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jīng)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朝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讀一切經(jīng)典,有些經(jīng)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jīng)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jīng),后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涂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調(diào)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jīng),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jīng),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nèi),后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jīng),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么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后來到印度取經(jīng),經(jīng)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jīng)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jīng),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jīng)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jīng),十五年后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jīng)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nèi)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jīng)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yè),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jīng)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南懷瑾講心經(jīng)中老先生告訴我們,觀自在相當(dāng)于:對機說法,對病落藥,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nèi),觀音菩薩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diào)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于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zhí)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于種種難得自在,于貪嗔癡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圣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shè)欲求男,禮拜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shè)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yǎng)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yǎng)恒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yīng)以何身得度,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面粉。
心經(jīng)下文提到: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南懷瑾講心經(jīng)解釋說: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nèi)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xiàn)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槃心便現(xiàn)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xiàn)出來:我們現(xiàn)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jīng)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jīng)故然如此,彌陀經(jīng)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jīng)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jīng)空八識,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zhuǎn)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么名相,轉(zhuǎn)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xiàn),時指過去時、現(xiàn)在時、未來時,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xiàn)在不可得,現(xiàn)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jīng),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jīng)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jīng),我現(xiàn)在再把心經(jīng)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xiàn)在學(xué)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
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nèi),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dāng)照顧時便發(fā)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jīng)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jīng)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jīng)樓當(dāng)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槃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nèi)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quán)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云老和尚參“拖死尸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后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云: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后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后才見到諸法的清凈相,清凈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離開生死然后有涅槃,生死當(dāng)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生無減,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凈水內(nèi)亦有月,亦不染清凈水,故云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凈土,佛性不會清凈,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于虛空——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nèi),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nèi),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nèi)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jīng)云:“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nèi),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nèi)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jīng)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xiàn)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xiàn)前,所以學(xué)佛,是很簡單,很現(xiàn)實的事。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yè)潤生,如眼看色,當(dāng)見色的時候,或邪視、或偷看,于是便作業(yè),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名貪名,見食貪食,于是因眼根而積業(yè)。六根空即是清凈,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yè),耳根亦復(fù)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yè),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凈。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塵是染污,能遮蓋本來清凈的佛性,如眼觀色塵起貪念,色塵蓋覆佛性,如是耳聞聲塵起執(zhí)著,鼻嗅香塵起取著,舌嘗味塵樂著,身著觸塵,意緣法塵,都能蓋覆佛性。
六根對六塵,六根空,六塵亦跟著空,若六根取六塵便是生死,若六根回光返照,返流全一,便是涅槃,所以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用耳根,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根聽是非閑言會造罪,若耳根返聞,遠離聲塵,會令你成等正覺。
修行人一定要離六塵,出家便是離六塵,所謂出家,是出六塵之家,例如沙彌戒完全是離六塵,殺盜淫妄酒是五戒,在家居士也可受,但沙彌戒再加:
6.不唱歌不跳舞,亦不往觀聽,是離聲及色塵之家。
7.不戴香花蔓,不香油涂身,是出香塵之家。
8.不坐臥高廣大床,是出觸塵之家。
9.過午不食,不貪著飲食之味,出味塵之家。
10.手不捉金銀財寶,出法塵之家[分別我有多少財寶是法塵]。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nèi),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六塵無知,六根有覺,六識起分別,但六根無分別,如眼見物,不會分別長短方圓,是由眼識分別,耳根只能聞聲音,不能分別是男聲、女聲、風(fēng)聲、火聲等,是由其識去分別,眾生不肯出離生死,皆因留戀自己有六根、六識、六塵,在十八界內(nèi)打圈,離十八界即無眾生,所謂此無故彼無,十八界和合即有眾生,故云此有故彼有,眾生本來空,若無六根、六塵、六識,何來會有眾生,只是眾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是故處處受生,六道輪回,無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說“放下著”,梵志問:
“我兩手的花都放下,世尊還要我放下個甚么?”世尊說:“我要你內(nèi)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塵、中間放下六識,十八界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之處,便是你安身立命處。”梵志即時悟道。
我們現(xiàn)在約六根六塵六識都未放下,被十八界蓋覆佛性,欲想見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觀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都無,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凈,便是諸法實相,便是佛性。
何謂無明?眾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蓋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無明,經(jīng)云: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崗位,經(jīng)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故有無明,無明無實體,有了無明必定有行,所謂不覺是無明,妄動就是行,行分善行、惡行、不動行,總稱為業(yè)行,行必有識,善行有善識,惡行有惡識,不動行有不動識,行即業(yè),人業(yè)有人識 ——例如見水是水,天業(yè)有天識——見水如琉璃,餓鬼業(yè)有餓鬼識——見水成火焰。
有了識,業(yè)牽識走去投胎,識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而成胎,是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識是心,心有其名而無作用,所以稱為名色,名色七日一變,四十九日后有五個胞:即頭、雙手、雙腳,十個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塵的功能,故稱為六入,小兒出生后與六塵相觸,所謂六入緣觸,觸境有苦有樂,屬受,故觸緣受,受是果報,受果報時心生系著,故受緣愛,若樂受愛其長合,若苦受愛其常離,愛合愛離而生取,取即作業(yè),若依理而取屬善業(yè),若非理而取屬惡業(yè),故取緣有,有即業(yè),有業(yè)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憂悲苦惱。
