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多同修都在問我說:“我一念佛就打哈欠、流眼淚,困得不行,到底怎么回事?該怎么解決呢?”
其實,相信很多善知識與師兄,在學佛路上都曾經(jīng)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應該說尤其對于很多初入佛門的人,這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也是修行路上最初的一個障礙。根據(jù)我自己的修行經(jīng)驗來講,有以下四個原因:
現(xiàn)在很多在家學佛的善知識,由于各種世俗的原因,都是選擇在一天工作忙碌之后,尤其是晚飯后學佛念經(jīng)。
其實這個時候,即便你不念佛,身體也是處于一個疲勞的狀態(tài),無論你承認與否,你身體的多數(shù)能量都是在供應你的消化系統(tǒng),身體的真實狀態(tài)都不好,相信大家都有現(xiàn)實體會。
但話說回來,這種情況多數(shù)是對于初入佛門的善信來講,尤其是晚飯習慣吃得很飽的人來講。針對這種情況,大家可以自己來調(diào)節(jié)念佛時間。
這個原因,應該是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們都知道,佛經(jīng)基本都是梵文翻譯來的,再者又是古文,或者叫做文言文,于現(xiàn)代人而言,讀起來晦澀生硬,理解起來也有很大難度。
相信,沒有幾個人,對于自己讀不懂的書籍會感興趣,這就如學生聽不懂課,在教室里打瞌睡是一樣的道理。雖然都是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在學習,但時間久了,對于不懂的東西身體便會做出無趣的反應,所以因為不懂佛經(jīng)的意思道理,感受不到法喜,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打哈欠,便會經(jīng)常發(fā)生了。
因此,我經(jīng)常跟一些同修講,不能為了讀而讀,至少先為了懂而讀,然后為了悟而讀,邊讀邊思邊悟,大腦一直被調(diào)動,注意力都集中在思悟中,又怎么會打哈欠呢?
所以,讀經(jīng)書,萬不可不求甚解,也不必刻意要求遍數(shù)。經(jīng)常有善知識問我:“我每天讀佛經(jīng)應該多少遍,是不是一部經(jīng)書一定要讀完?完全沒有必要。”
在開始學佛的時候,我反而會建議大家,逐字逐句地去讀佛經(jīng),爭取把每一段經(jīng)文的意思都搞明白,同時去思索。
有善知識講,可是我確實讀不懂啊,有些字都不認識。這個時候,你就要去想想自己的發(fā)心了,小學生都要會查字典,難道我們學佛精進的人,就不該去查字典了嗎?
再者,現(xiàn)在社會,網(wǎng)絡發(fā)達,多數(shù)經(jīng)文都可以找到一些翻譯的白話,對比著讀,慢慢先理解字面意思,這應該不難。
難的是,你就是為了讀經(jīng)而讀經(jīng),還是為了證道而讀經(jīng)。只要堅持下去,長年累月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佛經(jīng)原來那么有趣,當你從讀經(jīng)中感受到法喜充滿之時,又哪里還會打哈欠,通宵達旦都唯恐來不及。
可以說是,口中有經(jīng),心中無佛。念佛誦經(jīng)的時候,看著在用功,其實念頭早就跑到千里之外了。有時不止會打哈欠,還可能會煩躁不安,不但沒能靜心養(yǎng)氣,反而坐臥不寧。
這個,很多跟我們宿世的業(yè)力與習氣有關,這時候也不用怕,繼續(xù)下去、堅持下去,每次誦經(jīng)后記得做功德回向,慢慢地情況便會有好轉(zhuǎn)。
同時,自己要學會去觀照,觀照誰呢?觀照自己,靜靜地去觀察那個打哈欠犯困的自己,去觀照自己的心境,觀照那個煩躁不安的自己,但是不必逃避,要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自己,對于身體的反應不管他,由著他,數(shù)年如一日下來,業(yè)障一點點得到消除,便不再有此反應。
無論是冤親債主,還是身背嬰靈,障礙大家學佛也是正常的因果表現(xiàn),她們不愿意解怨,不愿意你學佛,從而阻攔你,讓你打哈欠,流眼淚,犯困,也是正常的。
這個時候,不要畏懼,不論自己有何種反應,還是要堅持,要持續(xù)精進,反而要更大聲地去誦經(jīng)念佛,加緊修行,以獲得佛力加持,并至誠發(fā)心懺悔,向他們回向功德。
如此,經(jīng)年累月之后,慢慢地因緣福德具足,便不會再有這種現(xiàn)象了。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習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guī)矩來,作個參考。(一)入寺,入寺門后,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迤邊行走。入殿門里,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說的「空」,以為佛教所說的「空」是什么都沒有的空,這可說是誤解了空的真義。宇宙「緣起」的現(xiàn)象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諸法因為因緣的和合而生,因緣的消散而滅,所以其本性為空。即世間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緣和合而成,并沒有實在的自體,故稱為「空」。常人對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沒有的「頑空」;說到有,則認為是什么都有的「實有」。其實,佛法所說的「有」,是如幻的緣起假有,雖有而不礙其空;佛法所說的「空」,是無實的自性本空,雖空而不礙其有。此即緣起性空的道理。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拷忉專何页煞鸬臅r候,如果國中有地獄、餓鬼、畜生的話,我就不成佛!驹O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解釋:我成佛的時候,西方凈土中的天人(指帶業(yè)往生的凡夫)壽終之后不再墮入三惡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網(wǎng)經(jīng)》中的五葷 《梵網(wǎng)經(jīng)》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 2、《楞嚴經(jīng)》中的五葷 《楞嚴經(jīng)》曰: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叵蛸识,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ㄩ_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叵蛸嗜蟠绕兴_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雖然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其實有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的動機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經(jīng)有一位居士對我說,某一個廟門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著高香,祈禱佛菩薩說:“觀音菩薩呀、佛菩薩呀,我的兒媳婦對我不好,讓她早早受到懲罰吧!”這哪里是在學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這種東西簡直是離佛教千里之遙。還有這樣說的:“神佛呀,讓我賺多少多少錢吧,我拿著多少多少錢來給你燒高香……”這些是要佛菩薩替你出氣、合伙做生意。
