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原文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凈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云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囧琺味喜樂所持。現(xiàn)作眾生一切義利。[益*蜀]除一切煩惱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游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愿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所建立大宮殿中。是薄伽梵最淸凈覺。不二現(xiàn)行。趣無相法。住于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游于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于一切法。智無疑滯。于一切行。成就大覺。于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xiàn)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于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與無量大聲聞眾俱。一切調順。皆是佛子。心善解脫;凵平饷摗=渖茰[凈。趣求法樂。多聞聞持。其聞積集。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蹖毘删汀>咦闳。逮得一切現(xiàn)法。樂住大凈福田。威儀寂靜。無不圓滿。大忍柔和。成就無減。己善奉行。如來圣敎。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從種種佛土而來集會。皆住大乘。游大乘法。于諸眾生。其心平等。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摧伏一切眾魔怨敵。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廣大囧琺味喜樂所持。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地。息一切眾生一切災橫地。而現(xiàn)在前。其名曰。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法涌菩薩摩訶薩。善淸凈慧菩薩摩訶薩。廣慧菩薩摩訶薩。德本菩薩摩訶薩。勝義生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如理請問菩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徧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徧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徧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圣者。以圣智圣見離名言故,F(xiàn)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xiàn)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徧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徧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徧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圣者。以圣智圣見離名言故,F(xiàn)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xiàn)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無為。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圣者。以圣智圣見離名言故,F(xiàn)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xiàn)等覺故。假立名相;蛑^有為;蛑^無為。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如善幻師;虮弟子。住四衢道。積集草葉木瓦礫等,F(xiàn)作種種幻化事業(yè)。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眞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若諸眾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無所曉知。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眞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余皆愚妄。彼于后時。應更觀察。若有眾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曉知。于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眞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于中發(fā)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fā)起種種財谷庫藏等想;虮朔N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余皆愚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于此中隨起言說。彼于后時。不須觀察。如是若有眾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圣出世間慧。于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余皆癡妄。彼于后時。應更觀察。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圣諦。已得諸圣出世間慧。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于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為無為。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事迷惑覺慧。于中發(fā)起為無為想;驗闊o為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zhí)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余皆癡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于此中隨起言說。彼于后時。不須觀察。如是善男子。彼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見離名言故,F(xiàn)正等覺。即于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xiàn)等覺故。假立名想。謂之有為。謂之無為。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說離言無二義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癡所惑 樂著二依言戲論
