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nèi)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長行,所以在漢文譯本如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中,此品全都是長行。直到隋代阇那崛多和笈多補譯的《添品法華經(jīng)》,此品才有了重頌,這和比較晚出的梵文本和藏文譯本《普門品》相一致(梵、藏本比隋譯還要多出七個頌)。
《發(fā)起菩薩殊勝志樂經(jīng)》,乃《大寶積經(jīng)》第九十一至九十二卷,發(fā)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詔譯,閱藏知津?qū)⑷?jīng)內(nèi)容分作十五段介紹。一、(序分)佛在鹿苑、與千比丘、五百菩薩俱;二、有諸菩薩業(yè)障深重、疑惑退轉(zhuǎn)、彌勒菩薩慰問令喜;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jīng)》,一卷,后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冊經(jīng)集部。佛是指佛教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是指這部「父母恩難報經(jīng)」,乃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梵語,譯成中國語文,乃是大覺的意思。
《阿難問事佛吉兇經(jīng)》,一卷,是后漢沙門安世高譯。阿難問佛吉兇。佛答持戒是吉,犯戒是兇。并問答殺生惡意之果報,問答末世俗弟子之理生事!栋㈦y問事佛吉兇經(jīng)》是說明學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說是初學入門的教材。佛告訴學佛者說,能夠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
《文殊菩薩發(fā)愿經(jīng)》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平時長念此咒能使您于空靈中慢慢開啟智慧大門,事事如意。 《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經(jīng)》載,持誦“文殊智慧咒”的主要功德為:罪障消滅,獲無盡辯才,所求世間、出世間事,悉得成就,離諸苦惱,五無間等一切罪障,永盡無余,證悟一切諸三昧門,獲大聞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 白天、晚上都可以念,每天最少念108遍,沐浴完念更好,更為恭敬。 持咒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信心和恭敬心。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罽賓國沙門佛陀波利奉·詔譯。是佛陀留給末法時代眾生的一部殊勝佛經(jīng)。為了避免末法時代人們遭受最重、最多的墮胎殺業(yè),佛陀在2500多年前就慈悲地在提前開示了墮胎的種種罪過,為末法時代的菩薩如何救護諸童子、胎兒,如何得到長壽滅罪的種種功德,為那些造重殺業(yè)的無知父母提供了一盞從地獄走向光明解脫道的指路明燈。
《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jīng)》為同經(jīng)異譯,本經(jīng)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jīng)》,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jīng)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yè)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欲、瞋恚、愚癡。離此十種惡業(yè),就是
《八大人覺經(jīng)》最早著錄于隋代法經(jīng)的《眾經(jīng)目錄》,列在“失譯經(jīng)”類下,也就是不知譯者為何人。直到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jīng)目錄》,首次記載本經(jīng)譯主為后漢.安世高,并指出此說法系根據(jù)《寶唱錄》。唐.道宣《大唐內(nèi)典錄》將安世高所譯一百七十余部佛典全部列出,其中并未見到本經(jīng)之名?梢姾笫酪恢睂⒋私(jīng)譯者歸于安世高,不無疑義。本文藉由歷代佛經(jīng)目錄的考察,試圖厘清此經(jīng)的譯者問題。
《佛遺教經(jīng)》,簡稱《遺教經(jīng)》,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nèi)容的概括總結(jié),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斗疬z教經(jīng)》倍受歷代僧俗大眾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頒行敕令以護持佛法、弘闡圣教;宋真宗揮毫作序為雕版流通、宣揚法奧。
《佛本行經(jīng)》,又稱《佛所行贊》。古印度馬鳴著,北涼曇無讖譯(5卷),以詩體敘述佛陀行跡并宣說佛教義理。有南朝宋寶云之異譯本(7卷)。亦有藏譯本。此經(jīng)在古印度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度流傳極廣 。唐代義凈說它“五天(竺)南海,無不諷誦”。
成唯識論,佛教論書。又名《凈唯識論》,簡稱《唯識論》。玄奘糅譯印度親勝、火辨、難陀、德慧、安慧、凈月、護法、勝友、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分別對《唯識三十頌》所作的注釋而成。10卷。傳說玄奘留學印度時,曾廣收十家注釋(每家各10卷),并獨得玄鑒居士珍藏的護法注釋的傳本;貒螅瓟M將十家注釋全文分別譯出,后采納窺基建議,改以護法注本為主,糅譯十家學說,由窺基筆受,集成一部。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稱的人。維摩詰是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
《僧伽吒經(jīng)》,漢譯本有二,初為元魏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的《僧伽吒經(jīng)》,共四卷,收錄于大正藏第十三冊第四二三號;次為宋朝施護所譯的《佛說大集會正法經(jīng)》,共五卷,收錄于大正藏第十三冊第四二四號。《僧伽吒經(jīng)》屬于大藏經(jīng)中的大集部。故《僧伽吒經(jīng)》屬于方廣經(jīng)。大集者即大集合菩薩、凡夫外道等眾來聽佛宣講大乘經(jīng)。一切勇菩薩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請佛說斷業(yè)障法門的。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皆被焚”等語,似宋遼時期此書已入經(jīng)錄,F(xiàn)有明清諸藏本、房山石經(jīng)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壇經(jīng)諸本集成》,匯集各種版本《壇經(jīng)》十一種。
