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wèi)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王波斯匿乘羽[羽*包]車群臣圍繞。出舍衛(wèi)城。便往園中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欲聽說法。時世尊告波斯匿王。有四人出現(xiàn)世間。云何為四;驈陀腥讼瘸蠖竺睢;驈陀腥讼让疃蟪。或復有人先丑后丑;驈陀腥讼让詈竺睢T坪稳讼瘸蠛竺。或復有人生卑賤家。若旃陀羅家。若魁膾家。若工巧家。若剔須發(fā)家貧窮家。無谷米處食不充口。雖復得食臭穢弊惡。生如此家顏色丑弊。人不喜見為人輕蔑。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彼已身修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若見沙門婆羅門已便起謙卑意。承事恭敬不失時節(jié)。若見供養(yǎng)者。見已便歡喜踴躍。命終時生善處天上譬如有人從地至小床。從小床至大床。從大床至馬。從馬至象從象至大講堂。以是故我說此人先丑后妙。如是彼人先丑后妙。云何人先妙后丑。若有人生豪尊家。或剎利大姓家。婆羅門大姓家。或長者大姓家;蛲跫摇;蛱蛹;虼蟪技壹爸T大家。顏色端正無有比。色如桃花。彼人便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長宿。彼見已無恭敬心亦不禮事。亦不與言論。彼若見供養(yǎng)者。見已便起嫉妒心。此是邪見。猶豫見所攝此便有邪見。無施亦無福亦無受者。亦無善惡行。亦無今世后世。無父無母。世無阿羅漢等修妙行者疾得證通而娛樂中。彼以有此成就惡邪見。若命終時生三惡趣獄中。猶如彼人從講堂轉下至象項。從象至馬。從馬至大床。從大床至小床。從小床首足墮地。由是故我說彼人先妙后丑。如是彼人先妙后丑。彼云何人先丑后丑;蛴腥松百v家;蜢雇恿_家;蚩捈;蚬で杉;蛱揄毎l(fā)家。及余貧賤無有飲食。雖復得食臭穢難嘗。生如此家。彼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彼已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亦不恭敬亦不禮事。亦不與共言論。彼是邪見與猶豫見相應。彼便有是見。無施無福亦無受者。亦無善惡行報。亦無今世后世。無父無母。世無沙門婆羅門等行業(yè)者。無阿羅漢于今世后世疾得證通娛樂其中。彼與惡見相應。命終時生三趣入地獄中。譬如人從冥至冥從暗至暗。由是故說此人先丑后丑。如是彼人先丑后丑。彼云何人先妙后妙。若有人生豪尊家。生剎利大姓家;蚱帕_門大姓家。或長者大姓家。或王家。或太子家。大臣家。極富饒財多寶。彼人極端正無比。色如桃華。彼身修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彼身已修善行?谝研奚菩小R庖研奚菩。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若見便恭敬禮事供養(yǎng)供給。若見有人來供養(yǎng)承事禮敬。便發(fā)歡喜。彼與等見相應無顛倒相。彼有是見。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惡行。有今世后世。有父有母。世有沙門婆羅門等修梵行者。阿羅漢于今世后世疾得證通娛樂其中。彼已成就善見。命終時生天上譬如人從講堂至講堂從觀至觀。游一宮殿至一宮殿。由是故我說彼人先妙后妙。如是彼人先妙后妙。如是大王。有四人出現(xiàn)于世。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大王人貧賤得信好布施
見沙門梵志及諸乞求者
承事禮恭敬等修諸善業(yè)
見施常歡喜乞者亦惠施
是施微妙業(yè)更不受瑕穢
如是王此人彼臨命終時
生三十三天先丑而后妙
大王人有財無信懷嫉妒
常欲行非行邪見無有師
見沙門梵志及諸乞求者
誹謗常罵詈慳貪如無財
見施往遏絕乞者不惠施
彼命非妙業(yè)彼人受瑕穢
如是王此人臨欲命終時
必生入地獄先妙而后丑
大王人貧賤無信慳貪心
常欲行非行邪見無有師
見沙門梵志及諸乞求者
誹謗常罵詈慳貪言無財
見施而遏絕乞者不惠施
彼命非妙業(yè)彼人受瑕穢
如是王此人臨欲命終時
必生入地獄先丑而后丑
大王人饒財好信常布施
見沙門梵志及諸乞求者
承事禮恭敬等修諸善業(yè)
見施常歡喜乞者亦惠施
是世微妙業(yè)更不受瑕穢
如是王此人臨欲命終時
生三十三天先妙而后妙
是故大王。當作是學。如是大王。當作是學。先妙而后妙。莫學先丑而后丑。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
華嚴經《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華嚴經》的編集,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之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后傳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度A嚴經》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山中。共摩訶比丘僧二萬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陳如;勖υX謨伽略;勖崂;勖υX迦葉;勖_睺羅;勖啪懔_;勖送铀鼓。慧命賢德。慧命歡喜德;勖W指;勖毟〉;勖y陀斯那。如是等二萬二千人俱。共菩提薩埵摩訶薩埵六萬二千人俱。其名曰彌帝隸菩提薩埵。一切勇菩提薩埵。
暫無簡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諸大菩薩萬二千人俱,及諸天龍八部、鬼神、人非人等,共會說法。爾時世尊,于其面門,以佛神力,放種種光,其光五色,青黃赤白,一色之中有無量化佛,能作佛事,不可思議,一一化佛,有無量化菩薩贊頌佛德。其光微妙,難可測量,上至非非想天,下至阿鼻地獄,遍匝八萬,無不普照。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羅石室。時諸比丘。食后皆集常說法堂。一時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議言。是諸長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間。眾生
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題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護三寶。令魔隱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種善根者。今當令種。已種善根者。今令增長。若計有所得住諸見者。皆悉令發(fā)舍離之心。樂小法者。令不疑大法。樂大法者。令生歡喜。又此慈悲諸善中王。一切眾生所歸依處。如日照晝。如月照夜。為人眼目。
