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慶光,少余十年,性仁,其學淹貫中西,尤篤于佛。政教之暇,朱墨不輟手,凡經(jīng)筵必往聽,典籍必校讎,故其積也,厚且精。雖師事余,實畏友也。
庚寅之秋,余應臺中之邀,講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乃無量壽五存之會集本也,慶光參焉。圓滿后,有評其非原譯者,及詳審五種,讀咸生艱。惟曹魏康僧鎧本,文雄義茂,行于世者,獨崇乎此。然猶有困者,往往語似重,義類復,或 然而斷,忽突兀而起,不易析其章句,致生錯簡闕文之疑焉,初有隋慧遠大師疏,僅述大義,無科判,仍多佶聱之感,迄于清,講與誦每舍之。
夫凈宗專籍,向稱三經(jīng)耳。觀經(jīng)、人難其行,是經(jīng)、人難其誦,兩經(jīng)久成束閣之勢;今暢行者,只阿彌陀一經(jīng)而已,宏凈云乎哉?古德取是三者,以其具互助之功,觀經(jīng)示心作心是,彌陀顯名實不二,本經(jīng)彰三業(yè)善惡,依教斷惑除障。彼二、抉密為修之正,此一、闡幽為道之助,如三點成伊,三經(jīng)方圓其凈也。烏可執(zhí)其一、而慢其二哉?明乎凈法之要,端在定一,其不得一,在業(yè)不凈,業(yè)實原于惑之不斷不伏。今學凈鮮功者,實忽于五燒五痛之訓,敢背因果,冀徼幸也。
觀經(jīng)自妙宗鈔出,其義大暢。惟本經(jīng)震于遠師之慎,后無復敢判疏者。且因憾于諸譯之不精,遂有龍舒之刪,蓮居之集也。二士固具苦心,惜未體遠師之慎意。清彭二林開士,卓識善巧,所作曰起信論,非疏非判;而前標題,后屬論,醒目豁襟,亦判亦疏矣。而且語多引征信遠過也已。讀是經(jīng)能紓其困者,其惟斯論歟?疇昔曾籌翻印,屢覓善本不得,姑置之。
壬子秋,慶光攜斯論詣余,曰:明歲適生考妣百度冥紀,為追報劬勞罔極,擬影印廣施,祝超蓮界,乞為序。檢之,為成都文殊院重鐫,木板、竹紙、雙線、字大行齊、校無訛,雖不盡善,亦今之佳者矣。慶光有題識,系孫善之老居士所藏,善之亦前參無量壽經(jīng)講席友也。不圖二十年后,睹其故物,正為余夙昔所營求者也。
于戲,異哉!何以蓄志久而不得者,突如其來。曩何不出之于善之,今竟出之于慶光;得非其來也,必待乎事,其出也,必待乎人耶?雖然,慶光既孝且慈,足當其事,當其人,固能感格得之。而前于庚寅講是經(jīng),果為誰所感,今必印是經(jīng),抑為誰所感耶?而今所印,由得善之佳本,法施所及,彼寧無功焉?再斯論之詳,自不能望于妙宗鈔,但賴以引人入勝,三經(jīng)略可普被矣,又為誰所感耶?
總攬本末終始而觀之,著者事惟一,潛者緣則復,動因若簡,而得果實繁。以如是之復且繁者,欲以片言表之,似乎有所難也。曰否,嘗聞之,君子之德也,興一念而眾善俱焉。聞斯言而信斯言,今日之事,亦如是言之而已。
中華民國重次癸丑上元東魯李炳南謹識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九界同歸。世尊于大乘諸經(jīng),每隨機順說其純一專說者,厥唯三經(jīng)。一曰無量壽經(jīng),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稱述彌陀大愿,極樂莊嚴,三輩住生,壽命無量。一曰觀無量壽經(jīng),在王舍城宮中,示韋提希諦觀西方勝境及三圣尊象,以為住生之法。一曰阿彌陀經(jīng),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教人執(zhí)持圣號,發(fā)愿往生彼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而無量壽經(jīng),乃如來稱性之圓教,一乘之了義,凈土群經(jīng)之綱要。最先入吾震旦,譯本亦屬最多,凡十有二種。小本、觀經(jīng),姚秦、劉宋間,始迻譯東來。唐宋以前,廬山結(jié)社,海內(nèi)致力凈業(yè)者,蓋冀不以此經(jīng)為軌范也!
