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二

    瑜伽師地論 | 作者:凌雪冰霜 [投稿]

    【白話解】:

      再者,一切的種子識。對于那些向著涅槃解脫的方向發(fā)展的眾生,一切種子都圓滿具足。對于不向著涅槃解脫方向發(fā)展的眾生,就會缺少三種引向菩提之路的種子(指聲聞種子、獨覺種子和菩薩種子這三種)。這些種子跟隨眾生往生到新得到的身體當中,而應當往生其他道,得到其他身體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隨之運轉(zhuǎn)(待日后時機成熟時才會發(fā)生作用)。因此,在欲界(四禪以下的世界,被簡要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是根據(jù)這些世界中眾生的特點而命名的。

      欲界是指有物理有形的身體,并且這個世界中的眾生有欲望、欲念及其引發(fā)的一系列因果。因此,欲界是包含地獄、惡鬼、畜生、人道在內(nèi)的,主要是指還沒有修行斷欲念的眾生,由于阿賴耶識種子的牽引而往生的世界。色界是指已經(jīng)祛除了欲念,但仍然執(zhí)著于有個“我”以及仍然有分別心,由于這些原因所以仍然有物理可見的身體的世界,包括天道的較為底層的部分,主要是初禪天、二禪天和三禪天。到了三禪以上,眾生就沒有物理的身體形態(tài)了,這樣的世界稱為無色界)的身體中,也有能夠牽引眾生往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的一切種子。同樣的,色界的身體中,也有能夠牽引眾生往生到欲界或者無色界的種子;無色界的“身體”中,也有能夠牽引眾生往生到欲界或者色界的種子。當羯羅藍狀態(tài)的肉體逐漸成長時,與各個根塵相應的受想行識等蘊也逐漸隨之成長,并且與肉體成長圓滿同時達到成熟(佛教中,名和色常常作為并稱連用,其中色是指有物理形態(tài)可觀察的根塵,如眼睛、耳朵等,而名是指與相應的色根緊密聯(lián)系的,意識范圍的活動,因其沒有物理形態(tài),被稱為名,意思是這些內(nèi)容只是由種種名稱堆積起來的,并沒有物質(zhì)實體)。應當知道這中間,由于地元素的緣故,有形的物理肉體逐漸成長;由于水元素的緣故,這些物理物質(zhì)能夠被聚集維持,不會消散;由于火元素的緣故,具有干燥的特性,物理的肉體能夠逐漸變得堅硬實在;由于風元素的緣故,不同的器官、四肢百骸能夠各自安居合適的位置。

      再者說,一切種子識,對于生成新的肉體雖然既有清凈的因,也有染污的因,但在所有原因當中,最有力的、最強力的,是喜歡執(zhí)著于違背真理的無稽之談(戲論主要是相對正法而言的,也指世間眾生由于無明而形成的固有的顛倒的思想,包括四顛倒等等)的因。但是當這個肉身在存活于世間時,所出生的家族優(yōu)劣、物理身體的強健程度、壽命長短、生活用具好壞等等這些取得的果報方面,影響最大的是清凈的和染污的因緣(譯者注:這句話的意思是,喜歡執(zhí)著于違背真理的想法,是主要的牽引眾生受身的原因,當已經(jīng)得到新的肉體后,在肉體存續(xù)期間所感得的種種果報,則是由于阿賴耶識中清凈和染污的因緣所感召的,清凈的因緣感召美好的果報,染污的因緣感召痛苦的果報)。

      而且,這些平凡的眾生,對于自己的物理肉體,執(zhí)著的認為有一個“我”,把肉體看做“我”或者“我”的載體,并因此而形成了自我對于他人他物的天然的傲慢(也就是,因為有一個“我”,所以就有“我”所有之物,眾生自然會認為“我”是最重要的、高于一切的,所以就產(chǎn)生了一種與生俱來的驕傲、傲慢的心態(tài))。眾生所執(zhí)著的一切好東西,用真實的方式審視,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痛苦別無其他(所有一切執(zhí)著都是痛苦的源泉,只能引發(fā)痛苦,帶不來真正的快樂)。當眾生處于母胎當中時,有一些源自物理肉體自身性質(zhì)的感受(水環(huán)境以及溫度等等),這些感受是不痛苦也不快樂的,有的時候由于因緣而發(fā)生,有的時候又沒有這些感受(純粹物理的感受,沒有心理的感受變化)。

      阿賴耶識中的這些種子本身,是從久遠以來連續(xù)發(fā)展沒有斷絕的。種子自身的性質(zhì)雖然從久遠以來就已經(jīng)有了,但是需要通過清凈或者染污的業(yè)(思想或肉體的行為舉止)來加以引發(fā)種子的功能。對于那些還沒有得到果報,有望反反復復取得不同時間果報的,稱為新的種子。如果已經(jīng)受了果報的種子,稱為已受果報的種子。由于種子需要受報的特點,就推動著眾生在生死中反復流轉(zhuǎn),連續(xù)不斷,只要沒有得到涅槃圓滿的果報,就要一直這樣運轉(zhuǎn)下去。對于那些還沒有得到果報的種子,要么隨順當前這一生而受其果報,要么隨順未來世再受其果報。即使經(jīng)過了成百上千大劫的時間。從自身所帶的種子中,生生世世的肉體反復圓滿受生,盡管每一種不同果報引發(fā)的肉身都要由相應的種子來生起。如果該生的壽量已經(jīng)享盡,此時這個種子就稱為已經(jīng)受了果報的種子。剩下的還沒有引發(fā)相應身體沒有達到果報的種子,不稱為已經(jīng)受了果報的種子。

