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請,得與諸山長老縉紳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談論佛法。夫佛法離四句,絕百非,超過尋伺,言語道斷,不可思,不可議,微遠幽深,不可摩觸,如何可得而說!即此一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理絕名相,體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詮表不思議法!但有四悉檀因緣故,可得而說。
所謂法不孤起,仗因托緣而起。此名句文聲,其所由起之因緣,亦名來意。此經(jīng)緣起,由種種因緣而成,通諸所說之法界法爾如是緣起,諸佛本愿力緣起,眾生根熟緣起。茲略作四種,解釋本經(jīng)緣起:
甲、為導居士學佛故說此經(jīng)天臺宗判教,釋此經(jīng)為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使二乘之流,恥小慕大,回小向大為正義。然本經(jīng)要點,尚不在此。因佛初在鹿苑轉(zhuǎn)四諦法輪,先度五比丘,后出家者,豈唯恒河沙數(shù),皆得悟妙理、證勝果。在小乘,現(xiàn)生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阿羅漢果;且文殊、彌勒等為菩薩上首,亦首先出家之眾。于是在家居士唯生嘆仰,不敢高攀出世三乘之法,咸懷絕分之想;以為出家方可證三乘果。此尊極果,非在家所能期,是以生退屈心,修人天福。仰瞻出家,不啻霄壤之隔。若果如是,豈釋尊徹底大悲之旨哉!凈名居士,窺破佛意,以大菩薩之本地,現(xiàn)居士之身相,運不思議之神通,說不思議之妙法。使在家善男信女,徹底了解,徹底承當。知佛法圓融,具不思議妙用。不離俗染而得圣智,遂不生退屈之心,起精進之行,時時修習,深入佛慧。是為釋尊大悲心切,導居士學佛,為本經(jīng)緣起一。
乙、為飭聲聞回心故說此經(jīng)聲聞之人,聞佛名句文聲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在小乘之輩,唯此為足;在釋尊則未到法華,本懷未暢。故首先便假維摩居士呵斥諸大弟子,空其所執(zhí),絕其所依,使其向大;知聲聞極果尚非究竟,益勤精進,求大菩堤。經(jīng)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廣述被呵斥因緣;又室中迦葉等自悲焦芽敗種,深慕大乘。是皆由凈名居士與文殊菩薩說不思議妙法,遂徹發(fā)二乘無上菩提之心。故飭聲聞回心,為本經(jīng)緣起二。丙、為證唯心凈土之實效故說此經(jīng)修種種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報依報二種:正報果,即佛身;依報果,即佛土。三藏十二部,皆說從因至果,自凡至圣,無非依得到佛果正報而論。如彌陀經(jīng)說西方依正莊嚴,眾生依佛果土而往生。
本經(jīng)則不然,說佛士依于眾生心。如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diào)伏眾生而取佛士。乃至所以者何?菩薩取于凈國,皆為饒益眾生故。
總說是心凈則土凈。如云:寶積!直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乃至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皆是菩薩凈土云云。乃至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依此清凈去,修清凈行,證清凈果;復以此清凈,清凈一切眾生。一眾生心清凈,即一眾生心清凈,即一眾生國土清凈;一切眾生心清凈,即一切眾生國土清凈;一清凈一切清凈矣。
平常所說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等,今此經(jīng)正明唯心凈土,始終一貫。菩薩共發(fā)菩提心,共修凈佛土,非舍此取彼,有欣有厭者比。能依此清凈之行,必得此清凈之果,于是引起舍利弗之疑念。
經(jīng)云:『爾時舍利弗,承佛神力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土則土凈,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干崂ィ”娚锕,不見如來國土嚴凈,非如來咎;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乃至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乃至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凈。舍利弗言:唯然,世尊。證明世尊心凈土凈。我人凡夫妄見,故見娑婆世界為不凈;在佛正見,即此娑婆是華藏界。如一寺然,上至和尚,下至清眾,皆凈修梵行,自凈其意,則一寺凈。乃至推及國家社會皆然,均在人民心上凈穢之分耳。然欲求唯心凈土,心凈土凈之實驗,其唯釋迦與維摩詰、文殊等大悲方便之示現(xiàn)乎!故證唯心凈土之實效,為本經(jīng)緣起之三。
丁、為在家菩薩模范故說此經(jīng)在家菩薩知佛可學,然學之之法,依何為模范?是以維摩居士,現(xiàn)六度身,修六度行,為在家菩薩學佛之模范。故維摩居士,實為居士中王。比年來,海內(nèi)學佛男女居士,日見繁多,欲求模范,須效維摩因地中行,勤修六度。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xiàn)有眷屬常樂遠離;乃至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然不可遽學果上,呵斥出家弟子也。以上種種方便,皆在家居士修學唯一之模范。為本經(jīng)緣起四。依上四端可悉本經(jīng)所說之來意矣。