復違如是正智論 當生牛羊等類中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我于先日。從彼佛土發(fā)來至此。我于彼佛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并其師首。同一會坐。為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稱量觀察。徧推求時。于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變異意解;ハ噙`背。共興諍論?诔雒勖潱。更相[矛*贊]刺。惱壞既已。各各離散。世尊。我于爾時。竊作是念。如來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亦有通達作證可得。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于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xiàn)正等覺,F(xiàn)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現(xiàn)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我說勝義。是諸圣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法涌。我說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法涌。我說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諍論。尋思。但行諍論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法涌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蛴陂L夜。由欲貪勝解。諸欲熾火所燒然故。于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妙遠離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長夜。由言說勝解。樂著世間綺言說故。于內寂靜。圣默然樂。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樂著世間諸表示故。于永除斷一切表示薩迦耶滅。究竟涅盤。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涌當知。譬如有人。于其長夜。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諍論勝解。樂著世間諸諍論故。于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離諍論。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諸尋思者。于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內證無相之所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息諸諍論勝義諦 超過一切尋思相
爾時善淸凈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謂世尊言。勝義諦相。微細甚深。超過諸法一異性相。難可通達。世尊。我即于此。曾見一處。有眾菩薩等正修行勝解行地。同一會坐。皆共思議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異性相。于此會中。一類菩薩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一類菩薩復作是言。非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然勝義諦相。異諸行相。有余菩薩疑惑猶豫。復作是言。是諸菩薩。誰言諦實。誰言虛妄。誰如理行。誰不如理;虺茄浴倭x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虺茄浴倭x諦相。異諸行相。世尊。我見彼已。竊作是念。此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諦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善淸凈慧菩薩摩訶薩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此諸善男子。愚癡頑鈍。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勝義諦微細甚深。超過諸行一異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淸凈慧。非于諸行如是行時。名能通達勝義諦相;蛴趧倭x諦而得作證。何以故。善淸凈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應于今時一切異生。皆已見諦。又諸異生。皆應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盤;驊炎C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已見諦者。于諸行相應不除遣。若不除遣諸行相者。應于相縛不得解脫。此見諦者。于諸相縛不解脫故。于麤重縛亦應不脫。由于二縛不解脫故。已見諦者。應不能得無上方便。安隱涅盤。或不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淸凈慧。由于今時。非諸異生。皆已見諦。非諸異生。已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盤。亦非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相。不應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凈慧。由于今時。非見諦者。于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見諦者。于諸相縛不能解脫。然能解脫。非見諦者。于麤重縛不能解脫。然能解脫。以于二障能解脫故。亦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盤。或有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相。不應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凈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諸行相。墮雜染相。此勝義諦相。亦應如是墮雜染相。善淸凈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一切行相共相。名勝義諦相。善淸凈慧。由于今時勝義諦相。非墮雜染相。諸行共相。名勝義諦相。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相。不應道理。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相。