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過去一些印度學人請問佛陀一些哲學問題,諸如宇宙有界限嗎?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發(fā),請問大師這是為什么? 答:你這個問題連佛陀都不回答,卻叫我來代他回答,這是給我為難嘛。ㄐ
在佛教里,《法華》是大乘圓教。佛陀一代時教,所謂「談經(jīng)三百馀會,說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語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佛陀最初說法,是在定中講說《華嚴經(jīng)》,有三七二十一天,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謂華嚴的境界。佛陀講說《華嚴經(jīng)》的時候,菩薩、二乘人都聽得如聾若啞。所以,佛
「五體」,就是右膝、左膝、右手、左手、頭首的并稱!肝弩w投地」就是兩膝、兩肘與頭著地,以頭頂敬禮,通常用于對佛、菩薩、長老、和尚的禮拜,是佛教最恭敬的禮拜方式。
這就是談到的,有殺生的行為,但沒有殺生的心念。一般說,醫(yī)生利用小動物做實驗時,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突破醫(yī)學,以期救護更多的人,雖然行為上或許有爭議,但用心是可以諒解的。記得前年(二○○一)我應(yīng)邀到新加坡,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執(zhí)牌醫(yī)生及在學的準醫(yī)生舉行座談時,他們也很關(guān)心這個問題。當時我告訴他們,醫(yī)學上以動物做實驗,目的是為了救天下的蒼生,所謂「死有重于泰山,有輕如鴻毛」,死的價值不一樣。醫(yī)生從事醫(yī)學研究,目標遠大,因此實在可以不必拘泥于小節(jié)。
問:念觀世音菩薩圣號,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答:當然可以!稱念「阿彌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彌陀佛手執(zhí)金臺前來接引,阿彌陀佛沒來,就由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
「舍利子」是定慧的結(jié)晶,依照佛法修習戒、定、慧的人,必能獲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個灑脫、自在無礙的修行者,卻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跡。因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見證呢?
我們累積的功德可以助我們避免災(zāi)難。認錯謙虛也可以抵銷災(zāi)難。家裡有孩子家裡犯錯了,孩子打他時,就喊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父母就打不下去了。人生要學習的很多,學習認錯,低頭,謙虛,才會有進步。懺悔的法水,可以洗滌罪過,也可以消災(zāi)免難。好比一碗水如果抓一把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飯前都要唱念“二時臨齋儀”(即供養(yǎng)偈和供養(yǎng)咒),然后才可用齋。但我們很多人都只知道這一基本儀式,卻對念誦供養(yǎng)偈和供養(yǎng)咒的含義并不明了,《供養(yǎng)咒》有什么意義?
問:在佛門里,吃飯前要唱〈供養(yǎng)咒〉,是否有什么意義? 星云大師答:在寺院過堂,早齋及午齋要唱誦〈供養(yǎng)咒〉,用完餐以后誦〈結(jié)齋偈〉,這是為了幫助大眾提起正念,正意受食。其中有一段:「若飯食時,當愿
你看現(xiàn)在目前一些人吃葷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樣來,甚么活魚三十吃、海鮮十吃等等變態(tài)的吃法,就會讓人養(yǎng)成變態(tài)的心。有時父母帶小孩子出去玩的時候,都會弄些小螃蟹小魚給孩子玩,有的會把魚倒掉起來,有的將螃蟹殼剝開,一直虐待到死。這會讓孩子從小就不尊重生命
星云大師,是現(xiàn)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為弘揚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師的六個精彩問答,希望對讀者的人生有益。
至少要受持沙彌戒,而女性要受持沙彌尼十戒,再不然,至少要受六法戒,才算是出家。至于短期出家,不管是受沙彌戒或是沙彌尼十戒,總之,只要有受戒,不管受一條戒、兩條戒,都相當了不起,更何況是受持好幾條戒呢!戒,有除弊、除惡向善的功能,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是做人的根本;要想成圣成賢,要想成佛作祖,沒有戒就一切不成。
問:佛教經(jīng)常勸人要放下,究竟要放下什么?星云大師答:人之所以生活得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一個臉色、一樣東西放不下,心里給煩惱占據(jù),生活就愁悶。所以,做人要像一只皮箱,該提起的時候就提起,該放下的時候就放下。
設(shè)立放生池不一定要有根據(jù),只要有慈悲心、有場所,就可以建一座放生池。過去智者大師那時候就已建設(shè)放生池供人放生,歷來的寺院、出家人都有闢建放生池的記載。因為世間無常,過去建的放生池,慢慢到了后來,要使用土地時,又把它填起來;過了多少時間,有人再重新開發(fā),這個放生池就這么不斷的開、填,如同世間上的好好壞壞、善善惡惡一直流轉(zhuǎn)不已。
《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開頭:「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顾鶖⑹龅闹、持缽、吃飯等等生活瑣事,其實就是一段般若風光。著衣,是身上放光;持缽,是手上放光;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是腳下放光;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則表示有次序的放光;飯食訖,收衣缽,周邊收拾整齊
在家居士念佛往生的例子很多。例如唐代的龐蘊居士一家,坐著也能往生、站著也能往生,他們的往生就像是一場游戲。香港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女士,我過去曾和她見過面。聽說她要往生的前一天約了朋友們,說:「你們明天上午來這里幫我念佛,我要往生!勾蠹乙宦牐南耄骸冈趺春枚硕说木驼f要往生?」到了第二天,大家半信半疑的來到她家,她正在吃早飯。吃過早飯后,她忽然向大家宣布
問:佛陀會不會罵人?星云法師答:據(jù)佛經(jīng)記載,佛陀是經(jīng)常教訓人的,佛陀教訓人的時侯,語氣很重,但很文雅。如《阿含經(jīng)》記載,佛陀教訓人“非人”,“非人”的白話解釋就是“你不像人”。什么樣的人,不像人呢?應(yīng)笑而不笑、應(yīng)喜而不喜、應(yīng)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
自殺是對生命意義無知的表現(xiàn)。有的人以為自殺是不怕死的勇者,其實那是被苦逼迫到絕路,已經(jīng)超過死亡的恐懼,他以為一死就能解決生的痛苦,因而作出的愚蠢行為。這種人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怎能說他對死不害怕呢?
