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乘經(jīng),皆以實相為體,所說諦理,了無軒輊。若論機宜,則于無軒輊中,大有軒輊。以一切諸經(jīng),所說法門,皆須自力修習,以至斷惑證真。方有了生死分。凈土三經(jīng)所說,則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雖具惑業(yè),亦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此則一切諸經(jīng)之所未有,乃如來普令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現(xiàn)生,得出六道輸迥之大法門也。而阿彌陀經(jīng),文略義豐,普透群機,其為利益,窮劫難宣。以故自佛說此法門以來,往圣前賢,人人趣向,千經(jīng)萬諭,處處指歸有緣過者,祈勿錯過,則幸甚。
凈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通規(guī)。亦為末法時代一切眾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脫之要道。良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門。無非令眾生出生死。成佛道耳。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能于即生了脫者。雖在正像。尚不多見。況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希少。邪外縱橫之時乎。由是如來預(yù)鑒機宜。特開凈土一門。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于現(xiàn)生往生凈土。上根則速成佛道。下根則亦預(yù)圣流。較彼一代所說仗自力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議。加以眾生信愿行力。則無論功夫淺深。罪業(yè)輕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以故如來于諸大乘經(jīng)。咸皆帶說。如華嚴法華楞嚴等。其專說者。則有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尊佛經(jīng)。此三經(jīng)中。凡彌陀之誓愿。凈土之莊嚴。三輩九品之生因。十方諸佛之贊嘆。悉皆顯示無遺。而阿彌陀經(jīng)。言簡義周。最易受持。由是古人列為日課。無論若宗若教若律。皆于暮時讀誦。是舉天下之若僧若俗。無不以凈土為歸者。然雖如是行持。若不諦審佛祖立法之所以然者。猶然不以求生西方為事。殆所謂日用不知習矣不察者乎。即通宗通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門。不肯仰仗佛力。其志固高。其事實難即生做到。倘惑業(yè)未能凈盡。再一受生。多半迷失。不但所期皆成畫餅。且有因福造業(yè)。后生墮落之虞。由是言之。誠堪畏懼。須知凈土法門。為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與通途法門并論。若不明此義。以仗自力通途法門之義。疑仗佛力特別法門之益。而不肯信受。則其失大矣。佛說難信。蓋即指此。若無此執(zhí)。即誰不信受奉行焉。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無可救藥。凡有具正知見之偉人杰士。莫不以提倡因果報應(yīng)。生死輪回。為挽回狂瀾之據(jù)。精修凈業(yè)求生西方。為究竟安隱之法。一倡百和。無不率從。由是吃素念佛。改惡修善者。日見其多。所可惜者。普通善信。未嘗學問。雖日讀彌陀經(jīng)。究不知所說者為何義?v有疏鈔要解等注。亦非彼所能閱。黃智海居士。利人心切。取疏鈔要解之義。以白話解釋之。俾稍識字者。亦得了知經(jīng)義。由是更加精進。竭誠修持。并以轉(zhuǎn)化有緣。則現(xiàn)生身心清凈。優(yōu)入圣賢之域。臨終感應(yīng)道交。直登極樂之邦。其為利益。莫能名焉。爰書大意。以貢閱者。