無上正覺,即佛所得之果。經(jīng)中寶積,是五百長者子中一代表。雖遇佛聞法,發(fā)決定成佛之志愿以趨向菩提為目的,但未知如何能得莊嚴佛國之方法。故佛為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心凈是因,佛土凈是果。然欲得凈佛土之果,須先凈眾生心為因;要自心眾生心俱凈,然后方證佛國土凈。若眾心不凈,則佛國亦無清凈之理。蓋菩薩發(fā)心修行,非為求自利,實乃唯為利他;故欲凈己心,當凈眾生之心。菩薩以眾生心為心,儻眾生心不凈即自心不凈,凈佛國土之果,安從而得!維摩亦是五百長者子中一人。佛國品,標寶積明本因。問疾品下,標凈名現(xiàn)不思議神通說不思議妙法,顯本因修生妙行。凡菩薩修凈佛國土之因,總以眾生為緣。觀佛法、心法、眾生法,莫不皆空。不離于空,還以空法教化眾生;故亦不離于眾生。
「直心」,是平而觀。直觀諸法實相,不見有虛偽謬妄之法;無所在而非實相,無一法而非如如不動之體。「深心」,是立體觀。下觀一切眾生心具恒沙煩惱,出沒苦海。上觀一切佛心具微妙功德相應真如;以觀佛功德之力,發(fā)起己心本具功德,滌凈煩惱,得大菩提。「菩提心」,即大悲度眾生心。菩薩發(fā)心,直至成佛,其原始要終,皆不離度眾生之大悲心。為求無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救度眾生;得無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教化眾生;前因后果,總是大悲菩提心。
心凈土凈,理實無疑。二乘之人,法執(zhí)未除,執(zhí)佛心已凈而佛土亦應清凈;今娑婆世界不凈若斯,抑釋迦世尊因地行菩薩道意未凈耶?然未凈者,必不得成佛;今釋迦居然成佛,其意必凈可知。但此娑婆世界五濁如此,或心凈而土可不凈耶?然則心凈土凈之說,等于子虛。故舍利弗于事實上生疑。故佛設喻:如盲者不見日月,非日月咎,是盲者過;而眾生不見佛土嚴凈,非如來咎,是眾生過。
印度婆羅門教,執(zhí)大地為梵天所造;基督、儒、回,執(zhí)人為天帝配置。皆受制于外,是以心向外馳,勞而忘返,故佛教呼之為外道。佛教謂天地萬物情器界等,隨心所現(xiàn)。如現(xiàn)在之人,事不遂心,輒謂環(huán)境不佳,于是改造環(huán)境;不知境出于心,愈改造者愈遠其本,事情愈壞。若依佛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向內(nèi)行,不于外求,方是真正改造。
近年來中國天災人禍,慘不忍聞!推其原因,罔不由人心日趨于惡,作事日趨于非。有此不善之因,所結(jié)之果,安望其美滿!本經(jīng)是明證唯心凈土之實,設一國人民之心理一致改惡修善,則一國之內(nèi)亦必隨之而善;天災人禍,自消滅于無形。乃至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莫不隨眾生心凈而國土清凈。故凈心是凈國土之實驗。既明此理,個個眾生各就本心上將國家世界凈土實驗出來。
福德智慧至極無盡之聚曰佛,能供養(yǎng)佛即是深植己心福德智慧之善本。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凈永離蓋纏。
我曾經(jīng)親自聽佛這樣說。那時候佛在毗耶離城的庵羅樹園中,與八千大比丘在一起,還有三萬二千位菩薩。菩薩們都是一切人眾所熟悉的,無論道行,無論智慧都已經(jīng)成就,并獲得了諸佛如來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護法之城。他們宣說正法的聲音,如獅子一樣的勇猛,遍及十方,無所不聞。眾生不需吁請,便得到菩薩們的友愛慈慰;
佛國品第一:聞如是。一時佛游于維耶離奈氏樹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菩薩三萬二千。皆神通菩薩。一切大圣能隨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為法城塹護持正法。為師子吼十方聞聲。眾人不請祐而安之。興隆三寶能使不絕。皆已降棄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白話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的簡稱,也簡稱《維摩經(jīng)》,或者也稱《不思議解脫經(jīng)》。此經(jīng)的漢文譯本有六種以上。1. 后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由嚴佛調(diào)在洛陽譯出,稱《古維摩經(jīng)》,有兩卷。2. 三國時代的吳國黃武二年(233年)由支謙在武昌譯出,稱《維摩詰經(jīng)》,有兩卷。
聞如是。一時佛游于維耶離奈氏樹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菩薩三萬二千。皆神通菩薩。一切大圣能隨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為法城塹護持正法。為師子吼十方聞聲。眾人不請祐而安之。興隆三寶能使不絕。皆已降棄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聞如是。一時佛游于維耶離奈氏樹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菩薩三萬二千。皆神通菩薩。一切大圣能隨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為法城塹護持正法。為師子吼十方聞聲。眾人不請祐而安之。興隆三寶能使不絕。皆已降棄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脫無掛礙不失辯才。其念及定總持諸寶悉成其所。布施調(diào)意自損戒忍精進一心智慧
無(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萬(wn)劫(ji)難(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見(jin)聞(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來(li)真(zhēn)實(sh)義(y)。 南(n)無(m)本(běn)師(shī)釋(sh)迦(jiā)牟(mu)尼(n)佛(
