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凈覺海住持甘露門
亦禮不思議自性清凈藏
救世諸度門正趣實(shí)諦道
及如學(xué)而學(xué)如法證實(shí)義
愍長迷蒼生含悲傳世間
從初如是至流血灑地。名不思議神通反示分。純陀哀嘆二品。名成就種性遣執(zhí)分。從三告以下訖大眾問品。名正法實(shí)義分。五行十功德。名方便修成分。師子吼品。名離諸放逸入證分。迦葉品名慈光善巧住持分。憍陳如品。名顯相分。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迦葉欲共眾生同聞故問。答意我修三業(yè)故得長壽。云何金剛不壞身。問一切眾生皆敗壞。云何得不壞。如前所行得不壞。云何堅(jiān)固力。心無分別故得堅(jiān)固。無來無去故長壽。不可說故不壞。無流動故堅(jiān)固。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故得長壽。云何不壞。得堅(jiān)固力故不壞。迦葉為眾生非一問可了答法相不盡故問。
愿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云何微密。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內(nèi)有佛亦非密。非有非無亦非密。眾生是佛故微密。云何眾生是佛。眾生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是故眾生是佛。
云何得廣大。為眾作依止。何以故名廣大。無有識相無不是佛。行無不凈德無不滿。故言為眾作依止。見釋迦依止者。不名依止。小乘解義。慈故令眾生依止。實(shí)非阿羅漢。如與羅漢等者。昔教王宮生得阿羅漢。今說王宮非生雙林非滅。云何非羅漢。如與羅漢等。迦葉未蒙佛教。不問四依止。問如來若王宮非生。雙林非滅。自然得戒。不由四果。實(shí)非阿羅漢。云何如來。與羅漢等。解云。若如來實(shí)是阿羅漢。四依可與羅漢等。佛實(shí)非羅漢。那得言如與羅漢等。釋迦身有二名。一名應(yīng)來二名菩薩實(shí)行。言應(yīng)者。從蓮華藏世界。是大莊嚴(yán)佛。作太子現(xiàn)王宮生雙林滅此是菩薩游戲法。第二真者無所從來。云何與羅漢等。佛有二種名。一真佛化同聲聞。阿羅漢佛。非實(shí)聲聞。云何與四聲聞等。解向前實(shí)有羅漢?裳晕遗c羅漢等。前不曾有羅漢。言羅漢者我身自作。云何與等。又解釋迦身名阿羅漢。性地菩薩云何與羅漢等。第二實(shí)行菩薩。應(yīng)來亦能化作佛。釋迦實(shí)是阿羅漢可言等。釋迦不曾是羅漢。云何等。是故正性地菩薩是阿羅漢。阿羅漢此菩薩。實(shí)非佛。羅漢云何與佛等。釋迦實(shí)是阿羅漢可言等。釋迦不曾是羅漢。云何等。是故正實(shí)行菩薩。是阿羅漢。是故王宮生雙林滅皆是游戲。菩薩現(xiàn)作。前實(shí)無阿羅漢。由我化故眾生得阿羅漢。是故我作阿羅漢。第二蓮華藏世界菩薩化與我無異。是故實(shí)非阿羅漢。如與羅漢等。若我實(shí)是羅漢。菩薩可與我等。執(zhí)我為羅漢者。此非菩薩法相化通。皆是不實(shí)解。四依。歡喜地為初依。六地為二依。八地為三依。法云地為四依。化聲聞聲聞虛斷。不曾是阿羅漢。云何與等。菩薩名為法佛。亦名緣佛。云何法佛。從法中生行法故。得見故。名法佛。云何緣佛。有緣故。見名為緣佛。問迦葉意。若自解不須如此問。若不曾聞不曾見。云何作如此問。答迦葉是十二童子。如來威神力加教故能問。迦葉所問正是涅槃更無異外。
云何知天魔為眾作留難。解此迦葉正問如來身。不問未來何以得知。眾生身自不信。云何有外魔來作留難。如來今在道樹下始成佛。正法將興。魔畏失其徒眾故作留難。
云何諸調(diào)御心喜說真諦。云何名調(diào)御。凡夫眾生無所知。聞大乘是大乘。聞小乘是小乘。聞苦是苦。聞樂是樂。何以名調(diào)御。非苦說苦。非樂說樂。非常說常。昔日說小今說大。亦不名心喜說真諦。不名為調(diào)御。今說無常非無常。苦樂非苦樂。無來無去。是名說真諦。
正善具成就。演說四顛倒。正善具成就者。菩薩行四無量心十波羅蜜無不平等。是名相中正善。菩薩行無不正善。聲聞有彼此故。不名為正善。菩薩無彼此故。名為正善。第二正善者。昔教不正。聲聞不具成就。今者涅槃理正。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名為正善具成就。第二從歡喜已上至法云地。是名具成就。演說四顛倒。聲聞人言我常樂我凈。佛苦空無常是倒。聲聞苦空無常。佛常樂我凈亦顛倒。佛常樂我凈。眾生苦空無常亦是倒。云何如來說四顛倒。為聲聞?wù)f。正說四顛倒是不顛倒更無外法是顛倒不顛倒。是名心喜說真諦。經(jīng)云說法不有亦不無。是名真諦。
云何諸菩薩能見難見性。迦葉有二種意。一欲使一切眾生知有佛性。二不欲使見佛性。何以不欲使知見。欲令如來深解佛性。何以故名深。佛性非是可作可造可修可得故。名深。聲聞狹小不究竟。不能見。菩薩行慈悲廣濟(jì)。不求見。為眾生故。被縛故。名難見。第二解。佛性非是可見法能見所見能知所知能修所修故。名能見難見性。
