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是無量無邊。包含十方法界,廣博的意義 乘是有運載度眾生出生死 到彼岸的功能 起是破除眾生的顛倒 起立正信的義理 信是親證此心 了無疑惑 論是假立賓主有問有答 破除邪見 發(fā)揮正理的意思
【解】不論何經(jīng) 皆有通題別題 大乘起信此四字是此部的別題。論一字是論藏的通題題是題頭 似人的頭面 看著他的頭面 容易就知道他為人 是善的還是惡的 是忠的還是奸的 經(jīng)論的題頭 不外亦是這樣的意思
大道字說起來有三種的道理 叫做體相用。ㄒ唬┮恍牡睦眢w 是十法界眾生 森羅萬象善惡一切諸法之所依的。是體大。ǘ┍緛砭咦愫由撤Q性功德 是相大 (三)善能出生十法界一切的因果 是用大 乘是依此心理能破除向來的煩迷惱妄一切貪著 直至究竟覺 不生不滅心 所以下文說「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故」所以說更無別法唯是一心 大乘之理就是一心 小乘的人們 不信此理 留滯化城 外道的人們 不信此理 勞而無功 凡夫的人們 不信此理 誤認妄心所以輪迴不休 所說的不信 不是他們本來不具此心而不信的 人々有心 從本以來平等 不增不減 因為被五陰所遮覆 二執(zhí)所障 所以此心理不得現(xiàn)前 迷而不信。菩薩慈悲 憐愍眾生沉迷 所以宗集百部大乘 特別造出此論 普令一切眾生 發(fā)起正信 若信了此心理 一切道法 自然任運而生 華嚴經(jīng)云「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信行的根本。行無信不能起立 學道的人們 首先耍起正信
【注】摩訶耶經(jīng)說「如來滅后六百歲已」 九十六種外道等 邪見競興 毀佛法 有一比丘名曰馬鳴 善說法要 降伏一切諸外道輩」照這樣說來 此菩薩是如來預記的人 據(jù)造此論乃在如來滅后六百馀年的時代 菩薩具云菩提薩埵 華言翻做覺有情 菩薩是大覺 是所求的 薩埵是有情 是所化的 悲的雙運 上求下化的人們 叫做菩薩
【解】為什么叫做馬鳴 據(jù)諸傳記有三種的解說 (一)菩薩初生的時候 感動了群馬悲鳴不休。(二)菩薩善會撫琴 利用琴的音聲 來宣說法音 群馬聞了 俱皆悲鳴。ㄈ┢兴_善會說法 若說法時能使群馬 聞了法音 悲鳴垂淚七日不食 菩薩是自覺々他行大乘理的人們 造是造作 宗集百部大乘的廣義 而造出此論
【注】梵語「波羅末陀」華言真諦 就是諦悟真如的道理 三藏是經(jīng)藏、律藏、論藏 師是能通達經(jīng)律論的
【解】真諦三藏法師 是西印度優(yōu)禪尼國人自少聰明智慧 善會通達經(jīng)律論三藏的道理 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入中國 竝送蘇合佛像來東土 未及經(jīng)旬 適逢候景侵亂 后至承圣三年九月十日。和慧顯智愷曇振慧旻竝黃鋮大將軍太保蕭公勃等 在衡州建興寺翻譯此論
【注】十方是 東方、西方、南方、北方、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業(yè)是身、口、意、三輪業(yè)用不同魔外凡小 所以說最勝 凡夫妄知外道邪知、小乘偏知 菩薩分知 獨佛徧知。徧知就是無不盡知的 即是意業(yè)最勝 色無礎(chǔ)自在 就是身業(yè)最勝 大略來說有四種的無礙 (一)大小無礙 就是一一根俱皆徧滿法界 且不妨壞諸根的性 又不混雜諸根的相 。ǘ┗ビ脽o礙 是一根能作諸根的應用諸根能作一根的應用 自在和融 不相妨礙。ㄈ├硎聼o礙 就是現(xiàn)前色相和真空實 相而不相礎(chǔ) 當體即空 空色沒有二相。ㄋ模⿷獧C無礎(chǔ) 是一身而善會普現(xiàn)一切身 一切身即是一身攝 救世大悲 就是口業(yè)最勝 世是世間 是三種世間中的有情世間 者字是指三輪最勝的釋迦牟尼佛 及是竝及 彼是指佛 體相就是法。法就是佛的體相 諸佛以法為體真如法性就是法身。論說 在眾生數(shù)中名叫佛性 在非眾生數(shù)中 名叫做法性法性就是諸法的實性 法性無邊 普現(xiàn)于有情無情 譬如海水能和眾濕 所以法性比喻似!∮终媸菬o妄 如是不變
