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界不離一心,一心不離圓覺。圓而覺者諸佛也,覺而未圓者菩薩也,終日圓而渾然不覺者,蕓蕓有情也。
諸佛「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贡槭缴现翗O圣,下至泥梨苦趣,何處不圓乎,何處又圓乎。盡三世何時不覺乎,何時又覺乎。若于覺不覺、圓不圓處商量,不免依舊迷惘,猶如空華亂起亂滅。
竊謂:一翳在目空華繽紛者,眾生也。知是空華離幻即覺者,菩薩也!溉糁T如來因地修圓覺,于中無起無滅、無來無去、無得無失、無縛無脫,畢竟無證,亦無證者。」奈何眾生,無始無明種種顛倒,妄認四大六塵緣影為身心相。病目空華交相輪轉,執(zhí)持不舍,大作夢幻之寐,塵劫迷封從未曾知。勞我世尊宏愿應世,雖然一語道出,少有當下承擔。圭峯大師,一聞便知此事。吾輩障重迷深,幸得圓覺會上十二大士,慈悲觀機,請問如來因地法行,遠離諸病永斷無明之方。世尊開示,當離一切幻化虛妄愛憎境界。蓋生死輪回,恩愛貪欲為本。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正念遠離諸幻。而后世尊次第廣說頓漸修行法要,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遠離諸病,得正住持可免輪轉。
本經文約義圓,脈絡清楚,漸次有序,機教相扣。源公院長譽與華嚴、法華三經,同為圓頓教三經之一。老人家理性解經,條理分明圓融無礙。感性訓誨勉勵,苦口婆心切中時病,同學聞之每感愧赧。年初海會寺常住,授此講記初稿令學人先睹,三十年后猶如昨夢。并命為序,野干之語徒增;螅T方知識一笑置之可也。
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仲春受業(yè)弟子心會敬敘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九年講于基隆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林秀卿敬記
張素貞成文
在講經之前,先介紹幾本《圓覺經》的注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圓覺經講義》(簡稱講義),一部是憨山大師的《圓覺經直解》(簡稱直解),兩本要對照研究,你們現(xiàn)在當學生,是來求學問,將來當法師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講呢?《圓覺經》的注解,解釋得最好的是《圓覺經大疏》(簡稱大疏),作者是華嚴宗的五祖圭峰大師,因為解釋的內容太多,恐怕大家看不懂,他再作一本《圓覺經略疏》(簡稱略疏),這兩本臺灣都有出版,這二本注解一定要看。 還有一部注解是《圓覺經析義疏》(簡稱析義疏),是通理大師作的,就是《賢首五教儀開蒙增注》和《金剛新眼疏經偈合釋》的作者,《大疏》解釋了許多道理,通理大師有另外的見解,而且作得很好,是一本有價值的書,可是現(xiàn)在臺灣沒有出版,為此,我特別到臺北佛教書局、普門文庫和大乘印經會,推薦印《圓覺經析義疏》,他們說沒有這本書,我說《大藏經》上有,可抽出來單獨影印。大乘印經會后來出版了憨山大師的《圓覺經直解》、圓瑛法師的《圓覺經講義》,希望將來能出版通理大師的《圓覺經析義疏》!民國以來出版的,還有《諦閑法師法匯》里面的《圓覺經講義》、《圓覺經親聞記》兩部注解,都可拿來參考研究。
最標準的注解是《大疏》《略疏》《析義疏》,現(xiàn)在找不到《析義疏》,就看圓瑛法師的《講義》,他是依著《大疏》、《略疏》、《析義疏》編的,編得很好,依著《講義》研究不會錯誤。尤其是利益初學的人,你要是看《大疏》嫌多,《略疏》看不懂,就看圓瑛法師的《講義》,分科清清楚楚,看了《講義》,再看《直解》,《圓覺經》的經文,就可以消通了。
特別提醒:《圓覺經講義》的科文一定要看,《圓覺經》的文法很整齊,十二位菩薩,十二個問答,分為十二章,我現(xiàn)在眼睛看不見,沒有辦法講科文,你們一定要自己看。開學我就跟同學一再強調,你要學會分科,不會分科不能當法師,科文是經文的段落,不會分科,講到哪里你都不知道,而且講到后面,忘了前面,所以一定要看科文。這是我所知道的《圓覺經》注解,介紹給各位參考。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裴休撰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是全經的題目,我們中國人說話愛簡單,就叫《圓覺經》。有一篇序在《略疏》前面,叫「略疏序」。
「金紫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尚書門下平章事充集賢殿大學士」,是序文作者的官銜。「光祿大夫」,是唐朝的二品官,但是他還有別名,就像我是「道源」法師,他是「白圣」法師一樣。「金紫」,「金」是金魚袋(玉帶懸佩之飾品),「紫」是紫衣,金魚袋和紫衣是皇帝特別賞賜的莊嚴品。朝廷的光祿大夫,不只一人,可是別人沒有金魚袋。他把紫衣穿上,再佩上金魚袋,就比別的光祿大夫光榮。「守中書侍郎」,是唐朝的二品官,「尚書門下」,中書、尚書、門下,為宰相之職務,是一品官,「平章事」,是辦理事務!赋洹梗菗,「集賢殿大學士」,這是最榮譽的官銜,必須宰相才可以兼任,唐朝皇宮里面有很多大殿,他是集賢殿的主管,這不得了,所以稱為「大學士」,一直到清朝還有這樣的官銜。這里是講他的官銜,他是二品官,兼辦一品官的事情,并且擔任集賢殿的大學士!概嵝葑,序文的作者,姓裴名休,是圭峰禪師的護法!缸,這篇文章是他寫的。