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半字者漸教。滿字者涅槃。滿足教故名滿字。攝佛教果功德盡名滿字。聲聞緣覺教不滿足故。名半字。涅槃名頓亦名漸。今論涅槃二諦相對中滿。就行有滿不滿故名漸教。就理無滿不滿。是故涅槃名漸教。形半字。涅槃名頓教。第二復(fù)次言滿半者。是眾生妄想。理不是滿不滿。是故言涅槃漸教。云何諸菩薩能見難見性。是或但見法。又言云何解滿字及與半字義。今更無見不見。
云何共圣行。如娑羅娑鳥。如來在王宮。取婦有兒;出家與聲聞同。譬如娑羅娑鳥共為一群不可分別。圣者如來與一切眾生。同修同行故。言云何共圣行如娑羅娑鳥第二解。色為圣人。聲聞色心為圣人。菩薩圣人非心色。言有心色者故非圣人。聲聞圣人形色為共。菩薩圣人無青黃赤白心識。理共有心識凡夫。無心識圣人故言圣人。言娑羅娑鳥者總名。譬如來共一切眾生不可分別。迦鄰提者。譬涅槃別一切眾生。還去聲聞意。菩薩知如來與一切眾生無差別故名共。解有相舍離。如來未出世。有凡有圣相舍離。如來出世一切眾生不相舍離。聲聞意。菩薩不相舍離者。如來不出世不相舍離。如來出世不相離。解世諦無苦空無常。第一義諦無常樂我凈。有人言。無世諦有常樂我凈。淺解義理。又有人言。有是世諦。無是第一義諦。亦有亦無是世諦。非有非無是第一義諦。非有非無更無外法故。名共圣行。
迦鄰提。日月太白與歲星。云何名日月。此日月者。譬喻凡夫見日月有出沒。圣人不曾見出沒。第二聲聞人。見佛王宮生雙林滅。菩薩不曾見王宮生雙林入涅槃。第三日月沒故。太白歲星出。世人生怪。如來入涅槃。聲聞緣覺出。法與如來異故言星出。眾生妄見日月歲星有出沒。而實(shí)無出沒。眾生見如來有生滅。而如來實(shí)無生滅。
云何未發(fā)心而名為菩薩。聲聞有發(fā)不發(fā)。緣覺亦有發(fā)不發(fā)。菩薩亦有發(fā)不發(fā)。此三種菩薩名發(fā)心。云何發(fā)心者。果異可得名發(fā)心。如來從初教。眾生有發(fā)不發(fā)。昔教有發(fā)不名為發(fā)。云何不名發(fā)。見有佛異可得可求差別不名發(fā)。何者名發(fā)。今說無相涅槃理薰故。令一切發(fā)名為發(fā)。無有聲聞緣覺菩薩。有發(fā)不發(fā)故。言未發(fā)心而名為菩薩。涅槃平等照一切故。一切未發(fā)心。皆名為菩薩。迦葉何故問云何未發(fā)心而名為菩薩。發(fā)心者。見日月。不發(fā)心不見日月。二發(fā)心者。見常住。不發(fā)心者不見。向者如來出世有發(fā)不發(fā)。發(fā)者見不發(fā)不見。今者涅槃平等照。發(fā)亦是發(fā)亦是不發(fā)。
云何于大眾而得無所畏。菩薩出世慈悲平等。不壞眾生相故。言無所畏。菩薩無畏眾生亦無畏。云何眾生不畏。菩薩出世不壞眾生相。是故眾生亦不畏。如來出世。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平等無有差別。無有天魔外道乃至一闡提。如一子想無所畏。何以眾生無所畏。一切眾生視如來。如父母故無所畏。何以名闡提。不識佛不識內(nèi)外道名一闡提。問一闡提不識內(nèi)外。與菩薩何異。解言菩薩不識內(nèi)外不殺。一闡提不識故行殺。猶如閻浮金無能說其過。解此是和眾義。閻浮檀金有四種。其四者何。一青二黃三赤四紫磨。青者喻外道。黃者喻聲聞緣覺。赤喻六波羅蜜菩薩。紫磨喻如來。閻浮金亦有青黃赤白。有四種諸色。二者世間好物。雖復(fù)端正猶有闕少。閻浮金者不如此物。不可說其過。喻如來得涅槃。亦種種聲聞外道六波羅蜜菩薩。猶如閻浮金不可說其過。紫磨金具有眾色。喻涅槃具有天魔外道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菩薩。何以如此。此外更無異法。紫磨金一切具足。諸色不可說。聲聞緣覺六波羅蜜外道種種有故不可說。涅槃理非青黃赤白法。亦青黃赤白故。言不可說。若有青黃赤白可說其過。此青黃赤白不曾有故不可說。云何處濁世不污如蓮華。濁世者五濁。云何五濁。劫濁煩惱濁。釋迦出于五濁。王宮生有妻子。金銀七珍種種財(cái)物。皆名為濁不為所染故。名處濁世不污如蓮華。第二第三乘法。名之為濁。金者涅槃不為三乘所染故名不污。
云何處煩惱。煩惱不能染。如醫(yī)療眾病。不為病所污。迦葉問意據(jù)如來。三界煩惱九十八使。如來出世不為所污。一切眾生。三界煩惱九十八使所污。第二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計(jì)有煩惱可斷佛果可得。是故為煩惱所污。十地菩薩。行通達(dá)大智故。不為煩惱所污。第四大菩薩望果。亦為煩惱所污。今者涅槃非是因果所得。是故不為所污。第五四諦教乃至般若波羅蜜法華。亦名煩惱所污。今者涅槃理。無流動無得失無起滅。是故不為所污。如醫(yī)療眾病不為病所污。如來出世始從三歸五戒。乃至菩薩戒彈指低頭。以漸教化治眾生病。知煩惱故不為病所污。眾生不知煩惱故。恒為病所污。第二次第教。亦名治眾生病。第三名力教神通變化身一切降伏。亦名治眾生病。第四今時(shí)說涅槃治前別教患。亦名療眾病。云何名患。一切眾生未發(fā)心名患。見丈六發(fā)心。又解非丈六使發(fā)心。涅槃平等照令使發(fā)心故。名療眾病。
