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三藏尸羅達(dá)摩于北庭龍興寺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大摩尼金剛寶山峰中。與大菩薩眾俱。爾時世尊告金剛摩尼菩薩言。佛子若有菩薩求大菩提。為欲救度一切有情。已受菩薩律儀戒。學(xué)已曾發(fā)起大菩提心。有大悲愍。常欲奉事一切如來。欲廣積集諸大菩薩福德資糧。欲證佛智。欲以無礙等持總持諸解脫門神通游戲。欲令虛空成大庫藏。欲令自手似如意寶作是奉施。唯愿一切諸佛世尊。已住十地諸大菩薩。持金剛者。當(dāng)憶念我。弟子某甲已發(fā)菩提心未安住正道。今持身心。于一切時。以一切種奉施三世諸佛菩薩。愿大自在諸佛如來。已證大地一切菩薩。當(dāng)攝受我。令我大福德智慧資糧。猛利精進(jìn)廣大心量。寂靜調(diào)伏神通自在。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復(fù)作是言。唯大悲者當(dāng)憶念我。弟子某甲墮在生死系以大縛。閉居牢獄離正道法。逼以強(qiáng)力煩惱怨敵。無怙無救無目無依。無將無導(dǎo)游行僻路。趣向生死背大涅槃。順諸惡趣將墮險路。臨仆惡道常遇惡友。離善知識迷于邪正。有利無利有義無義。遠(yuǎn)離諸善成就不善。常背賢圣諸佛菩薩。生老病死憂惱所迫。不得安隱無怖無畏。心常散亂闕修寂靜調(diào)伏施戒及不放逸。遠(yuǎn)離等持總持二門十地法忍。不能安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平等性。不修無量慈悲喜舍。不具菩薩三聚戒蘊(yùn)。遠(yuǎn)離無障無礙大智。不能安住于寂滅因善成立法。遠(yuǎn)離神通力無所畏。不住正念不能成就隨行趣入無忘失法。匱諸功德。見取疑惑障于通達(dá)七等覺支。闕修如實八圣道支。無量百千苦惱所逼。而常熾然眾苦逼迫。心常下劣忿恨散亂。常順煩惱。唯愿一切諸佛菩薩。依大悲愍為我救護(hù)。為我歸依為我導(dǎo)師。唯愿令我速得圓滿大正覺路。大菩提道菩提資糧。又愿令我速得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如來法。無礙辯才等持解脫陀羅尼門。功德神通波羅蜜多。又愿與我一切成就一切功德。
復(fù)次為轉(zhuǎn)廣大供養(yǎng)應(yīng)作是言。又愿一切諸佛世尊。已得大勢諸菩薩眾。當(dāng)憶念我。弟子某甲。今于一切佛菩薩所轉(zhuǎn)大恭敬。承事供養(yǎng)以身奉獻(xiàn)。所有十方諸世界中大莊嚴(yán)具。所謂種種寶宮。諸寶莊嚴(yán)寶樹寶山。寶座寶壇珍寶行列。寶蓋寶幢寶飾瓔珞。真珠羅網(wǎng)寶器寶聚積寶光焰。諸寶洲中大末尼寶。清凈燈樹寶鈴和鳴。末尼光曜真金纓拂。垂覆連接妙金蓮花。閻浮檀金以為其須。金樹行列種種寶宮。寶云叆叇雨眾寶渧。諸寶藏殿眾妙末尼。閑錯墻壁寶珠欄楯。大持明者可樂圓苑。屋宅寶宮殿堂樹林皆可愛樂。以如是等無攝無受;叵蛞磺兄T佛菩薩。于贍部洲所有妙藥長壽藥類。諸末尼寶能與有情所求眾藥。自然成美殊勝飲食。并諸香樹種種異類。旃檀妙樹阿伽盧樹。沉水赤檀大葉恒花。能醉香等諸樹種類?蓸访钕銦o攝無受諸如意樹。于大海中種種異類。諸末尼寶如意寶珠。及須彌山雞娑啰山。香山摩尼耶山。尹地(二合)耶大山。曼陀羅山金剛山等。諸大山中種種寶峰。寶臺寶石寶窟寶宮。寶飾寶片眾寶階道。諸末尼柱諸寶燈輪。諸琉璃等末尼種類。所有天上無主天宮。天諸名花悅意樂見。天諸樂具微風(fēng)吹動?諏m行伍和鳴美聲。天諸音樂不鼓自然出美妙聲。天諸眾鳥住空宮中。鳴妙音聲并諸寶云出大美聲。天諸末尼歌詠音樂。并諸妙香花樹鬘樹涂香燒香樹。燈樹幢樹幡樹寶樹。此等一切無所攝受。奉施一切諸佛菩薩。所有一切佛眼所睹。諸佛剎中大供養(yǎng)云;ㄔ葡阍启N云燒香云。涂香云寶蓋云寶幢云寶幡云。寶衣云寶聚云寶器云大末尼聚云。種種微妙大寶珠云。又以香油滿大燈器。量等千界燃以燈炷。量百須彌。奉施一切諸佛世尊諸大菩薩。由是供養(yǎng)所生勝福。并將回向無上菩提。如過去佛所修諸善。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回向菩提。我亦如是持此功德;叵驘o上正等菩提。勸請諸佛。唯愿往赴菩提道場。降伏魔怨證大菩提轉(zhuǎn)大法輪。欲滅度者為諸有情。勸請愿住滿一大劫。隨喜一切諸佛菩薩一切有情所修諸福。發(fā)露懺悔一切諸罪。猶如三世諸佛菩薩懺悔罪障。我亦如是愿罪銷滅。奉施乃至懺悔已畢。即以凈心憶念一切諸佛菩薩。對佛像前誦此密言滿足八遍密言曰
唵娑頗(二合)羅裟頗(二合)羅微摩那娑(去引)啰摩訶(引)若縛吽
誦密言已。即便隨欲。成就天妙大供養(yǎng)云。一切佛所而得現(xiàn)前。若善男子或善女人。系念于佛或晝或夜。轉(zhuǎn)誦如是大回向輪。此善男子或善女人。諸罪銷滅一切煩惱漸得微薄。能獲如前所說功德。若轉(zhuǎn)一遍得百梵福。夢常見佛。命終之后得生凈土。佛說是經(jīng)已諸菩薩眾歡喜奉行。
大般若經(jīng)者。乃希代之絕唱。曠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誠入神之奧府。有國之靈鎮(zhèn)。自非圣德遠(yuǎn)覃。哲人孤出。則方音罕貿(mào)。圓教豈臻。所以帝敘金照;适霏傉瘛J洛闱Ч。理鏡三辰。郁矣斯文。備乎茲日。然則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會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寶。竊案諸會別起。每比一部。輒復(fù)本以殊跡。各申一序。至如靈峰始集。宏韻首馳。
夫宗極絕于稱謂。賢圣以之沖默。玄旨非言不傳。釋迦所以致教。是以如來出世。大教有三。約身口。則防之以禁律。明善惡。則導(dǎo)之以契經(jīng)。演幽微。則辨之以法相。然則三藏之作也。本于殊應(yīng)。會之有宗。則異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誦。法相。阿毗曇藏也。四分五誦。契經(jīng)。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誦。中阿含四分五誦。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dāng)何所救。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其時即有過現(xiàn)未來一切諸佛。應(yīng)念正思。復(fù)有諸菩薩等。住自心中而復(fù)不動。復(fù)有諸金剛領(lǐng)諸眷屬執(zhí)金剛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復(fù)有諸天仙魔眾怖走無處。
