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通過物質、感官的滿足,例如一頓美食、一次購物,來獲得幸福感;有時候,我們通過與親人、朋友間情感的交流,通過周圍人的關注、認可來獲得幸福感;更多時候,我們通過占有更多金錢 財富、實現目標、與他人的對比等方式來獲得幸福感……
中央電視臺因為采訪街頭路人,問“你幸福嗎”,后來變成一個笑話在網絡上炒作,網友總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太膚淺。事實上,這是我們每個人每天要問自己的問題:“你幸福嗎?”
判斷我們是否幸福的標準到底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當然,人家講是內在的”,是的,的確,恭喜你,答對了。但是,怎么個內在呢?我們都想讓內在充實起來,但是我們在這個物質充分發(fā)達的這個年代里面,我們又是如此地依賴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
我提出來這么多關于幸福的糾結的看法,和我們應該去如何找到化解我們心中這種矛盾和糾結的態(tài)度呢?當我們這樣思考的時候,任何幾個問題都是我們很糾結的狀態(tài)。怎么樣化解這種糾結?有自己的獨特的判斷力,來決定我們當下用某種標準來判斷當下是否幸福。
我們的問題是:誰要幸福?我們的答案是:我要幸福。我要幸福,那我們就要行動。這其中,除了面對困難的勇氣之外,更多地要提前行動和擔當起更多的責任。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話,你只想一廂情愿地覺得佛菩薩會來接你,會來幫助你的話,了能等來的是人生更大的問題。
過去叫“法已生已滅”;當下、現在是“法已生未滅”;而未來呢,“法未生未滅”。也就是說,原來的實線全部變成了虛線。就這一點,當下的這一點,我們將來要再繼續(xù)的。這一點只是看上去的實心而已。也就是說,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觀念當中,我們唯一具有實在性、具有可把握、可操作性的……
當我們沒有這樣的一個認識的時候,或者說被自己過去的業(yè)力和習氣所干擾,你不可能有這樣的直觀的、直覺的判斷。這才是要幸福的人要選擇一條康莊大道的人都需要去做出的一種自我凈化和對未來的一種態(tài)度。
真正的修行就是在這個“舍”上做文章。所謂我們剛才把細的、你沒發(fā)現的感受去發(fā)現它,那發(fā)現的是什么?就是這個舍。在粗重、心氣浮躁的時候,你沒有能發(fā)現它存在,但是事實存在的這種感受,如果我們發(fā)現它的話,我們會越來越充實。
幸福是一種感受,但是它不是感受本身,而是對于感受的態(tài)度。我們對于感受的態(tài)度和對于感受處理的能力,則是我們是否能幸福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凡夫所謂在避苦求樂的基礎之上。
那到底誰對呢?當事人兩個都認為自己對。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作為旁觀者來說,你能告訴我誰對嗎?每個人在做這道題的時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偷東西的人的對錯、被偷的人的態(tài)度和我們旁觀者的態(tài)度。三方對于這一個事件的態(tài)度,是三三得九,至少有九個答案,我們在九個答案當中徘徊。
沒有一個人不想過得好,不想自己幸福、身邊的人幸福。我們都有這樣的善心——這個善心,我覺得就是一切皆有佛性的根本——就像沒有人會拒絕喜樂,沒有人會打心眼里拒絕一個面帶平和微笑的人一樣,這是我們的佛性,這是人生而有之的最基本的東西。
在善的狀態(tài)下,你只要在當下——善等于好、好等于樂、樂等于貪——把貪轉化,把它控制在有效范圍之內,然后你就會有持續(xù)的喜樂。而且在當下的善果上,你就會仍然以此為善因,得到后面的善果。從善因到善果的前提,是一定要控制貪心。
善惡是一種對立的價值觀。如果說人生是一塊大餅,好的向上的狀態(tài)有50%,惡的向下的狀態(tài)有50%。各位,行善的人在他基本的價值觀當中,他做得再好,也只能有50%,因為還有50%他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雞肋。
“因果”可以說是佛法里最熱門的一個詞。為什么要講因果?是因為感受與生命之間的關系。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還是色、聲、香、味、觸、法,都是通過感受我們才經驗到、體驗到的。
因為人都是生活在當下的動物,像我們年輕人出家,最大的優(yōu)勢在學教理上我們很容易去學得明白,但是對我來說也很難。對于年紀大的人來說,思維能力、智力水平在退化、弱化,他們可能學得慢一點。但對年輕人來說,最大的痛苦是在于,我們學了很多的教義,但是我們不知道人生是什么。
佛法講我們要去“觀”,同時要斷絕妄想。不能用妄想,不能用你的自我意識去揣摩?赡苣阌X得就是這樣的,沒錯,就這么干!就這么干,得到的仍然是壞的結果。盡管你的起點可能是好的,得到可能還是壞的結果。
修行對我們來說,路還很長。人總是有個幻覺,覺得自己理解到了就是做到了,理解到跟能做到中間你要弱化你的業(yè)力和愚癡心、貪心和嗔恨心。如果你把這幾大力量化解以后,你可能真的能做到。但如果沒有的話,你可能做不了。
有個法師在他書上經常會說這么一句話說:一切都是剛剛好。當我們覺得,一切都是剛剛好,欣然接受它的時候,我們心境、感受力、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味覺都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