【解】馬鳴菩薩要造此論的時候 首先歸敬三寶為什么要歸敬三寶呢 大略來說有三種的緣故。ㄒ唬┦芏鞯木壒省」魶]有佛來說法 法是無從由起 若沒有法是永久不能解決吾人生死的大事 設(shè)使有法 若沒有僧伽來流傳 那末無從聞及 受此三思纔得了悟 今將傳此法 應當首先歸敬三寶。ǘ┣蠹颖坏木壒饰鍧釔菏赖谋娚教化很不容易 若不仰請三寶的威力加被 則不能自利他 所以應當致敬。ㄈ┦贡娚诺木壒室言齑苏摗∮挚峙氯藗儾豢闲攀堋∷ 使他歸敬三寶 容易使人們信從 所以應當致敬 歸命是盡吐傾誠的言辭 歸是歸向 命是命根 是一身的生命意思是將此、身的生命 生死榮衰得失都不管 總要歸向盡十方徧法界 最勝業(yè)徧知 色無礎(chǔ)自在 救世大悲的佛寶并及佛的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的法寶 為什么這樣叫做法寶呢 佛的身體相就是法 眾生以四大為身 諸佛以法為身 法性真如海就是說真如法性就是法身的真體 在眾生數(shù)中名叫佛性在非眾生數(shù)中名叫法性 雖然有隨緣的利用而不變的 又雖然不變而恒隨緣的所以譬喻像大海一樣似的 因為風來浪起 波雖不定 面濕性沒有分毫變異為水固是濕性 為波亦是濕性 沒有變異的濕性 不礎(chǔ)浪起 無量功德藏 是說此法身妙真如性 含攝具足 不假修持 本來具足無量稱性功德 所以叫做藏 不但歸敬佛法二寶 并要歸敬修如實行等的僧實 僧有凡僧和圣僧的差別所說如實修行的 就是地上的大菩薩僧悟真實理 起圓頓行 名叫做如實修行
【注】所說的疑 大略有二種 (一)疑法 是疑大乘的法體 不知是一體 還是有多體 若是一體則沒有異法 何故要重發(fā)四宏誓愿廣度眾生 若多體則非一體我和非我不同 怎么起同體大悲
所說的邪執(zhí)有二種。ㄒ唬我執(zhí) 真如界內(nèi) 不立一塵 本沒有眾 生妄計有我 (二)法執(zhí) 本來沒有種々法 眾生妄計有種々法
【解】馬嗚菩薩造出此論 不是為求名利供養(yǎng)的 及是一心為要利益眾生 使眾生除去二疑和二執(zhí) 因為眾生自無始劫來生死不休 不能悟證涅槃 不外是以疑執(zhí)為本 因有疑所以迷真 因有執(zhí)所以起妄 是故學大乘法的人們 首先要除去疑執(zhí) 若是疑執(zhí)果然除去 到這田地不疑亦不執(zhí) 纔得于大乘的根本法中 發(fā)生正信 沒有疑自然是信 沒有邪執(zhí)自然是正 既然發(fā)生大乘的正信 方才得入如來法中 處在如來家 做個法王的兒子 繼續(xù)佛的種子
【補注】華嚴經(jīng)說「下佛種子 于眾生田 中生正覺芽
【注】論是論藏 摩訶衍華言譯做大乘
【解】論說 有一個的法子 能生起大乘心的信根 能信此心理就是信根 信心真如門正理決定 信心生滅門業(yè)用不忘 真如門和生滅門總不出一心 所說的信根 就是正信滿了入住 得不退的法位有這樣的好處 所以應當要說
【注】(一)因緣 如法華經(jīng)說「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所以菩薩造出此論不外亦是為度眾生的。ǘ┝⒘x 立是標立宗旨 義是義理。ㄈ┙忉尅∈窃敿毞謩e說明 (四)修行信心 是要如實修行 還要如實信此真心。ㄎ澹﹦裥蘩妗∈莿疋g根的人們修行 兼利益后來的眾生
【解】要照此論說來 有五種的分別 五種是什么 第一就是因為要度眾生的緣故 第二是標立義理 第三是詳細解釋 第 四是要信此心修此行 第五是勸化鈍根的眾生 實修實行 兼要流傳利益后來的眾生
【注】因緣是因為要度眾生的緣故