《維摩詰經(jīng)》包含的議題眾多,如生病問題、生死問題、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場、什么是布施,等等,一向是學佛修證者最希望讀懂也最應該讀懂的一本書。南懷瑾先生以經(jīng)證經(jīng),融會儒釋道,旁征博引地對這些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不僅為我們揭示了,佛法的真諦,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更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花雨滿天”的無限世界。
《維摩詰經(jīng)》是佛教大乘的瑰寶,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經(jīng)相比,本經(jīng)沒有像《心經(jīng)》一樣超廣泛地為眾口所誦念,也不像《法華經(jīng)》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開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華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比較獨成體系、完滿自足。盡管如此,卻沒有一部佛經(jīng)像
《維摩詰經(jīng)》旨在闡說維摩居士所證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故又稱《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本經(jīng)以般若空思想為基準,透過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等共同討論佛法的方式,闡揚大乘佛教的真理,說明在家信徒如何學佛修行,如何行菩薩道。此處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經(jīng)現(xiàn)存的三種譯本中,以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流通最廣。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國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東晉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人。幼年聰慧敏捷,七歲即跟隨母親一起學佛修道,曾游學罽賓、沙勒等國,遍參名宿大德,通曉大小乘一切經(jīng)典。載譽歸
《維摩詰經(jīng)》是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經(jīng)典,可以說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種對治煩惱,解答人生疑難,尋找身心安頓,在人間歡喜修行的法門,都能在此經(jīng)找到答案!毒S摩詰經(jīng)》一共十四品,第一品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說法,是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贋橐龑А霸诩倚疟姟睂W佛而說此經(jīng):在家人生活在充滿了污染的五濁惡世,從出生到生命終結(jié)都要承受無盡的痛苦煩惱,上層享樂的人不免污濁腐化,下層受窮的人易對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講法,點燃心燈,獲得精神上的清凈安樂、光明充實。
《維摩詰經(jīng)》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和《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妙法華經(jīng)》等佛經(jīng)的核心精神一樣,但是,它的講法顯然更為生動,形象飽滿,智慧說辯處處令人叫絕。這部經(jīng)典,自傳入漢地始,便受到廣大士林、禪林人士等的瘋狂追捧,成為歷史最悠久、
《維摩詰經(jīng)》是佛教大乘的瑰寶,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經(jīng)相比,本經(jīng)沒有像《心經(jīng)》一樣超廣泛地為眾口所誦念,也不像《法華經(jīng)》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開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華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比較獨成體系、完滿自足。盡管如此,卻沒有一部佛經(jīng)像
《維摩詰經(jīng)》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廣傳于印度。經(jīng)過八十三年后,傳入中國。據(jù)歷代的經(jīng)錄記載,本經(jīng)的漢譯本有七種,現(xiàn)存有三種。1 《維摩詰經(jīng)》又稱《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經(jīng)》、《普入道門經(jīng)》、《佛法普入道門經(jīng)》、《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jīng)》、《維摩經(jīng)》。二卷或三
