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今生當眾生,前生當眾生,再前生還當眾生,推不出開始,所以叫無始。說有個邊際,實際沒有開頭,叫做無始之際。
從無始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告訴我們什么是輪回的根本?《圓覺經(jīng)》前面講的道理,「知是空華,即無輪轉(zhuǎn),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都太高太深,普賢菩薩章說了四個次第:一、離幻境,二、離幻心,三、離幻智,四、離幻覺,結(jié)論:「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還是叫你要頓超,一超直入就對了。普眼菩薩章告訴你從哪里下手?持戒、修定、起觀慧,先修二空觀,再修法界觀,還是顯得高深。金剛藏菩薩章,告訴你不要起妄想分別,妄想分別圓覺跟著你變成輪回法,你應(yīng)該先把輪回根本斷掉,才真正找到下手的方法。什么是輪回的根本,還沒有說出來。彌勒菩薩替我們請問,這時候才說到我們眾生份上,不高談理論,從事相上說起。因為有種種恩愛貪欲,才有輪回。凡夫從哪里流轉(zhuǎn)生死,從哪里受輪回?先起愛心,你愛我,我愛你,這一愛就要你給我好處,我給你好處,這叫恩。得了對方的好處,受了對方的恩,就要報對方的恩,因為要報恩,更要愛對方,這叫恩愛。恩愛從哪里起?從貪欲心起,實際是指淫欲,從有恩愛、有貪欲,才有輪回生死。你根本不動恩愛貪欲之心,不起惑就不造業(yè),怎么受輪回的果報法呢?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種性」就是種類,假若世界上一切種類的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受生的方法不出這四種,「卵生」,如雞、鴨之類,先生蛋,然后才生小雞、小鴨!胎生」,人是胎生,畜生牛、馬、羊、狗、貓都是胎生!濕生」,由濕氣而生,由水而生,沒有濕氣就生不出來。「化生」,比方三界以內(nèi),上二界不是因淫欲而生,都是從禪定化生。在欲界,夏天在樹上叫得很大聲的蟬,不是由母蟬生出小蟬,是由土里的蟲變化出來的小蟬,屬于化生。還有叮人的蚊子,不是由母親生出來,是由水里面的小蟲變化出來的,這都屬于化生。
無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最初怎樣會受生死?「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正」作「成」字講,淫欲是生命之正法,怎么成就眾生的生命?都是從淫欲造來,要是沒有淫欲心,根本沒有卵、胎、濕、化這四種眾生!當知輪回,愛為根本。」輪回的根本是淫欲,怎么會起淫欲?因為你有愛心,愛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愛心就是根本無明,叫做發(fā)業(yè)的無明,能迷妄認真,但是它還不能續(xù)諸生死。能令生死相續(xù)的是潤生的無明,枝末無明叫做潤生的無明,《直解》講這兩個名詞講得很清楚。怎樣令生死相續(xù)?不但今生還有來生,從無始劫來到現(xiàn)在,生死不斷?因為外面有種種的欲境,包括六塵的境界,它能助發(fā)你的愛性,男的愛女的,女的愛男的,男女對象就是淫欲之境。男的女的都是凡夫,本來內(nèi)有愛性,男人見了女人,女人見了男人,見了欲境,把愛心助發(fā)起來,就造淫欲業(yè)。這叫做潤生死,就像在小樹上澆水一樣,叫做潤生,所以能令生死相續(xù)不斷。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前面說:「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生命。眾生執(zhí)著有個我,里面一個知覺的心,外面一個身體。先執(zhí)著這個身體,愛這個身體,愛得最厲害,莫過于愛命。生命從淫欲而有,沒有淫欲不會成就生命;淫欲從愛心而生,沒有愛心不會有淫欲!欲因愛生,命因欲有」,淫欲因為有愛心才生,生命因為有淫欲才有。
