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千年,法燈輝映,相傳至今,全賴歷代賢哲大德的‘內(nèi)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正法是‘以心傳心’的。自古以來,諸佛唯傳‘見性心法’,諸祖只是密付‘自性本心’。又,唯傳‘心法’,恐人不信,故傳‘衣缽’,以資證明,由此代代相繼承嗣。
衣缽傳承,源自佛陀在靈山會上傳法給摩訶迦葉,之后歷經(jīng)各時代的傳承,至二下八祖菩提達磨時,東渡來華,為東土初祖。其后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依次相傳。弘忍門下又出神秀與惠能,遂有‘南能、北秀’之分。而后南宗禪又演變成五家、七宗。直到明清,尚有‘臨濟’與‘曹洞’兩宗的弘傳,其余各宗皆已不傳。茲逐一陳述如下:
達磨(西元?-五三五年),為中土禪宗始祖。初到中國,被梁武帝迎請到金陵。終因與武帝機緣不契——‘對面不識’,北渡棲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靜待法緣,一坐九年。后有年登四十的博學善士,名叫神光,前來參謁。初時,達磨端坐不語不理,后一為視神光‘立雪過膝’、‘斷臂求法’所感動,知是法器,遂收其為徒,取名慧可。
慧可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磨答:“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曰:“與汝安心竟。”
慧可聞言,有所省悟,于是‘奉達磨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年,精究一乘’。其后,達磨便將衣法及《楞伽經(jīng)》四卷傳與慧可,即為東土禪宗二祖。傳法偈云:
吾本來茲土,傳法渡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
偈文意思是說:我來到中國傳揚頓教法門,救度迷昧的有情眾生。其后的禪門,將會有一位賢人(六祖惠能)出現(xiàn),從其座下開演出五宗門庭,自然結(jié)成菩提道果。
盛唐時期,中國禪門的“波瀾壯闊”,原來達磨老祖早有預言。
慧可(西元四八七-五九三年),于達磨座下得法。達磨西歸后,一日,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來見慧可,問道:“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慧可答言:“將罪來,與當懺。”
居士過了好一會兒,說:“覓罪不可得。”
慧可說:“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又問:“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
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居士聞言,深有所悟,說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
慧可聞言,知其已悟,許其出家,取名僧璨。過了二的,傳法與僧璨,是為禪宗三祖。傅法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偈文意思是說:眾生本具的清凈本性,緣于因緣假合的三界‘有地’,促使在‘因地’的菩提種子,開華結(jié)晶。其實,在清凈的本性上,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并無菩提佛種,也無心華頓開之事。
迷界眾生,由于無明所覆,愛結(jié)所系,故厭懼煩惱,欣求菩提,終日顛倒妄想。若能契悟一切法‘無生’,則清凈真心本性,人人本自具足,不假外求,自然回歸‘本來’。
僧璨(西元?-六零六年),以居士身得法于二祖,之后隱居皖公山。隋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有沙彌道們,年十四,來向他求解脫法門。
璨問曰:“誰縛汝?”
沙彌答:“無人縛。”
璨問:“更何求解脫?”道信遂于言下省悟。其后,隨侍三祖九年,方得衣法,是為禪宗四祖。傳法偈曰: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偈文意思是說:凡夫眾生的菩提種子雖然尚在因地之中,但是這佛性種子卻可從因地開華結(jié)果。假如凡夫眾生能凈化凡情,不嗔愛妄圖執(zhí)著,則森羅萬象無一不是無生無滅的清凈本性。
道信(西元五八零-六五一年),幼時即因仰慕佛法諸‘解脫門’的殊勝而出家。后來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得其衣缽后,住破頭山(后改為雙峰山)三十余年。
一日,山里有一位種松樹的老人要跟隨他出家。道信說:“你年歲已大,如欲出家,可待來世。”
多年后,道信在赴黃梅的路上遇一小兒,問其姓名,小兒說:“性即有,不是常性。”
再問之,小兒說:“是佛性。”
信又問:“你沒有姓嗎?”
