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分四節(jié)釋讀。第一節(jié):大勢至;第二節(jié):菩薩;第三節(jié):念佛;第四節(jié):圓通章。
第一節(jié) 大勢至
"大勢至"者,又名"得大勢"、"無邊光"。其立名有四: 一、因地自利而得名!侗A經(jīng)?卷三》中寶藏佛曰:"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為得大勢"。此因中愿力而得名也。 二、果地利他而得名!队^無量壽經(jīng)》曰:"(此菩薩)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此果地利他而得名也。 三、折服眾生立名!队^經(jīng)》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又曰:"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端家娼(jīng)》曰:"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斯以威力折服眾生,故名。 四、攝受眾生立名。《觀經(jīng)》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斯以慈悲攝受眾生,故名。
第二節(jié) 菩薩
"菩薩"者,具名"摩訶菩提薩埵"。言"菩薩"者,略稱也。譯中文為覺有情。蓋菩薩之所覺,與諸佛等;菩薩之有情,與眾生等。故菩薩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故名菩薩也。又菩薩上覺佛道,下化有情,故名"覺有情"也。
第三節(jié) 念佛
"念佛"者,乃佛教之特別法門。但有三種不同:一者專念自佛。二者專念他佛。三者兼念自他佛。 專念自佛者,全憑自力,根究實相,以期悟、證者也。如禪宗看念佛者是誰,及各種話頭之類,皆是也。此于四種念佛中,屬實相念佛之范疇。但以諦理幽深,誠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別無他力資助。若非宿根成熟,悟無是處,又何言證焉? 要之,悟與證迥然不同。悟者,唯見回家之路;證者,已是居家穩(wěn)坐矣。《文鈔?與泰順林枝芬居士書二》云:"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須歷諸境緣,鍛煉習氣,直得煩惑凈盡,方名證道。" 《文鈔?復化凡居士書》云:"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不濟事;即證初、二、三果之人。亦難免來生因福造業(yè),或致墮落惡道。證四果者,方了生死。此依小乘說,若依大乘圓教說,初信斷見惑,與小乘初果同,七信斷思惑盡,方了生死。"由此可見,悟者,悟道;證者,證道。悟而未證,尚不濟事;證道四果,方得了脫。所以悟道者,仍是輪回中人。證道者。方為了脫生死。如五祖戒(即蘄州五祖寺師戒禪師,尊稱五祖戒。為云門第三世)、草堂清、真如喆皆是大徹大悟之人。但以有悟無證故,仍復輪回,是其明證。 專念他佛者,有三種念法。(一)、觀想念佛。謂依《觀經(jīng)》作觀,或?qū)S^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念佛。謂對佛形象,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念佛。謂一心稱念"南無námó阿彌陀佛"圣號也。此三種念佛,方法不同,但皆需具真信,切愿,方可于一生之中出此娑婆,生彼極樂。又此三種念佛之中,唯持名一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見效捷,倘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必于現(xiàn)生了脫生死,出離輪回。末世眾生,若欲一生取辦,須于是法留心。 兼念自他佛者,即所謂禪凈雙修者也。此法,先須開悟(宗門曰明心見性,教下曰大開圓解,詞異意同)然后念佛,謂之"有禪(有悟處)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此中行人,以已所悟所修。因材施教,曲接來學。應以禪機得度者,即為說禪,應以凈宗得度者,即為說凈。應以禪凈雙修得度者,即以禪凈雙修法門而度化之。如是,大人不倡游言,言必契理;君子不談虛語,語必契機。生為人天師范,歿則上品上生,豈非"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耶? 然有一班人,即參禪又念佛,唯以明心見性為目的,不以求生凈土為宗事?此贫U凈雙修,實則無禪無凈土。何以言哉?未能徹悟,故無禪;不求西方,故無凈。無禪則不能仗自力了脫;無凈則不能仗佛力接引。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了生死,無有是處。此人來生,必感殊福,倚福造業(yè),因業(yè)墮落。永明大師所謂"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此也。截流大師稱此為"第三世怨"。可懼也已,凈業(yè)行人,當自警策。
第四節(jié) 圓通章
"圓通"者,圓融通達。《三藏法數(shù)?四十六卷》云:"性體周遍曰圓,妙用無礙曰通,乃一切眾生本有之心源,諸佛菩薩所證之圣境也"。此依解門釋圓通也;若吾輩凡夫,以如子憶母之心境,秉持六字之洪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者,是依行門行圓通者也。 "章"者,經(jīng)中之一篇,名章。 以上經(jīng)題中:大勢至菩薩,人也。念佛圓通,法也。是以人法立題焉。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聽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談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門而得成就的那個圓通法門后,因時節(jié)因緣已經(jīng)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別有著五十二種修行位的無量大菩薩們,同時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頂禮佛足的最高禮節(jié):雙手著地,掌心向上,把頭磕地于兩手之間,表示用自己的雙手捧起佛足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全文完整注音版。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聽了上述修行已有成就的二十三位佛弟子,談自己由于修所修法門而得成就的那個圓通法門后,因時節(jié)因緣已經(jīng)成熟,所以就同他一起共修的、分別有著五十二種修行位的無量大菩薩們,同時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世尊跟前,恭敬地跪下去,用頂禮佛足的最高禮節(jié):雙手著地,掌心向上,把頭磕地于兩手之間,表示用自己的雙手捧起佛足,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ò浲臃穑。┱埛耪。我們從今天起跟大家學習「凈土學」的最后一個課程,就是《楞嚴經(jīng)》的〈念佛圓通章〉。在講這個課程之前,我們也是按照慣例,簡單的說明這個課程主要的修學宗旨。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jīng)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章。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座下的大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在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回歸凈土。阿彌陀佛雖然壽命無量,但屬應身如來,終有盡時。佛滅法盡后,觀世音菩薩,即于中夜,在七寶菩提樹下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極樂世界轉(zhuǎn)名眾寶普集莊嚴,佛壽無量。大勢至菩薩,