東晉時代,有一位名士習鑿齒,博學廣聞,辯才名滿天下,他聽說道安大師是一位有學問的高僧,于是特地前去拜訪。他一進門,就遇到這位道安大師。道安大師雖然天資聰穎卻丑僧俊道,形貌矮黑。在他十二歲剛出家時,因為外貌不起眼,因此沒有受到師父的重視,而道安大師也無怨無尤。
受了戒犯戒,可以懺悔,如果再犯,經(jīng)過不斷的懺悔還是能滅罪。就如衣服上沾染臟的東西,用懺悔的法水,就可以把它洗干凈;有罪業(yè),經(jīng)過懺悔,還是能恢復清凈。因此受戒不怕犯戒,只怕不懺悔。一個人受了戒,要他不犯戒是不容易的,但是犯了戒不能不懺悔。
云大師關(guān)于素食的十個精彩問答 臺灣佛光山星云大師在「人間衛(wèi)視」,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訪問,分享飲食的習慣與觀念。相信以下的自由心靈對話,會激起蟄伏于您心中的那份智慧靈性。 李:請問大師,您吃素幾年了? 大師:我自己從出生下來到現(xiàn)在都是素食者。我從小生長在亂世里
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可以學佛的。一般而言,在家生活有五欲塵勞,有家庭事業(yè)種種的束縛、障礙,不如出家修行那樣專精和方便。在家與出家相較起來:在家人憂悲煩惱多,出家生活清淨無為;在家多放逸,出家少放逸;在家是過「有」的生活,出家是過「無」的生活;在家以執(zhí)取為樂,出家以出離為樂;在家以財力為寶,出家以功德為寶。
在《六祖壇經(jīng)》里,惠能大師一再提到《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不但與《六祖壇經(jīng)》有很重要的因緣,與禪宗更是關(guān)系密切。禪宗自六祖大師以后,分為「南頓北漸」,即所謂南宗禪與北宗禪。南宗禪是以《金剛經(jīng)》印心,北宗禪則以《楞伽經(jīng)》印心。六祖大師是南宗頓教的開教祖師,《金剛經(jīng)》與他本人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因為,六祖大師最初在故鄉(xiāng)嶺南
中國人說:“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斷。他認為這么做又不會傷害到別人,和他人有什么關(guān)系,哪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問題呢?其實,在佛教看來,自殺仍然是殺生,是不道德的行為,佛法不允許人自殺。
修持觀音法門,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性格像觀世音一樣慈悲。因此,修學觀音法門者,或者早晚瞻仰觀世音菩薩,或者禮拜觀世音菩薩,或者為觀世音菩薩燒一炷香,獻一朵花,乃至讀誦〈普門品〉,誦念《法華經(jīng)》,持誦〈大悲咒〉,甚至坐在汽車裡閒著沒有事,也可以默念一卷《心經(jīng)》,或者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幾百聲。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不離心,自會有感應(yīng)。
中國第一位正式的出家人是朱士行,他為了讓佛法流通而立志到西域求法。由于當時的出家人還沒有統(tǒng)一的姓氏、法名,所以現(xiàn)在我們還是沿用俗家的名字來稱呼他。當時出家人的穿著,大概也是以漢人穿著的服裝為主。朱士行對佛教最大的貢獻。
受持八關(guān)齋戒時,要禮佛、要做佛事,應(yīng)該搭衣而行。搭什么衣呢?雖然戒期只有一晝夜,過的是出家生活,但也只能披搭縵衣,這是「禮懺衣」。而袈裟,是受過比丘、比丘尼戒的出家僧侶才能披搭。在家佛弟子在寺院、佛堂都可以披搭縵衣,但是走到街道外面,就有所不宜了。
除了一般人熟知的五家七派,禪宗還有很多的支派,只是一般人都不太了解這些支派,它們大多是單獨的、少數(shù)人所形成的派系。例如:荷澤神會的荷澤宗、洪州道一禪師的洪州宗,石頭希遷、青原行思的石頭宗,還有牛頭宗、大慧派、虎丘派等支派,以下就這幾個宗派的傳承作簡單說明:
這個世間上,不管是什么樣的人,什么都可以不怕,但是不能不怕「因果」。一個人做善做惡,最后都逃不過因果的制裁;平時不重視因果,到了因果報應(yīng)現(xiàn)前時,誰也救不了你。因緣、因果的道理,簡單說很容易懂,彼此有緣的人「有緣千里來相會」,但是人和人之間要有緣分,卻不是這么容易的一件事。
古往今來有那么多人曾經(jīng)去過天堂與地獄,上天堂究竟有什么捷徑?上天堂要修布施、持戒、禪定三福行。布施:進入天堂,要修持布施、持戒、禪定三福行。布施,除了金錢的施舍之外,給人服務(wù)方便、給人力量援助都是布施,甚至隨口一句好話,隨臉一個微笑,隨手一個招呼,
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弊詺⑵鋵嵅⒉荒芙鉀Q問題,只有徒然留給世間及后人更多、更大的問題與痛苦,所以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自殺,因為這是做為人的一種必要乃至完全的義務(wù)。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中,若非佛陀親口宣說,即為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等所說。唯一一部由中國僧人所講,而能列入經(jīng)典之流者,就是《六祖法寶壇經(jīng)》!读娣▽殙(jīng)》是惠能大師的開示錄,由弟子法海等人輯錄。內(nèi)容敘說自性上的大道理,言簡意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菩薩法門,是六祖把佛法消化后從自性上流露出來者;他要人放下經(jīng)書,倡