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受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名十二因緣,若以般若智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滅,十二因緣是空的,可以證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觀照諸法的實相,不但無無明,無凡夫的無明,亦無辟支佛的無明盡。
無凡夫的老死,亦無辟支佛的老死盡。以般若觀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間法無明,超越出世間法——無明盡。
苦、集、滅、道,稱為四圣諦,諦即真實之意,四圣諦不是辟支佛道,是羅漢道,世尊三轉(zhuǎn)十二行法輪,示二乘人四諦法門:
一、示相轉(zhuǎn)
此是苦,逼迫性——指眾生的果報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貧病交逼,是為苦苦,就是快樂也是無常,樂壞苦生,名叫壞苦,享禪定之樂也是無常,屬于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壞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還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等,眾生不知苦,所以如來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從何來?是自招的,名集諦,集即招感之義,人人都有貪嗔癡煩惱,由三煩惱作殺盜淫妄等業(yè),由業(yè)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煩惱業(yè)是苦因。
此是滅,可證性——滅苦因苦果名為滅諦,苦盡就是涅槃。
此是道,可修性——滅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諦是無漏法,修無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勸修轉(zhuǎn)
此是苦,汝應(yīng)知——知即覺也,覺[苦]生則無生,覺[苦]住無住,覺[苦]滅無滅。覺苦無生,何來有苦,所以謂此是苦,汝應(yīng)知。
此是集,汝應(yīng)斷——集是煩惱,煩惱可以斷,如何斷呢?一定要覺,覺集無集即斷集,故云此是集,汝應(yīng)斷。
此是滅,汝應(yīng)證——如何證呢?苦因苦果“滅”了,這個“滅”因生而有,無生則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現(xiàn)前,是云證。
此是道,汝應(yīng)修——道是可以修,如持戒則有戒,不持戒則無,修定則有定,不修則無,斷惑則有慧,不斷則無,故云汝應(yīng)修。
所謂修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還有三無漏學(xué):戒、定、慧。
三、得證轉(zhuǎn)
此是苦,我已知,不用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用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用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
何以不用更知、更斷、更證:更修呢?因為如來悟了四諦真實之理,例如苦,是有為法,有為不離三相:生、住、滅,如來悟苦的生相不可得,悟苦的住相不可得,悟苦的滅相不可得,若悟到苦的生住滅三相不可得,苦當(dāng)體即空,空就是苦的實諦之理,是名苦諦。
集也是有為法,不離三相:煩惱有生耶?悟則無生相可得,煩惱有住耶?悟則無住相可得,煩惱有滅耶?悟則無滅相可得。如是迷時見有煩惱生、住、滅可得,悟時,煩惱生住滅三相皆不可得,當(dāng)體就是空,此是集的真實相,故名集諦。
滅又如何?有生則有滅,覺則無苦生,亦無苦可滅,寂滅現(xiàn)前,就是滅的真諦,如來說滅,因苦滅而見諦,見諦時無苦無集,故無滅。
道又如何呢?例如修戒定慧之道,戒有生耶?戒無生相,戒有住耶?戒無住相,戒有滅耶?戒無滅相,戒定慧無生住滅三相可得,無生住滅三相就是無為法,戒定慧當(dāng)體即空,道即是空相,修即無修,故云此是道,我已修,不用更修,六祖云:“心地?zé)o非自性戒,心地?zé)o癡自性慧,心地?zé)o亂自性定。”此是戒定慧的真理,道的真諦。
在諸法的空相、實相內(nèi),無凡夫苦集之法,亦無賢圣滅道之法,故謂無苦集滅道。
一切法空,空相便是清凈相,在清凈相內(nèi),六根清凈,故無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清凈,無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亦清凈,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明清凈,故無無明,無明盡亦清凈,故無無明盡,老死清凈,無老死,老死盡亦清凈,故無老死盡,無菩薩能修六度萬行之智,智亦清凈,是為無智,萬行清凈,有何可得,故無得,世間法出世間法清凈,是為無所得。
此是菩薩法門,菩薩以六度為智,皆是斷惑,在未證得一切法寂滅以前,要以智去斷惑,但是一切法本來寂滅,無能得之智,無所得之法,亦無能修之智,無所修之法,若見有能所,是生滅心,不見有能所即寂滅心,所以道無智亦無得。
悟一切心空名為菩提,了一切法空名為薩埵,心法一如,并無能得所得,以無所得故即是菩提薩埵。
何謂掛礙?例如眼[珠]與眼[白]相合是為無掛礙,眼與沙不能相合,是為掛礙,又如皮與肉相合是為無掛礙,肉中有刺則有掛礙,”掛礙者,與般若心不相同故,般若心是空,一切法是有,若一切法不空,有與空不能合便有掛礙,若一切法空,法空與般若心空相合便無掛礙,所以一切法空即般若,般若即一切法空,般若與一切法空打成一片,即一切法空不礙般若,般若不礙一切法空,猶如大悲咒放在心內(nèi)——空,所以不會礙楞嚴咒,楞嚴咒在心內(nèi)也是空,此空彼空,空與空臺,無有掛礙,假如有一法不空,便有掛礙。
六祖菩薩在世時,有一僧名法達,來頂禮六祖,但是頭不到地,六祖說他心中必有一物,法達說:“我誦法華經(jīng)已有三千部。”自謂讀法華經(jīng)三千部,何必叩頭到地,這三千部法華經(jīng)未空,放在心內(nèi),便成為他的掛礙。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便有掛礙,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合不來亦有掛礙,若世間法空,出世間法亦空,與般若空相合便無掛礙,無掛礙則無有恐怖,恐怖即憂慮之意,如眼內(nèi)有沙,若不除去便會盲,盲便是恐怖,眼內(nèi)無沙便不會恐其盲,又如肉中有刺,若不除去,則有潰爛成瘡的恐怖,凡夫有生死的恐怖,二乘人有沉空滯寂的恐怖。要是有一法放在心內(nèi)不能空,此一法便牽你入生死。
過去有一位金碧峰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無常鬼便請土地公幫忙,土地公云: “金碧峰甚么東西也可以空,惟有一水晶缽他最愛,你們倆一變作老鼠,把玩他的水晶缽,一拿鎖鏈,預(yù)備他出定時鎖他。”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罵“誰人碰我的水晶缽”,另一無常鬼立即鎖他,金碧峰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于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后,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后入定,臨入定前,在墻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世間法不空,與般若有掛礙,等于眼中有沙,認生死輪回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掛礙,等于肉中有刺,認化城為寶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顛倒夢想。