《阿彌陀經(jīng)》一卷,凈土三經(jīng)之一,姚秦鳩摩羅什譯。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栋浲咏(jīng)》主要內(nèi)容有三個方面: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令眾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凈土法門。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jīng)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里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那個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彌陀佛,F(xiàn)在正在說法,普度眾生。
《無量壽經(jīng)》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建立彌陀凈土接引十方世界眾生,以及彌陀凈土的大概樣貌。
《楞嚴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又稱《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jīng)的譯者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于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義。中國歷代皆視此經(jīng)為佛教主要經(jīng)典之一。在日本,此經(jīng)亦流傳不斷。
《勝鬘經(jīng)》全稱《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屬如來藏系。一稱《獅子吼經(jīng)》。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1卷。勝鬘傳為古印度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女,阿逾阇國王后,其母即佛陀堂弟摩訶男之養(yǎng)女末利夫人。此經(jīng)為記述勝鬘夫人勸信佛法的說教。異譯本有《歷代三寶記》中涼曇無讖譯的《勝鬘經(jīng)》1卷(早佚),唐菩提流志等譯的《勝鬘夫人會》(《大寶積經(jīng)》卷四十八),藏譯有勝友等譯本2卷,也編入藏譯《大寶積經(jīng)》里。梵本已佚,但在其他梵文論書中還存在片段,日人宇井伯壽已收集成書。日譯本有寶幢會所編《
《俱舍論》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義為對法藏論。印度佛學家世親所著。全論通過五事(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內(nèi)容與八品詞句進行抉擇,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zhì)、類別,對世出世間法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詳細闡明流轉(zhuǎn)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所有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本論已全面歸攝《對法七論》之精華,若認真研習此論,明白其中道理,也就相當于學習了《對法七論》;若能學好此論,亦可為深入三藏打下堅實基礎,因此有人將此論稱為“聰明論”。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
《法華經(jīng)》,全稱《妙法蓮華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為大乘佛教初期經(jīng)典之一。后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于《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凈、完美。(Sūtra)意為「經(jīng)」,故此經(jīng)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有六十卷,八十卷,四十卷之三譯本。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
《金剛經(jīng)》,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譯本,《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共8208字,為鳩摩羅什譯本的一個重要補充。其他譯本則流傳不廣。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大乘經(jīng)典之一,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一卷。藥師經(jīng)有五譯:一,題曰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脫經(jīng),佛說灌頂經(jīng)十二所載,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一卷。二,宋慧簡譯,一卷,藥師琉璃光經(jīng)(不入藏經(jīng))。三,隋達摩笈多譯,一卷,佛說藥師如來本愿經(jīng)。四,唐玄奘譯,一卷,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
《地藏經(jīng)》又稱《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地藏本愿經(jīng)》、《地藏本行經(jīng)》、《地藏本誓力經(jīng)》,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冊。屬于地藏三經(jīng)之一,其余兩部經(jīng)分別是《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關于《地藏本愿經(jīng)》的真?zhèn)危趯W術界一直是有爭議的。中外學者懷疑它是后人依照《地藏十輪經(jīng)》的構(gòu)架,并參考《彌陀經(jīng)》而編造的屬于漢人經(jīng)典;也有人認為是印度真經(jīng),各執(zhí)一詞至今未有定論。
《涅槃經(jīng)》,又稱《大般涅盤經(jīng)》、《大涅盤經(jīng)》、《大本涅槃經(jīng)》。北涼曇無讖譯,四十卷,十三品。是宣說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凈、眾生悉有佛性乃至闡提成佛等義的經(jīng)典。《涅槃經(jīng)》為大乘佛教前期作品,約于2~3世紀時成書。晉宋時對中國佛學界影響很大,為涅盤學派的本據(jù)經(jīng)典。
《觀無量壽經(jīng)》簡稱《觀經(jīng)》,一卷。與《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部經(jīng)。宋畺良耶舍譯。另有異譯一種,已佚。此經(jīng)進一步發(fā)揮了《無量壽經(jīng)》的凈土思想,敘述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凈土莊嚴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未發(fā)現(xiàn)梵本,亦無藏譯本,但在中國新疆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維吾爾文譯本的殘片。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馬克斯·繆勒之請,據(jù)現(xiàn)行本譯成英文,與《阿彌陀經(jīng)》等一起,載《東方圣書》第49卷。
