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簡介:《俱舍論》

    俱舍論 | 作者:網(wǎng)絡 [投稿]

      佛教典籍簡介:《俱舍論》

      《俱舍論》

      《俱舍論》,全稱《阿毘達磨俱舍論》,又稱《聰明論》。三十卷九品。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大師譯。

      據(jù)《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載,世親菩薩先于薩婆多部出家,學習彼部所立三藏,后見彼法多有乖違,因此造立本論,具述彼執(zhí),隨其謬處,以經(jīng)部破之,所以此論本宗是薩婆多部。其中取舍,以經(jīng)部為正,博綜群籍,妙拔眾師。談玄微,窮于奧極;述事象,略而周遍。顯成圣旨,備摧異說,立不可窺,破無能擬,義兼數(shù)論,而較之深廣。詞不繁而義顯,義雖深而易入,所以天竺均稱本論為《聰明論》。

      “阿毘”是對義,“達磨”是法義,“俱舍”是藏義。因此,《阿毘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論》。對有對向、對觀二義,法是涅槃、四諦。對法,是說由于對觀四諦理,得對向涅槃的境地。而能對觀四諦的是無漏正智,所以對法也就是指無漏正智的異名。

      本論集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主要是依四圣諦闡明轉(zhuǎn)迷成悟的旨要。是俱舍宗的主要依據(jù)論典。全論內(nèi)容該攝《婆沙論》的要義,分為九品六百頌,即:分別界品、分別根品、分別世品、分別業(yè)品、分別隨眠品、分別賢圣品、分別智品、分別定品、破執(zhí)我品。古來為方便記憶,作了一首偈子:

      界二根五世間五,業(yè)六隨三賢圣四,

      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此中,界、根二品總明有漏無漏迷悟兩界的體用;其次的世、業(yè)、隨眠三品,別說迷界的果、因、緣;賢圣、智、定三品,別明悟界的果、因、緣;最后破我一品,是破除實我,闡示諸法無我的真理。亦即前八品是敘述自宗義理,后一品是明無我理,兼破他宗。

      本論為說明諸法的性質(zhì),以袪除眾生的迷執(zhí),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總攝一切諸法;大別一切諸法為有為、無為二法,又區(qū)分之為五位,更細析之為七十五法。

      本論的主旨在“徹觀迷悟因果之理,而達涅槃的無漏真智”;而說此迷悟的因果關系,以脫離生死苦海,證得大涅槃的,就是四圣諦的教義。四圣諦,是指苦、集、滅、道?嗉,是迷界的因果;滅道,是悟界的因果?嘁兰,滅依道而證成。

      ?迷界的因果──苦集:《世品》以下三品,即說明此迷界的因果道理。如《世品》說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成住壞空,解釋十二緣起,說明輪回的相狀,這也就是在說吾人現(xiàn)在所感得的世間依正果報,此果報實為“苦果”。然此苦果,則如《業(yè)品》所說,是由于過去的行業(yè)所招感;又此行業(yè)又是以《隨眠品》中所說的六大煩惱、十隨眠、九十八隨眠等諸惑為緣,因此而沉淪于迷界受苦。

      ?悟界的因果──滅道:《賢圣品》以下三品,就是說明此悟界的因果。滅諦就是斷盡迷因的煩惱,解脫生死的苦界,以到達究竟涅槃的境界(果),也就是四向四果的圣位。如《賢圣品》將悟入的階位分為凡夫位的三賢、四善根,圣者位的四雙八輩,并說明悟入的觀法,即四諦十六現(xiàn)觀。然欲證得涅槃,必須藉助于智能始成;因此《智品》則說明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等十智為獲得開悟的智能。而此智能又必須藉由禪定的功德力產(chǎn)生,如《定品》說四禪、四無色定,及由禪定所生的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功德?傊,悟的果必須經(jīng)由能成的智和所成的功德,依教實修而完成。

      本論漢譯本除收錄于《高麗藏》第二十七冊、《磧砂藏》第二十五冊、《龍藏》第九十五、九十六冊、《卍正藏》第四十五冊、《大正藏》第二十九冊的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譯的三十卷本外,另一本則為陳天嘉四年(563),真諦所譯的《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世稱《舊俱舍》,收錄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本論基本上反映了當時流行于迦濕彌羅的有部關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學說,并吸收經(jīng)量部的許多觀點。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基礎,則《俱舍論》的價值甚大。世親雖一面以說一切有部教學為標準,然亦以批判態(tài)度介紹經(jīng)量部與大眾部等學說,以“理長為宗”的立場造《俱舍論》。又大乘經(jīng)典及大乘論書以有部教學為基礎,或為破斥有部而作的占多數(shù),故此一以批判態(tài)度將繁雜的有部教學整理而成的《俱舍論》,于是廣受大小乘學者珍視。

      在我國,《俱舍論》譯出后,即取代前此之毘曇宗。日本于奈良時代傳入《俱舍論》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論》為基礎的研學傳統(tǒng)延續(xù)至現(xiàn)代。在印度以及西藏佛教亦盛行研究此論。梵本已于西藏發(fā)現(xiàn),然僅刊行偈頌(V.V.Gokhale: TheText of the Abhidharmakosakarika of Vasubandhu, 1946),俱舍本論則在印度巴特那( Patna)出版(P.Pradhan: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1967)。偈頌與《俱舍論》均有西藏譯本,即:Chos-mn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Abhidharmakosa-karika,北京版 115, pp. 115-127)與 Chos-mnon-pahimdsod-kyi bsad-pa(Abhidharmakosa-bhasya,北京版 115, pp.127-283)。

      本論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均廣受研究,注釋書亦甚多。據(jù)傳在印度曾有德慧、世友、安慧、陳那、稱友、滿增、寂天等的注釋,現(xiàn)今為世所知者,唯稱友一書。又有U. Wogihara:Sphutartha Abhidharmakosavyakhya, 1-7(Tokyo,1932-1936)此釋本亦有西藏譯本,頗受重視。即: Chos-mnon-pahi mdsod-kyi hgrel-bsad(Abhidharmakosa-tika,北京版 116, pp. 43-117),西藏譯本除此外,猶保存有滿增、寂天、陳那等的注釋。

      漢譯有安慧《俱舍論實義疏》的殘本五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真諦注《舊俱舍》的疏十六卷、《義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玄奘大師譯出本論后,其弟子普光作《俱舍論記》,神泰、法寶作《俱舍論疏》,世稱“俱舍三大疏”。其后,圓暉作《俱舍論頌疏》,此疏省略爭論部分,簡明地解釋有部的教理。遁麟作《俱舍論頌疏記》、慧暉作《俱舍論頌疏義鈔》,世稱《頌疏二大釋》。近年日人旭雅撰《冠導俱舍論》一書亦常被利用;法宣著《俱舍論講義》十卷,對初學者極有利益。我國有演培法師的《俱舍論頌講記》一書。

      試述本論主旨。

      試述《業(yè)品》內(nèi)容。

      試述本論的世界觀。

      試述本論的人生觀。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最新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問題聯(lián)絡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