如果僅從觀念上去轉變,而沒有從實際的修行方法上去改變的時候,在面對自己習氣——尤其是回家之后,把我們課堂上這些事情忘了——因為我們習氣的力量能深巨海,能障須彌,你實在搞不清它力量到底有多大。當我們滿懷信心回去,但是將觀念遺失、遺忘了的時候,習氣會表現出來。
感受發(fā)生的機制,基本上我們是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的:感受,三合生受,也就是三個元素——根、境、識,生受。六根對六塵(六塵即六境),眼睛你看到了什么?眼根對色塵,眼睛(根)對這支筆(境)的時候,你判斷力(識)產生的時候有一個感受產生。
第六意識(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是我們的判斷意識。判斷意識當中分相分(認識的對象)和見分(認識的主體)。就是當你看眼前的人的時候,其實你永遠看不到眼前這個人,你只是看到眼前這個人在識上面所變現出來的影像。
如果你已然是一個幸福的人,帶給別人幸福是很容易的;如果你已然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帶給別人幸福也是很容易的。因為在根、境、識當中,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他都是你的境界,如果這個人不圓滿,你的境界,你的感受就不會圓滿。
古老的佛教智慧,是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多年之前告訴我們的。但這古老的智慧當中,我們看到的并不是智慧本身,而是那人、那時、那地他們處于的這種狀態(tài),佛給那地、那時、那人開出來的藥方。
佛教是一籃子不同樣的水果,有小蘋果,也有爛蘋果。爛蘋果你要撿了放到旁邊去,可以做酵素。還有口味比較重的榴蓮,有的人說好吃,口味比較重,是重口味。還有口味比較清新的,不同的風格。
現在的因果,特別我們讀了《地藏經》以后,《地藏經》當中都是基于凡夫的觀念推演出來的報應因果。報應因果雖然有作用,有震懾力,但是在實際修行過程當中很難落實。
六道輪回原為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后佛教引用,佛教把婆羅門教稱為外道。所謂生死輪回是說“舍此蘊已復趣他蘊”。世間眾生因造作善不善諸業(yè)而有業(yè)報,此業(yè)報有六個去處,被稱為六道。六道是佛根據業(yè)報身所受福報大小劃分的。分別為:天(化生)、人、畜生、阿修羅(魔)、餓鬼、地獄(化生)。
【六字真言】是什么意思?六字大明咒見于《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又稱六字大明陀羅尼、六字真言、嘛呢咒,中文拼音參考發(fā)音為:嗡(ong)嘛(ma)呢(ni)唄(bei)美(mei)吽(hong)。漢地、藏地、蒙古發(fā)音有微小的不同。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心咒,源于梵文中,此咒含有諸佛無盡的加持與慈悲,是諸佛慈悲和智慧的音聲顯現。六字大明咒是“嗡啊吽”三
人的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一是說話讓人結緣,二是做事讓人感動!皭赫Z傷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惡,莫大于苛刻;心術之惡,莫大于陰險;言語之惡,莫大于造誣。傷人以言,甚于刀劍。
人有時候,真不知要謀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維護和珍貴的東西忽視了,卻不知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現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燒生命,經常借口工作忙、應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視鍛煉和愛惜自己,過早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一般都是撐不住了才去看醫(yī)生,身體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養(yǎng)和鍛煉。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狀況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維護。其實,如果我們過早地把自己身體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無法買回自己的健康。
為人:有人緣則有福,結好人緣就是最大的修行。發(fā)脾氣是無能的表現,不生氣就能消業(yè)障。君子為目標,小人為目的。知緣惜再造善緣。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多一次原諒,就多一次造福:把量放大,福就大。欣賞別人,就是莊嚴自已。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已。
簡單是福。眾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財富、忙名利、忙著爭搶,忙于計較得失榮辱。爭來搶去終是空。簡單的人,勤勞節(jié)儉,一切隨緣而安。不需要為掙不盡的財富焦頭爛額。也不會為柴米油鹽而憂愁。不爭,自然從容;不計較,所以?鞓贰
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想找到一句話,它能讓高興的人聽了難過,難過的人聽了高興。但他找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夢見智者對他說了一句話,正是自己想找的。這句史上最神奇的話就是:這一切都會過去的!