【解】法不是沒有緣故而生起的 既然造出此論必有因緣
【注】問是假問 答是假答 要顯明真理評斷是非 是要假設(shè)問答 纔得明白 有問有答 所以叫做論
【解】設(shè)有人問 有什么因緣 而造出此論呢 菩薩則答他說 是因為有八種的緣故 所以造出此論的 什么叫做八種 第一是因緣的總相 大凡諸佛菩薩所修諸行 不外是為眾生拔苦與樂的 豈只造此論嗎 然造出此論的緣故 亦是因為著凡夫和外道不知真理 迷此一心 所以有種々的分段生死 小乘權(quán)教的人們 迷此一心 尚未得脫離界外微苦的 變易生死 所以造出此論 開示此心 要使眾生信此心修此行 能得證到究竟覺的快樂 不是要求人天的供養(yǎng)和恭敬的
【注】金剛經(jīng)說「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根本之義 就是一心的理體
【解】第二的是要分明解釋 無去無來一心的根本義理 開示眾生 使眾生離開邪見的疑執(zhí) 明々正々了解此心理 不會再悞謬的緣故
【注】善根成熟 是十信滿心的 摩訶衍翻譯華言叫做大乘
【解】第三的是為使十信滿心善根成熟的眾生在此大乘法中 能得確信無疑 堪任住在正信的不退位的緣故
【注】善根微少 就是初入門的人們 信位未滿的眾生
【解】第四的不但要使善根成熟的眾生堪任不退信的 就是初入門善根微少的眾生 亦要使他修習信心的緣故
【注】惡業(yè)是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yè) 障是障礎(chǔ) 業(yè)能障道 所以叫做業(yè)障 癡是無明 有二種。ㄒ唬└緹o明 根本無明太都迷于理體。ǘ┲δo明 枝末無明大都迷于事相 就是對于理事不得明了 昏迷暗昧以為體性的 能障礙無癡的善根 發(fā)生煩惱業(yè) 慢是我慢 是夸恃自己的尊勝 貢高輕舉
【解】第五的是因為要對根器淺薄癡慢邪見的眾生 開示方便法的門 使他們自知罪惡 發(fā)心禮懺 悔過自新 消除業(yè)障 還要善會保護此心 遠離愚慢 脫邪見的網(wǎng)子的緣故
【注】止是止住妄念 顴是觀照 凡夫是六道的眾生 二乘是聲聞乘和緣覺乘 心過是偏執(zhí)一方 不能證入中道 對治是像藥治病一樣似的
【解】第六的是要開示眾生 修習止念觀照的方法 來對治六道的凡夫 和聲聞緣 覺二乘 偏執(zhí)此心的過病
【注】專念是一心不亂 生于佛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面前
【解】第七的是為開示眾生 使他專心念佛求生西方 于七寶池中蓮花化生 花開見佛親聞佛法 必定不退此信心的緣故
【注】利益是離苦得樂的利益 不是為世間金錢的利益 因眾生不知此心 不行此理所以用勸
【解】第八的是要勸告懈慢和不信不行的眾生們 詳細與他說明修此大乘心理的利益 使他們一心向上菩提正覺的光明大路上走
【注】此是總結(jié)論的原因
【解】有了這樣的因緣 所以造出此論的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yè)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為欲令眾生,除疑舍邪執(zhí),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論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云何為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初說因緣分。
“本文將從五個方面進行講說,那五個方面呢?第一、因緣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勸修利益分!笔紫戎v說第一因緣分。問:“由于什么樣的因緣,要造這部論呢?”