過去臺灣有人進口南美洲的食人魚,這種魚的體形不是很大,可是嘴里有利齒,會吃人,買的人買回來之后就放生到日月潭、鯉魚潭,牠在里面吃了湖里的多少生命,甚至有人在那里游泳,這條魚就如鱷魚一般,會傷害人類。表面上看來是慈悲放生,卻等于間接放了殺手來殺人,所以這都是不當?shù)姆派?/p>
星云法師答: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人問:有沒有天堂?有沒有地獄?天堂在哪里?地獄在哪里?依我的了解,天堂、地獄在哪里?我有三種說法: 1:天堂當然在天堂的地方,地獄當然是在地獄的地方。 2:天堂、地獄在哪里?在人間。天堂在人間,地獄也在人間。你看,現(xiàn)在有的人住在高樓
佛教的寺院,最早在印度名為「精舍」,如祇園精舍、竹林精舍、靈鷲山精舍,或稱「講堂」,鹿母講堂、竹林講堂。東漢明帝時,迦葉摩騰、竺法蘭自印度到中國,政府以國家的賓館「鴻臚寺」來接待他們!给櫯F」,本來是掌管諸侯和國外前來朝覲者住的賓館;「寺」,是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因此最初還不是佛教的專用名稱。
大師,今天我們的節(jié)目是講素食,大家都知道不要殺生很好,但是,不是很熱衷于吃素,怕吃素的原因可能就是覺得素菜不好吃,尤其是吃素的人,都是吃醬菜,沒有油,都是水煮一煮,所以就不喜歡吃素菜。大師能不能告訴我們一下,如何才能把素菜做的好吃一點?
肉食普遍被認為是富裕生活的食物,因此,生活貧困的地區(qū),往往逢年過節(jié)時才能吃到肉。但是時代走到今日,社會發(fā)展迅速,天天如同過年,于是有越來越多人在飲食上,不再以飽足為目的,更多時候是以自然、健康、營養(yǎng)為取向,所以也造就了素食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飲食新潮流。
星云法師答:我們都希望自己作一個受人尊敬的善人。作一個善人,要有合乎善人的條件。怎么樣做一個善人呢?我有四點意見: 一、要修養(yǎng)身心:所謂修養(yǎng)身心,就是內(nèi)心清凈光明,身體莊嚴威儀,一舉手、一投足,都讓人覺得很正派。所以修身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
佛教最初多靠往來西域、中國之間的商旅來傳播。過去經(jīng)商的人沒有社會地位,都是一些販夫走卒,他們有時帶來一些小佛像或殘缺的經(jīng)文、幾句法語,無形中便將佛教帶入中國。后來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開始翻譯經(jīng)典,但也不是很完整的佛經(jīng)。
星云法師答:有人說,時間是最公平的,不管賢與不肖,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是同樣的時間,為什么有的人日子過得很充實,有的人卻渾渾噩噩的虛度一生呢?這當中就在于懂不懂得自我充實,如何自我充實? 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無非是金錢、感情,每天
有把手的香爐稱「手爐」、「柄香爐」或「提爐」,通常是在拜懺時使用;上面插一炷香,可以拿著到各個佛前、殿堂禮佛;蛘呷纭歌べ鹂凇狗〞䲡r,大和尚要放燄口,要禱告、祈愿,持手爐就很方便了。
一、佛教對安樂死有什么立場? 答:安樂死能否施行?這是現(xiàn)代舉世同感關(guān)心,卻又倍受爭議的問題,F(xiàn)在有些國家立法準許安樂死,有些國家抱持保留的態(tài)度,有些國家則斷然否決! ≈袊说乃枷胍幌蛘J為上天有
依傳承來看,禪宗后來的發(fā)展都與南宗、北宗不無關(guān)係,不過南宗、北宗比五家七派的時間早。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傳到五祖弘忍,當時六祖惠能大師在南方弘揚「頓超」法門,一般稱「南宗」;神秀大師主張「漸修」法門,他到了北方,受武則天的崇信供養(yǎng),人稱「北宗」,這就是所謂的「南頓北漸」。
佛教傳到中國,對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影響。諸如寺廟建筑、佛經(jīng)、佛像、藝術(shù)、梵唄、音樂、語言、思想、文句等等,大幅度充實了中華固有的文化。以思想來說,佛教傳入時,正值中國諸子百家盛行的時期,然而這些諸子百家后來都慢慢不流行了,只有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三世因果、為善最樂、輪回等道理深入人心。
在《金剛經(jīng)》里,好幾段經(jīng)文都是倡導布施,有「無相布施」,即布施的當下不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報;「無我度生」,救度眾生時,不存有度眾的心念。經(jīng)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甚至奉獻生命,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來得大。
家庭里如果有佛堂,誦完經(jīng)之后,經(jīng)架上再加個經(jīng)蓋,那樣很好,免得經(jīng)本上受到灰塵的侵損;或者一部經(jīng)還沒讀完,要暫時離開一下,又怕合起來讀到哪里記不得了,這時也可以用經(jīng)蓋蓋起來,以方便回來后繼續(xù)誦讀。所以經(jīng)架、經(jīng)蓋,只是作為修行、讀經(jīng)時的一個方便,并無不可。
司打法器的人,要知道「大眾慧命,在汝身上」,如果法器司打不如法是有罪過的。所以一場法器敲下來,讓大家念的很愉快,就等于指揮、奏樂,全體大合唱一樣,大家會感到歡喜暢快。如果敲木魚的人速度快慢都不合乎大眾節(jié)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就會擾亂全場的和諧。