小兒說:“性空故。”
于是,道信當下了知此兒是種松老人的轉(zhuǎn)世。原來,老人接受提示,死前向一洗衣女‘借宿’,女云:“須問父母。”老人說:“你答應一聲即可。”就這樣,未婚的洗衣女便懷孕了。父母認為敗壞門風,就把女兒逐出家門。從此洗衣女以乞討度日,生下此兒。
道信既知此兒來歷,乃商之其母,許其出家,取名弘忍。其后,傳法予弘忍,是為禪宗五祖。傳法偈曰:
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
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
偈文意思是說:凡夫心中的菩提種子,具有開花結(jié)果的性能,故‘因地’能生菩提涅磐之‘道果’,當幻生幻滅的因緣與清凈的本性相應時,表面上看來生滅的現(xiàn)象,卻展現(xiàn)出‘不生不滅’的實相。
有情眾生因無始劫來迷執(zhí)塵境、住心是非,故輪回生死,不得出離。然而,清凈圓明的‘自家寶藏’卻不曾遠離,只要凡人一念回光返照,將妄心中的‘真性’認證出來,當下即得頓悟無生。
此外,道信亦傳法與牛頭法融。《傳燈錄》說:四祖到牛頭山時,看見法融周圍有許多虎狼,便故作恐怖狀。法融見了便說:“你還有這個在?”過一會,待法融進屋里后,四祖就在法融石座上寫一‘佛’字。法融出來欲就座,忽見‘佛’字在座,惶急縮身。四祖說:“你也還有這個在?”聞此言,法融始向四祖請示法要,因而別傳牛頭一支,名為‘牛頭宗’。
弘忍(西元六零二-六七五年),七歲即追隨道信出家,三十年不離師側(cè),盡得其師禪法精要。得法的弘忍,在道信示寂后,定居于黃梅雙峰山東面的憑茂山,所以弘忍的禪法被時人稱為‘東山法門’,親近學習者千人有余,法席隆盛。
弘忍門下有惠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一,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為五祖所默許。其后為說《金剛經(jīng)》,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謂‘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獲得五祖密付衣法,是為禪宗六祖。傳法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偈文意思是說:具凡情的眾生,來世間努力于菩提道種的栽培,于因地上就自然結(jié)生菩提道果。其實,清凈的本性中并無凡情、佛種,也無‘實性’及‘菩提道果’的結(jié)生。
有為世間的一切,但有緣起方便施設的假名——言語、物相、概念,并無實在的體性,甚至連修行、成佛的事,也不能執(zhí)著,否則就無法找回清凈本性。
此外,神秀(西元六零五-七零六年),十三歲出家,年少博學多聞,精通老莊玄學,深入三乘佛學要旨,是一位深通世、出世學的學者。年四十六,參謁忍大師,服勤六年,后被譽為‘東山之法,盡在秀矣’。大足元年(西元七零一年),神秀應武則天的徵召入京,不多時,聲名大盛,被奉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師世壽一百零二歲,后事備極衰榮。神秀一生雖未得忍大師付法,然能為帝王所器重,化導于京畿,既弘揚“東山之法”,作為忍大師的旁系法嗣,應無不可。
禪宗,自初祖菩提達磨五傳至弘忍,其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惠能二派。北宗主“漸悟”,行于北地,并無分派;南宗主“頓悟”,行于南方,盛于中唐以后。尤以惠能門下有南岳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為唐末以降,禪宗的主流。南岳門下出“溈仰宗”、“臨濟宗”;青原門下分“曹洞宗”、“云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臨濟門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于是,“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后,唯“臨濟”、“曹洞”盛行于世。
由以上陳述可知,禪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惠能大師才大放異彩,而后開演為五家七宗。其后發(fā)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獨步當代。太虛大師曾說:“所謂宗門,實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瀾壯闊”。正應驗了“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的預言。
所謂“家風”,就是各宗祖師闡揚自家宗旨,接引后學的獨特風格。各祖師雖同為明心見性者,但因性格不同,因此接引后學的方法就有寬、猛、緩、急的差異。
宗門家風,應以“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為濫觴,中國祖師以棒喝接引學人,最為普遍。“棒”,始于六祖打神會;“喝”,始于馬祖接百丈,其用法皆與“拈花”無別。乃至德山登門便“棒”,臨濟入室便“喝”,百丈的“是什么”,無業(yè)的“莫妄想”,趙州“吃茶”,云門“胡餅”,亦皆與拈花示眾無別。唯祖師隨機發(fā)揮,以接物利生原無一定矩式。至臨濟義玄,設三玄三要、四料簡等,用以勘驗徒眾,接引后學。由于兒孫世代相承,遂形成顯著的家風。略述各家家風如下:
1、溈仰宗溈仰宗有九十六圓相,家風較為溫和,不若臨濟守的猛烈!度颂煅勰俊吩疲“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墻見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禪師《十規(guī)論》說:“溈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合符。”可見其家風之溫和。