惟十二譯中,宋元以還,僅存其五,即:一、后漢婁迦讖,二吳支謙,三、曹魏康僧鎧,四、唐菩提流志,五、趙宋法賢。五譯標題不同,詳略義諦互有出入,且有文理未臻湛暢者;求其賅備爾雅,群推康本。故明云棲大師為之條分次第,刊行于世;清長洲彭紹升二林居士,則更依之作起信論,示人津梁;高人所見、詎偶然耶?
二林淹貫儒釋,邃古文辭。感于此經(jīng)闕乏完善之本,與夫諸師疏解之未精,龍舒校刪之有失。于是矢發(fā)大愿,博考經(jīng)典,疏瀹信義,激勵信念,效馬嗚菩薩意,撰述是經(jīng)起信之弘論。綜其梗概:首曰、明教體,闡發(fā)自他、性相、因果、生佛、一而非二之深義。次曰、明教相,以信、愿、念、行、四門,標顯經(jīng)旨。次曰、明歸趣,勸發(fā)菩提,佛與佛土,一切均在自心;上來四門、自成為無信之信,無愿之愿,無念之念,無行之行。次曰、別釋經(jīng)文,略依云棲次第,歸納彰較;間參他本文句,審定繁復;旁引經(jīng)論,發(fā)揮征證,而會歸于一實。最后作偈,普與群生,回向極樂。夫能演達如是奧義,宣繹如是經(jīng)典,‘破空有之邪執(zhí),明圓頓之正宗’。使人讀誦知津,修持得間,于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厥功之偉,無可與京,是誠‘能旋轉(zhuǎn)萬流,歸于凈土者’矣!
二林與同邑汪大紳縉、薛皆三起鳳、瑞金羅臺山有高友善,皆棲心凈土。民國初年,申江書肆,曾刊行‘汪、羅、彭、薛、四家合集。’鄉(xiāng)賢楊泰遇、劉育彬、種鼎、羅積深諸氏,為羅公重刻尊聞居士集時,邦道嘗賚乞支那內(nèi)學院歐陽竟無大師作序。后輯資料,擬為編寫年譜,因佛理膚觳,復值抗戰(zhàn),未果。東來臺壖,從李雪盧師學佛。四十七年戊戌夏,杭州孫善之長老惠假二林此書。乃成都文殊院重鐫版,有羅汪二公序,雒誦無數(shù)。未幾,善老溘逝,遂發(fā)愿珍藏,期有以流布于世也!
茲值先嚴榮皋府君、先慈楊太夫人、百齡冥誕。自省行能無似,劬恩未報。愧為人子。爰將二林此非疏非判、亦判亦疏之鴻篇,付諸景印,列入中華大典;庶幾衍傳海內(nèi),有助于凈宗之弘揚。昔歐陽大師銘先慈墓志有云:‘夙業(yè)實尸,三世叵測;旋轉(zhuǎn)三千,唯有經(jīng)力。邦道毋惑,勇猛功德;吾為母銘,已生樂國。’竊愿佛力廣被,俾我二親,安養(yǎng)凈域,蓮品增上;抑亦所以慰藉善老在天之靈也。臺山先生此書敘頌謂:‘人人念佛了自性,人人念佛證唯心。一期報盡共往生,見佛聞法克大果;不離安養(yǎng)入諸剎,還以念佛教眾生。’謹于卷首,亦以此頌,虔呈于同倫同道焉!