看這篇序文就知道,裴休是真正懂佛法的大居士,不但官位高,還有大學問,對于佛法研究得非常透徹。譬如我們現(xiàn)在要出一本書,認識有大學問的人,請他作篇序文,放在書的前面,以增加光榮。作序文有一定的章法,都分二大段,前面一大段叫理序,后面一大段叫事序,賢首國師作《大乘起信論》序,體裁也是這樣。將來你們文章作得好,有人要出書,請你寫序,你要知道序文的體裁,前面敘理,后面敘事。這篇是《圓覺經》的序文,要贊嘆圓覺,直接贊嘆圓覺沒有幾句話,文章發(fā)展不開,作文章要找最重要的佛理,所以裴休把一切大乘經上講本體的名字,都搜集來加以解釋。這里要注意;寫文章跟了生死成佛道,完全不相干,所以真正修行,不要著文字相。你天天作文章,生死不能了脫,可是弘揚佛法,離不開文字,你不要著相就對了。下面開始講解序文。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夫」是發(fā)語詞,「血氣」,有血有氣,就是一切有情、一切眾生,「屬」作「類」講。凡是一切眾生之類,一定有知覺。沒有知覺的,像山河大地、草木、石頭、土塊,都屬于無情。
「凡有知者必同體」,凡是有知覺的,必定有同體的佛性。這就說到佛法上,一切眾生都有知覺,各人的知覺不一樣。下等的動物,如蚊蟲、螞蟻,都知道貪生怕死,就是它有知覺。蚊子叮你,你一打,它就飛走,因為它有知覺;螞蟻,你一碰,它就逃命,因為它有知覺。眾生的知覺不一樣,就是第六識的知覺不一樣。第六識是依著第八識起的,第八識是依著真如起的,真如沒有兩樣,同一個本性之體。凡是有知覺的眾生,一定是同體的佛性。
所謂真凈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
同體是同一個佛性的體,佛性是什么樣呢?「所謂真凈明妙」,佛性沒有相,真而不妄,凈而不染,明而不暗,妙而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所同的本體,真實、清凈、光明、微妙。「虛徹靈通」,佛性像虛空,融徹、靈鑒(靈知靈覺)、通達。「卓然而獨存者也」,「卓然」,超出一切諸法之上。眾生在六道輪回,一時天上,一時人間,一時地獄,一時餓鬼,一時畜生,一切諸法有生有滅,眾生所具的本體,高超而不生不滅,不被生死所轉動,超出一切萬事萬物而獨存。
是眾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是眾生之本源」,這個超出一切萬法而獨存的本體,是一切眾生的本源。一切眾生都是從八識來的,八識是真如隨緣來的,真如本體,是一切眾生的本源!腹试恍牡亍梗越行牡,真心之地。為什么叫心地?一切萬物都從大地生出來,眾生的心像大地一樣,能生一切法,是一切眾生的本源,所以叫心地。
下面把一切大乘經說到眾生本體自性的名詞,都搜集來加以解釋。佛性就叫佛性,為什么取這么多名詞?因為不同的經典,翻譯不同,裴休居士認真研究,每一個名詞,都有很恰當?shù)淖⒔狻?/p>
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
「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硅笳Z「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我們眾生雖發(fā)菩提心,還沒有得到菩提果,必須在佛那一方面講,就是諸佛得到智果,叫做菩提!附粡厝跀z,故曰法界。」「法界」,一種依法相,作界限講,是諸法之界,三乘六凡,連佛十法界,各有其界限,人乘,不是天乘;天乘,不是二乘;二乘,不是菩薩乘;菩薩乘,不是佛乘。二種作法性講,一切萬法都是互相交徹,等于因陀羅網(wǎng),用一千顆寶珠做成,可以互攝互融。比喻眾生各有其相,但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交徹融攝,所以取名叫「法界」。
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凈。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
「寂靜常樂,故曰涅槃!埂洞竽鶚劷洝分,本體叫做「涅槃」,就是諸佛得到理果。梵語「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寂滅」,寂滅又清凈無染,所以叫「寂靜」!赋贰,涅槃有四德:「常、樂、我、凈」,「寂」字配到「我」字上,涅槃的我是真我,是寂滅之我,所以寂靜常樂,叫做涅槃。
「不濁不漏,故曰清凈!埂覆粷帷梗粶啙,佛性在染污法中,不被染污。「不漏」,不漏失,佛性是無漏之法,超三界而獨存,所以有的大乘經取名叫做清凈。
「不妄不變,故曰真如!埂洞蟪似鹦耪摗分,本體叫做「真如」,不妄謂之「真」,不變謂之「如」。「真」是不虛妄,「如」是不變易,它不妄不變,所以取名叫做真如。
「離過絕非,故曰佛性。」離一切過錯,絕一切非,佛性哪有過、哪有非?所以取名叫做佛性。
「護善遮惡,故曰總持!褂械拇蟪私浫∶凶觥缚偝帧梗傄磺蟹,持無量義。它護持一切善法,自然有遮止惡法的妙用,總護一切善,總遮一切惡,所以叫做「總持」。
「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狗ㄉ碓诶p,取名叫如來藏。如來藏者含藏如來,在眾生份上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了。隱覆之義,它能含攝如來,如來在里面含藏著,所以叫做如來藏。等于一個裝七寶的柜子,里面含藏著七寶,隱覆住沒有人看見。
「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埂搁s」,音閉,關閉,秘密幽深的意思,「玄閟」,好像玄關,玄旨之關門,很重要的玄妙法門。眾生本體之性最高,超越一切法之上,即是眾生本具之性也。就是法身住的地方,也就是每個法身佛的住處!睹車澜洝啡∶忻車绹,大日如來所住的依土,即法性土。這個法性土,超越幽深玄奧之閟門,有秘密的莊嚴,所以叫做密嚴國。
以上把大乘經上不同的本體名詞,加以注釋,下面說到圓覺。
統(tǒng)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
其他的名相,都用一句話解釋,這里用了兩句話,就知道他注重圓覺、贊嘆圓覺,怎么叫做圓?德無不備,謂之圓。「統(tǒng)眾德而大備」,把一切功德總統(tǒng)起來,沒有不具備的!笭q群昏而獨照」,「爍」,光照的意思,「群昏」,凡夫眾生昏暗不明。它的光明能照破一切凡夫眾生的昏暗不明,使眾生不被無明所障蔽,進而覺悟成佛!腹试粓A覺」,所以叫做圓覺。「其實皆一心也」,其實就是眾生唯一的自覺心。