2、臨濟宗臨濟應機多用喝,蓋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賓主作用:“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中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禪師謂臨濟禪風為“五逆聞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雷所裂。所以臨濟禪風如鐵槌擊石,火光閃閃;若五雷相鳴,震碎心肝,是以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的美稱。
3、云門宗云門宗的開祖文偃禪師,其禪風即所謂“凼蓋截流”,是取“截斷眾流”、“師徒凼蓋”之意。故云門禪風有如奔流突止的氣慨!度颂煅勰俊肪矶疲“云門宗旨,截斷眾流,不容擬議,凡圣無路,情解不通。”這就是云門的宗風。
4、法眼宗法眼宗創(chuàng)始者清涼文益禪師,其禪風以“六相”及“四料簡”接引后學。“四料簡”即:聞聞(放)、聞不聞(收)、不聞聞(明)、不聞不聞(暗)!度颂煅勰俊肪硭脑“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fā),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diào)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這就是法眼的家風。
5、曹洞宗曹洞宗乃洞山良價禪師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禪師所創(chuàng)。法眼禪師《十規(guī)論》稱“曹洞則敲唱為用”,知其家風一敲一唱,回互綿密,較之峻急之機,頗異其趣。《人天眼目》卷三云:“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所以古的“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語。意指臨濟家風有如指揮百萬師派的將軍,曹洞家風則如經(jīng)營細碎田地的農(nóng)夫。
古人評論五家家風之說為:“曹油叮嚀,臨濟勢勝,云門突急,法眼巧便,溈仰回互。”故知所謂“家風”者,即指祖師接引后學的權(quán)宜方便之法也。
峨山慈棹禪師在月船禪慧禪師處得到印可,月船就對他說道:“你是大器,至今終能成就,從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應發(fā)心再參善知識,不要忘記行腳云游是禪者的任務!庇幸荒,峨山聽說白隱禪師在江戶的地方開講《碧巖錄》,便到江戶參訪白隱禪師,并呈上自己的見解,誰知白隱禪師卻說道:“你從惡知識處得來的見解,許多臭氣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錄,通炯編輯,劉起相重校。又稱《憨山老人夢游集》。為憨山德清語錄的集大成本。收在《禪宗全書》第五十一冊、《萬續(xù)藏》第一二七冊。作者德清,晚年號憨山老人。與云棲鹽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稱為明季四大師。治學范圍極廣博。除佛教經(jīng)論之注疏外,另有關于《老子》、《莊子》、《中庸》等書之注解。
當腦筋清楚,體力充沛的時候,最適合打坐,最好養(yǎng)成每天固定的時間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鐘,如能坐到半小時至一兩小時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語錄 侍者 祖日 編 山門天童大解脫門。豁開衲僧自己。透乾坤無表里。雖然萬古清風八面來。前樓后閣玲瓏起。 佛殿。黃金妙相。驢腮馬嘴。咦。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方丈。橫一丈豎一丈。文殊維摩隔壁抓癢。卓柱杖云。盡大地人不釣自上。 至法座前
禪宗經(jīng)典有哪些?《大般若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簡稱《般若經(jīng)》。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jīng)典的匯編。唐玄奘譯。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jīng)典(即十六會)。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jīng)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后幾個世紀中成書的。一般認為最早出現(xiàn)于南印度,以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梵本多數(shù)仍存。
我國著名高僧虛云大師,是禪門巨匠,是禪宗史上極為罕見的大器之人,是我國佛教繼惠能大師后又一位偉大的覺者。虛云大師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壽120歲,僧臘101年。虛云身受禪門五宗法脈,即:溈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門宗十二世、臨濟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虛云喜禪,他晚年對弟子說:“余于初出家后,自審根器,當從行門人,故習苦行,
打坐是一種養(yǎng)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diào)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yǎng)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nèi)功,涵養(yǎng)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滯,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jié)束后,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jié)合”。