中華民國六十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三日,瑞金霧山居士周邦道敬識于臺北市內(nèi)湖碧湖新村半鍋一碗之堂。
同學友彭生紹升。述無量壽經(jīng)起信論成。書命有高曰。勉敘之。有高諷經(jīng)論。反覆。光明云流。骸藏郁潔。喉舌聽視。曠若新有。冰渙膏釋。弗礙弗攣。閣卷欣慶。贊嘆作禮。善哉彭生。乃能發(fā)起如是大心。乃能擔荷如是大囧琺。乃能唱演如是妙義。乃能流布如是經(jīng)典。善哉彭生。不忘囑累。不忘宏誓?斓迷夥
圣清樂國。仁壽光被。萬億器界恒沙有情。應共信受。應共證入。無量壽經(jīng)。今正是時。我觀有情。希望壽命。黃發(fā)難老。百千萬歲。我觀有情。欲無彀期。宮室被服。飲饌什器。園池華鳥。及與音樂。未得欲得。得已欲備。備已欲富。富已欲好。此好彼未。欲彼俱好。彼俱好已。又欲精良。一一精良。淫巧環(huán)奇。欲轉(zhuǎn)變生。匪有竟閾。我觀有情。欲善眷屬。色澤壯姣。知心順恉。迎機赴節(jié)。團圞和合。富貴聰明。我觀有情。微塵計校。束歸貪欲。不出斯等。諸斯等欲。承誰恩力。舉體光明。無量壽經(jīng)。無始無明。執(zhí)吝成想。想幻塵勞。虛妄影事。無住為本。生滅為性。盤古開天。英雄大人。廊廟金貂。巖穴黃緇。散材下走。靡哲靡愚。腸中車輪。轉(zhuǎn)轉(zhuǎn)不凈。污薉凈田。雝培苦本。助發(fā)苦芽。蕃苦枝葉。點綴苦華。結(jié)苦果仁。甘苦謂飴。戀苦護苦。立苦辯說。建苦鼓旗。為苦效忠。爭鋒決勝。如聾如盲。有耳有目。聞見是經(jīng)。依正莊嚴。功德殊勝。如海爰居。見鐘鼎陳。駭怖竄逃。謂當謀我。離本久遠。智梏情遷。為鸴為蜩。笑九萬矣。游盤豕虱。湯火寧知。廟犧麗碑。枯魚過河。求悔再及。而并不得。不其痛而。我釋迦尊。慈愍有情。火宅毒藥。昧珠客作。窮露癡顛。順其欲然。激揚引導。權巧方便。曲垂?jié)J拷?jīng)。廣說凈土。而于是經(jīng)。專指西方。觀經(jīng)觀行。小本勸信。是經(jīng)愿門。尤異方便。我友彭生。入是愿門。竺念有情。繹經(jīng)述論。謂發(fā)大愿。全憑信根。于是博考。大乘經(jīng)典。約采菁華。疏淪正信。于是乃知。欲為苦本。欲為道本。用欲知方。出宣大愿。于是乃知。佛大愿力。我大愿力。無二無別。平等平等。于是乃知。十方凈土。依正莊嚴。佛非有余。我非虧欠。于是乃知。淫怒癡性。當體空寂。無量壽經(jīng)。無終無始。生佛正等。作如是觀。豈得不信。火則能燒。冰則能寒。飯則能飽。烏喙能毒。如是信已。離信名字。開大愿門。出生念力。一聲佛號。忘義忘年。敬作頌曰。
歸命西方凈滿尊 圓證三身無量壽
歸命難思真教體 歸命難數(shù)圣賢僧
寶臺巍巍凈光明 遍照微塵國土眾
本師親口如是說 是故決定攝受我
我自未度愿度人 愿我 圣清萬萬
太平豐熟人康和
念佛財報君親恩 人人念佛為忠臣
人人念佛為孝子 人人念佛安處善
人人念佛樂循理 良男淑女家家有
甘雨景風調(diào)四敘 人人念佛了自性
人人念佛證唯心 一期報盡共往生
見佛聞法克大果 不離安養(yǎng)入諸剎
還以念佛教眾生 六波羅密一聲佛
諸陀羅尼一聲佛 如幻聞熏聞中持
諸圓通根盡皆攝 我禮十方發(fā)是愿
十方三寶證明我 更愿善友若彭生
生生會值為道侶 我愿如空非思量
是故歸命無量壽
圣清乾隆四十年栴蒙協(xié)洽之歲十一月既望越翼日佛弟子羅有高撰
知歸子撰無量壽經(jīng)起信論。既成。予得而讀之。為之贊嘆曰。是能旋轉(zhuǎn)萬流歸于凈土者乎。知歸子邀予宿其家。屬筆點刊。翼日而竟。是夜夢乘人輿。度大橋梁。既歸家室中。忽聞佛香。滿二日。予之于知歸子法事中出聲誦彌陀佛號也。先夢入一金地。禮拜七佛像。翼日。偕知歸子入文昌禪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七佛偈。予出外。嘗夢眾星聚為寶塔。橫亙天中。比歸。乃知先妣為予誦彌陀佛號。朱填畫塔。滿而焚之。即是夜矣。予之默誦彌陀佛號。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欲解散時。一念彌陀。色身頓得堅固。再度于萬人如海中。以拙酬應故;毓饽罘。一念彌陀。人我相頓入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論歸。發(fā)歡喜心念佛。一念彌陀。頓證入前念不生后念不滅三昧。因知念佛法門。但得一念相應。有不可思議功德。況念念相應者哉。知歸子以予識凈土香氣。既屬予刊定。復屬予序之。予諾為后序。序曰。知歸子本愿以度生故。述此論;蛴斜娚。忽起妄見。以為由知歸子之愿。其將空卻此方眾生耶。予解釋之曰。文殊師利不云乎。十方諸佛世界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恒沙眾生。皆入涅槃。于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蛴斜娚煌ㄎ淖职闳。自憾不能讀知歸子起信論。得開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師利有偈曰。一念凈心是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究盡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實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歸子起信之指。盡在是矣。偈見賢首宗五臺無著禪師傳中。流傳未廣。望見者聞者。持誦書寫。為修凈土者作眼目。知歸子之愿也。是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吳汪縉謹序。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jīng)》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愿,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yōu)樓頻螺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
。ㄒ唬┓〞ケ娢矣H自聽見佛是這樣說的。那時候,釋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與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萬二千人。這些聲聞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的六種神通。他們以僑陳如長老、舍利弗長老、大目犍連長老、迦葉長老、阿難長老等為在座諸位的上首。還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以