民國十六年丁卯夏歷正月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佛以無上妙慧。觀一切眾生。知其根性大小不同。而以方便智、說方便法。為闡提人、說十善。為小乘人、說四諦。為中乘人、說十二因緣。為大乘人、說六波羅蜜。皆對病根。投以良藥。此蓋方便教中不易之典也。復(fù)以徹底大悲。鑒六道群機。識其道緣淺深匪一。以殊勝異方便智。說殊勝異方便法。為上根人、說觀想念佛法。即觀無量壽佛經(jīng)前十二觀皆是也。為中根人、說觀像念佛法。第十三觀是也。為下根人、說稱名念佛法。為最下根、業(yè)重障深人、說臨終十稱念佛、即得往生法。第十六觀是也?梢姺馃o棄人。唯人自棄耳。獨有佛說阿彌陀經(jīng)之信愿持名念佛。尤為方便之方便。殊勝之殊勝。須知持名有二種待法。一者事持。但將阿彌陀佛四字。驀直持去。持至一心不亂。臨終決定往生。即不可以中下根論。二者理持。正持名時。能知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也。心佛不二。即是實相念佛。若加信愿。臨終上品上生。非最上利根者不能。故知持名念佛。普被三根。無機不攝。至圓頓。最直捷。七日成功。片言即證。橫超三界。豎徹五時。誠為希有難信之法門。故感六方諸佛。異口同音。稱揚勸信。釋迦如來。四辯八音所親宣也。經(jīng)中、初則詳陳依正莊嚴以啟信。中則特勸應(yīng)求往生以發(fā)愿。后則正示執(zhí)持名號以立行。一經(jīng)旨宗。唯信愿行。義無馀蘊。文相昭然。嗚呼。時至末法。鈍根者多。五濁繁興。三災(zāi)頻仍。而此經(jīng)者。持誦固多。研詳實寡。雖有云棲疏鈔。靈峰要解。類皆文言法語。自非初機淺識人、能得實益。海上黃子涵之。有鑒于斯。先以淺近苦切之詞。編成白話。說明兩土苦樂形容。俾知此土有三毒四倒六道輪迥之苦。而生厭離。彼國有七珍八德九品蓮華之樂。而生忻慕。詳音彼方。其國無有三途八難。瓦礫泥砂。純以珍寶而為莊嚴。其人無有九惱十纏。死生老病。純以圣賢而為眷屬。庶幾初機人修凈業(yè)者。知所趣向。遂命名曰初機凈業(yè)指南。出數(shù)千部書。風行海內(nèi)?芍^煞費婆心矣。茲仍以淺近白話文字。取諸祖意。解釋此經(jīng)。語甚夷易。事出常談。覽其詞。能識其心。識得心。不待境靜、而心自靜。不提心念、而佛自念。可謂大悲芬陀利。法炬陀羅尼。隨俗而即俗明真。變凈而以凈覆穢。若空谷之答響。洪鐘不待扣矣。噫。道本無言。非言不顯。且此經(jīng)者。我佛不得已而言之也。言有不達。道無以明。是則前祖之疏解。亦不容其已也。言既高深。鈍根難入。今用白話文字。解釋佛經(jīng)。又寧得而已之哉。予故知以白話之淺言。暢經(jīng)中之深義。既甚便于初機。深有裨于法化。俾彼讀者。由淺而知深。即近而悟遠。因是書之言。而知疏解之言。因疏解之言。而悟佛經(jīng)之言。佛言悟矣。信以之而真。愿以之而切。持名念佛之行。以之而相續(xù)不斷。求生極樂之心?捎聸Q矣。
時維民國丁卯夏釋諦閑述于四明觀宗寺之密藏居
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有些方法。不是我們這些根機淺薄的人。能彀做得到的。有些方法。做起來很難。很長久?峙碌炔坏叫蕹晒。修行的心。已經(jīng)退了;蚴切捱沒有修成功。人倒已經(jīng)要死了。還有些方法。做起來。若是不十分明白里頭的道理。往往就要著魔的。只有這個念佛修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方法。最是穩(wěn)當。最是容易。這個方法。凡是大乘經(jīng)里頭。(什么叫做大乘、下邊皆是大阿羅漢一句的解釋里頭、會講明白的)、都帶說著的。若是專門說這個方法的。有三部經(jīng)。一部是無量壽經(jīng)。一部是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一部就是這阿彌陀經(jīng)。前二部經(jīng)。很長的。讀也很不容易。并且經(jīng)的句子。文理很深。所講的道理。同了修行的方法。又不是人人都能彀懂得。都能彀做得到的。只有這部阿彌陀經(jīng)。說得最簡便。最明白。所以念佛的人。都要天天念的。但是佛經(jīng)的文理。是很不容易懂的。雖然從前有許多高明的大法師。把這部阿彌陀經(jīng)。詳細的解釋?上Ф际俏睦砗苌畹。讀書人還可以懂得。若是不懂文理的善男信女們。就不會明白了我看見許多信佛的善男信女們。大半都會念阿彌陀經(jīng)的。但是這些善男信女們口里頭盡管念。究竟阿彌陀經(jīng)。講些什么。念了有什么好處。那就不曉得的多了。有些婦人們。竟然把這部阿彌陀經(jīng)?吹煤茌p的。說道念了阿彌陀經(jīng)。死了去做起鬼來?梢缘值枚嗌馘X用?。這真是笑話了。阿彌陀經(jīng)的好處。說也說不盡。那里只可以抵做錢用呢。況且一個人死了?傄瓮轿鞣綐O樂世界去。才可以免得這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無窮無盡的苦惱。那里可以打這種做鬼的主意呢。我因為可憐這些善男信女們。白用功夫。所以我把這部阿彌陀經(jīng)。一段一段分開了。再把他一句一句。用白話來詳詳細細的解釋明白。并且用兩種方法來解釋。一種解釋。叫做解。就是下面前邊一種小字。開頭有一個【解】字的。這是完全照了經(jīng)的字句。簡簡單單解釋的。但是有好多地方。只不過照字句解釋。還恐怕不明白。一定再要把他的來根。大略說幾句。才會懂得的。這種的解釋。就是下面后邊一種小字。開頭有一個【釋】字的。若是讀這本經(jīng)的人。只要曉得些大略的意思。那末只要看【解】。倘然要曉得明白些的。那末看了【解】。冉看【釋】。都可以隨便的。不過我雖然用白話來解釋。但是我仍舊照了從前許多很高明的大法師。用文理來解釋的話。把他改做白話罷了。并沒有一句。照我自已的意思解釋的。