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瑜伽師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頌說:五識身相應(yīng)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這樣,就具足了三乘。還有有余依地、無余依地。這就稱為十七地。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保ǘ恚
本地分中五識相應(yīng)地之一。 敬禮天人大覺尊福德智慧皆圓滿 無上文義真妙法正知受學圣賢眾 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樂諸有情 廣采眾經(jīng)真要義略說五分瑜伽者 歸命法流妙定力發(fā)起無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無勝海引出最極法甘露 餐受美
此書標題曰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乃為簡略題。若具足言之,則應(yīng)為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由此,首應(yīng)知此書為瑜伽師地論中之一品,茲說明之。本論大分為五:一、本地分,二、攝決擇分,三、攝釋分,四、攝異門分,五、攝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為十七地,茲免煩瑣,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導讀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師孤身西行五萬里,求取三藏經(jīng)典,并以《瑜伽師地論》為本,開創(chuàng)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開授《瑜伽師地論》,弘揚玄奘精神。他就是,陜西省佛教協(xié)會
《菩薩地持經(jīng)》卷第十:「有二因緣等攝徒眾:一者舍于貪心以財饒益離于貧窮,二者教修正義以法饒益拔惡邪見」!稓衬崮附(jīng)》卷第六:「養(yǎng)徒眾法,應(yīng)教授以二事因緣當攝徒眾:一法事攝,二依食攝。隨力所能攝徒眾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語 (一)《瑜伽師地論》是全面地、深入地開示了什么是禪,我們?nèi)裟苷J真地學習,你自己就會有主張:「喔!應(yīng)該這樣學習禪的!」就不會再隨著別人的舌頭轉(zhuǎn)了! (二)學習教義遇見了難關(guān)怎么辦?可以
佛教典籍簡介:《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略稱《瑜伽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唐代玄奘大師譯! o著菩薩是公元四、五世紀頃,北印犍陀羅國人。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初
彌勒、唯識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跡大小乘經(jīng)典記載頗多。在《上生兜率天經(jīng)》稱彌勒誕生于波羅捺國卻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羅門家!度A嚴經(jīng)、八法界品》以彌勒為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識。大小乘經(jīng)典共同認為:彌勒將來繼承釋迦在娑婆世
佛書題解:瑜伽師地論 解題 著譯者: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 資料出處:佛書解題(香光版) 解題: 100卷,收錄于《大正藏》第三十冊,經(jīng)號1579! 惰べ煹卣摗,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舊名《
什么是建立不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呢?有一首頌詩說:執(zhí)因中有果。顯了。有去來。我。常。宿作因。自在等。害法。邊無邊。矯亂。計無因。斷?。最勝。凈。吉祥。由十六異論。
在色界當中,往生到初靜慮(初禪天)各層天世界的眾生,能感受到在那些世界里,離開欲界的煩惱而自然而然生出的輕安樂(之所以叫做離生,是因為有身心分離之感)。
上文已經(jīng)講述完了意地的層次。什么是有尋有伺的層次?什么是無尋唯伺的層次?什么是無尋無伺的層次?有一首總括的頌詩說:界。相。
前文所說“意”的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yè)這五件事,要知道都是由三種原因所引導發(fā)生的。(譯者注:此處需要特別辨析一下“攝”的意義!惰べ煹卣摗吠ㄆ褂迷撟值拇螖(shù)極多,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特此說明。
再者,一切的種子識。對于那些向著涅槃解脫的方向發(fā)展的眾生,一切種子都圓滿具足。對于不向著涅槃解脫方向發(fā)展的眾生,就會缺少三種引向菩提之路的種子(指聲聞種子、獨覺種子和菩薩種子這三種)。
上面已經(jīng)解釋了什么是“五識身相應(yīng)”的層級。那么什么是“意”的層級呢?應(yīng)當知道,這也有五個方面的意義,分別是意識的自身特性(特征)、意識所依靠的、所接觸并聯(lián)系的、助手及伴侶以及意識的行動這五個方面。
什么叫做“瑜伽師地”(瑜伽師,是指修行者;地,是指位階、次序、層級)呢?是指一共有十七個層次。哪十七個呢?有頌詩說:五識相應(yīng)。意。有尋伺。等三。
云何菩薩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謂諸菩薩若見有情求飲食等十資身具! 〖幢愎脖肆⒁跹。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養(yǎng)。及諸沙門婆羅門等。廣說如前。乃至若能受持凈戒。如是我當隨汝所欲施飲食等諸資身具。如其
唐玄奘大師與《瑜伽師地論》 釋圣地 撰 ·奘師幼年出家,宿根豐厚,天資聰慧,遍參國內(nèi)諸師,雖于諸師所傳皆能知曉,但于佛陀教法百有余疴不得通途;遂發(fā)心前往佛陀教法發(fā)源地印度,求取佛陀教法真實義!
提要 《瑜伽師地論》中,第35-50卷的〈菩薩地〉是印度本土有關(guān)菩薩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內(nèi)容談空不多,注重實踐細節(jié)則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薩道,就要先具有菩薩的種性,培養(yǎng)廣大的心胸,眼光放遠而實踐則要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