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7

    濟群法師 | 作者:濟群法師 [投稿]

      昨天講到煩惱的心所。煩惱心所一共分為二類,一類就叫作煩惱,其實是根本煩惱,有六種。還有一類是隨煩惱,有二十種。

      隨煩惱和根本煩惱有密切的關(guān)系,是建立在根本煩惱的基礎(chǔ)上,隨著根本煩惱而起,所以叫隨煩惱。在二十種隨煩惱里,有一部分煩惱是根據(jù)根本煩惱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而建立起來的。如忿、恨、惱、嫉妒、害,這些煩惱都是根本煩惱中瞋恨心的表現(xiàn)方式。還有一部分隨煩惱是它有自己獨立的自體,但同時它又是跟著根本煩惱之后,隨之而產(chǎn)生的。有這樣二種的不同。

      我們先講六種根本煩惱。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第一種就是貪。我們看貪的定義:

      “言貪者。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yè)。”

      貪是一種染著,對五欲六塵的境界生起染著的心理。貪的名稱很多,比如說貪染、貪欲、貪愛、貪著……都是貪的不同說法。

      那么,貪的生起,它的對象,貪必然有貪的所緣境。就是每一種心的生起都有它的所緣境,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什么道理?每一種心當(dāng)它產(chǎn)生作用的時候,都有見分、相分。所以,貪必然有貪的相分,瞋有瞋的相分。這個相分就是貪的所緣境。貪的所緣境是什么呢?“于有有具”,有,三有,三界的有為法;有具,生起三界的因,生起三界雜染法的因,也就是三界因果。三界因果都是有情貪著的范疇。

      通常貪的這種心的生起,一般情況下要有幾個前提。首先,要有貪的心所,你具備有貪的種子,你有貪心。為什么會貪?首先因為你有貪心,也就是你具有貪心的潛在的力量,這是一個前提。任何一個心所的活動,首先你具有這種心理潛在的種子,如果你沒有這種潛在的種子,你也就不會起貪心。然后,你對這個對象,你需要它,你覺得它很漂亮,這個也是貪生起的前提,如果你不需要它,你也不會貪。所以,貪又叫貪欲,欲,欲就是有一種需求作為前提,如果沒有需求作為前提,你也不會貪。還有,你覺得漂亮、覺得美。通常生起貪的,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把所緣的境界執(zhí)以為我,當(dāng)我們執(zhí)以為我之后、加上“我”之后,這一份貪又會得到一種增加,它的力量就會增加。所以,叫:我貪。把境界執(zhí)以為我,有了這一份我執(zhí)之后,你貪的力量就會加強。所以,貪的生起是有這些眾多的因緣。每一種心所的生起,都有它的因緣。

      我們貪的對象很多,《瑜伽師地論》中舉了很多種類,比如說,對自己的認識、觀點、知見,貪著自己的觀點;還有對你沒有得到或是已經(jīng)得到的境界、或者你受用過的、你經(jīng)過的生活經(jīng)歷,貪過去的一些在我們生活中發(fā)生過的一些事情,我們會貪;還有,對男女之間的感情上的貪;或者對親朋好友的貪,或者對生活用具的貪。貪的種類蠻多的,只要你喜歡的,你須要的,我們都會起貪。所以,貪的心所是蠻普遍的。

      貪的作用,“能障無貪”,能夠障礙無貪。貪和無貪是對立的。如果你有無貪的心理,你的無貪的心量很強的話,那就沒有無貪。這是第一種過患。第二種過,貪將會導(dǎo)致我們造不善業(yè),很多殺盜淫妄的行為。殺人放火、人次搶劫、強暴、說假話,所以,貪會引發(fā)殺盜淫妄,造不善業(yè)。貪,本身也會引發(fā)苦果。貪的心理產(chǎn)生作用的時候,你的內(nèi)心就是不安定的時候,如果你沒有這種貪著的心的時候,你的心是安定的、是自在的。