佛教認為,世間萬事皆有因果,走好運有因果,走背運同樣有因有果!短细袘芬舱f過:“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蔽覀冏吆眠\和背運,都是自己招來的,人走好運,一定是過去積累了很多福報,而人走背運,往往是以下三種情況導致的,看看你有沒有遇到過?
社會上許多人,在自己運氣欠佳時候,就抱怨自己的命不好。都是在找客觀原因。沒有往內看自己所思所想所做是否合乎天道。是否觸犯了因果!人走背運主要有: 一、邪淫心重的人! 〉谝粋消減的是福祿。官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 5億抑郁癥患者,抑郁癥發(fā)病率約11%,重癥患者中有15%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三分之二的患者有過自殺念頭,因抑郁癥自殺死亡的估計高達100萬。我有個朋友,前段時間因為工作壓力大,和愛人關系緊張,得了抑郁癥,每天精神恍惚,夜不能寐,甚至想割脈自殺。我給她講彌陀的救度,讓她看凈宗法師講法視頻,告訴她多念佛自然會好。
世人一生中最大的過失,就是喜歡批評、攻擊別人的短處,這是最損陰德的。造口業(yè)時,只圖一時快意,沒有想到將來果報之慘烈!兜夭亟洝氛f的拔舌地獄、火鑊地獄,就是這類罪業(yè)的果報。但現代人往往隨順自己的
地藏長咒的功德 地藏長咒的真實名稱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這個由地藏王菩薩親口宣說的咒語出自《大集地藏十輪經》,這樣殊勝的咒語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钫b地藏咒能增長身體、增長健
在社會上,確實有很多貢高我慢之人。有一點點學問的人,就認為自命不凡。其實學問多了又怎么樣呢?徒增分別念而已。有一些人長得漂亮,就目空無人,其實你長得再美,青春都會老去。有些人,有錢有勢就盛氣凌人,其實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們人有兩個方向可以選擇,一個選擇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種就是走向墮落。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們就要找到一些方法來讓我們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導我們生命往上走的第一個基礎就講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護照。如
漫漫人生路,需要愿力、勇力、智力、忍力!斗疬z教經》中,佛陀教導弟子攝心離嗔:“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辈⒄f:“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1、心底息嗔。佛陀反復叮囑:“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
出家,與在俗世間不同,不是像報名上學轉學,想轉就能轉的。出家就是終生的,就像過去的祖師大德,生生世世,永遠是為三寶。出家人又叫僧寶,佛、法、僧這三寶。啥叫寶?寶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逢兇化吉,遇難成祥。
出家學佛修行,如何才能得道呢?要在恭敬中求,沒有別的方法。佛法只有在恭敬中才能得道。你不恭敬,學得再多也沒用:對三寶不恭敬,無論你有多少財富、多少資源、多大福報,想得到佛法真實利益是得不到的。
我是一個未入門的佛學門外漢,是個外賣員,未婚,二十八歲。外賣員訂單時常受到天氣影響。天氣不好訂單就會很少,我也會跟著感到很焦慮。同時,因為生活壓力,年齡壓力,父母壓力等影響,常感覺喘不過氣來。也想過在其他方面發(fā)展,但一直找不到。感覺生活找沒有方向。
人們常?畤@世事艱難、人心不古,其實娑婆世界就是如此,故名“堪忍”,要出離就必須堅決地去除所有習氣煩惱!斗疬z教經》中,佛陀教導弟子莫生驕慢,質直其心。1、不起驕慢:驕慢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驕有八種,慢有七種,皆是染污之法,能障礙智慧與解脫。
不是善人無善報,惡人無惡報,而是你們選擇了視而不見。明朝徐階為振朝綱,斗嚴嵩、推仁政,晚年致仕。這在明朝中期的高官之中,足可以算是善始善終、善有善報了,但是世人總盯著他是病死的。這大概就是大多數人的眼界了,見不得好人有半點障礙,也見不得所謂的自認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五戒。這五條戒律是釋迦牟尼佛為在家居士制定的,叫基本五戒,是一個學佛人最起碼要持守的五條戒律,這五條戒律對我們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它的意義極其重大。不要小看這五戒,這五條戒律決定了我們人生最基本的苦樂,
你有多大的業(yè)力,就一定要培多大的功德福報。師父只是助緣,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自己,看自己的業(yè)力、看自己的福報、看自己的心念……諸佛菩薩不代眾生背業(yè),師父亦不可能去代大家背業(yè)。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