《指月錄》三十二卷。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歷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xù)藏》第一四三冊。
問:靜坐如何入定?入定后應如何?答:靜坐是靜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專有名稱,看你要修哪一禪定,百千法門,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義就是把一個東西定住,念頭像一顆釘子釘住,像一顆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動的,把它定住,擺在一個中心點,專一不動。
茉莉花茶對于懂茶的人來說就沒有什么保質(zhì)不保質(zhì)期了! “b商品不標生產(chǎn)日期與保持期晃能上架銷售的。但這并不適合茶葉類?墒菦]辦法中國的食品法要求必須這么做! ≤岳蚧ú枋怯镁G茶與茉莉花反復窨制
當你已經(jīng)通曉道理與修行的理路,也已經(jīng)知道如何教化眾生,亦即理、教都圓備了。此時,就可了解諸法與諸法之間的所有法相,其實是全歸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覺的心,本性自然而顯露。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樣,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所有的業(yè)障、往昔所造的種種惡業(yè)全部熄滅。
以擁有的欲求看待現(xiàn)前心所對應的是心外求解決苦的方法,借由對苦覺知而生的離苦心去透過佛法所對苦的詮釋,同時也覺悟苦而真的求出離,卻不是暫時或是只單單對外求解決。哪怕是對外求解決也是需要對以往心所依、行為所做思維和轉(zhuǎn)變,更何況要真的離苦求解脫。
禪定,是一個很幽勝深遠的法門。有實修經(jīng)驗的人,一定會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層面的感覺將越深邃,越難以言詮。這種精神層面的感覺,只能透過實修去取證,自然會了解深刻的禪定里面是什么樣的世界。
自己要檢視自己修禪定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利養(yǎng)。如果是,那就是地獄的心。什么是地獄心?當此生此世貪得無厭,下輩子就容易掉入地獄。如果為了利養(yǎng)而修禪定,這就叫發(fā)地獄心?汕f萬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畢,從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鳥,朝飯心同乞食僧。清唳數(shù)聲松下鶴①,寒光一點竹間燈。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喚妻呼多不應! “拙右椎耐砟,是個虔誠的佛弟子。在他的詩集里,有《贈僧五首》之一說:“百千萬劫菩提種,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將何報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諸天眼,清凈無塵幾地心。每歲八關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痹娒独徦喝绱髱煛,并有小序說:“師年八十三,登壇秉律凡六十年。每歲于師處授八關齋戒者九度!北憩F(xiàn)了對于出家人的贊美和欣美。這回輪到他自己坐禪學佛了。
解脫之法的發(fā)現(xiàn)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眾。所以,佛教把這能讓眾生離苦得樂的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為中心,佛陀入滅后,佛教則以僧團為中心。皈依三寶是為了學習正法,正法又須僧團來作良導。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為體、菩提心為相、種種方便方法為用。若是以大悲心為體智慧必然會顯發(fā),悲智運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為相,這樣在依法行事和發(fā)心做事的時候,就不會以顧及而最終是以自我的尋思為顧忌,這樣就會視一切為惡為不如法就會遠離大悲,就不會發(fā)菩提。所以我們要盡量的去成就別人,因為我們明白一切眾生無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無自性,成就的方法也無自性,這樣我們就不執(zhí)著了,因為有執(zhí)著就會有因自我估計尋思而出現(xiàn)的好壞,這些好壞用常規(guī)看上去很對,但是卻遠離了大悲,就不會和無盡功德相應。
人生最寶貴的資產(chǎn)就是人格信譽,他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當一個人具備了這種良好的品行時,他的生活很充實,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不知所措,更不會迷途無歸。
