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界當中,往生到初靜慮(初禪天)各層天世界的眾生,能感受到在那些世界里,離開欲界的煩惱而自然而然生出的輕安樂(之所以叫做離生,是因為有身心分離之感)。往生到第二靜慮(二禪天)各層天世界的眾生,能夠感受到比初禪天更高的禪定境界,也生出更高一層的喜樂來。往生到第三靜慮(三禪天)的眾生,能感受到在那些天世界里、遠由于徹底遠離了基于色身的喜樂,而生出的一種快樂(前面初禪天和二禪天,雖然有喜樂,還是被限制在肉身的受蘊當中的,而三禪天的樂則是脫離了肉身之后的樂)。往生到第四靜慮(四禪天)各層天世界的眾生,則能夠感受到徹底舍棄了種種念頭,從而獲得的清凈、寂靜、不再有任何波動的快樂(只是一種境界,假名為快樂,其實已經(jīng)不是一般意義上快樂的意思了)。無色界的各層天世界眾生,都能感受到極為寂靜、從種種束縛中被解脫出來的快樂(“色”是質(zhì)礙的意思,無色就是沒有質(zhì)礙,即指超越了物質(zhì)世界的束縛,所得到的自由狀態(tài)。無色界沒有物質(zhì)現(xiàn)象,只剩下受、想、行、識四種生命特性)。在色界天世界中,由于六個方面比欲界更加得到強化,所以無論是苦還是樂也都得到強化。這六個方面分別是,在體型大小方面的強化、在身體柔軟程度方面的強化、在因緣方面的強化、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強化、在內(nèi)心無法辨別是非力量方面的強化、以及所依托事物的強化。
具體來說是什么呢?在體型大小方面的強化,就是指每向上一層天,眾生的身體大小就變得更大一些,由于色身本身是一種阻礙,色身的存在就是痛苦,所以當身體越變越大時,所帶來的體型笨重的痛苦也就越來越增大了。身體柔軟程度方面的強化,是指每向上一層天,眾生的身體就變得更加柔軟一些,越是柔軟,就越敏感,各種感受也得到了放大,所以痛苦也就越來越增大。在因緣方面的強化,是指每向上一層天,感召痛苦的因緣就更增多、種類也更為繁雜,于是眾生的痛苦也逐漸增大。在時間空間方面的強化,是指每向上一層天,眾生的生活場地就越寬廣、壽命就越長,所以一生之中發(fā)生的各類感受都增多,當然痛苦的感受也增多。在內(nèi)心無法辨別是非力量方面的強化,是指眾生每向上一層天,思慮就變得越來越少,因此內(nèi)心面對各種事物的思維能力、判斷力逐漸消減,缺失了這些,就會導致痛苦逐漸增多。所依托事物的強化,是指感受痛苦的各種容器得到了加強,所謂容器,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根塵,由于這些根塵能力的強化,感受力變得更強,所以對于痛苦的感受也更強。如同對痛苦的感受得到上述六個方面加強那樣,眾生對于快樂的感受,也從同樣的六個方面得到了加強。
復次于色界中。初靜慮地受生諸天。即受彼地離生喜樂。第二靜慮地諸天。受定生喜樂。第三靜慮地諸天。受離喜妙樂。第四靜慮地諸天。受舍念清凈寂靜無動之樂。無色界諸天。受極寂靜解脫之樂。又由六種殊勝故?鄻肥鈩賾R恍瘟渴鈩佟6彳浭鈩。三緣殊勝。四時殊勝。五心殊勝。六所依殊勝。何以故。如如身量漸增廣大。如是如是苦轉(zhuǎn)殊勝。如如依止?jié)u更柔軟。如是如是苦轉(zhuǎn)殊勝。如如苦緣漸更猛盛眾多差別。如是如是苦轉(zhuǎn)殊勝。如如時分漸遠無間。如是如是苦轉(zhuǎn)殊勝。如如內(nèi)心無簡擇力漸漸增廣。如是如是苦轉(zhuǎn)殊勝。如如所依苦器漸增。如是如是苦轉(zhuǎn)殊勝。如苦殊勝如是樂殊勝義。隨其所應廣說應知。
快樂共有兩種。一種叫做“非圣財所生”的快樂,另一種叫做“圣財所生”的快樂。“非圣財所生”的快樂,是指依靠四種生活物資為緣而生的快樂。第一類叫做適悅物資,第二類叫做滋長物資,第三類叫做清凈物資,第四類叫做主持物資。適悅物資,是指包括車馬、衣服這些顯示尊貴身份的物資、音樂舞蹈熏香涂抹的物資、各種各樣有趣好玩的珍奇物品及玩具、有著美好光澤的寶石、男女護衛(wèi)仆人、各種各樣的庫藏珍寶等等,能讓人心情快樂的物資。滋長物資,是指不需要動腦筋的,使用滾輪、砭石、按摩捶等等,按摩放松身體這一類的物資,能夠滋養(yǎng)身體更加健康。清凈物資,是指吉祥草、頻螺果、滿缸的螺貝等等,這些用于沐浴洗滌祈福的物資。住持物資,是指飲料和食物這些維持生命存續(xù)的物資。
什么叫做“圣財所生”的快樂呢?是指以七種圣法財富為緣而生的快樂。哪七種圣法財富呢?第一種是信,也就是相信正法,沒有懷疑。第二種是戒,也就是保持正法所要求遵循的戒律,不破戒。第三種是慚,因為自己還有不足、做錯事而感到不安。第四種是愧,是對做錯事感到后悔、反省。第五種是聞,是指經(jīng)常聽聞?wù)、聽聞老師的教導,反復修習。第六種是舍,是對于正法所摒棄的,諸如欲望、執(zhí)著等等能夠真的做到舍棄。第七種是慧,由于長時間思維、修行正法,逐漸生出真實智慧來,能夠更有智慧力地辨別是非、看清真假、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另外,還有十五種事物的特征,有助于區(qū)分圣財所生樂和非圣財所生樂。哪十五種呢?第一種,非圣財所生樂,能使眾生發(fā)起惡行,而圣財所生樂,能使眾生發(fā)起善行。第二種,非圣財所生樂,與帶有罪業(yè)的歡喜快樂相應(非圣財所生的快樂,主要是由于沉溺于五欲六塵,而生起的快樂,所以是帶有染污、帶有罪業(yè)的,這些快樂享受完,會導致墮落和受苦,所以叫做帶有罪業(yè)的歡喜快樂),而圣財所生樂,是與沒有罪業(yè)的歡喜快樂相應的(是指這些快樂,不是五欲六塵的快樂,而是脫離世間痛苦之后所感受到的自然而然的輕松、自在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不會導致墮落的,所以叫做沒有罪業(yè)的快樂)。第三種,非圣財所生樂,是比較微弱、短暫的,也不會時時處處都存在,而圣財所生樂,隨著修行的加深,會逐漸遍布于生活的時時處處(后面兩類又把時間和空間分別進行了闡述)。第四種,非圣財所生樂,不是一切時間都有的,因為這些快樂是依托于外部的因緣,所以受制于因緣的無常,而圣財所生樂,是一切世間都有的,因為這種快樂不依托于特定的條件,是從心內(nèi)自然而然的流出。第五種,非圣財所生樂,不是一切地方都有,而是只有欲界才有,而圣財所生樂,是所有一切世界都有的,能夠通達欲界、色界、無色界,對那些已經(jīng)不受世界系縛的眾生,也是有的。第六種,非圣財所生樂,不能帶來未來世的圣財(正法修行相關(guān)福德)和非圣財(享受福報的物資),而圣財所生樂,既能帶來未來世繼續(xù)修行正法的圣財,也能帶來美滿的生活物資。第七種,非圣財所生樂,當享受的時候是有享完的時候,是有邊際的,而圣財所生樂,是越享受就越是逐漸展轉(zhuǎn)積累增長、越變越廣闊的。第八種,非圣財所生樂,能夠被他人、他物所奪走,例如被國王、盜賊、怨恨的人、或者被水災、火災等等奪走或損毀,而圣財所生樂,是不能被任何事物所奪走的。第九種,非圣財所生樂,不能從今生帶到后世去(此生享受了就沒了),而圣財所生樂是可以從今生帶到后世去的(持續(xù)綿長)。第十種,非圣財所生樂,享受的時候不能充分滿足,而圣財所生樂享受的時候是非常圓滿具足的。第十一種至第十五種,非圣財所生樂,雖然有快樂,但是會害怕失去、會招致他人的怨恨嫉妒、容易引發(fā)災禍、會帶來煩惱痛苦、并且不能斬斷未來世的各種大的苦惱。會害怕失去,是說在生起快樂感受的同時,就產(chǎn)生了痛苦的根源(當前的快樂一旦失去就會立刻變成痛苦,所以二者是一體兩面)(這五點每一點是一種用于區(qū)分的事物特征)。會招致他人的怨恨嫉妒,是說這些享樂會成為他人爭斗搶奪、吵架的根源。容易引發(fā)災禍,是指這些快樂的載體(肉身),本身也是衰老、病痛、死亡的根源。會帶來煩惱痛苦,是指因為這些快樂本來就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就好像疥瘡、癩子病那樣,是導致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顛倒的認識的根源,也是引發(fā)一系列的例如發(fā)愁、嘆息、憂愁、苦惱等等各種各樣煩惱的根源。不能斬斷未來世各種大苦惱,是說貪欲、嗔恚等等,原本就跟隨著虛妄、顛倒這兩種錯誤的觀念,是未來繼續(xù)受苦的根源。而圣財所生樂,是不會帶來害怕、不會招惹怨恨嫉妒、不會帶來災難、不會導致煩惱憂愁的,也能夠徹底斬斷未來世的與眾生修行的程度相應的各種大的痛苦,與非圣財所生樂是不同的。應當知道具體來說,區(qū)別就是上面這些。
又樂有二種。一非圣財所生樂。二圣財所生樂。非圣財所生樂者。謂四種資具為緣得生。一適悅資具。二滋長資具。三清凈資具。四住持資具。適悅資具者。謂車乘衣服諸莊嚴具。歌笑舞樂涂香花鬘。種種上妙珍玩樂具。光明照耀男女侍衛(wèi)種種庫藏。滋長資具者。謂無尋思輪石槌打筑蹋。按摩等事。清凈資具者。謂吉祥草。頻螺果。螺貝滿甕等事。住持資具者。謂飲及食。圣財所生樂者。謂七圣財為緣得生。何等為七。一信二戒三慚四愧五聞六舍七慧。復次由十五種相。圣非圣財所生樂差別。何等十五。謂非圣財所生樂。能起惡行。圣財所生樂。能起妙行。又非圣財所生樂。有罪喜樂相應。圣財所生樂。無罪喜樂相應。又非圣財所生樂。微小不遍所依。圣財所生樂。廣大遍滿所依。又非圣財所生樂。非一切時有。以依外緣故。圣財所生樂。一切時有。以依內(nèi)緣故。又非圣財所生樂。非一切地有。唯欲界故。圣財所生樂。一切地有。通三界系及不系故。又非圣財所生樂。不能引發(fā)后世圣非圣財。圣財所生樂。能引發(fā)后世圣非圣財。又非圣財所生樂。苦受用時有盡有邊。圣財所生樂。若受用時轉(zhuǎn)更充盛增長廣大。又非圣財所生樂。為他劫奪。若王。若賊。怨。及水;。圣財所生樂。無能侵奪。又非圣財所生樂。不可從今世持往后世。圣財所生樂?蓮慕袷莱滞笫。又非圣財所生樂。受用之時不可充足。圣財所生樂受用之時究竟充滿。又非圣財所生樂有怖畏。有怨對。有災橫。有燒惱。不能斷后世大苦。有怖畏者。謂俱當生苦所依處故。有怨對者。謂斗訟。違諍所依處故。有災橫者。謂老病死所依處故。有燒惱者。謂由此樂性不真實。如疥癩病。虛妄顛倒所依處故。愁嘆憂苦種種熱惱所依處故。不能斷后世大苦者。謂貪嗔等。本隨二惑。所依處故。圣財所生樂。無怖畏。無怨對。無災橫。無燒惱。能斷后世大苦。隨其所應。與上相違。廣說應知。
那些對于外界各種事物有欲望的眾生,他們所享受的是欲界的客塵煩惱(客塵煩惱是一個佛經(jīng)常用的名詞,講的是那些由于各種各樣的欲望而帶來的享受也好、痛苦也罷,因為都是無常的,所以就好像是一個過客在旅行之中所遇到的塵埃那樣,起起伏伏,卻終歸都無法抓住,最后總要塵歸塵、土歸土的,用于形容欲界煩惱的毫無意義),而具有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也就是修行正法的眾生),他們享受的則是修行正法所帶來的一切。由五個方面的情況,能夠看出二者的差別,因為存在這些差別的緣故,我們講說具有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是依靠無上的智慧作為身命,而活在清凈自由的狀態(tài)下的。哪五個方面的差別呢?第一個差別,是享受、修習正法的眾生,沒有染污心。第二個差別,是享受、修習正法的眾生,極為圓滿徹底地明了真理。第三個差別,是享受、修習正法的眾生,能一直生活在禪定的狀態(tài)里。第四個差別,是享受、修習正法的眾生與其他同修各各獨立,并不互相依靠。第五個差別,是享受、修習正法的眾生,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能夠摧毀、降服各種邪惡的思想、化解怨恨。
上文中說的有欲望的眾生,所享受的所有欲望帶來的快樂,要么是隨順著所貪愛的事物所帶來的喜悅、要么隨順著所厭惡憤恨的失誤所帶來的煩惱、要么隨順著不明是非所選擇的舍棄所帶來的舍離(這里是指其他教派所教導的錯誤的舍離),而那些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卻不是這樣。那些有欲望的眾生,享受欲望帶來的客塵煩惱時,從過去生生世世不知起點的經(jīng)歷以來,因為無常的緣故,有時舍棄、丟失一些欲望事物,有時又仿佛得到了一些欲望的事物,有時又仿佛一無所得,而那些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卻不是這樣。還有,有欲望眾生享受欲望時,對于正在享受的事物,于同一時刻既有喜愛也有憂患,享受之后,還會對這事物時而產(chǎn)生喜悅、時而產(chǎn)生憂愁煩惱,而那些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卻不是這樣。那些號稱離開欲望的纏繞,受其他教派教育的所謂的得到“智慧”之命的眾生,對于各種各樣的所見之物,由于產(chǎn)生好壞貴賤的分別心,并且受到邪門歪道的錯誤教育而持有錯誤的觀念,使得他們對各種各樣的事物都有著猛烈的執(zhí)著心,長時間被欲望染污所跟隨,即使有些時候能夠脫離欲望,不久就又退失了修行,重復生起欲念。
