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簡介:《俱舍論》
《俱舍論》
《俱舍論》,全稱《阿毘達磨俱舍論》,又稱《聰明論》。三十卷九品。世親菩薩造,唐代玄奘大師譯。
據(jù)《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序載,世親菩薩先于薩婆多部出家,學習彼部所立三藏,后見彼法多有乖違,因此造立本論,具述彼執(zhí),隨其謬處,以經(jīng)部破之,所以此論本宗是薩婆多部。其中取舍,以經(jīng)部為正,博綜群籍,妙拔眾師。談玄微,窮于奧極;述事象,略而周遍。顯成圣旨,備摧異說,立不可窺,破無能擬,義兼數(shù)論,而較之深廣。詞不繁而義顯,義雖深而易入,所以天竺均稱本論為《聰明論》。
“阿毘”是對義,“達磨”是法義,“俱舍”是藏義。因此,《阿毘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論》。對有對向、對觀二義,法是涅槃、四諦。對法,是說由于對觀四諦理,得對向涅槃的境地。而能對觀四諦的是無漏正智,所以對法也就是指無漏正智的異名。
本論集部派佛教教理之集大成,主要是依四圣諦闡明轉(zhuǎn)迷成悟的旨要。是俱舍宗的主要依據(jù)論典。全論內(nèi)容該攝《婆沙論》的要義,分為九品六百頌,即:分別界品、分別根品、分別世品、分別業(yè)品、分別隨眠品、分別賢圣品、分別智品、分別定品、破執(zhí)我品。古來為方便記憶,作了一首偈子:
界二根五世間五,業(yè)六隨三賢圣四,
智二定二破我一,是名俱舍三十卷。
此中,界、根二品總明有漏無漏迷悟兩界的體用;其次的世、業(yè)、隨眠三品,別說迷界的果、因、緣;賢圣、智、定三品,別明悟界的果、因、緣;最后破我一品,是破除實我,闡示諸法無我的真理。亦即前八品是敘述自宗義理,后一品是明無我理,兼破他宗。
本論為說明諸法的性質(zhì),以袪除眾生的迷執(zhí),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總攝一切諸法;大別一切諸法為有為、無為二法,又區(qū)分之為五位,更細析之為七十五法。
本論的主旨在“徹觀迷悟因果之理,而達涅槃的無漏真智”;而說此迷悟的因果關系,以脫離生死苦海,證得大涅槃的,就是四圣諦的教義。四圣諦,是指苦、集、滅、道?嗉,是迷界的因果;滅道,是悟界的因果?嘁兰,滅依道而證成。
?迷界的因果──苦集:《世品》以下三品,即說明此迷界的因果道理。如《世品》說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成住壞空,解釋十二緣起,說明輪回的相狀,這也就是在說吾人現(xiàn)在所感得的世間依正果報,此果報實為“苦果”。然此苦果,則如《業(yè)品》所說,是由于過去的行業(yè)所招感;又此行業(yè)又是以《隨眠品》中所說的六大煩惱、十隨眠、九十八隨眠等諸惑為緣,因此而沉淪于迷界受苦。
?悟界的因果──滅道:《賢圣品》以下三品,就是說明此悟界的因果。滅諦就是斷盡迷因的煩惱,解脫生死的苦界,以到達究竟涅槃的境界(果),也就是四向四果的圣位。如《賢圣品》將悟入的階位分為凡夫位的三賢、四善根,圣者位的四雙八輩,并說明悟入的觀法,即四諦十六現(xiàn)觀。然欲證得涅槃,必須藉助于智能始成;因此《智品》則說明世俗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他心智、盡智、無生智等十智為獲得開悟的智能。而此智能又必須藉由禪定的功德力產(chǎn)生,如《定品》說四禪、四無色定,及由禪定所生的四無量心、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功德?傊,悟的果必須經(jīng)由能成的智和所成的功德,依教實修而完成。
本論漢譯本除收錄于《高麗藏》第二十七冊、《磧砂藏》第二十五冊、《龍藏》第九十五、九十六冊、《卍正藏》第四十五冊、《大正藏》第二十九冊的唐永徽二年(651)玄奘所譯的三十卷本外,另一本則為陳天嘉四年(563),真諦所譯的《阿毘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世稱《舊俱舍》,收錄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本論基本上反映了當時流行于迦濕彌羅的有部關于世界、人生及修行的主要學說,并吸收經(jīng)量部的許多觀點。要理解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的基礎,則《俱舍論》的價值甚大。世親雖一面以說一切有部教學為標準,然亦以批判態(tài)度介紹經(jīng)量部與大眾部等學說,以“理長為宗”的立場造《俱舍論》。又大乘經(jīng)典及大乘論書以有部教學為基礎,或為破斥有部而作的占多數(shù),故此一以批判態(tài)度將繁雜的有部教學整理而成的《俱舍論》,于是廣受大小乘學者珍視。