法會圣眾第一。【原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印光大師常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彼晕覀冎,學佛想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一定要作個恭恭敬敬的好學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們斷煩惱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將這部《無量壽經(jīng)》熟讀三千遍,而且是不間斷、不夾雜。等經(jīng)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實行。讀經(jīng)的目的,就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無量壽經(jīng)講解
本書《大乘無量壽經(jīng)》乃近代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jīng)》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匯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jīng)》,為《無量壽經(jīng)》中最善之經(jīng)本。
作者撰寫《大乘無量壽經(jīng)解》后,又著此本《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何以故?作者于本書前言中說:“今生幸遇這個無上寶典—《大乘無量壽經(jīng)》,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緣人同沾真實之利!睋(jù)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記中說:“此本《白話解》乃黃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寫此注解時提出三個指標:(一)不是把《大經(jīng)解》翻成白話,而是在講授《大經(jīng)解
我親自聽佛這樣說:那時,釋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閣崛山中,與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這些大比丘僧都是眾所周知的佛的聲聞大弟子,他們中間,憍陳如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以及現(xiàn)在賢劫中的一切菩薩,也來匯聚一堂。
《無量壽經(jīng)》二卷,又名《大無量壽經(jīng)》、《大經(jīng)》或《雙卷經(jīng)》。共有十多種譯本,以三國魏國康僧鎧所譯為通行本。經(jīng)中說,古代有國王聽佛說法出家為僧,名號法藏,曾經(jīng)發(fā)下四十八個莊嚴佛土、利樂眾生的愿望,說是:“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這部《無量壽經(jīng)》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據(jù)這部經(jīng)講,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聽佛說法之后,發(fā)愿修行,便拋棄了王位,出家當了沙門,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發(fā)了48個大愿,這48個大愿可分為三類:一、攝法身愿;二、攝凈土愿;三、攝眾生愿。所謂攝法身愿,是指在這些愿中,法藏比丘發(fā)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莊嚴佛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稛o量壽經(jīng)》為凈土群經(jīng)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共有12種譯本。
又名《大無量壽經(jīng)》,簡稱《大經(jīng)》、《雙卷經(jīng)》等,凈土宗三經(jīng)之一。三國魏康僧鎧譯。二卷。該經(jīng)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
現(xiàn)存大乘經(jīng)論中,關于阿彌陀佛及其凈土的典籍,有統(tǒng)計共200部,約占大乘經(jīng)論的三分之一。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及《無量壽經(jīng)論》,合稱“三經(jīng)一論”。阿彌陀佛,梵文amitbha,意譯為無量,另外還有一梵文稱amita^yus,意譯為無量壽。因為“無量壽”即是“阿彌陀”的意譯,所以在過去的許多研究中,西方凈土
《佛說無量壽經(jīng)》是凈土宗根本三經(jīng)之一,簡稱《無量壽經(jīng)》,又稱《大經(jīng)》《雙卷經(jīng)》《兩卷無量壽經(jīng)》《大無量壽經(jīng)》等。一般學術界認為,該經(jīng)在一至二世紀的印度貴霜王朝時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在中國,該經(jīng)于三國時期由康僧鎧譯出,共2卷。相傳此經(jīng)前后有漢譯12種,除康僧鎧譯本外,現(xiàn)存的異譯本有5種。
居士問:《無量壽經(jīng)》中邪定聚與正定聚如何辨別,有什么區(qū)別?一如法師答:這是《無量壽經(jīng)》下半卷講到的,《無量壽經(jīng)》里面講,我們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這個法,決定往上走,直到成佛為止,不會退轉(zhuǎn),不會倒轉(zhuǎn),不會迷惑顛倒,這叫正定。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二卷,曹魏康僧鎧譯。全文一共17324個字。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建立彌陀凈土接引十方世界眾生。
