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與俱舍師——中國佛教史話之四十三
方之
《俱舍論》,全稱為《阿毗達摩俱舍論》,世親造,是古印度部派佛教時代的一部重要論典 ,在中國漢傳佛教史上,先后有陳代真諦和唐代玄奘兩個譯本,藏傳佛教典籍中,亦有此論 。
《俱舍論》的作者世親,又稱天親,公元五世紀(jì)北印度犍陀羅國(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 富汗東部一帶)人,出身婆羅門種姓。初從一切有部出家,研習(xí)小乘諸經(jīng)論,后因受其兄長 無著的影響,改宗大乘。他一生著述宏富,《俱舍論》是他改宗大乘之前的一部重要著作。
此《論》為何稱為“俱舍”?因為世親出家之后,對小乘有部諸論,如《六足論》①、《雜 集論》和《毗婆娑論》等,都作過研究,這些論典的主要內(nèi)容都包含在《俱舍論》中。所謂 俱舍(Kosa),譯曰藏、鞘,是包含攝持的意思。這就是說,《俱舍論》包含有《六足》、《 婆娑》、《雜集》諸論的內(nèi)容,故稱“俱舍”。
世親在造《俱舍論》之前,研究《毗婆娑論》時,對其中的某些論點,他持有不同的看法, 有意進行批判。但他又擔(dān)心自己對《婆娑》的研究還不徹底,有意作進一步的探討。當(dāng)時北 印度的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盛行《毗婆娑論》,有著名論師悟入是《婆娑》專家。于是 世親就偽裝不懂《毗婆娑論》的學(xué)人,前往迦濕彌羅從悟入修學(xué)《婆娑》四年。起初,悟入 不知道世親學(xué)《婆娑》的目的是為了批判,到后來才知道。這樣,世親就不便再往下去了, 只好回到自己的國家——犍陀羅。世親回國之后,不久即開始為人講《毗婆娑論》,每講一 段論文,即概括性地作一首頌文,一共作用600首,這就是《俱舍論本頌》,其中有些內(nèi)容 是針對《婆娑》某些論點而發(fā)的,但比較隱晦,不易看出。所以《俱舍論本頌》傳到迦濕彌 羅之后,許多有部信徒還以為世親是在稱頌和弘揚本宗的《婆娑論》。后來世親又寫出了《 俱舍釋論》,其中批判《婆娑》的觀點就明顯地顯露出來了。《釋論》傳到迦濕彌羅之后, 在佛學(xué)界激起了一場很大的風(fēng)波,很多有部學(xué)者反對《俱舍論》,說世親不應(yīng)該批判《婆娑 》。其中有著名學(xué)者眾賢,花了十二年的時間,針對世親的《釋論》重新解釋《俱舍本頌》 ,取名《俱舍雹論》,為《婆娑》辯護。世親讀到此論之后,未作反駁,并代為改名《順正 理論》。由此可見世親的學(xué)者風(fēng)度和寬廣的胸懷。其實世親批判《婆娑》中的某些論點,是 以經(jīng)量部(從有部分裂出來的流派,十八部之一)的思想為依據(jù)的,并未全盤否定《婆娑》。 從某部意義上講,他也是在弘揚《婆娑》。不然他為什么還為眾講《婆娑》呢?在講說過程 中,對某些論點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正常的,從學(xué)術(shù)的角度講,也是允許的。
《俱舍論》以《雜心論》為基礎(chǔ),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有相似之處。其中心內(nèi)容,不外乎是講小 乘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八正道。全《論》共分為八品,前二品是全書的總論:第三品明世間 雜染法之果,即苦諦;第四、五兩品明世間雜染法之親因和疏緣,即集諦;第六品明圣道之 體性,所證之四諦真理以及四向四果等,即滅諦;第七、八兩品明智慧的親因,成就的功德 ,以及各種禪定,即道諦。最后是四首流通頌文。
《俱舍論本頌》的《釋論》,在分別解釋《本頌》八品內(nèi)容之后,又增加了一品,專門破除 教內(nèi)外執(zhí)有實我的思想,說明“諸法無我”的道理!毒闵嵴摗肥且徊坑尚〕粟呄蛴诖蟪说 論典,受到古代印度學(xué)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因而有很多學(xué)者為它作疏釋,如安慧作《真實義疏 》、陳那作《要義明燈疏》、增滿(安慧的弟子)作《隨相疏》、世友作《論疏》、稱友作《 明了義疏》和靜住天作《要用疏》等②。這些論疏,在漢傳佛教典籍中都無譯本,而藏傳佛 教文獻中則都有。