長樂先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生的所有一切,包括幸福、煩惱、快樂、悲傷、財富、貧窮,都會過去。請問大師:明知人生是一個空的結(jié)局,我們?yōu)槭裁催要奮斗呢? 星云大師:過去的雖然過去了,也還會再來。
這個世間,戰(zhàn)爭與和平永遠都糾纏不清。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歇,因戰(zhàn)爭而導致的人命傷亡、財產(chǎn)損失、建設(shè)摧毀、經(jīng)濟困頓、文化破壞等等慘不忍睹的景象,都是每個人厭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也引進了印度、西域沿途的文化,如我們現(xiàn)在食用的胡椒、胡蘿卜、胡桃、胡瓜等蔬果,舉凡稱為「胡」的東西,是當時由胡人帶進來的,所以今天我們吃到這些食物,都要感謝這些佛教的傳播者,他們真是費盡一番辛苦。
我想放生、救苦救難、救命之類的行為,佛陀做得很多,不但在《六度集經(jīng)》里有記載,在佛陀的本生譚里,可以看到佛陀生生世世都不斷的救護生命,甘愿自己犧牲、寧可自己死亡,也要保全他人,因此愛惜生命,可說是佛陀最令人尊敬的地方。
在佛教史上,有人認為一花五葉,是指達摩祖師從印度到中國傳授禪法,到六祖就不再傳衣缽;也有人認為一花五葉是繼六祖惠能大師之后,散布在各地的禪門弟子,因各家風格不同而形成臨濟、曹洞、溈仰、云門、法眼,加上黃龍、楊岐二派,就形成「五家七派」。
放生要放到哪里?這個問題值得大家來研究。放生的立意固然很好,但常有很多不當?shù)姆派,放生不成,最后反而成為「放死」。例如有的人捕捉淡水的魚,把它放到大海里,它怎么能活命呢?或者把海里的魚蝦捕捉了,放到淡水里,一樣不合乎它生活的條件,這也是放死,所以不當?shù)姆派炊熳铩?/p>
星云大師答:佛殿是寺院最神圣,最中心的地方。過去的叢林,平時什么地方都開放,但是佛殿、大雄寶殿并不開放,除非是早課、晚課,全體的共修集會才開放,而且進去之后,會有一個簾子垂下來,不準許隨意進出。平時進出佛殿,大眾可以依序進殿,依序在里面走位。
問:請法師談?wù)劜粴⑸c護生? 星云法師答: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quán)平等,這是最合乎現(xiàn)代舉世所關(guān)心的生態(tài)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huán)保。 根據(jù)佛教《六度集經(jīng)》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qū)
問:有時聽聞佛法,覺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時候,卻派不上用場。請教大師,怎么辦才好?星云大師答:佛教講“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有時候自己想要這樣、想要那樣,但是境界一來,就無法自主。所以修行就是要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說得到
臺灣佛光山星云大師在人間衛(wèi)視,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訪問,分享飲食的習慣與觀念。相信以下的自由心靈對話,會激起蟄伏于您心中的那份智慧靈性! 枺赫垎柎髱煟运貛啄炅? 答:我自己從出生下來到
洞山良價禪師是曹洞宗的祖師,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要出家時,寫了一封家書給母親,以表明求道的決心,這就是佛門中有名的〈辭北堂書〉。洞山禪師在信中說明:自己這一生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不得不忍痛舍棄親情,割愛辭親,辭別親娘。
佛教的宗派不能視為派系,因為當初并不是以人或立場上的分歧、對立而分宗立派,大多是由于教義、教理上的不同而分派。雖然理有不同,人,應(yīng)該是和諧的,等于社會上的學問,有文學、醫(yī)學、物理學等學科的分類,佛教也是如此,尤其禪門更容易分派。
佛教初傳時,這些出家的僧侶們非常辛苦。首先,他們必須將佛教的經(jīng)義、經(jīng)論研究得通達、透徹,才可以教化他人;其二,要能通達中國的語言。尤其中國幅員廣大,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必須克服語言上的問題,如安世高,據(jù)說他懂得三十六種語言,相當不容易。
楊岐方會禪師是北宋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當時他在江西萍縣住持普通禪院,接眾無數(shù),他的門風自成一格,后人稱“楊岐派”。楊岐的寺廟至今還存在,只是衰微了。禪門的有心人,都應(yīng)該到五家七派的祖庭走動走動,去復興這些禪宗的道場。
溈山靈祐是百丈懷海禪師的上首弟子,并且在他的門下開悟。爾后由仰山慧寂繼承溈山的法而集大成,世稱「溈仰宗」。溈山靈祐、仰山慧寂,他們皆過著農(nóng)禪生活。當然所有禪師都有自己的愿心,如溈山禪師的愿心,就是每一生、每一世都在溈山腳下做老牯牛,為眾生服務(wù)。
善士問:現(xiàn)代“女權(quán)意識”抬頭,許多新時代的新女性高喊“女男平等”,請問大師對“兩性平權(quán)”有什么看法?星云大師答: “平等”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人間的宗要,也是佛法的根本。在佛教經(jīng)典里,有關(guān)“平等”的教義、思想比比皆是。例如《華嚴經(jīng)》說:“一切眾生平等
佛陀制定戒律,出家人的生活用品中有一個「濾水囊」,舉凡飲用的水必須經(jīng)過一塊細布過濾,讓細小的微生物不進到水中,再把它們放回清水里繼續(xù)活命,所以這個濾水囊的用意就是戒殺、放生。所有的出家人對戒殺、放生都特別仔細用心。