“制行菩薩”,“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爸浦埂笔侵T惡莫作,“行持”是眾善奉行。制行菩薩出現(xiàn)于此,是強調(diào)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從理上而言,攝心念佛即為持戒;但從事相上講,還是需要通過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凈我們的三業(yè)。印光大師云:“欲生凈土,當凈其心。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
“香象菩薩”,“香”在佛法中常用來譬喻持戒清凈。佛法以戒為本,戒又稱為“別解脫”,即每持一條戒,就能得一解脫,斷一分煩惱。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因緣,當我們嚴持凈戒,保持身口意三業(yè)清凈,所散發(fā)出的戒香,才能長久芬芳。這種香氣不但能夠自利,還能夠利益他人,令聞者皆發(fā)菩提心。
《雜阿含經(jīng)》卷四中說:“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币馑际钦f,這樣的煩惱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經(jīng)舍棄了,已磨滅了,已破壞了,就好像芬陀利花,雖然在水中生長,而沒有染著于水。
《四十二章經(jīng)》非一部獨立的典籍。根據(jù)《四十二章經(jīng)序》記載,后漢明帝夢見金人,于是遣張騫、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jīng)四十二章,但不載年月。其內(nèi)容著重闡發(fā)早期佛教宣說的人生變幻、欲望和貪愛之弊,等等,勸導人們放棄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論》是佛教的概論之作,它結(jié)構(gòu)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論著。全書分因緣分、立義分、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和勸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來藏思想和唯識說結(jié)合為一,闡明“一心”、“二門”、“三大”的佛教理論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維摩詰經(jīng)》是佛教大乘的瑰寶,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經(jīng)相比,本經(jīng)沒有像《心經(jīng)》一樣超廣泛地為眾口所誦念,也不像《法華經(jīng)》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開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華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比較獨成體系、完滿自足。盡管如此,卻沒有一部佛經(jīng)像
《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祗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阿彌陀經(jīng)譯本有3種:《佛說阿彌陀經(jīng)》,后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小無量壽經(jīng)》,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唐玄奘譯。
說一切有部論典。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鞍⑴ 意為“對”,“達磨“意為“法”,“俱舍”意為“藏”,合言之為“對法藏”,也叫“大法”或“無比法”。簡稱《俱舍論》。世親著,唐玄奘譯。三十卷,六百領。
根據(jù)《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應盡還源品》中敘述佛陀入滅時的情形:“爾時世尊,娑羅林下寢臥寶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禪寂然無聲。于是時頃便般涅。大覺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羅林東西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床蓋于如來,其樹即時慘然變白猶如白鶴,枝葉花
閻浮樹在南本《涅槃經(jīng)》卷九中被記載:閻浮樹在一年中會發(fā)生3次變化,有的時候會長出花,色澤光亮鮮艷;有的時候會長出葉,郁郁蔥蔥,很繁茂;有的時候則會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樣。閻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則是《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對閻浮樹的描
《涅槃經(jīng)》卷七《如來性品》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庇终f:“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薄耙磺斜娚m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經(jīng)》又稱《大本涅槃經(jīng)》、《大涅槃經(jīng)》。“涅槃”的意思是“消滅煩惱火焰,達到覺悟狀態(tài)”。本經(jīng)是四大部之一,說明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經(jīng)共分13品:壽命品、金剛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罚瑹o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