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簡介:八大人覺經(jīng)

    八大人覺經(jīng) | 作者:網(wǎng)絡 [投稿]

      《八大人覺經(jīng)》

      《八大人覺經(jīng)》,一卷,后漢安世高譯。師安息國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國王子,父歿后,舍王位而皈依佛門,出家學道,博曉經(jīng)藏,尤其精通阿毘曇學與禪。漢桓帝時,從安息國來到洛陽,是我國佛教初期的譯經(jīng)僧。譯有《安般守意經(jīng)》、《陰持入經(jīng)》、《修行道地經(jīng)》等約三十四部四十卷。我國早期佛學的流布,因之奠定基礎。

      本經(jīng)主旨在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當覺知思念的八種方法,因此稱為《八大人覺經(jīng)》。與《佛遺教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合稱為佛遺教三經(jīng)。

      全經(jīng)雖然僅短短三百余字,但是仍然具足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條目分明,學者極易把握經(jīng)文的本意。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是佛教的世界觀。說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的“無常觀”;“四大苦空”的“苦空觀”;“五陰無我”的“無我觀”;“心是惡源,形為罪藪”的“不凈觀”。

      修學菩薩道的人應該覺悟人生和宇宙都是不能常住的,這個世間,到處都是不安不實,因緣和合的四大五蘊的我,真正說起來是苦的、空的、無我的、生滅的、變異的、虛偽的、沒有主宰的。執(zhí)著的妄心,是罪惡的源流;幻現(xiàn)的色身,是罪業(yè)集聚的處所。能懂得這以上的道理,常常思維觀察,就可以漸漸的離開生死眾苦的輪回。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從第二覺悟到第七覺悟,是說佛教的人生觀。也就是說明多欲為生死的根本。眾生在三界六道里輪回,生死死生,受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欲而引起的。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科技進步,物質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人能無欲,品格自然提升,苦惱自然減少。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yè)。

      這是說知足為守道的根本。世間的罪惡,人生的禍患,都是由于“心無厭足”而來,人雖然明明知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但活一天,總要對這個世間貪求一天。因此,要離生死先除欲,要修正道先知足,不知足的人,修道永遠不能有所成就。修學菩薩道的人,能安于貧窮,清凈守道,把“求智能、求解脫”當做事業(yè)。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這是說精進為降魔的根本。在這個世間上,無論做什么事,必須要有大雄、大力、大無畏的精神。我人在社會上所興辦的事業(yè),在佛法里所修學的道業(yè),可能遭遇到的障礙、魔難,一定很多,如果猶豫不前,或稍一懈怠,就會一事無成。

      “懈怠”,懈是根身的疲倦,怠是心識的放縱,就是對于斷惡修善的事不盡力。懈怠是人生的病患,對治懈怠的藥方就是精進。精進的主旨,就是要我人未生的善心令速生,已生的善心令增長,未生的惡念令不生,已生的惡念令速斷。

      四魔就是:煩惱魔──指貪瞋癡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之魔;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苦之魔;死魔──指能斷人之生存命根之魔;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等。

      五陰就是指五蘊和合的有情色身,五陰如苦聚,三界如火宅,我人的身體、世間,都是無常不實,是不可依賴的牢獄,要“破煩惱惡,摧伏四魔”才能“出陰界獄”。眾生不懈怠,精進修道,舍棄五陰之身,脫離三界牢獄以后,證得常住法身,逍遙自在,那就是一個光明、解脫、安穩(wěn)的世界!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能,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說智能為化愚的根本。愚癡,是指心性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能,也就是“無明”。人因為愚癡,起惑造業(yè),輪回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人不能認識自己,不能解脫,就是由于愚癡。

      愚癡,有見解上的愚癡,有思想上的愚癡。見解上的愚癡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取見、見取見。思想上的愚癡,就是: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疑惑。眾生因為有上述見解上的愚癡及思想上的愚癡,因此而感受生死。覺悟了的菩薩,一定要設法離開愚癡和生死。在菩薩的心中,希望的是廣學世出世法,聽聞圣教,增長智能,成就無礙辯才,教化一切眾生,給大家快樂,把歡喜布滿在人間。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這是說布施為度人的根本。貧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為自覺貧窮無依,困苦艱難,因此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來,嫉他人的富有和博學,惱恨別人的顯貴與權勢,甚至想出謀奪害人的方法,造下種種的惡業(yè),結下種種的惡緣。