法眼文益禪師是五代人,為法眼宗的祖師。他的法門觀機逗教,倡導什么根機,就施予什么教化。在當時,李后主是一位非常風流的君王,他的詞寫得很相當,不過在政治上沒有什么成就。法眼禪師有先見之明,于是寫了這首詩給他,告訴他:宮闈美女的生活及世間事都是無常。
禪門有很多不近人情、奇特的行為,都可說是無言的教化。如云門宗的開祖文偃禪師,未開悟前曾在睦州道明禪師門下學法,后來在雪峰義存禪師的門下依住三年,并蒙受印可。有一次,文偃禪師去拜訪道明禪師,臨出門時,文偃禪師一腳才跨出門,睦州禪師就很快的用力把門關(guān)上。
以下談到佛教徒的衛(wèi)教。佛陀時代有很多外道,這些外道會對佛教造成干擾,佛陀是如何來護法衛(wèi)教呢?佛陀降伏外道、應(yīng)付外道的方法,第一、要用智慧,第二、要用慈悲。此外,還要愛護他、尊重他,不與外道樹敵,這都是當時佛陀與外道應(yīng)對的正常方法。
民國初年的弘一大師很重視護生。他的學生豐子愷要替他祝壽,弘一大師告訴他,他的畫作很好,能夠幫忙畫護生的畫,就算是祝壽了。弘一大師五十歲時,豐子愷畫了五十幅戒殺護生圖送給弘一大師,并由弘一大師題詩,李圓淨居士撰文〈護生痛言〉,出版了第一本《護生畫集》。后來豐子愷在弘一大師六十歲壽誕時,又繼續(xù)為弘一大師畫了六十幅畫,再度輯成《護生畫集》,每一幅都很慈悲動人!蹲o生畫集》自出版以后,洛陽紙貴,豐子愷又繼續(xù)畫、繼續(xù)出版《護生畫集》,幾十年下來,也畫了上百幅
我近年來曾數(shù)度朝禮白馬寺,在白馬寺見到迦葉摩騰、竺法蘭大師的塔墓,感覺到自己何其有幸,事隔兩千年了,還有機會接觸到這許多的圣賢。白馬寺位于現(xiàn)今的河南洛陽,是過去東漢光武帝定都的地方。由于漢光武帝是繼西漢而另立東漢,將西都長安遷都到東邊的洛陽。
這個世間上,凡事都是對待的:有善法就有惡法,有好就有壞,有正就有邪,因此我們要宣揚正教、正派,自然不怕外來的欺侮。在佛陀的眾多比丘弟子中,有不少已證得神通。佛陀雖然不準許弟子以神通惑眾,但是對目犍連的神通卻非常稱許,因為他經(jīng)常以神通施行教化。
放在托盤上用手捧著的爐,稱「傳爐」。大和尚要出堂,要到三寶殿等堂口去禮拜,侍者就要把大和尚親用的爐,即法堂的爐請出來,到各個堂口去禮拜,這也表示恭敬。這個爐是大和尚要拈香時,用他的爐上香;或者今天不是大和尚,而是別處的堂主、首座要拈香,也是用傳爐來表示特殊的敬意。
有一天,摩揭陀國的阿阇世王想要征討跋耆國,他不知道能不能勝利,特地派雨舍大臣向佛陀請教戰(zhàn)略。佛陀知道雨臣的來意,故意和阿難開示治國之道,并請雨舍大臣在旁邊坐一下。
佛教傳入中國,雖然經(jīng)過了南北朝時代的各派爭鳴,隋唐的百花齊放,佛教與中國文化逐漸相互融和,然而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早已深入民間,難免遭到有心人士對佛教的壓抑、扭曲;或有君王專制,當權(quán)者的政策壓迫,使得佛教備受摧殘。
出家人可以到社會上的大學去讀書,或者到各種職業(yè)訓練中心學習嗎?知識的學習是不分出家、在家的,到大學里讀書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無論到哪一個社團、哪一個地方學習,只要它是正派的,學了對出家人有用,能作為弘法利生的輔助,也不是不可以的。
《那先比丘經(jīng)》,內(nèi)容充滿人生智慧之語。彌蘭陀王是一位博學、善辯的國王,他常常發(fā)問深奧的人生問題來請教那先比丘,而那先比丘總能四兩撥千金地給予簡易的回答。例如,有一次彌蘭陀王問那先比丘:“眼睛是你嗎?”那先比丘說:“不是。”
婚姻,是世間的倫常,是生命的延續(xù),有人以「琴瑟之好」形容夫妻間的感情融洽,因此不能站在出家獨身的立場,要求他們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以不當?shù)男睦韥砜创信橐鲋拢纭覆皇窃┘也痪垲^」、「男女愛情很污染」之類的觀念,我們不可存有這種心態(tài)。
佛教的弘傳,不僅從印度、西域到中國,也有中國到西域,彼此相互往來的例子。此中如迦葉摩騰、竺法蘭即為佛教東傳以來,最初到中國的第一批出家人。繼迦葉摩騰、竺法蘭之后,來華的西域僧人有安息國(古波斯,今伊朗)的安世高,月氏國的支婁迦讖、支謙。
過去許多寺院都是建在偏僻的山林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寺院已經(jīng)從山林走向都市。因此,建筑除了最初的以殿堂為主,還要有講堂、圖書館、教室、會議室、協(xié)談中心,甚至信徒偶爾要借用電腦、辦公桌、通訊設(shè)備等,也要有個地方讓他們使用。
所謂「種福田」,有句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福田當然就能得福了。佛教里有八種福田,比方孝順父母、敬重三寶等,而八福田當中,又以看病,為病苦的人打氣,給予照顧、鼓勵的福田為最殊勝。罹患疾病的人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照顧。
這是很自然的現(xiàn)象,就隨它去。佛陀成道后成立僧團,為了適應(yīng)眾生的根器而說種種法門,當時也沒有宗派的分別。經(jīng)過歷代大德對佛陀的一代教化,作了各種專門探討及修持的經(jīng)驗,演變到后來,才逐漸形成各宗各派。其實,佛教歷來的大德們,多在佛法義理或個人修持上下功夫。
說到放生,尤其是昆蟲等微小動物。例如很多人會說:「螞蟻、蚊子很多,我不殺生不行!箍墒菫槭裁匆欢ㄒ獨⑺?不希望有蚊子、螞蟻,可以事先防備,把環(huán)境整理好,不要讓它滋生;蛘咭灿腥苏J為防備不了,即使不讓它它滋生,它還是會來,這時候你可以驅(qū)趕它,但也不必殺它。
為人父母者,不要認為有錢供兒女吃、穿,給他住好的、用好的,就是善盡責任了,其實這是不夠的。除了要讓兒女受教育,更重要的,還要給他心靈上、道德上、人格上的成長。過去有一個小孩經(jīng)過一間寺廟,拿了十塊錢給香燈師父說:“香燈師父,我要添油香,這是我撿到的!