如何燒香?一、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yǎng)。二、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三、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yǎng)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yǎng)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yǎng)僧)、合掌(供養(yǎng)一切眾生,愿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yǎng)一切佛,尊法諸賢圣)。
未來佛彌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薩之一,雖然他被稱為是佛,但是實際上卻是菩薩。那彌勒佛為什么被稱為未來佛呢? 從他出家為僧開始一直廣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它是慈悲、寬容、樂觀的化身,他總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眾生,內(nèi)容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學習舍棄慳吝之私念,但布施的來處,必須是清凈的,不違反國家的法律,同時施者心不驕慢,受者心懷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我等安住最勝心,供養(yǎng)一切十方佛」的清凈布施。
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為觀音菩薩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廣的意義與功德,普為一般佛教徒所誦持。一說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蓮華上之摩尼珠”的意思,為西藏佛教徒向蓮華手菩薩祈求未來往生極樂時所唱的咒語。
現(xiàn)代社會,許多人都感受到各種不同的壓力。由于壓力,又產(chǎn)生了各種心理負擔和心理疾患。其實,人的憂愁、恐懼、恐慌、怖畏、絕望,都是沒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個投影罷了。坦然面對,積極離苦,這就是佛陀教給我們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過節(jié)都有去寺廟拜佛的習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國佛教常見的說法,這個“拜”是皈依禮拜的意思。皈依禮拜的佛,不是在靈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長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禮拜你的內(nèi)心。因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體里,每個人的色身都相當
與“和尚”一詞一樣,“尼姑”這個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來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如根據(jù)
寺院是漢語對佛教的宗教場所的通稱——也可以說是雅稱,因為在口語中,它也往往被稱為“寺廟”。如果考慮到歷史上,寺院在文獻中的別稱可就繁多了。梵剎、伽藍、道場、佛剎、凈剎、精舍、蘭若、叢林,都還是比較常見的,甚至還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師父名字,應加上敬稱才行,這是對三寶的恭敬,就像我們跟老師打招呼時,不合適直呼其名一樣。一般可以稱“某某師”、“某某法師”;若是方丈,則應該稱“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資歷深(大約受戒時間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稱“
《爐香贊》也叫《香贊》,一般在法會開始時,維那舉腔后,眾人齊唱。當一句“爐香乍熱”唱起時,彷佛瞬間就能感受到天上傳來莊嚴法音,身心被其攝受!稜t香贊》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賢愚經(jīng)》,據(jù)考證為南北朝時的梁武帝蕭衍創(chuàng)始,早在明代禪門功課中就已出現(xiàn)。如今,寺院道場
比丘是因,羅漢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義,那羅漢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義,分別為:應供、殺賊、無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羅漢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為世間的福田,應當接受世人的供養(yǎng),所以稱之為“應供”;比丘在因地稱之為“破惡”,即是破除一切煩惱惡知見,這些煩惱惡知見,在佛法
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它殘害身心,使人沉淪于生死苦海,為眾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柏潯笔侵副娚钤谑篱g,以眼耳鼻舌身等諸根,接觸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產(chǎn)生種種快樂的感受,這種感受即是“五欲”,眾生對此五欲生起執(zhí)著,并產(chǎn)生染愛之心,即名為“貪”。換言之,即對外界一切喜愛的人、事、物產(chǎn)生執(zhí)著之心,想要無厭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為了表達對佛的恭敬感恩心,我們常常會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請香花燈果來供佛,但在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內(nèi)涵。香在佛法中常用來譬喻持戒清凈。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因緣,當我們嚴持凈戒,保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所散發(fā)出的戒香,才能長久芬芳。這種香氣不但能夠自利,還能夠利益他人,令聞者皆發(fā)菩
