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垢地”就是很清凈的境界。何謂“垢”?也就是垢穢——對人我有分別心,自以為了不起,總是認為:我的學歷比你高,什么都比你強,愈比愈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像這樣,心就會常常有垢穢染著。心地若能凈化,去除這雜念,才能進入“離垢地”。也就是心田中完全是純凈的好種子,不要摻雜一些不好的東西。
若能以智慧來觀察大乾坤(天地)及自己的小乾坤(身體),就會發(fā)現:我們這個小乾坤,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世間最污濁、最臭穢不凈的就是這個身體;同時,也是最不保險、最不安全的。因為不論是社會、國家的動亂或山河大地的“四大不調”,都對人們有最直接、最大的影響……
例如一有“大地震”時,大家就會趕緊逃避。為何要逃呢?因為怕大乾坤的地大不調,會使我們這個小乾坤受到傷害。小乾坤的“地大”就是筋、骨、肌肉等硬質的東西;這些筋骨組織再強健,也抵不過山石泥土的巨大力量,所以,我們會怕大乾坤的變動或是人為意外的變故。
例如,一位在慈濟醫(yī)院急診室服務的志工,就曾提出一件個案。她有一次在值勤時,救護車送來了一家人。他們開車出游,車子忽然在半路上爆胎,先生緊急煞車后,方向盤失控、撞上路邊的民房。結果,不僅整部車全毀了,一家五口也都受了重傷。
我問她:“看到那種景象,你會害怕嗎?”她說:“不會。不過,覺得人生真是無常!好端端地坐在車上,怎會想到車子忽然會爆胎呢?在剎那間,一家五口就這樣遭受到傷亡的慘禍。”這的確可以讓人體會到人生無常;若是換成比較膽小的人,看到那種血淋淋的場面,一定會受到相當大的驚嚇。而慈濟志工的確是“仁者有勇”,令人稱贊。
在環(huán)保工作中,最怕的就是醫(yī)院里的廢物。因為醫(yī)院是細菌最密集的地方,而且被處理掉的病變壞死肢體,膿血爛臭、污穢不堪!所以說,人間最臟的東西就是這個身體。
由于我們的身體如此污穢,心念又從外面染著一些人我、是非的煩惱,以致對清凈的妙法不能領納。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座儲藏寶藏的寶庫。可是,很多人都把寶庫當作垃圾桶使用;對于日常生活中能夠凈化人心的清泉甘露,反而不會拿來運用或儲存在寶庫里,只是儲存一些人我是非、貪瞋癡的垢穢。
這些垢穢若是充積于內心,就算“歡喜”也是一種垢穢,比如:“中了獎券,中了六合彩!”或是“股票又漲停板,買的地漲價了!”所歡喜的都是這些投機、泡沫不實的東西。想想,這樣的歡喜是清凈的嗎?不是。倘若隔天股票跌停板,一下子又轉喜為悲、啼哭不止了。
臺中有一位會員,說他母親很擔心他去玩六合彩。因為怕他中獎時就笑個不停,若是“杠龜”則又哭個不停。有了笑不停的歡喜,就有哭不停的煩惱,這就是有污染的心——貪心。真正的菩薩所擁有的是“清凈的歡喜”;雖然還有那分“人傷我痛”的煩惱,但并不是因為自身的得失煩惱,而是為了悲憫眾生的煩惱。
所謂“煩惱即菩提”,雖然菩薩也有煩惱,卻是發(fā)了菩提心的煩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只要痛苦的人能得救,他就很歡喜,這叫做清凈、沒有煩惱的歡喜,像這種沒有染污、沒有人我是非,而且恒久的歡喜,才能稱為“無垢地菩薩”。
菩薩心并不只是發(fā)心、熱心,菩提心易發(fā),恒常心難持。我們要把易發(fā)的菩提心化為恒常心,不只在今生此世,還要盡形壽和盡未來際,都要抱持這分心。
所以,學佛要先看透世間之理。大乾坤有四大不調,小乾坤也是剎那無常,有什么好計較的呢?我們只需好好地清凈心地,不要讓它蒙上垢穢污染,并時時抱持著歡喜心和清凈心,這樣就是進入第二階段的“無垢地菩薩”了。
每個人都應該時常自我反省——今天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像個菩薩?今天的心是否很清凈?有沒有卷入人我是非?天天把它記錄下來,一個月后再翻出來看:第一天、第二天歡喜,第三十天是否同樣歡喜?第一天身心清凈、沒有人我是非,第二天也很清凈……,所保有的是“看到別人歡喜時,我就很快樂。”二一十九天都是如此,第三十天是否還是如此?如果第三十天仍不改初衷,那么這個月你就能畫上一個圈圈,代表你已經做了一個月的初發(fā)心、無垢穢的菩薩。
但不是只做一個月的菩薩而已,要把這些圈圈持續(xù)地畫下去,畫滿一年十二個月。當中是否有三角形或打叉的符號,就要以良心來自我約束。一年過后,若有十二個圈圈的話,那時候你才可以說:“我已經當了一年的初發(fā)意菩薩了。”
其實,要當菩薩是很容易的,并不是會“飛天鉆地”才是菩薩;只要改革自我的內心,就能逐漸進入菩薩的境地?傊,還是要人人多發(fā)心,好好保持這股清流;并將無污濁的心,應用在日常生活與待人接物上。
《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全書共分四部,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海回狂》;《陰騭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歸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
每個人晚上睡覺時,從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著,中間起碼有5到10分鐘的時間。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幾分鐘,基本是在妄想與昏沉當中度過。這樣帶著妄想睡覺就容易做夢,引起睡眠質量越來越差。而學佛的人,懂得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住在烏敏島時,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準養(yǎng)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丟給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處理,于是把門鎖上后就離開。隔天,當我把門打開時,它很快的從里面沖出來。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把它鎖在屋內,之后四處查看,卻發(fā)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里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后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創(chuàng)期,佛教沒有佛菩薩像,僅雕刻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佛陀圓寂前曾經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佛弟子們從內心尊重他的人格,
現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總是吵架,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太多惡口的業(yè)所招感的。對于惡語傷人這種惡業(yè),有的人會拿直爽來做擋箭牌,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說“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借口。
吸煙,我們是不允許吸的,好像僧人戒律當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有沒有相應的呢,比如我們這種五辛,吃肉吃五辛,這些擾亂心性,斷大悲種性,我們修學菩提道,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薩戒里規(guī)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許。辛辣的東西增長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東西,
世尊在《觀經》第九觀跟我們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講“八萬四千相好”,這是就大乘而言。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就小乘而言。事實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這是“修因感果”,還是不離開“
