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里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dāng)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鐘10至12次。念的時侯,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里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里發(fā)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dǎo)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圣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dāng)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yuǎn)很遠(yuǎn)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至于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里跳出來。為什么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xí)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這在佛經(jīng)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于八識當(dāng)中,時時刻刻在蠢動,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xì)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里稍微靜下來后,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么辦呢?怎么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持咒需要一字一字從心里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不然你坐在這里,嘴里念咒或佛號,腦子里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xì)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習(xí),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后,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v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zhuǎn)化法,不能用壓制法。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zhuǎn)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侯,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能所相對,都是妄心。相對的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之心是絕對待而無相的,凡是有相的東西都是虛幻的。假如我們真的持到一心不亂的時侯,一切相對的虛幻的東西就都脫落化為烏有了。這時身、心和世界就統(tǒng)統(tǒng)空掉了,虛空也粉碎了,而真實不虛的天真本性才會全體顯露出來。
經(jīng)過灌頂修法,有一個拉肚子的過程,不要怕,這是法的力量發(fā)生作用的緣故。這個法有極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穢、垢染、習(xí)障都從大便排掉,換一換肚皮,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時間后,看禪宗的東西,有點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定力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見到’當(dāng)然不是眼睛見到,而是心地法眼親證本性,本性是沒有相的,眼睛只能見有相的東西,那時候你人也沒有了,還有什么眼睛?還有什么看見?法身雖無相可見,但不是斷滅空,它是真實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舉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顯現(xiàn)、變幻的。比如電,眼不能見,但離開它,世界就不能運轉(zhuǎn)。又如‘海水中鹽味’,人能看見海水,海水里的鹽味卻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
我們用功到緣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時到神知,心領(lǐng)神會而見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見道。見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為這樣就成功了,不是的,沒有成功,還差得遠(yuǎn)哩。剛打開寶藏見到一點影子,僅是法身邊事,不相干,生死猶不能了,還須努力向前,除盡惡習(xí)才是了手時。
剛剛明心見性的時候只是初悟,破本參,才跨過第一道門檻,妄習(xí)猶在,生死不能了。須勤于保護,歷境練心,把多生歷劫執(zhí)著的妄習(xí)消滅光,真正做到與《金剛經(jīng)》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應(yīng),處順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惱,絲毫無動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督饎偨(jīng)》說:過去、現(xiàn)在、未來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還動什么?真見性的人只有這個覺性,其他一切都不可得,還須更向上,覺性與不可得也不住才為真了。若見境生心,隨念而轉(zhuǎn),就不是見性開悟的人。羅漢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動念上劃分的。初果羅漢在山林里,清凈無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繚亂思念紛起了,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對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對幻境惑當(dāng)真實,產(chǎn)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過程當(dāng)中,有很多現(xiàn)象出現(xiàn),如美好的佛、菩薩光明等善像,或丑惡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東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還有,當(dāng)你從有相過渡到無相的時侯要起一些變化:如身體沒有了,或手腳和頭沒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氣要斷了、頭要爆炸了,也毋須驚怖,這是身心將脫落的前奏。一害怕,一驚覺,即前功盡棄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時一下子大爆炸,內(nèi)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齊銷殞,虛空也粉碎,本性即現(xiàn)前。不過你不能著相求這個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連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這個好處,常常得佛菩薩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聲引起內(nèi)心的爆炸,但是千萬不能求,想它什么時間來,更不能將心等它或迎它來。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須置之不理!督饎偨(jīng)》的警句須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沒事。一理睬執(zhí)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羅漢,前念才動,后念就覺。雖然能不住相而于覺后歸家穩(wěn)坐,但是念有起滅,還是有生有滅。所以還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開本來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結(jié),還要好好地勤除習(xí)氣,進入三果羅漢達(dá)遇事不動心的階段,更向上進入無為之境,達(dá)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為。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為,入八地才是無為。七地雖然已證到無為了,但是還有個無為在,還有個無為的影子,還是不干凈。到八地,無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們每個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對境心一點都不動,平時如還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當(dāng)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時、一切處心空如洗,能夠隨緣起用,不執(zhí)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開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時用功。時時看著自己,念頭一起就看見,不跟著跑。念頭起了看不見,跑了一大段才覺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禪宗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頭跑,就是生死;跟著念頭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時了,也就證明你將來生死不能了。假如我們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覺,不跟念頭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還有生死在,不過在生死當(dāng)頭能夠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業(yè)障牽連,隨業(yè)受報了。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隨。能做到念起不隨就能于生死當(dāng)中做得主,不為業(yè)牽得大自在。
