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慈悲救濟眾生為本愿之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圣之一。觀世音菩薩因為「聞聲救苦」,所以名為「觀世音」,因為菩薩觀理自在、觀人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所以又名「觀自在」。菩薩還有「施無畏」、「大悲菩薩」、「圓通大士」、「南海觀音」等諸多名號。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菩薩于無量劫前已經成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其以慈心悲愿而倒駕慈航,再來娑婆度化有緣眾生。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法門,利益眾生,于生死苦海,為作船筏,于無明長夜為作明燈。恒觀眾生稱念圣號之音聲,無苦不拔,無樂不與。九法界眾生,無論是內在身心疾病綿纏,煩惱困擾,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無論是生理上,心理上,事業(yè)上,人事上,甚至聰明智能,菩提上進,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稱念菩薩圣號,菩薩即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
〈普門品〉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傳記一樣,對于菩薩的應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諸國土度化眾生的事跡,敘述甚詳。佛陀在經中對于觀世音菩薩慈悲化世的廣大功德,有諸多贊歎,因而感動無盡意菩薩以瓔珞供養(yǎng)。從經文中的對話,所呈現(xiàn)的就是一位悲智雙運、福慧具足的圣者典范。
比方說: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能滿足祈求生兒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挂部闪畋娚h離三毒煩惱:「若有眾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鼓酥吝能免除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七種災厄之苦?傊\執(zhí)持菩薩的圣號,菩薩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力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脫厄難。如經云:「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說:“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fā)妙耳門,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法華經》中釋尊亦告無盡意菩薩:“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yǎng)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yǎng),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佛說十一面觀音神咒經》中,觀音菩薩言:“世尊,我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又云:“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殷勤,稱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現(xiàn)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yè)罪,悉得除滅。況復有人,依此經教,如法修行,當知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在掌中。”釋尊亦在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告訴阿難:“但常稱名號,等供養(yǎng)六十二億恒河沙數(shù)如來功德。何況至誠供養(yǎng),其福無量。”
因為觀世音菩薩,無論是因地修行或果上利生事業(yè),皆本乎大慈大悲的精神,平等愛護眾生,作無限度、無止境的救濟工作;何止悲心拔苦,且大慈與樂。所以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志愿,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德性,慈悲,亦是觀音菩薩的特殊功德。觀音菩薩,由于無限慈悲的驅使,曾經救拔無邊眾生的苦惱,成就無量眾生的道業(yè)。凡稱念菩薩圣號之人,其功德不但與稱念供養(yǎng)六十二億恒河沙法王子相等,且與稱念供養(yǎng)六十二億恒河沙數(shù)如來功德相等。
當今之世,人間苦難重重,災禍頻生,正急于需要觀音菩薩的慈悲救濟。如果人皆能稱念觀音菩薩的圣號,人皆能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人皆能發(fā)揚光大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平等與樂的精神,使自己與他人都變?yōu)楝F(xiàn)代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自然可以溶化人心的仇恨,止息人間的斗爭,以及拯救全世界人類的不幸,給予全世界人類生活上的幸福,與心靈上的快樂。
觀音菩薩給予人間的救濟,是隨處示現(xiàn)的,他以十四種無畏、千手千眼,慈愍眾生,救苦救難。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薩即現(xiàn)身度化」,「宋朝永覺禪師受牢獄之災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刀尋斷斷壞」,「孫中山先生游歷普陀山時,曾親眼目睹菩薩顯現(xiàn)靈異事跡」,「以屠宰為業(yè)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時,蒙觀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觀音老母』」等,諸如此類菩薩度化眾生的事跡,在《觀音靈感錄》中,載錄甚多。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guī)矩來,作個參考。(一)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么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xiàn)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怪T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并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么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如果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的話,我就不成佛!驹O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西方凈土中的天人(指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后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網經》中的五葷 《梵網經》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2、《楞嚴經》中的五葷 《楞嚴經》曰: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叵蛸识,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叵蛸嗜蟠绕兴_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雖然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有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的動機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經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某一個廟門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高香,祈禱佛菩薩說:“觀音菩薩呀、佛菩薩呀,我的兒媳婦對我不好,讓她早早受到懲罰吧!”這哪里是在學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這種東西簡直是離佛教千里之遙。還有這樣說的:“神佛呀,讓我賺多少多少錢吧,我拿著多少多少錢來給你燒高香……”這些是要佛菩薩替你出氣、合伙做生意。
如何燒香?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yǎng)。二、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三、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yǎng)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yǎng)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yǎng)僧)、合掌(供養(yǎng)一切眾生,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未來佛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那彌勒佛為什么被稱為未來佛呢? 從他出家為僧開始一直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它是慈悲、寬容、樂觀的化身,他總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內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學習舍棄慳吝之私念,但布施的來處,必須是清凈的,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同時施者心不驕慢,受者心懷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的清凈布施。