      貪造了這些不善的行為,將會給我們帶來不善的異熟果。所以,貪是屬于不善行為的根本。

      貪瞋癡這三種被稱為三種不善的根,不善的根本。這三種在佛教中又稱為三毒,三種毒品。就像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的病毒一樣。病毒有自動拷貝的功能。如果電腦中了病毒了,它會把這個病毒自動拷貝到你的每一個文件上。同樣地,如果我們貪的力量很大,貪瞋癡的力量很大的時候,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每說一句話,每一種心理活動,都會帶著這種貪的心理,或者帶著瞋恨的心理。也就是如果這種病毒的力量很強的時候,同樣地,也會產(chǎn)生一種自我拷貝,拷貝到我們的心里面。比如貪心的人,他每說一句話,做每一件事情,他都會帶著貪心。有沒有這樣?瞋恨心也是一樣,如果你瞋恨心很強的時候,你做每一件事情,說每一句話,也會帶著瞋恨心。所以,我們的心所也是帶著自動拷貝的功能,這種功能比電腦病毒的拷貝能力,更靈活、力量更大。

      所以,貪會給我們貪著的心招感苦果。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是我們修行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佛法中說要解脫,解脫什么呢?解脫的就是貪瞋癡,解脫的就是煩惱。這是輪回的根。這也是我們造成不解脫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思惟貪的過患,同時也要不斷地思惟無貪的功德。如果一個人沒有貪,你的生命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你將會過得何等自在?反過來說,一個人被貪著的心所控制,那么他的生命將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貪將會給我們帶來多么大的過患。要這樣不斷地思考,思考無貪的功德。當(dāng)我們經(jīng)過不斷的思考之后,我們就要修,把貪修掉,成就無貪。

      怎么樣才能把貪修掉呢?就是要修習(xí)苦、空、無常、不凈。貪欲就苦的。貪欲就是苦的根本;你所貪的東西都是空的,你什么也抓不住,無所得;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了知一切都是如夢如幻,了知一切是無常的;同時對你所貪著的境界要進行觀想,觀想它的無常,觀想它的如幻如化,觀想它的不凈,要作這樣的觀想。這些觀想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貪,成就無貪。其實修行就是克服這些心理,關(guān)鍵就是在克服這些心理。

      接下來講一講:瞋。

      我們看瞋的定義:

      “瞋者。于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惡行所依為業(yè)。”

      瞋,這個概念我們也是很熟悉。瞋,我們平常叫瞋恨心。它的前提是,它所面對的境界通常是逆境,逆緣。對于逆境、逆緣會生起憤怒、并且想要損害的心理。瞋的所緣境具體地說,就是逆境、逆緣。籠統(tǒng)地說,“于苦苦具”,即能夠給我們帶來痛苦以及制造痛苦的因緣,我們都會生起瞋恨心。

      瞋恨心的生起,當(dāng)然逆緣是一個方面,我執(zh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有的煩惱的生起都有二個基礎(chǔ),一個是無明,一個是我執(zhí)。如果沒有我執(zhí)的人,他是不會有煩惱的,如果沒有我執(zhí),他的這些煩惱將會失去依托的基礎(chǔ)。所以,無明和我執(zhí)是煩惱生起的根,是所有的煩惱建立的根。所以,為什么會有傷害心?因為:你傷害了我,你讓我不開心,你損失了我的利益。因為有一個“我”,我才會不高興,如果我沒有“我”的話,我就不會有憤怒的心,不會有瞋恨的心。所以,我執(zhí)越強的人,越容易起貪瞋癡。還要有瞋的種子。瞋的種子也就是瞋心生起的時候,你具備有這種瞋恨心的潛在的心理力量。如果你沒有這種潛在的心理力量,你也不會起瞋恨心。

      這是瞋恨心生起的幾個條件。

      瞋恨心的表現(xiàn)方式,在隨煩惱里有說到,包括憤怒、恨、惱、嫉妒、損害等,這些心理都是屬于瞋恨心的表現(xiàn)。

      瞋恨心的過失非常重。我們昨天講過了,叫“火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遺教經(jīng)里也說:“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當(dāng)知瞋心,甚于猛火,常當(dāng)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在三毒里邊,瞋恨的這種過失最重,因為它的破壞性最大。我們昨天說的,五千年文明一瞋皆能毀。同樣,你做得再多的功德,一念瞋恨心也可以把它毀掉了。所以,瞋恨心的過失很重。