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師。三界名生死。如來出世亦名生死。何以名生死如來法能度眾生。令不生死故言生死大海中作船師。第二丈六說次第法。乃至法華。亦名生死法。今說涅槃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度前生死教故名船師。初解丈六不生死。及教不生滅。第二丈六及教亦生死。涅槃無生滅。第三佛滅度后。誰能度生死。唯大菩薩能度生死。第四菩薩亦不能度。大涅槃理能度生死。喻世間船師善解方便能知海難。煩惱大海三界為船。如來種種方便。說三乘法為船師。世間船師指因指果眾生上船。如來方便說三乘法。說因說果。言出三界者猶是生死。是故以三界為船。初次第教者。以生死度眾生故。名為船師。法華以萬行為船師。今涅槃以無生死為船。何以示病所污。復(fù)有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師。前去煩惱。又煩惱大海中作船師。度令到彼岸。云何舍生死。如蛇脫故皮。迦葉問。如來出世生死。今說入涅槃道。我不生不死。如蛇脫故皮不生滅。次第丈六所說是生死法。今者說涅槃不滅。前次第教此教無理。如蛇脫故皮。無利無功德。今者涅槃無生無滅亦不破教。第二一切眾生。乃至言說不言說。有形類悉有空名。唯涅槃是真實(shí)理。
云何觀三寶。猶如天意樹。三寶名軌則。如來出世示現(xiàn)有三寶。由有三寶故。受三歸得五戒。亦得彈指。亦得隨意所修隨意所得。如來亦名如意三寶。亦名如來如意眾生如意。云何眾生如意。隨意受三歸五戒。乃至菩薩悉得果報(bào)故。名眾生如意。如來如意者。隨眾生根感故名如意。今言涅槃如意者。一切苦樂善惡。無不是理故名如意。故言觀三寶猶如天意樹。喻他化自在天有一樹。能隨諸天意所得故。名如意樹。諸天行行久故感得此樹。三寶亦如是。眾生行行久故。感得丈六故名三寶猶如天意樹。
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說三乘者。非如來說一法。三乘者眾生根故。言一音說隨類解。如來說三乘不名說。逐眾生根故。有小有大。如來雖說三乘。非如來本意。何者如來本意。涅槃是。迦葉問意三乘若無性。云何而得說。如來答意。一切諸佛不為眾生說三乘。今者涅槃實(shí)相小非小大非大。當(dāng)知三乘教是一相無有大小。第三說涅槃理處。不道大不道小。眾生智差別故教差別。理無差別大小故。得說大小。向者差別者。正是無差別更無異外。
猶如樂未生。云何名受樂迦葉問言眾生不知樂。云何說受樂。凡夫有苦無樂。菩薩有樂無苦。何以有樂。菩薩智通達(dá)到果故知樂。眾生不知故苦。菩薩知果。言菩薩樂不是樂。眾生苦不是苦。等是妄故。涅槃無苦無樂。名為大樂故樂未生。云何名受樂。問如來娑羅林說法。何以不純戒持得福戒不得福戒外道是佛戒非。佛答意。向者雜教是涅槃。更無外道涅槃。云何諸菩薩而得不壞眾。一解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菩薩。乃至外道。有彼此有得證。故名為壞眾。第二菩薩密行密教。知眾生根性。不壞眾生相故名壞。菩薩所不壞者能壞。不能壞非菩薩。能作法如此不乖法相故。名不壞眾。第三菩薩知涅槃無青黃赤白無彼此故。名不壞眾。第四不壞者。涅槃理非得非證非造非作故。得不壞眾。第五真理不壞眾生。眾生亦不壞理。何以如此。眾生是理。理外更無眾生故。不壞眾。
云何為生盲而作眼目導(dǎo)。迦葉問。云何作眼目導(dǎo)。一解前教聲聞緣覺六波羅蜜。隨其相解名生盲。如來解聲聞緣覺六波羅蜜。若曾有所得。是不可開。此法曾有故開。譬如盲人不知青黃赤白。若有人語青黃赤白轉(zhuǎn)迷。若道無青黃赤白稱所解。名作開喻。三乘人明有因有果。差別有得不得。今語涅槃。若有長有短有得有不得轉(zhuǎn)迷。言涅槃無青黃赤白。無得無證無長無短故。名為開因。丈六修道持戒布施。不是因。因佛性無得無修。是名為因。一切眾生視三乘人以為法。三乘者名青盲。非但三乘人。一切眾生亦青盲。法非可見不可見?砷_不可開?芍敛豢芍。以教故道青盲理不道青盲無青盲。是故道青盲不青盲不乖法相。若有此二種可道不曾有不曾無。何以說。是有不有無不無開不開。都不乖故言開。