作序文要贊嘆圓覺,把一切大乘經上說到的本體名詞,都搜集來加以注解,在文法上叫「賓」。最后兩句,「統(tǒng)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叫「主」,有賓有主!钙鋵嵔砸恍囊病梗魬拔模骸秆獨庵畬俦赜兄,凡有知者必同體!咕褪怯兄X的眾生,同于一個體,那一個體就叫做一心。
下面文章繼續(xù)鋪展,由一心講到一法、一道,文章要講究氣勢,只贊嘆到這里,文章的氣勢不夠,下面再繼續(xù)贊嘆。
背之則凡,順之則圣。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
眾生不了解圓覺一心之法,所以我才贊嘆圓覺一心。你明白圓覺一心,知道怎么叫做凡夫?怎么叫做圣人?怎么在迷?怎么在悟?怎么流轉生死?這個關系大了!「背之則凡」,背是背覺合塵,違背了圓覺一心之法,你就叫做凡夫。佛菩薩知道六塵境界,一切法皆是幻化,所以能背塵合覺!疙樦畡t圣」,你懂得圓覺一心之法,順著圓覺修行,一定當圣人。凡夫與圣人的差別:一個違背,一個順從,所以古人贊嘆西方:「日日向東走,回頭便是西!刮鞣,不是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你天天往東走,走凡夫路,你一回頭,就是西方。你天天往東走,背了圓覺,回頭順了圓覺,你就是圣人。所以研究大乘經典,乃至禪宗講的開悟,只要一個字會到心里,馬上你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圓覺在哪里?就在你的一心。
「迷之則生死始」,迷了圓覺,你起惑造業(yè),生死從此開始。生死從哪一天開始呢?無始,沒有個頭。如果有個頭,就在你迷的那一天,一迷,你的生死就開始了!肝蛑畡t輪回息」,你一開悟,輪回就止息了。無始劫來流轉生死,流轉到現(xiàn)在,盡未來際,也沒有完,生死無窮。怎樣能超越輪轉?就在你一開悟:「我的心就是圓覺」,你就是圣人,輪回止息了。因為你起了迷惑造業(yè),就流轉生死;今天開悟,不迷惑造業(yè),生死輪回就止息,就是一迷、一悟的關系。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你要求圓覺,要親切的求證一心,從哪里下手呢?按道理說,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在事相上仍然要用功,先修止觀,因位之上,叫止觀;果位之上,叫定慧。由止而得定,由觀而生慧,這是最親切求圓覺的方法。一悟,輪回就止息。不悟,你去求開悟;沒有悟到圓覺,你去求圓覺。你們聽過《大乘起信論》,六度合成五種行門,最后一個就是止觀門,先修止后修觀,再修止中帶觀、觀中帶止,最后修止觀不二,你就得到定慧,這是親切求圓覺的方法。
「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褂芍褂^定慧的功夫,再推廣開來就是六度,所謂: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六度再推廣開來萬種行門,你修六度萬行,就得了圓覺。
引而為智,然后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后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
「引而為智,然后為正智」,你把圓覺引進來,當成你的智慧,那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敢蓝鵀橐颍缓鬄檎!鼓阋乐揪叩恼嫘娜グl(fā)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正因;不是依著真心發(fā)的都不是正因,你天天修行,因不正不會成佛!楞嚴經》譬喻,等于蒸沙做飯,沙子,不是飯的正因,蒸了百千萬劫還是沙子,不會成飯。你依著圓覺修行,就是成佛的正因。
「其實皆一法也」,由前面止觀定慧,廣修六度萬行,正智、正因合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圓覺法,人人本具的一心。下面接著鼓勵我們、警策我們。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人人都有圓覺本體,沒有離開圓覺,卻不知道圓覺在哪里?我們學佛法依文解義,還有一點點印象,不學佛法,連圓覺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這就叫做凡夫。每天依著圓覺穿衣吃飯,依著圓覺上床睡覺,結果跟圓覺不相干,所以叫做凡夫。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學了大乘佛法,曉得自己有圓覺妙性,想證得圓覺而沒有證到最究極圓滿的地位,叫做菩薩。這里沒有說聲聞、緣覺,因為聲聞、緣覺修的是四諦、十二因緣之覺,不是圓滿之覺,把他合到菩薩里面,他也是天天修行用功,所證得的只是圓覺的一部份,沒有極得,所以不說聲聞、緣覺,只說菩薩。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前面是證而未極,證到極點,圓滿證得圓覺,能持而不失,安住在圓覺本位上,叫做如來。
一切眾生都有圓覺自性,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禪宗門下有兩句話:「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佛在哪里?每天夜里,你抱著佛睡覺,每天早晨,你和佛一同起來,你還不知道佛嗎?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可憐愍者,你有成佛的本錢,為什么不成佛呢?所以自己要回光返照,好好用功修行,不然真是空過光陰。身為人,你不修行,裴休大居士也沒有辦法;你有資格成佛不去成,十方諸佛對你也沒辦法。