《普賢行愿品》,一卷,唐般若譯,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原是般若所譯四十卷《華嚴經(jīng)》的標題,《普賢行愿品別行疏鈔》乃以為品名,專指《四十華嚴》的最后一卷!镀召t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jīng)》,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nèi)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jīng)的文字外形不一致。
六道輪回原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羅門教稱為外道。所謂生死輪回是說“舍此蘊已復趣他蘊”。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yè)而有業(yè)報,此業(yè)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六道是佛根據(jù)業(yè)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分別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羅(魔)、餓鬼、地獄(化生)。
【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六字大明咒見于《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jīng)》,又稱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參考發(fā)音為:嗡(ong)嘛(ma)呢(ni)唄(bei)美(mei)吽(hong)。漢地、藏地、蒙古發(fā)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是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聲顯現(xiàn)。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印良法師,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號“天幾”,字號“印良”,別號“嵐山齋主”。天津樂善妙覺院住持,武夷山樂善福安寺住持,現(xiàn)代梵唄佛教音樂人。醫(yī)易世家世襲祖德,自幼參學儒釋道文化,研習禪、律、凈、密四宗佛學,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披剃,太姥山平興寺律壇得戒。常年歷行佛學及傳統(tǒng)文化推廣,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勢承如來家業(yè),發(fā)愿利樂有情。
十二因緣是對緣起論的最好解釋,關于世界的由來佛陀提出了緣起論,而在人生過程的形成和變化的具體問題上,佛陀在緣起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按照緣起論來對人生進行分析,它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的環(huán)節(jié):
所謂因果,因是能造作、產(chǎn)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產(chǎn)生的結(jié)果。由佛教的緣起論產(chǎn)生了因果理論,因果理論是佛教輪回解脫理論的基礎,隨著佛教的發(fā)展而對因果理論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果律指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佛教所講的因,有時與緣并用,且有一些區(qū)分。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六道是欲界眾生的棲居地,如果不能證悟成佛,就只能在這六道中輪回。佛教認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謂六道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的流轉(zhuǎn)輪回。這六道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六道的前三道稱為三樂趣、后三道稱為三惡趣。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zhì)性的事物現(xiàn)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五蘊里的精神現(xiàn)象。早期佛教以說明人生現(xiàn)象為重點,而要說明人生,就必須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現(xiàn)象為何物的問題。佛教對這個問題所給出的答案就是五蘊理論。也就是說,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于人體和其身心現(xiàn)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gòu)成的理論。
緣起論是佛法的根本。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于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nèi)松谋举|(zhì)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妇壠稹故怯钪嫒松磺腥f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陀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使尚未起信的眾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轉(zhuǎn)法輪時,特以「四圣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zhuǎn)以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fā)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因此,「緣起」是佛陀自證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諦」則是「他受用」之始。
什么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發(fā)菩提心,即發(fā)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發(f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捌刑帷倍,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佛教經(jīng)論《大智度論》說:“菩薩初發(fā)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薄惰べ煹卣摗分^初發(fā)菩提心者,即入大乘菩薩之行列!栋l(fā)菩提心經(jīng)論》說:“依思惟諸佛、觀身過患,慈憋眾生、求最勝果四緣修觀而發(fā)菩提心!