還恐怕有不妥當?shù)牡胤健=倘丝戳。倒反誤人。所以又請了普陀山的印光老法師改正過的。你們讀這本經(jīng)的人。可以放心。不會還有錯誤的了。但愿你們看了這本白話解釋的阿彌陀經(jīng)。大家照這本經(jīng)上所說的方法一心一意的。相信西方真有這種極樂世界。時時刻刻。發(fā)出愿心來。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只消天天念佛。一定可以去的。念佛越念得多越好。自己念了。還要勸勸你們的父母兄弟。親戚朋友。大家都發(fā)心。一同做善人。一同念佛。一同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平常時候。各種善的事情。都要去做做。各種惡的事情。一些些也不要做。那末一定會成功的。若是我說了說謊。騙你們。我死了去到閻羅王那里要受拔舌的罪的。你們相信了我的話。將來我同你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做阿彌陀佛的弟子同了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許多的大菩薩。還有往生的許多最上等的善人。(往生的往字、就是去字的意思、往生、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常在一塊兒。親近阿彌陀佛。聽佛說法。就可以漸漸的修行。漸漸的進步上去。一直到成佛的地位了。你說這一個方法。好不好呢。若是曉得了這樣的好方法。那個還肯讓旁人去得。不愿自己得呢。既然要得這樣的好那就請你們大家。發(fā)起認真切實的心?炜斓哪钇饋。快快的照這種方法做起來。就決定可以得了。
凈土宗以阿彌陀佛因愿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為軸心,建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圣凈二門、要弘二門之教判體系,確立一心五念、正雜二行、正助二業(yè)等心行業(yè)規(guī)范;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愿生彌陀凈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以「本愿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yè)成,現(xiàn)生不退」為特色。
因果啟示所謂因果,因是能造作、產(chǎn)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由佛教的緣起論產(chǎn)生了因果理論,因果理論是佛教輪回解脫理論的基礎(chǔ),隨著佛教的發(fā)展而對因果理論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賢令登彼岸
香 贊 凈三業(yè)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養(yǎng)真言 本師圣號(三稱) 彌陀圣號(三拜) 蓮 池 贊 海會佛菩薩圣號(三稱) 開 經(jīng) 偈 經(jīng)題 法會圣眾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fā)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師教導(dǎo)的方法!栋浲咏(jīng)》一遍,往生咒三遍,贊佛偈一遍,念誦佛號百聲千聲萬聲,隨自己閑忙而定。菩薩名號各三聲或十聲,后發(fā)愿回向偈一遍。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佛說阿彌陀經(jīng)(一遍)往生咒(三遍)南無阿彌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應(yīng)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李昌齡著,歷代刊印傳播者眾多,到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旨在勸善,簡稱《感應(yīng)篇》,內(nèi)容融合了較多的傳統(tǒng)民族思想,樹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確形象,許多內(nèi)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常念太上感應(yīng)篇,自有護法之神護持。心境開闊,惡念不生,不受煩惱,常得清凈。
《蓮池大師七筆勾》詞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
《印光文鈔全集》共三冊,將《印光法師文鈔》初、續(xù)和第三編卷一中的書信錄集為上冊。將第三編卷二、三、四中的書信錄和初編中的序合為中冊。