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
「離圓覺無六道」,圓覺是一切凡圣的本體,要是離開圓覺的本體,沒有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是真如不守自性,隨緣生出來的,《大乘起信論》叫真如,離開真如沒有六道。
「舍圓覺無三乘」,「舍」字跟「離」字一樣。舍離了圓覺,沒有三乘圣人,這里把聲聞、緣覺包含進去。圣人知道六道凡夫的苦惱,要求證圓覺,沒有證到究竟成佛之前,叫三乘圣人。舍離了圓覺,沒有三乘圣人,所以九法界凡夫都離不開圓覺。
「非圓覺無如來」,具足了圓覺,才叫做如來;要是沒有圓覺,任何眾生都成不了佛,所以沒有圓覺,就沒有如來。
「泯圓覺無真法」,「泯」是泯滅、沒有的意思。沒有圓覺,就沒有真法,一切法都是妄法,唯有圓覺是真法。
「其實皆一道也」,其實只有一個道,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涅槃大道。認不清這個涅槃大道,永遠當六道凡夫;認清了涅槃大道,走到化城,還沒有到寶所,叫做二乘人;知道到寶所還有一段路,沒有走到盡頭,叫做菩薩;走到寶所,這一條大道走到盡頭,叫做佛。
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xiàn),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
把圓覺的意義,以及十法界的關系都講完,再說出圓覺的重要性。「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惯^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諸佛所證的是圓覺!溉鐏頌橐淮笫鲁霈F(xiàn),蓋為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就是為開示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令眾生證得圓覺,沒有比這件更大的事了。眾生本具有圓覺,但是眾生不知道,所以如來說人人皆有佛性,這部《圓覺經》講人人皆有圓覺,你可以成佛,如來就為這件大事,才出現(xiàn)于世。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埂感薅嗔_」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契經」!冈彙故潜盹@、注解的意思。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都是為了詮表圓覺、注解圓覺。
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有廣略,乘時有先后,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能大通之?故如來于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
說一部《圓覺經》就好,為什么釋迦如來說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經呢?「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但是如來垂留下來的言教,所指示的佛法,有顯教、密教,所以經典不同!噶⒘x有廣略」,經典上建立的義理,有的廣泛地說,有的簡略地說!赋藭r有先后」,釋迦如來四十九年說法,時間有先有后!府敊C有深淺」,如來為眾生說法,每一部經有不同的當機者,當機者是甚深的根機,如來說的法就深;當機者是淺的根機,如來說的法就淺,所以不是佛法有深有淺,是因為當機者的根機不同,說法才有深有淺!阜巧细鶊A智,其孰能大通之?」當機者必須是上根圓智,如來才能說得究竟、說得高深。這圓覺大法,是一切法的根本,非得有上根圓智的當機者不行,要不是上等的根機,圓滿智慧的當機者,對于圓覺大乘之法,怎么能夠完全貫通?
「故如來于光明藏與十二大士」,所以如來在光明藏說《圓覺經》。光明藏是個清凈國土,如來在此向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法。從《圓覺經》經文中,你就看得出來,十二位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來請問佛,佛就給他們答復。
「密說而顯演」,光明藏是清凈國土,法身大士都是等覺菩薩,佛給他們說法,不是秘密不傳人,因為眾生看不見、聽不懂,叫「密說」。佛在光明藏為十二位法身大士說了以后,就流傳到世間,顯明的演說給眾生聽。「潛通而廣被」,十二位法身大士,由密說而潛通,由顯演而廣被,秘密就通達,廣被一切眾生,凡大乘根性,都可以領略到《圓覺經》的道理。
「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埂缸凇拐弑疽病S蛇@十二位法身大士,來印定如來說的圓覺大法,是一切經的根本。
講到這里,理序講完了,接著講事序。
圭峰禪師得法于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
「圭峰禪師得法于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圭峰禪師就是宗密大師,我們講過《法界宗五祖略記》,華嚴宗的第五位祖師,住在終南山的寺院,后面有一座山峰,像圭板一樣,以山峰彰名,因為在中國,直稱其名不恭敬,所以稱他為「圭峰禪師」。