修禪就要平實,老實修,老實參,老實做。不要以神通來眩人眼目。當然有的人在初學佛法的時候,總是以神通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為動力、目標,立這樣的志而去修學佛法。這樣修學佛法,這樣去用功,往往會落入外道的修學當中。所以我們這里切記不要在修禪定中以神通為目的、動力。否則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當然,因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實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點動靜來,這個動靜在哪里呢?其實這個動靜就是你心里面的動靜,還是要息止它。
嚴格來說,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強調(diào)帶有一種自覺的性質(zhì),信眾出于自身的意愿,發(fā)誓發(fā)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這個是“戒”!奥伞睆娬{(diào)了外在強制的性質(zhì),就是說你加入僧團、或者加入教團,或者你加入一個宗教組織,那么你就必須遵守某些規(guī)章制度,你才能是這個這個團體組織的成員,這些規(guī)章制度就是“律”,它帶有一定的外在強制
據(jù)《雜寶藏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這樣一個具有功德的故事!斗鹫f無量壽經(jīng)》:釋迦牟尼佛跟弟子講,在往昔劫的時候有一個象王具有功德。過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時候,動物都會說話,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現(xiàn)在的動物特別愚癡,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樂觀面對生活,心甘情愿去為這個家付出。沒有怨言,沒有計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兒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兒媳婦不孝順也是自己的命。你講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其實都不對,你也不對,他們也不對。一家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jié)果都沒有理。
不必仰望別人,自己亦是風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有嫉妒心。先來看一下佛給出的定義。嫉妒定義: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里面,佛說:“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為嫉妒!
懂“觀自在”者,是自己娛樂自己也。自己娛樂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穩(wěn)定的情緒。去保持著不斷提升的、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保持著美好的心情去幫助、去普度法界眾生。凡人的情緒飄忽不定、難以自控,這是因為其不懂觀自在。
我執(zhí)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體現(xiàn)的越明顯,他的我執(zhí)就會越重。我執(zhí)要靠什么來調(diào)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個人靠感性那我執(zhí)就會越重。假如說我們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來要求自己覺得自己不對,馬上能調(diào)整,其實就是用法來破除我執(zhí)。我們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執(zhí),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資格說要破自
在我們身邊會發(fā)生很多事情,苦的、樂的、好的、壞的…… 但是,不管發(fā)生什么,最后總會有一些轉(zhuǎn)機,這個轉(zhuǎn)機就是菩薩的加被、加持和關照。其實,菩薩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也從來沒有舍棄過我們。因為菩薩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遠、無有分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呵護。
今天是阿彌陀佛誕辰,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是人類幸福美滿的人生期盼和終極價值的最高追求。作為佛教徒,我們過阿彌陀佛誕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彌陀佛,與佛道交感應。阿彌陀佛具備著無量的慈悲和智慧,我們要向阿彌陀佛學習。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彌陀佛圣誕!阿彌陀佛是眾生的慈父,西方極樂世界是眾生的歸宿!阿彌陀佛知眾生苦,時時刻刻思念著我們!今天是他的生日,讓我們通過幾個小問題走進阿彌陀佛的世界,走進阿彌陀佛的懷抱!阿彌陀佛究竟是誰?阿彌陀佛又叫無量光佛、無量壽佛。
某僧剛出家時,早課、晚課、出坡、行堂、誦經(jīng)、打坐等功課樣樣精進,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師上堂開示:無論出家在家,為什么有的人修著修著心態(tài)變了,問題出來了?你們可以捫心自問,當初修學的初發(fā)心是什么,堅持了多久,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又是什么?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