在我國,《俱舍論》譯出后,即取代前此之毘曇宗。日本于奈良時代傳入《俱舍論》而成立俱舍宗之一派,且以《俱舍論》為基礎的研學傳統(tǒng)延續(xù)至現(xiàn)代。在印度以及西藏佛教亦盛行研究此論。梵本已于西藏發(fā)現(xiàn),然僅刊行偈頌(V.V.Gokhale: TheText of the Abhidharmakosakarika of Vasubandhu, 1946),俱舍本論則在印度巴特那( Patna)出版(P.Pradhan: Abhidharmakosa-bhasya of Vasubandhu, 1967)。偈頌與《俱舍論》均有西藏譯本,即:Chos-mnon-pahimdsod-kyi tshig lehur b=yas-pa(Abhidharmakosa-karika,北京版 115, pp. 115-127)與 Chos-mnon-pahimdsod-kyi bsad-pa(Abhidharmakosa-bhasya,北京版 115, pp.127-283)。
本論在印度、西藏、中國、日本均廣受研究,注釋書亦甚多。據(jù)傳在印度曾有德慧、世友、安慧、陳那、稱友、滿增、寂天等的注釋,現(xiàn)今為世所知者,唯稱友一書。又有U. Wogihara:Sphutartha Abhidharmakosavyakhya, 1-7(Tokyo,1932-1936)此釋本亦有西藏譯本,頗受重視。即: Chos-mnon-pahi mdsod-kyi hgrel-bsad(Abhidharmakosa-tika,北京版 116, pp. 43-117),西藏譯本除此外,猶保存有滿增、寂天、陳那等的注釋。
漢譯有安慧《俱舍論實義疏》的殘本五卷,(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冊),真諦注《舊俱舍》的疏十六卷、《義疏》五十三卷等已逸失。玄奘大師譯出本論后,其弟子普光作《俱舍論記》,神泰、法寶作《俱舍論疏》,世稱“俱舍三大疏”。其后,圓暉作《俱舍論頌疏》,此疏省略爭論部分,簡明地解釋有部的教理。遁麟作《俱舍論頌疏記》、慧暉作《俱舍論頌疏義鈔》,世稱《頌疏二大釋》。近年日人旭雅撰《冠導俱舍論》一書亦常被利用;法宣著《俱舍論講義》十卷,對初學者極有利益。我國有演培法師的《俱舍論頌講記》一書。
試述本論主旨。
試述《業(yè)品》內(nèi)容。
試述本論的世界觀。
試述本論的人生觀。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分別界品第一 諸一切種諸冥滅 拔眾生出生死泥 敬禮如是如理師 對法藏論我當說 論曰。今欲造論。為顯自師其體尊高超諸圣眾。故先贊德方申敬禮。諸言所表謂佛世尊。此能破闇故稱冥滅。言一切種諸冥滅者。
俱舍論頌講記 演培法師 目 次 序 懸 論 一 本論作者小史 二 本論與婆沙的關系 三 本論與雜心的關系 四 本論的思想淵源 五 本論的組織次第 六 本論的價值與地位 七 本論的譯者與釋者 八 本論的論題略釋 正 釋 分別界品第一 分別根品第二 序 一 默 如 一大藏教的內(nèi)容,大別為經(jīng)
俱舍論講解
世親論師是犍陀羅國人,到迦濕彌羅國學《大婆沙論》之后,回國即出要義,計六百頌,再送到迦濕彌羅,當時有部的悟入論師,以其有違正統(tǒng)的教義,要他為頌作釋,世親便作了釋論,這便是《阿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sa-srowa 以下略作《俱舍論》)。此論現(xiàn)尚存有梵文論疏,及西藏譯的印度之注疏數(shù)種。中國近人演培法師作有《俱舍論頌講記》
《阿毗達摩俱舍論》(略稱《俱舍論》),是世親早年還未信仰大乘佛教時的著作。世親為公元第五世紀頃北印度犍陀羅人,在佛教有部出家。那時北印度一帶的有部學徒以迦濕彌羅地方的毗婆沙師為正宗。他們獨尊《大毗婆沙論》,世親起初也從而學習,后又采取當時比較進步的經(jīng)部學說,作了一部含有批評毗婆沙師意味的通論有部學說之書
1 《阿毗達磨俱舍論》論名的涵義 阿毗漢譯為對,達摩含義為法,俱舍漢譯為藏,《阿毗達摩俱舍論》譯成漢文就是《對法藏論》。對法是超世俗無漏智慧的另外一個名字。對有兩種含義:一是對向涅槃,是指以因?qū)?