公元563年(陳天嘉四年),真諦三藏在廣州制旨寺首先譯出《俱舍論偈》1卷,共597偈。其 后不久,他又譯出《俱舍釋論》22卷,史稱舊論。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玄奘重譯《俱 舍論本頌》1卷,共604頌;公元654年(唐永徽五年),他又譯出《俱舍論釋論》30卷,史稱 新論。玄奘為何重譯此論?據(jù)說他認(rèn)為真諦所譯,有些內(nèi)容用漢文表達的不夠準(zhǔn)確,且有漏 譯,所以重譯。當(dāng)然,真諦是印度人,不善漢文,這是很自然的,他的譯經(jīng),多由其弟子筆 記。而玄奘則是中國人,精通梵、漢,其譯文當(dāng)然要比真諦的譯文好,這是無法否認(rèn)的,但 他們二人在印度的師承不同的因素也是不能排除的。玄奘的新論出來之后,真諦的舊論就不 再有人研究了,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在佛教史上,弘揚《俱舍論》的人,被稱為俱舍師。古印度的俱舍師,如前文所說的安慧、 陳那、增滿、世友、稱友和靜住天等人,皆為有名的俱舍師。漢傳佛教史上的俱舍師,分為 前后兩個不同時期。前期的俱舍師弘揚真諦譯的《俱舍論》;后期的俱舍師弘揚玄奘譯的《 俱舍論》。茲分別列舉幾人如下:
(1)釋慧愷(公元518—568年),又稱智愷,不知何許人也。唐道宣《續(xù)高僧傳》未專門為他 立傳,他的事跡,附在《續(xù)高僧傳》卷一《法泰傳》中。慧愷俗姓曹,有文才,在梁代即有 名于當(dāng)時,住楊都寺。其時真諦三藏在廣州,慧愷仰慕他的學(xué)德,乃前往受學(xué)。真諦譯《攝 大乘論》和《俱舍論》由慧愷任筆受,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兩論的本論和疏釋均告完 成,共計108卷。真諦很賞識慧愷的文才,他高興地對慧愷說:“吾早值子(指慧愷),綴緝 經(jīng)論,結(jié)前是翻,不應(yīng)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吾無恨矣”③。不久,慧愷應(yīng)請在智慧 寺講《俱舍論》,聽講的有名人物七十多位。慧愷剛講到《業(yè)品》,即因患病停講。他自知 所患之病乃不治之癥,便索筆墨題詩云:“千秋本難滿,三時理亦傾。石火無恒焰,電光非 久明。遺文空滿笥,徒然昧后塵。泉路方幽噎,寒隴向凄清。一朝隨露盡,唯有夜松聲”④ 。慧愷題完詩,放下筆,與諸師告別,即奄然而逝,終年51歲。
(2)釋澤泰(公元6世紀(jì)),籍貫不詳,梁武帝時住楊都大寺,他“義聲高邈,宗匠當(dāng)時”⑤。 由此可見他當(dāng)時在社會上的聲望。他仰慕真諦三藏,乃與慧愷等人先后赴廣州從其受學(xué),并 參與譯經(jīng)事業(yè)任筆受。先后二十年,其出五十部,皆中土所無者。但法泰雖博通教義,尤重 戒律,真諦曾專門為他譯戒律和《俱舍論》界品二十二門大意。他奉戒為座右銘,遵行無犯 。公元517年(陳太建三年),法泰攜帶《俱舍論》等一批譯典,回到建業(yè)(今南京)弘揚,后 不知所終。
(3)釋慧凈(公元567—645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于公元567年(陳廢帝光大元年),欲 姓房,家世儒宗。他少年時代,就遍讀儒家經(jīng)典,且能為文,因而有名于鄉(xiāng)里。十四歲出家 ,有大志,研習(xí)佛典,“日頌八千余言”⑥。無人能與他相比。公元600年(隋開皇末年)到 長安;蹆舾F究古今,知識淵博。公元628年(唐真觀二年),參與波頗三藏的譯經(jīng)事業(yè),筆 受《大莊嚴(yán)經(jīng)論》,并著疏30卷。因其智慧超群,被波頗譽為“東方菩薩”。公元639年(唐 真觀十三年)任永光寺住持;蹆糁龊旮,除上述《莊嚴(yán)經(jīng)論》外,還有《法華》、《勝
》、《仁王》等諸經(jīng)疏多種。尤其難得的是他對《俱舍論》的研究和弘揚!独m(xù)高僧傳》 卷三說他“無師獨悟,思澤名理,為之文疏三十余卷,遂使經(jīng)部⑦妙義,接網(wǎng)明時,賓正 宗,傳芳季緒”。不從師,獨自研究《俱舍論》,并著疏30余卷,由此可見其佛學(xué)功底之深 ;蹆暨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學(xué)者,詳見《續(xù)高僧傳》卷三本傳。公元645年(唐真觀十九年) 圓寂,終年68歲。