真正擁有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他們享受并遵循正法的指導,就不會這樣。享受欲望的眾生、以及各層世界里已經(jīng)脫離欲望的眾生,他們的所有欲望帶來的快樂,以及脫離欲望帶來的快樂,都不是真實的(都屬于虛妄),也都是惡魔、怨恨所跟隨追逐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執(zhí)著于欲望帶來的快樂還是脫離欲望感受到的快樂,都是無意義的,這些快樂都是低層次的快樂。這里所說的脫離欲望,是指初禪天、二禪天及欲界天這些層次比較低的修行者,所以他們的脫離欲望的快樂還是限制在欲界的層次里),這些快樂打個比方,就好比幻象、想象、影子、焰火、夢境中所看到的一樣,仿佛是在幻境中看到漂亮的裝飾品那樣(感受到的快樂都是不真實的)。還有,那些執(zhí)著于這些快樂的愚蠢的眾生、那些感受欲望的眾生以及脫離欲望的眾生,他們所有的感受,都好比瘋癲、癡狂、酒醉、混亂那樣,因為沒有壓制欲望的惡魔軍隊就享受使用了,所以那些快樂并不是真實的快樂,更不能對惡魔的行動有所壓制,真正擁有圣賢智慧命數(shù)的眾生則不是這樣。
又外有欲者。受用欲塵。圣慧命者受用正法。由五種相。故有差別。由此因緣。說圣慧命者。以無上慧命清凈自活。何等為五。一受用正法者不染污故。二受用正法者極畢竟故。三受用正法者一向定故。四受用正法者與余慧命者不共故。五受用正法者有真實樂故。摧伏魔怨故。此中諸受欲者所有欲樂是隨順喜處貪愛所隨故。是隨順憂處嗔恚所隨故。是隨順舍處無簡擇舍之所隨故。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有欲者受用欲塵。從不可知本際以來以無常故。舍余欲塵得余欲塵;蛴谝粫r郁無所得。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者受用欲時。即于此事一起喜愛一起憂恚。復即于彼或時生喜或時生憂。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諸離欲外慧命者。于種種見趣自分別所起邪勝解處。其心猛利種種取著。恒為欲染之所隨逐。雖已離欲復還退起。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又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所有欲樂及離欲樂。皆非真實。皆為魔怨之所隨逐。如幻如想如影如焰如夢所見。猶如幻作諸莊嚴具。又著樂愚夫諸受欲者。及諸世間已離欲者。凡所受用猶如癲狂如醉亂等。未制魔軍而有受用。是故彼樂為非真實。亦不能制所有魔事。圣慧命者受用正法則不如是。
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有情眾生生存所依托的身體(無色界已經(jīng)沒有能看到的肉身,但仍有無色的眾生存在,假名為“身”),應當如何來看待呢?應當把它們看作是有毒的熱瘤那樣,因為這些身體都是粗大笨重的物質(zhì)所構(gòu)成的。那么對于這個身體有快樂感受發(fā)生的時候,該如何看待呢?應當把它們看做是像有毒的熱瘤,暫時遇到冰冷的觸感,熱毒痛苦得到緩解那樣。對于身體痛苦感受發(fā)生的時候,又該如何看待呢?這就好比是熱毒的腫瘤觸碰了滾燙的熱灰那樣(感到更加痛苦)。那么,對于這個肉身發(fā)生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感受時,應當如何看待呢?就好比熱毒的腫瘤遠離了冷熱的場所和物體時候那樣,只是依托本身的有毒的熱,而自然而然地待著。佛說,應當知道,快樂的感受,因為會消散,所以會帶來痛苦(也被稱為痛苦);痛苦的感受,因為加重了痛苦所以也被稱為痛苦;既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感受,因為仍然自帶本身的痛苦,也被稱為是痛苦。(以上是講的痛苦,下面幾句是說喜和樂)喜悅有三種,一種叫做有喜愛滋味的喜悅,第二種叫做離開喜愛滋味的喜悅,第三種叫做超越了喜悅感覺的喜悅。這些類別在經(jīng)文中有詳細的論述。這些是指在欲界、色界這二界的情況。此外,佛還設(shè)立了徹底消滅思想和感受后的快樂,叫做想受滅樂,作為快樂當中第一名的、最殊勝的。這種快樂是指眾生自然而然待著的快樂,而并不是因為某種感受而產(chǎn)生的快樂。佛經(jīng)還說,快樂還可以另一種方式被分為三種,分別是遠離貪婪欲望的快樂、遠離嗔怒欲望的快樂、以及遠離愚癡欲望的快樂。這三種快樂只有在無漏的世界中才能得到,所以這些快樂又被叫做“常住的快樂”,只在無漏的世界中有。
接下來講飲食方面的感受、使用。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那些即將出生的有情眾生,以及已經(jīng)出生的有情眾生,之所以能安然住世,是因為有飲食的緣故。四種飲食類別當中,觸食、意思食、識食這三種,是所有一切生活在三界當中的眾生都有的,壽命依托著這些飲食安然住世、身體得到維持。只有斷食(因為是一日三餐、兩餐這類的方式,是間斷發(fā)生的,所以叫做斷食)這一種,僅在欲界有情眾生當中才存在,這些眾生的身體需要依靠斷食才能維持。往生到地獄當中的有情眾生,也有非常微小的斷食,他們的五臟六腑中有微弱的風吹動,因為這股風的原因他們能夠長時間生存。餓鬼、畜生和人道眾生,是有比較粗糙的物質(zhì)作為斷食的,需要切碎然后再吞食。還有一些比較精細物質(zhì)的食物,只對于住在羯羅藍等胎位的眾生、以及欲界各層天道眾生才有(就是營養(yǎng)精華)。他們吃了這些精細的食物之后,所有的食物都變成養(yǎng)分流進了身體的四肢百骸,立刻就全都消化了,沒有大便這些排泄物出現(xiàn)。
復次三界有情所依之身。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粗重所隨故。即于此身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暫遇冷觸。即于此身苦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為熱灰所觸。即于此身不苦不樂受生時。當云何觀。謂如毒熱癰離冷熱等處。自性毒熱而本住故。薄伽梵說。當知樂受。壞苦故苦?嗍堋?嗫喙士。不苦不樂受。行苦故苦。復說有有愛味喜。有離愛味喜。有勝離愛味喜。如是等類如經(jīng)廣說。應知墮二界攝。又薄伽梵建立想受滅樂。為樂中第一。此依住樂。非謂受樂。又說有三種樂。謂離貪離嗔離癡等欲。此三種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是故此樂名為常樂。無漏界攝。復次飲食受用者。謂三界將生已生有情壽命安住。此中當知觸。意思。識。三種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壽命安住。斷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壽命安住。復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細斷食。謂腑藏中有微動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餓鬼傍生人中有粗斷食。謂作分段而啖食之。復有微細食。謂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天。由彼食已。所有斷食流入一切身分支節(jié)。尋即消化。無有便穢。
對于淫欲的感受這件事,在各個地獄所有有情眾生當中都沒有這些淫欲的事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那里的眾生長時間反復承受各種各樣極為猛烈劇烈的痛苦。因為這個原因,那里的有情眾生,男性對于女性不會生起想要女人的沖動,女性對于男性也不會生起想要男人的沖動,更不要提能夠湊到一起兩兩交合了。在餓鬼、畜生、人道當中所有有肉身的眾生,因為既有痛苦也有快樂(快樂是指痛苦得到休息)的緣故,所以是有淫欲這回事的。男性和女性會展轉(zhuǎn)兩兩交合,還有不干凈的東西從體內(nèi)流出來。欲界各層天道當中,盡管也有類似的事情,但是沒有不干凈的東西流出了,而是在男女生殖器的地方有風吹過,淫欲的煩惱就得以熄滅。四大王眾天里,眾生兩兩交會,不需要有風吹過,淫欲煩惱就可熄滅。(每向上一層天,淫欲的情況就減輕一些)如同四大王眾天這樣,三十三天也是這樣。在時分天里,眾生只要相互擁抱,淫欲的煩惱就沒有了。在知足天,眾生只要相視一笑,淫欲的煩惱就沒有了。他化自在天里,互相一對視,淫欲的煩惱就沒有了。
對于南贍部洲、東勝身洲、西瞿陀尼洲這三洲的眾生,有接受妻子妾室、布施錢財舉行婚嫁、迎娶的情況。北拘盧洲,由于那里的眾生沒有“什么東西是屬于我的”這樣的想法,所以沒有那些事情。所有的有情眾生,都沒有接受妻子妾室的事,也沒有婚嫁迎娶的事。像前面三個大洲的樣子,大力鬼的世界以及欲界的各層天也是有嫁娶的,唯獨樂化天、他化自在天這兩層沒有。還有,所有各層欲界天的眾生,都沒有在腹中孕育肉胎這件事。四大王眾天,眾生是在父親母親肩膀上或者懷里,以五歲小孩的樣子忽然化現(xiàn)而出生的。在三十三天以六歲小孩的樣子出生。在時分天以七歲小孩的樣子出生。在知足天以八歲小孩的樣子出生。在樂化天以九歲小孩的樣子出生。在他化自在天以十歲小孩的樣子出生。
復次淫欲受用者。諸那落迦中所有有情皆無淫事。所以者何。由彼有情長時無間多受種種極猛利苦。由此因緣。彼諸有情若男于女不起女欲。若女于男不起男欲。何況展轉(zhuǎn)二二交會。若鬼傍生人中所有依身。苦樂相雜故有淫欲。男女展轉(zhuǎn)二二交會不凈流出。欲界諸天雖行淫欲無此不凈。然于根門有風氣出煩惱便息。四大王眾天。二二交會熱惱方息。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亦爾。時分天。唯互相抱熱惱便息。知足天。唯相執(zhí)手熱惱便息。樂化天。相顧而笑熱惱便息。他化自在天。眼相顧視惱便息。又三洲人。攝受妻妾施舍嫁娶。北拘盧洲。無我所故。無攝受故。一切有情無攝受妻妾亦無嫁娶。如三洲人如是。大力鬼及欲界諸天亦爾。唯除樂化天。及他化自在天。又一切欲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眾天。于父母肩上;蛴趹阎。如五歲小兒欻然化出。三十三天如六歲。時分天如七歲。知足天如八歲。樂化天如九歲。他化自在天如十歲。
。ㄉ衔恼f完了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三個層次的界域范圍方面,各個地方眾生感受的建立,接下來講想要往生的欲望這件事是怎樣建立的)