禪宗和凈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兩個,他們都是大乘佛教。禪宗是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時,才以頓悟法門為主,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如此。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說,禪宗的最獨特之處就是以心印心,能讓你在一剎那頓悟佛的境界。 但這種法門只有極少數(shù)禪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難度極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說禪宗法門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凈土宗的教義最簡單,可以概括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凈土的存在,發(fā)愿往生凈土,念南無阿彌
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藪槃頭菩薩 造 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 注解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薄半y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
。ㄒ唬┠蠠o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二)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三)南無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閑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梵文sukhavati,藏文dewachen)又稱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化現(xiàn)出來之凈土,位于西方。極樂凈土距離人們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極樂凈土沒有三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慳貪是餓鬼的因,嗔恚是地獄的因,愚癡是畜生的因。
《大寶積經(jīng)》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篃o論經(jīng)歷多長的時間,自己所作的善業(yè)、惡業(yè)都不會消亡,這些業(yè)、因遇到合適的緣,就會感受相應(yīng)的善惡果報。就像種子是因,合適的水、土、陽光、溫度、空氣為緣,因緣相遇就能生長、開花、結(jié)出相應(yīng)的果。我們所做的業(yè)也是一樣,我們已造作的善與不善的業(yè),必定會感受苦樂的果報。
人們乍一聽到凈土的景象,多數(shù)都不相信,這不奇怪,因為人們都局限于眼前的見識,于是認為那些眼前見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窮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廣大廈的清凈呢?在小鍋小碗里吃殘湯剩飯的人,哪里知道有豪華餐廳的美食呢?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滿,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壯成長,老人健康長壽,事業(yè)蒸蒸日上;我們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悅了,遇到不順的事就煩惱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沒了,把好事都修來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儀軌,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臨終關(guān)懷,告訴大家從病人臨命終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時,這段時間之內(nèi)該如何正確處理,以幫助病人順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們?nèi)绾翁幚硭勒叩暮笫,及如何紀念亡人?
