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學佛之人要踏上成佛之道,從凡夫到成佛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祗劫。當我們制定學佛的目標有理論上的目標跟事修上的目標,理論上的目標我們的終極目標一定是成佛,然后我們今生的短期目標就是了脫生死超凡入圣,理觀上有了這兩大目標,一個是長遠目標,一個是今生的目標,在事修上就會比較具化。我們?nèi)绻滦奘腔\統(tǒng)的,沒有具化的,對修行是不吉祥的,因為事情是不能模棱兩可,當下要做什么?但是事修必須要一步一步來,每個修行的人都是從最基礎(chǔ)一步一步往上走,按唯識的次第來講,就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總共五十二個階位,就是我們依止的一個準則。
我們第一步很多人都是在起信,對佛法產(chǎn)生信仰,我們會去做早晚課誦,會去誦經(jīng),會去做一些布施、持戒等等的功德。事修當中我們很重要是要找到一個參照物,如果自己是一個果位很低的人,但是你的參照物是一個果位很高的,在行持的過程當中你就很容易有挫敗感,容易否定自己,說明事修上我們不合理。這個時候要找到一個我們前面的目標,是摸得著可以觸手可及的一個目標。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同參道友或者是說有師長,這個時候以你的同參道友修的好的作為標準,慢慢的引領(lǐng)著你一步一步往上攀。
當你走到更高高度的時候,可能一些想法也改變了,目標人物是可以一步一步跟進,但是你思想上的理觀的目標一定是要圓滿,這兩者一定要分開,不要搞顛倒了,事相上要求自己很嚴格,甚至弄到自己根本就做不到。有很多人說我每天要拜三百拜,他這個目標定得很好,但是做起來的時候,有時候就會有挫敗感會否定自己,這個目標是說明定的不合理。
我們每天的功課要根據(jù)我們自身的因緣,因為每個人的福報不同,福報大,每天學習的時間就多一點,修行的時間就多一點,但是有些福報不夠,它的時間是有限的,就在有限的時間當中做合理的安排,修行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安排到你的日常行程當中,如果排不進你的日程安排,修行是不會成功的,只是跟佛門結(jié)個緣,如果把它排到日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把它當做主,把其他的當做次,修行這個態(tài)度上就正確了,態(tài)度是會決定結(jié)果的。我觀察了很多弟子當中,有些人覺得空余之時學學佛,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qū)W學佛,要臨時抱佛腳,像這種學佛的人他是信愿型的,有求的時候用用,日子過的平順一點的時候,那就忘記了,這種就把他定性為信佛的人。
但是學佛的人是要朝著佛陀圓滿的目標而去,要從腳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們就像受五戒,我今年受一戒,明年受一戒,后年受一戒,你就在增上,事修就會離你想要到達的目的地就越來越近了。但是有些人模糊的覺得自己修的挺好的,但是沒有一個事相上具化的數(shù)據(jù)來衡量自己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很難拿捏的,光是指導我們事修,事修也是有一步一步向前的一個指標。當五戒受持圓滿以后,我們可以求受菩薩戒,這樣一步一步往上走,離道就越來越近,這個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戒的功德,還有定的功德。
我們散亂的心越來越能聚集,能安靜下來,能獨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還有慧解上煩惱是越來越少,很多事情想不通的一轉(zhuǎn)念就能想通了,外在很多事情看不慣的慢慢的都看順了,周邊的人際關(guān)系也慢慢的和諧了,以前不好相處的人,現(xiàn)在反而能相處了。我們要衡量自己一定是要從戒定慧三個方面來衡量自己的功德力有沒有增長。一個修行的人,你看他表面功課越做越多,但是他煩惱越來越多,這個方向就錯了。但是有些人覺得很多事情看開了,好像有一點點小智慧,但是形式上都不做,這個人也是會出問題的,執(zhí)事昧理,就會增長愚癡,執(zhí)理費事就會增長邪見的,真正修行的人一定要做到事理圓融。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如是我聞報德寺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guī)矩來,作個參考。(一)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么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xiàn)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怪T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并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么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設(shè)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如果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的話,我就不成佛!驹O(shè)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西方凈土中的天人(指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后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網(wǎng)經(jīng)》中的五葷 《梵網(wǎng)經(jīng)》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2、《楞嚴經(jīng)》中的五葷 《楞嚴經(jīng)》曰: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
如何燒香?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yǎng)。二、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三、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yǎng)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yǎng)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yǎng)僧)、合掌(供養(yǎng)一切眾生,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叵蛸识,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叵蛸嗜蟠绕兴_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雖然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有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的動機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某一個廟門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高香,祈禱佛菩薩說:“觀音菩薩呀、佛菩薩呀,我的兒媳婦對我不好,讓她早早受到懲罰吧!”這哪里是在學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這種東西簡直是離佛教千里之遙。還有這樣說的:“神佛呀,讓我賺多少多少錢吧,我拿著多少多少錢來給你燒高香……”這些是要佛菩薩替你出氣、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內(nèi)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學習舍棄慳吝之私念,但布施的來處,必須是清凈的,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同時施者心不驕慢,受者心懷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的清凈布施。