總論:“有一個法門,能夠幫助眾生發(fā)起大乘正信之根。所以,應當講說!薄氨疚膶奈鍌方面進行講說,那五個方面呢?第一、因緣分;第二、立義分;第三、解釋分;第四、修行信心分;第五、勸修利益分!
大乘起信論講記
大乘起信論講解
馬鳴菩薩造 唐三藏唐實叉難陀奉制譯 大乘起信論卷上 歸命盡十方 普作大饒益 智無限自在 救護世間尊 及彼體相海 無我句義法 無邊德藏僧 勤求正覺者 為欲令眾生 除疑去邪執(zhí) 起信
起信論者,乃馬鳴大師為破小乘、外道邪見,宗百部大乘經(jīng)典所作,以為發(fā)起正信也!故立論宗法界一心,開真妄二門,徹生滅之本、窮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止觀之妙門,總括一萬一千余言;理無不盡、事無不該,可謂大教之關(guān)鑰、禪宗司南也!
大者包含之義。乘有運載之功。起則對境發(fā)心。信則忍可印定。論乃假立賓主。問答發(fā)揮。決擇正理。破除邪見。揀非經(jīng)律。故以論名。○題中應分通別。上四字別題。別在當部。下一字通題。通于論藏!痤}者頭也。如人頭目為五官之總。觀其
《大乘起信論》一書言簡意賅,通過「一心二門」的心性學建構(gòu),層層展開染凈互薰的流轉(zhuǎn)與還滅運動,法、報、應三身佛說,以及止觀修習等大乘教義,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南北朝以來大乘佛教的中觀、瑜伽、如來藏等各家學說,加以吸收融攝,并有意識地超越各家的爭論,融會貫通,曲成無遺
佛法貴乎實踐,覺證在于理明。如終日談經(jīng)解論,而不重行持;或雖朝夕苦修,卻于經(jīng)論棄之不顧,這兩者都有偏失,無法獲得真正的法益。本論的特色即是解行并進,析理微妙,能令學者心神領(lǐng)會,尤對修行的次第淺深、因緣厚薄、覺性層次,掌握獨特的教學要訣,使人按圖索驥,隨順而入,的確總攝了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
自近代以來,雖然對《大乘起信論》的真?zhèn)螁栴}有種種不同的看法和爭議,但它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它對各宗派的巨大影響則不容懷疑。從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大乘起信論》自古至今一直被看作是大乘佛學入門
大乘起信論講話 自序 民國三十八年,有一個時期,我寄住在臺灣新北投普濟寺,親近蒙古甘珠呼圖克圖,除每日學習藏語密咒外,無事時寫大乘起信論講話以度日,寫至一半,因汐止靜修院有事邀我前往,遂致擱筆。至四十年夏,講楞嚴經(jīng)于靜修院,得趙恒惕、鐘伯毅二老居士擁
大乘起信論略釋者,太虛法師講授于漢上,以少文顯示所說要義也。念琛沉迷世苦四十余年,回向自心,實自本論始。
《大乘起信論義記》簡注卷上 張秉全 佛法如大海,誰能一口吸盡,如何能以少量時日,學到契合第一義諦的圓頓大法,愚以為學習《大乘起信論》,最為適宜。文雖不多,義理卻甚豐富,是全部佛法的綱要,此
本文試用自創(chuàng)的「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論》的多門教義、深層義蘊與根本實義,藉以發(fā)現(xiàn)能予繼承并發(fā)展此一論書既廣又深的大乘哲理的一條新時代佛法理路。創(chuàng)造的詮釋學分為五個步驟或?qū)哟,即「實謂」、「意謂」、「蘊謂」、「當謂」與「必謂」。
學習《大乘起信論》后的感悟 ◎鄒相 在浩瀚如海的佛教經(jīng)典里,《大乘起信論》(又名《起信論》)有著特殊的地位,它不僅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也是自隋唐以來對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論著!洞蟪似鹦耪摗啡钠婚L,祇有一萬余字,但它結(jié)構(gòu)嚴謹、條理清晰,廣為佛教各家宗派
《起信論》全稱《大乘起信論》,全1卷,相傳為印度馬鳴菩薩所造,南朝梁代真諦譯。收于大正藏第32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jù)此本。 其主旨是闡明如來藏緣起,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jié)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體系嚴密的大乘佛教總結(jié)性的理論著作,是禪宗史的共識:馬鳴菩薩撮
人生于兩大之間。對于環(huán)境之森羅萬象。莫不欲探討其原。彼天之淵然而蒼者。其上復何所有耶。地之龐然而大者。其中復何所蘊耶。山何為而峙。海何為而渟耶。鵠何以白。烏何以玄。松直而棘曲者。其理由又安在耶。烏呼。世之號稱博學者。
《大乘起信論》者,佛滅度后,印度中興大乘馬鳴菩薩之所作也。因歷史的地理的和翻澤的文藝的關(guān)系,后人對之生大懷疑,疑《起信淪》非馬鳴所作,故不可至渭為外道論者尤不可也。關(guān)于此種問題,數(shù)年前在東西的學術(shù)界上,曾起過頂大的風波。其最后的結(jié)果,則仍判為馬鳴所作為大乘正論。吾于此無言矣,舊案不提矣,然為此說者,有二感想焉。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甚深秘典。開示如理緣起之義。其旨淵弘。寂而無相。其用廣大寬廓無邊。與凡圣為依。眾法之本。以其文深旨遠。信者至微。故于如來滅后六百余年。諸道亂興。魔邪競扇。于佛正法毀謗不停。時有一高德沙門