公元5世紀,酷愛大乘佛教典籍的鳩摩羅什,重譯了《維摩詰經(jīng)》,迅速使這部佛經(jīng)成為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林的“最愛”經(jīng)典之一,在當時掀起“維摩詰熱”。鳩摩羅什是中國最早的譯經(jīng)家,他對中國佛教的譯經(jīng)事業(yè)所作的貢獻,已經(jīng)無人能夠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譯經(jīng)家”(即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當之無愧地位
《維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中主人公維摩居士才剛剛出場,同時出場的還有大智大慧文殊菩薩,這一品中我們學習到了病從何處來?疾病的意義,以及心和念的修法。
在佛教中,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言論才被稱為“經(jīng)”,但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有一部由中國僧人所輯錄的被稱為“經(jīng)”的著作,這便是由禪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壇經(jīng)》。《六祖壇經(jīng)》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講經(jīng)內(nèi)容而成,是中國禪宗的根本經(jīng)典之一,也是
三藏經(jīng)典中,有字數(shù)最少的一本經(jīng)。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心經(jīng)》!缎慕(jīng)》共268字。正文260字,題目8字。這268字,把佛教的要義,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得極為透徹。《心經(jīng)》是打開佛法大門的鑰匙,是我們學習佛法的綱領,也是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華信仰在藝術(shù)上的表現(xiàn),一開始就多種多樣。早在《法華經(jīng)》譯為漢文以前,山東省滕縣在東漢初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譬喻品》中的“三車喻”——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這可能是依據(jù)民間口頭傳說而來的。此外,成都萬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劉宋元
《涅槃經(jīng)》卷七《如來性品》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庇终f:“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薄耙磺斜娚m有佛性,要因持戒
凈土宗必讀經(jīng)典之一,既是“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也是與《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可謂是凈土宗修法的最佳導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難得的法門。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為《金剛經(jīng)》入佛門,又因為經(jīng)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徹大悟,成為禪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禪法依據(jù)的就是般若法門,提出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吧浦R,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楞嚴經(jīng)》,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楞嚴經(jīng)》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剛經(jīng)》共有6種譯本,現(xiàn)今通行的,為鳩摩羅什的譯本:(1)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2)元魏菩提流支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3)南朝陳真諦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4)隋朝達摩笈多所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開智慧的。《華嚴經(jīng)》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內(nèi)容非常深奧,不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業(yè)障深重的眾生所能夠理解的。《華嚴經(jīng)》是教導你圓融。什么叫圓融?事跟理要圓融。我們修行,很多人執(zhí)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圓融。佛法講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邊,是絕
第一次講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還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數(shù)量很重要。這個是第一次。第二次講功德:在無為福勝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