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jīng) 金剛經(jīng) 華嚴經(jīng) 地藏經(jīng) 心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 成唯識論 十善業(yè)道經(jīng) 楞嚴經(jīng) 涅槃經(jīng) 阿彌陀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 盂蘭盆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 俱舍論 藥師經(jīng) 楞伽經(jīng) 解深密經(jīng) 八大人覺經(jīng) 法句經(jīng) 勝鬘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 大寶積經(jīng) 攝大乘論 大乘起信論 瑜伽師地論 普賢行愿品 圓通章 圓覺經(jīng) 四十二章經(jīng) 佛遺教經(jīng) 普門品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 大智度論 阿含經(jīng) 吉祥經(jīng) 中觀論 現(xiàn)觀莊嚴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 佛經(jīng)入門 佛經(jīng)名句 佛經(jīng)問答 佛經(jīng)原文 佛經(jīng)譯文 佛經(jīng)注音 佛經(jīng)講解 其它經(jīng)論 大藏經(jīng) 阿含部 事匯部·外教部·目錄部

    菩薩四正道

    寶積經(jīng)講記:菩薩四正道

      上面所講的菩薩有四錯謬,現(xiàn)在我們講到菩薩有四種正道了。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正道。何謂為四?于諸眾生,其心平等。普化眾生,等以佛慧。于諸眾生,平等說法。普令眾生等住正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正道!

      第一個「于諸眾生,其心平等」。這個是講到行菩薩道的人,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等觀一切眾生冤親平等。在《八大人覺經(jīng)》里面就講到這個問題,冤從親起,冤親要平等。

      人跟人之間有的時候不打不相識,從冤家變親家了;有的時候從不認識到認識結(jié)合在一起,然后又分手,變成冤家了。所以,所有的眾生是冤家還是親家,還沒有定論。善于相對待,用智慧、用關懷的心,那所有的人慢慢都是變成親家了。一個人如果是自私自利,不懂得去關心別人,只知道重視自己,那么親家也變成冤家。

      以佛的眼光來看我們,眾生都是看眼前對我有利,或是對我沒有利的。但是一個修道的人就不能以利為出發(fā)點,而是以慈悲心跟一切眾生走向光明、走向善。所以菩薩利益眾生就不能去分別,說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好人對他好、壞人就放棄他,這樣子不叫做行菩薩道。

      所以第一個說「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用等觀一切眾生來從事教化眾生的工作。如果是不正常的人,常常動惡念的人,以佛的眼光來看,更應該以慈悲的心、更多的悲心、更多的智慧、更操心來去利益他。

      舉個例子來講,如果一個家庭里面生了兩個小孩,一個是正常的小孩,自己會讀書,自己會找事,自己會找對象,這個做父母的就不要操太多的心,讓他去自由發(fā)展。但是如果另外一個兒子呢,這個心理有問題,不能夠知道是非善惡,甚至是有毒的東西撿起來就往嘴巴塞,那父母親就要多操一點心,父母親必須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還要照顧他的生活,未來長大怎么去養(yǎng)育,父母親就要多操心了。因為這是不正常的兒子,做父母的就更操心,這個并不是父母親偏心了。

      所以我們看到眾生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是動惡念,做壞事,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更應該以我們的智慧、悲心來去感化他,以德、學來感化這些眾生。如果我們輕言放棄的話,就不符合佛陀廣度眾生的這一個原則。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要令一切眾生走向覺悟的、光明的、善良的彼岸。

      所以行菩薩道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發(fā)平等心來看一切眾生。

      第二個「普化眾生,等以佛慧」。我們利益眾生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從物質(zhì)的救濟;眾生的衣食住行有問題了,我們可以用物質(zhì)來幫他解決。但是物資解決了生理的部分,還有心理的部分,所以教化眾生除了用財物的布施,讓他衣食住行、生理得到照顧以外,還有一個是從事于宗教的、思想的、心靈的開導。

      這個又產(chǎn)生一個問題了,怎么樣的開導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呢?如果我們跟他開導說人生是苦、人生無常、人生沒有什么意義,眾生如果接受這種法門,最多按照我們?nèi)バ奕W、學四圣諦,那么眾生最多只能證到阿羅漢,生死了了,不再出現(xiàn)生命;這個是不圓滿。