建立想要往生的欲望,總共可以分成三種類別。有些有情眾生當前居住在由欲望的塵埃構(gòu)成的世界里,因為居住在這些地方。欲望能得到滿足,感覺到富足尊貴又自由自在,所以會產(chǎn)生繼續(xù)往生的欲望。這些地方都包括什么呢,包括一切人道的世界(四大洲),以及四大王眾天和知足天,總體名為第一類往生欲望。有些眾生能夠隨心所欲化現(xiàn)出那些能滿足自己欲望的事物,因為這些化現(xiàn)出的欲望事物,他們能感受到富足尊貴、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些地方都包括哪些呢?包括樂化天。因為那里的天道眾生,為了自己享受的緣故,能夠化現(xiàn)所想要的事物,而不是為了別人。所以他們化現(xiàn)出來的事物,只能自己享受那些富足尊貴和自由自在。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們產(chǎn)生了繼續(xù)往生的心愿,所以這些被稱作第二類往生欲望。還有的有情眾生除了能為自己的享受化現(xiàn)事物之外,他人也能為自己化現(xiàn)滿足欲望享樂的事物,因為他人給自己化現(xiàn)出的事物,從而得以享受富足尊貴、自由自在的生活。這個地方是哪里呢?是在他化自在天這層天。由于那里的天道眾生,既能為了自己的需要而化現(xiàn)享樂物資,也能被他人幻化自己需要的事物,所以對于自己化現(xiàn)出的事物也并不覺得稀有奇特。因為這些眾生是使用其他眾生幻化出的物資來享樂,過著富足尊貴、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這層天的名字叫做他化自在天。并不是說那里的眾生僅僅使用別人化現(xiàn)出來的東西,其實他們也使用自己化現(xiàn)的東西,因為這樣的享樂,使得他們有繼續(xù)往生的心意,所以叫做第三類往生欲望。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三種為了快樂而往生的情況。有些有情眾生會使用脫離欲樂的歡喜和快樂灌溉、遍灑他們的身體(也就是以這種快樂沐浴全身的意思),主要是初靜慮地(初禪天)的各層天世界,起名叫做第一類為了快樂而往生。有些眾生會使用禪定所產(chǎn)生的歡喜和快樂灌溉、遍灑他們的身體,主要是第二靜慮地(二禪天)的各層天世界,起名叫做第二類為了快樂而往生。還有一些眾生,是用徹底擺脫前面幾種快樂后的喜悅和快樂(假名為喜悅和快樂,其實只是一種清凈的境界,已經(jīng)沒有通常意義上的享樂感受了)灌溉、遍灑他們的身體,主要是第三靜慮地(三禪天)的各層天世界,起名叫做第三類為了快樂而往生。有學生提問道:“為什么要設(shè)立三類往生欲望,以及三類為了快樂而往生這樣的概念呢?”老師回答說:“是因為眾生所追求的事物共有三種。第一種叫做對欲望的追求,第二種叫做對享有的追求,第三種叫做對梵行(脫離世間苦海)的追求。如果有些出家的眾生,或者在家修行的婆羅門智者,墮落到了追求欲望享受的層次,他們所有一切的往生,都是因為上面所描述的三種欲望的引導,而發(fā)生的往生,并沒有超出這些原因的求生意念的引導,所以設(shè)立因為欲望而往生的類別。如果有些出家的眾生,或者在家修行的婆羅門智者,更多地追求享樂。因為他們對于享樂的這種貪戀,他們所以一切的往生,都是因為被享樂之心所引導的。由于各個世界里,向著既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純粹寂靜的境界尋求往生的眾生極其稀罕少見,所以希求這些、以及更殊勝層次的眾生,不說他們是追求往生的。對于那些出家的眾生,或者在家修行的婆羅門智者,追求梵行(脫離世間苦海)的,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希望達到無漏的境界(“漏”是指對于五欲六塵、對于低層次禪定樂的執(zhí)著追求,“無漏”就是指沒有這些追求后清清靜靜地狀態(tài))。
有時也有一些邪門外道追求脫離世間苦海的修行者,為了追求具有不動性質(zhì)的(此處的“不動”是指從色相上,看不到任何思想或是色身的行動,保持寂靜不被他物所擾的狀態(tài),達到不動至少要是四禪天以上的境界,后面的四層天都有不動的特性)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而發(fā)起了邪門外道的分別心,還聲稱是得到了解脫,要知道這些邪門外道是屬于受到限制的脫離痛苦的追求(也就是說,邪門外道所教授的方法,也是能達到一定的天道層次,但是有修行的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再向上就達不到了,所以叫做“有上”,也就是“有上面的頂部”的意思)。而不受限制,能夠繼續(xù)向上提升的追求脫離苦海的眾生,我們說他們是真正在追求無漏的境界的。”
復次生建立者謂三種欲生;蛴斜娚F(xiàn)住欲塵。由此現(xiàn)住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一切人及四大王眾天乃至知足天。是名第一欲生。或有眾生變化欲塵。由此變化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樂化天。由彼諸天。為自己故;癁橛麎m。非為他故。唯自變化諸欲塵故。富貴自在。是名第二欲生;蛴斜娚麎m。由他所化諸欲塵故。富貴自在。彼復云何。謂他化自在天。由彼諸天。為自因緣。亦能變化。為他因緣亦能變化。故于自化非為希奇。用他所化欲塵。為富貴自在。故說此天為他化自在。非彼諸天唯受用他所化欲塵。亦有受用自所化欲塵者。是名第三欲生。復有三種樂生;蛴斜娚秒x生喜樂灌灑其身。謂初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一樂生;蛴斜娚啥ㄉ矘饭酁⑵渖。謂第二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二樂生。或有眾生以離喜樂灌灑其身。謂第三靜慮地諸天。是名第三樂生。問。何故建立三種欲生三種樂生耶。答。由三種求故。一欲求。二有求。三梵行求。謂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欲求者。一切皆為三種欲生。更無增過。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有求者。多分求樂。由貪樂故。一切皆為三種樂生。由諸世間為不苦不樂寂靜生處起追求者極為鮮少。故此以上不立為生。若諸沙門或婆羅門墮梵行求者。一切皆為求無漏界;驈陀幸粔櫺拌笮星笳。為求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起邪分別。謂為解脫。當知此是有上梵行求。無上梵行求者。謂求無漏界。
所謂建立眾生的有色或無色的形體,是指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當中往生的所有有情眾生,共有四種感應得到身體情況的差別。第一種,有些眾生所感應到的身體啊,只會由于自身的過度損耗或者不謹慎而受到傷害,卻不會被其他眾生所傷害。例如有一些生活在欲界天道中的眾生,被起個名字叫做“游戲妄念”,那些天道眾生,有的時候沉迷執(zhí)著于各種各樣的玩耍欲樂之中,而且很長時間都持續(xù)住在這種玩耍欲樂的狀況里。因為玩樂的太久了,逐漸就忘記、失去了過往的記憶(進而忘卻了從前所學過的知識以及增長的智慧,喪失了判斷對錯的能力,開始變得隨波逐流)。因為失去了這些記憶,所以他們逐漸墮落,以致于從天道消失后墮落到更低層次的世界里。還有一些天道眾生,被起個名字叫做“意憤”,這些眾生呢,有的時候會斜著眼睛、帶著挑釁肅殺的目光(這種目光是由于心里有一種帶有目的性的、刻意的憤怒情緒而產(chǎn)生的,所以也就是類似于仇視、鄙視、憤恨這樣的目光)互相對視著。因為這樣的對視,更加互相看不順眼,所以他們意識中的憤怒情緒逐漸增大,因為這樣的情緒的增大,他們就喪失了繼續(xù)生活在天道中的基礎(chǔ),于是就會從天道消失,墮落到更低層次的世界里。
第二種,有些眾生所感應到的身體呢,只會受到外界或者他人的原因造成的損害,而不會因為自身的緣故受到損害。那些處于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尸位、鍵南位等等處于母胎發(fā)育各個階段的眾生,都是屬于這類(因為在母胎里,自己沒有行動的自由,所以一切的傷害都只能來源于外界)。
第三種眾生的身體,既可能被自己所損害,也可能被外界或者他人所損害。這類眾生一般是已經(jīng)從母胎中出生了,各個根塵都圓滿具備,并且逐漸成長、發(fā)展直到成熟(這個時候既有能力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而行動,也會遇到來自于外界或他人的行動影響,所以叫做既可能被自己的想法損害,也可能被外界或他人所損害)。
第四種,眾生所感應的身體,既不會受到自己的傷害,也不會受到他人的傷害。例如色界、無色界各層天界的眾生、所有一切地獄世界的眾生、類似于地獄眾生的餓鬼眾生、以及修行佛道的眾生,到最后一世有身體的時候都屬于此類(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眾生,因為修行的層次比較高,所生活的世界比較美好,所以無所謂傷害的問題,對于地獄眾生和地獄鬼眾生,因為長時間受苦的緣故,也無所謂自己傷害自己還是他人傷害自己的問題,就是生活在痛苦里)。
修行佛道的眾生在最后一次有身的時候(也就是成佛入涅槃前這一世),他們的慈悲狀態(tài)是堅固不變的(“定”是指堅固不變的,如《金剛經(jīng)》中的“金剛”意思一樣,表示在這個狀態(tài)下不會被任何事物所影響,如同金剛一樣堅固)、一切有目的的想法都完全消滅的狀態(tài)也是堅固不變的,仿佛生活在一種虛無的境界里,他們對于其他眾生全心全意地指導、幫助、教育的狀況也是堅固不變的(不會受到外界所擾),雖然有色身存在,但就像是處在中有身的狀態(tài)當中一樣(中有身是指在兩次往生之間的狀態(tài),也就是上一世的身體死亡了,到下次往生之間這段時間的存在狀態(tài),詳情可以查閱前文“意地”當中的相關(guān)章節(jié))。以上,就是感應到身體情況差別的四個種類對應的眾生情況。
復次自體建立者。謂于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蛴兴米泽w。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游戲忘念。彼諸天眾;驎r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xù)住。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沒。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轉(zhuǎn)捔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zhuǎn)增。意憤增故。從彼處沒。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蛴兴米泽w。亦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諸根圓滿諸根成熟;蛴兴米泽w。亦非自害亦非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一切那落迦。似那落迦鬼。如來使者。住最后身。慈定。滅定。若無。諍定。若處中有。如是等類。
什么是建立阿賴耶識作為種子所引發(fā)的種種因緣和結(jié)果呢?簡單來說是從四個方面來講的,第一個方面是從原因(也就是因緣)和結(jié)果關(guān)系前后呈現(xiàn)的相貌來講,第二個是從原因和結(jié)果所依靠的事物方面講的,第三個是從原因的不同種類以及結(jié)果的不同種類方面來講的,第四個是從建立流轉(zhuǎn)關(guān)系的角度講的。(下面分別就這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講解)
復次云何因緣果建立。謂略說有四種。一由相故。二由依處故。三由差別故。四由建立故。
因緣果的相貌,是指以某事物先發(fā)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現(xiàn)融合了,所以另一事物得以生起、被得到、形成、成辦或者發(fā)生作用,我們就說前一個事物為后一個事物的原因(后一個事物為前一個事物的結(jié)果)。有學生問道:“什么樣的事物,先發(fā)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現(xiàn)融合了之后,有另一種事物生起呢?(也就是什么樣的因緣果的相貌發(fā)生了、建立了、出現(xiàn)融合了之后,被叫做是出生呢?后面的幾個問題,分別對應前一句話中的“生起、被得到、形成、成辦和被使用”)”老師回答說:“自身的阿賴耶識里的種子,就是這樣的事物。以自身阿賴耶識里的種子作為先出現(xiàn)的,除了種子所依靠的事物之外,所有其他的有色相的事物、沒有色相的事物以及各種各樣身語意的行動作為先建立的,跟隨種子所感應到的,欲界所系縛的、色界所系縛的或者無色界所系縛的、以及不受系縛的各種各樣的想法就都得以生起(種子所感應到的這些,就是與種子和合的事物,種子是原因,這些想法就是結(jié)果)。”