不應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騽倭x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凈慧。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如勝義諦相。于諸行相無有差別。一切行相。亦應如是無有差別。修觀行者。于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不應后時。更求勝義。若勝義諦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應非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xiàn)。是勝義相。又應俱時別相成立。謂雜染相。及淸凈相。善淸凈慧。由于今時一切行相。皆有差別。非無差別。修觀行者。于諸行中。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如其所覺。如其所知。復于后時。更求勝義。又即諸行。唯無我性。唯無自性之所顯現(xiàn)。名勝義相。又非俱時染凈二相。別相成立。是故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蛞幌虍悺2粦览。若于此中作如是言。勝義諦相。與諸行相都無有異。或一向異者。由此道理。當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淸凈慧。如螺貝上鮮白色性。不易施設與彼螺貝一相異相。如螺貝上鮮白色性。金上黃色。亦復如是。如箜篌聲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設與箜篌聲一相異相。如黑沉上有妙香性。不易施設與彼黑沉一相異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施設與彼胡椒一相異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訶棃澀性。亦復如是。如蠹羅[(白/巾)*系]上有柔軟性。不易施設與蠹羅[(白/巾)*系]一相異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設與彼熟酥一相異相。又如一切行上無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補特伽羅無我性。不易施設與彼行等一相異相。又如貪上不寂靜相。及雜染相。不易施設此與彼貪一相異相。如于貪上。于瞋癡上。當知亦爾。如是善淸凈慧。勝義諦相。不可施設與諸行相一相異相。善淸凈慧。我于如是微細。極微細。甚深。極甚深。難通達。極難通達。超過諸法一異性相。勝義諦相,F(xiàn)正等覺,F(xiàn)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行界勝義相 離一異性相
若分別一異 彼非如理行
眾生為相縛 及為麤重縛
要勤修止觀 爾乃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xiàn)曰。善現(xiàn)。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懷增上慢。為增上慢所執(zhí)持故。記別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幾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爾時尊者善現(xiàn)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離增上慢。記別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shù)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為增上慢所執(zhí)持故。記別所解。世尊。我于一時。住阿練若大樹林中。時有眾多苾芻。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見彼諸苾芻。于日后分。展轉聚集。依有所得現(xiàn)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于中一類。由得蘊故。得蘊相故。得蘊起故。得蘊盡故。得蘊滅故。得蘊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如此一類。由得蘊故。復有一類。由得處故。復有一類。得緣起故。當知亦爾。復有一類。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盡故。得食滅故。得食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復有一類。由得諦故。得諦相故。得諦徧知故。得諦永斷故。得諦作證故。得諦修習故。記別所解。復有一類。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種種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滅故。得界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復有一類。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如有一類。得念住故。復有一類。得正斷故。得神足故。得諸根故。得諸力故。得覺支故。當知亦爾。復有一類。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世尊。我見彼已。便作是念。此諸長老。依有所得現(xiàn)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當知彼諸長老。一切皆懷增上慢。為增上慢所執(zhí)持故。于勝義諦徧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說。謂世尊言。勝義諦相。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徧一切一味相。世尊。此圣敎中修行苾芻。于勝義諦徧一切一味相。尚難通達。況諸外道。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xiàn)曰。如是如是。善現(xiàn)。我于微細最微細。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徧一切一味相勝義諦,F(xiàn)正等覺。現(xiàn)等覺已。為他宣說。顯示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善現(xiàn)。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淸凈所緣。是勝義諦。我已顯示于一切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淸凈所緣。是勝義諦。此淸凈所緣。于一切蘊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如于蘊中。如是于一切處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無別異相。是故善現(xiàn)。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徧一切一味相。善現(xiàn)。修觀行苾芻。通達一蘊眞如勝義法無我性已。更不尋求各別余蘊。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眞如勝義法無我性。唯即隨此眞如勝義無二智為依止。故于徧一切一味相勝義諦。審察趣證。是故善現(xiàn)。