      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成佛,就是要讓一切眾生在這個人間成佛。所以「普化眾生,等以佛慧」,我們要引導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入佛知見、悟佛知見,就是說要一切眾生來成佛,這個才是真正佛陀來到人間最重要的一個目標。

      所以我們利益眾生,首先讓眾生了解因果業(yè)報,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么這樣還不夠。眾生的問題是來自于心理的,所以必須從事思想的、心靈的凈化的工作,修戒定慧。修了戒定慧還不行,還必須修六波羅蜜來發(fā)菩提心,以成佛為最高的生命的座標。

      讓眾生發(fā)菩提心,去觀眾生苦、發(fā)菩提心,這樣子才能夠讓眾生得到佛的智慧,圓滿的福德智慧,一切圓滿。如果是單單修戒定慧的話,只能成就聲聞、緣覺這種果位,這也是不圓滿的。

      我們令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也就是平時誦經(jīng)、作善事所回向的:「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這樣子來利益眾生的話,才符合了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真正的本懷。所以菩薩第一個是等觀眾生,第二個就是要平等以佛慧來普化眾生。

      第三個「于諸眾生,平等說法」。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無論是大乘根性或者是厭離心根性的眾生,那么這一切眾生呢,菩薩都是平等說法。

      該用小乘法去說,就說小乘法,因為有些眾生的根器就是小乘根器。所謂說小乘法就是說,人生沒有多大的意義,趕快觀無常無我、解脫生死就了了。因為有些眾生就是這種根性,你跟他講說發(fā)菩提心,陪伴眾生來輪回修福修慧,他聽了害怕,不敢修了。

      所以我們以「平等說法」,就是說大乘法、小乘法,所有的法我們都要通達了解、深入,然后按照眾生的根器適度的引導他向善向光明。否則的話,我們見到一切眾生都叫他發(fā)菩提心,行六波羅蜜,拋頭顱灑熱血,那么這個眾生就退避三舍了。有些眾生畢竟天生就是這種根性的,他只想個人的生死了了,不管別人的事情。

      所以,菩薩說法,他不會單單說一種法門。佛陀說法,就像藥。你看開藥店有幾百種幾千種的藥,有感冒藥、頭痛的藥、肚子痛的藥,有各種不同的藥。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做為一個菩薩就是法門無量誓愿學;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就必須有各種不同的法門來度化眾生。

      原始佛教談到的四圣諦——苦、集、滅、道,第一個講到「苦」,人世是苦、是無常,那么苦必須厭離?鄰哪睦飦?從集、從煩惱來。所以要知道這個苦,了解這個苦;然后知道苦的原因后,那就必須修八正道。

      原始佛教第一個「苦圣諦」,就說明了人生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生老病死、怨親會、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種種的苦,八萬四千苦。因為苦,產(chǎn)生了厭離,而不會繼續(xù)造業(yè)。但是以大乘法來講的話,因為見到眾生苦,所以發(fā)一個心愿:眾生無邊誓愿度。

      眾生的苦來自于煩惱,就是「集」,集就是招感。對這個「集」(煩惱),不是說馬上要把它斷除,而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降伏其心、安住其心」,降伏這個煩惱。大的煩惱——貪瞋癡降伏它,暫時不斷,而留惑潤生。留惑潤生就是什么呢?生生世世來利益眾生,從利益眾生當中來凈化自己的身心。所以對這個「集」就發(fā)了一個愿:煩惱無盡誓愿斷。

      那么「滅」是什么?苦集滅掉了,苦也沒有,煩惱也沒有了,這是一個修道者最期望的一件事情。生滅的問題解決了,煩惱、輪回生死的問題解決了;解決了——滅。那么信佛學佛的人對「滅」怎么樣子去發(fā)一個愿?佛道無上誓愿成。以成佛做為我們生命的最高座標,而不是說我一切煩惱斷了、生死了了做為一個目標。是福德智慧的學分都圓滿了;不但是自己圓滿,跟眾生一起圓滿。

      那么「道」呢?是八正道,或稱為三十七道品。對于苦集滅道的「道」就發(fā)一個愿:法門無量誓愿學。為了攝化眾生,眾生有八萬四千的根機不同,所以必須有八萬四千的法門來去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就像醫(yī)院里面有心臟科、腎臟科、眼科、外科、內(nèi)科,這么多的科別,幾千種藥、幾萬種藥。因為眾生的病太多太多了,每一個眾生的生理、心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就必須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來引導眾生走向正覺的道路。