「眾生愛命」,在生死因果上講,生命從淫欲有,眾生沒有不愛生命的!還依欲本」,「欲本」就是愛心,因為生命是由淫欲而生,淫欲是由愛心而生,由愛心再生淫欲,由淫欲再結(jié)生命,所以生死相續(xù)不斷!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愛心而生欲是因,結(jié)果成了一個生命。眾生愛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只要順他的妄心,他無不愛,這是廣泛的愛。粗重的愛:財、色、名、食、睡。愛財、愛色、愛名、愛吃東西、愛睡覺,這五欲之愛,愛得最厲害的莫過于色,色就是淫欲,男女之色,結(jié)果成就一個生命。他什么都愛,愛命愛得最厲害!比方愛名、愛利,到生命危險時,名利他不顧了。家親眷屬、父母、兄弟姊妹、夫婦、兒女都是他愛的,但是都沒有生命要緊。等到大難臨頭要逃命,家親眷屬他都不顧。平常顧這個、顧那個,到危險的時候,什么都不顧,他自己要逃命,就是他愛命愛得最厲害,這是眾生的結(jié)果。
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yè),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
這是煩惱起了差別,光一個愛的煩惱,還不會起差別的種性,為什么煩惱愛心起了差別呢?「由于欲境,起諸違順。」違背他的愛心,叫違境;順乎他的愛心,叫順境,跟他的愛心相違、相順。「境背愛心」,「背」就是「違」,境界違背他的愛心,生起討厭的憎心,「而生憎嫉」,由憎心而起嫉妬,不愛了就憎,憎了就嫉妬。所以要斷煩惱,要先把愛心斷掉,這是輪回的根本。你怎么會起嫉妬心?因為你有憎惡心。你怎么會有憎惡心?因為你愛得不順心。憎愛兩個煩惱與生俱來,但是比較起來愛心為根本,沒有愛心,根本不會起憎心,所以愛,愛得厲害;恨,恨得厲害,恨就是憎,就起嫉妬。無愛不起憎,這里講得很清楚!造種種業(yè)」,前面是起惑,妄想心起了迷惑,該愛的他就去愛,愛得不順心,要憎惡、要嫉妬,就造種種惡業(yè)!是故復(fù)生地獄餓鬼」,他造惡業(yè),由身口意再分成十種惡業(yè),他造惡業(yè),要墮入三惡道,人道為根本,又生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知欲可厭,愛厭業(yè)道,舍惡樂善,復(fù)現(xiàn)天人。
「知欲可厭」,他知道淫欲是惡業(yè)之因,可以厭離,因為依著淫欲心,愛得不順,而造惡業(yè),要墮入三惡道!愛厭業(yè)道」,厭離淫欲之愛,不造淫欲之業(yè),換修十善道!舍惡樂善」,舍離十惡業(yè),好樂修十善法!復(fù)現(xiàn)天人」,由修十善法,而現(xiàn)出來天人。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他又知道諸愛都是令人厭惡的法,不但惡業(yè)應(yīng)該厭惡,連善業(yè)也應(yīng)該厭惡!棄愛」,欲界的淫欲之愛不好把它舍去,連十善業(yè)的愛也不好,也要舍去!樂舍」的「舍」,指上二界的四禪八定。好樂四禪定、四空定,「還滋愛本」,佛法由最淺處講到最高處,講到上二界四禪八定,已經(jīng)講得很高了,這就超出一切世間法、外道法。外道都求升天,他厭惡人道,升到天道,他不清楚天道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升了天還超不出欲界,耶穌教升的天,是欲界第二層天;印度婆羅門升的天,高到大梵天,但是他不曉得舍棄欲界之愛,好樂禪定,還是滋養(yǎng)愛本,你的根本愛心沒有去掉,你不愛淫欲,愛禪定還不是愛嗎?佛教講的哲理很高很深,你愛禪定還是愛,愛心不除,將來還是會墮落,所以沒有超出三界六道輪回,還要輪回下來!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因為還滋養(yǎng)愛本,可是他不知道,要修四禪八定,于是又現(xiàn)出來上二界增加向上的善果。雖然比欲界高,但是還是有作有為增上善果,在佛教叫有漏的善果,他沒有超出三界,但是他修四禪八定,修色界、無色界的增上善果。
皆輪回故,不成圣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沒有超出輪回的范圍,所以不學佛法,根本不知道輪回這個名詞;學了外道,輪回的范圍有多大,還是不知道!皆輪回故」,三界皆是受輪回果報之故,就是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像車輪一樣。「不成圣道」,「圣道」是佛道,你成不了佛。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這里告訴我們下手的方法,你求圓覺,先斷輪回根本,輪回的根本,佛說得很清楚,眾生想解脫生死,免諸輪回,要超出三界,先斷貪欲心,貪欲心來自淫欲心,淫欲心由愛而來。這就是佛答復(fù)彌勒菩薩問:輪回有幾種性?輪回的根本問題是什么?枝末問題是什么?佛就答復(fù)彌勒菩薩,愛為生死本,欲界的愛,是貪欲之愛;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是禪定之愛,還是愛。欲界的愛最粗重,完全是愛淫欲!先斷貪欲」,指著外面的欲境,實際就是指淫欲!及除愛渴」,渴是形容詞,愛如渴思飲,像你嘴巴渴得厲害,想要喝水的心,要把它除掉。愛就是里面的淫心,心境是一對,前面經(jīng)文講,因為有外面種種欲境,能助發(fā)愛性,愛是無始劫帶來的,今生今世遇到外面種種欲境,能給你助發(fā)起來,你是凡夫自己作不了主,被境界所轉(zhuǎn)。