(4)釋道岳(公元567—636年),俗家姓孟,河南洛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年9歲,即開始讀 儒家的《詩》、《書》、《易》、《孝》等經(jīng)。其父名孟皓,是隋代山東臨淄令。通岳兄弟 6人,他排行第五,在兄弟六人中,有三人披剃出家,都是當(dāng)時學(xué)有成就的名僧。道岳年十 五禮釋僧粲為師出家,具戒之后,嚴(yán)持律儀,“體貌魁美,風(fēng)操高厲,容止嚴(yán)然,不妄交于 道俗”。⑧他先從志念、智通學(xué)《成實》、《雜心》等論,后又從道尼學(xué)《攝大乘論》。其 時道岳與太白寺慧安(俗稱長足安)友善,并告以其有志于《俱舍論》的研究,得到慧安的鼓 勵和支持。于是道安就在長安(今西安)明覺寺研究《俱舍》五年,足不出房門,終于通達《 論》義,可以說是無師自通。他為了獲得尚存于廣州的真諦三藏口傳的《俱舍論義疏》,不 惜以重金,委托商人從廣州獲得,并對慧愷所記的《義疏》53卷,嫌其繁瑣,不利于后學(xué), 乃以不失原意為原則,刪繁就簡成22卷,比原本減少近三分之二。他到處講《俱舍論》。入 唐以后,有梵僧波頗在華譯經(jīng),有人向波頗介紹,說道岳善《俱舍論》,波頗不相信,乃就 《俱舍論》提出許多問題,道安就其所知對答如流,波頗感到十分驚奇,乃連聲稱贊道:“ 智慧人,智慧人”⑨,從此他對道岳另眼看待。公元636年(唐真觀十年),道安住普光寺, 因病逝世,終年69歲。
(5)釋普光(公元7世紀(jì)),又稱大乘光,是玄奘的上首弟子之一。他的生卒年月和籍貫均不詳 。是著名的《俱舍》學(xué)者。公元647年(唐真觀二十一年)普光開始參加玄奘的譯經(jīng)事業(yè)之后 ,直到玄奘在玉華宮翻譯《大般若經(jīng)》止,待奉玄奘形影不離。玄奘所譯經(jīng)論75部1335卷, 其中絕大部份都是他筆受的。所以宗《高僧傳》作者贊寧說他“左右三藏(玄奘)之美,光有 功焉”。由此可見普光對玄奘的譯經(jīng)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和貢獻是巨大的。玄奘譯出《俱舍論》 ,曾單獨為普光講解,因此普光在他所著的《俱舍論記》30卷中,收錄了玄奘在印度所了解 的古印度論師對《俱舍》中某些論點的不同解釋。因此千百年來,歷代研究《俱舍》的學(xué)者 ,無不以普光的《俱舍論記》為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6)釋法寶(公元7世紀(jì)),唐代玄奘門下的著名弟子之一,姓氏、生卒年月和籍貫均不詳。宋 《高僧傳》卷四說他“性靈敏利,最所先焉”,這就是說他智慧高,對事物的敏感性強。例 如玄奘翻譯《大毗婆娑論》之后,法寶對其中某處有疑情,便向玄奘請益,玄奘即自編了幾 句話插入論文中。法寶便向玄奘:“樂加入的這幾句話,梵本原文中是否有?”玄奘說:“ 是我按其中意義的酌情而補的”。法寶聽了很不以為然,他說:“您怎么能以凡言加入圣典 中去呢?”玄奘說:“我知道是不可以,但是為了釋疑情,不得不如此。”法寶對《俱舍論 》頗有研究,如宋《高僧傳》卷四說“俱舍宗以(法)寶為定量”。他著有《俱舍論疏》30卷 。在奘師門下,他與普光齊名。其后他還參加了義凈的譯經(jīng)事業(yè)。
(7)釋圓暉(公元7—8世紀(jì)之間),姓氏、生卒年月和籍貫均不詳,在關(guān)中三輔⑩很有名望。 他“精研性(宗)相(宗),善達諸宗”11。從幼年時代起,他就研習(xí)《俱舍論》,下的功夫也 最深。當(dāng)時的禮部侍郎姓賈,是虔誠的佛教徒,對《俱舍論》也有興趣,經(jīng)常請圓暉談《俱 舍論》的內(nèi)容。其他一些有意研究《俱舍論》的人,亦請他講解《俱舍論》的梗概。圓暉認(rèn) 為:學(xué)《俱舍》,離不開其師普光的《俱舍論記》,但該書的內(nèi)容比較繁雜,不便于初學(xué)者 。于是他就以《俱舍論記》為基礎(chǔ),再參考法寶的《俱舍論義疏》,寫成了《俱舍論頌疏》 10卷。此書一出,即受到有志于《俱舍》研究者的普遍歡迎,因而廣泛流行于各地。
