧窮沒有立錐的地方,并且懶于去募捐化緣。因此這么多年,沒有滿足我這個愿望。西蜀的居士李天桂,素來具有靈根,虔誠修善行,企望得到無上佛法,朝拜普陀名山,在法雨禪寺,偶然與我相遇,如果不是過去世有緣,怎么能在這里邂逅?于是屈膝請教,詢求出離生死的法要,我因此開示要努力盡到倫常,精修凈業(yè),自利利他,唯有這個是主要的。如果能真正實行沒有虛假,才可以感化同人。倘若說一套做一套,那就是名義學法其實反而壞法。那世間德行不加修持,而善不努力去做,不只是沒有修德遷善的根性,也是因為沒有良師益友作為榜樣的緣故啊。就贈他這本書,讓他詳悉閱讀。務必使自己的言行,與書上指示的教誨,相契相合,基本不差,這樣才算可以了。他于是如獲至寶,慶幸不已,發(fā)愿刊印,廣作流通。又請我作序,普告所有同人。因此不顧自己淺陋,略微敘述原委,其中有要為國為民,修身齊家,教導子孫效仿圣賢,悟心性從而了生死的人,請熟讀而努力實行,應該不會以為我的話是謬妄吧。(印光法師撰)
《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全書共分四部,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海回狂》;《陰騭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段鳉w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xiàn)居士身
每個人晚上睡覺時,從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著,中間起碼有5到10分鐘的時間。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幾分鐘,基本是在妄想與昏沉當中度過。這樣帶著妄想睡覺就容易做夢,引起睡眠質量越來越差。而學佛的人,懂得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住在烏敏島時,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準養(yǎng)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丟給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處理,于是把門鎖上后就離開。隔天,當我把門打開時,它很快的從里面沖出來。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把它鎖在屋內,之后四處查看,卻發(fā)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里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后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創(chuàng)期,佛教沒有佛菩薩像,僅雕刻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佛陀圓寂前曾經(jīng)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佛弟子們從內心尊重他的人格,
現(xiàn)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總是吵架,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太多惡口的業(yè)所招感的。對于惡語傷人這種惡業(yè),有的人會拿直爽來做擋箭牌,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說“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借口。
吸煙,我們是不允許吸的,好像僧人戒律當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有沒有相應的呢,比如我們這種五辛,吃肉吃五辛,這些擾亂心性,斷大悲種性,我們修學菩提道,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薩戒里規(guī)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許。辛辣的東西增長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東西,
世尊在《觀經(jīng)》第九觀跟我們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講“八萬四千相好”,這是就大乘而言。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就小乘而言。事實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這是“修因感果”,還是不離開“
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吉祥,請問師父,牛奶和雞蛋是素食嗎?就是說吃素的人能食用這兩種東西嗎?
很多同修由于對本分的認識不到位,所以在生活當中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災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職位以及相應的本分。有一句話: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我們過往煩惱不斷,證明我們沒有好好落實本分,完善本分。我們來學佛,學做什么?
佛法從恭敬中求,當我們對學習佛法生起真實的恭敬心,謙讓心、忍耐心、順從心將會隨之生起,遠離高傲,遠離懈怠,遠離忿惱,于諸違順境界心得安忍,柔軟輕安,于諸善法精進修行,于諸不善努力斷除,少欲知足,正念無常,這樣學修我們的心就能逐漸得到調伏與安樂。
一位老居士講:“我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祖母平常說的最多的兩句話就是:‘好了別人是好自己,有東西給別人是自己得利益!覐淖x書到工作,這兩句話就是我的座右銘。祖母活了101歲,在她臨終時,我對她老人家說:‘祖母,謝謝您!教給了我怎樣做人!