崔成貴老人,一九一六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靈丘縣東河南鎮(zhèn)東窖村人,二〇一六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二日坐著安詳往生。
徹悟大師(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國凈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俗姓馬,名際醒,字徹悟,號夢東,京東豐潤(今河北省豐潤縣)人。乾嘉時人。一字訥堂。父諱萬璋,母高氏。大師幼時聰慧穎異,長而喜好讀書,儒家典籍,四書五經(jīng),靡不遍覽。兼善作詩、詞、賦,甚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師(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蔣。父親蔣全昌,是江蘇宜興一帶老一輩的儒者,與憨山德清大師為友。憨山大師圓寂后三年,時為明熹宗天啟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蔣全昌夢見憨山大師進入室內(nèi),而生下兒子,因此將他命名為夢憨。等到行策年紀稍長時,父母親相繼逝世,于是發(fā)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師(1861年夏歷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nóng)歷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當代凈土宗高僧,蓮宗第十三祖。陜西郃陽人,俗姓趙。名圣量,字印光。別號常慚愧僧。少治儒學,喜讀程、朱之書。曾排佛,遭目失明,繼而猛省,轉(zhuǎn)研佛典,以至誠所感,目疾獲愈。年二十一,至終南山南五臺,歸依蓮華洞道純長老出家。
省庵大師(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時,名實賢。字思齊,號省庵,江蘇常熟一帶時姓人氏的子弟。從小不吃葷腥。出家后,參究念佛者是誰,有所省悟,說:“我的夢醒了!”后來閉關(guān)于真寂寺,其間三年,白天閱讀藏經(jīng),晚上課誦佛號。曾經(jīng)到山禮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眾,廣修供養(yǎng)。在佛前燃指,發(fā)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師(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鐘,江蘇吳縣人。父親持誦大悲咒,夢見觀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時以孔孟圣學自我期許,曾經(jīng)著作文章批判佛教,總共有數(shù)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閱讀云棲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論著焚毀。年二十歲時,讀《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因此發(fā)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誦佛名。
嚴格來說,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強調(diào)帶有一種自覺的性質(zhì),信眾出于自身的意愿,發(fā)誓發(fā)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為準則、道德規(guī)范,這個是“戒”!奥伞睆娬{(diào)了外在強制的性質(zhì),就是說你加入僧團、或者加入教團,或者你加入一個宗教組織,那么你就必須遵守某些規(guī)章制度,你才能是這個這個團體組織的成員,這些規(guī)章制度就是“律”,它帶有一定的外在強制
據(jù)《雜寶藏經(jīng)》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這樣一個具有功德的故事!斗鹫f無量壽經(jīng)》:釋迦牟尼佛跟弟子講,在往昔劫的時候有一個象王具有功德。過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時候,動物都會說話,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現(xiàn)在的動物特別愚癡,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樂觀面對生活,心甘情愿去為這個家付出。沒有怨言,沒有計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兒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兒媳婦不孝順也是自己的命。你講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其實都不對,你也不對,他們也不對。一家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結(jié)果都沒有理。
不必仰望別人,自己亦是風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有嫉妒心。先來看一下佛給出的定義。嫉妒定義:在《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里面,佛說:“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為嫉妒!
懂“觀自在”者,是自己娛樂自己也。自己娛樂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穩(wěn)定的情緒。去保持著不斷提升的、源源不絕的生命動力,保持著美好的心情去幫助、去普度法界眾生。凡人的情緒飄忽不定、難以自控,這是因為其不懂觀自在。
當你已經(jīng)通曉道理與修行的理路,也已經(jīng)知道如何教化眾生,亦即理、教都圓備了。此時,就可了解諸法與諸法之間的所有法相,其實是全歸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覺的心,本性自然而顯露。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燈能照千年暗一樣,只要我們有正覺的心,所有的業(yè)障、往昔所造的種種惡業(yè)全部熄滅。
以擁有的欲求看待現(xiàn)前心所對應(yīng)的是心外求解決苦的方法,借由對苦覺知而生的離苦心去透過佛法所對苦的詮釋,同時也覺悟苦而真的求出離,卻不是暫時或是只單單對外求解決。哪怕是對外求解決也是需要對以往心所依、行為所做思維和轉(zhuǎn)變,更何況要真的離苦求解脫。
我執(zhí)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體現(xiàn)的越明顯,他的我執(zhí)就會越重。我執(zhí)要靠什么來調(diào)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個人靠感性那我執(zhí)就會越重。假如說我們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來要求自己覺得自己不對,馬上能調(diào)整,其實就是用法來破除我執(zhí)。我們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執(zhí),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資格說要破自
在我們身邊會發(fā)生很多事情,苦的、樂的、好的、壞的…… 但是,不管發(fā)生什么,最后總會有一些轉(zhuǎn)機,這個轉(zhuǎn)機就是菩薩的加被、加持和關(guān)照。其實,菩薩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也從來沒有舍棄過我們。因為菩薩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遠、無有分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呵護。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