第二步:親證無為。一切事情盡管來,我心不動。這是真正隨順,而不是壓住它不動。壓住它不動是不行的。要盡管應(yīng)酬各種事情,隨順一切事緣,沒有什么好的,沒有什么壞的差別感,好的不喜,壞的不厭,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平靜,而到達(dá)平等無為之境。做到這個地步就能變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當(dāng)中得自在,第二步是變化自在,能變粗為細(xì),變短為長,到達(dá)第八地菩薩的位次,至少能顯現(xiàn)三十多個意生身。
第三步:微細(xì)流注消滅。微細(xì)流注就是上面講的作意。作意在八識田里流動,你平時看也看不見,深入金剛薩埵大定,才能見到而消滅它。到這一步,微細(xì)流注都消滅光后,能顯現(xiàn)百千萬億化身,度百千萬億眾生。這時侯才真到家,不是一開悟就好了,差得遠(yuǎn),所以,還要好好的用功。
沒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簡單講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眾生。我們修法是為了下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了。
大家務(wù)必好好用功,堅持打坐、觀照,切勿等閑視之,更重要的還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兩個小時就可以放野馬,亂來了。還須于行、住、坐、臥處時時不忘觀照,才能與大道相應(yīng)。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云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認(rèn)事物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達(dá)者一笑的愚癡之事,學(xué)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業(yè),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勝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開悟,假如在座上想這樣、想那樣,妄念紛飛地亂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個死人一樣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聞。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guān)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里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第三:念起即覺,不壓不隨。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時上座,不急不緩。每天按時上座,養(yǎng)成習(xí)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fā)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觀照,綿綿密密。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臥當(dāng)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廣大,容納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佛教團體,最重紀(jì)律。受了戒的人,習(xí)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xué)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guī)矩來,作個參考。(一)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dāng)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么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xiàn)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并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rèn)為是什么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設(shè)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如果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的話,我就不成佛。【設(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fù)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西方凈土中的天人(指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后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網(wǎng)經(jīng)》中的五葷 《梵網(wǎng)經(jīng)》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2、《楞嚴(yán)經(jīng)》中的五葷 《楞嚴(yán)經(jīng)》曰: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莊嚴(yán)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wù)摺Oぐl(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叵蛸识,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叵蛸嗜蟠绕兴_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雖然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有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的動機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某一個廟門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高香,祈禱佛菩薩說:“觀音菩薩呀、佛菩薩呀,我的兒媳婦對我不好,讓她早早受到懲罰吧!”這哪里是在學(xué)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這種東西簡直是離佛教千里之遙。還有這樣說的:“神佛呀,讓我賺多少多少錢吧,我拿著多少多少錢來給你燒高香……”這些是要佛菩薩替你出氣、合伙做生意。
如何燒香?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yǎng)。二、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yuǎn)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三、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yǎng)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yǎng)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yǎng)僧)、合掌(供養(yǎng)一切眾生,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未來佛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那彌勒佛為什么被稱為未來佛呢? 從他出家為僧開始一直廣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它是慈悲、寬容、樂觀的化身,他總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內(nèi)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學(xué)習(xí)舍棄慳吝之私念,但布施的來處,必須是清凈的,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同時施者心不驕慢,受者心懷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的清凈布施。
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為觀音菩薩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廣的意義與功德,普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一說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的意思,為西藏佛教徒向蓮華手菩薩祈求未來往生極樂時所唱的咒語。
現(xiàn)代社會,許多人都感受到各種不同的壓力。由于壓力,又產(chǎn)生了各種心理負(fù)擔(dān)和心理疾患。其實,人的憂愁、恐懼、恐慌、怖畏、絕望,都是沒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個投影罷了。坦然面對,積極離苦,這就是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過節(jié)都有去寺廟拜佛的習(xí)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國佛教常見的說法,這個“拜”是皈依禮拜的意思。皈依禮拜的佛,不是在靈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長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禮拜你的內(nèi)心。因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體里,每個人的色身都相當(dāng)