學生又問道:“什么樣的事物,先發(fā)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現(xiàn)融合了之后,可以導致另一種事物被得到呢?”老師回答說:“例如聲聞種姓、獨覺種姓、佛種性就是這樣的事物(譯者注:佛法中將能夠修行佛法的眾生分為三類:聲聞、獨覺和佛,這三類眾生被認為是有修行的因緣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的,并且根據(jù)他們修行表現(xiàn)的不同而分別命名。聲聞是指那些通過聽聞佛法,獨自加強修行而達到涅槃境界的眾生。獨覺是指在成就的那一世沒有聽到佛法,但是因為過去生生世世聽過佛法并且持續(xù)修行,能夠獨自開悟獲得成就的眾生。佛是指除了自身求得解脫之外,還愿意弘揚佛法,幫助他人成就的眾生。這三類里面,佛種姓的眾生最終能達到的成就是最高的。除了這三種有因緣種子的眾生之外,其余眾生也并不是說不能成就,而是需要在生生世世輪回中,遇到佛法并產(chǎn)生愿意修行的心愿后,才開始具備相應的種子,為了區(qū)分這些不同的情況,所以只是把那些已經(jīng)有種子的眾生納入到修行的范圍內(nèi),對于還沒有種子的,等未來時機成熟具備種子之后,才被納入到修行眾生的范疇里)。以這三類種姓的眾生作為先出現(xiàn)的(也就是原因),這些眾生內(nèi)在的修行動力作為先建立的,外在的修行助力作為發(fā)生融合的事物,以獲得脫離煩惱的系縛、證得涅槃寂靜的眾生作為結(jié)果(就是由于種姓的原因而能導致涅槃結(jié)果被得到)。眾生內(nèi)在的修行動力,是指符合真理(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減少欲望、知道滿足等等這些內(nèi)在的修行。內(nèi)在修行善的想法的眾生,等到獲得人天色身的時候,會出生在比較高貴的地方,并且六根的能力圓滿沒有缺損,也不會感召外部種種障礙。這些眾生能夠?qū)τ谏频氖挛锇l(fā)自內(nèi)心地生起清凈的信仰,像這些想法,稱為內(nèi)在修行的動力。外在的修行助力,是指有佛出生世間,宣揚講說最美好的修行方法以及教學方法,使得這些方法在世間還存在。那些愿意居住在正法教義里的眾生,會隨著正法的教義而思考、行動,把所有具有慈悲心和對正法有信心的眾生,都看作是布施正法的主人。像這些外在佛法的講授、外在其他眾生的引導等等,就被稱作是外在的修行助力。”
學生又問道:“什么樣的事物,先發(fā)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現(xiàn)融合了之后,能夠使得哪些想法形成呢?(這一句話里含有三個問題,原因是什么?結(jié)果又是什么?為什么叫做形成?)”老師回答說:“教授正法的人(也就是傳道的老師們)以他們對于所學習了解的、深信不疑的正法觀點的喜愛為原因,設(shè)立了各種各樣的講授語句的方式,例如宗旨(類似于建立某種定義、某種法則、某種規(guī)律,是概括性的語句)、原因分析、比喻、說明等等作為先建立的,與能理解正法意義不否認這些的眾生、以及擅長辯論的眾生作為相融合的同盟,能夠產(chǎn)生所設(shè)立的正法語義得以成立的結(jié)果。(這種情況就叫做因為某些原因而形成了某些結(jié)果,此處的正法語義就是所形成的事物)”學生又問道:“什么樣的事物,先發(fā)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現(xiàn)融合了之后,能夠使得哪些事物得到成辦呢?”老師回答說:“有些眾生以他們所學習掌握的工藝、技巧相關(guān)的智慧作為原因,以隨順這些工藝、技巧而發(fā)起的勤勞努力作為先建立的,把所工作的環(huán)境中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工具作為融合的助力,就能得到手工藝品成型(成辦)的結(jié)果。還有一個例子,以眾生的喜愛心為原因,以吃住所依靠的用品、用具作為先建立的,以四種食物(斷食、觸食、意思食、識食)作為融合的助力,那些在這些有食物世界往生的有情眾生,能夠維持身體的生存(得到“使色身得到成辦的結(jié)果”)。”
學生又問道:“什么樣的事物,先發(fā)生了、先建立了、先出現(xiàn)融合了之后,能夠產(chǎn)生哪些發(fā)生作用的結(jié)果呢?”老師回答說:“以自身的四大元素種子作為先導(先發(fā)生的、原因),以出生后的這一世作為先建立的,以這一世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物為所融合的,能夠產(chǎn)生因為自身的業(yè)報而形成的各種行動、想法的作用。如眼睛把看見作為行動這樣,其他各個根塵都有各自對應的行動。還有,地元素的特點是能夠維持,水元素的特點是能夠融化消爛事物,火元素的特點是能夠灼燒事物,風元素的特點是能夠使事物變得干燥。這些元素所構(gòu)成的外界事物,就是屬于自身業(yè)報展現(xiàn)在外的部分,與內(nèi)在的部分有所不同。”
因等相者。謂若由此為先。此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虻没虺伞;蜣k或用。說此為彼因。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生耶。答。自種子為先。除種子依。所余若有色若無色以及業(yè)。為建立。助伴。所緣。為和合故。隨其所應。欲系。色系。無色系。及不系。諸法生。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得何法耶。答。聲聞獨覺如來種姓為先。內(nèi)分力為建立。外分力為和合故。煩惱離系。證得涅槃。內(nèi)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等。內(nèi)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圣處。諸根無缺。無事業(yè)障。于其善處深生凈信。如是等法。名內(nèi)分力。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教法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zhuǎn)。具悲信者以為施主。如是等法名外分力。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耶。答。所知勝解愛樂為先。宗。因。譬。喻。為建立。不相違眾。善抗論者為和合故。所立義成。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辦耶。答。工巧智為先。隨彼勤劬為建立。工巧業(yè)處眾具為和合故。工巧業(yè)處辦。復愛為先。由食住者依止為建立。四食為和合故。受生有情安住充辦。問。以誰為先誰為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用耶。答。即自種子為先。如此生為建立。即此生緣為和合故。自業(yè)諸法作用可知。何等名為自業(yè)作用。謂眼以見為業(yè)。如是余根各自業(yè)用應知。又地能持。水能爛;鹉軣。風能燥。如是等類當知外分自業(yè)差別。
因緣果(原因、因緣、果報)所依靠的事物,共有十五種(這里說的所依靠的事物,是指原因和結(jié)果之間的媒介、載體,原因通過這些媒介而發(fā)揮作用,導致結(jié)果的發(fā)生,所以稱為“所依靠的事物”。對下面每一類事物,采用“原因通過……產(chǎn)生結(jié)果”的句式就可以更好理解。例如,第一種是言語,那么就是“有些原因會通過言語作為媒介導致結(jié)果的發(fā)生”,舉例而言就是“有人說了一句兇狠的話,會導致另一個人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此處語言就是中間的媒介,其他的種類可以以此類推)。第一種是言語,第二種是接納感受,第三種是習慣,第四種是得到滋養(yǎng)的阿賴耶識種子(阿賴耶識種子根據(jù)成熟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狀態(tài),一種是潛伏狀態(tài),還沒有被喚醒,但是未來會發(fā)展成熟的,第二種是得到滋養(yǎng)正在成長中還沒有完全得果的,第三種是已經(jīng)得了果報的。這里說的得到滋養(yǎng)的種子,是說一些事物是因為阿賴耶識種子得到滋養(yǎng)進而導致的。比如說正法的修行,在不斷熏染正法教義的過程中,種子不斷得到滋養(yǎng),就推動著修行的眾生向著涅槃解脫的方向發(fā)展),第五種是沒有間隔地消滅(也就是指事物是無間隔地、連續(xù)不斷地變化發(fā)展的,因為這樣的特質(zhì)而發(fā)生前后的因果關(guān)系),第六種是環(huán)境界限,第七種是根塵,第八種是產(chǎn)生影響發(fā)揮作用,第九種是人使用工具發(fā)揮的作用,第十種是符合真實的見解(觀點),第十一種是隨順觀點而行動,第十二種是事物之間的差異及其各自的功能,第十三種是融合(相助),第十四種是屏障阻礙,第十五種是沒有障礙。
因等依處者。謂十五種。一語。二領(lǐng)受。三習氣。四有潤種子。五無間滅。六境界。七根。八作用。九士用。十真實見。十一隨順。十二差別功能。十三和合。十四障礙。十五無障礙。
原因、因緣、果報的不同種類方面,共有十類原因、四類因緣、五類果報。(本段先介紹各種分類的名字,后面會一一加以詳細介紹)十類原因分別是指,第一種叫做隨說因,第二種叫做觀待因,第三種叫做牽引因,第四種叫做生起因,第五種叫做攝受因,第六種叫做引發(fā)因,第七種叫做定異因,第八種叫做同事因,第九種叫做相違因,第十種叫做不相違因。四類因緣分別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五類果報分別是,異熟果、等流果、離系果、士用果、增上果。
因等差別者。謂十因。四緣。五果。十因者。一隨說因。二觀待因。三牽引因。四生起因。五攝受因。六引發(fā)因。七定異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五果者。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離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
十種原因的類別里面,以語言文字作為原因的依靠,設(shè)立了隨說因。是什么意思呢?是因為,對于欲界、色界、無色界、脫離三界所有的有系縛(也就是有執(zhí)著)或者沒有系縛的想法,都是因為先設(shè)立了名詞,才有思想在頭腦中運行的。以思想的轉(zhuǎn)動為先,才有了語言的發(fā)生。因為有了語言文字,在眾生發(fā)生見聞覺知的同時,就會隨即發(fā)起各種各樣的言論、說法。所以我們依靠語言文字,設(shè)立了隨說因(也就是跟隨名詞句式產(chǎn)生說話行為的意思)。以領(lǐng)納感受作為原因的依靠,設(shè)立了觀待因。是什么意思呢?是說因為眾多的有情眾生,都有很多因欲望產(chǎn)生的追求、因欲望而執(zhí)著的快樂。他們觀察看待這些因為欲望而興起的種種,對于那些能滿足欲望的用具,有的努力追求得到、有的努力聚集、有的好好享用。另一些眾生則是雖然具有因欲望產(chǎn)生追求心,但是對于享受的快樂并不執(zhí)著,那么他們觀察看待事物的時候,就只是努力追求并且好好享用,但不追求大量的積累和聚集(也就是僅僅是當次享用而已)。還有一些眾生,不愿意再沉溺于欲望的痛苦里,他們觀察看待這些事物,因緣是有時發(fā)生有時斷絕的,有時候他們能徹底遠離痛苦,但(在修行程度還不夠堅固的時候)有時也仍然會有追求得到或者好好享受的情況發(fā)生。所以,以領(lǐng)納感受作為依靠,設(shè)立了觀待因(也就是觀察看待的意思)。