      這些種子,在這個肉身中本應受到果報,但因為因緣不成熟并不一定這一生就能受報。受報的世間并不是絕對確定的。但是沒有受報的種子將繼續(xù)留在阿賴耶識中保持這一狀態(tài)直到因緣成熟,發(fā)展受報為止。因此,每一個受生的身體中,都包含有一切應當受報的種子。如果在其中某些部分存在染污的欲望,那么就說其整體都存在染污的欲望。如果某些部分得到了離欲的狀態(tài),那么就說其整體都進入到了離欲的狀態(tài)(譯者注:此處有一層隱含的意思,就是染污和離欲是不可兼得的,如有離欲就必然沒有染污,如果有染污就不可能存在離欲)。

      在眾生各個受生的身體里,所有那些種子中,對那些被煩惱所圍困的種子,它們既可以稱為粗重(的煩惱)也可以稱為隨眠(跟隨阿賴耶識而處于休眠中,隨時有可能受到因緣牽引而被觸發(fā))。對那些即將受報的以及不善不惡的種子,只將它們稱為粗重(的煩惱)而不稱為隨眠(因為它們不具有隨時會重新燃起的特點)。對于那些相信正法等等的善思維相關的種子,不能稱為粗重,也不稱為隨眠。

      為什么這樣說呢?是因為這些善思維生起的時候,所依靠的肉身,只能正常作用,不會發(fā)生異常(也就是這些種子的功能必然能夠正常發(fā)揮)。所以一切種子所依靠的肉身,是粗重所跟隨的、粗重所生起的,也是粗重的本性(你粗重煩惱是什么樣的,你的肉身也就映現(xiàn)成什么樣)。所有這些粗重所引發(fā)的一切,諸佛如來全都稱之為痛苦,是因為這些行動只能帶來痛苦的緣故。這些種子,有許許多多種不同的名字,他們有時被稱為界,有時被叫做種姓、自性、因、薩迦耶、戲論、阿賴耶、取、苦;也被叫做薩迦耶見(薩迦耶見的核心是對“我”的執(zhí)著,見是指觀點,薩迦耶見是指名叫“薩迦耶”的這種觀點)所依靠之處、我慢所依靠之處。應知像這樣等等的一系列不同名稱還有很多。

      那些向著涅槃方向修行,并且已經(jīng)得到了轉(zhuǎn)依的各種清凈行為的人(轉(zhuǎn)依是相對阿賴耶識而言的,阿賴耶識是指有染污的眾生的種子集合,當眾生通過正法的修行不斷去除欲念等等染污之時,“識”本身的面貌就會逐漸顯現(xiàn)。就好比一顆明亮的珍珠,表面涂了一層墨水,隨著逐漸將墨水擦去,珍珠本來的樣子就會顯現(xiàn)。轉(zhuǎn)依就是指擦去染污之后那個清凈的“識”的本來面貌,它仍然有種子的一些基本特性,但是與阿賴耶識已經(jīng)不同了),輾轉(zhuǎn)舍棄了一切染污念頭相關的種子,并且對于那些善行和不善不惡行為的種子,也輾轉(zhuǎn)使得它們不再發(fā)揮作用(既無善也無惡,無善惡分別的純一清凈的境界),進而得到了隨順自身任運而轉(zhuǎn)的大自在境界(在這種境界狀態(tài)下,轉(zhuǎn)依對世間萬物都不再有任何執(zhí)著,徹徹底底隨遇而安,沒有分別心也沒有善惡心)。

      【原文】:

      復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余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又羯羅藍漸增長時。名之與色。平等增長。俱漸廣大。如是增長乃至依止圓滿。應知此中。由地界故。依止造色漸漸增廣。由水界故。攝持不散。由火界故。成熟堅硬。由無潤故。由風界故。分別肢節(jié)各安其所。又一切種子識。于生自體雖有凈不凈業(yè)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于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凈不凈業(yè)為最勝因。又諸凡夫。于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一切勝者。觀唯是苦。又處胎分中。有自性受。不苦不樂。依識增長。唯此性受。異熟所攝。余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又苦受樂受。或于一時從緣現(xiàn)起;驎r不起。又種子體。無始時來相續(xù)不絕。性雖無始有之。然由凈不凈業(yè)差別熏發(fā)。望數(shù)數(shù)取異熟果。說彼為新。若果已生。說此種子為已受果。由此道理。生死流轉(zhuǎn)相續(xù)不絕。乃至未般涅槃。又諸種子未與果者;蝽樕。或順后受。雖經(jīng)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復圓滿生。雖余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所余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順不定受攝故。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子。若于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于一處得離欲。即說于一切處得離欲。又于諸自體中。所有種子。若煩惱品所攝。名為粗重亦名隨眠。若異熟品所攝。及余無記品所攝。唯名粗重。不名隨眠。若信等善法品所攝種子。不名粗重。亦非隨眠。何以故。由此法生時。所依自體。唯有堪能。非不堪能。是故一切所依自體。粗重所隨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諸佛如來安立為苦。所謂由行苦故。又諸種子。乃有多種差別之名。所謂名界。名種姓。名自性。名因。名薩迦耶。名戲論。名阿賴耶。名取。名苦。名薩迦耶見所依止處。名我慢所依止處。如是等類差別應知。又般涅槃時已得轉(zhuǎn)依諸凈行者。轉(zhuǎn)舍一切染污法種子所依。于一切善無記法種子。轉(zhuǎn)令緣闕。轉(zhuǎn)得內(nèi)緣自在。

    【白話解】:

      眾生處于肉胎狀態(tài)下,經(jīng)過三十八個七天(也就是二百六十六天),這個肉胎的物理身體一切組成部分就都成長完全了。從這時起,在經(jīng)過四天,就會出生。如同佛在《入胎經(jīng)》中所描述的一樣。佛在入胎經(jīng)中說,肉胎狀態(tài)成長滿九個月或者超過九個月,此胎被稱為極為圓滿。如果成長只經(jīng)過了八個月的時間,將其稱作圓滿。如果成長只經(jīng)過了七個月甚至六個月,則不能稱作圓滿肉胎;蛘邞敺Q為有缺陷的肉胎。