講到這里,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定出家制度,是要你先把欲境遠離開,男的遠離女的,女的遠離男的,出家人不結(jié)婚,就是為斷貪欲,斷了貪欲就是遠離開欲境。你再用功把無始以來愛渴的心,先降伏后斷掉,生死了脫,輪回脫出了。你就懂得我們出家的戒律,無論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統(tǒng)統(tǒng)要斷淫欲,男女不許結(jié)婚,就是為了生死,出輪回。這種問題只要學佛法的人都會知道,不要說你學圓頓大乘,就是你學權(quán)教大乘也會知道;不要說學大乘,就是學二乘法也會知道聲聞、緣覺要斷貪欲。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這是斷除眾生的疑惑,因為前面講卵胎濕化,都是由淫欲才來受生死。人是三法和合轉(zhuǎn)生,父精、母血,加上自己的八識,也就是所謂的淫欲心,入了胎才受生。眾生聽到這里就起疑惑,釋迦牟尼佛示現(xiàn)在世間是化身,有父親也有母親,是不是動了淫欲心來入胎的呢?《圓覺經(jīng)》講一切諸大菩薩到人間,是不是都以愛為本呢?
下面佛解除這個疑惑,「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不要說化身佛,就是一個登初地以后的菩薩,他都是變化示現(xiàn)來人間!非愛為本」,不是以愛為本。小乘圣人把愛心都斷除掉,才能了生死、脫輪回,超出三界,何況是菩薩呢?「但以慈悲」,菩薩是以慈悲為本,示現(xiàn)于世間,跟人一樣有父親、母親,等到出世以后示現(xiàn)八相成道,他要示現(xiàn)出家!令彼舍愛」,「彼」指家親眷屬,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乃至太太、兒女,廣指一切眾生。像釋迦佛示現(xiàn)出家之相,說出家的道理,勸他的家親眷屬出家,勸一切眾生修行,令一切眾生舍除愛渴,所以菩薩不以愛為本,而是以慈悲為本。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假」是假藉,菩薩示現(xiàn)于人間,也示現(xiàn)貪欲之相,他也懷胎十個月,有父親、母親,也娶妻生子,是假藉貪欲入于生死之道。但是菩薩等于會游泳的人,他到水里,是救渡落水的眾生,他早就學會游泳,水不會淹死他,所以他是示現(xiàn)入于生死,老早斷貪欲,是假藉貪欲。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再講到我們本份上,末世一切眾生,先要遠離一切欲境。六塵之境,最粗重的財色名食睡,你統(tǒng)統(tǒng)要遠離。前面「舍諸欲」是除欲境,最后除欲心。「及除憎愛」,前面講過,無愛不生憎,這兩個煩惱與生俱來,前生前世就有,無始以來就有,有愛就有憎,愛在前面,憎在后面,發(fā)揮得最重的時候,就是貪心、瞋心,你把外面的欲境遠離,再回光返照,照自己心里還有煩惱嗎?遇見不順心的事,你是不是動憎呢?遇見順心的事,你是不是動愛呢?要是還在生心動念,你這功夫還是沒有把握。你說遠離了欲境,你碰到欲境就隨著境界轉(zhuǎn)了。眾生跟諸佛不同,在功夫上的差別,眾生是被物轉(zhuǎn),物指一切眾生、一切境界,你見了眾生,被眾生轉(zhuǎn);見了境界,被境界轉(zhuǎn),你就叫做眾生。諸佛能轉(zhuǎn)物,不被眾生轉(zhuǎn),他能轉(zhuǎn)眾生;不被境界轉(zhuǎn),他能轉(zhuǎn)境界。所以佛了生死,脫出輪回,遇見任何境界,他不起煩惱。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生自卑感,認為我是苦惱凡夫,我是末法時代的眾生,我怎么能斷煩惱呢?這樣你憎愛兩種煩惱,越來越粗重,煩惱紛煩惱亂,攪得你越紛越煩,越惱越亂,你就要造業(yè),何必要出家呢?