以過去養(yǎng)成的習慣作為依托的原因,稱為牽引因。是什么意思呢?是說眾生由于過去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長時間熏染形成了一些清凈行為和一些不清凈行為的習慣,因為這些習慣的原因,自然而然會在可愛的不可愛的往生世界中,牽引感應到可愛或者不可愛的身體(習慣于清凈行為的眾生,會牽引感應到美好的身體形態(tài)、長相等,反則反之)。而且,因為這些習慣作為強化的力量,還能牽引感應來環(huán)境中身體外部事物的繁盛或者衰。ㄒ簿褪侵副娚诃h(huán)境中的境遇好壞)。因為這樣的緣故,以各種行動形成的清凈或者不清凈的習慣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牽引因這個類別(習慣會牽引來同類的意思)。以受到滋潤的阿賴耶識種子作為依托的原因,設(shè)立生起因這個類別。是什么意思呢?由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執(zhí)著系縛的想法,都是從這些想法相關(guān)的阿賴耶識種子里生長出的,所以把貪愛、執(zhí)著的心情稱為能滋潤之物,把種子叫做被滋潤之物。受到貪愛、執(zhí)著心情滋潤的阿賴耶識種子,作為先行之物,牽引著眾生得到了各不相同的新生色身。當這些色身出現(xiàn)的時候(也就是出生的時候),就像佛經(jīng)中所講的那樣,過去生生世世所做的業(yè)(語言、思想或者身體的行動)是感應出生的原因,貪愛執(zhí)著是感應色身形成的原因,所以以被滋潤的阿賴耶識種子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生起因這個類別(也就是隨貪愛執(zhí)著而引起重復受身、受生的意思)。
以無間斷連續(xù)消滅的特性作為依托,同時還要以所行動的境界(比如眼睛所行動的境界就是視覺的范圍)、根塵、發(fā)生的作用影響、通過工具所進行的行動、符合真實的見解等等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攝受因這個類別。是什么意思呢?以欲界為例,有情眾生因欲望而產(chǎn)生的那些執(zhí)著、系縛的想法,以不間斷地消滅又重生的連續(xù)形式,不停地發(fā)生感受。既連續(xù)感受每一時刻的外界環(huán)境,也感受根塵的活動、身體的行為、借助工具的行為、以及符合真實的見解等等,因為這些感受,各類行動不間斷地連續(xù)發(fā)生。像欲界這樣,色界和無色界的情況也是同樣的。有時,因為眾生具有符合正法的真實見解(正確的、無顛倒的見解),會有一些超出三界的,脫離系縛的想法運轉(zhuǎn)發(fā)生。所以,將前面所說的無間斷連續(xù)地發(fā)生的,那些外界環(huán)境、根塵、行為、使用工具的行為以及真實見解所相關(guān)的感受等等,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攝受因這種類別。以隨順他物為原因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引發(fā)因的類別。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說,由于欲界有系縛、執(zhí)著的善的想法,能夠引來欲界有系縛的更多更好地善的想法,也能引來色界有系縛、無色界有系縛甚至于脫離三界系縛的各類善的想法,這是由于隨順同類想法,能夠引來同類想法(隨順的意思,有些類似于等流,都是指的同類引來同類,所以叫做“隨順”,是跟隨、順著的意思)。像欲界中有系縛的善的想法這樣,在色界中有系縛的善的想法,也能引來色界、無色界有系縛的善的想法以及脫離系縛的各類善的想法。無色界有系縛的善的想法,也能引來無色界有系縛的善的想法、以及脫離系縛的各類善的想法。像無色界有系縛的善的想法這樣,脫離系縛善的想法,也能引來更多的脫離系縛善的想法,并且能夠引來、證得無為的境界(沒有帶有目的的、刻意的行動,只是隨順命運的安排“隨波逐流”式地去生活,不執(zhí)著于任何事物)。
另外,不善的想法也能引來更多更強力的不善的想法。例如,貪欲這種惡念,能夠引來嗔恚、愚癡、傲慢、邪見、對正法的懷疑這些其他類別的惡念。也能夠引發(fā)身體的邪惡行動、語言的邪惡行動、意識的邪惡行動。如同貪欲這樣,應當知道,嗔恚、愚癡、傲慢、邪見、對正法的懷疑這些惡念,也分別能夠引發(fā)各類惡念,這些惡念是隨順他們各自所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而發(fā)起的。還有,對于既不善也不惡的無記的想法,也能引來帶有善、不善性質(zhì)的無記法(之所以能引來帶有善、不善性質(zhì)的,是指有些行為舉止,雖然沒有行為主體刻意的善念、惡念作為發(fā)心,但是可能會在無意中造成有善惡屬性的后果),如同在阿賴耶識中,有帶有善、不善特質(zhì)的阿賴耶識種子那樣(舉例來說,在過去生中,某位眾生可能無意中侵犯了別人的利益,雖是“無記”的發(fā)心,但做了“不善”的行動,結(jié)果就在阿賴耶識中形成了一個帶有“不善”性質(zhì)的無記種子。這個種子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還是會感召同性質(zhì)的事物發(fā)生,比如又發(fā)生了同類情況或者遇到當時的被侵害者的報復,雖然種子的主人并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純粹無記的想法,能夠引來更強力的無記想法。例如,斷食(也就是日常飲食)能夠使得得到身體的有情眾生,維持身體的存活、維持身體的健康,使得肉身得以逐漸成長壯大。因為上述這些隨順同類引發(fā)同類的情況,所以,以隨順同類為依靠,設(shè)立了引發(fā)因這種類別。
以不同的功能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定異因這個類別。是什么意思呢?例如,由于欲界有系縛的各種想法,自身的特性和功能互相有差別的緣故,能夠引發(fā)各種各樣自身特性和功能的發(fā)起。像欲界這樣,色界、無色界、脫離系縛的世界也是一樣。所以,以各有差別的不同功能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定異因這種類別。以互相融合、互相幫助為依托(即各類因緣互相融合才能推動一些事物的發(fā)生),設(shè)立了同事因這一類別。是什么意思呢?例如色身出生這件事,需要各類因緣互相融合、互相幫助作為依托,欲界的有系縛想法的色身才能出生。像欲界這樣,色界、無色界、脫離系縛的世界也是一樣。像關(guān)于色身出生是需要因緣和合一樣,所有的獲得、成就、成辦、作用,也都是需要與各類因緣融合才能得以發(fā)生的。所以,以互相融合、互相幫助為依托,設(shè)立了同事因這一類別。以屏障阻礙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與意愿相違背的原因這一類別。是什么意思呢?例如,在欲界,有系縛想法的色身即將出生的時候,如果有屏障、阻礙出現(xiàn)在前,那些色身就不能順利出生。像欲界這樣,色界、無色界、脫離系縛的世界也是一樣。像色身出生有可能會遇到障礙那樣,所有的獲得、成就、成辦、作用,也都是會因為有障礙出現(xiàn)在前就不能得以發(fā)生的。所以,以屏障阻礙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與意愿相違背的原因這一類別。以沒有屏障阻礙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不與意愿相違背的原因這一類別。是什么意思呢?例如,在欲界,有系縛想法的色身即將出生的時候,如果沒有屏障、阻礙出現(xiàn)在前,那些色身就得以順利出生。像欲界這樣,色界、無色界、脫離系縛的世界也是一樣。像色身出生沒有遇到障礙那樣,所有的獲得、成就、成辦、作用,也都是會因為沒有遇到障礙而順利發(fā)生的。所以,以沒有屏障阻礙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不與意愿相違背的原因這一類別。
。ń酉聛碇v解四種因緣的類別)以阿賴耶識種子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因緣的概念。以無間斷連續(xù)生滅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等無間緣的概念。以環(huán)境條件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所緣緣的概念(所緣緣,是“所緣”的緣,也就是“所接觸的事物”帶來的緣)。以除了前述三種情況外的其他事物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增上緣的概念(能夠?qū)壏制鸬皆鰪姟p弱等等的作用)。(接下來講解五種果報)以過去生積累下來的行為習慣作為同類事物的依托,設(shè)立異熟果和等流果(善的事物導致善的異熟果,還會引來其他同類的善的果報。例如不貪這一種善,除了引發(fā)不貪對應的異熟果外,還可以引發(fā)不嗔、不癡等等其他同為善的等流果)。以符合正法的真實見解為依托,設(shè)立了脫離系縛的果報。以使用工具的行為作為依托,設(shè)立了通過工具行動產(chǎn)生的士用果(例如,使用木工的工具,通過一定的技巧,能夠做出椅子、桌子等等,這些事物就叫做士用果)。以與增上緣相應的其他事物為依托,設(shè)立了增上果(原先的果報得到了增強或減弱后的結(jié)果)。還有,隨順、利益的意思,是屬于原因的意思。建立、設(shè)立的意思,是屬于因緣的意思。成就、成辦的意思,是屬于結(jié)果的意思。
此外,在建立原因的不同類別時,還可以從下列幾種角度來觀察它們的相貌(表現(xiàn))。第一種角度,可以把原因的建立分為五種情況。第一是導致能出生的原因,第二是隨順方便的原因,第三是同時發(fā)生的原因,第四是沒有間斷連續(xù)生滅的原因,第五是過去久遠以來生滅的原因。其中,導致能出生的原因,是指生起、起始的原因。隨順方便的原因,是指其他有助于事物發(fā)生的原因。同時發(fā)生的原因,是指在發(fā)生感受時的一部分,比如,在眼睛發(fā)生觀看的行動時,與眼睛觀色同時發(fā)生的還有眼識的生起,眼識就是與眼睛觀色這一行動的同時發(fā)生的事物。由這種同時發(fā)生事物作為的原因就是俱生因。像眼睛這樣,耳朵聞聲和耳識等等其他根塵的情況也類似。沒有間斷連續(xù)生滅的原因,是指生起這件事是連續(xù)發(fā)生的,這種性質(zhì)本身是一種原因。過去久遠以來生滅的原因,是指以過去行為的業(yè)力作為牽引而形成的原因。第二種角度,也可以把原因的建立分為五種情況。第一種是惹人喜愛的原因,第二種是惹人厭惡的原因,第三是能引起積累、增長、強化的原因,第四是能推動事物不停流轉(zhuǎn)的原因,第五是能夠引起事物回歸幻滅的原因。第三種角度,可以把原因的建立分為七層情況。第一層,事物無常的想法作為原因,因為世間不存在恒常不變的事物,能作為各類事物的原因的。這些無常的事物,有時是出生的原因,有時是獲得的原因,有時是成立的原因,有時是承辦的原因,有時是發(fā)生作用影響的原因。第二層,盡管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也就是說,無常的事物是以無常的事物為原因,但同時,既以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的特性作為原因,也以自身的特性作為原因,只是不處于同一個時間剎那而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雖然無常的事物的原因也是無常,但是作為結(jié)果的事物,是由自身與外界共同作用后,在連續(xù)的下一個剎那所生成的結(jié)果)。第三層,盡管既有其他事物為原因,也有自身為原因,還必須要有已經(jīng)出現(xiàn)還沒消滅的情況作為必要條件,才能被稱作是原因,而不是那些還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或者已經(jīng)消滅的情況(后面兩種情況都不是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情況,所以不能被稱作原因)。第四層,盡管已經(jīng)出現(xiàn)還沒消滅,但還需要獲得其他的一些增上緣加以強化,才能成為原因,而不是在沒得到其他增上緣的情況下。第五層,盡管得到了其他必須的增上緣,還要經(jīng)過這些因緣的作用,真正推動事物發(fā)生了性質(zhì)不同的變化,才能稱為原因,沒有發(fā)生變化是不行的。第六層,盡管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還必須要同事物的根本功能相適應,才能稱為原因,造成功能喪失的不能稱為原因。第七層,盡管與根本功能相應了,還必須要相合適、相隨順,才能被稱為原因,沒有相合適、相隨順的特點,也是不行的。由上面所說的這七層關(guān)系,對應著每一層的具體情況,可以建立原因的各種類別,應當知道。