一對新人選擇佛化婚禮,作為彼此共同生活的開始,最好還是先皈依三寶,對佛教有基礎(chǔ)認識,或本身有佛教信仰為宜。以后夫妻要共同生活,如果彼此意見不同、信仰不同,將來如何能和諧共處呢?縱使有一方不是佛教徒,也應(yīng)該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
自古以來,婆媳相處一直是傳統(tǒng)家庭的重要問題。有的婆媳關(guān)系親如母女,水乳交融;有的婆媳勢如水火,彼此互不相容。婆媳相處之道,實在是一門大學問,因此我把婆媳關(guān)系分成四種層次:上等婆媳,如母女般親密相處。婆婆視媳婦就像自己的女兒,而媳婦對待婆婆,也如奉侍自己的母親一般孝順體貼。
佛教很重視教育,平常除了僧伽教育,也關(guān)心信徒教育。除此之外,佛教如果要想為社會盡力,可以辦哪些教育事業(yè)呢?辦社會大學、辦佛學院那都太專業(yè)了,不容易辦。現(xiàn)在辦社區(qū)大學,不也很得到大家重視嗎?或者是辦都市佛學院、辦佛學講習會、辦通俗講座。
「叢林」名稱不完全與樹林有關(guān)。佛世時,有一天,佛陀和阿難尊者出外行腳,經(jīng)過一座山丘,樹木茂盛,佛陀指向一個地方說:「阿難,你看!這個地方叢林茂密,將來優(yōu)婆芨多成為一代祖師時,他會在這里興道建寺,成為叢林!褂《鹊腻热~摩騰、竺法蘭「白馬馱經(jīng)」將佛法傳到中國,漢明帝崇敬兩位僧人功行高深,下令在城市建四座寺院,作為女子出家的道場;在城外建三座寺院,供男眾出家修行,但規(guī)模并不大。到了唐代,馬祖道一創(chuàng)叢林,百丈懷海立清規(guī),中國佛教叢林就一座一座普及起來了。
在家信徒協(xié)助佛教發(fā)展的例子,在過去也很多。例如:你做救濟事業(yè),他來出錢出力;你點一盞路燈,他提供燈油;你要施茶,他提供茶葉;你要修橋鋪路,他來做義工協(xié)助。出家人,以弘法為主;在家信徒,以護法為主。
過去洞山良價接引學僧,有人問他:“請問老師,寒暑來時要如何躲避?”洞山禪師回答:“為什么不到?jīng)]有寒暑的地方?”學僧又問:“那么,什么地方?jīng)]有寒暑?”洞山禪師告訴他:“寒冷的時候,就到寒冷的地方;熱的時候,就往熱的地方去。”
叢林類別很多,弘揚禪門的道場稱“禪林”、“禪宗叢林”;弘揚律宗的,就是律宗的叢林,如南京的龍?zhí)秾毴A山、北京的戒壇寺。還有很多弘揚專論專宗的叢林,如玄奘大師駐錫過的西安大慈恩寺,是唯識宗的叢林;南京棲霞山寺,過去是三論宗的叢林,以弘揚三論宗為主。
佛教最初的傳播,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與當?shù)匚幕诤,讓當(shù)匚幕菀捉邮,而基督教的傳播,就比較辛苦。基督教傳來中國,教會的教士,所受到的災(zāi)難、抗拒是很多的。佛教的傳播需要時間,也不只限于中國,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南方成道,也要等到兩年之后。
因應(yīng)現(xiàn)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寺廟的共修活動有需要作調(diào)整嗎?當然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釋迦牟尼佛不也說過「法無定法」?一切法都是為了眾生而施設(shè)的,為了引度眾生對佛法生起信心。因此,寺廟的共修活動在時間上安排和內(nèi)容要以民眾需求為考量。
這些都是好事。尤其辦理旅行社,可以為大家服務(wù),何嘗不可?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過去大家到大陸參觀,都是“白天逛廟,晚上睡覺”,可見得寺廟對觀光業(yè)的重要性。但是有關(guān)寺廟的介紹,有的旅行業(yè)者并不了解,假如佛教里能有人發(fā)心帶團、帶隊。
在佛教史上,許多有名的大德們?nèi)缢宕闹钦叽髱、明代蓮池大師等,他們對建造放生池、放生園,施行放生,都非常熱心提倡。智者大師經(jīng)常購買沿海一帶的地辟建放生池,并開講《金光明經(jīng)》,闡揚慈悲精神,因而感化當?shù)匾圆稘O、打獵為生的民眾,讓他們不再殺生而轉(zhuǎn)業(yè)。
我認為儀式并不重要,放生的目的、意義卻很重要。有時為了舉辦放生儀式,一些魚蝦在水里都曬死了、鳥雀在籠子里都擠死了,這個典禮對它們來說,有什么用呢?放生只是為它們祝福,讓它們有一個好的未來。如果只是一個祝福的儀式,就應(yīng)該快一點、簡單一點,畢竟生命是很可貴的。
阿育王過去施政暴虐無道,自從皈信佛教之后,他以佛法的慈悲、仁愛治理國家,養(yǎng)老扶幼、照顧鰥寡孤獨,因而受到全民擁護。他很重視國際間的關(guān)系,在印度各地建了很多的佛塔,供奉舍利及供養(yǎng)出家人。
“放人”,即面對窮苦的人,當然是給他一點飲食;他沒有職業(yè)了,就幫他找個工作;家庭里不和諧、經(jīng)濟有困難了,就開導他要“和氣生財”。人與人之間要和平、和氣、和諧,我們要促進人的和諧、和氣,促使全人類都能和平共存,這才是人間不變的道理。
既然寺廟和社會的關(guān)系這么密切,那么寺院可以為社會大眾安排什么活動呢?舉凡禪坐會、念佛會、讀書會這許多活動以外,寺廟還可以為民眾做心理咨商。有的人一時迷茫,一時無明,假如我們能給他一些開導,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guān);這是佛教的出家人,人人要學習的。
出家人推展佛教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就是發(fā)心。你有學問、有專長,不發(fā)心還是起不了作用?偸且晕野l(fā)心,有多少學問、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落實所學、所長。當然,一個出家人的學問如何,是大學或中學畢業(yè),僧團都不會計較,但是既然出了家,至少對佛教的基本常識、宗派概論、佛教歷史要認識、要了解。