      修學菩薩道的人,是貧是富,都不會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薩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給人。布施,這是發(fā)財最好的方法。諸佛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由于累生累劫修習布施而得來的,大乘行者,修學六度萬行,布施是第一波羅蜜。

      一般人布施給親人或是所愛的人容易,而布施給自己所怨恨的人就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無論是怨家、親人,只要是眾生有所需要,菩薩都會平等行施。

      “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學佛的人對人應該沒有隔宿的仇恨,“寧愿天下人負我,我決不負天下人”,就是他人有虧待我們的地方,也應該要原諒他,給他一個懺悔改過的機會。

      沒有黑暗,顯不出光明;沒有惡毒,見不到善良;此即佛法所謂的煩惱即菩提。大乘行者是不怨惡人、不懼煩惱,只要有“等念怨親”的觀念,舊惡是我們的恩惠,惡人是我們的知識,烏云開了,就是金光朗朗的太陽!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說持戒為節(jié)欲的根本。世人沒有智能,以為貪圖五欲是非?鞓返;而覺悟了的菩薩,知道貪戀五欲會生起過失,甚至有流轉生死的禍患。

      修道的人,以法樂代替世樂,以修道代替貪欲,生活自然會美滿自在。以修道來對治五欲,有兩種生活的方式,一是在家的弟子,一是出家的弟子。

      在家的弟子,要能不被五欲的洪流沖沒,至少要奉持五戒:不亂殺而仁慈,不亂取而重義,不邪淫而有禮,不亂說而誠信,不飲酒而智清。這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成即佛成”,人做好了,修道自然就完成了。

      經(jīng)文中說:“常念三衣,瓦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在家的信眾,身雖沒有出家,而心要常常懷念出家僧眾的生活清凈,不忘三衣,瓦法器,在生活中要能有一部份過出家僧眾的持戒生活,如能這樣,就可以脫離束縛,保持人格的清白。

      出家僧眾要“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是清凈的意思,“行”是指所修之行。離過離欲,就是梵行。“慈”是指能給眾生快樂,“悲”是指能拔除眾生痛苦。為教為人,就是慈悲。出家弟子,要把所修的清凈之行,修得崇高遠大,用無我的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把恩惠布滿在人間。

      第八: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fā)大乘心,普濟一切。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是本經(jīng)的宗要,說明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本經(jīng)從開始到結束,都是講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不凈”,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脫,三界要離開,這好象本經(jīng)完全是小乘出世的思想;而本經(jīng)的宗要,要學佛者發(fā)起大乘普濟的悲心,在世間愿代眾生擔當苦難,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學小乘,只求自己的解脫,對于如何救濟世間,一點熱情也沒有,那種獨善其身的生活,充滿了個人主義的色彩。但是到了大乘行者,不但自己要求解脫,而且更進一步的實踐救人救世的悲愿,向社會展開普濟的活動,這才是本經(jīng)的主旨和心要。

      本經(jīng)的經(jīng)文雖然簡潔,而確實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從本經(jīng)的思想體系來看,是要修學菩薩行者,先從小乘入門,對世間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yǎng),能夠放下,讓身心所過的生活做一種徹底的磨煉,從事于積極的準備,到了能不受世間染污的時候,再活活潑潑的應現(xiàn)世間,做解救世間的工作,這才名為真正的菩薩!

      無論是小乘行者要脫離世間也好,或是大乘行者要救濟世間也好,大小乘行者,對世間的“生死熾燃,苦惱無量”,都有著共同的看法。

      眾生在生死輪回之間,營營擾擾,身犯殺盜淫,心具貪瞋癡,造作的無量無邊罪業(yè),像無常的劫火,熾烈的燃燒著這個世界,燃燒著我們的身心,遭遇了無量無邊的身苦與心惱。我人既為苦惱所包圍,因此,無論是什么人,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脫苦。所以菩薩的責任,就是要能發(fā)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愿意自己脫苦,這是每個人的希求,當然也有下劣眾生不望脫苦的,更有喜歡坐牢的人;愿意別人脫苦,這是有大善心的人;愿意代眾生受苦,這就非發(fā)大乘心的菩薩不可了。像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都是發(fā)大乘心的菩薩,他們都能“令諸眾生”,“畢竟”能獲得清凈解脫涅槃的“大”安“樂”!

