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禪語(一)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2.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10.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tài)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20.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fā)現有人卻沒有腳。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23.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情執(zhí)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zhí),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27.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八二、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34.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6.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4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42.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46.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8.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49.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zhí),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50.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52.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夸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53.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54.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么,所以請不要抱怨。
55.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57.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zhí)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62.惡口永遠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63.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墒俏覀儾荒芤虼硕骱迍e人,為什么?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64.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6.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經典禪語(二)
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這是宋朝無門慧開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2.眾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荊棘,手被劃破。禪師:荊棘習慣依附別物,你卻依附它,當然自討苦吃,別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3.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會覺得痛苦,何不把苦當磨練?
4.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5.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yǎng)容人之德。
6.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7.生活在山坡上的石頭,羨慕山下繁華大道,便自己滾下去,結果受盡踐踏與玷污。禪師:知足常樂,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
8.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逗┥酱髱熜咽栏琛
9.并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用愛化疑;心中有愛、就不會有疑。
10.好向枝頭采春色,不知春色在籃中!敦懞图丰:喜好在枝頭體味春光明媚,其實春光在籃里的茶樹葉上。自心即佛無須外求。
11.禪師講故事:馬不肯分擔驢子的負擔,驢子累死后,馬背負了驢子全部負擔和一張驢皮。禪師:馬因不肯分擔,最后卻負擔很多。
12.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后,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13.日休禪師: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實。今天便是每分鐘,如全做好,人生就美妙。
14.白松:我質地優(yōu)良可做屋頂可造船,你呢?荊棘:一想到劈你的斧頭,恐怕你還是愿做荊棘吧。禪師評:平淡無奇的生活沒痛苦。
15.哲學家:不用語言能告訴我真理嗎?佛陀沉默。哲學家:你的慈悲使我進入了真理之道。佛陀:好馬在鞭子的影子下也能跑.
16.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17.石頭:我該找個我愛的人還是愛我的人做妻子?佛:能讓你感到生活充實,讓你挺起胸往前走的,是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
18.禪師在白板上點個黑點,問徒弟:這是什么?徒弟們異口同聲:一個黑點。禪師笑了:只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沒看到?
19.拴小船的木樁對小船道:哈!怎么樣?你失去了自由。小船:你也失去了自由。禪師:一心想拴住別人的人,自己也被拴住了。
20.佛問:生命在幾間?僧:數日間。佛復問一僧,答:飯食間。佛又問一僧,此僧答:生命在呼吸間。佛:善哉,這才是生命。
21.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22.一碗渾濁的水,老搖它,水便總是渾濁,把它放到器皿里不動,沙塵便能沉底,可見清心是沉五欲之沙、驅煩惱的初步功夫。
2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惟有寬容大度,才能莊嚴菩提;惟有寬容大度,才能成就一切。
24.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云影,閑中觀去,見乾坤最上文章。
25.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那么什么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為烏有。
26.經常地不肯妥協,不滿于現狀,舍了這個,下一個可能更差,過多的欲求往往使你失去眼前的幸福,有時應學會遷就。
27.禪詩-《行看流水坐看云》:閑居無事可評論,一柱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云。-了庵清欲。
28.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慣塵世,找禪師訴苦,禪師:知道“水至清則無魚”嗎?美玉還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29.佛:世間何為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巨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于正擁有!
30.禪院附近的鹿病了,眾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餓死。禪師:過多結交酒肉朋友有害無益。
31.狐貍藏在寺院里,被執(zhí)役僧逮住,點著了尾巴,狐貍跑到藏經閣引燃了書籍。禪師:毫無理智地處理事情會招來大災禍。
32.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恬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33.問大珠禪師:多么大算大?答:無邊際。又問: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見。問:大無邊際,小至不見,究竟何處是?禪師反問:何處不是呢?
34.一休禪師將老師的茶杯打破了。他問老師:人為什么一定要死?老師答:世間一切有生就有死。一休說:你的茶杯死期到了!
35.陸亙大夫問南泉禪師:家有一片石,時坐,時臥,欲鐫做佛,可否?禪師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無非是一片心。
36.敞蓬車飛馳,急拐彎處幾乘客被拋出,躺在地上大罵。楊樹:凡被拋下的,大都因自己沒站穩(wěn)腳跟。禪師:災難多由自己造成
37.禪師把鹽撒入水杯,水咸得發(fā)苦,更多的鹽撒入湖,湖水仍純凈甜美。曰:痛苦是鹽,容器決定咸淡,你愿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38.一教授向禪師問禪,禪師將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繼續(xù)。教授:漫出來了。南隱: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對你說禪?