凡夫生死有四顛倒:
1.身不凈,計為凈,
2.受是苦,計為樂,
3.心無常,計為常,
4.法無我,計為我。此是凡夫的顛倒相。
二乘人的涅槃亦有四倒:
1.看不凈,不見法身凈,
2.看苦,不見寂滅樂,
3.看無我,不見自在我,
4.看無常,不見佛性常。是為二乘人的顛倒夢想。
所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何只離一切苦厄,離一切苦厄然后才見到諸法空相。五蘊空,色空,空亦空,一切法空,便是諸法的空相,亦是五蘊的空相,所以南懷瑾講心經(jīng)先生在此處先講度盡一切苦厄,后說諸法空相,若五蘊未空,即一切法不空,不但一切苦厄不能度盡,而且會生出恐怖及顛倒夢想,即凡夫認生死為真實,二乘人認涅槃為實有,悟道的人 “生死涅槃等空花”,生死空,涅槃亦空。
以無所得故,菩薩證般若波羅蜜多,若有所得,便不能證般若波羅蜜多,證到般若波羅蜜多,見一切法即心,心即一切法,所以心與一切法無掛礙,無掛礙便無有世出世間法的恐怖,既無世間凡夫生死的四倒,亦無出世間二乘涅槃的四倒,是為遠離顛倒夢想,究竟證大般涅槃。
心不可得,法不可得,心與法一如,俱無所得。是為究竟涅槃,又名大般涅槃,大涅槃是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是我們的老家,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脫德,光是般若德,三德秘藏,是諸佛行處,菩薩依般若修行,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大涅槃。
過去無明塵勞煩惱妄想空,是過去佛,現(xiàn)在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現(xiàn)在佛,未來無明塵勞妄想煩惱空,是未來佛,以般若觀照,過去煩惱空,過去成佛,現(xiàn)在煩惱空,現(xiàn)在成佛,未來煩惱空,未來成佛。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無明妄想塵勞煩惱空,三世佛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此云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最上,菩提是最平等,菩提是最真,故又稱為無上正真之道。
上來所說諸法空相內(nèi),無凡夫五蘊十八界之法,無聲聞苦集滅道四諦之法,無緣覺十二因緣之法,亦無菩薩能得之智,所得之法,總說就是無二乘之法,匯三乘歸一佛乘,匯九法界同歸一佛界。
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佛得菩提,菩薩證大涅槃,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
大神咒——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大明咒——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煩惱,
無上咒——般若最上,更無有上,無等等咒——般若是佛母,出生一切佛,無一法能與她相等。能除一切苦——依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越出三界火宅,遠離生死輪回之苦。真實不虛——即心即佛,決定不虛。
心經(jīng)有顯說,也有密說,現(xiàn)在講的是密說,密說很簡單:
密是無可解,亦不破人知,佛門中有很多人依顯教修行,亦有依密教修行,例如大悲咒、楞嚴咒等,都不可以解釋,若有以解,不稱為密,密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出,解不來,唯有自己知,不過今天在南懷瑾講心經(jīng)中,將此心經(jīng)咒語的意義約略說出來:
揭諦揭諦——去、去。
波羅揭諦——到彼岸去。
波羅僧揭諦——大眾到彼岸去。
菩提薩婆訶——迅速成就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是般若經(jīng)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lǐng)、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jīng),F(xiàn)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
心經(jīng)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常誦心經(jīng)的好處:增長大智慧,福報,能去除貪、嗔、癡。小學(xué)生至大學(xué)生常誦增長記憶力,學(xué)業(yè)、事業(yè)、婚姻順利、心想事成,功德無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心經(jīng),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jīng)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要義,攝盡了釋遵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即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
回向文1:1、如果時間緊,可以這樣回向:弟子__愿以此所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__部之功德,回向給弟子__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歷代宗親。祈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諸佛菩薩、慈悲作主,超拔他們,令業(yè)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__真心求懺悔(三稱磕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全文完整注音版。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運用智慧觀察),照見五蘊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
心經(jīng)講解
。1)上香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jié)祥云,誠意方殷,諸佛現(xiàn)全身。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2)禮拜 鞠躬或叩拜:禮敬之時,須恭敬至誠。也可默念: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yīng)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一切如來影現(xiàn)中。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皈依發(fā)心】:(三遍)諸佛正法菩薩賢圣僧,直至菩提自他竟皈依;為利一切如母諸有情,愿證諸佛般若究竟義!痉Q念圣號】:(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色即是空”是《心經(jīng)》里的一句話,色即是空后面還有一句是“空即是色”,是說所有的色法。我們來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一張桌子,看起來有這個色相,可是如果你用佛法的角度來看:第一,桌子是顆粒微塵所構(gòu)成的,沒有真實的東西。第二,這張桌子是無常的,就算五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不會壞,可是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壞,因為它的本質(zhì)