說到禪宗的來源,荷澤得法于六祖大師。六祖大師門下大德很多,有一位十四歲的沙彌,叫神會童子,《六祖壇經》上有他的名字,他是荷澤人,后人不敢稱他神會,就稱「荷澤」,他謁六祖大師于曹溪,親得禪宗之頓旨。禪宗分南宗、北宗,從五祖弘忍大師會下,神秀大師在北方弘揚禪宗,叫北宗;六祖慧能大師到南方廣東曹溪,弘揚南宗。神會童子跟著六祖大師得了法,到北方弘揚南宗,后來北宗逐漸式微,是荷澤大師的功勞。圭峰禪師得到正法,就是從荷澤的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傳下來的。南印和尚得法于荷澤大師的徒弟,所以道圓和尚是南印和尚的大弟子,圭峰禪師是道圓和尚的徒弟,這里推其源祖,指出圭峰大師的身份。中國禪宗論祖師位,只到六祖,下面都稱禪師。如果按祖師位論,慧能大師是六祖,荷澤大師是七祖,傳下來的法子是八祖,荷澤的嫡孫南印禪師,是九祖。南印禪師的上足,就是他的法子,叫道圓和尚,是十祖。圭峰禪師是道圓和尚的徒弟,算是十一祖。
「一日隨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有一天,圭峰禪師隨著寺院的僧眾,到寺院的本州有一位大居士,姓「任」名「灌」家里去吃齋。道圓和尚就派寺院的眾僧去應供,圭峰禪師當時才出家不久,隨眾僧出外受供養(yǎng),他坐在最后的座位上!敢源问芙,遇圓覺了義」,吃了齋,這位居士送眾僧經典,可能上座送大部經典,中座送中部經典,到了圭峰禪師,送他一本《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妇砦唇K軸,感悟流涕。」他得到《圓覺經》就打開看,那時候沒有印刷術,都是抄寫下來,一張紙、一張紙接起來,再用一根小棍子卷起來,不叫冊,也不叫本子,叫軸。這部《圓覺經》只有一軸,現(xiàn)在稱為一本,這一本經還沒有念完,感動得開悟,眼淚不禁流出來。因為圭峰禪師是前生有大根機的人,而且他今生尊重佛法,得了《圓覺經》,他就認真看,深入其義,馬上就感悟到最深的道理!笟w以所悟告其師」,得了這個境界,回到寺院,以他所悟的道理,報告師父道圓和尚。
「師撫之曰」,「撫」是撫慰、安慰。道圓和尚是大徹大悟的禪師,馬上就安慰他。「汝當大弘圓頓之教」,你看到《圓覺經》就悟到甚深的道理,是上根利智的人,應當弘揚圓頓大教。大乘法有權教大乘、實教大乘,圓頓是實教大乘,你應當弘揚實教大乘之法!复私浿T佛授汝耳」,這部《圓覺經》,是冥冥之中,諸佛傳授給你的。
禪師既佩南宗密印,受圓覺懸記,于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等論,然后頓轡于華嚴法界,宴坐于圓覺妙場,究一雨之所沾,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儀》一十八卷,并行于世。
「禪師既佩南宗密印」,「禪師」指圭峰禪師!概濉故桥鍘,「南宗密印」,六祖慧能大師南宗的秘密法印傳給了他,這是宗通!甘軋A覺懸記」,傳授給他《圓覺經》,等于如來在世的時候,就預先給他授記,這是教通。這是贊嘆圭峰禪師宗教雙通,不但通禪宗,教下也通。
「于是閱大藏經律」,圭峰禪師雖然通了禪宗的道理、《圓覺經》的道理,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律、論還沒有通,于是閱藏,經、律、論都看!竿ㄎㄗR、起信等論」,貫通《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等論。經、律、論完全貫通,成為一位三藏法師,這是贊嘆圭峰禪師。
「然后頓轡于華嚴法界」,「轡」是駕御馬嘴的繩索,叫馬轡頭。「頓轡」是游歷,慢慢地走,馬轡頭沒有拉緊,也沒有放松,馬不是跑得很快,就是騎著馬游玩。在哪里游玩呢?在華嚴法界,也就是一真法界!斗ń缱谖遄媛杂洝酚涊d,圭峰禪師拜讀清涼國師作的《華嚴經疏鈔》,感悟流涕,當時他正在講經,不能去拜見清涼國師,正好有一位聽經的學人,要去朝五臺山,就托這位學人帶了一封信,要拜清涼國師為法師。清涼國師看他寫的信,對于華嚴要旨已經貫通,就回信給他,稱他為真正的法子。后來圭峰禪師還是去親近清涼國師,所以他通達華嚴一真法界的道理。
「宴坐于圓覺妙場」,「宴」是安然,「坐」是打坐,「妙場」是不可思議的道場。圭峰禪師游歷在華嚴法界,休息時,安然打坐在圓覺不可思議的道場,
「究一雨之所沾」,法華經:「一雨所沾,三草二木,悉皆蒙潤!谷鐏碚f法,如天上一雨之所沾,三草二木都得到利益!妇俊垢父F」字一樣,要窮究雨的道理,眾生的根機,三種草兩種木不同,實際下的雨沒有兩樣。這就是一乘妙法,圭峰禪師都窮究再窮究!父F五教之殊致」,「殊」是差別不同,「致」是道理。華嚴宗判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為五教:小、始、終、頓、圓,差別不同的道理,圭峰禪師都研究透徹。
「乃為之疏解」,這部《略疏》是圭峰禪師把三藏十二部都貫通,佛教最高深的道理都窮究,才下筆作注解,所以非常有價值!阜病洞笫琛啡恚洞筲n》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他作《圓覺經大疏》三卷,解釋《圓覺經》,恐怕人們看不懂,再作《圓覺經大鈔》十三卷,解釋《大疏》,又恐怕眾生看到注解那么多嫌煩,于是把《大疏》《大鈔》,分別簡略成《略疏》兩卷、《小鈔》六卷,減省了一半的文字。
我在臺北講《大乘起信論》時,贊嘆《華嚴經》,我說要懂得全部佛法,一定要研究《華嚴經》,那是圓頓大教。你要懂得《華嚴經》,必須看《華嚴經疏鈔》,有一個大陸來的居士,帶來一部《華嚴經疏鈔》,是大陸出版的會本。過去《華嚴經》、《華嚴疏》、《華嚴鈔》,分成三本,初學的人不容易對照研究。上海有一群居士組成《華嚴經疏鈔會本》編輯會,編了六年,才把三本會在一起,第一段是《華嚴經》正文,第二段是《華嚴經疏》,第三段是《華嚴經鈔》,用木刻版印出來,不必三本對著看,只需看一部就都有了。說到這里,就是勉勵諸位,要看《華嚴經疏鈔》、《圓覺經》的疏鈔,我們難得出了家,有這點善根,父母不要我們養(yǎng),沒有太太、兒女要養(yǎng),有時間不去看這些法寶,不是辜負出家的善根嗎?所以出了家要是不研究教典,真是對不起自己。我今年八十一歲了,我很慶幸沒有離開經本子,現(xiàn)在眼睛看不見,還在跟諸位講經,再辛苦、再累,我精神上很愉快。所以諸位要看注解,等到末法一萬年過去,什么經都沒有了,那時候再出世為人,你想看也沒有了。