我前面跟諸位講過,你不要辜負自己的善根,在末法時代,這么多人,有幾個出家人?這么多出家人,有幾個聞到圓頓大教呢?我們天天聽,認為是家常便飯,但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不是一生二生的善根,你不好好用功修行,斷除你的煩惱,隨著煩惱轉(zhuǎn),還要自暴自棄,認為你是末法時代的眾生,不能斷煩惱!不能斷煩惱,你到哪里去呢?沒有退步的地方,你只有往前進。退步不但出家的本位要失掉,善根要被你辜負掉,你連人身都保持不住,一定會退落到三惡道去,那你害了自己。所以你得聽佛的慈悲開示,你既然有善根出家,而且聞到圓頓大教,你要腳踏實地用功修行,要舍諸欲和斷除憎愛!永斷輪回」,你把諸欲境離開,就不造新的業(yè),你把憎愛二心斷掉,無明煩惱斷掉,不是一斷永斷,超出輪回了嗎?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你把欲境離開,憎愛二心斷除,不是學小乘法,自己超出三界,還要度眾生,成佛不是成阿羅漢、辟支佛,所以要勤求如來的圓覺境界,圓覺境界是清凈境界。
「于清凈心便得開悟」,前面問怎么開悟?就這樣開悟。你天天動憎動愛,就像攪渾水,憎愛二心是無始劫帶來的,本來就是一桶渾水,你要把它澄清,不要攪它,你天天攪,越攪越渾,怎么開悟?學的時候,遠離外面的欲境,里面遠離自己的憎愛二心,心清凈就開悟了。怎么那么快?因為圓覺境界,不是諸佛給我們,是我們本來就有,開悟就這么開。怎樣遠離諸欲呢?怎么樣斷除憎愛呢?持戒修定,前面下手的功夫不要忘記。你持戒修定,犯戒的事不做,修定把心定下來,憎愛二心不是不起了嗎?慢慢先降伏后斷滅,把煩惱斷了,不開悟到哪里去呢?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yè)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
本經(jīng)的法義,是我本人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說的。那時,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壞不失。這是諸位眾生追求的清凈覺悟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身心寂滅不妄,平等涅槃不虛。佛所證得的這個境界,實際是遍布一切處,它擺脫了生死二道,隨順迎合了涅槃?wù)。就是在這個境界中
【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jīng)!拔摇笔墙Y(jié)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奥劇笔菑姆鹜佑H聞,或佛弟子間展轉(zhuǎn)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說。
這部經(jīng)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十二位大菩薩,次第向佛陀請問啟發(fā)“圓滿心智”的方法。每一位眾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樣的心靈和智慧,可是由于他們的自私、煩惱、無知和貪著,使得這偉大的潛在心智一直無法顯現(xiàn)。所以佛陀特別講了這部經(jīng)典,引導(dǎo)大家走向沒有負擔的心靈和智慧。
圓覺經(jīng)講解
有部殊勝無比的經(jīng)典名:《圓覺經(jīng)》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歷來因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yōu)美酣暢,對后世中國佛教文化影響極大。是唐宋之后中國佛教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此經(jīng)的具體內(nèi)容,是佛為文
圓覺經(jīng)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jīng)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jīng)典!秷A覺經(jīng)略說》是南懷瑾教授于1983年,在臺北十方叢林書院講述‘圓覺經(jīng)’的記錄,由古國治同學負責整理校對。本書的講解,深入淺出,初學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見性,以及修行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者,不可不讀!
