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卷六「若我滅后,其有比丘,發(fā)心決定修三摩地,能于如來形象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jié),及于身上熱一炷香,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若不為此,舍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我該如何理解呢?懇請師父慈悲開示!
此一段經(jīng)文,屬于《楞嚴經(jīng)》中「四種清凈明誨」法門,分為:斷淫、斷殺、斷偷盜、斷妄語。您所提問,攝在斷偷盜中文曰: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我滅后。其有比丘發(fā)心決定修三摩提。能于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jié)。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于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舍身微因?v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字面意思并不難理解,攝在盜分,其義有三:
一,比丘出家修道,欲求無上菩提,本應該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怎么反而起慳貪心盜取眾生物呢?一切難舍,唯我執(zhí)身見最為堅固,所以用燃身燒指破除現(xiàn)前我執(zhí);
二,佛前舍身,乃祈諸佛證明決定棄捐一切有為之相;
三,過去現(xiàn)生,或有曾盜取身外之物的宿業(yè),今于佛前舍身布施,難舍能舍,則宿業(yè)必定消除,所謂「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文中「馬麥」,是佛往昔為梵志時的事,過去生佛曾為梵志,見到人家拿好物供僧,他便隨口譏笑道:「出家人吃這樣好做什么?給他們吃馬麥就行了!咕鸵驗檫@樣的一句話,佛陀今生也要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這就是「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
對己身及身外之物但有絲毫戀著,便是盜心所障,如處暗夜;一念舍心,即是大智慧光明,光明出黑暗除,所以說舍身微因能除宿障。
舍身布施,諸經(jīng)中常見,非決定信心、決定功夫不可行,如果是為了貪求功德或名聞利養(yǎng)而殘害身體,屬于邪因,不是佛法。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筏喻微集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般剌密帝譯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zhuǎn)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
楞嚴經(jīng)譯文
楞嚴經(jīng)卷一 這部經(jīng)是我親自聽佛陀宣講的。那時,世尊在舍衛(wèi)國的只園精舍,與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這當中,有些是成就了無漏智的大阿羅漢,有些是具備了佛智而住在世間以宏揚佛法的菩薩。他們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種種有為事物的束縛,從而能夠在俗世界施行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于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zhuǎn)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yōu)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
楞嚴經(jīng)原文及譯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zhuǎn)輪。妙堪遺囑。嚴凈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yōu)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
楞嚴經(jīng)是最絢麗的佛法瑰寶。洋洋八萬言,道盡了宇宙人生的真諦。所以古人有“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的感嘆。末學歷時兩年多,學習楞嚴經(jīng),依據(jù)宣化上人、圓瑛法師的注解,參閱了南懷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佛陀把楞嚴經(jīng)中的道理,講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幾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為語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楞嚴經(jīng)》具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或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略稱《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十卷,唐中宗時般刺密帝譯,屬于秘密部,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自宋而后,盛行于禪、教之間。
一、圣眾云集,匿王請佛。如是我聞:有一段時間,釋迦牟尼佛在舍衛(wèi)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據(jù)說舍衛(wèi)城富商給孤獨長者,用金錢鋪地的代價購得祗陀太子在舍衛(wèi)城南的花園,作為釋迦牟尼在舍衛(wèi)國說法、駐留的場所,祗陀太子又將園中的林木捐獻給釋迦牟尼,故又稱為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楞嚴經(jīng)講解
楞嚴經(jīng)白話解
《楞嚴經(jīng)》,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佛教經(jīng)典,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独銍澜(jīng)》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蘇轍在蘇門三杰中被稱為“小蘇”,是蘇軾的弟弟。他熟讀《楞嚴經(jīng)》,并有相當深厚的佛法修證功夫,他寫有一首叫《春盡》的詩:“春風過盡百花空,燕坐笙簫起滅中。樹影連天開翠幕,鳥聲入耳當歌童!独銍馈肥韼谆刈x,法酒三升是客同。試問鄰僧行乞在,何人閑暇
蘇軾熟悉大乘佛教經(jīng)典,對《楞嚴經(jīng)》尤為推重。他說:“《楞嚴》者,……其文雅麗,于書生學佛者為宜。”又說:“大乘諸經(jīng)至《楞嚴》,則委曲精盡勝妙獨出,以房融筆受故也!钡搅送砟瓯恢喚淤僦輹r,蘇軾曾有詩記云:“《楞嚴》在床頭,妙偈時仰讀!笨梢,
《楞嚴經(jīng)》的來歷要從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說起。佛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間、龍宮都曾說法。據(jù)《海龍王經(jīng)·請佛品》記載:有一次佛在靈鷲山說法,海龍王也參加聽法。海龍王聞法歡喜,在佛說法之后,就請佛到龍宮講法、受供。海龍王在從陸地到海底