「道場修證儀一十八卷并行于世」,圭峰禪師有親身經驗,他作的十八卷道場修行儀規(guī),告訴我們要自己建立道場,要怎樣修證證得圓覺?他作的《圓覺經》注解、《圓覺道場修證儀》,統(tǒng)統(tǒng)并行于世。
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于理而已不虛騁,其文也扶于教而已,不茍飾。
再贊嘆圭峰禪師作的注解多么好!「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构绶宥U師敘述教義圓融無礙,他見到佛法見得最通徹!钙溽屃x也端如析薪」,「析」是分析,「薪」是柴草,他作疏作鈔,解釋經的義理,像整理柴草一樣,柴草本來亂糟糟,把它端端正正整理成一捆一捆的!钙淙胗^也明若秉燭」,修證要入觀想,他有親身的經驗,說得明明白白,好像古時候在夜里看不見,點根蠟燭就看見了!钙滢o也極于理而已,不虛騁」,「不虛騁」,不放野馬亂跑,即是不亂講。他作的《圓覺經》注解,文辭把理說明而已,不隨便多說。「其文也扶于教而已,不茍飾!顾鞯淖⒔,只是輔佐教理,不茍且裝飾,不賣弄華美的文句。
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
「不以其所長病人,故無排斥之說。」「病」是批評人家不對。他只講他的理,他的道德學問有長處,但是他不以自己的道德學問,批評別人的毛病,排斥別人。譬如當時天臺宗和賢首宗打筆墨官司,但是他沒有說天臺宗不好。當時法相宗興盛起來,他也不說法相宗不好,沒有排斥之說。
「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挂驗樗瞧兴_,還沒有成佛,他功夫當然有沒有達到的地方,但是他不用文章裝飾來欺騙人,他所說的經律論,都有根據(jù),不自己隨便瞎說。
我們學法師的人,看到這兩句贊嘆之辭,就得學到:
一、講經只管講經,作文章盡管作文章,不要批評人,批評人沒有一點好處。你批評人家不對,就要招怨樹敵,沒有怨家,招來怨家;沒有敵人,樹立敵人。人家聽見你批評、毀謗他,他不要毀謗你嗎?他也是凡夫,結果法師與法師互相對罵,作文章打筆墨官司。所以弘揚佛法的文章你盡管作,不要批評人。批評人,別人反駁,就打起筆墨官司來。
二、不隨便談起自己的功夫,你功夫沒有到這里,不自己隨便瞎說。比如你講戒,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犯大妄語戒。所以不要裝模作樣,冒充老修行,講經你知道那里,講到那里就好了。
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三祖之骨髓。生靈之大本,三世之達道。
再總贊嘆,「蕩蕩然」,很廣博高深!笇嵤拷浿勰俊,他作的《圓覺經》注解,實實在在是一切經的眼目,你看了注解以后,三藏十二部你都懂了。「三十三祖之骨髓」,禪宗的祖師共有三十三位,印度有二十八位,中國有五位,初祖達摩就是二十八祖。《圓覺經》注解實實在在是三十三位祖師的骨髓,禪宗精華的義理都在里面。
「生靈之大本」,是一切眾生的根本!溉乐_道」,圓覺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菩薩、三世諸佛,通達成佛的道路。
后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依之一乎,或凈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
「后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后世」,包括當世,不僅唐朝當時,其他法師作的《圓覺經》注解,不能超過圭峰禪師,縱然后世有其他法師作《圓覺經》注解,也不能超過圭峰禪師!
「其四依之一乎」,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后,為如來使者,為眾生之依止,就是令眾生依止的善知識有四種人!斗饘W大辭典》判這四依各有不同,印度天親菩薩判的都是地上菩薩,初地菩薩為初依,六地、七地菩薩為二依,八地、九地菩薩為三依,十地菩薩為四依。這一句是說:這四種依止之人,圭峰禪師是其中一種,一定是地上菩薩。裴休是推論,因為他沒有超過圭峰禪師,不能印證他的地位,只是贊嘆之辭。
「或凈土之親聞乎」,釋迦如來在大光明藏清凈國土說《圓覺經》,除了十二個大菩薩為首,還有十萬個大菩薩都在那兒聽。圭峰禪師《圓覺經》注解作得這么好,或許圭峰禪師在大光明藏清凈國土,親自聽過釋迦世尊說《圓覺經》?「何盡其義味如此也」,否則怎么他作的注解,把《圓覺經》的義理都說盡了,不是地上菩薩,說不了這么好;不是凈土親聞,說不了這么完備。
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乎,在性之而已,豈區(qū)區(qū)數(shù)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tǒng)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
這是假設有人提出反面的道理來問,因此答復他。是文章的作法,起承轉合的轉,不轉,贊嘆完就結束了,文章不起波浪,就像海水要起波浪,看起來才雄偉,所以假設問答轉開來,增加文章的氣勢。
「或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有人問:真正的大道,是無形之法,要想看,誰也看不見!傅罒o方,行者莫能至」,道究竟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你走不到道的地方,因為大道沒有方向,你怎么能走得到?「況文字乎」,何況文字是文字相,你用文字怎么能見到道?「在性之而已」,「性」是指悟,你得開悟,悟道,你就走到了;悟道,你就見道了!肛M區(qū)區(qū)數(shù)萬言而可詮之哉」,「區(qū)區(qū)」是少少,圭峰禪師作的注解,不過只有幾萬字。研究這幾萬字,就能把佛的大道詮表出來嗎?道無形、道無方,必須要親悟實證才可以,這幾萬文字怎么能把道詮表出來?