未來佛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那彌勒佛為什么被稱為未來佛呢? 從他出家為僧開始一直廣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它是慈悲、寬容、樂觀的化身,他總是一副笑呵呵的
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為觀音菩薩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廣的意義與功德,普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一說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的意思,為西藏佛教徒向蓮華手菩薩祈求未來往生極樂時所唱的咒語。
釋迦牟尼佛,亦稱“釋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兒子,母親名摩耶!搬屽饶材帷笔欠鸾掏綄λ淖鸱Q,其實他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漢譯為“一切義成”。悉達多太子降生于公元前6世紀中期的古印度。當時的風俗,女人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回
善信問: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如何知道一個人有大福報?覺火法師答:阿彌陀佛!福有三種:持戒福,布施福和修定福。這三點都具備了,說明福報深厚。哪怕是具足其中一點,也證明很有福報?梢詮漠斍暗臓顟B(tài)看得出。
善信問:阿彌陀佛!頂禮師父!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我們不能?覺火法師答:阿彌陀佛!是啊,同樣是心,我們的心用來向外求攀緣造業(yè),而圣人向內(nèi)求功德莊嚴。兩個不一樣的操作就產(chǎn)生天地迥別的人生。我們?nèi)松錆M了業(yè)障走在輪回里,煩惱重重,人在煩惱,身不由己。
愿生凈土的佛念不能沒有,隨著生活事情的繁瑣應(yīng)對和忙于工作,甚至所做利他的事情的建立,一定要在早上起床和忙完一天所做事情的時候,或是在所做事情階段之間的時候一定要念佛。特別是自己的時間更要念佛,因為平時所做也要念佛,因為平時念佛所應(yīng)對的事情太多。
佛教講求智慧,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要懂得佛法,明白輕重、是非,要權(quán)衡利害。在還沒有到達無分別智慧的時候,必定還是有是非、好壞,需要去權(quán)衡、分別。布施結(jié)緣,心香一瓣固然能盡虛空、遍法界,能獲得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對象、方法也很重要。就如現(xiàn)在不少人假借
說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還有放下、放開、放手、放心……,佛門里,對于眾生一味執(zhí)著,抓得緊緊的態(tài)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勵大家要放松一點。放松,也不只是在禪堂里才放松,隨時隨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過得很緊張,吃飯吃得很緊張,誦經(jīng)誦得很
善信問:阿彌陀佛!頂禮師父!能不能用什么方法將過去的記憶抹掉,我不想老是活在過去。覺火法師答:阿彌陀佛!記憶的影像就是我們內(nèi)心對人事的執(zhí)著相,你越是在意它,就是在加強記憶,給它力量,自然就忘不了。最好的方法不是抹掉記憶,更不是忘掉。
善信問:阿彌陀佛!頂禮師父!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覺火法師答:阿彌陀佛!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眾生根基習性萬千,所以法門也就無量。也就是說,法是平等,但說要當機。才能更好利益眾生。念佛一法非大善根福德之人是不能修習的。
大乘佛法是以利益安樂眾生為信仰的,所受的苦是應(yīng)當受的,這樣才能了知眾生的苦,而視一切眾生如母,以此受而念一切,行一切皆是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所做一切的善是覺悟的善。
供養(yǎng)最殊勝,以七寶無價寶供養(yǎng)顯發(fā)恭敬具布施。但是不是攀比供養(yǎng)比富貴,是虔誠隨緣隨份恭敬虔誠不分別供養(yǎng)。要用供養(yǎng)的因緣度眾生使令眾生生善種善根,不讓他人在你供養(yǎng)的因緣上看到商機去賴佛偷生輕慢佛法。
古代有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決意前往南海拜訪南隱禪師,同時尋求禪的道理。南隱禪師見到有客人來,準備了茶水招待學者。南隱禪師將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滿出來,南隱禪師還繼續(xù)倒。學者見狀嚇了一跳,著急地阻止南隱禪師:“南隱禪師,茶水都滿出來了,別再
一日,道明禪師問座主:“座主講什么經(jīng)?”座主回答:“講《涅經(jīng)》。”道明說:“那我問一段禪義可以嗎?”座主說:“可以。”道明便舉腳向空中踢去,又吹了一吹,然后問:“這是什么禪義?”座主說:“經(jīng)中沒有這個禪義!钡烂髡f:“真是個說謊漢。這是五百力
不嗔,嗔習最不易除,“一念嗔心,能開百萬障門”?刹晃吩!——弘一法師《改過十訓》什么是嗔?嗔包括一切及各程度的郁悶、煩躁、生氣、排斥、反感、厭惡、嗔恚、吝嗇、嫉妒、追悔、憂愁、悲傷、痛哭、惡念、仇恨、惱怒、怨恨、暴怒、毀滅等負面情緒。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弘一法師《格言別錄》弘一法師有一句著名的偈語:“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容;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贝髱熞簧荚谏眢w力行地踐行著這條人生至理。
五蘊是佛教教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有時也指一般的物質(zhì)和精神現(xiàn)象,但主要還是有關(guān)人或人的身心現(xiàn)象構(gòu)成要素的一種理論。
緣起論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chǔ)。它所回答的是有關(guān)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怎樣形成和變化的問題。具體到人生過程是如何形成和變化的問題上時,緣起論也會相應(yīng)地轉(zhuǎn)變?yōu)槭蚓壵摗?/p>
印祖有一筆名“常慚”,一生自稱“常慚愧僧”。常思己過,對不起自己叫慚,對不起別人叫愧。印祖說,“抱著慚愧二字,可作入圣階梯!睘槭裁茨?常懷慚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惡。故能“轉(zhuǎn)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錯誤,升華自己身上,心無旁騖地朝著目標前進。越是這樣的人,越不會和爛人爛事、小人小事糾纏,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現(xiàn)實的流言蜚語糾結(jié)。
過去,有一個叫鄭黑的人,聽人家說學習佛法能得財富。于是,他跟別人學習了佛法,也讀了很多經(jīng)書! 〉牵麑W習之后,高大狂妄,知見不正,佛陀所教導的利益眾生之舉他一點都沒有去做。別人在行善積德利
有時候可能你會得到別人的幫助,交上好運。如果你能因此抓住機會,提升自己,好運也許就會延續(xù),你的未來就會得到改變。但是,如果你一味依賴于別人,等待別人一次次幫你,助你,提攜你,那么,你必須知道,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