云何示多頭。唯愿大仙說迦葉問意。如來初教種種多頭。今涅槃。何以唯一無二。如來答非我多頭。眾生昔行多根故。是故說多頭。故言示多頭。第二法多。何以名多。法相如此所以示多頭。第三所由說多。此法若有。可名多說。此法不曾有。是故不多說。第四涅槃理相如此。非是多不多。第五真理。本末非是有無法。是故說不說無所妨礙。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涅槃經(jīng)原文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如是我聞。一時(shí)佛在毗耶離大林中重閣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shí)世尊。而與阿難。于晨朝時(shí)。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還歸所止。食竟洗漱。收攝衣缽。告阿難言。汝可取我尼師壇來。吾今當(dāng)往遮波羅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與阿難。俱往彼處。既至彼處。阿難即便敷尼師壇。于是世尊結(jié)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難爾時(shí)去佛不遠(yuǎn)。亦于別處。
緣起,這部經(jīng)是我自愿為諸位略釋,因?yàn)樵谇耙欢螘r(shí)間,定中出現(xiàn)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圍有無數(shù)僧人圍繞,坐而不語。但我感知令我承擔(dān)一項(xiàng)重任,然后不現(xiàn),恢復(fù)寂靜。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當(dāng)我拜佛時(shí),突然看見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經(jīng)》,又回想定中見大德高僧時(shí),也看到一部經(jīng),雖不知經(jīng)名,但從外形上一模一樣。這個(gè)因
涅槃經(jīng)譯文
《大般涅槃經(jīng)》是一部大經(jīng),40卷,是佛祖在人間最后講的一部經(jīng)典,也就是涅槃前講的一部大經(jīng)!赌鶚劷(jīng)》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gè)方面:關(guān)于涅槃。四德——常、樂、我、凈。小乘佛教視世俗社會為“無常、苦、無我、不凈”,認(rèn)為從無?嘀薪饷摰奈ㄒ怀雎肥请x開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這種涅?,只是單純地歌頌死亡,并不能給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一 白話佛經(jīng) 白話大般涅槃經(jīng) 常親近同修 翻譯 大般涅槃經(jīng)卷第一 壽命品第一 這是我親耳所聞。一天佛來到拘尸那國(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的娑羅雙樹間。佛的周圍有八十億大比丘圍繞。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這一天佛用神力發(fā)出宏大的聲音:如來應(yīng)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共「374967」個(gè)字!洞蟀隳鶚劷(jīng)》四十卷字?jǐn)?shù)如下:《涅槃經(jīng)》序:1040;《涅槃經(jīng)》卷第一:9609;《涅槃經(jīng)》卷第二:10745;《涅槃經(jīng)》卷第三:9683;《涅槃經(jīng)》卷第四:7925;《涅槃經(jīng)》卷第五:10194;《涅槃經(jīng)》卷第六:9180;
涅槃經(jīng)講解
若能于眾生,晝夜常修慈;因是得常樂,以不惱他故。這段經(jīng)文告訴我們,如果想獲得幸福安樂的生活,就要時(shí)常修習(xí)慈悲心。慈悲的人沒有煩惱,有慈悲心的人,不會去侵犯人,不會去惱害人,自然就不會有煩惱!溉裟苡诒娚,晝夜常修慈」,我們可以學(xué)
佛身在本經(jīng)中是指如來之身,或如來、如來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間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所謂生者必滅,合會必離,盛必有衰,眾苦流轉(zhuǎn),無有休息,常為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際,眾生心大憂愁,同時(shí)舉聲悲啼號哭,咸謂世間空虛,眾生福盡,從今以后,無有救護(hù),無
經(jīng)文: 若有人能供養(yǎng)恭敬無量諸佛,方乃得聞《大涅槃經(jīng)》,薄福之人,則不得聞。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聞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則不得聞。何等為大?所謂諸佛甚深秘藏如來性是,以是義故,名為大事。釋義