「對曰:」假設有人回答,「噫!」是慨嘆之詞!甘遣蛔阋哉Z道也」,你認為你說得很高,實際你不高,不值得跟你說真正的大道。「前不云乎?」我前面講的,你沒有聽到嗎?「統(tǒng)眾德而大備,爍群昏而獨照者,圓覺也!挂C前面說過的話,這在文法上叫合,前面說的話,后面要照應到,要首尾呼應,這是作文章的方法。圓覺是「統(tǒng)眾德而大備」,德無不備曰圓,要是少一點,不叫圓滿功德!笭q群昏而獨照」,照是覺照,獨獨顯出圓覺的光明,能覺照一切眾生,遠離黑暗,這就是圓覺的智果。
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余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之根器異也。
「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離圓覺。」圓覺是一切法的大本,一切法的母親,它能生出一切法。這里呼應前文「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乘。」一切法都不能離開圓覺!附穹蚪浡烧撊刂,傳于中國者五千余卷」,「今」是指唐朝,到宋朝刻版的時候,佛教經典傳到中國有五千零四十八卷!钙渌徴吆我玻俊刮迩Ф嗑斫、律、論,所詮表的是什么義理?「戒定慧而已」,經是詮定,律是詮戒,論是詮慧。三藏十二部,佛的三無漏學,講來講去詮表的義理,不出戒定慧三個字!感藿涠ɑ鄱笳吆我玻繄A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剐藿涠ɑ矍蟮氖鞘裁茨兀砍纸湫薅,啟發(fā)智慧,求的就是圓覺,圓覺只有一個法,沒有二個法。
「張萬行而求之者何?」三藏十二部經律論,說的修行方法有六度萬行。用一種法去求就好,為什么要擴張成萬種行門,來求一個圓覺法,這是什么道理?「眾生之根器異也」,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需要有萬種行門。
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shù)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所,滅影像,然后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
「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疏也。」然而《大藏經》就是圓覺之經,一切經、律、論說的都是圓覺。圭峰禪師注解《圓覺經》,就是注解全部《大藏經》!噶_五千軸之文,而以數(shù)卷之疏通之」,收羅五千零四十八卷大藏經,總說五千軸,圭峰禪師《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略疏》二卷,《小鈔》六卷,把大藏經都疏通了!肛M不至簡哉!何言其繁也!刮矣X得太簡略了,怎么還嫌繁多,你把這幾卷《圓覺經》的注解看懂,全部《大藏經》都懂了。
「及其斷言語之道」,要離文字相,開口即錯,不許開口、不許說話,言語之道斷!赶⑺枷胫摹梗瑒幽罴垂,你動個念頭就錯,有思想的心,都不是圓覺,就是斷言語之道,息滅思慮之心!竿芩梗盏裟茏C的智慧、所證的圓覺。你一開口,就有能有所,有能解有所解;你一動念,就有能有所,有能念就有所念,要把能所二字忘記。「滅影像,然后為得也」,你說出來是語言相,你心里動念所想的,叫六塵緣影,是心緣相,要熄滅六識落的影像,才能真正悟得。「固不在詮表耳」,所以圓覺不在文字的詮表,還是要親證實悟!
嗚呼!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修羅多瞋,諸天正樂?梢哉膽],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嗚呼!」再加一個驚嘆!「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股`就是凡夫,凡夫往來生死有六條道路,這六條道路誰能修行呢?「鬼神沉幽愁之苦」,「鬼神」包括地獄、餓鬼兩道,「沉」者沉淪,「幽」者黑暗!赋睢拐邞n愁。沉沒于地獄、餓鬼兩道,幽暗憂愁,苦無間斷,沒有辦法修行。「鳥獸懷獝狘之悲」,「獝」音「ㄒˋㄩ」,鳥驚飛也!笭挂簟辅舀楱Aㄝ」,獸驚走也。「獝狘」是驚苦的意思!给B獸」包括一切畜生道,畜生心里常常懷著驚苦之悲,除了家里飼養(yǎng)的,主人保護它,它的驚苦之悲少一點。山上的野獸,弱肉強食,大的吃小的,活到哪一個時辰都不知道。比如突然來了一只老虎,大家拼命地逃,被抓住就被吃掉,一切畜生道,常懷驚苦之悲,怎么能修行辦道呢?所以三惡道的眾生不能修行。
「修羅方瞋」,三善道的眾生,阿修羅道一天到晚動瞋恨、發(fā)脾氣,怎么能修行呢?「諸天正樂」,天上的眾生,正在享受五欲之樂,怎么修行?拿人來說,富貴的人修道難,做了大官,發(fā)了大財,他的樂事太多,從早到晚排滿節(jié)目,忙得團團轉,天快亮才回來,他怎么能修行?人中有人中阿修羅,歡喜發(fā)脾氣、動瞋恨,譬如土匪流氓怎么能修行?所以六道里面,有五道眾生不能修行。
「可以整心慮」,人是凡夫有妄想,但可以整理妄想心,不應該打的妄想不打。應該想什么?「趣菩提」,應該趣向于菩提大道!肝ㄈ说罏槟芏,只有人道才能做到。由此我們知道:諸佛為什么要示現(xiàn)于人道?天道高,他為什么不示現(xiàn)天道?因為天道眾生的樂事太多,忙得不可開交,怎么能整心慮、趣菩提呢?譬如生到欲界第二層天——釋提桓因,夫人有九十億之多,他得顯神通分身變化來應付九十億位夫人,光享受女人就忙得不可開交,怎么能修行呢?所以六道眾生,三惡道苦得不得了,三善道,阿修羅瞋恨多,諸天忙享樂,只有人道可以學佛法,可以修行。
「人而不為,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是感嘆之詞,極力勸眾生:你可以研究佛法,可以修行,為什么不修行?你不修行,我簡直沒有辦法!
我時常勸勉同學,要好好發(fā)菩提心,佛法不興,等著你興;眾生沒有人度,等著你去度。你可以興佛法、度眾生,你不去做這些事,我有什么辦法?社會上每一個眾生都得求生活,天天為生活忙得團團轉,在外忙了一天,回家疲乏得不得了,哪有時間研究經典?哪有時間修行?我們出家難得有閑之身,上不養(yǎng)老,下不養(yǎng)小,在大眾飯鍋里吃飯,不會挨餓,可以看經,可以修行。你不去看不去修,把寶貴時間空過,不是對不起自己嗎?我們學佛法,有法樂,跟五欲之樂,不可同日而語,你為什么不求法樂,你得道不是很快樂嗎?