上述七人中,前四人屬于前期俱舍師,后三人屬于后期俱舍師。不論是前期和后期,弘揚《 俱舍》的人都很多,這里只是舉了幾個例子而已。有志于此的學(xué)者,可以繼續(xù)查考。
注釋:
、倭阏:舍利弗的《集異門足論》、大目乾連的《法蘊足論》、大迦多衍那的《施設(shè)足論 》、提婆設(shè)摩的《識身足論》、筏蘇蜜多羅的《品類足論》和《界身足論》。據(jù)說前三論是 佛時的作品,后三論為佛滅后的作品。查佛滅后的第一次集結(jié),只集有經(jīng)和律,并無論。故 前三論可能是偽托或作者為名同人異。
、谝姟吨袊鸾獭啡,頁三六二。
、邰堍萏啤独m(xù)高僧傳》卷一。
⑥唐《續(xù)高僧傳》卷三。
、呓(jīng)部,又稱經(jīng)量部,為印度古代部派佛教十八部之一。
、啖崽啤独m(xù)高僧傳》卷十三。
、馊o:指關(guān)中地區(qū)。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分內(nèi)史為左內(nèi)史、右內(nèi)史和主爵中尉,同 治長安(今西安)城中,所轄京畿之地,故合稱為三輔。
11宋《高僧傳》卷五。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界品第一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眾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dāng)說 論曰。今欲造論。為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圣眾。故先贊德方申敬禮。諸言所表謂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稱冥滅。言一切種諸冥滅者。
俱舍論頌講記 演培法師 目 次 序 懸 論 一 本論作者小史 二 本論與婆沙的關(guān)系 三 本論與雜心的關(guān)系 四 本論的思想淵源 五 本論的組織次第 六 本論的價值與地位 七 本論的譯者與釋者 八 本論的論題略釋 正 釋 分別界品第一 分別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內(nèi)容,大別為經(jīng)
俱舍論講解
世親論師是犍陀羅國人,到迦濕彌羅國學(xué)《大婆沙論》之后,回國即出要義,計六百頌,再送到迦濕彌羅,當(dāng)時有部的悟入論師,以其有違正統(tǒng)的教義,要他為頌作釋,世親便作了釋論,這便是《阿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論》)。此論現(xiàn)尚存有梵文論疏,及西藏譯的印度之注疏數(shù)種。中國近人演培法師作有《俱舍論頌講記》
《阿毗達摩俱舍論》(略稱《俱舍論》),是世親早年還未信仰大乘佛教時的著作。世親為公元第五世紀(jì)頃北印度犍陀羅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時北印度一帶的有部學(xué)徒以迦濕彌羅地方的毗婆沙師為正宗。他們獨尊《大毗婆沙論》,世親起初也從而學(xué)習(xí),后又采取當(dāng)時比較進步的經(jīng)部學(xué)說,作了一部含有批評毗婆沙師意味的通論有部學(xué)說之書
1 《阿毗達磨俱舍論》論名的涵義 阿毗漢譯為對,達摩含義為法,俱舍漢譯為藏,《阿毗達摩俱舍論》譯成漢文就是《對法藏論》。對法是超世俗無漏智慧的另外一個名字。對有兩種含義:一是對向涅槃,是指以因?qū)?
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令人難以支持長時間不間斷的勞作,因而反而促使其產(chǎn)生了很多偉大的哲學(xué)家。靜默修行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流,而佛教無疑是印度眾多宗教當(dāng)中,最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在印度原有的世界觀基礎(chǔ)上重新利用,構(gòu)建了一個更為復(fù)雜的組成,而這個世界的組成可以在世親菩薩的著作《俱舍論》當(dāng)中略覷一二。