與“和尚”一詞一樣,“尼姑”這個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來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如根據(jù)
寺院是漢語對佛教的宗教場所的通稱——也可以說是雅稱,因為在口語中,它也往往被稱為“寺廟”。如果考慮到歷史上,寺院在文獻中的別稱可就繁多了。梵剎、伽藍(lán)、道場、佛剎、凈剎、精舍、蘭若、叢林,都還是比較常見的,甚至還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師父名字,應(yīng)加上敬稱才行,這是對三寶的恭敬,就像我們跟老師打招呼時,不合適直呼其名一樣。一般可以稱“某某師”、“某某法師”;若是方丈,則應(yīng)該稱“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資歷深(大約受戒時間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稱“
《爐香贊》也叫《香贊》,一般在法會開始時,維那舉腔后,眾人齊唱。當(dāng)一句“爐香乍熱”唱起時,彷佛瞬間就能感受到天上傳來莊嚴(yán)法音,身心被其攝受。《爐香贊》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賢愚經(jīng)》,據(jù)考證為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創(chuàng)始,早在明代禪門功課中就已出現(xiàn)。如今,寺院道場
比丘是因,羅漢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義,那羅漢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義,分別為:應(yīng)供、殺賊、無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羅漢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為世間的福田,應(yīng)當(dāng)接受世人的供養(yǎng),所以稱之為“應(yīng)供”;比丘在因地稱之為“破惡”,即是破除一切煩惱惡知見,這些煩惱惡知見,在佛法
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殘害身心,使人沉淪于生死苦海,為眾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柏潯笔侵副娚钤谑篱g,以眼耳鼻舌身等諸根,接觸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產(chǎn)生種種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即是“五欲”,眾生對此五欲生起執(zhí)著,并產(chǎn)生染愛之心,即名為“貪”。換言之,即對外界一切喜愛的人、事、物產(chǎn)生執(zhí)著之心,想要無厭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為了表達(dá)對佛的恭敬感恩心,我們常常會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請香花燈果來供佛,但在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內(nèi)涵。香在佛法中常用來譬喻持戒清凈。持戒能增長善法,遠(yuǎn)離墮落因緣,當(dāng)我們嚴(yán)持凈戒,保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所散發(fā)出的戒香,才能長久芬芳。這種香氣不但能夠自利,還能夠利益他人,令聞?wù)呓园l(fā)菩
精進的學(xué)佛居士可以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時間、習(xí)慣及愛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課。有條件的話,可以多拜佛,觀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僅能靜心,也能助成凈土的安詳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話,甚至能圓通自在;多靜坐,隨緣修習(xí)禪定,有助身心的轉(zhuǎn)化及智慧的開發(fā),而且靜坐與念佛,本來就可
榮西禪師(1141-1215),日本佛教臨濟宗的初祖。榮西為研究禪法,兩度入宋,參謁天臺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后發(fā)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日本禪宗雖早于奈良時代即開始流傳,但并不興盛,真正獨立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榮西禪師所開
從前,有一個婆羅門,他的妻子年輕貌美,但性情淫蕩,不肯安分守己。婆羅門外出謀生時,這個婦人經(jīng)常與人私通?墒牵@個婦人家里有一個恪守婦道的婆婆,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因此,這個婦人就成天琢磨怎樣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從前,有一位長者是侍奉國王的大臣。名叫樹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倉庫里堆滿了燦爛奪目的金銀珠寶,糧倉充盈,華屋雄偉。他家的奴婢成群,也從來沒有數(shù)清過。有一天,樹提伽家的后花園里的池塘邊上正曬著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陣大風(fēng)吹過,把一塊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飄飄蕩蕩一直飄到國王的宮殿前面。
釋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們依據(jù)轉(zhuǎn)輪圣王的葬禮,用金棺收斂釋迦牟尼的圣體。據(jù)傳,當(dāng)時大迦葉遠(yuǎn)游在外,聞訊趕回,悲痛不已。這時佛陀從金棺中伸出足來,大迦葉頓然意會,以首頂禮佛足,誓愿擔(dān)負(fù)弘揚圣教的大任,佛足隨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為焚燒、燒身)。
有些人嗜財如命,被稱為“守財奴”。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守財奴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了一輩子,攢下一壇金銀財寶,為防止被盜,他把這個裝滿財寶的壇子埋放在一張椅子的下面,可還沒等他把這事告訴妻兒,就咽了氣。守財奴死后對這壇財寶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帶著強烈的執(zhí)念和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對別人的苦樂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給予他人幫助。儒家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佛法說眾生在無盡輪回中曾是親人,和自己是一體的,都是教導(dǎo)我們從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眾生的關(guān)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覺得對方和我有關(guān),才愿意進一步接納并幫助他們。
現(xiàn)實社會如果不全力以赴,幾乎獲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進的表現(xiàn)。但修行又讓人學(xué)會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斷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經(jīng)是在執(zhí)著了,而應(yīng)該到此為止隨緣呢?阿彌陀佛。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重復(fù)著旅行,有的人選擇輕裝上陣,有的人卻習(xí)慣了負(fù)重前行。輕裝上陣的人自然會有閑情逸致欣賞沿途的風(fēng)景,負(fù)重前行的人則往往自顧不暇,車馬勞頓,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經(jīng)常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同行客。他們總是喜歡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
大乘佛法重視梵唄唱誦,但主要是作為修行和接引眾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對此產(chǎn)生執(zhí)著。音樂、舞蹈雖然也能用來表法,營造神圣莊嚴(yán)、攝受眾生的氛圍,可也容易讓人產(chǎn)生貪著,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與死,是生命世界愉悅與痛苦的兩大極端感受。每當(dāng)一個生命來到世間時,總是充滿著勃勃生機,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希望,沉浸在無邊的喜悅情緒中?墒牵(dāng)一個鮮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時,帶給人們的卻是無限絕望與痛苦,又會深陷無盡的悲痛之中。在整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當(dāng)我們想擁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絕望時,才發(fā)現(xiàn)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時候即使窮盡了一切手段也無法挽救一個面臨死亡的生命,這會讓一些人深陷絕望、抑郁和焦慮,痛苦不堪。為了幫助人們解決這一痛苦,佛教常教導(dǎo)大眾要學(xué)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