休常游禪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效,輒直贊其法,而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休常游禪師之閫域」,「閫」是門檻。「閫域」,猶言門下。我裴休常常游歷于圭峰禪師的道場。「受禪師之顯訣」,「顯」,顯明,「訣」,要訣,表示不是密宗的秘訣,是顯教的要訣,我接受禪師開示顯明要訣之法,學佛法最要緊的道理!笩o以自效,輒直贊其法,而普告大眾耳。」「效」,報效!篙m」作「乃」字解,于是也。我沒有法子報效禪師的法恩,于是直接贊嘆他作的《圓覺經》注解,給大家知道。這樣算是稍盡綿薄之力,報效了禪師!钙渌麄浜醣拘蛟啤,其他的道理,你去看圭峰禪師作的《大疏》本序。
這篇序是一篇古文,你聽懂了,把它讀一讀,越讀越有滋味,得到快樂,這叫法樂。古文跟白話文不同,讀白話文,好像吃甘蔗,咬一口,覺得非常甜,可是越嚼越不甜,嚼到最后剩渣子,非把它吐出來不行。讀古文,文句很艱澀,好像吃橄欖,往口里一含,澀澀苦苦,可是越嚼越有滋味,嚼到最后舍不得吐出來,把它嚼碎咽下去,這篇古文聽懂了以后要讀,讀的時候,要高聲朗誦,自然得到法樂。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yè)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
本經的法義,是我本人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說的。那時,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壞不失。這是諸位眾生追求的清凈覺悟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身心寂滅不妄,平等涅槃不虛。佛所證得的這個境界,實際是遍布一切處,它擺脫了生死二道,隨順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這個境界中
【如是我聞】“如是”指這部經!拔摇笔墙Y集者——阿難尊者的自稱!奥劇笔菑姆鹜佑H聞,或佛弟子間展轉傳聞。阿難尊者說:佛如此說,我如此聽,佛的確是如此講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說。
這部經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十二位大菩薩,次第向佛陀請問啟發(fā)“圓滿心智”的方法。每一位眾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樣的心靈和智慧,可是由于他們的自私、煩惱、無知和貪著,使得這偉大的潛在心智一直無法顯現(xiàn)。所以佛陀特別講了這部經典,引導大家走向沒有負擔的心靈和智慧。
圓覺經講解
有部殊勝無比的經典名:《圓覺經》全稱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歷來因其義理淵深澄澈,文辭優(yōu)美酣暢,對后世中國佛教文化影響極大。是唐宋之后中國佛教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此經的具體內容,是佛為文
圓覺經是可以徹底解決人生痛苦煩惱的經典,是指引如何修行成佛的經典!秷A覺經略說》是南懷瑾教授于1983年,在臺北十方叢林書院講述‘圓覺經’的記錄,由古國治同學負責整理校對。本書的講解,深入淺出,初學易懂,且明白指出如何明心見性,以及修行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有心習禪或參研佛法者,不可不讀!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又名《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了義經》、《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修多羅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如來藏自性差別》。一卷。唐代佛陀多羅(覺救)譯。師罽賓人,于洛陽白馬寺譯《圓覺了義經》一部,其后行不詳。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凈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雖多,總是圓覺妙
一 經本推考:經本推考,即對于本經之歷史,及向來流傳經過,要先有一番考證。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譯,乙、卷帙,丙、注講。甲、翻譯:釋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說法均用梵語。后人結集之經典,亦系梵文。佛經之有中文本,俱從翻譯而來。此經題為: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罽賓、北印度國名,具云:羯濕彌羅。沙門、出家人之稱。佛陀多羅,此云覺救
這是《圓覺經》上用心的一個口訣。什么叫“知幻即離”?好比來了一個客人,你馬上要認出它來,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無自性的,只要知幻。即離,它本來就是無常的,本來就要離開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來了一個妄念,我們就看著它,“哦,妄念來了”,來了就來了,我們的心像一面鏡子似的,來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頂不丟,這就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問。彼善知識對圓覺法門的修證,應離以下四種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一者,作。喝魪陀腥俗魅缡茄裕何矣诒拘淖鞣N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zhí)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這就是《金剛經》說的四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今生當眾生,前生當眾生,再前生還當眾生,推不出開始,所以叫無始。說有個邊際,實際沒有開頭,叫做無始之際。從無始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垢嬖V我們什么是輪回的根本?《圓覺經》前面講的道理,「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本經的法義,是我本人親身從釋迦牟尼佛那里聽說的。那時,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壞不失。這是諸位眾生追求的清凈覺悟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身心寂滅不妄,平等涅槃不虛。
請師父慈悲開示,《圓覺經》中說:“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比較好理解!傲鶋m緣影,為自心相”較難理解,請師父解釋一下好嗎? 明一法師答:六根所對六塵,我們通過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凈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xiàn)諸凈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凈慧菩薩,威德
在開講經之前,先講經中大義,然后全本經皆可明白。釋迦佛說的大乘法寶,猶如箱內的寶貝,《圓覺經》如同開箱子的鑰匙,全部經的意思,是教我們如何開箱子,得箱子的寶貝。中國哲學家認箱子是寶貝,西洋哲學家分兩方面:一方面認箱子為寶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內是什么寶貝。小乘聲聞分兩種:一種是定性,一種是不定性。定性聲聞生纏空,認
圓覺經講座聽完,對這一部經尚不能系統(tǒng)地理順脈絡,僅就我心有所動的一些體會寫一寫。 一、《圓覺經》講什么? 圓覺即法身,講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這是關于法身修法的了義經! 《
《圓覺經》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1卷,唐佛陀多羅譯,大正藏第17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jù)此本。 由于譯者生平事跡不詳?shù)染壒,古德對此經的翻譯記載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開元釋教錄》卷9:“此經近出,不委何年!嬖彶恢,豈假具知年月耶?”《續(xù)古今譯經圖紀》、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⒚、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當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與《般若經》、《大集經》、《華嚴經》、《涅槃經》,并稱為大乘佛教經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以大乘經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共同尊奉的經典。
《四十二章經》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之后,遇到
如來佛性有二種:一有,二無。所謂惡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這都叫做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