      肉胎處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已經(jīng)成熟即將處胎時的階段,主要通過母親飲食所提供的比較粗的營養(yǎng)來維持成長。而在此之前,從剛剛受胎到六處長成期間內(nèi),則需要母親提供的最精細的營養(yǎng)來促進生長。在整個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八個階段。分別稱為羯羅藍的階段、遏部曇的階段、閉尸的階段、鍵南的階段、缽羅賒佉的階段、發(fā)毛爪的階段、根的階段、形的階段這八個。當肉胎剛剛凝結(jié)而成的時候,胎內(nèi)液體比較稀少,這個時候稱作羯羅藍(梵語音譯,本意是“凝滑”,這些胎位的名稱是根據(jù)物理性質(zhì)命名的)。當肉胎無論表面還是內(nèi)在都進一步凝結(jié)成塊,形成像奶酪一般的介于固體和液體之間的狀態(tài),還沒形成肉體時,被稱為遏部曇(本意是“腫塊”)。當肉胎剛剛具備肉體時,此時的肉體是極為柔軟的,被稱作閉尸(本意是“凝結(jié)”)。肉體逐漸生長壯大,開始變得堅硬厚重,能夠承受一定程度的摩擦時,稱作鍵南(本意“堅厚、硬肉”)。這個堅硬的肉團逐漸增長變大,直到四肢開始出現(xiàn),稱作缽羅賒佉(本意“支節(jié)”)。從四肢出現(xiàn)之后直到毛發(fā)、爪子開始形成,稱作發(fā)毛爪位。然后,眼耳鼻舌身意所依靠的器官逐漸形成,稱為根的狀態(tài)(前文“六處位”即是指的這個狀態(tài))。器官長成之后,他們相關的依止的肉體的其他成分也逐漸形成(例如眼睛的眼窩等等),稱為形的狀態(tài)(意味著基本形態(tài)已經(jīng)長成)。

      在肉胎中時,有時由于該眾生過去世業(yè)力的原因,有時由于其母親沒有避開造成震蕩的外力,隨順著這些因素的影響,體內(nèi)的動力推動著這個肉胎的毛發(fā)、表皮、表面顏色(膚色)以及四肢百骸的樣貌,形成各種各樣的變異差別(從這一刻開始,人的肉體形態(tài)的多樣性開始形成,此處的變異特別指的是不好的變異)。毛發(fā)的變異差別,是指的由于過去生的業(yè)力而感召的惡業(yè)或者不善業(yè)、以及母親吃咸的吃太多,使得這個肉胎的毛發(fā)越來越稀少。膚色的變異差別呢,則是指由于業(yè)力或者母親懷孕期間環(huán)境溫度過熱,導致肉胎的膚色逐漸變暗。如果母親生活的環(huán)境過于寒冷,就會使肉胎的負責變得很白。如果母親懷孕期間經(jīng)常吃燙的食物,則肉胎的膚色將會變得偏紅。表皮發(fā)生變異差別,是指由于業(yè)力或者其母親(在懷孕期間)過多的沉迷性愛,使得肉胎的皮膚上形成了皮癬、疙瘩等等各種皮膚病。四肢發(fā)生變異的,是指由于業(yè)力或者其母親常常跑跑跳跳,或者走路過多,或者不避開溝溝坎坎,使得肉胎四肢的某些部分產(chǎn)生了缺失。

      這個肉胎,如果將生為女子,則會在靠近母親左邊肋骨下面的位置,頭朝肚子,背朝脊柱待著。如果將生為男子,則會在靠近母親右邊肋骨下邊的位置,頭朝脊柱,背朝肚子待著。當這個肉胎最后成長圓滿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再能維持這個沉重的肉胎了,母親內(nèi)部發(fā)起了推動肉胎出生的“風”(佛教認為,身體內(nèi)部的運動是由于風元素的動能所導致),并且因此而產(chǎn)生了巨大的痛苦感。受到這個肉胎過去業(yè)力的影響,引發(fā)了出生的風生起,使得肉胎腦袋朝下(朝向產(chǎn)門),兩腳朝上,被胎盤纏裹著向產(chǎn)門而去。當他出生的時刻,胎盤就破裂了,向著胎兒的兩個腋下退縮回去。在胎兒出產(chǎn)門的一瞬間,稱作真正出生的狀態(tài)。

      出生以后,各種能產(chǎn)生與外界接觸感覺得根塵都逐漸發(fā)展形成,包括由眼睛產(chǎn)生的接觸以致由意識產(chǎn)生的接觸。隨著嬰兒的成長,他開始將六根的感官運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之中,跟隨世間的教育和引導,學習時間的各種事務以及各種運用語言交流的方法。之后,對于他所生活的家庭產(chǎn)生了依賴和執(zhí)著,這是由于諸根逐漸長大直至成熟,各方面的事情都能理解和領會了。當他已經(jīng)能夠與外界正常交往之后,就開始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開始發(fā)生各種有意識、有目的的語言和身體的行動,用于參加世間的各種制造、技術、生產(chǎn)工藝等等工作(以換取生活的物資)。

      隨著參與社會生活逐漸深入,他就開始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的方式,對于色受想行識等等都有了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判斷。由于開始形成這種判斷,就有了痛苦或者快樂的感受。根據(jù)這個人過去世積累的種種行動作為原因,或者根于這個人當前的行動作為因緣,此人將會隨順這些因緣的牽引,向著繼續(xù)在地獄、惡鬼、畜生、人、天這五道輪回,或者向著涅槃解脫方向繼續(xù)發(fā)展。

      【原文】:

      又于胎中。經(jīng)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后。復經(jīng)四日。方乃出生。如薄伽梵于入胎經(jīng)廣說。此說極滿足者。或經(jīng)九月;驈瓦^此。若唯經(jīng)八月。此名圓滿。非極圓滿。若經(jīng)七月六月。不名圓滿;驈腿睖p。又此胎藏六處位中。由母所食生粗津味而得滋長。于羯羅藍等微細位中。由微細津味滋長應知。復次此之胎藏八位差別。何等為八。謂羯羅藍位。遏部曇位。閉尸位。鍵南位。缽羅賒佉位。發(fā)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結(jié)凝。箭內(nèi)仍稀。名羯羅藍。若表里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曇。若已成肉。仍極柔軟。名閉尸。若已堅厚稍堪摩觸。名為鍵南。即此肉摶增長。支分相現(xiàn)。名缽羅賒佉。從此以后。發(fā)毛爪現(xiàn)。即名此位。從此以后。眼等根生。名為根位。從此以后。彼所依處。分明顯現(xiàn)。名為形位。又于胎藏中。或由先業(yè)力;蛴善淠覆槐懿黄降攘。所生隨順風故。令此胎藏;虬l(fā)或色或皮。及余支分。變異而生。發(fā)變異生者。謂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惡不善業(yè)。及由其母多習灰鹽等味。若飲若食。令此胎藏發(fā)毛稀鮮。色變異生者。謂由先業(yè)因。如前說。及由其母習近暖熱,F(xiàn)在緣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習近極寒室等。令彼胎藏極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熱食。令彼胎藏極赤色生。皮變異生者。謂由宿業(yè)因。如前說。及由母多習淫欲,F(xiàn)在緣故。令彼胎藏或癬疥癩等惡皮而生。支分變異生者。謂由先業(yè)因。如前說。及由母多習馳走。跳踟威儀。及不避不平等,F(xiàn)在緣故。令彼胎藏諸根支分缺減而生。又彼胎藏。若當為女。于母左脅。倚脊向腹而住。若當為男。于母右脅。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極成滿時。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內(nèi)風便發(fā)生大苦惱。又此胎藏業(yè)報所發(fā)。生分風起。令頭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纏裹。而趣產(chǎn)門。其正出時。胎衣遂裂。分之兩腋。出產(chǎn)門時。名正生位。生后漸次觸生分觸。所謂眼觸乃至意觸。次復隨墮施設事中。所謂隨學世事言說。次復耽著家室。謂長大種類故。諸根成熟故。次造諸業(yè)。謂起世間工巧業(yè)處。次復受用境界。所謂色等。若可愛不可愛。受此苦樂。謂由先業(yè)因;蛴涩F(xiàn)在緣。隨緣所牽;蛲迦。或向涅槃。

    【白話解】:

      這些(新受生的)有情眾生,隨順業(yè)力牽引,其肉胎在所往生的該類眾生之中出生之后,這些身邊的同類眾生,對于這個新出生的眾生,會發(fā)生四種(養(yǎng)育)因緣所引發(fā)的行動。第一種叫做“種子所引”,第二種叫做“食所滋養(yǎng)”,第三種叫做“隨逐守護”,第四種叫做“隨學造作身語業(yè)”。

      種子所引,是指新的肉體是由于父母精血和合形成的種子成長而生成的身體。食所滋養(yǎng),是指嬰兒出生后,嬰兒感覺到自己飲食等方面的需要,向外界求取相應的物資來使自己的肉體進一步成長(外界為他提供相應的飲食物資,進而形成了供養(yǎng)的因緣)。隨逐守護,是指嬰兒身邊的父母親人,常常跟隨在他身邊,專心致志的守護他,不讓他做那些會受傷害的事情,例如不合時宜之事或者不避開危險之事等等。隨學造作身語業(yè),是指父母親人教導這個孩子,學習在這世間生活所必備的語言和溝通方法等等。在這樣的培養(yǎng)和教育過程中,孩子漸漸增長確定了自己的發(fā)展類別(這里的“長大種類”,是指孩子長大后形成了某一種價值觀,成了某一個特定種類的人,此處的種類是指向著五道輪回的方向,還是向著涅槃解脫的方向發(fā)展這兩個不同的類別,此處也可以理解成發(fā)展方向的意思),六根不斷得到發(fā)展成熟。

      就這樣逐漸成長、逐漸成熟、就像這樣一生又一生都是這樣輾轉(zhuǎn)循環(huán)。這些有情眾生,從久遠的過去世而來,反復不停地感受痛苦或者感受快樂,卻從未得到脫離這些痛苦和快樂的正確方法(的指導)。不僅對于平凡眾生,即使是對于那些向著涅槃解脫道路努力、未來將會成佛的眾生,也需要很久都不能證得菩提的果報。如果這些眾生(因緣成熟)有機會從其他眾生那里聽聞佛法的聲音,并且不僅聽了,還能夠認真思考領會,由于這樣的原因,才能逐漸進步最終能夠得到漏盡的狀態(tài)(漏盡,是相對“有漏”而言的。

      人的六根在接觸外界時會發(fā)生執(zhí)著,這種執(zhí)著被稱為“漏”,因為所有的執(zhí)著都會造成阿賴耶識能量的外流,就好像水流出了瓶子一樣,所以被稱為“漏”。漏盡,是指再也不漏了,也就是說六根不管與外界如何接觸,都不再形成執(zhí)著,這種徹底消滅執(zhí)著心的狀態(tài)就稱為“漏盡”,而沒有修煉達到這種境界的狀態(tài),就稱為“有漏”)。像這些佛法句子的意思,是非常非常難以領悟的。眾生執(zhí)著于這個肉身是“我”,但其實無論什么時間地點、什么人、做了什么事,都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的“我”。而這些時間地點、人或事,也都不是“我”。像這樣的意思很難理解。上文將眾生肉身的死亡和受生的過程介紹完了。(接下來介紹肉身之外的這個時空為基礎的環(huán)境、外界的形成和消亡過程)

      【原文】:

      又諸有情。隨于如是有情類中。自體生時。彼有情類。于此有情。作四種緣。謂種子所引故。食所資養(yǎng)故。隨逐守護故。隨學造作身語業(yè)故。初謂父母精血所引。次彼生已。知其所欲。方求飲食。而用資長。次常隨逐。專志守護。不令起作非時之行。及不平等行。次令習學世俗言說等事。由長大種類故。諸根成熟故。此復于余。此復于余。如是展轉(zhuǎn)。諸有情類。無始時來。受苦受樂。未曾獲得出苦樂法。乃至諸佛未證菩提。若從他聞音。及內(nèi)正思維。由如是故。方得漏盡。如是句義。甚為難悟。謂我無有若分若誰若事。我亦都非若分若誰若事。如是略說內(nèi)分死生已。

    【白話解】:

      什么叫做外界環(huán)境(包括時間空間)的形成和損壞(消亡)呢?這是由于眾多的有情眾生的所作所為,能夠感應外界環(huán)境的形成、損壞的變化所導致的。如果眾生所做的行動,能夠感召讓環(huán)境消亡的變化,那么這時就會有外界消亡的現(xiàn)象發(fā)生。由于這個原因就能夠使得外界環(huán)境全部消散敗壞,這與眾生個體由于壽命享盡了而衰敗不同(這個不同是指,眾生的身體消散是因為這一生壽命到了,而外界環(huán)境的消散是因為眾生的業(yè)力所導致的,而不是因為環(huán)境自身的壽命到了,后文的意思就是,因為環(huán)境就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客觀元素所構建的,與有情眾生不同,環(huán)境是客觀的事物,只是一個外部的空間,環(huán)境本身不是有情,此處需要特別留意)。

      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環(huán)境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的,形成的時候(相比人的肉身)是長時間連續(xù)存在并保持著的,而不像人的身體那樣。對于能夠感應形成外界世界的眾生業(yè)力,這種業(yè)力必定能夠引致這世界存在若干劫的時間(下文有介紹劫的時間有多長,劫住和住劫都是指時間在形成并保持住的這段時間的長短,“住”的狀態(tài)下的“劫”),在世界存在期間世界的總事物不增加也不減少(有情眾生活動中能看到微觀事物的形成消滅,單從世界宏觀整體來看,事物總量是沒有變化的,或者說能量總量是沒有變化的)。如果這個世界有情眾生非常多,那么這個世界存在的時間長短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世界的形成是眾生造作的種種行動所導致的。這些行動可能會導致世界維持一劫的時間,或者比一劫的時間更少乃至只有一年。當世界將要損壞消散的時候,有三種災難導致世界的崩潰。第一種災難(也是最先發(fā)生的災難)叫做火災,能夠焚毀從無間地獄乃至初禪天的所有世界。第二種災難(也是火災之后發(fā)生的)叫做水災,能破壞包括二禪天在內(nèi)及其以下的所有世界。第三種災難是風災,能夠破壞包括三禪天在內(nèi)及其以下的所有世界。從四禪天開始以及四禪天以上的世界,沒有災難能夠破壞。這是因為四禪天及以上的世界中的眾生與宮殿同生同滅,并且沒有外因能夠?qū)е缕錃牡木壒。前面說的那三種災難,都是有頂?shù)模ǔ^頂?shù)姆秶陀绊懖坏搅耍,火災的頂是第二靜慮(也就是二禪天,火災最多只能消滅初禪天,從二禪天再往上就影響不到),水災的頂是第三靜慮(三禪天),風災的頂是第四靜慮(四禪天)。

      【原文】:

      云何外分若壞若成。謂由諸有情所作。能感成壞業(yè)故。若有能感壞業(yè)現(xiàn)前。爾時便有外壞緣起。由彼外分皆悉散壞。非如內(nèi)分由壽量盡。何以故。由一切外分所有粗色四大所成。恒相續(xù)住。非如內(nèi)分。又感成器世間業(yè)。此業(yè)決定能引劫住。不增不減。若有情數(shù)。時無決定。所以者何。由彼造作種種業(yè)故;蜻^一劫;驈蜏p少。乃至一歲。又彼壞劫。由三種災。一者火災。能壞世間。從無間獄乃至梵世。二者水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二靜慮。三者風災。能壞一切。乃至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無災能壞。由彼諸天身與宮殿俱生俱沒故。更無能壞因緣法故。復有三災之頂。謂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白話解】:

      整個世界要經(jīng)歷二十中劫的損壞、損壞之后二十中劫的空的狀態(tài)、重新形成又需要經(jīng)歷二十中劫,形成之后會維持不增不減的狀態(tài)二十中劫,這四個階段總共八十中劫的時間,將這個時間又起個假名字叫做一個大劫。梵世間(色界,包含初禪、二禪、三禪天在內(nèi))的壽命有一劫的時間,這個世界是最后破壞的,也是最開始建立的。要知道這個劫的長短是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而有區(qū)別的。例如梵眾天這一層天(色界共有二十二層天,梵眾天是色界天的第三層)中的一劫相當于二十中劫的時間,根據(jù)這個對應關系設置的一劫的壽命,而對于大梵天這一層天(大梵天是色界第四層天)而言,一劫則是指的六十中劫,也是根據(jù)這個對應關系設置的壽命長短。

      【原文】:

      又此世間二十中劫壞。二十中劫壞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如是八十中劫。假立為一大劫數(shù)。又梵世間壽量一劫。此最后壞亦最初成。當知此劫異相建立。謂梵眾天。二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若大梵天。六十中劫合為一劫。即依此劫施設壽量。

    【白話解】:

      什么叫做“火災能壞世間”呢?(此處開始描述整個經(jīng)過)世間的有情眾生,原本壽量是無窮無盡的,(但是由于眾生造作惡業(yè),受到業(yè)力的影響)壽命逐漸縮短,后來壽命到了八萬歲(是指每一個眾生在這個世界生存一生的時間)。從眾生壽命八萬歲開始,繼續(xù)逐漸縮短壽命,直到眾生壽命僅剩十歲。到那時,這些眾生開始對生存狀態(tài)感到厭惡,產(chǎn)生了想要改變脫離這樣狀況的心念。于是眾生開始接受并修行善法,由于眾生越來越多的修善法造善業(yè)的緣故,世間眾生的壽命開始增加,以致于一生的壽命到達八萬歲。像這樣從八萬歲減到十歲再增加到八萬歲的過程,稱為一個中劫的時間。