昔如來于耆阇崛山中。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演說大乘真經(jīng)。名無量義。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酃猬F(xiàn)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歡喜贊嘆。以為是經(jīng)乃諸佛如來秘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yuǎn)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爾時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勝。佛號勝帝如來應(yīng)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diào)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時現(xiàn)在彼。安隱住持。為諸菩薩摩訶薩眾說大般若波羅蜜多。彼有菩薩名曰勝授。見此大光大地變動及佛身相。心懷猶豫。前詣佛所。頂禮雙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緣而有此瑞。時勝帝佛告勝授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從此南方盡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dú)園。爾時有大苾芻眾。持缽食時詣迦里梨道場。共坐思惟。過去世時有何佛出現(xiàn)。族姓壽量其義云何。如是思已;ハ嗤茊柖荒苤枙r世尊知此苾芻思惟是事。即從座起。詣迦里梨道場。結(jié)跏趺坐。時諸苾芻。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大雪山頂曼殊師利童子般若崛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羅漢。及無量無數(shù)菩薩摩訶薩。所謂普賢菩薩摩訶薩曼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得大勢至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摩訶薩及十八金剛十二大天無量八部善神王等無量眷屬。前后圍繞。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dú)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dāng)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夫萬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無生。變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無始。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動于性。而萬有陳于外;诹呱趦(nèi)者。其唯邪思乎。正覺有以見邪思之自起故。阿含為之作。知滯有之由惑故。般若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絕思境。以言求之則乖其深。以智測之則失其旨。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時。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雖勇健。人眾豪強(qiáng)。以我取彼。未足為有。時。阿阇世王命婆羅門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禮世尊足。問訊世尊。起居輕利。游步強(qiáng)耶。又白世尊。跋只國人自恃勇健。民眾豪強(qiáng)。不順伏我。我欲伐之。
二儀久判。萬物備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綱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輔弼之有等。兇頑不循教者。往往有趨火赴淵之為。終不自省。是兇頑者。非特中國有之。盡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號曰釋迦其為佛也。行深愿重。始終不二。于是出世間。脫苦趣。為其效也。仁慈忍辱。務(wù)明心以立命。執(zhí)此道而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濟(jì)群生。今時之人。
朕聞觀自在菩薩誓愿。入微塵國土。拯拔一切有情。離諸苦趣。故說是無量功德總持經(jīng)咒。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秉心至誠持誦。佩服此經(jīng)咒者。種種惡趣。種種苦害。咸相遠(yuǎn)離。咸得圓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風(fēng)吹觸。業(yè)釋障消。獲是勝果。非但耳之所聞。實目之所睹。明效大驗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dāng)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dāng)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yuǎn)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⒚、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zhì)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yīng)當(dāng)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jīng)》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何理解請師父開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jīng)。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jīng)》與《般若經(jīng)》、《大集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涅槃經(jīng)》,并稱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jīng)以大乘經(jīng)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chǔ),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qiáng)調(diào)『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xué)派及唯識學(xué)派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
《四十二章經(jīng)》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jīng)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jīng)》之后,遇到
如來佛性有二種:一有,二無。所謂惡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yán)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這都叫做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