      本經(jīng)的總結“流通分”: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本經(jīng)的內(nèi)容,主要是講說“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是菩薩必修的行門。在經(jīng)文里,好象沒有直接講到忍辱、禪定二波羅蜜,其實六波羅蜜是不可分的,六波羅蜜的精神是連貫的。

      “修心圣道”,圣道就是指八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圣道中的正定,就是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至于忍辱,我們常聽說,“知足常樂,能忍自安”,知足與忍辱就是安樂法門。因此,“舍離五欲”、“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不能忍辱的人,焉能做到

      經(jīng)文中強調(diào)說精道行道,要慈悲修慧,六波羅蜜中以智能最重要,佛陀為一切眾生母,智能為一切諸佛母,“五度為足,智能為目”,人雖有腳行路,但若無眼睛,前途就危險重重。沒有智能,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間法,所以菩薩發(fā)心學道,了生死,度眾生,無論是布施、持戒、精進等,智能是最重要的。有了智能,再能精進行道、慈悲度生,就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了。

      菩薩涅槃以后,再到人間來受生死,就應該把此經(jīng)“以前”所講“八”條“事”理,“開導一切”,“令諸眾生”,也“覺”悟到“生死”的“苦惱”,歡喜“舍”棄“離”開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修心”而行“圣道”。

      本經(jīng)與其它經(jīng)典不同的地方有二:

      經(jīng)文只有發(fā)起序,而沒有證信序。如經(jīng)首:“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流通分中沒有天龍八部等聞已歡喜信受奉行的結語。

      本經(jīng)在《阿含經(jīng)》、《佛遺教經(jīng)》、《成實論》中均有廣說,其順序、名稱雖異,然旨趣則同。如《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經(jīng)》載,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諸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乃至道從智能,非愚癡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現(xiàn)其前,為說大人八念。即:

      道從無欲,非有欲得。又作少欲覺、無欲覺。是說比丘修道,當于一切塵境不生希欲之心,雖自得無欲,而不令他知,所以得道。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二覺。

      道從知足,非無厭得。又作知足覺。是說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當知足。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三覺。

      道從遠離,非聚會得。又作樂寂靜覺、隱處覺、遠離覺。是說比丘修道,于世間諸法及己身心俱當遠離。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七覺。

      道從精勤,非懈怠得。又作不疲倦覺、精進覺。謂比丘修道,當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不舍方便。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四覺。

      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又作正念覺、正憶覺、不忘念覺、守正念覺、制心覺。謂比丘修道,當觀察身心內(nèi)外諸法悉皆空寂,無有邪念。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六覺。

      道從定意,非亂意得。又作定意覺、定心覺、正定覺。謂比丘修道,當遠離諸惡,凝心禪定,無有散亂。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一覺。

      道從智能,非愚癡得。又作智能覺、正慧覺。謂比丘修道,當觀察世間興衰之法,而得智能明達,悉除惑業(yè),盡生死苦。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五覺。

      道從不戲樂,非戲行得。又作無戲論覺、不戲論覺。謂比丘修道,當常寂靜,遠離嬉戲之樂、游觀之行,安住無為之理,正意而解。即《八大人覺經(jīng)》的第八覺。

      本經(jīng)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四冊、《磧砂藏》第十三冊、《龍藏》第四十五冊、《卍正藏》第二十二冊、《大正藏》第十七冊。

      其注疏如次:

      八大人覺經(jīng)略解 一卷 明智旭解

      八大人覺經(jīng)疏 一卷 清續(xù)法集

      八大人覺經(jīng)講記 太虛

      八大人覺經(jīng)講義 圓瑛

      八大人覺經(jīng)十講 星云

      試述本經(jīng)的宗要。

      試舉例說明知足對修道者的重要。

      試述精進的意義及其利益。

      試述愚癡的種類。

    廣大佛友閱讀文章時如發(fā)現(xiàn)錯別字或者其他語法錯誤,歡迎指正,以利弘法,你們的支持是我們進步的最好動力。反饋|投稿
    熱文推薦
    精華文章
    熱門推薦
    網(wǎng)站推薦
    最新推薦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nèi)容!

    華人學佛網(wǎng)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術問題聯(lián)絡電郵:cnbuddhist@hotmail.com
    欧美三区成人_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_欧美日韩三_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_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