佛教的組織成員,包括僧俗二眾弟子。依佛教的制度,在家信徒可以結(jié)婚,過正常的家庭生活,而佛教徒希望用佛教的儀式來完成婚姻大事,這也是很正當、合理的事,佛教應(yīng)該協(xié)助他們完成心愿,對一個有信仰的人而言,這樣的儀式很重要。
「放生」應(yīng)該是針對有生命的個體,哪怕是花草樹木,它雖然沒有心理機能,你踐踏它,它也只有物理反應(yīng),不過也不應(yīng)隨意糟蹋這片大好的草原、美麗的花朵。我覺得世間上一片生機,如果我們都能以一個放生的心態(tài),保全這個世間的生氣,就是保有自己的人格。
過去五宗七派,各宗各派的老師、傳承、著作等,都有專人記錄、分配,等于記載哪一位是校長、教務(wù)長,哪一所學校辦得如何,到后來沒有人寫了,也沒有人談,尤其過去沒有雜志社、電臺之類的文宣媒體,如果再沒有文字記載,這一段歷史就沒有傳承了。
美國社會的傳統(tǒng),每年到了圣誕節(jié)要吃火雞,多少年下來不知道吃了多少?這是對生命的殘殺。但是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有一個小孩用箭射中一只小鳥,這只小鳥身上帶著箭,飛得很辛苦,美國人為了救這只小鳥,于是在報紙上刊登,電視、電臺廣播,全國都在找尋這只小鳥,就是為了救它的性命。
安世高等人,除了本身傳教弘法,也鼓勵帝王信仰佛教。支謙等人,他們是從西土、印度來到中國,在中國當然引起大眾的注意。佛教初傳時,中國的出家人前仆后繼到印度求法,那種「為佛法也,何惜生命」的犧牲、奉獻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唐朝玄奘大師經(jīng)八百里流沙,九死一生,終于抵達印度求法,完成艱巨的弘法任務(wù)。玄奘大師在印度的十幾年間,不但把梵文學精,也把佛法學通了,還著有《大唐西域記》,記錄印度及西域的地理、文化。直到現(xiàn)在,這本書始終被認為對印度、西域的社會、文化發(fā)現(xiàn)有很大貢獻。
目前佛教在推動佛法的力量上還是有限,究竟原因出在哪里呢?出家人保守也是難以推動佛法的原因之一。世間上的人,為了功名富貴而去奮斗,為了職業(yè)、責任、金錢而去工作,甚至于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的兒女、自己的家庭而去勞動。
寺廟和寺廟之間要團結(jié)。雖然佛教有宗派的不同,有想法的不同,有修行方法的不同……,有好多的不同,但是大家都是佛教徒,如果不能團結(jié),佛教就會失去力量。佛光會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不只是在家人要做,出家人之間也要落實。
寺院為信徒主持佛化婚禮,需用的物品如男女雙方交換的信物、結(jié)婚證書、識別證、席位卡、簽名簿、佩花、喜糖等,都要事先準備好,并提醒新人、主婚人、介紹人攜帶印章,在婚禮進行中,由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依序在結(jié)婚證書蓋印后,再頒發(fā)給新人。
佛教是一個很有環(huán)保意識的宗教,佛教不但主張對一切的有情眾生要慈悲、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一切無情也要愛護,例如阿彌陀佛就是佛教有名的環(huán)保專家。他所立下的四十八大愿,成就了沒有污染的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中只有公益沒有公害,只有美好沒有臟亂。
今后寺院應(yīng)該多多推廣“菩提眷屬祝福禮”的活動。從剛結(jié)婚的新人,到白發(fā)蒼蒼的老夫妻,都很歡迎他們來參加。有的人年輕時結(jié)婚,由于種種因緣,或者經(jīng)濟拮據(jù),送禮不夠、沒有好好宴請親友、沒有正式對外宣布,后來總感到有一些遺憾。
很奇妙的,出家人很少生病。我記得過去叢林里住了幾百人,但是都很少聽到哪一個人生病。我想,生病還是有,只不過有的人也不太介意就是了。假如說病痛得很嚴重,尤其像得了瘧疾、風寒,雖然那時叢林沒有什么醫(yī)療設(shè)備,不過有些盡心的寺廟,也會砌個一間房子。
根據(jù)統(tǒng)計,目前不少國家都有自殺人數(shù)逐年攀升的隱憂,尤其在臺灣更經(jīng)常發(fā)生父母強帶兒女一同自殺的案件。請問大師,佛教對自殺行為與道德問題有何看法?星云大師答:中國人說:“好死不如歹活”,但是有些人覺得自己活得沒有意思,所以想要自我了斷。
問:過去一些印度學人請問佛陀一些哲學問題,諸如宇宙有界限嗎?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佛陀大多是一言不發(fā),請問大師這是為什么? 答:你這個問題連佛陀都不回答,卻叫我來代他回答,這是給我為難嘛。ㄐ
今天我要和各位講的題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樣?這個題目不容易加以說明,因為如果我告訴各位人死亡之后很痛苦,大家可能會生起怖畏的念頭,擔心自己死了,遭遇到悲慘的境遇,如此一來反而不能認清死亡這個必然的實相。如果我說死亡之后安祥寧靜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愿”,這是我們最常念誦的《普賢行愿品》里的一句,但是,關(guān)于普賢菩薩發(fā)下的十大愿行,也許我們并不了解。普賢菩薩是華嚴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
阿賴耶識的意思: 「阿賴耶識」是印度的語言,中文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zhuǎn)五趣六道、輪回天上人間