《涅槃經(jīng)》是佛祖在人間最后講的一部經(jīng)典,也就是涅槃前講的一部大經(jīng)。佛祖一生,用幾十年的時(shí)間講”無!,”苦“,”無我“,”不凈“,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傳佛教依此思路修行:”無常“,”苦“,”無我“,”不凈“。
涅槃思想之發(fā)展,到達(dá)中觀和唯識的無住處義,已達(dá)到了最高的大乘境界,但就廣義或全體大用說,還未達(dá)到綜合完成的階段,因?yàn)樯鲜龆呋蜓钥昭杂芯兴,貫注在某一面的深闡發(fā)揚(yáng),未顧及到整個(gè)涅槃之完滿勝義。完成此一勝義者,我以為應(yīng)是大般涅槃經(jīng),雖然涅槃經(jīng)之思想和唯識思想孰前孰后,還難斷定,但涅槃經(jīng)之內(nèi)容,涵蓋了中觀和唯識
《大般涅槃經(jīng)》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又作大涅槃經(jīng)、涅槃經(jīng)、大經(jīng)。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系宣說如來常住、眾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之教義。屬大乘涅槃經(jīng)。共分十三品:(一)壽命品,(二)金剛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來性品,(五)一切大眾所問品,(六)現(xiàn)病品,(七)圣行品
《涅槃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的重要部類之一,有大乘與小乘之分。西晉后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大乘《涅槃經(jīng)》的譯本,其中影響大的主要有三個(gè):一、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顯和覺賢合譯的《大般泥洹經(jīng)》六卷,但該譯本不是《涅槃經(jīng)》的全譯,只是譯了原經(jīng)初分的前五品;
《涅盤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的重要部類之一,有大乘與小乘之分。西晉后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大乘《涅盤經(jīng)》的譯本,其中影響大的主要有三個(gè):一是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顯和覺賢合譯的《大般泥洹經(jīng)》六卷,但該譯本不是《涅盤經(jīng)》的全譯
《大般涅槃經(jīng)》,又稱《大涅槃經(jīng)》、《涅槃經(jīng)》、《大經(jīng)》。北涼曇無讖(385-433)譯。師中印度人,初習(xí)小乘教法,兼習(xí)五明,講說精辯,應(yīng)答善巧。后遇白頭禪師,得樹皮《大般涅槃經(jīng)》,自感慚愧,改而專學(xué)大乘。后攜《大般涅槃經(jīng)》前分十卷、《菩薩戒經(jīng)》、《菩薩戒本》等入罽賓,又至龜茲,然此二地多學(xué)小乘,遂東經(jīng)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經(jīng)》在北朝隋唐時(shí)期的傳播與影響 一、僧妙、曇延一系的涅槃師 僧妙[①],河?xùn)|蒲坂人。持戒精嚴(yán),修習(xí)苦行,通覽諸典籍,性格謙虛。后來,住蒲鄉(xiāng)常念寺(即后來的仁壽寺),聚徒說法,得到周
《涅槃經(jīng)》卷七《如來性品》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庇终f:“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
凈土宗必讀經(jīng)典之一,既是“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也是與《阿彌陀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可謂是凈土宗修法的最佳導(dǎo)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難得的法門。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yàn)椤督饎偨?jīng)》入佛門,又因?yàn)榻?jīng)中“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徹大悟,成為禪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禪法依據(jù)的就是般若法門,提出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lǐng)!