39.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余說。-《優(yōu)婆塞戒經-自他莊嚴品》。
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就對他說道:“你是大器,至今終能成就,從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應發(fā)心再參善知識,不要忘記行腳云游是禪者的任務!庇幸荒,峨山聽說白隱禪師在江戶的地方開講《碧巖錄》,便到江戶參訪白隱禪師,并呈上自己的見解,誰知白隱禪師卻說道:“你從惡知識處得來的見解,許多臭氣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錄,通炯編輯,劉起相重校。又稱《憨山老人夢游集》。為憨山德清語錄的集大成本。收在《禪宗全書》第五十一冊、《萬續(xù)藏》第一二七冊。作者德清,晚年號憨山老人。與云棲鹽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稱為明季四大師。治學范圍極廣博。除佛教經論之注疏外,另有關于《老子》、《莊子》、《中庸》等書之注解。
當腦筋清楚,體力充沛的時候,最適合打坐,最好養(yǎng)成每天固定的時間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鐘,如能坐到半小時至一兩小時更佳。
迦葉二十八傳至達摩,達摩五傳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zhèn)髑嘣甲,思傳南岳石頭遷祖,遷傳藥山儼祖,儼傳云巖晟祖,晟傳洞山良價禪師,價傳曹山本寂禪師,后人尊為曹洞宗。又石頭傳天皇悟祖,悟傳龍?zhí)缎抛,信傳德山鑒祖,鑒傳雪峰存祖,存?zhèn)髟崎T文偃禪師,曰云門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語錄 侍者 祖日 編 山門天童大解脫門;黹_衲僧自己。透乾坤無表里。雖然萬古清風八面來。前樓后閣玲瓏起。 佛殿。黃金妙相。驢腮馬嘴。咦。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方丈。橫一丈豎一丈。文殊維摩隔壁抓癢。卓柱杖云。盡大地人不釣自上。 至法座前
禪宗經典有哪些?《大般若經》是佛教經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匯編。唐玄奘譯。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后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于南印度,以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仍存。
臨濟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運禪師住持宜豐黃檗寺時暫露端倪。從曹溪的六祖惠能,歷南岳、馬祖、百丈、黃檗,一直到臨濟的義玄,于臨濟禪院舉揚一家,后世稱為臨濟宗。義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孫。又臨濟六世孫為石霜之圓禪師。圓禪師以后分楊岐派、黃龍派。
打坐是一種養(yǎng)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yǎng)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yǎng)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滯,久動則!。因此,打坐結束后,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釋迦牟尼佛→初祖摩訶迦葉→二祖阿難尊者(中經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東土初祖達摩大師→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慧能大師→南獄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黃辟希運禪師→臨濟宗第一代臨濟義玄法師(中經四十二代至)→虛云古巖禪師→凈慧本宗禪師→寂仁常毅禪師→四十六代義輝寂月
《指月錄》三十二卷。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xù)藏》第一四三冊。
當你已經通曉道理與修行的理路,也已經知道如何教化眾生,亦即理、教都圓備了。此時,就可了解諸法與諸法之間的所有法相,其實是全歸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覺的心,本性自然而顯露。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樣,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所有的業(yè)障、往昔所造的種種惡業(yè)全部熄滅。
以擁有的欲求看待現前心所對應的是心外求解決苦的方法,借由對苦覺知而生的離苦心去透過佛法所對苦的詮釋,同時也覺悟苦而真的求出離,卻不是暫時或是只單單對外求解決。哪怕是對外求解決也是需要對以往心所依、行為所做思維和轉變,更何況要真的離苦求解脫。
禪定,是一個很幽勝深遠的法門。有實修經驗的人,一定會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層面的感覺將越深邃,越難以言詮。這種精神層面的感覺,只能透過實修去取證,自然會了解深刻的禪定里面是什么樣的世界。
自己要檢視自己修禪定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利養(yǎng)。如果是,那就是地獄的心。什么是地獄心?當此生此世貪得無厭,下輩子就容易掉入地獄。如果為了利養(yǎng)而修禪定,這就叫發(fā)地獄心。可千千萬萬要避免。
衣食支分婚嫁畢,從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鳥,朝飯心同乞食僧。清唳數聲松下鶴①,寒光一點竹間燈。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喚妻呼多不應! “拙右椎耐砟,是個虔誠的佛弟子。在他的詩集里,有《贈僧五首》之一說:“百千萬劫菩提種,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將何報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諸天眼,清凈無塵幾地心。每歲八關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詩名《缽塔院如大師》,并有小序說:“師年八十三,登壇秉律凡六十年。每歲于師處授八關齋戒者九度!北憩F了對于出家人的贊美和欣美。這回輪到他自己坐禪學佛了。