      【原文】:

      云何火災能壞世間。謂有如是時。世間有情。壽量無限。從此漸減。乃至壽量經(jīng)八萬歲。彼復受行不善法故。壽量轉(zhuǎn)減。乃至十歲。彼復獲得厭離之心。受行善法。由此因緣。壽量漸增。乃至八萬。如是壽量一增一減。合成一中劫。

    【白話解】:

      在這個中劫當中,還會發(fā)生三種小的災害(“小”是對比火災、水災、風災能破壞世界的力量而言的,對于眾生來說仍然是很強的災難),稱作“儉災”、“病災”、“刀災”。儉災是在人道中的眾生壽命三十歲時,開始發(fā)生的。到那個時候,所有精致美妙的食物都不再有了,只能依靠煎煮那些腐爛的骨頭,在宴會上作為主要食物。要是誰偶然得到了一粒稻米或者麥子、玉米、稗子(稻田主要雜草,幼苗長得像稻子)的種子,就會像得到了珠寶玉石一般珍惜和重視,并且(偷偷地)藏匿到箱子底下來守護它。儉災發(fā)生的時候,那些有情眾生,大多沒什么體力和精神氣,常常倒在地上起不來。很多眾生因為這樣的嚴重饑荒而喪命,以致于眾生都快死絕了。這個儉災,需要經(jīng)過七年、七月、七日、七夜后才能過去。剩下沒有喪命的眾生,重新聚集在一起,對目前的狀況發(fā)起較弱程度的厭惡遠離之心。由于產(chǎn)生厭惡遠離之心的緣故,他們的壽命不再進一步縮短了,儉災也逐漸過去了。

      【原文】:

      又此中劫。復有三種小災出現(xiàn)。謂儉。病。刀。儉災者。所謂人壽三十歲時。方始建立。當爾之時。精妙飲食。不可復得。唯煎煮朽骨。共為宴會。若遇得一粒稻麥粟稗等子。重若末尼。藏置箱篋而守護之。彼諸有情。多無氣勢。蹊僵在地不復能起。由此饑儉。有情之類亡沒殆盡。此之儉災。經(jīng)七年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下厭離。由此因緣。壽不退減。儉災遂息。

    【白話解】:

      在人道中的眾生壽命二十歲的時候,之前因為儉災得到的教訓,發(fā)起的厭惡遠離之心又開始消退。于是開始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瘟疫、毒氣(障癘,通“瘴癘”,是指熱帶雨林中由于動物尸體腐爛而形成的毒氣)、病災、發(fā)燒的狀況,接連不斷的發(fā)生。許許多多的有情眾生,遇到這些病害,都死亡了。像這樣的病災,要經(jīng)過七月、七日、七夜才能結(jié)束。剩下還活著的眾生,又聚集在一起,發(fā)起了比儉災時候更強一些的對這個世界的厭惡遠離之心。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們的壽命不再進一步縮短了,病災也逐漸過去了。

      【原文】:

      又若人壽二十歲時。本起厭患。今乃退舍。爾時多有疫氣障癘。災橫熱惱。相續(xù)而生。彼諸有情。遇此諸病。多悉殞沒。如是病災。經(jīng)七月七日七夜。方乃得過。彼諸有情。復共聚集。起中厭離。由此因緣。壽量無減。病災乃息。

    【白話解】:

      到了人道中的眾生壽命只剩十歲的時候,之前因為病災得到的教訓,發(fā)起的厭惡遠離之心又開始消退。到那時,有情眾生互相反復看著(不順眼),互相興起了強烈的殺害的念頭。由這種(惡念)作為因緣,他們隨手拿起身邊的草、樹枝、瓦片、石片,把它們打磨成最尖銳鋒利的刀和劍等武器,互相砍殺彼此傷害,以致于眾生都快死絕了。這個刀災,經(jīng)過七天后,才能過去。

      【原文】:

      又人壽十歲時。本起厭患。今還退舍。爾時有情展轉(zhuǎn)相見。各起猛利殺害之心。由此因緣。隨執(zhí)草木及以瓦石。皆成最極銳利刀劍。更相殘害。死喪略盡。如是刀災。極經(jīng)七日。方乃得過。

    【白話解】:

      這時候(經(jīng)過了儉災、病災、刀災之后還存活)的人道眾生,還有三種最嚴重的受到衰弱損害的狀態(tài)。第一種叫做壽命長短的衰弱損害,第二種叫做肉身的衰弱損害,第三種叫做生活必需品的衰弱損害。壽命長短的衰弱損害是說他們壽命最長也就活十年。肉身的衰弱損害是指他們的身高最高也就一柞這么長(約為拇指和食指伸開時候的最大距離),體型胖瘦用手一握就握住了(一握是指一把抓住、或者掌中,用于形容極為微。I畋匦杵返乃ト鯎p害,是指到那時有情眾生將玉米稗子當看做飲食中最好的,把用動物毛織成的東西看做衣服中最好的,把鐵當做顯示尊貴最好的東西。五種最美味的食物都消失了,這五種美味的食物是指,乳酪、蜜糖、油、鹽以及甘蔗榨出的味道(也是甜味)。

      【原文】:

      爾時有情。復有三種最極衰損。謂壽量衰損。依止衰損。資具衰損。壽量衰損者。所謂壽量極至十歲。依止衰損者。謂其身量極至一柞;驈鸵晃。資具衰損者。爾時有情唯以粟稗為食中第一。以發(fā)毼為衣中第一。以鐵為莊嚴中第一。五種上味。悉皆隱沒。所謂酥蜜油鹽等味。及甘蔗變味。