      我們要通過禪修來對治瞋恨心。怎么樣來對治?我們還是要通過觀察修和安住修,要思惟瞋恨心的過患,同時也要思惟無瞋的功德。這是首先要思惟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不希望給我們的生命帶來過患、傷害。當(dāng)我們作了這樣的思惟之后,我們要修無瞋。

      第一要修無我,要了知我們內(nèi)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都沒有我和我所。人家傷害你,你要觀三輪體空,沒有我和我所,誰傷害誰呢?能傷害和被傷害的人都了不可得。這樣,人家對你的傷害就沒有什么好忍的。真正的忍,是忍無可忍。沒有可以忍的對象,也沒有忍的人,也沒有忍的這一件事情。你從因緣法去看,這個傷害你的人,加上這個傷害的動作,全部把它分析開,解開之后,其實根本就沒有傷害這么一件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一大堆因緣。比如說有這么一個人,這個人不等就是于這個傷害你的人,因為他不一定就是在傷害你,這個人再加上這種心,再加上各種動作,你把它們一個一個分開;同樣作為你的存在,你是作為被人傷害的,作為你的存在你也一樣,你也可以作這樣的一個解析。如果真正能了知這種沒有我、我所的道理,瞋恨心就不容易產(chǎn)生。因為瞋恨心畢竟還是以我執(zhí)為前提,你要對治瞋恨心,就要觀無我。

      然后,還要修忍辱,修慈悲。當(dāng)然,我們剛才講忍辱,真正的忍辱是沒有什么可忍的,如果有忍,那忍辱將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同時還要修慈悲,可以對治瞋恨。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歌利王要割截他的身體,佛陀絲毫都不起瞋恨心。所以慈悲心可以化解瞋恨,不是用瞋恨來化解瞋恨。瞋恨心是不化解瞋恨的,只有慈悲心能化解瞋恨,所以我們還要修習(xí)慈悲心。

      這是第二種煩惱心所。

      第三種:慢。慢心所。

      “慢者。恃己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yè)。”

      我們經(jīng)常會把慢和驕合在一起說,我們常說:這個驕慢心很重,其實驕和慢這是二種心所,定義并不太一樣,但是內(nèi)容和特征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慢,主要是通過和別人的攀比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超過別人、高人一等,這就是慢;驕,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長處,并沒有通過攀比,比如說自己具備某一種特別的能力,對自己的長處產(chǎn)生一種高度的雜著的心理。慢主要是通過比較,在攀比中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種慢的生起,其實它的前提還是我執(zhí)。

      關(guān)于慢的種類,在經(jīng)論里講,有七種慢:

      第一種,慢。比如我和你比較,其實我不如你,但是我覺得比你高,超過你。

      第二種,過慢。其實我們的水平是平等的,可是我覺得我超過你,這叫過慢。

      第三種:慢過慢。本來對方是超過我們,可是我們卻覺得超過對方。

      第四種:我慢。在五蘊色身上執(zhí)著有一個我。

      第五種:增上慢。比如,在修行上本來沒有證初果,卻以為證得了;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卻以為證得了。增上慢和打妄語不一樣的,如果打妄語說自己證得阿羅漢果,實際上沒有,那是犯了根本大戒?墒牵绻窃錾下,屬無犯。因為是自以為,沒有欺騙的心理,是搞錯了,只是自己過分地自以為是所造成的一種假相。

      第六種:鄙慢。有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別人,可是,他覺得:你也沒什么了不起,我也不稀罕,我雖然不如你,但我也看不上你。

      第七種:邪慢。自己本來沒有道德,可是卻裝作很有道德的樣子,高高在上,欺騙別人。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贰<议T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

    華人學(xué)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shù)問題聯(lián)絡(luò)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