因等建立者。謂依語因依處。施設(shè)隨說因。所以者何。由于欲界系法。色無色界系法。及不系法。施設(shè)名為先故想轉(zhuǎn)。想為先故語轉(zhuǎn)。由語故。隨見聞覺知。起諸言說。是故依語依處。施設(shè)隨說因。依領(lǐng)受因依處。施設(shè)觀待因。所以者何。由諸有情。諸有欲求欲系樂者。彼觀待此。于諸欲具或為求得或為積集或為受用。諸有欲求不系樂者。彼觀待此。于彼諸緣或為求得或為受用。諸有不欲苦者。彼觀待此。于彼生緣于彼斷緣。或為遠離或為求得或為受用。是故依領(lǐng)受依處。施設(shè)觀待因。依習氣因依處。施設(shè)牽引因。所以者何。由凈不凈業(yè)熏習三界諸行。于愛不愛趣中牽引愛不愛自體。復即由此增上力故。外物盛衰。是故依諸行凈不凈業(yè)習氣依處。施設(shè)牽引因。依有潤種子因依處。施設(shè)生起因。所以者何。由欲色無色界系法。各從自種子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所潤諸種子故。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shù)蒙。如?jīng)言。業(yè)為感生因。愛為生起因。是故依有潤種子依處。施設(shè)生起因。依無間滅因依處。及依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見。因依處。施設(shè)攝受因。所以者何。由欲系諸法無間滅攝受故。境界攝受故。根攝受故。作用攝受故。士用攝受故。諸行轉(zhuǎn)。如欲系法如是。色無色系法亦爾。或由真實見攝受故。余不系法轉(zhuǎn)。是故依無間滅境界根作用士用真實依處。施設(shè)攝受因。依隨順因依處。施設(shè)引發(fā)因。所以者何。由欲系善法。能引欲系諸勝善法如是。欲系善法。能引色無色系及不系善法。由隨順彼故。如欲系善法如是。色系善法。能引色系諸勝善法及無色系善法。不系善法。如色系善法如是。無色系善法。能引無色系諸勝善法及不系善法。如無色系善法。如是不系善法。能引不系諸勝善法。及能引發(fā)無為作證。又不善法能引諸勝不善法。謂欲貪。能引嗔癡慢見疑。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如欲貪如是。嗔癡慢見疑。隨其所應盡當知。如是無記法。能引善不善無記法。如善不善無記種子阿賴耶識。又無記法。能引無記勝法。如斷食。能引受生有情。令住令安。勢力增長。由隨順彼故。是故依隨順依處。施設(shè)引發(fā)因。依差別功能因依處。施設(shè)定異因。所以者何。由欲系諸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自性功能。如欲系法如是。色無色系及不系法亦爾。是故依差別功能依處。施設(shè)定異因。依和合因依處。施設(shè)同事因。所以者何。要由獲得自生和合故。欲系法生。如欲系法如是。色無色系及不系法亦爾。如生。和合如是。得。成。辦。用。和合亦爾。是故依和合依處。施設(shè)同事因。依障礙因依處。施設(shè)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系法將得生。若障礙現(xiàn)前便不得生。如欲系法如是。色無色系及不系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障礙依處。施設(shè)相違因。依無障礙因依處。施設(shè)不相違因。所以者何。由欲系法將得生。若無障礙現(xiàn)前爾時便生。如欲系法如是。色無色系及不系法亦爾。如生如是。得成辦用亦爾。是故依無障礙依處。施設(shè)不相違因。復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shè)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shè)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shè)所緣緣。依所余緣依處。施設(shè)增上緣。復次依習氣隨順因緣依處。施設(shè)異熟果及等流果。依真實見因緣依處。施設(shè)離系果。依士用因緣依處。施設(shè)士用果。依所余因緣依處。施設(shè)增上果。復次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成辦義是果義。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能生因。二方便因。三俱有因。四無間滅因。五久遠滅因。能生因者。謂生起因。方便因者。謂所余因。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于眼識。如是耳等于所余識。無間滅因者。謂生起因。久遠滅因者。謂牽引因。又建立因有五種相。一可愛因。二不可愛因。三增長因。四流轉(zhuǎn)因。五還滅因。又建立因有七種相。謂無常法是因。無有常法。能為法因。謂或為生因;驗榈靡。或為成立因。或為成辦因。或為作用因。又雖無常法為無常法因。然與他性為因。亦與后自性為因。非即此剎那。又雖與他性為因。及與后自性為因。然已生未滅。方能為因。非未生已滅。又雖已生未滅。然得余緣。方能為因。非不得余緣。又雖得余緣。然成變異。方能為因。非未成變異。又雖成變異。必與功能相應。方能為因。非失功能。又雖與功能相應。然必相稱相順。方能為因。非不相稱相順。由如是七種相。隨其所應。諸因建立應知。
前面講完了因為界域而設(shè)立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三個層次的種種考慮。那么,什么叫做因為相貌而設(shè)立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三個層次呢?也有一首頌詩是這樣說的:
體。所緣。行相。等起。與差別。
抉擇。及流轉(zhuǎn)。略辯相應知。
通過頌詩我們應當知道,所說的相貌(表現(xiàn))共有七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本身的特性,第二個方面是所接觸的事物,第三個方面是行動的相貌,第四個方面是同時發(fā)起的行動,第五個方面分別,第六個方面是尋伺相關(guān)的判斷,第七個方面是尋和伺導致的向前流動運轉(zhuǎn)(反復往生)。尋和伺的本身特性,對于那些沒有深入推導、揣摩的情況,以思考作為他們的特性。對于那些深刻思考過的情況,則以智慧為他們的特性。應當知道,尋和伺所接觸的事物,是要依托名詞、句法、文法等等意思作為媒介才能接觸各種事物的。尋和伺的行動相貌,對于那些所接觸的事物,產(chǎn)生尋找、推求的行為,是屬于尋的范疇,而對于所接觸的事物,發(fā)生的仔細的觀察、思辨,是屬于伺的范疇(總體來說,尋是屬于比較粗糙、低層次的思維,伺是屬于比較深入細致、高層次的思維)。與尋和伺同時發(fā)起的行動,是指語言的發(fā)起。尋和伺的分別,共有七種,是指前文講過的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這七種分別。尋和伺相關(guān)的判斷,是指思考“這些尋查、伺察是分別心嗎?這些分別心是屬于尋查、伺察的范圍嗎?”我們說,所有的尋查、伺察必定屬于分別心。有些分別心不屬于尋伺的范圍,例如渴望出離世間的智慧,雖然是分別心,但不是尋伺的范圍。還有,其他一切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里的心和心所,都是屬于分別,而不是尋伺(心和心所,是指五十三心法的那些,比如快樂、痛苦、憤怒等等,這些是屬于感受的范疇,不屬于思辨的范疇,所以不叫做尋伺)。
尋和伺導致眾生向前流動運轉(zhuǎn)(反復往生),是指什么呢?地獄眾生的尋伺,是什么樣的行為、接觸了什么事物、什么導致了他們承受地獄這樣的痛苦呢?什么是他們所對應的,什么是他們所追求的,他們正在輾轉(zhuǎn)造作的是什么樣的業(yè)呢?如同地獄眾生的尋伺那樣,在畜生道、餓鬼道、人道、欲界的各層天道、初禪天的各層天道眾生,他們的尋伺,又是什么樣的行為、接觸了什么事物、什么導致了他們承受著目前的這些呢?什么是他們所對應的,什么是他們所追求的,他們正在輾轉(zhuǎn)造作的是什么樣的業(yè)呢?在地獄眾生心中,所有的尋伺只是關(guān)于悲傷痛苦的,是因為他們只能接觸到不快樂的境界,進而帶來各種痛苦。與這種憂愁煩惱相應,他們經(jīng)常尋求脫離苦海,但是因為這些脫離苦海的想法時常會受到干擾,所以地獄眾生只會一直承受痛苦。餓鬼道的尋伺跟地獄道類似。在畜生道、人道、大力餓鬼道里,眾生的尋伺,一大部分是關(guān)于痛苦的,還有一少部分是關(guān)于快樂的。大多數(shù)時候接觸的是不快樂的境界,少數(shù)時候能接觸到一些快樂的境界。大多數(shù)時候引來痛苦,少數(shù)時候引來快樂。大部分時候與憂愁相應,少部分時候與喜悅相應。大部分時候追求脫離痛苦,少部分時候追求繼續(xù)遇到快樂。但是因為他們的想法經(jīng)常受到干擾,導致不能進步,所以,會長時間繼續(xù)在這些世界里反復流轉(zhuǎn)往生。
欲界各層天眾生的尋伺,大部分是快樂的,少部分是悲傷的。他們大多數(shù)時候接觸快樂的境界,少數(shù)時候接觸痛苦的境界。大部分時候引來快樂,少部分時候引來痛苦。大多數(shù)時候與喜悅相應,少數(shù)時候與憂愁煩惱相應。大部分時候追求重復遇到快樂,少部分時候追求脫離痛苦。但是因為他們的想法經(jīng)常受到干擾,所以,會長時間繼續(xù)在這些世界里反復流轉(zhuǎn)往生。在初禪天中眾生的尋伺,一直都是快樂的。他們一直都接觸快樂的境界,一直都引來快樂,也一直都與喜悅相應。所以他們只追求不離開快樂的感覺,因為這樣的想法,干擾了他們的進步,所以,會長時間繼續(xù)在這些世界里反復流轉(zhuǎn)往生。(這些就是尋伺導致的反復往生的情況,不同的世界層次里,情況有所不同)
復次云何相施設(shè)建立。嗢柁南曰。
體。所緣。行相。等起。與差別。
抉擇。及流轉(zhuǎn)。略辯相應知