解脫之法的發(fā)現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所以,佛教把這能讓眾生離苦得樂的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中心,佛陀入滅后,佛教則以僧團為中心。皈依三寶是為了學習正法,正法又須僧團來作良導。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為體、菩提心為相、種種方便方法為用。若是以大悲心為體智慧必然會顯發(fā),悲智運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為相,這樣在依法行事和發(fā)心做事的時候,就不會以顧及而最終是以自我的尋思為顧忌,這樣就會視一切為惡為不如法就會遠離大悲,就不會發(fā)菩提。所以我們要盡量的去成就別人,因為我們明白一切眾生無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無自性,成就的方法也無自性,這樣我們就不執(zhí)著了,因為有執(zhí)著就會有因自我估計尋思而出現的好壞,這些好壞用常規(guī)看上去很對,但是卻遠離了大悲,就不會和無盡功德相應。
人生最寶貴的資產就是人格信譽,他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當一個人具備了這種良好的品行時,他的生活很充實,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不知所措,更不會迷途無歸。
修禪就要平實,老實修,老實參,老實做。不要以神通來眩人眼目。當然有的人在初學佛法的時候,總是以神通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為動力、目標,立這樣的志而去修學佛法。這樣修學佛法,這樣去用功,往往會落入外道的修學當中。所以我們這里切記不要在修禪定中以神通為目的、動力。否則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當然,因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實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點動靜來,這個動靜在哪里呢?其實這個動靜就是你心里面的動靜,還是要息止它。
嚴格來說,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敖洹敝饕菑娬{帶有一種自覺的性質,信眾出于自身的意愿,發(fā)誓發(fā)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這個是“戒”!奥伞睆娬{了外在強制的性質,就是說你加入僧團、或者加入教團,或者你加入一個宗教組織,那么你就必須遵守某些規(guī)章制度,你才能是這個這個團體組織的成員,這些規(guī)章制度就是“律”,它帶有一定的外在強制
據《雜寶藏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這樣一個具有功德的故事!斗鹫f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跟弟子講,在往昔劫的時候有一個象王具有功德。過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時候,動物都會說話,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現在的動物特別愚癡,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樂觀面對生活,心甘情愿去為這個家付出。沒有怨言,沒有計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兒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兒媳婦不孝順也是自己的命。你講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其實都不對,你也不對,他們也不對。一家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果都沒有理。
不必仰望別人,自己亦是風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沒有發(fā)現自己有嫉妒心。先來看一下佛給出的定義。嫉妒定義: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里面,佛說:“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為嫉妒!
懂“觀自在”者,是自己娛樂自己也。自己娛樂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穩(wěn)定的情緒。去保持著不斷提升的、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保持著美好的心情去幫助、去普度法界眾生。凡人的情緒飄忽不定、難以自控,這是因為其不懂觀自在。
我執(zhí)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體現的越明顯,他的我執(zhí)就會越重。我執(zhí)要靠什么來調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個人靠感性那我執(zhí)就會越重。假如說我們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來要求自己覺得自己不對,馬上能調整,其實就是用法來破除我執(zhí)。我們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執(zhí),現在我們還沒有資格說要破自
在我們身邊會發(fā)生很多事情,苦的、樂的、好的、壞的…… 但是,不管發(fā)生什么,最后總會有一些轉機,這個轉機就是菩薩的加被、加持和關照。其實,菩薩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也從來沒有舍棄過我們。因為菩薩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遠、無有分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呵護。
今天是阿彌陀佛誕辰,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是人類幸福美滿的人生期盼和終極價值的最高追求。作為佛教徒,我們過阿彌陀佛誕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彌陀佛,與佛道交感應。阿彌陀佛具備著無量的慈悲和智慧,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彌陀佛圣誕!阿彌陀佛是眾生的慈父,西方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歸宿!阿彌陀佛知眾生苦,時時刻刻思念著我們!今天是他的生日,讓我們通過幾個小問題走進阿彌陀佛的世界,走進阿彌陀佛的懷抱!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某僧剛出家時,早課、晚課、出坡、行堂、誦經、打坐等功課樣樣精進,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師上堂開示:無論出家在家,為什么有的人修著修著心態(tài)變了,問題出來了?你們可以捫心自問,當初修學的初發(fā)心是什么,堅持了多久,現在的心態(tài)又是什么?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