    【白話解】:

      到了這時,有情眾生反反復復聚集在一起討論,一起發(fā)起了很強的對當前狀況的厭惡和遠離的心念,由于此時的心念是非常強烈的,所以不再消退了。這些眾生一起決定舍棄那些會導致縮減壽命等等一系列的惡業(yè),不善業(yè)(以及相應的那些理論),并開始努力接受并實踐增長壽命及帶來其他好的果報的善業(yè)(以及善業(yè)相關的正法理論)。由于這些努力,使得他們的壽命、氣色、力氣、財富、以及快樂都逐漸開始增長。直到壽命長度到達八萬歲。像這樣輾轉(zhuǎn)反復經(jīng)歷二十次減少和二十次增加,總計四十次(每一次增加或每一次減少記為一次),就會脫離世界形成后的維持現(xiàn)狀的這一劫(二十中劫)的時間。

      【原文】:

      爾時有情。展轉(zhuǎn)聚集。起上厭離。不復退減。又能齊舍損減壽量惡不善法。受行增長壽量善法。由此因緣。壽量色力富樂自在。皆漸曾長。乃至壽量經(jīng)八萬歲。如是二十減。二十增。合四十增減。便出住劫。

    【白話解】:

      人道有情眾生最后一次壽命增長到八萬歲的階段結(jié)束(文中是以人道的時間長短作為參照來衡量世界變化的時間),那時地獄道的有情眾生,身體消滅后就不再重生了。就這樣逐漸地逐漸地地獄的眾生都消失沒有了。要知道這個時候就說明地獄道的世界已經(jīng)開始損壞了。像地獄道這樣,餓鬼道和畜生道的情況也是同樣。(地獄、餓鬼、畜生三道開始損壞后)人道中隨便哪一個眾生,都自然而然的能夠(依靠修行)到達第二靜慮(二禪天)的境界。其他的人道眾生也一樣,反反復復跟隨正法修學。這些人道眾生這一生結(jié)束后都將往生到極凈光天(極凈光天又名“光明天”,是二禪天三處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凈光天中最上面的一層)眾生同伴中。(等他們都往生殆盡后)這個時候人道的世界就損壞了。像人道這樣,天道也是同樣(四禪天以下的天)。

      到了這時,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四禪以下)這五道曾經(jīng)居住生活的世界,都再也沒有眾生了,所有生活用具也都沒有了。不僅僅是生活用具不再能得到,甚至于天空降雨也不再會發(fā)生了。由于長時間沒有降雨,世間大地上所有的草木、叢林都變得焦枯。并且,同樣由于一直不下雨所引導的緣故,太陽(光)的熱度逐漸增強。受到眾生感應能使世間損壞這一劫的過去行為增強力量影響,依靠著六種能燒被燒的事物,天空中(除了原有的一個太陽外)逐漸出現(xiàn)了六個新的太陽。這些新的太陽,相比之前的那個太陽,所有(光的強度以及)熱的程度是之前的四倍那么強(新加了六個也就是增加了二十四倍的熱量)。七個太陽形成后,它們的熱度會一起再增長七倍。

      六種能燒被燒的事物是指什么呢?第一個是各種大大小小的水溝、水坑,在第二個太陽升起后就會慢慢枯竭;第二個是各種大大小小的河流,在第三個太陽升起后就會慢慢枯竭;第三個是比較大的沒有熱度(不像溫泉,自然冷卻的)的大池塘(像比較大的淡水湖、咸水湖那些),在第四個太陽升起后就會慢慢枯竭;第四個是大海,在第五個太陽以及第六個太陽升起一部分后就會慢慢枯竭;第五個是蘇迷盧山(五道中最大的山,世界的中心),由于其作為大地堅實的基礎,要到第六個太陽的剩余部分和第七個太陽生起之后才能燒滅殆盡。這個焚燒的巨大火焰,被風力所驅(qū)動,反反復復循環(huán)漸盛,一直燒到梵世界(指初禪的梵天)。從另一個角度來描述,還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因為有水而成長的事物,例如草木等等,由于最初的太陽升起后,水干涸了而干枯;二是所有的水,因新生的五個太陽的熱能而變得干涸;三是大地一切堅實長期運行的事物(比如山峰、大地基礎等等),在最后生起兩個太陽變成七個太陽后,被徹底燒毀。

      【原文】:

      于最后曾已。爾時那落迦有情。唯沒不生。如是漸漸乃至沒盡。當知說明那落迦世間壞。如那落迦壞。傍生惡鬼壞亦如是。爾時人中隨一有情。自然法爾所得第二靜慮。其余有情。展轉(zhuǎn)隨學。亦復如是。皆此沒已。生極凈光天眾同分中。當知爾時說明人世間壞。如人趣既爾。天趣亦然。當于此時。五趣世間居住之處。無一有情可得。所有資具亦不可得。非唯資具不可復得。爾時天雨亦不可得。由無雨故。大地所有藥草叢林皆悉枯藁。復由無雨之所攝故。令此日輪熱勢增大。又諸有情。能感壞劫業(yè)增上力故。及依六種所燒事故。復有六日輪漸次而現(xiàn)。彼諸日輪。望舊日輪。所有熱勢。逾前四倍。既成七已。熱遂增七。云何名為六所燒事。一小大溝坑。由第二日輪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輪之所枯竭。三無熱大池。由第四熱輪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輪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五蘇迷盧山。及以大地體堅實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輪之所燒然。即此火焰。為風所鼓。展轉(zhuǎn)熾盛。極至梵世。又如是等。略為三事。一水所生事。謂草藥等。由初所藁。二即水事。由五所涸。三恒相續(xù)住體堅實事。由二所燒。

    【白話解】:

      這些世界都燒毀之后,以致于連剩余的灰燼甚至影子都找不到了,就像其他經(jīng)文中多次描述的那樣,從這時候起稱作器世間(器世間是專有名詞,是指我們生活的這能被損毀的五道,可以被形容為容器,像容器一樣裝載世間萬物的世界,就是器世間的意思,也是這些世界的總括)已經(jīng)損壞掉了。這個損壞的過程大概需要二十個中劫那么長的時間。壞了之后,還要維持這個壞了的狀態(tài)二十個中劫。(譯者注,整個世界壞的過程需要二十中劫,壞了之后空的狀態(tài)需要維持二十中劫,事實上在壞的過程中是包含火災、水災和風災都在內(nèi)的。原文中每一個災難單獨描述了一遍,在結(jié)束時都有一個“復二十中劫住”,并不是指每一個災害后都經(jīng)過那么久才到下一個災害,而是壞的世間的總括,此處要特別澄清)。

      【原文】:

      如是世界皆悉燒已。乃至灰墨及與余影皆不可得。廣說如經(jīng)。從此名為器世間已壞。滿足二十中劫。如是壞已。復二十中劫住。

    【白話解】:

      什么是水災呢?是指經(jīng)過反反復復七次的火災之后,從第二靜慮的世界中(二禪天)在火災結(jié)束的一剎那就同時出現(xiàn)了大量的水,開始破壞第二靜慮的各層天,就好像水把鹽消融了那樣。這些發(fā)生水災的水,將會與第二靜慮的世界一起消失。這樣消滅了之后,要維持這個壞了的狀態(tài)二十個中劫的時間。

      【原文】:

      云何水災。謂過七火災已。于第二靜慮中。有俱生水界起。壞器世間。如水消鹽。此之水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如是沒已。復二十中劫住。

    【白話解】:

      什么是風災呢?是指經(jīng)過反反復復七次的水災以后,又發(fā)生七次火災,最后一次火災滅了的那一瞬間,在第三靜慮的世界中(三禪天)開始起風,破壞了第三靜慮的世界,就仿佛大風吹散四肢百骸那樣,能將一切吹散殆盡。這個颶風,將會和第三靜慮的世界一起消失。就像什么呢?就好像眼瞧著有一個人由于大風吹的緣故,使其連同骨肉一起全都消滅。這樣消滅了之后,要維持這個壞了的狀態(tài)二十個中劫的時間。以上,就是對世界損壞過程的簡要介紹。

      【原文】:

      云何風災。謂七水災過已。復七火災。從此無間。于第三靜慮中。有俱生風界起。壞器世間。如風干支節(jié)。復能消盡。此之風界。與器世間一時俱沒。所以者何,F(xiàn)見有一由風界發(fā)。乃令其骨皆悉消盡。從此壞已。復二十中劫住。如是略說世間已壞。

    【白話解】:

      什么叫做世界的形成呢?是說,經(jīng)過了二十個中劫的世界空掉的狀態(tài)之后,受到世界一切有情眾生集體的業(yè)力作為增強力量的引導,世界重新開始形成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從虛空當中,第三靜慮的世界最先形成,像第三靜慮一樣,第二及第一靜慮的世界也漸漸形成了。這些世界形成了以后(因為已經(jīng)有了世界承載眾生的生活),第三靜慮頂部(指的是四禪天)的許許多多的有情眾生,因他們各自在四禪天的世界壽命享盡的緣故、或者因為業(yè)報、福報受盡的緣故,從那些世界消失,往生到第三靜慮的世界中。除了四禪天外,四禪天以上一切世界的眾生也是同樣逐漸往生到第三靜慮。然后,從第二靜慮的頂部(也就是第三靜慮中的最底層天)也開始有眾生往生到第二靜慮各層天世界,除此之外,第三靜慮其他各層天的眾生也逐漸向下往生。然后有一個有情眾生,從初靜慮的頂部(也就是第二靜慮的底層天),由于壽命已經(jīng)享盡的緣故,從第二靜慮消失后,往生到了初靜慮的梵世界中,被稱為最大梵。

      他出生以后,發(fā)現(xiàn)世界中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感覺很不開心,于是發(fā)起了愿望:“我現(xiàn)在想要什么呢?是想讓其他的有情眾生也往生到這里(與我作伴)。”正當他發(fā)起這個心愿的時候,許許多多的其他有情眾生,由于壽命享盡以及業(yè)力牽引等等因緣,從第二靜慮消失后也往生到初靜慮的同類眾生中。就這樣,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這三個靜慮,由物理環(huán)境(器,指生活的客觀物理環(huán)境,好比一個容器)以及生活的眾生兩部分構成的世界就形成了。在原本什么都沒有的虛空當中,欲界的四天王宮殿逐漸形成。要知道,這些虛空的宮殿,都是自然生化而出的。那些初禪天中極凈光天的眾生,漸漸消失后往生到了這些宮殿當中,其他更高層天的眾生也逐漸往生過來,就像之前所說的其他靜慮的情況一樣。

      【原文】:

      云何世間成。謂過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業(yè)增上力故。世間復成。爾時最初。于虛空中。第三靜慮器世間成。如第三靜慮。第二及初亦復如是。爾時第三災頂。有諸有情。由壽盡故。業(yè)盡故。福盡故。從彼沒已。生第三靜慮。余一切處。漸次亦爾。復從第二災頂。生第二靜慮。余一切處。應知亦爾。復從第一災頂。有一有情。由壽等盡故。從彼沒已。生初靜慮梵世界中。為最大梵。由獨一故。而懷不悅。便有希望。今當云何。令余有情亦來生此。當發(fā)心時。諸余有情。由壽等盡故。從第二靜慮沒已。生初靜慮彼同分中。如是下三靜慮。器及有情世間成已。于虛空中。欲界四天宮殿漸成。當知彼諸虛空宮殿。皆如化出。又諸有情。從極凈光天眾同分沒。而來生此諸宮殿中。余如前說。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最新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問題聯(lián)絡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