《圓覺經(jīng)》,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名《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師罽賓人,于洛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jīng)》一部,其后行不詳。
此經(jīng)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凈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
在講經(jīng)之前,先介紹幾本《圓覺經(jīng)》的注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圓覺經(jīng)講義》(簡稱講義),一部是憨山大師的《圓覺經(jīng)直解》(簡稱直解),兩本要對照研究,你們現(xiàn)在當學生,是來求學問,將來當法師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講呢?《圓覺經(jīng)》的注解,解釋得最好的是《圓覺經(jīng)大疏》(簡稱大疏),作者是華嚴宗的五祖圭峰大師,因為解釋的內(nèi)容太多,
這是《圓覺經(jīng)》上用心的一個口訣。什么叫“知幻即離”?好比來了一個客人,你馬上要認出它來,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無自性的,只要知幻。即離,它本來就是無常的,本來就要離開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來了一個妄念,我們就看著它,“哦,妄念來了”,來了就來了,我們的心像一面鏡子似的,來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頂不丟,這就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yīng)離四病。云何四。看嗣饕婪āR源稹耙篮蔚确ā敝畣。彼善知識對圓覺法門的修證,應(yīng)離以下四種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喝魪(fù)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這就是《金剛經(jīng)》說的四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本經(jīng)的法義,是我本人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說的。那時,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壞不失。這是諸位眾生追求的清凈覺悟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身心寂滅不妄,平等涅槃不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圓覺經(jīng)》中說:“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比較好理解!傲鶋m緣影,為自心相”較難理解,請師父解釋一下好嗎? 明一法師答:六根所對六塵,我們通過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
在開講經(jīng)之前,先講經(jīng)中大義,然后全本經(jīng)皆可明白。釋迦佛說的大乘法寶,猶如箱內(nèi)的寶貝,《圓覺經(jīng)》如同開箱子的鑰匙,全部經(jīng)的意思,是教我們?nèi)绾伍_箱子,得箱子的寶貝。中國哲學家認箱子是寶貝,西洋哲學家分兩方面:一方面認箱子為寶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內(nèi)是什么寶貝。小乘聲聞分兩種:一種是定性,一種是不定性。定性聲聞生纏空,認
一 經(jīng)本推考:經(jīng)本推考,即對于本經(jīng)之歷史,及向來流傳經(jīng)過,要先有一番考證。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譯,乙、卷帙,丙、注講。甲、翻譯:釋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說法均用梵語。后人結(jié)集之經(jīng)典,亦系梵文。佛經(jīng)之有中文本,俱從翻譯而來。此經(jīng)題為: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罽賓、北印度國名,具云:羯濕彌羅。沙門、出家人之稱。佛陀多羅,此云覺救
圓覺經(jīng)講座聽完,對這一部經(jīng)尚不能系統(tǒng)地理順脈絡(luò),僅就我心有所動的一些體會寫一寫。 一、《圓覺經(jīng)》講什么? 圓覺即法身,講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這是關(guān)于法身修法的了義經(jīng)! 《
《圓覺經(jīng)》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唐佛陀多羅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1卷,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17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jù)此本。 由于譯者生平事跡不詳?shù)染壒剩诺聦Υ私?jīng)的翻譯記載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開元釋教錄》卷9:“此經(jīng)近出,不委何年!嬖彶恢,豈假具知年月耶?”《續(xù)古今譯經(jīng)圖紀》、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⒚、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zhì)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yīng)當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jīng)》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jīng)。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jīng)》與《般若經(jīng)》、《大集經(jīng)》、《華嚴經(jīng)》、《涅槃經(jīng)》,并稱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jīng)以大乘經(jīng)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chǔ),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diào)『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
《四十二章經(jīng)》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jīng)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jīng)》之后,遇到
如來佛性有二種:一有,二無。所謂惡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這都叫做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