應知此相略有七種。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抉擇。七流轉(zhuǎn)。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蹫轶w性。應知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行相者。謂即于此所緣。尋求行相。是尋。即于此所緣。伺察行相。是伺。尋伺等起者。謂發(fā)起語言。尋伺差別者。有七種差別。謂有相無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說。尋伺抉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設(shè)分別即尋伺耶。謂諸尋伺必是分別;蛴蟹謩e非尋伺。謂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法。皆是分別。而非尋伺。尋伺流轉(zhuǎn)者。若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yè)轉(zhuǎn)耶。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餓鬼。人。欲界天。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yè)轉(zhuǎn)耶。謂那落迦尋伺。唯是戚行。觸非愛境。引發(fā)于苦。與憂相應。常求脫苦。嬈心業(yè)轉(zhuǎn)。如那落迦尋伺一向受苦。餓鬼尋伺亦爾。傍生。人趣。大力餓鬼。所有尋伺。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樂。多分憂相應。少分喜相應。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yè)轉(zhuǎn)。欲界諸天所有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非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相應。少分憂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yè)轉(zhuǎn)。初靜慮地天所有尋伺。一向欣行。一向觸內(nèi)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喜相應。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yè)轉(zhuǎn)。
那么,什么叫做通過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來建立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三地呢?也有一首頌詩說:
依處。及與事。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資糧。到彼岸方便。
根據(jù)這首詩我們應該知道,這種建立是從八個方面來闡述的。八個方面分別是,所依托的、事項、追求、享受使用、符合正法的行動、聲聞種姓資糧方便、獨覺種姓資糧方便、菩薩種姓引發(fā)的方便這八個。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所依托的,有六個時刻。第一個是確定相信正法的時候,第二個是修行禪定入定時,第三個是行動時,第四個是在世間生活但思想上脫離欲望的時候,第五個是已經(jīng)出離世間并且脫離欲念的時候,第六個是接觸幫助有情眾生的時候。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所對應的尋伺相關(guān)事項,共有八類。第一類是布施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二類是受戒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三類是精勤修行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四類是聽聞老師講授正法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五類是思考正法奧義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六類是其他正法修行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七類是依靠智慧力量進行判斷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第八類是幫助其他有情眾生所成就的福報發(fā)生作用的事項。
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的尋伺所追求的,就如同一個有情眾生以符合正法的方式、不會導致兇險的方式來追求世間的財富,而不以非法、兇險的方式那樣。這些尋伺所追求的也是這樣,依托正法,如理如法地追求。符合正法的行動意愿相關(guān)的尋伺所享受使用的是什么呢?就好比前面那個人追求財富得到了之后,沒有染污心、不住在對財富的執(zhí)著里、沒有沉迷、不被財富所系縛、不會被財富所困住、也沒有執(zhí)著心、也不會堅持非要留住財富,他能夠在財富上面,深刻看出財富的有毒有害之處,明了脫離痛苦的道理,然后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享受財富,就叫做符合正法地享受使用。符合正法相應的尋伺的正確行動,是指,比如一個人明確知道應該對于父母、出家人、在家的修行人、以及其他師長等等,以恭敬心專心供養(yǎng),讓他們過好的生活,誠意侍奉他們。并且對于今生、后世做過和可能會做的罪業(yè)當中,能夠感到巨大的恐懼,因此他們多行布施、積累福德、受持齋戒。聲聞種姓資糧方便,我們將在聲聞那一層次的時候詳細介紹。獨覺種姓資糧方便,我們將在獨覺那一層次的時候詳細介紹。菩薩種姓引發(fā)的方便,我們將在菩薩那一層次的時候詳細介紹。
復次云何如理作意施設(shè)建立。嗢柁南曰。
依處。及與事。求。受用。正行。
二菩提資糧。到彼岸方便。
應知建立略有八相。謂由依處故。事故。求故。受用故。正行故。聲聞乘資糧方便故。獨覺乘資糧方便故。波羅蜜多引發(fā)方便故。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依處者。謂有六種依處。一決定時。二止息時。三作業(yè)時。四世間離欲時。五出世離欲時。六攝益有情時。如理作意相應尋伺事者。謂八種事。一施所成福作用事。二戒所成福作用事。三修所成福作用事。四聞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簡擇所成事。八攝益有情所成事。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求者。謂如有一以法及不兇險追求財務(wù)。不以非法及兇險。如理作意相應尋伺受用者。謂如即彼追求財已。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zhí)。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如理作意相應尋伺正行者。謂如有一了知父母。沙門。婆羅門。及家長等。恭敬供養(yǎng)。利益承事。于今世后世所作罪中。見大怖畏。行施作福。受齋持戒。聲聞乘資糧方便者。聲聞地中我當廣說。獨覺乘資糧方便者。獨覺地中我當廣說。波羅蜜多引發(fā)方便者。菩薩地中我當廣說。
還有,布施的主體有四種表現(xiàn)。第一是布施的人常有滿足欲望的快樂,第二是這些人對人群沒有分別心、沒有偏向,第三是這些人能夠消除生活物資的短缺問題,第四是他們具有正法的智慧。能夠認真持戒的人也有四種表現(xiàn)。第一是常有滿足欲望的快樂,第二是能夠結(jié)交有幫助的朋友,第三是使得惡業(yè)、惡念不出現(xiàn),第四是他們具有正法的智慧。成就正法修行的人,也有四種表現(xiàn)。第一是解脫欲望的清凈,第二是脫離欲望引來事物的清凈,第三是具有確定的符合正法的觀念、能夠進入禪定狀態(tài)的清凈,第四是正法智慧所帶來的清凈。
復次施主有四種相。一有欲樂。二無偏黨。三除匱乏。四具正智。具尸羅者亦有四相。一有欲樂。二結(jié)橋梁。三不現(xiàn)行。四具正智。成就修者亦有四相。一欲解清凈。二引攝清凈。三勝解定清凈。四智清凈。
接受布施的情況共有六類。第一類是接受正法的教學的布施,第二類是接受維持生命存續(xù)的布施,第三類是接受補足生活物資短缺的布施,第四類是被他人拋棄接受他人的接納這種布施,第五類是在到處游學的過程中接受布施,第六類是沉迷執(zhí)著于接受施舍的情況(依靠施舍維生而不努力)。有兩種給損害煩惱分類的方法。第一種方法可以將它們分為八類。第一類是饑餓造成的損害煩惱,第二類是口渴造成的損害煩惱,第三類是食物過于粗糙造成的損害煩惱,第四類是疲勞倦怠造成的損害煩惱,第五類是寒冷造成的損害煩惱,第六類是炎熱造成的損害煩惱,第七類是缺乏房屋等保護身體的物資造成的損害煩惱,第八類是房屋等遮蔽物本身不足造成的損害煩惱。第二種方法可以把它們分為六類。第一類是與生俱來的損害煩惱(與生理健康情況有關(guān)),第二類是生活物資匱乏造成的損害煩惱,第三類是被他人或者他物強迫做不愿意的事這種損害煩惱,第四類是因為時節(jié)氣候的變化帶來的損害煩惱,第五類是因為執(zhí)著系縛造成的損害煩惱,第六類是用于維持生存的事業(yè)停止作廢了(例如失業(yè)、企業(yè)倒閉等等)帶來的損害煩惱。
復受施者有六種。一受學受施。二活命受施。三貧匱受施。四棄舍受施。五羈游受施。六耽著受施。復有八種損惱。一饑損惱。二渴損惱。三粗食損惱。四疲倦損惱。五寒損惱。六熱損惱。七無覆障損惱。八有覆障損惱。復有六種損惱。一俱生。二所余匱乏。三逼切。四時變異。五流漏。六事業(yè)休廢。
事物所帶來的利益,也有六種類別。第一類是身體維持生存帶來的利益,第二類是身體勇猛健壯、沒有傷病帶來的利益,第三類是房屋覆蓋保護帶來的利益,第四類是涂抹香料帶來的利益,第五類是衣服帶來的利益,第六類是同住的伙伴帶來的利益。另有四種不善的朋友的行事特征。第一種特征是不舍棄怨恨之心,第二種特征是引來別人所不喜歡的事物,第三種特征是不讓朋友得到、見到喜歡的事物,第四種特征是引來的事物都不適合朋友使用。與這四種特征相反的情況,就是四種善良的朋友的行事特征。有三種可以被帶來、被提供的物資。第一種是帶來生活用品物資,第二種是帶來可以讓人歡喜快樂的物資,第三種是帶來可以讓人脫離喜悅快樂獲得清凈的物資。還有四種跟隨他人供養(yǎng)侍奉的情況,第一種是跟隨他人一起供養(yǎng)侍奉不了解過去的人(也就是陌生人),第二種是跟隨他人一起供養(yǎng)侍奉各類親朋好友的人,第三種是是跟隨他人一起供養(yǎng)侍奉受人尊重的師長的人,第四種是是跟隨他人一起供養(yǎng)侍奉具備真實福報及智慧的人。通過這四種跟隨他人供養(yǎng)侍奉的方式,依托四件事,能得到五種果報。
哪四件事呢?第一是沒有攝持感受(也就是沒有執(zhí)著、欲求),第二是沒有他人的侵犯煩惱,第三是應當供養(yǎng)他人也會受人供養(yǎng),第四是同修好友一起進步。依靠這四件事,能夠感應、得到五種果報。第一種果報是感應到巨額的財富物資,第二種果報是名聲被很多人廣泛聽到,第三種果報是遠離各種各樣的煩惱,第四種果報是證得涅槃寂靜的境界,第五種果報是往生善處(天道等等)。聰明智慧的人,一般有三種聰明智慧的特征,第一是對于善法樂于接受、并遵循善法行事,第二是對于善法絕對相信、堅定不移,第三是對于善法堅固不變、不會退轉(zhuǎn)。另外,這些聰明智慧的人,還有三種特征,第一是接受并認真學習更高要求的戒律,第二是接受并認真學習更高要求的心法,第三是接受并認真學習更高層次的智慧。
復有六種攝益。一任持攝益。二勇健無損攝益。三覆護攝益。四涂香攝益。五衣服攝益。六共住攝益。復有四種非善友相。一不舍怨心。二引彼不愛。三遮彼所愛。四引非所宜。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四善友相。復有三種引攝。一引攝資生具。二引攝有喜樂。三引攝離喜樂。復有四種隨轉(zhuǎn)供事。一隨轉(zhuǎn)供事非知舊者。二隨轉(zhuǎn)供事諸親友者。三隨轉(zhuǎn)供事所尊重者。四隨轉(zhuǎn)供事具;壅摺S纱怂姆N隨轉(zhuǎn)供事。依止四處。獲得五果應知。何等四處。一無攝受處。二無侵惱處。三應供養(yǎng)處。四同分隨轉(zhuǎn)處。依此四處。能感五果。一感大財富。二名聲普聞。三離諸煩惱。四證得涅槃。五或往善趣。又聰慧者有三種聰慧相。一于善受行。二于善決定。三于善堅固。復有三相。一受學增上戒。二受學增上心。三受學增上慧。
(閱讀過程中如有發(fā)現(xiàn)錯誤,請您聯(lián)系我們,便于我們及時改進,QQ:1300659095。感恩)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什么是瑜伽師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頌說: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這樣,就具足了三乘。還有有余依地、無余依地。這就稱為十七地。
暫無簡介