      所以才能夠「于諸眾生,平等說法」,就是有些要以人天乘來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的,那就是布施、持戒、禪定,這是人天乘所修的。如果是想證到阿羅漢的,那就是修四圣諦、三十七道品、戒定慧。有些根性叫做大心眾生,「大心眾生」就是發(fā)大心、發(fā)菩提心的,那就是必須發(fā)菩提心、修六波羅蜜,這樣子成佛。

      所以有升天的法門,有做人的法門,有成為聲聞緣覺的法門,有成為菩薩的法門。做為一個菩薩,所有的法門都要精通、實證,才能夠平等說法,應眾生的根機來說法,使眾生得到好處。

      第四個「普令眾生,等住正行」。我先念一段《華嚴經(jīng)》里面對我們的啟示:「以因發(fā)起廣大心,則能修行六種度,勸諸眾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樂」。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學佛的態(tài)度。

      我們?yōu)槭裁?a href="http://www.cnqsn.cn/rmgjc/xinya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信仰宗教呢?一般人認為人生是痛苦、是悲哀、是短暫的、如幻的,所以我們總想找另外一個地方,如天國、極樂世界去安心立命。有些以為宗教就是勸我們在人間做善事,信仰某一種萬能的神、創(chuàng)造主,然后當生命結(jié)束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到天國,就能道哪一個世界享受安樂了。那么有些人叫做什么呢?說跳出五行外,跳出這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或是說跳出三界之外。

      但是經(jīng)典里面告訴我們的,信佛學佛不是身分的改變,也不是環(huán)境的改變,而是我們心態(tài)的改變、行為的改變、口語的改變,當下身心就能夠自在。就像一個人如果有知識又肯努力,不管任何環(huán)境他都可以過得很好;那么一個人又懶又沒知識,把他丟到美國,他照樣不能生存。所以佛法的本意是怎么樣子的呢?勸諸眾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樂。

      這個地方說到「普令眾生,等住正行」,什么是正行?也就是八正道,或者是戒定慧、六波羅蜜,這個都是正行。如果按照三學、六度、四圣諦去修去學,那么在三界當中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能夠享受生命的自在,所以說「于三界中受安樂」,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就決定了我們修行的方向跟方法,方法如果錯,方向就錯,學佛就會偏激了。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懷,真正意義就是要「勸諸眾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樂」。不是我們想象的說,信仰宗教以后,我們遠離這一個世界到了哪一個世界就能夠永享天年了,長生不老、萬劫不死,在三界外安身立命;真正宗教不是這樣子的。

      回歸到現(xiàn)實的人生當中,是改變了我們的心態(tài),改變了我們生命的態(tài)度,改變了我們的語言,以八正道——正語、正業(yè)、正命、正見、正思維、正念、正精進、正定,那么這樣子任何一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當中都能夠安身立命。以我們是欲界眾生來講,我們就是以人的身分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在這欲界當中也能夠成佛道。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普令眾生,等住正行」,等住正行就是按照眾生的根器,如果想來生來世得到人身又能夠生活很富足,佛陀就告訴他受三皈依五戒,然后修布施、修禪定,那就能夠得到人身、生活很富足。那有些人要求希望能夠不再出現(xiàn)生命了,就告訴他修四圣諦、觀身心的無常無我,而不是修精練氣、長命百歲,不是這樣子的。

      但有些眾生的根性希望能升天,升天的法門就是布施、持戒、禪定,這個叫升天的三業(yè)。如果是說要成佛,那就是修六波羅蜜、發(fā)菩提心,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項目,六度萬行,然后發(fā)菩提心來利益眾生,那就可以成佛。

      所以,成佛有成佛的法門,升天有生天的,做人有做人的,阿羅漢有阿羅漢的法門,這各種不同的法門總歸一句都稱為正行。

      我再念一遍《華嚴經(jīng)》啟示我們的:「以因發(fā)起廣大心,則能修行六種度」,就是因為我們能夠發(fā)廣大心、菩提心,跟一切眾生一起來成佛;發(fā)了這個心,自然就能夠修六波羅蜜。以菩提心修六種波羅蜜,做什么呢?勸諸眾生行正行,于三界中受安樂。這是談到我們修學佛法的方向跟方法;如果方向弄錯了,方法弄錯了,那我們修學的目的就達不到了。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最新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問題聯(lián)絡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