自古以來,佛教學(xué)派繁多,但總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別。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歸納為空、有二宗,傳到中國,即成為代表空的成實,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張法體實有,三世恒存的《俱舍》
《阿毗達磨俱舍論》是釋迦佛親自授記、攝受眷屬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親論師所撰著,屬于小乘的論典范疇,主要詮示佛陀第一轉(zhuǎn)四諦*輪的無垢甚深教義,其中蘊含有關(guān)初轉(zhuǎn)*輪的佛經(jīng)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詞、法相、類
梵語:阿伯達瑪夠卡嘎熱嘎 藏語:秋溫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漢意:對法藏頌 頂禮文殊童子!成熟二資菩提大果位,十力與四無畏獅座上,慈悲為眾宣說有無漏,一切法理本師前敬禮。以頭陀行功德增吉祥,鄭重交付如來之補處,彌勒教法之中得解脫,結(jié)集對法迦葉前敬禮。
今天我們把序文講一下。 阿毗達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jié)諸軍使晉州刺史賈曾撰 這本書就是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我們也講過了,對法,或者廣法、無比法。阿毗達磨是體裁,就是《俱舍論》的體裁屬于
《俱舍論》云:由田意殊勝,及定召異熟,得永離地業(yè),定召現(xiàn)法果。論中舉出定召現(xiàn)世果報的三種情況: (一)對于殊勝的福田、功德田所作的業(yè); (二)造業(yè)時發(fā)心非常猛厲; 。ㄈ┲赶嗨频默F(xiàn)法受,
佛教典籍簡介:《俱舍論》 《俱舍論》 《俱舍論》,全稱《阿毘達磨俱舍論》,又稱《聰明論》。三十卷九品。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大師譯。 據(jù)《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載,世親菩薩先于薩婆多部出家,學(xué)習(xí)彼
部派以來,佛教的文獻有三種﹕即經(jīng)(?utra)、律(Vinaya)、論(Abhidharma)合稱為「三藏」(Tripitaka)。這里所講之「論」,音譯為「阿毘達磨」。阿毘(abhi)意為問與答之相對辯論;達磨(Dharma)意為法,當(dāng)然是指佛法。因此,「阿毘達磨就是佛陀當(dāng)時大弟子正式討論佛陀教義之記錄。既然是討論佛陀的教義,所以也可以說是佛說的
《俱舍論 世間品》對「緣起」對論 萬金川 【寫在前面】 嚴(yán)格說來,《俱舍論》并非筆者特別關(guān)注或格外鍾愛的論典之一,因而主觀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談到客觀全盤的研究,則非吾之敢言。此處所以不揣淺陋而勇於見笑大方者,乃因緣於昔日初讀奘師譯本的若干段落之際,但覺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 29 冊 No 1561 俱舍論實義疏 No 1561 [cf Nos 1558-1560]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揔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唐言安惠) 稽首薄伽眾德山 稽首達磨大智海 稽首僧伽和合眾 掣斯論主及吾師 我將螢耀助陽光 隨力弘宣對法藏 為利群生法久
《雜阿含經(jīng)》卷四中說:“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币馑际钦f,這樣的煩惱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經(jīng)舍棄了,已磨滅了,已破壞了,就好像芬陀利花,雖然在水中生長,而沒有染著于水。
