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聞客誦金剛經(jīng)有省,謁黃梅五祖,為說金剛經(jīng)而大徹大悟,佛門佳話,人盡皆知。其后歷代圣賢,從金剛經(jīng)及六祖壇經(jīng)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誦經(jīng)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與根器及對于經(jīng)義領(lǐng)悟與持誦方法正確與否有關(guān)吧! 我也是誦經(jīng)有年的人,卻是鮮有受用,于經(jīng)義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義。為此數(shù)年前專誠拜謁耕云老師請教,承他菩薩低眉,向我說了兩小時法,茅塞漸開,謹錄精要,提供參考。
。ㄒ唬佛法簡要之訣,在“離分別”。一部楞伽經(jīng)精義,也只是教人“離六十二見的分別心”,但必須放下萬緣,始能做到“離分別”。放下萬緣,并非意要“出世”,壇經(jīng)明示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在家亦得”,“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緣心和世情俗慮,就是真正的放下,與工作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沒太大的關(guān)系。能離分別,則“照體獨立”,不妨“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便是十字街頭好修行,火中生紅蓮。
。ǘ┓鸱ㄉ崮υX般若波羅蜜,其余盡屬方便,咸非真實;“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唯此一佛乘,無二亦無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說。所謂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離開摩訶般若波羅蜜,即無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說:“若有人能于此經(jīng)(金剛經(jīng))受持讀誦……皆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如何持誦呢?持誦前放下萬緣,以最誠最恭敬最信實的心,不起分別,一氣呵成,朗誦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誦不分段的,誦畢合卷,返觀自心,當下便入金剛定中:以此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無雜念狀態(tài),信任此心即是“覺”,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擾亂它,它是非常珍貴難得的。這樣保持越久,進步越快。此一方便,試之障輕者,百試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漸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關(guān)境界矣。
。ㄈ┧^看自心即是觀照,觀照者,“念上有無念”也。此境界于朗誦金剛經(jīng)越多,越無分別,保任越久,進步越快,古德所謂,“照顧腳下”,意即觀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碼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經(jīng)云:“若復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來清凈 —— 無念、無相、無住,如是則實相顯。亦即菩薩戒經(jīng)云“我本元自性清凈”之意,若向心外作計,則心外有法,顯非“正法”。
。ㄋ模┦廊苏b經(jīng)不得力者,病在不能會歸自心,而與經(jīng)對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門,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誦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仇家,無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常御白牛車”,便是最好說明。世人誦經(jīng)久不明,乃由世情俗慮放不下及知解難忘,致為凈業(yè)之障。一旦知解銷凈、俗情淡化,般若立顯,益以自肯承當,“自心是佛,離心無別佛”,不是窮子,當下便了。所以誦經(jīng)若能一一會歸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寧有心外之法?寧有一義可立?經(jīng)云:“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又云:“何以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又云:“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從上便知,經(jīng)中隨立隨破,無非破除當人我法二執(zhí),理事二障。所以誦金經(jīng)不貴分別曉義,而貴朗誦后合經(jīng)返觀自心 —— 離心意識,久之必獲金剛心,其遲疾胥視當人根基深淺、障之輕重、保任工夫久暫而定,起碼般若種子“一入識田,便為道種”,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金剛經(jīng)只是寫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調(diào)而已,毫無理路,是其尊貴之處。注越多,義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說金剛經(jīng)口訣為言簡理當,令人易曉而不惑,若能同時讀六祖法寶壇經(jīng),更易顯發(fā),倘以佛法作學問知識研究,勢必加重理事二執(zhí),非佛出世本懷。蓋理執(zhí)不去,難登離執(zhí)禪定,離執(zhí)禪定已登無學位矣。
(六)悟,原本是人人本來之心,而悟有理事兩者,缺一不名圓滿。理須到山窮水盡臻于“眾理具萬事出”之根源處,始名到家;事即必達“照見無蘊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為基本,上上增進,以至時時處處、語默動靜,皆定慧等持,始能為人,否則盡名“體不具”盡名“半熟”,亦名“得少為足”,勉之!