起世經卷第一:閻浮洲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舍婆提城迦利羅石室。時諸比丘。食后皆集常說法堂。一時坐已。各各生念。便共議言。是諸長老。未曾有也。今此世間。眾生所居國土天地。云何成立。云何散壞。云何壞已而復成立。云何立已而得安住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千二百五人俱。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是何果報。望世尊慈悲。愿為弟子一一解說。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為說之!’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燃燈。凈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
《洗髓經》總義篇主要講內丹之靜功,里面直寫內丹心法,調息、調身法,并練功得藥之時間與火候次第,可謂直透天機。一云丹豐選其中練功心法,并參以自身練功體悟注解分享。練習"洗髓經"要在習"易筋經"功夫有基礎后,于夜靜子時,即晚十一點到早一點中時段。
夫三業(yè)之興以禪智為宗。雖精粗異分而階籍有方。是故發(fā)軫分逵涂無亂【跳-兆+(轍-車)】。革俗成務。功不待積。靜復所由。則幽詣造微。淵博難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統(tǒng)可尋。試略而言。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然則禪智之要。照寂之謂其相濟也。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游。應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養(yǎng)于萬法。其妙物也。運群動以至一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大慈大悲憫(mǐn)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以自嚴,眾等至心皈命禮。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 南無皈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賢圣僧。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又稱《八十八佛懺悔文》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見《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是娑婆世界的過去佛;三十五佛名出《決定毗尼經》,是現(xiàn)在十方世界的佛。這八十八佛都可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離奈城仙人住處施鹿苑中。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是時眾中多有菩薩。業(yè)障深重諸根闇鈍。善法微少好于憒鬧。談說世事耽樂睡眠。多諸戲論廣營眾務。種種貪著為所不應。妄失正念修習邪慧。下劣精勤行迷惑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告諸比丘。昔者有王名婆羅奈。王有一太子字名墓魄。生有無窮之明。端正妙潔無有雙比。父母奇之供養(yǎng)瞻視。須其長大當為立字。然太子結舌不語十有三歲。恬惔質樸志若死灰意如枯木。目不視色耳不聽音。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七十二那術,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萬,色天子七十萬,遍凈天子六十那術,梵天一億,皆隨佛住。神通飛化弟子,名曰知本際賢者、馬師賢者、大力賢者、安詳賢者、能贊賢者、滿愿臂賢者、無塵賢者、氏聚迦葉賢者、牛齝賢者、上時迦葉賢者、治恒迦葉賢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五千人俱。無量菩薩眾。爾時彼大菩薩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凈無垢妙凈寶月王光。集彼菩薩大眾中。爾時凈無垢妙凈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舍蓮花臺往至佛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大乘比丘住大乘比丘者。何故名住大乘比丘。復以何義故此大乘名曰大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城只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菩薩摩訶薩皆是一生補處。其名曰彌勒菩薩。得大勢菩薩。師子意菩薩。師子相菩薩。大相菩薩如是上首一萬人俱。爾時世尊。大眾圍繞恭敬為發(fā)大乘意眾生演說經典。爾時眾中有菩薩。名自在王。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若蒙聽許乃敢發(fā)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優(yōu)樓頻蠡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栴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難等。皆大阿羅漢。而
聞如是。一時。佛游于忉利天上晝度樹下無垢白石。愍哀其母度脫之故。正夏三月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皆阿羅漢。諸漏已盡得大神足。威曜無極生死悉斷。無復塵垢棄捐重擔。所作已辦。逮得己利。心即從計致平等忍。心已得解度于智慧。普則正士。于世福地多所祐安
圣妙吉祥真實名經,元講經律論習密教,土番譯主聶崖沙門釋智譯,(梵語阿耶曼祖悉哩捺麻捺機碇 此云誦圣妙吉祥真實名經),敬禮孺童相妙吉祥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矛、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當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與《般若經》、《大集經》、《華嚴經》、《涅槃經》,并稱為大乘佛教經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以大乘經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共同尊奉的經典。
《四十二章經》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之后,遇到
如來佛性有二種:一有,二無。所謂惡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這都叫做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