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又是新的一天,讓我們多聞多思,腳踏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開開心心,福慧增長!昨天我們一起學(xué)習(xí)了“經(jīng)行”,今天來談?wù)劊豪@塔。
塔是梵語塔婆的略稱,華言高顯處、功德聚等。塔分圣人塔、凡夫塔。圣人塔包括佛塔、聲聞塔和辟支佛塔。恭敬、禮拜能獲得福報的是圣人塔。在圣人塔中,佛塔又是最殊勝的。佛塔是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主要有舍利塔、發(fā)塔、爪塔、牙塔。
佛在世時,很多道俗弟子,都會向佛請頭發(fā)供養(yǎng),裝在金銀等小塔中,隨身持行。依《四分律》記載,佛在世的時候,發(fā)塔是最早出現(xiàn)的。緣起是,當時有一位王子,出征前向佛求索頭發(fā)帶在身上。王子得勝回來后,就建了佛的發(fā)塔。
《華嚴經(jīng)·凈行品》云:“見佛塔時,當愿眾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這是說,見到佛塔的時候應(yīng)當發(fā)愿:愿一切眾生,都如佛塔一樣尊貴,得受人天的禮拜供養(yǎng)。
實際上,作為佛弟子,除了恭敬佛塔、三寶外,還要恭敬、尊重他人。不輕視他人,也是得到他人恭敬之因。再者,最不可忽視的是,尊重自己的善根、佛性。“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只有精勤修學(xué)佛法,解脫成佛,才對得起自己的佛性,不辜負諸佛菩薩的拔濟。
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觀仰佛塔的時候,應(yīng)如是發(fā)愿:“敬心觀塔,當愿眾生,諸天及人,所共瞻仰。”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佛的功德,受到諸天及人的瞻仰。
瞻視佛塔的時候,應(yīng)起虔敬之心,念想諸佛的功德,高過須彌,深于巨海。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每個人自身都藏有無價珍寶。愿所有聞到佛法的人,都能以虔敬心,借助三寶、佛塔的殊勝境緣,開發(fā)自身本有的佛性寶藏,早日成就佛道。
當我們頂禮佛塔的時候,應(yīng)當發(fā)愿:“頂禮于塔,當愿眾生,一切天人,無能見頂。”這是說,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的無見頂相。佛頂有像發(fā)髻形肉塊隆起,稱為肉髻相。于此相中,一切人天不能見到頂點,故名無見頂相。
佛塔是敬田,如果能夠虔誠地禮敬佛塔,就能獲得無量福德,同時也是得無見頂相的因行。恭敬禮拜佛塔的功德非常大,佛說:“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我們雖然沒生在佛世,但如果有因緣親睹佛塔,一定要虔誠禮拜,恭敬供養(yǎng),好好發(fā)愿。
所謂右繞于塔,是說在佛塔旁經(jīng)行時,要以佛塔為中心,圍繞著佛塔向右旋轉(zhuǎn)而行。按照印度民間的風(fēng)俗,右繞表示隨順、吉利,左繞表示逆、乖違、兇險。因此,當菩薩右繞佛塔的時候,就應(yīng)借助這個事相來發(fā)愿:“右繞于塔,當愿眾生,所行無逆,成一切智。”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隨順佛的教法而行,沒有違逆,獲得一切智慧。
繞塔是一種修行方法,有著一定的儀則。《三千威儀經(jīng)》云,繞塔有五點注意事項:一、要低頭看視地面。二、不得蹈殺地上的蟲蟻。三、不得左右顧視。四、不得在塔前的地上涕唾。五、不得與人講話。
《提謂經(jīng)》云,于塔前散花、燒香、燃燈、禮拜,即是供養(yǎng)。佛說右繞于塔得五種福報:“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聲。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
《佛說右繞佛塔功德經(jīng)》也講述了右繞佛塔的種種功德,如:“在在所生處,遠離于八難,常生無難處,斯由右繞塔。儀貌常端正,富貴多財寶,恒食大封邑,斯由右繞塔……”這是說,右繞佛塔的功德非常殊勝,可感得在在處處遠離于見佛聞法的八種障難,常常生在無難之處。又可以獲得舉止優(yōu)雅、相貌端正、富貴多財、飲食豐盛等果報。
我們繞佛塔,常是三匝。三匝,即按順時針繞塔三圈,表示清凈三業(yè),得值三寶,除貪嗔癡三毒,滅三惡道。
繞塔,就事相來說,是指身體巡繞外在有形之塔。約理來說,塔代表心,繞塔正是提醒我們,當修覺悟之行,令正法巡繞于心,念念不停。過去諸賢圣都修行此道法,直至涅槃。
佛道是如來歷劫所行的殊勝之道,也是每位佛弟子盡未來際要走的路。只有勤求無歇,才能快速達到目標。因此,借助于繞塔三匝的事相,我們應(yīng)當如是發(fā)愿:“繞塔三匝,當愿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精勤不懈地追求佛道,不論遇到怎樣的境緣,內(nèi)心都毫無懈怠、停歇。
最后,讓我們以古德的一首偈來共勉: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就在靈山塔下修。
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如瑞法師
圣嚴法師,佛學(xué)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xué)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圣嚴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zhì),建設(shè)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guān)懷任務(wù),以關(guān)懷達到教育目的。圣嚴法師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釋星云1927年-),俗名李國深,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出生,原籍中國江蘇江都,其信徒常稱之為星云大師,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星云大師是佛光山開山宗長,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200余所道場。
《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全書共分四部,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乜瘛罚弧蛾庲s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歸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xiàn)居士身
每個人晚上睡覺時,從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著,中間起碼有5到10分鐘的時間。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幾分鐘,基本是在妄想與昏沉當中度過。這樣帶著妄想睡覺就容易做夢,引起睡眠質(zhì)量越來越差。而學(xué)佛的人,懂得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住在烏敏島時,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準養(yǎng)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丟給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處理,于是把門鎖上后就離開。隔天,當我把門打開時,它很快的從里面沖出來。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把它鎖在屋內(nèi),之后四處查看,卻發(fā)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里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后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創(chuàng)期,佛教沒有佛菩薩像,僅雕刻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佛陀圓寂前曾經(jīng)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佛弟子們從內(nèi)心尊重他的人格,
現(xiàn)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總是吵架,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太多惡口的業(yè)所招感的。對于惡語傷人這種惡業(yè),有的人會拿直爽來做擋箭牌,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說“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借口。