瑜伽師地論原文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凈。當知略有三種。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瑜伽師地論講解
瑜伽師地論白話解
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敬禮天人大覺尊福德智慧皆圓滿 無上文義真妙法正知受學圣賢眾 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樂諸有情 廣采眾經(jīng)真要義略說五分瑜伽者 歸命法流妙定力發(fā)起無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無勝海引出最極法甘露 餐受美
此書標題曰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義品,乃為簡略題。若具足言之,則應為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由此,首應知此書為瑜伽師地論中之一品,茲說明之。本論大分為五:一、本地分,二、攝決擇分,三、攝釋分,四、攝異門分,五、攝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為十七地,茲免煩瑣,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導讀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師孤身西行五萬里,求取三藏經(jīng)典,并以《瑜伽師地論》為本,開創(chuàng)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師在法門寺佛學院開授《瑜伽師地論》,弘揚玄奘精神。他就是,陜西省佛教協(xié)會
佛教典籍簡介:《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略稱《瑜伽論》,一百卷。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唐代玄奘大師譯! o著菩薩是公元四、五世紀頃,北印犍陀羅國人。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初
妙境老和尚法語 (一)《瑜伽師地論》是全面地、深入地開示了什么是禪,我們?nèi)裟苷J真地學習,你自己就會有主張:「喔!應該這樣學習禪的!」就不會再隨著別人的舌頭轉(zhuǎn)了! (二)學習教義遇見了難關(guān)怎么辦?可以
提要 《瑜伽師地論》中,第35-50卷的〈菩薩地〉是印度本土有關(guān)菩薩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內(nèi)容談空不多,注重實踐細節(jié)則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薩道,就要先具有菩薩的種性,培養(yǎng)廣大的心胸,眼光放遠而實踐則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圣教論》一般被視作唯識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漢藏所傳《瑜伽師地論》和《顯揚圣教論》的譯本及其內(nèi)容架構(gòu),而后從《瑜伽師地論》內(nèi)部的歧義,推測無著菩薩編著《瑜伽師地論》和《顯揚圣教論》的過程。 二、漢藏所傳的《瑜伽師地論》和《顯揚圣教論》 漢地所傳的《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攝決擇分〉(卷51~80),共30卷。 〈攝釋分〉(卷81~82),共2卷。 〈攝異門分〉
《菩薩地持經(jīng)》卷第十:「有二因緣等攝徒眾:一者舍于貪心以財饒益離于貧窮,二者教修正義以法饒益拔惡邪見」!稓衬崮附(jīng)》卷第六:「養(yǎng)徒眾法,應教授以二事因緣當攝徒眾:一法事攝,二依食攝。隨力所能攝徒眾多少也」。
中觀與瑜伽 ---慧光法師--- 印度發(fā)展的兩大佛教學理:中觀跟瑜伽,在這個上面又有一個分支,我們叫佛性。所以有三種。佛性應該是瑜伽與中觀的結(jié)合。 中觀它是講「一切法皆空」,它是講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統(tǒng)統(tǒng)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實
佛學對象的中心范疇是“真實”。它是就“所知、所覺、所證”——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說起的,而“所知、所覺、所證”又不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緣的對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親證的境。因此,“真實”與“所知、所覺、所證”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世間的人來說,必然包含思維與存在和直覺與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對于佛教修行人來說,所追求的真實
禪為“禪那”之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修禪之法有二種,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者,如經(jīng)論所說的四禪八定;祖師禪者,經(jīng)論之外,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勐煞◣熢凇妒桌銍懒x貫總緒》講道:“無論凈土、密宗、還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進入禪的境界,然后在禪定中修行”。因此說,禪是基礎(chǔ),無禪定對解脫
彌勒、唯識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跡大小乘經(jīng)典記載頗多。在《上生兜率天經(jīng)》稱彌勒誕生于波羅捺國卻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羅門家!度A嚴經(jīng)、八法界品》以彌勒為善財童子所參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識。大小乘經(jīng)典共同認為:彌勒將來繼承釋迦在娑婆世
《雜阿含經(jīng)》卷四中說:“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币馑际钦f,這樣的煩惱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經(jīng)舍棄了,已磨滅了,已破壞了,就好像芬陀利花,雖然在水中生長,而沒有染著于水。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jīng)》、《普門品》。原是《法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漸次流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nèi)分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本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xiàn)。長行敘述無盡意菩薩和佛的兩番問答。初番問答觀世音菩薩得名
這部經(jīng)典的標題為《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佛』為『佛陀』的簡稱,佛的中文意思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者。本經(jīng)中的『佛』,本是諸佛名號的統(tǒng)稱,此處專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釋迦』是姓,意為『能仁』;『牟尼』為名,意為『寂默』!赫f』即講話的意
《四十二章經(jīng)》非一部獨立的典籍。根據(jù)《四十二章經(jīng)序》記載,后漢明帝夢見金人,于是遣張騫、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jīng)四十二章,但不載年月。其內(nèi)容著重闡發(fā)早期佛教宣說的人生變幻、欲望和貪愛之弊,等等,勸導人們放棄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師地論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思是瑜伽師修行所歷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論》。相傳古印度彌勒著,唐玄奘譯。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
《大乘起信論》是佛教的概論之作,它結(jié)構(gòu)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論著。全書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來藏思想和唯識說結(jié)合為一,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佛教理論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觀無量壽經(jīng)》又稱《觀無量壽佛經(jīng)》、《無量壽佛觀經(jīng)》、《無量壽觀經(jīng)》、《十六觀經(jīng)》。此經(jīng)進一步發(fā)揮了《無量壽經(jīng)》的凈土思想,敘述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凈土莊嚴的十六觀(16種觀想方法)。
《維摩詰經(jīng)》是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經(jīng)典,可以說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種對治煩惱,解答人生疑難,尋找身心安頓,在人間歡喜修行的法門,都能在此經(jīng)找到答案。《維摩詰經(jīng)》一共十四品,第一品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說法,是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贋橐龑А霸诩倚疟姟睂W佛而說此經(jīng):在家人生活在充滿了污染的五濁惡世,從出生到生命終結(jié)都要承受無盡的痛苦煩惱,上層享樂的人不免污濁腐化,下層受窮的人易對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講法,點燃心燈,獲得精神上的清凈安樂、光明充實。
《維摩詰經(jīng)》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和《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妙法華經(jīng)》等佛經(jīng)的核心精神一樣,但是,它的講法顯然更為生動,形象飽滿,智慧說辯處處令人叫絕。這部經(jīng)典,自傳入漢地始,便受到廣大士林、禪林人士等的瘋狂追捧,成為歷史最悠久、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