傳說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實叉難陀重譯,二卷。以真諦譯本較為流行。內(nèi)容分五部分:因緣、立義、解釋、修造信心、勸修利益。修持方法,講究一心,即如來藏心。萬法源出于此,包攝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
“禪定解脫是二法,不是佛法?”《壇經(jīng)》中這句話也表明了它的宗旨是指導修行者從自心中頓見本性,悟到自性具足萬德,已經(jīng)達到佛境,所以再有修習,也于體上不能增加一分,只是隨事體驗充實德用而已。因此在《壇經(jīng)》所舉示的修行法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
這是《金剛經(jīng)》當中,很有名的四句偈子。我們居住的娑婆世間,是一個有為、有漏的世間,佛教對這個世間,有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等種種譬喻,主要都是說明人生如夢,幻化無常,如水泡須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電光石火般剎那即逝。
《心經(jīng)》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論中文字最為簡練,而內(nèi)容又極為豐富的一部典籍。它由淺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義理精要。《心經(jīng)》的基本思想是運用般若進行透徹的禪悟觀照,證得萬法的空性以獲得澄明自在的境界。
閻浮樹在南本《涅槃經(jīng)》卷九中被記載:閻浮樹在一年中會發(fā)生3次變化,有的時候會長出花,色澤光亮鮮艷;有的時候會長出葉,郁郁蔥蔥,很繁茂;有的時候則會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樣。閻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則是《善見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對閻浮樹的描
天如惟則禪師,是元代中峰國師的法嗣,在禪宗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惟則禪師一生大宏臨濟宗風,受敕賜“佛心普濟文慧大辯禪師”號及金襕衣。他在凈土宗方面的開示被輯成《凈土或問》一書,收入凈土宗重要典籍《凈土十要》之中。其《楞嚴經(jīng)會解》集唐宋九家注解的精華,
《心經(jīng)》即《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但是其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心經(jīng)》一共有7種譯本,現(xiàn)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譯本。(1)后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jīng)》。(2)唐朝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贋橐龑А霸诩倚疟姟睂W佛而說此經(jīng):在家人生活在充滿了污染的五濁惡世,從出生到生命終結(jié)都要承受無盡的痛苦煩惱,上層享樂的人不免污濁腐化,下層受窮的人易對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講法,點燃心燈,獲得精神上的清凈安樂、光明充實。
《壇經(jīng)》記載“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后,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后,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
《法華經(jīng)》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與文學性,對禪宗思想、禪悟思維、禪宗詩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禪宗充分汲取《法華經(jīng)》精華,并對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換,產(chǎn)生了各種機鋒公案、吟詠,使《法華經(jīng)》與禪韻詩情交相輝映?梢哉f《法華經(jīng)》深受禪宗推崇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