吸煙,我們是不允許吸的,好像僧人戒律當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有沒有相應(yīng)的呢,比如我們這種五辛,吃肉吃五辛,這些擾亂心性,斷大悲種性,我們修學(xué)菩提道,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薩戒里規(guī)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許。辛辣的東西增長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東西,
世尊在《觀經(jīng)》第九觀跟我們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講“八萬四千相好”,這是就大乘而言。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就小乘而言。事實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這是“修因感果”,還是不離開“
這沒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這是我們妄念的產(chǎn)物,實際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白天的清醒仍然還是在夢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夢,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但往往睡眠的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處在一種休息狀態(tài),然而我們深層意識、獨頭意識還在起作用。所以我們?nèi)绻高^念
雜念是病,佛號是藥。我們無始劫來,被無數(shù)妄念所纏繞,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將雜念剿滅,這得經(jīng)過一個刻苦精修的過程,方能太平。所謂“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問:輪回是看不見的,應(yīng)如何理解呢?濟群法師答:輪回,其實是內(nèi)心迷惑的顯現(xiàn),根源就在我們的心。換言之,在我們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眾生的心理特質(zhì),當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現(xiàn)出流轉(zhuǎn)輪回的種種狀態(tài)
修習(xí)依止法,能為學(xué)人帶來哪些殊勝利益呢?《道次第》總結(jié)為九點。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識,能使我們迅速接近佛果。
現(xiàn)實中,不少佛子對“解脫”一詞心存偏見,似乎這就是“自了”的代名詞。當我們說到解脫時,許多人會覺得這個目標似有小乘之嫌。因為我們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薩學(xué)人自居,理應(yīng)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己任,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解脫。
佛,就是覺者,意味著生命的徹底覺醒。反過來說,眾生就是迷者,是處在顛倒迷惑的狀態(tài)。但我們不必氣餒,因為佛陀已經(jīng)告訴我們轉(zhuǎn)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現(xiàn)在這個世間的最大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zhì),具有自救的能力。
禪修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培養(yǎng)正念,把心帶回到當下。這樣,我們才能從情緒和妄想的纏縛中脫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帶回當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xué),也就是三種導(dǎo)向智慧的途徑。其中,又以戒為基礎(chǔ),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dǎo)下形成的。錯誤的觀念,正是負面情緒產(chǎn)生的土壤。
所謂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內(nèi)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頭是什么時候生起,又是什么時候占據(jù)我們的心。
很多人都在說,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浮躁表現(xiàn)在哪里?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
《楞嚴經(jīng)》云:“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敝^一切圣賢,能轉(zhuǎn)萬物,不被萬物所轉(zhuǎn),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zhuǎn),好似墻頭上的草,東風(fēng)吹來向西倒,西風(fēng)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阿彌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學(xué)習(xí)鼓勵的時候。我們學(xué)習(xí)《凈行品》文殊菩薩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護念和護念他人。
叢林里,其中一棵樹長得比其他同類來得高大,就可以說這棵樹“出類拔萃”;山岳在群山中顯得高峻特出,這也算是“出類拔萃”。人群里,才華出眾,優(yōu)點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類拔萃”。
說到吃飯,有人為飽腹而食,有人為美味而食,修行人則是為維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習(xí)止觀,在住處條件講,須住在較寂靜的地方。最初修習(xí)止觀的人沒有一個寂靜住處,從無始以來本自散亂的心就很難調(diào)柔靜定。
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tài):是帶著貪心在吃?還是帶著嗔恨心在吃。吃飯原始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為了我們的色身得以維持。
現(xiàn)在的社會,尤其令人感受到這種身心不調(diào)和的狀況。因為身、心不得調(diào)和,所以造成社會不調(diào)和,這都是惡性循環(huán)的病態(tài)。
《楞伽經(jīng)》上說:“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也就是說,在所有的法門當中,在十方諸佛所說的法要當中,都強調(diào)如何調(diào)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當中這是第一位的。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fā)出來,則;酃麍鬅o量!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dǎo)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分智慧,也要教導(dǎo)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進修慈悲與智慧。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生活的軌道里轉(zhuǎn)開了:上學(xué)、考試、升學(xué)。就業(yè)、婚配、生兒育女,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沒有喘息的機會,總是要你往前走,總是要選擇,或者這樣或者那樣。
未來在哪里?我們稀里糊涂地來到這個世界,稀里糊涂地過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離開——這就是多數(shù)人的現(xiàn)實。我們不知道,一旦錯失今生,接著又是長劫輪回,很難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學(xué)佛,就是幫助我們把握這一難得易失的寶貴人身,通過對自身的認識,來改造它,升華它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贰<议T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