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徧一切一味相。善現(xiàn)。如彼諸蘊展轉異相。如彼諸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展轉異相。若一切法。眞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是則眞如勝義法無我性。亦應有因。從因所生。若從因生。應是有為。若是有為。應非勝義。若非勝義。應更尋求余勝義諦。善現(xiàn)。由此眞如勝義法無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為。是勝義諦。得此勝義。更不尋求余勝義諦。唯有常常時。恒恒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現(xiàn)。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徧一切一味相。善現(xiàn)。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虛空。無相。無分別。無變異。徧一切一味相。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勝義諦。徧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此徧一切一味相 勝義諸佛說無異
若有于中異分別 彼定愚癡依上慢
爾時廣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者。齊何名為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何施設彼為于心意識秘密善巧菩薩。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告廣慧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廣慧。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發(fā)斯問。汝應諦聽。吾當為汝說心意識秘密之義。廣慧當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蛟诼焉;蛟谔ド;蛟跐裆。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zhí)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zhí)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zhí)受。有色界中。具二執(zhí)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zhí)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為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為緣。生耳鼻舌身識。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廣慧。若于爾時一眼識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于爾時二三四五諸識身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同所行轉。廣慧。譬如大暴水流。若有一浪生緣現(xiàn)前。唯一流轉。若二若多浪生緣現(xiàn)前。有多浪轉。然此暴水。自類恒流無斷無盡。又如善凈鏡面。若有一影生緣現(xiàn)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緣現(xiàn)前。有多影起。非此鏡面轉變?yōu)橛啊R酂o受用滅盡可得。如是廣慧。由似暴流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若于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xiàn)前。即于此時一眼識轉。若于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xiàn)前。即于此時五識身轉。廣慧。如是菩薩雖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故。于心意識秘密善巧。然諸如來不齊于此。施設彼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廣慧。若諸菩薩于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如來施設彼為勝義善巧菩薩。廣慧。齊此名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如來齊此施設彼為于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菩薩。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
我所聽到的教化是這樣的:當時,佛陀(那已與真理絕對契合的覺者)住在凈化了的佛國世界褃,佛的智慧和功業(yè)散發(fā)出巨大的光明,光明所及之處,到處珍寶羅列,璀璨奪目,交相輝映。那光明無邊無際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不僅籠罩著有欲望的生命世界、沒有欲望但有肉體的生命世界、既無欲望又無肉體但殘存思想活動的生命世界,而且從三重世俗生命世界穿
解深密經白話文
88年底來到閩南佛學院,一直從事唯識教學,其中著力最多的要算是《解深密經》了。為了講好這門課,我認真研讀了《解深密經圓測疏》,在一年多的時間,我?guī)缀醵汲两凇督馍蠲芙洝返难芯、教學、思考中。
解深密經講解
《解深密經》,略稱《深密經》。五卷。唐代玄奘大師譯。師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精通經、律、論三藏,世稱唐三藏。是我國杰出的譯經家,法相宗的創(chuàng)始人。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孤身涉險,歷盡艱難,到印度求法,游學十七年,行程五萬里。貞觀十九年還抵長安
將欲釋經四門分別。一教興題目。二辨經宗體。三顯所依為。四依文正釋。第一教興及題目者。竊以。真性甚深。超眾象而為象。圓音秘密。布群言而不言。斯乃即言而言亡。非象而象著。理雖寂而可談。即言而言亡。言雖弘而無說。故嘿不二于丈室。可談。故辨三性于凈宮。是故慈氏菩薩。說真俗而并存。
暫無簡介
佛陀轉正*輪 ,三時判教。其二時般若,雖顯大乘,然屬秘密言教,非真了義,有容有上。而三時之方廣,普攝一切乘,開顯甚深密義:“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币源孙@了相而轉正 法 輪 ,乃無上無容之真了義教。
《解深密經》有兩大特點: 一,唯識經典:這部經主要講唯識! 《浿兄摚哼@部經雖然稱為經,但內容很像論。 首先要了解解深密經的含義。 深密,有接頭、結節(jié),關結、聯(lián)接之義。進一筆引申為煩惱
庚午春以來,筆者(濟群法師)擔任《解深密經》課程的講授,在授課過程中,認真研讀了圓測《解深密經疏》,并其他瑜伽論典,對該經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討,寫下一些心得筆記,現(xiàn)將它整理出來,敬請大德們指教。
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五卷。除玄奘譯本外,還有南朝宋求那跋陀羅、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陳真諦譯的三種譯本。該經的中心,是大乘的境行果,境指心境。一共八章,即:序、勝義諦相、心意相識、一切法相、無自性相、分別瑜伽、地波羅蜜、如來成所事。除序外,其余七章(品)是正文。正文前四章,講“所觀境”;中間二