現(xiàn)在很多人有死亡焦慮,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實在,就會在生的現(xiàn)象上產(chǎn)生自性見,在死的現(xiàn)象上也產(chǎn)生自性見,以為死亡就是一切的終結,于是貪著生,恐懼死。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就是通過對生死輪回的觀察而覺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無明、
處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這里給大家做簡單的介紹。首先你要能夠面對真實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認自己的煩惱:我的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癡:我不了解,有些東西我不知道該怎么做,不知道是對是錯,不知道該怎么選擇。你要如實地承認它們的存在,
古人嘗有言:衲子風格凜然,有古人之風。古人之風從何而來?就是從這八個字而來:動用舉措,必稽往古。這就有古人之風,要是沒有古人之風呢?那就是流俗阿師的樣子——行,不像個出家人;說話,不像個出家人;思想,不像個出家人。
壽量圓滿即健康長壽:因為往昔種下的善業(yè)感得長壽果報,得以長久住世。又因為長壽,才有更多時間內修外弘、自利利他,長時間地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那么如何感得壽量圓滿,身體健康的果報?如果光是長壽,活了九十歲,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還不如短一點,所以
學習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尋找正規(guī)寺院覓善知識,按照經(jīng)論中的來,不可以想當然地坐,不可以道聽途說地坐,更不可摸著石頭過河、試試看再坐。須知外道也打坐,練氣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禪,不妨認真讀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楞伽經(jīng)》中說,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這是由猛風所吹起的,洪水波濤鼓動著冥壑,從來沒有斷絕的時候。我們的藏識就像大海一樣,寬廣而又包容萬千,由于境界風所吹動,所以才有種種諸識波浪,騰躍而生起。我們的心就像大海一樣隨著外界的風的吹動,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
傲慢則無禮。偏見則自私。傲慢與偏見的人,其實就是強烈自我意識的人。說才智,很可能是繡花枕頭。說修養(yǎng),勢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說:貪、瞋、癡最強烈如火熾盛之流;于財、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滿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
佛弟子要想獲得廣大的真實利益,必須學習培育隨喜的特質,隨喜佛菩薩一切賢圣乃至凡夫眾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隨喜可以讓心柔軟開放,與眾生廣結善緣,建立現(xiàn)前與未來的良性關系,隨喜之心還能推動我們的身語趨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積種種善法功德,給現(xiàn)前和未來的生
禪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們今天暫且不去討論,但就虛云老和尚所說的“平常心”來談談。虛云老和尚說:“怎樣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長遠,一年到頭,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飯,沒有擺布安排,這樣的招待可以長遠,就是
縱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之人,對自己所喜愛的事業(yè),無論是起步,還是在過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艱難,都始終抱著一顆堅定不移的信心,踏實篤定地前進,最后無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們有緣接觸佛法,修習佛法亦是如此,從信開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發(fā)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給他很多財產(chǎn),單說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懶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們合計著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產(chǎn)。打定主意后,他們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著設法把富人騙到了坑邊,對富人說:“死到臨頭了,你有什么話說?”
不會。但受戒時,能夠穿海青、搭縵衣,較莊嚴、攝心。譬如穿得花花綠綠,心就比較亂;穿素雅的顏色,心念就會比較寂靜。眼根對色塵,顏色會影響我們的心念。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我們就明白了。我們明白了,就不應該再執(zhí)著;不再執(zhí)著,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們就掙脫出了那種束縛、枷鎖?梢,學佛最大的敵人,不是這個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己。
小時候,我們看一本一本的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里面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故事情節(jié),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種級別的“主公”,在每次面對自己眼前各種各樣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身邊的臣子謀士們?yōu)樗I上各種主意或計策。出那些主意或計策的謀士們,無論是高手還是低手,無論是真
在《佛說法華經(jīng)·方便品》里邊,佛陀說了這樣的一首偈頌:“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边@段經(jīng)文很深刻,讓我們來分享一下:所謂“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長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些矛盾,導致二人許多年不說話。人們勸年青人主動一點。要知道世事無常,今生的隔閡若不化解,未來世難免要受“怨憎會苦”。比起生死,這點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會主動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會接受別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給他講佛法,結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還把你臭罵一頓,這時候你心里馬上生起嗔恨心,想這個人怎么好壞不分,于是就跟他對著吵,你原本想度對方的,結果不但沒度成,還心隨境轉,被對方給度走了。所以,學佛人要有觀空的智慧,知道我們所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