吧浦R,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楞嚴(yán)經(jīng)》,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yán)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簡稱《楞嚴(yán)經(jīng)》、《首楞嚴(yán)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楞嚴(yán)經(jīng)》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剛經(jīng)》共有6種譯本,現(xiàn)今通行的,為鳩摩羅什的譯本:(1)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2)元魏菩提流支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3)南朝陳真諦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4)隋朝達(dá)摩笈多所譯的《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開智慧的!度A嚴(yán)經(jīng)》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內(nèi)容非常深奧,不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shí)代業(yè)障深重的眾生所能夠理解的!度A嚴(yán)經(jīng)》是教導(dǎo)你圓融。什么叫圓融?事跟理要圓融。我們修行,很多人執(zhí)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圓融。佛法講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邊,是絕
第一次講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還不如受持《金剛經(jīng)》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數(shù)量很重要。這個(gè)是第一次。第二次講功德:在無為福勝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問:頂禮師父!阿彌陀佛!《法華經(jīng)》說“佛種從緣起”有點(diǎn)不理解。覺火法師開示:眾生有佛性猶如礦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緣,種子才能啟發(fā)出來。學(xué)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緣的,我們修行就是在開礦。阿彌陀佛!
在《悲華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等經(jīng)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為經(jīng)題的,用來比喻此經(jīng)的清凈、無染和廣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蓮華經(jīng)·后序》中描述道,蓮花在諸花之中最勝;ㄉ形捶髣t名為屈摩羅,敷而將要落則名為迦摩羅,當(dāng)它處中盛時(shí)則名為芬陀利。沒有敷喻二
《涅槃經(jīng)》又稱《大本涅槃經(jīng)》、《大涅槃經(jīng)》!澳鶚劇钡囊馑际恰跋麥鐭⿶阑鹧,達(dá)到覺悟狀態(tài)”。本經(jīng)是四大部之一,說明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經(jīng)共分13品:壽命品、金剛身品、名字功德品、如來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贰<议T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bào),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shí)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