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為觀音菩薩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廣的意義與功德,普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一說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的意思,為西藏佛教徒向蓮華手菩薩祈求未來往生極樂時所唱的咒語。
現(xiàn)代社會,許多人都感受到各種不同的壓力。由于壓力,又產生了各種心理負擔和心理疾患。其實,人的憂愁、恐懼、恐慌、怖畏、絕望,都是沒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個投影罷了。坦然面對,積極離苦,這就是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過節(jié)都有去寺廟拜佛的習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國佛教常見的說法,這個“拜”是皈依禮拜的意思。皈依禮拜的佛,不是在靈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長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禮拜你的內心。因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體里,每個人的色身都相當
與“和尚”一詞一樣,“尼姑”這個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來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如根據
寺院是漢語對佛教的宗教場所的通稱——也可以說是雅稱,因為在口語中,它也往往被稱為“寺廟”。如果考慮到歷史上,寺院在文獻中的別稱可就繁多了。梵剎、伽藍、道場、佛剎、凈剎、精舍、蘭若、叢林,都還是比較常見的,甚至還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師父名字,應加上敬稱才行,這是對三寶的恭敬,就像我們跟老師打招呼時,不合適直呼其名一樣。一般可以稱“某某師”、“某某法師”;若是方丈,則應該稱“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資歷深(大約受戒時間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稱“
《爐香贊》也叫《香贊》,一般在法會開始時,維那舉腔后,眾人齊唱。當一句“爐香乍熱”唱起時,彷佛瞬間就能感受到天上傳來莊嚴法音,身心被其攝受!稜t香贊》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賢愚經》,據考證為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創(chuàng)始,早在明代禪門功課中就已出現(xiàn)。如今,寺院道場
比丘是因,羅漢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義,那羅漢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義,分別為:應供、殺賊、無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羅漢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為世間的福田,應當接受世人的供養(yǎng),所以稱之為“應供”;比丘在因地稱之為“破惡”,即是破除一切煩惱惡知見,這些煩惱惡知見,在佛法
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殘害身心,使人沉淪于生死苦海,為眾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柏潯笔侵副娚钤谑篱g,以眼耳鼻舌身等諸根,接觸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產生種種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即是“五欲”,眾生對此五欲生起執(zhí)著,并產生染愛之心,即名為“貪”。換言之,即對外界一切喜愛的人、事、物產生執(zhí)著之心,想要無厭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為了表達對佛的恭敬感恩心,我們常常會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請香花燈果來供佛,但在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內涵。香在佛法中常用來譬喻持戒清凈。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因緣,當我們嚴持凈戒,保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所散發(fā)出的戒香,才能長久芬芳。這種香氣不但能夠自利,還能夠利益他人,令聞者皆發(fā)菩
精進的學佛居士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時間、習慣及愛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課。有條件的話,可以多拜佛,觀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僅能靜心,也能助成凈土的安詳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話,甚至能圓通自在;多靜坐,隨緣修習禪定,有助身心的轉化及智慧的開發(fā),而且靜坐與念佛,本來就可
榮西禪師(1141-1215),日本佛教臨濟宗的初祖。榮西為研究禪法,兩度入宋,參謁天臺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后發(fā)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日本禪宗雖早于奈良時代即開始流傳,但并不興盛,真正獨立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榮西禪師所開
從前,有一個婆羅門,他的妻子年輕貌美,但性情淫蕩,不肯安分守己。婆羅門外出謀生時,這個婦人經常與人私通?墒,這個婦人家里有一個恪守婦道的婆婆,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因此,這個婦人就成天琢磨怎樣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從前,有一位長者是侍奉國王的大臣。名叫樹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倉庫里堆滿了燦爛奪目的金銀珠寶,糧倉充盈,華屋雄偉。他家的奴婢成群,也從來沒有數(shù)清過。有一天,樹提伽家的后花園里的池塘邊上正曬著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陣大風吹過,把一塊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飄飄蕩蕩一直飄到國王的宮殿前面。
釋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們依據轉輪圣王的葬禮,用金棺收斂釋迦牟尼的圣體。據傳,當時大迦葉遠游在外,聞訊趕回,悲痛不已。這時佛陀從金棺中伸出足來,大迦葉頓然意會,以首頂禮佛足,誓愿擔負弘揚圣教的大任,佛足隨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為焚燒、燒身)。
有些人嗜財如命,被稱為“守財奴”。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守財奴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了一輩子,攢下一壇金銀財寶,為防止被盜,他把這個裝滿財寶的壇子埋放在一張椅子的下面,可還沒等他把這事告訴妻兒,就咽了氣。守財奴死后對這壇財寶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帶著強烈的執(zhí)念和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對別人的苦樂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給予他人幫助。儒家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佛法說眾生在無盡輪回中曾是親人,和自己是一體的,都是教導我們從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眾生的關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覺得對方和我有關,才愿意進一步接納并幫助他們。
現(xiàn)實社會如果不全力以赴,幾乎獲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進的表現(xiàn)。但修行又讓人學會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斷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經是在執(zhí)著了,而應該到此為止隨緣呢?阿彌陀佛。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重復著旅行,有的人選擇輕裝上陣,有的人卻習慣了負重前行。輕裝上陣的人自然會有閑情逸致欣賞沿途的風景,負重前行的人則往往自顧不暇,車馬勞頓,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經常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同行客。他們總是喜歡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
大乘佛法重視梵唄唱誦,但主要是作為修行和接引眾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對此產生執(zhí)著。音樂、舞蹈雖然也能用來表法,營造神圣莊嚴、攝受眾生的氛圍,可也容易讓人產生貪著,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與死,是生命世界愉悅與痛苦的兩大極端感受。每當一個生命來到世間時,總是充滿著勃勃生機,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希望,沉浸在無邊的喜悅情緒中?墒牵斠粋鮮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時,帶給人們的卻是無限絕望與痛苦,又會深陷無盡的悲痛之中。在整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當我們想擁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絕望時,才發(fā)現(xiàn)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時候即使窮盡了一切手段也無法挽救一個面臨死亡的生命,這會讓一些人深陷絕望、抑郁和焦慮,痛苦不堪。為了幫助人們解決這一痛苦,佛教常教導大眾要學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