精進的學佛居士可以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時間、習慣及愛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課。有條件的話,可以多拜佛,觀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僅能靜心,也能助成凈土的安詳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話,甚至能圓通自在;多靜坐,隨緣修習禪定,有助身心的轉(zhuǎn)化及智慧的開發(fā),而且靜坐與念佛,本來就可
榮西禪師(1141-1215),日本佛教臨濟宗的初祖。榮西為研究禪法,兩度入宋,參謁天臺山萬年寺虛庵懷敞禪師,承襲臨濟宗黃龍派的法脈,而后發(fā)展成日本禪宗的主流。日本禪宗雖早于奈良時代即開始流傳,但并不興盛,真正獨立成宗,造成廣大影響者,首推榮西禪師所開
從前,有一個婆羅門,他的妻子年輕貌美,但性情淫蕩,不肯安分守己。婆羅門外出謀生時,這個婦人經(jīng)常與人私通?墒,這個婦人家里有一個恪守婦道的婆婆,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為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不能隨心所欲。因此,這個婦人就成天琢磨怎樣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從前,有一位長者是侍奉國王的大臣。名叫樹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倉庫里堆滿了燦爛奪目的金銀珠寶,糧倉充盈,華屋雄偉。他家的奴婢成群,也從來沒有數(shù)清過。有一天,樹提伽家的后花園里的池塘邊上正曬著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陣大風吹過,把一塊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飄飄蕩蕩一直飄到國王的宮殿前面。
釋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們依據(jù)轉(zhuǎn)輪圣王的葬禮,用金棺收斂釋迦牟尼的圣體。據(jù)傳,當時大迦葉遠游在外,聞訊趕回,悲痛不已。這時佛陀從金棺中伸出足來,大迦葉頓然意會,以首頂禮佛足,誓愿擔負弘揚圣教的大任,佛足隨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為焚燒、燒身)。
有些人嗜財如命,被稱為“守財奴”。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守財奴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了一輩子,攢下一壇金銀財寶,為防止被盜,他把這個裝滿財寶的壇子埋放在一張椅子的下面,可還沒等他把這事告訴妻兒,就咽了氣。守財奴死后對這壇財寶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帶著強烈的執(zhí)念和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對別人的苦樂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給予他人幫助。儒家說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佛法說眾生在無盡輪回中曾是親人,和自己是一體的,都是教導我們從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眾生的關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覺得對方和我有關,才愿意進一步接納并幫助他們。
現(xiàn)實社會如果不全力以赴,幾乎獲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進的表現(xiàn)。但修行又讓人學會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斷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經(jīng)是在執(zhí)著了,而應該到此為止隨緣呢?阿彌陀佛。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地重復著旅行,有的人選擇輕裝上陣,有的人卻習慣了負重前行。輕裝上陣的人自然會有閑情逸致欣賞沿途的風景,負重前行的人則往往自顧不暇,車馬勞頓,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經(jīng)常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同行客。他們總是喜歡用羨慕的眼神看著我,
大乘佛法重視梵唄唱誦,但主要是作為修行和接引眾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對此產(chǎn)生執(zhí)著。音樂、舞蹈雖然也能用來表法,營造神圣莊嚴、攝受眾生的氛圍,可也容易讓人產(chǎn)生貪著,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與死,是生命世界愉悅與痛苦的兩大極端感受。每當一個生命來到世間時,總是充滿著勃勃生機,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希望,沉浸在無邊的喜悅情緒中?墒,當一個鮮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時,帶給人們的卻是無限絕望與痛苦,又會深陷無盡的悲痛之中。在整個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中,當我們想擁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絕望時,才發(fā)現(xiàn)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時候即使窮盡了一切手段也無法挽救一個面臨死亡的生命,這會讓一些人深陷絕望、抑郁和焦慮,痛苦不堪。為了幫助人們解決這一痛苦,佛教常教導大眾要學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