佛教起源印度,那里潮濕悶熱的環(huán)境令人難以支持長時間不間斷的勞作,因而反而促使其產(chǎn)生了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靜默修行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流,而佛教無疑是印度眾多宗教當中,最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在印度原有的世界觀基礎上重新利用,構建了一個更為復雜的組成,而這個世界的組成可以在世親菩薩的著作《俱舍論》當中略覷一二。
自古以來,佛教學派繁多,但總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別。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歸納為空、有二宗,傳到中國,即成為代表空的成實,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張法體實有,三世恒存的《俱舍》
《阿毗達磨俱舍論》是釋迦佛親自授記、攝受眷屬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世親論師所撰著,屬于小乘的論典范疇,主要詮示佛陀第一轉(zhuǎn)四諦*輪的無垢甚深教義,其中蘊含有關初轉(zhuǎn)*輪的佛經(jīng)中所涉及到的大量名詞、法相、類
梵語:阿伯達瑪夠卡嘎熱嘎 藏語:秋溫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漢意:對法藏頌 頂禮文殊童子!成熟二資菩提大果位,十力與四無畏獅座上,慈悲為眾宣說有無漏,一切法理本師前敬禮。以頭陀行功德增吉祥,鄭重交付如來之補處,彌勒教法之中得解脫,結(jié)集對法迦葉前敬禮。
今天我們把序文講一下! “⑴_磨俱舍論略釋記 正議大夫持節(jié)諸軍使晉州刺史賈曾撰 這本書就是阿毗達磨,阿毗達磨我們也講過了,對法,或者廣法、無比法。阿毗達磨是體裁,就是《俱舍論》的體裁屬于
《俱舍論》云:由田意殊勝,及定召異熟,得永離地業(yè),定召現(xiàn)法果。論中舉出定召現(xiàn)世果報的三種情況: 。ㄒ唬⿲τ谑鈩俚母L、功德田所作的業(yè); 。ǘ┰鞓I(yè)時發(fā)心非常猛厲; (三)指相似的現(xiàn)法受,
部派以來,佛教的文獻有三種﹕即經(jīng)(?utra)、律(Vinaya)、論(Abhidharma)合稱為「三藏」(Tripitaka)。這里所講之「論」,音譯為「阿毘達磨」。阿毘(abhi)意為問與答之相對辯論;達磨(Dharma)意為法,當然是指佛法。因此,「阿毘達磨就是佛陀當時大弟子正式討論佛陀教義之記錄。既然是討論佛陀的教義,所以也可以說是佛說的
《俱舍論 世間品》對「緣起」對論 萬金川 【寫在前面】 嚴格說來,《俱舍論》并非筆者特別關注或格外鍾愛的論典之一,因而主觀片面的心得容或有之,至於談到客觀全盤的研究,則非吾之敢言。此處所以不揣淺陋而勇於見笑大方者,乃因緣於昔日初讀奘師譯本的若干段落之際,但覺
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 29 冊 No 1561 俱舍論實義疏 No 1561 [cf Nos 1558-1560] 俱舍論實義疏卷第一(揔二萬八千偈) 尊者悉地羅末底造(唐言安惠) 稽首薄伽眾德山 稽首達磨大智海 稽首僧伽和合眾 掣斯論主及吾師 我將螢耀助陽光 隨力弘宣對法藏 為利群生法久
《雜阿含經(jīng)》卷四中說:“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币馑际钦f,這樣的煩惱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經(jīng)舍棄了,已磨滅了,已破壞了,就好像芬陀利花,雖然在水中生長,而沒有染著于水。
《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祗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阿彌陀經(jīng)譯本有3種:《佛說阿彌陀經(jīng)》,后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小無量壽經(jīng)》,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唐玄奘譯。
這部《無量壽經(jīng)》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據(jù)這部經(jīng)講,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他聽佛說法之后,發(fā)愿修行,便拋棄了王位,出家當了沙門,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發(fā)了48個大愿,這48個大愿可分為三類:一、攝法身愿;二、攝凈土愿;三、攝眾生愿。所謂攝法身愿,是指在這些愿中,法藏比丘發(fā)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莊嚴佛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稛o量壽經(jīng)》為凈土群經(jīng)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迄宋,共有12種譯本。
又名《大無量壽經(jīng)》,簡稱《大經(jīng)》、《雙卷經(jīng)》等,凈土宗三經(jīng)之一。三國魏康僧鎧譯。二卷。該經(jīng)主要解釋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
說一切有部論典。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鞍⑴ 意為“對”,“達磨“意為“法”,“俱舍”意為“藏”,合言之為“對法藏”,也叫“大法”或“無比法”。簡稱《俱舍論》。世親著,唐玄奘譯。三十卷,六百領。
《涅槃經(jīng)》卷七《如來性品》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jié),即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薄耙磺斜娚m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經(jīng)》又稱《大本涅槃經(jīng)》、《大涅槃經(jīng)》!澳鶚劇钡囊馑际恰跋麥鐭⿶阑鹧妫_到覺悟狀態(tài)”。本經(jīng)是四大部之一,說明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宣稱“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經(jīng)共分13品:壽命品、金剛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中描述說:“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或復為他人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他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燒香、華鬘、瓔珞、幡蓋,位樂而為供養(yǎng)。欲供養(yǎng)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象,敷清凈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
《藥師經(jīng)》,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jīng)》,由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為中文!端帋熃(jīng)》是贊嘆藥師佛行愿的佛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之一。卷首敘述佛在廣嚴城樂音樹下,對曼殊室利敘說藥師如來之十二大愿,并說藥師如來之凈土是在過東方十殑伽沙等佛土之凈琉璃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