《金剛經(jīng)》全文誦讀拼音注音版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時,世尊到吃飯時身著法衣,捧著食缽,進入舍衛(wèi)國都城化緣。在城內(nèi)乞食,化緣完后,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法衣和食缽,洗完腳,鋪好座墊就開始打坐。
金剛經(jīng)原文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序:山珍海味令我們飽,可是無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氣,因為一口氣不來便斷命,但我們不能因此光吸空氣而不吃山珍海味。讀誦金剛經(jīng)勝於無量百千七寶布施,我們?nèi)艄庵徽b讀金剛經(jīng)而不作七寶布施,如同光吸空氣而不吃山珍海味,在法海中必死無疑。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金剛經(jīng)原文及譯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注音版。
讀金剛經(jīng)一遍后,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于讀過九億萬遍,以證得性空,即同無量,惟必請師父親授,方可持頌!督饎偨(jīng)心咒》全文注音版: na mo ban ga wa dei! ∧蠠o盆嘎滑的! han jia ba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經(jīng)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咀g文】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wèi)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我今天為什么要講金剛經(jīng),用白話來述義呢?為要把金剛經(jīng)上的妙用,移用在社會上。因離了世間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沒用處了。佛法處處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論貴賤賢愚、老幼中外,是個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煩惱痛苦。
居士問:《金剛經(jīng)》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金剛經(jīng)》第一分叫【法會因由分】。為什么叫“因由”?“因由”就是緣起,講經(jīng)都有序分,因由就是原因、背景、時間、地點、人物、意義等等!耙蛴伞贝蠖喽际欠〞壠,它為什么叫因由,而不叫法會緣起?它是有原因的:“萬法森然曰因,一心應感曰由!比绻阋斫膺@兩句話,你就可能會理解了。
《金剛經(jīng)》最早傳入中國是公元五世紀初。鳩摩羅什來到長安,他首先把《金剛經(jīng)》翻譯成了中文。從此之后,一直到703年義凈在長安西明寺最后譯出《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百年間《金剛經(jīng)》前后一共被翻譯了六次。
在《金剛經(jīng)》里,好幾段經(jīng)文都是倡導布施,有「無相布施」,即布施的當下不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報;「無我度生」,救度眾生時,不存有度眾的心念。經(jīng)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甚至奉獻生命,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來得大。
持誦《金剛經(jīng)》的七個禁忌!《金剛經(jīng)》被稱為“成佛之經(jīng)”、“功德之經(jīng)”、“滅罪之經(jīng)”、“降魔之經(jīng)”、“超度之經(jīng)”以及“長壽之經(jīng)”,而且它還是一部功德隨心現(xiàn)量,悉滿所愿的大乘經(jīng)典。從古至今讀誦它的人特別多,很多人依靠這部經(jīng)典證悟或者往生極樂世界。甚至有道友將《金剛經(jīng)》作為一生的功課。
龍門石窟現(xiàn)存《金剛經(jīng)》四處,三處摩崖刻經(jīng),一處石碑,其中僅一處有明確紀年,為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刻,鳩摩羅什譯本,是中國唐代有紀年的最早石刻《金剛經(jīng)》,也是中國有紀年的最早石刻鳩摩羅什譯本《金剛經(jīng)》,位于西山北段429龕。
《金剛經(jīng)》是一部不論學佛人還是文人墨客都耳熟能詳?shù)姆鸾探?jīng)典。古往今來,很多文人雅士即使沒有佛教信仰也紛紛抄寫和誦讀它,但是你知道它一共有多少個翻譯版本嗎?不同的版本名字一樣嗎?《金剛經(jīng)》在中國一共有六個翻譯版本,六位譯師都非常著名,分別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北魏大譯師菩提流支、南朝大譯師真諦法師、隋代大譯師達摩笈多……
《金剛經(jīng)》中告訴我們,人人均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因眾生受到了五欲六塵的蒙蔽,不能發(fā)揮本具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作用,只憑肉眼局限性的作用,必然導致認知的狹隘,令身心不得自在。
聽不聽,要看你自己的發(fā)心!督饎偨(jīng)》確實不是讓你用意識去懂的!督饎偨(jīng)》講的是空性法,所謂的懂,屬于有為的差別相。所以,如果你想聽大德講法的視頻,可以,因為你不能入這個法,你的根器不在上,而在下,那當然還是要積累功德。因為上根器也是從下根器積累功德來的,那么去聽大德的講法視頻,這樣能夠不斷地緣這個法。
《金剛經(jīng)》說的是什么道理呢?簡單概括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法空之理,就是諸法空性的道理,整部《金剛經(jīng)》就說這個。這也空了,那也空了,如何達到空呢?破相了,就空了。所以《金剛經(jīng)》里面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把這些心相破掉,這樣一來自己就開悟了,證得了空性的道理。所以整部《金剛經(jīng)》說得簡單一點,就說這么一丁點道理,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是漢傳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也是漢傳佛教一個影響深遠的宗派——華嚴宗的理論根據(jù)!度A嚴經(jīng)》從印度傳譯到漢地始于東晉,前后經(jīng)由三次翻譯,有三個譯本。第一次翻譯在東晉時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業(yè)(今南京)道場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馱跋陀羅,由他主持翻譯了六十
《大寶積經(jīng)》,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叢書體裁的經(jīng)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冊。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試譯過幾行,因為體力不支不得不停頓下來。菩提流志從神龍二年(706)開始編譯,歷時七載,在先天二年(713)完畢,完成了玄奘未盡的偉業(yè)。他利用《寶積經(jīng)》
《圓覺經(jīng)》,是描述如來境界、闡揚諸法實相、彰顯圓滿覺性的重要經(jīng)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稱。經(jīng)文闡述了一切法都是圓覺妙心的顯現(xiàn),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覺性同樣也是周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道理。指出:眾生與佛,覺性平等,沒有差異,只是因為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⒚、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zhì)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當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jīng)。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jīng)》與《般若經(jīng)》、《大集經(jīng)》、《華嚴經(jīng)》、《涅槃經(jīng)》,并稱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jīng)以大乘經(jīng)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chǔ),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diào)『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