如何才能不見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呢?最要緊的,是要凈化自己的心,凈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種心。1,平等心:就是無分別心,例如佛陀視每一個眾生都如佛子羅睺羅;如果我們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這就是平等無差別的心,
涅槃是我們學佛的人千辛萬苦所希望求得的,一個美好圓滿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歸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義,對涅槃生出種種的誤解。
唐朝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后隱居大梅山。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lǐng)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 ,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
問:念觀世音菩薩圣號,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 答:當然可以!稱念「阿彌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彌陀佛手執(zhí)金臺前來接引,阿彌陀佛沒來,就由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
我們累積的功德可以助我們避免災(zāi)難。認錯謙虛也可以抵銷災(zāi)難。家裡有孩子家裡犯錯了,孩子打他時,就喊爸爸媽媽我知道錯了,父母就打不下去了。人生要學習的很多,學習認錯,低頭,謙虛,才會有進步。懺悔的法水,可以洗滌罪過,也可以消災(zāi)免難。好比一碗水如果抓一把
說到涅槃,一般人以為佛教所說的涅槃,就是死了的意思,這是極大的錯誤。涅槃,又稱圓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凈稱寂。道德完成,就是圓;業(yè)障凈盡,就稱為寂。所謂涅槃、圓寂,它要具備“常樂我凈”四種特性。也就是說,涅槃、圓寂是恒常的,是安樂的,是真我的
明人能護戒,能得三種樂;名譽及利養(yǎng),死得生天上。這首偈語提到守護戒律的三種好處,為什么佛教經(jīng)常強調(diào)持戒呢?其實,一個人想要怎么樣收成,就必須先怎么樣栽種。比方說,想發(fā)財,就必須先布施;想長壽,就必須要護生;希望家庭和睦,就不能邪淫;希望有
唐朝寒山大士的這首詩偈,道出了一個已證悟般若的悟道者心境,就像秋天空中朗朗的明月,映照在碧綠的潭水之上,清涼皎潔,無所染污,沒有東西可以比擬,更不是任何言語所能形容的。有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其實都蘊藏著無邊法界及般若風光
人在經(jīng)過白天的喧囂紛擾、緊張忙碌工作后,到了晚上,萬籟俱寂,一個人獨自享受片刻的寧靜時光,這是人生一大幸福事。但是,如果這個世間完全沒有一點聲音,大地一片死寂,也是一件可怕的事。天地之間,蟲鳴鳥叫,溪水潺潺,甚至風吹樹梢發(fā)出的娑娑聲,都能為人間
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歲月。在這一段漫長的人生里,如何去打發(fā)時間,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樂去打發(fā)時間,打牌、賭博,做無聊的事,來消磨歲月,這實在非常沒有意義。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改變自己人生觀的人事物,有的人因受到一句話的影響,而改變?nèi)松姆较,也有人是受到一個“字”的啟示,而改變?nèi)松木駬瘛?/p>
對聯(lián),起源于五代門聯(lián),為中國傳統(tǒng)的實用文學。長久以來,佛教與中國文化相互影響,對聯(lián)多被佛教界所沿用,而形成特有的寺院文學。寺院聯(lián)語,即寺院里的楹聯(lián)、對聯(lián),其特色在于文辭優(yōu)美,饒富禪機佛理,有的令人會心一笑,有的發(fā)人深省,更有人受其啟發(fā)而引以為
佛教講“三世”,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不只是時間會過去,世間任何東西都會“過去”,“現(xiàn)在”不過是暫時的停留,“未來”的還是未知數(shù)。有人說“過去比現(xiàn)實美麗”,有人說“現(xiàn)在比過去進步”,所謂“白頭宮女話當年”,可見過去確實值得回憶。
參禪,究竟是坐呢?還是臥呢?還是站呢?六祖大師說,禪非坐臥;坐、臥、立都不是禪。所以,六祖大師曾對志誠禪師說:“住心觀靜是病,不是禪。”那么,如何才是禪呢?
古人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篱g上,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么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儒家把‘朋友’定為五倫之一,可見朋友的關(guān)系是有道德倫理可以規(guī)范的。朋友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樂,無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家門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