尊敬的廣聲大和尚、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很高興今天晚上有機會來光明山普覺禪寺,與諸位大德共同討論凈土宗一篇非常重要的經(jīng)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出自《首楞嚴經(jīng)》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篇,是作為凈土宗五種經(jīng)典當中之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解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独銍澜(jīng)》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弊⒅卦诼。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凈土法門精髓所在,感通佛理,闡述凈土往生關鍵秘訣,操作簡單,方便快捷。無論是開智,還是成佛均有顯著功效。
《圓通章》出自于《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在經(jīng)中的第五卷末。近代第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非常重視本章的弘揚,曾開示道:《念佛圓通章》專門開示念佛方法,極其簡單扼要。由此印祖將《圓通章》納入凈土三經(jīng)之后,與《普賢行愿品》共合為凈土五經(jīng)。
印光大師在《凈土五經(jīng)重刊序》中贊嘆此《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由此可知,學習《念佛圓通章》是很有必要的,可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念佛法門的了解與體會。
憶佛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種法上的落實。首先看眾生心,我們是眾生——身心五蘊的和合,眾緣和合為眾生,我們這個眾生的心都是生滅心,都是污染心,都是分別心,
知道自己的念頭——念佛 在東林寺我們常常會有百萬佛號閉關出來談體會,這一兩年我只要在寺院,我都參加談體會的這樣的一個交流。在談體會的時候,真的是:參加這種修行活動的人,他就直接體會到這種名號功德給
這篇經(jīng)文很短,才二百四十四字,是念佛法門中非常重要的開示。出自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簡稱楞嚴經(jīng),詳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全經(jīng)共十卷,六萬多字。本章出在第五卷末,佛問諸菩薩及阿羅漢,當初修行,在十八界中,從那一法入門?時有二十五位大菩薩、阿羅漢,各各敘說自己最初修行入門的下手功夫,即六根、六塵、六識、七大
七大次第,先根后識,今識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機宜;末世眾生,須依念佛得度。又、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為三昧中王,能攝一切三昧故也。十六觀經(jīng)云:‘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在中國佛教二千年的歷史當中,有二個宗派對我們的影響特別的深遠:第一個是禪宗,第二個是凈土宗。因為這二個宗派的修學,都是非常的簡單扼要,所以它整個法門在推動的時候,很容易讓大家接受,所以修學的人特別的多。 禪宗修學的特色,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論議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見和論議。見論議人:“論議”是說通過問答的形式等,分別闡述諸法的義理。其目的是使對方了解論理,明了法義,重在顯明真理。佛在世時,比丘們常常就某一義理或論題等展開論議。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為思惟敏捷,辯才無礙
這一愿的大意是說:當菩薩(發(fā)大心的修行者)見到身無鎧甲、手無兵仗的軍人時就會發(fā)愿,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永遠舍離不善的身口意三業(yè),趣于善道。見無鎧仗:“鎧”即鎧甲。古時戰(zhàn)斗中穿戴的鎧甲戰(zhàn)衣,可以防身!罢獭笔枪、矛、劍、戟等兵器的總稱,即兵仗、器仗。
此時世尊思維此梵志性格儒雅純善質(zhì)直,常為了求知而來請問,不是來惹麻煩的。他如果要問應當隨意回答。佛就說:犢子。善哉善哉。隨意提問吧,我會回答的。
這時世尊告訴憍陳如:色是無常。因滅色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也是無常。因滅此識而獲得解脫常住之識。憍陳如。色即是苦,因滅此色而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憍陳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而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也是如此。
居士問:《金剛經(jīng)》上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比绾卫斫庹垘煾搁_示!一如師父答:把所有的虛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緣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滅的變化的,無常的,他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我們眾生來說第一個就是破相證性。因為相是一個虛幻,因緣和合的假象。
迦葉菩薩說: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確定。為什么呢?如來有時說是善不善。有時說為四念處觀。有時說是十二入。有時說是善知識。有時說是十二因緣。有時說是眾生。有時說是正見邪見。有時說十二部經(jīng)。有時說即是二諦。
善男子。虛空之性非過去非未來非現(xiàn)在。佛性也一樣。善男子。虛空非過去,因為無現(xiàn)在。法如果有現(xiàn)在則可說過去,因無現(xiàn)在所以無過去,也無現(xiàn)在,因為無未來,法如果有未來則可說現(xiàn)在,因無未來所以無現(xiàn)在也。
《寶積經(jīng)》與《般若經(jīng)》、《大集經(jīng)》、《華嚴經(jīng)》、《涅槃經(jīng)》,并稱為大乘佛教經(jīng)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該經(jīng)以大乘經(jīng)典的『空觀』思想為基礎,累積了《阿含》以來的佛陀教義,同時,也強調(diào)『無我』的思想與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觀學派及唯識學派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
《四十二章經(jīng)》是由后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的。后漢是指漢朝的東漢時期。漢朝共分兩個時期,一是西漢時期,二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又稱為后漢。本經(jīng)的翻譯者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就生活在這一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漢明帝因夜夢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帶著十八個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經(jīng)》之后,遇到
如來佛性有二種:一有,二無。所謂惡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等無量三昧,金剛等無量三昧,方便等無量三昧,五智印等無量三昧,這都叫做有。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