長水子璇大師九歲就熟誦《楞嚴經(jīng)》,后來落發(fā)為僧,誦持《楞嚴經(jīng)》從不間斷。一次,他聽到天臺宗洪敏法師講《楞嚴經(jīng)》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有省悟。后來,他又親近瑯琊山慧覺禪師,問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這時瑯琊山慧覺禪師厲聲喝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大師經(jīng)此一喝發(fā)明心地,并侍奉禪師多年
從假入空是我們修行人的第一個階段,也就是解脫道;再從空出假,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們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說你沒有成就一點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皬募偃肟铡本褪俏覀兯吹降囊磺邢,其實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緣組合而成的一個暫時的現(xiàn)象。它無非就是因緣果報的,一張
梁啟超考證了幾年《楞嚴經(jīng)》,最后得出《楞嚴經(jīng)》是偽經(jīng)的結(jié)論。梁啟超是著名的考古學家,國學基礎(chǔ)也很深厚,他為什么會得出這種邪知邪見的結(jié)論呢?首先,不能認為他是名人,就不會犯錯誤。六祖惠能大師說:“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痹僬f,這只是學術(shù)套用的應用方法,他應用這套學術(shù)方法去推究、考據(jù),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問:我聽完師父講那個《楞嚴經(jīng)》的時候,我有疑問,就是師父講到那個“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師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講,那一段我聽的時候感覺就是最深,就今天有這個機會,我希望師父你好好開示開示。達照法師答:要把我累死。
佛言:端正發(fā)心,防止魔障!独銍澜(jīng)·卷十》 宏海法師為大家開示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阿修羅趣以及50種陰魔,讓各位師兄對三界、禪定有真正系統(tǒng)性地了解,并學會自查。
《楞嚴經(jīng)·卷九》佛言:端正發(fā)心,防止魔障。從本期開始,宏海法師將為大家開示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阿修羅趣以及50種陰魔,讓各位師兄對三界、禪定有真正系統(tǒng)性地了解,并學會自查。
長水子璇大師九歲就熟誦《楞嚴經(jīng)》,后來落發(fā)為僧,誦持《楞嚴經(jīng)》從不間斷,初次聽到有天臺宗洪敏法師講《楞嚴經(jīng)》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有省悟。后來,他又親近瑯琊山慧覺禪師,問道:“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這時瑯琊山慧覺禪師厲聲喝道:“清凈
“如來藏”是《楞伽經(jīng)》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來在每個修行者的心中!独阗そ(jīng)》中說:“如來藏自性清凈……有時說空、無相、無愿、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薄叭鐏聿厥巧撇簧埔颉
《金剛經(jīng)》中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苯(jīng)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說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方法;佛祖的這些佛法,實際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過用來開悟眾生所說的一些道理罷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斷煩惱、開智慧。
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guī)范稱之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這里證悟的,又稱之為門。“不二法門”指顯示超越相對、差別之一切絕對、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壇經(jīng)》中,六祖經(jīng)常以“不二法門”的道理來回答對此產(chǎn)生的種種疑問,這是修證佛法的一大難關(guān)。慧能一派禪宗中
《維摩詰經(jīng)》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和《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妙法華經(jīng)》等佛經(jīng)的核心精神一樣,但是,它的講法顯然更為生動,形象飽滿,智慧說辯處處令人叫絕。這部經(jīng)典,自傳入漢地始,便受到廣大士林、禪林人士等的瘋狂追捧,成為歷史最悠久、
這部經(jīng)典的標題為《佛說八大人覺經(jīng)》!悍稹粸椤悍鹜印坏暮喎Q,佛的中文意思為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智者。本經(jīng)中的『佛』,本是諸佛名號的統(tǒng)稱,此處專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横屽取皇切眨鉃椤耗苋省;『牟尼』為名,意為『寂默』。『說』即講話的意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稱《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唐般刺密帝譯。十卷。
于它論述了瑜伽師修行時所由。經(jīng)歷的十七個階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論》。關(guān)于本經(jīng)的作者,西藏流傳著這么一個神話傳說無著為了能正確了解佛法的意義,希望能見到彌勒。他在雞足山的一個巖洞中勒修彌勒法三年,但沒有任何效果。
傳說六祖慧能本來是嶺南一個樵夫,因為賣柴,在大街上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jīng)》,在心靈上產(chǎn)生了領(lǐng)悟,于是開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過程中取得那個誦經(jīng)人的資助,于是到黃梅縣東禪寺參見五祖。他見五祖時,兩人的對話使五祖認為慧能此時顯然已開了智慧
《維摩詰經(jīng)》是佛教大乘的瑰寶,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經(jīng)相比,本經(jīng)沒有像《心經(jīng)》一樣超廣泛地為眾口所誦念,也不像《法華經(jīng)》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開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華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比較獨成體系、完滿自足。盡管如此,卻沒有一部佛經(jīng)像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