觀音菩薩,西方三圣之一,代表大慈大悲,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以大悲顯現(xiàn)、拔除一切有情苦難為本愿,循聲救苦,不稍停息。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首菩薩。應化道場為浙江普陀山!睹罘ㄉ徣A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菩薩,梵語是bodhisattva,巴利語是bodhisatta,一般音譯成「菩提薩埵」。如果從梵語或者巴利語的詞根上來解讀,菩薩就是「菩提的追隨者」,或者是「追隨菩提的人」。因此,漢語經(jīng)典一般將其譯成「覺有情」。另外,菩薩在早期佛教的經(jīng)典中,指的是對佛陀證悟之前的一種稱呼。而且,我們?nèi)タ捶饌鞯臅r候會發(fā)現(xiàn),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彌勒佛在沒有成佛之前,其稱謂都是菩薩。因此,「菩薩」其實是對佛陀證悟前的一種稱謂,而菩薩證悟之后叫叫「佛陀」?梢,菩薩
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據(jù)《續(xù)高僧傳》載,他是南天竺人,屬于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法。另據(jù)《景德傳燈錄》記載,他是南天竺香至國王的第三子,屬剎帝利種姓,通曉大小乘佛法,曾從般若多羅參學,與佛大先并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后傳承衣缽。
中國佛教史上有“四大譯經(jīng)家”,他們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和義凈。鳩摩羅什,意譯為“童壽”,后秦僧人,祖籍印度,世襲高位,其父鳩摩羅炎放棄國相之位,出家為僧,后來到龜茲(今新疆庫車),被龜茲王尊為國師,娶王妹為妻,生下鳩摩羅什,所以羅什可以說是龜茲人。
凈慧法師,祖籍湖北新洲,生于1933年。1951年十八歲時到廣東云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xiàn)代禪門泰斗虛云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改革開放,先后任《法音》雜志主編,柏林寺、四祖寺和玉泉寺方丈。現(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法師提倡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主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舉辦“生活禪夏令營”等,使無數(shù)學人走進禪、了解禪,受用禪的智慧、禪的清涼、禪的慈悲、禪的灑脫。
廣欽老和尚于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誕生于福建省惠安縣黃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無錢娶妻,師四歲,父母將其賣壁至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yǎng)子。父李樹,母林菜。師自幼即體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隨母奉佛茹素。稍長,養(yǎng)父母相續(xù)去世,所遺田地,近親凱覦之。師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遂將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出家。
印光大師(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釋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凈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陜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xiāng)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凈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云、太虛、諦閑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后,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后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
輪回又稱流轉(zhuǎn)、輪轉(zhuǎn)、生死輪回,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zhuǎn)動不停,循環(huán)不已。 輪回的原因是對事物本來面目的無知,無知產(chǎn)生“行”,各種不同的“行”產(chǎn)生不同的業(yè)力,業(yè)力的存在導致輪回。輪回并非釋迦牟尼佛所創(chuàng),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回思想加以發(fā)展而形成佛教的輪回思想。婆羅門教中的輪回是說自我輪回于天、祖、獸三道中,就像人從一間房子走進另一間房子。
三皈依從本質(zhì)上講是皈依覺、正、凈自性三寶,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皈依從佛教形式上講指的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皈依就是求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糾正生活當中許多錯誤的行為,這是正確的皈依動機。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