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甚深大回向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后圍繞而為說法。于是會中有一菩薩。號曰明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唯愿世尊分別解說。爾時佛告明天菩薩摩訶薩。善男子。欲有所問莫得疑難。如來當為隨問解說。明天菩薩即白佛言。云何菩薩少修善本而獲大果;蚨嘧鞴Φ赂鬅o量。
佛告明天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明天。能于佛前問如是義。汝已曾于過去無量諸佛所。植眾德本供養(yǎng)諸佛。親近善知識。能為樂福眾生。發(fā)甚深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明天菩薩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明天。諸菩薩摩訶薩。當于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心行。專心念佛所行功德。復次明天。菩薩摩訶薩當應往詣如來尊廟禮拜供養(yǎng)。右膝著地合掌右繞。散華燒香懸繒幡蓋作眾伎樂尊重恭敬。以微妙音歌甚深句義。贊佛功德隨喜嘆善。
佛告明天。云何菩薩摩訶薩。于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心行。念佛功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當念如來堅固士。無上士。最勝士。為師子王勇猛無畏。自度度彼。自安安彼。自滅滅彼。說真諦法安立眾生。心無諂飾凈戒具足。力無畏辯永除障習。于法自在無與等者。如是專心念佛功德已。右膝著地散華燒香。幡繒幢蓋伎樂供養(yǎng)。是為菩薩修慈身行。以微妙音歌甚深句義。贊嘆如來無量功德。是為菩薩修慈口行。因彼身口善根念佛功德。至誠恭敬。是為菩薩修慈心行。明天。是則菩薩摩訶薩于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諸佛所。修慈身口意習行正念。
佛復告明天。又菩薩摩訶薩。于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諸眾生所。亦應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等念眾生。明天。云何菩薩摩訶薩于三世眾生所。應修慈身口意行等念眾生。如是明天。菩薩摩訶薩不殺眾生。不盜他財。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云何菩薩不殺眾生。于一切眾生慈悲愛念。慚愧愍傷永舍刀杖。不偷盜者。若于聚落空處所有遺物不與不取。不邪淫者。若女有主父母兄弟宗親所護。乃至見彼授華一莖不起欲想。不妄語者。若于鄉(xiāng)邑若在王者?盀樽C佐。真誠實語守死不虛。不兩舌者。常于彼此起和合想。從彼所聞不向此說。從此所聞不向彼說。不惡口者。軟語開喻先意問訊。終不以苦切惡言加于眾生。不綺語者。時說實說知義而說。為利益彼說心口無差。不貪者于他財利不起欲想。見來取者心無吝惜。不嗔恚者。于一切眾生除諸恚恨。起慈愍心饒益心安彼心。隨順善攝一切眾生。不邪見者。有施有濟有說。有父母。有今世后世。有苦樂行果報世間。有阿羅漢。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后有。明天當知。彼不殺不盜不邪淫。則是菩薩修慈身行。不妄語兩舌惡口不綺語。則是菩薩修慈口行。不貪不恚不邪見。則是菩薩修慈意行。修慈身口意。則是菩薩等念眾生。
佛告明天。菩薩摩訶薩。于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諸佛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及于過去當來今現(xiàn)在一切眾生所。修慈身行。修慈口行。修慈意行。所有功德果報。悉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天。菩薩作如是回向者。是為菩薩少修善本獲大果報。多作功德福報無量。佛告明天。是菩薩成就無量功德時。持是功德回向無量智慧。又共一切眾生。盡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功德三種。有三種回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當來空,F(xiàn)在空。無有回向者。亦無回向法。亦無回向處。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回向。作是回向時三處皆清凈。以此清凈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回向者。無有凡夫及凡夫法。亦無信行亦無法行。亦無八人。亦無須陀洹向須陀洹。亦無斯陀含向斯陀含。亦無阿那含向阿那含。亦無阿羅漢向阿羅漢。亦無辟支佛向辟支佛。亦無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是故菩薩摩訶薩應以是三種回向三種清凈功德。與一切眾生。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薩作是回向已。又復愿言。若我生處常遇諸佛逮甚深三昧。見無量佛成就多聞清凈智慧。弘誓不舍一切眾生。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愿欲往生阿閦佛國。
爾時佛告尊者阿難。我向說此甚深法時。百千天人皆愿往生阿閦佛國。阿難當知。彼于此終皆當往生阿閦佛所妙樂國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yǎng)諸佛聽受正法。得陀羅尼如說修行。皆當成就不思議慧。于五濁國當?shù)米鞣稹=酝惶柼?a href="http://www.cnqsn.cn/rmgjc/ganl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甘露音王如來應供等正覺。當知彼天受記別時。百千眾生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當知此為大功德趣。為無量功德。為無邊功德。佛言。憍尸迦。是法畢竟凈故。世尊。當何以名此經。云何奉持之。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是經名大回向。亦名甚深法性回向。當奉持之。佛告憍尸迦。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學是回向者。當知是人必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能度未度者。安樂百千無量眾生。說是法時。諸比丘眾釋梵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頂,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真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調慧馬亦如大龍,已作所作,已辦所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至心自在第一究竟,除阿難陀獨居學地得預流果,大迦葉波而為上首。
粵自西漢伊存口授佛陀經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攝摩騰、竺法蘭隨漢明帝求經使臣蔡愔等至洛陽,而四十二章等經乃緘于蘭臺石室。魏晉而降大德迭與翻譯通明中西不隔。達摩西來,演暢宗風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明相現(xiàn)時,從其住處來詣佛所,在外而立。爾時,尊者舍利弗、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大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如是等諸大聲聞,各從住處俱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眾會皆悉集已。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時在門外立?”
昔如來于舍衛(wèi)城敷座說法,與須菩提等演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喻法為名,以實相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其義甚深而明,其說甚簡而切。昔有領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萬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經莫能以窺其徑庭。蓋萬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夫萬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無生;變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無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動于性,而萬有陳于外;悔吝生于內者,其唯邪思乎?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知滯有之由惑,故般若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絕思境。
爾時,世尊于中夜時放大光明,青黃赤白雜玻瓈色,普照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觸此光者,皆從臥起,見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來普遍世界,令諸眾生得安隱樂?”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復出大光明,照耀殊特勝于前光,如是展轉乃至十重。
爾時,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勝,佛號勝帝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現(xiàn)在彼安隱住持,為諸菩薩摩訶薩眾說大般若波羅蜜多。彼有菩薩名曰勝授,見此大光、大地變動及佛身相,心懷猶豫前詣佛所,頂禮雙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緣而有此瑞?”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朕聞:天之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紀;地之為大也廣,縱橫之數(shù)可推。則知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拯沉淪于沙劫,救焚灼于塵區(qū)。毒龍懼其威光,醉象憚其神力。其大則包于宇宙,其小則隱于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鈞之內;萬八千載,即為俄頃之間。
圣諦有四。此言是經何因何緣。佛世尊說如此經。云何圣諦有四不增不減。云何圣義及與諦義。若以圣故名為諦者。前二不應名諦。若言圣家諦故名為諦義則不定。復有經說。諦唯是一無有第二。云何四義而不破壞。復有經說。一切行法是名為苦。故唯二諦。四諦義不成。復次增一中說。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⒚、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當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與《般若經》、《大集經》、《華嚴經》、《涅槃經》,并稱為大乘佛教經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以大乘經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共同尊奉的經典。
《四十二章經》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之后,遇到
如來佛性有二種:一有,二無。所謂惡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這都叫做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