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diào)伏自己的心?做到“不以動怒回應(yīng)動怒”?

    在家修行 | 作者:法量大和尚 [投稿]

      法量大和尚指引“榕蔭讀書會”的學員們學習《阿含經(jīng)故事選》經(jīng)典選篇第二課《佛 陀 如 何 面 對 謾 罵》,并就學員們在學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作了智慧的開示。

      學員說:我學法之后,知道生氣動怒是不善的,要學習佛陀的智慧、慈悲和忍耐。但是我在生活、工作中,常常不能忍耐,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每次生氣后都很后悔。我很想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把心調(diào)伏?怎樣才能夠逐漸地做到像佛陀教導的“不以動怒回應(yīng)動怒”?

    法量大和尚:如何調(diào)伏自己的心?做到“不以動怒回應(yīng)動怒”?

      故事里說:“圣賢者不會動嗔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這里的圣賢者是說四圣之果、一切菩薩,和十方諸佛。這些賢圣因為已經(jīng)滅除了嗔心,所以他們對世間的種種辱罵,不會動壞的念頭,不會起有害的心。

      我們凡夫因為還沒有斷除煩惱,我們的心還沒得到有效地調(diào)伏,遇到一些境界時,心就會跟隨著境界轉(zhuǎn)。這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

      我們作為佛弟子,學習了佛法,學習了這篇故事,就應(yīng)當效仿佛陀的這種忍耐,學習佛陀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觀察智慧。同時,我們要學習佛陀對眾生的廣大慈悲。

      當我們以佛陀的智慧、悲心和忍耐為榜樣,去訓練我們的心,這個心就會逐步、逐步地得以調(diào)伏。

      比如像這個故事的開篇,婆羅門因為對他的哥哥跟隨佛陀出家感到很不滿,就來辱罵佛陀。佛陀面對這樣的辱罵,不是跟我們平常人一樣生起無明火,佛陀非常寧靜,這種寧靜是源自于智慧和慈悲。

      佛陀的智慧觀察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罵者,也沒有受者,這只不過是因緣的幻化。有了這種智慧,所以佛陀非常寧靜。

      同時,佛陀知道這個婆羅門的不善行,是因他的煩惱所引發(fā)的,他被自己的貪嗔癡所轉(zhuǎn)。當一個人被貪嗔癡所束縛了,他的心是不得自在的。所以,當他對自己嗔怒之心不清楚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這種不善行。

      佛陀就是以廣大的慈悲、以這種悲憫之心,去觀待這件事。所以,雖然年輕人不斷地辱罵佛陀,佛陀也能如如不動。這種如如不動,就是源自于智慧的洞達和慈悲的力量。

      當我們在平常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遇到逆境時,就要思維: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心都有煩惱,就像我們自己內(nèi)心也有煩惱,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逆境,我們的心也會起煩惱。

      就像剛才你說自己忍不住會生氣,你可能是因為遇到某種境界,你對這種境界一下子無法理解,因為無法理解,也就無從接受。沒理解、沒接受,那就隨著自己的習慣,習慣性地生起憤怒。

      這種憤怒,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沒能得到有效地訓練,對事情還沒做到有效地觀察,那就不能如理思維了。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煩惱的生起,都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我們的內(nèi)心本來就具足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凡夫,還沒見到空性,還沒見到無我法,這個“我執(zhí)”從來就沒有得到有效地減輕,一旦遇到境界沖擊,就會引生內(nèi)在煩惱的爆發(fā)。

      第二個條件:有境界。比如說有人罵我們,或者我們丟失了自己非常心愛的東西,等等,這一些境界都會引生我們內(nèi)心的貪嗔癡,貪嗔癡就是煩惱。

      第三個條件: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就是對事情的產(chǎn)生,我們不能依佛的智慧去思維、觀察、抉擇。

      因為我們沒有這種智慧,就會被煩惱所轉(zhuǎn),內(nèi)在的煩惱就會發(fā)生作用。當煩惱發(fā)揮作用時,我們所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對順的境會起貪;對逆的境會起嗔;對不是很強的順、也不是很強的逆,就會生起癡。我們?nèi)绻麑σ粋境界沒有太強的感覺,這是癡的一種表現(xiàn)。我們的煩惱,不外就是貪嗔癡的一種。

      在生活當中,我們要時時刻刻以佛陀開示的智慧去進行觀察,思維,抉擇。當這些方法得到有效開展時,我們的心就會得到相應(yīng)的調(diào)伏。當我們的心越來越有力量的時候,境界對心的沖擊就會越來越薄弱。

      比如說一位初果圣人,他見到了無我法,得到了無漏法,他雖然在生活當中還會有煩惱,但是因為他有智慧,當境界沖擊的時候,他的心馬上會生起如理的觀察、思維和抉擇,所以能有效地控制內(nèi)心,不會造重的、墮落三惡道的不善業(yè)。

      我們凡夫沒具備這種能力,一旦境界出現(xiàn),我們往往會因無明火而“火燒功德林”,造下很嚴重的不善業(yè),導致我們現(xiàn)前受到嗔怒之火的煎灼,不得安寧、不得自在,未來還會墮落惡道。

      當我們觀察到煩惱的過患,知道煩惱過患的廣大,我們就會產(chǎn)生一種動力,會推動自己要去學習。

      比如說在這個故事里,我們要學習佛陀,佛陀受到謾罵的時候能夠做到這一點,這不是天生的,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訓練而得到的。

      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了這一點,在未來的生活中,一旦境界來了,自己將要發(fā)怒的時候,馬上就要提起正念:煩惱習氣來了,我不能夠隨著這樣的習氣轉(zhuǎn),我應(yīng)該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我們這個時候要趕快提起正念,或者默念阿彌陀佛,將內(nèi)心的這些不善法轉(zhuǎn)成善念。當我們將這個嗔怒的念頭轉(zhuǎn)成憶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就會逐漸得到調(diào)伏。

      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地運用佛法來訓練我們的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時刻憶念佛法,思維佛法,依著佛法的正思維去生活、工作、待人接物。

      只要我們能這樣持之以恒,我們的心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調(diào)伏。當一些境界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可以調(diào)伏的,是可以有力量的。

      《佛陀如何面對謾罵》這個故事,展示了佛陀在別人謾罵的情況下,為后學的弟子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應(yīng)當要學習佛陀這樣的智慧、慈悲和忍耐。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最新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贰<议T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shù)問題聯(lián)絡(luò)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