(一)釋十一地名義 經文: 觀自在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緣最初名極喜地?乃至何緣說名佛地’?佛告觀自在菩薩曰:‘善男子!成就大義,得未曾得出世間心,生大歡喜,是故最初名極喜地。
玄奘思想研究:玄奘譯《解深密經》之唯識思想(徐紹強) 玄奘譯《解深密經》之唯識思想 徐紹強 序言:《解深密經》與玄奘之翻譯 《解深密經》從境、行、果三個方面論述了瑜伽行派的佛學理論,組織嚴謹
《解深密經》是釋迦牟尼佛三時所說的教法,從《解深密經》上釋迦牟尼佛自己判別教來看,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共分三個階段:第一就是聲聞藏法,屬于阿含教,這是第一階段稱為初時說教;第二就是為舍小轉魘諸大菩薩講的,是般若教,如《金剛經》佛陀給須菩提講,《心經》是給舍利弗講的,可見般若經是二時給諸大菩薩說,屬于二時教;第三時就是
《解深密經》唯識要義及其演變之探析 編輯:釋道滿 來源:閩南佛學 在印度大乘佛法中,與中觀學派并稱為二大學派的是瑜伽行派,它是一門極有條理、極有系統(tǒng)、極有組織的學說。同其他佛教學說的發(fā)展
《解深密經》的阿賴耶識 性空 閩南佛學 一、引言 阿賴耶識是大乘唯識宗建立的基礎,也是區(qū)別大小乘唯心思想的根本論點。在唯識宗的發(fā)展史上,各種唯識論典從不同的角度論證阿賴耶識的存在,皆淵
唯識宗的依據(jù)經典有六部,其中最重要者當推《解深密經》。在唯識學創(chuàng)立過程中,許多重要理論都淵源于此,所以說,《解深密經》是學習唯識宗的必讀經典!督馍蠲芙洝吩谟《鹊蔫蟊居袕V略二種:一、廣本,有十萬頌;二、略本,有一千五百頌(見圓測《解深密經疏》卷二)。漢地但傳略本,先后有四譯:
《解深密經》略稱為《深密經》,梵本名曰珊地涅暮折那sandhinirmocana,涅暮折那,此翻名解。珊地之聲含于三義:一諸物相續(xù),二骨節(jié)相連,三深密之義。西方土俗呼三種并名珊地。為最早提倡「唯識」、「阿賴耶識」、「三自性、三無自性」等唯識概
庚午春以來,筆者擔任《解深密經》課程的講授,在授課過程中,認真研讀了圓測《解深密經疏》,并其他瑜伽論典,對該經重要思想,一一都作了探討,寫下一些心得筆記,現(xiàn)將它整理出來,敬請大德們指教。一、凈土莊嚴:凈土是佛教重要理論之一,佛教中有凈土宗專談凈土,其他宗派也談凈土,唯識宗就是一例,在本經《序品》說到如來講經處所時
《大般若經》六百卷,又稱《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朝玄奘翻譯。這是有關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匯編之著,所以卷帙浩繁。當年玄奘法師西域取經,取來此經本子有三種,后來進行翻譯,碰到疑問,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擇善而從,然后落筆,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的身心是快樂呢﹖還是痛苦呢﹖有的人覺得自己身體健康,只是煩惱很多,不能心生歡喜;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內心自在,只是身體上有種種的病苦。世間本來就是苦樂參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樂與自在呢?這就必須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觀自在;觀照自己很
過去,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禮多人不怪」,也經?吹皆S多信徒歡喜禮拜,表達他的信仰恭敬、虔誠。這原本也是沒有錯,但是不如法的禮拜,也是不當?shù)。經文里說,「偷婆」(即窣堵波,梵語 stúpa 音譯,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中不應拜,也就是在塔里不拜;在大眾里
經文中指出,寧可毀壞六根,也不造作諸惡,而墮入三惡道。因為六根有貪著的病,就會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不斷流轉,故必須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稱做「六根」,屬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屬于物理的「六塵」(色塵、身塵、香
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呢﹖」佛陀不是在罵人,佛陀會教訓那些愚癡的人。如:「你不知慚愧」、「你不知道苦惱」、「你愚癡」等。還有一句比較嚴重的話:「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個人,也就是說「你不是人」,即是邪見的邪人,不正派的人。這是很嚴重的一句責
原始佛教時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將所聽聞的教法,用詩或簡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憶傳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領納的不同,而各有其相異的思想,因此至教團成立時,如何將佛陀的教說作整理、統(tǒng)一,實屬必要之事。經過歷次的結集后,佛陀的教說漸次充實完備,
《雜阿含經》卷四中說:“如是煩惱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滅,如芬陀利生,雖生于水中,而未曾著水!币馑际钦f,這樣的煩惱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經舍棄了,已磨滅了,已破壞了,就好像芬陀利花,雖然在水中生長,而沒有染著于水。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稱《觀音經》、《普門品》。原是《法華經》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漸次流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分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本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xiàn)。長行敘述無盡意菩薩和佛的兩番問答。初番問答觀世音菩薩得名
這是《八大人覺經》開頭的一段經文。這部經的內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學佛道者,應覺知思惟的八種教法!甘篱g無常,國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觀;「四大苦空,五蘊無我」,是佛教的人生觀。兩者合起來,即整個佛教的世界觀。我們所賴以生存的世界稱「世間」,世間是時間和空間所和合的世界,是變化無常、沒有長久固定的形態(tài)
「生死疲勞」,我們生了要死,死了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流轉輪迴,辛苦又疲勞。人生就像一個車輪,在生死大海裡輪轉不已,備受勞苦!笍呢澯稹梗耸秦澯呐`,為了貪財好色、貪享受、貪世間上的功名富貴,這個也要、那個也要,這個也想、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