這沒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這是我們妄念的產物,實際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白天的清醒仍然還是在夢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夢,在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但往往睡眠的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處在一種休息狀態(tài),然而我們深層意識、獨頭意識還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如果透過念
雜念是病,佛號是藥。我們無始劫來,被無數妄念所纏繞,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將雜念剿滅,這得經過一個刻苦精修的過程,方能太平。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問:輪回是看不見的,應如何理解呢?濟群法師答:輪回,其實是內心迷惑的顯現,根源就在我們的心。換言之,在我們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眾生的心理特質,當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現出流轉輪回的種種狀態(tài)
修習依止法,能為學人帶來哪些殊勝利益呢?《道次第》總結為九點。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識,能使我們迅速接近佛果。
現實中,不少佛子對“解脫”一詞心存偏見,似乎這就是“自了”的代名詞。當我們說到解脫時,許多人會覺得這個目標似有小乘之嫌。因為我們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薩學人自居,理應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己任,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解脫。
佛,就是覺者,意味著生命的徹底覺醒。反過來說,眾生就是迷者,是處在顛倒迷惑的狀態(tài)。但我們不必氣餒,因為佛陀已經告訴我們轉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最大貢獻,就是發(fā)現每個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潛質,具有自救的能力。
禪修所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培養(yǎng)正念,把心帶回到當下。這樣,我們才能從情緒和妄想的纏縛中脫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帶回當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也就是三種導向智慧的途徑。其中,又以戒為基礎,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
佛法以緣起看世界。這就告訴我們,每種想法和情緒既非無中生有,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特定因緣和觀念引導下形成的。錯誤的觀念,正是負面情緒產生的土壤。
所謂無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內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頭是什么時候生起,又是什么時候占據我們的心。
很多人都在說,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浮躁表現在哪里?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我們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
《楞嚴經》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敝^一切圣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墻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現在的社會,尤其令人感受到這種身心不調和的狀況。因為身、心不得調和,所以造成社會不調和,這都是惡性循環(huán)的病態(tài)。
《楞伽經》上說:“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也就是說,在所有的法門當中,在十方諸佛所說的法要當中,都強調如何調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當中這是第一位的。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fā)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有與他同等的這分智慧,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進修慈悲與智慧。
我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在一種強大力量的推動下,在生活的軌道里轉開了:上學、考試、升學。就業(yè)、婚配、生兒育女,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沒有喘息的機會,總是要你往前走,總是要選擇,或者這樣或者那樣。
未來在哪里?我們稀里糊涂地來到這個世界,稀里糊涂地過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離開——這就是多數人的現實。我們不知道,一旦錯失今生,接著又是長劫輪回,很難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學佛,就是幫助我們把握這一難得易失的寶貴人身,通過對自身的認識,來改造它,升華它
一般人常以為,佛法要我們什么都不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佛法雖然教我們不要“貪求”,但卻教我們要“求愿”,如此一來,個人不會失去奮斗的目標,社會也才有繼續(xù)進步的動力。
學習佛法的人,就是開始把種子種到地下去。種子種下后,能不能生出?還要看各種的緣。諸緣具足了,種子就能順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緣不圓滿,就有可能變成焦芽敗種。這也就是看我們發(fā)菩提心,種菩提種子時,種得夠不夠深?堅固不堅固?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動中,木魚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法器之一,不管是誦經禮懺,還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魚。很多人不僅要問:寺院里面念經為何總要用木魚呢?因為即使在晚上,魚在水里也不會閉眼睡覺,為了勤修道業(yè),用木魚來警策大眾要抓緊時間來用功辦道。
在中國,信佛法的與不相信佛法的人,對于佛教,每每有些誤會,不明佛教本來的意義,發(fā)生錯誤的見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確的信仰,批評佛教的人,也不會批評到佛教本身,我覺得信仰佛教或者懷疑評論佛教的人,對于佛教的誤解應該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認識佛教。
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這是錯了,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這個世界。得道的阿羅漢、菩薩、佛、都是出世間的圣人,但都是在這個世界救渡我們,可見出世間的意思,并不是跑到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