“心”,在《心經(jīng)》中有諸多含義,如心臟、核心、常住真心等。中國人喜歡簡略,往往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為《心經(jīng)》,在經(jīng)題中略稱“心”,是為了凸顯此經(jīng)的重要性,就好比“心臟”對人的意義一樣,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談般若,足以見得,般若部是佛法的核心,般若部的核心即是《大般若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的核心即是
話說玄奘大師來到四川益州,掛單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師悉心照顧。一次交談中,大師提起自己將去天竺等國學(xué)法取經(jīng)之事。那位僧人聽后慨嘆說:“為了求法而不顧個人安危,真是非常少見。但天竺路途遙遠,總在十萬里以上,路上有流沙、深水,漫無人跡,只有
外國人他雖然不了解《心經(jīng)》的意思,但他按照《心經(jīng)》的音節(jié)一直這樣持誦下去,絕對比我們理解意思的人修行速度快得多,也高妙得多。比如說咒語都是印度的梵音。在印度人眼中,我們就是外國人。我們現(xiàn)在持咒難道就不起作用嗎?不僅有作用,而且好像持咒的感應(yīng)和攝受力更大一些呢。
“受蘊”是以領(lǐng)納為義。當(dāng)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感受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境界,繼而產(chǎn)生眼耳鼻舌身五識。如果感受到自己喜歡的境界,那就是順境,順境會讓人產(chǎn)生貪愛之心;如果感受到自己討厭的境界,那就是逆境,逆境會讓人生起嗔恨之心。當(dāng)然也會有既不喜歡也不討厭的境界,這種即是中性的感受。受蘊是人對客觀環(huán)境的一種情緒
觀自在菩薩即是通過聞思修三慧的修持,證得實相智慧,而得大自在。菩薩的修持綱要是六度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梵語中稱六度為“六波羅蜜”。此地經(jīng)文中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與“深般若”即是指菩薩所修學(xué)的六波羅蜜法!靶小笔侵傅那拔宥龋ú际⒊纸、忍辱、精進、禪定),“深般若”是指最后的
《心經(jīng)》的人題是“唐三藏法師玄奘譯”!疤啤奔刺瞥,是翻譯這本《心經(jīng)》的年代。“三藏”是指法師的學(xué)識!安亍笔呛瑪z之義,“三藏”即經(jīng)、律、論三藏。所謂的“經(jīng)藏”,即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等的言教,所闡述的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戒、定、慧三學(xué)。
誦《心經(jīng)》有什么好處?第一點好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彼哉b這個《心經(jīng)》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三寶的加持,可以解除我們心中的痛苦。我們自己辦不到的事情,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助我們一臂之力,能得到心靈的安慰。這個在佛法當(dāng)中來講這是小利益。
《心經(jīng)》中有這樣四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睂嶋H上這四句話是佛祖講給四種不同的人聽的!〉谝痪洌骸吧划惪铡,是講給凡夫聽的。凡夫執(zhí)著一切都是實有。凡夫把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當(dāng)作真實的,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都認為是真實的。實際上眼耳
佛教徒讀《心經(jīng)》,社會人士也讀《心經(jīng)》,《心經(jīng)》在中國的影響很大!缎慕(jīng)》中的名句很多,其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以說是名句中的名句。也是非常深奧的一句話,也是整卷《心經(jīng)》的中心思想。
《大寶積經(jīng)》,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叢書體裁的經(jīng)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冊。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試譯過幾行,因為體力不支不得不停頓下來。菩提流志從神龍二年(706)開始編譯,歷時七載,在先天二年(713)完畢,完成了玄奘未盡的偉業(yè)。他利用《寶積經(jīng)》
《圓覺經(jīng)》,是描述如來境界、闡揚諸法實相、彰顯圓滿覺性的重要經(jīng)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稱。經(jīng)文闡述了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xiàn),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覺性同樣也是周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道理。指出:眾生與佛,覺性平等,沒有差異,只是因為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dāng)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dāng)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矛、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zhì)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yīng)當(dāng)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jīng)》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jīng)。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jīng)》與《般若經(jīng)》、《大集經(jīng)》、《華嚴經(jīng)》、《涅槃經(jīng)》,并稱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jīng)以大乘經(jīng)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chǔ),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diào)『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xué)派及唯識學(xué)派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