《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祗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阿彌陀經(jīng)譯本有3種:《佛說阿彌陀經(jīng)》,后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小無量壽經(jīng)》,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唐玄奘譯。
這部《無量壽經(jīng)》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據(jù)這部經(jīng)講,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聽佛說法之后,發(fā)愿修行,便拋棄了王位,出家當(dāng)了沙門,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發(fā)了48個大愿,這48個大愿可分為三類:一、攝法身愿;二、攝凈土愿;三、攝眾生愿。所謂攝法身愿,是指在這些愿中,法藏比丘發(fā)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莊嚴(yán)佛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無量壽經(jīng)》為凈土群經(jīng)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共有12種譯本。
又名《大無量壽經(jīng)》,簡稱《大經(jīng)》、《雙卷經(jīng)》等,凈土宗三經(jīng)之一。三國魏康僧鎧譯。二卷。該經(jīng)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
說一切有部論典。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鞍⑴ 意為“對”,“達磨“意為“法”,“俱舍”意為“藏”,合言之為“對法藏”,也叫“大法”或“無比法”。簡稱《俱舍論》。世親著,唐玄奘譯。三十卷,六百領(lǐng)。
《涅槃經(jīng)》卷七《如來性品》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庇终f:“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經(jīng)》又稱《大本涅槃經(jīng)》、《大涅槃經(jīng)》!澳鶚劇钡囊馑际恰跋麥鐭⿶阑鹧妫_到覺悟狀態(tài)”。本經(jīng)是四大部之一,說明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經(jīng)共分13品:壽命品、金剛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中描述說:“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或復(fù)為他人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他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燒香、華鬘、瓔珞、幡蓋,位樂而為供養(yǎng)。欲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yīng)先造立彼佛形象,敷清凈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端帋熃(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卷首敘述佛在廣嚴(yán)城樂音樹下,對曼殊室利敘說藥師如來之十二大愿,并說藥師如來之凈土是在過東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凈琉璃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