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文/釋本性 我們有位小佛友,生在佛化家庭,生性慈悲慈善。有次,她父親的朋友,從海外給她帶去若干熊膽以為贈禮,她堅決不收,還勸來人以后千萬別買熊膽。這讓我想起,早先的時候,印尼的朋友送來一些貓屎咖啡,她隨他父親來訪時,我將這轉(zhuǎn)贈予其父,她就力勸其父勿收,使得我與其父現(xiàn)場好不尷尬。不知她為何出了這心斯言此舉。 昨天,福州開元寺舉行一個活動,她代表其家族來拈香。法會后,她懇切地請求我寫篇文章,說談放生與護生的。我問原因,她說:要以此功德,回向給她母親,
流浪,活出生命的奢華 文/釋本性 讀書,旅行,信仰。 走在人生的路上,千里書香。 腳步丈量世界。佛陀之血液,在我的心中流淌。 自中學(xué)起,我就癡迷于旅行,我稱之為流浪。像拉茲之歌:到處流浪到處流浪,命運伴我奔向遠方,到處流浪到處流浪,我沒有約會也沒有人等我前往…… 流浪,在我心中,是生命的誘惑與牽引,她野性、神秘、危險,甚至浪漫! 當(dāng)年,有人為海倫,打一場戰(zhàn)爭;有人為他的心愛圣女,造出了絕世的宮殿,那被泰戈爾稱為“永恒時間面頰上的一顆淚珠”的泰姬陵;有人為了撒哈拉,去了,沒想著
三界無怙,惟戒可持 文/釋本性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大家,皆這么說。可見,規(guī)則之重要。規(guī)則,中國歷史上不缺,西方歷史上更不乏。但遵守的如何,無論東西方,就都要另當(dāng)別論了。 在佛教,特別強調(diào)規(guī)則的重要性。經(jīng)律論被稱為佛法三藏,其中,律藏便是佛教規(guī)則的匯編。佛陀即將滅度的時候,其弟子們哭著請示佛陀:佛陀在世時,我們以佛陀為師,佛陀滅度后,我們以何為師啊?佛陀回答:以戒為師。 戒,便是佛教的規(guī)則。但戒是供人堅守與堅持的,否則,只是條文,便無意義。知戒破戒,則是更糟。有人比喻之為
不為良相,就為良醫(yī) 文/釋本性 世界,有成住壞空。 人生,有生老病死。 佛陀說:人,是個天生的病人。生,意味著死。腐朽,是絕對的。肉體,無法永恒。 針對生老病死,佛陀給出了苦集滅道的妙方。為此,我們說:佛是大醫(yī)王。 人生之外,關(guān)于社會。佛陀說:由于偏離了慈悲與智慧,這不單指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信仰等等,所以,社會雜亂無章,陷入混亂。 為拯救沉淪的社會,佛陀也啟示出了他的路線圖,即慈悲與智慧圓融的轉(zhuǎn)輪圣王,和諧與和平的凈土世間。 中國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
禪悟病苦 文/釋本性 佛教特質(zhì)是禪。 禪講究戒定慧,強調(diào)知行合一。 人生之中,許多事情,不經(jīng)感同身受是不會真正理解的,就如病苦。 佛陀早就說過,人生是苦。生、老、
佛教的養(yǎng)生之道 文/釋本性 信仰何所求,無非是為了: 1、身體的調(diào)和。 2、心靈的康
教育與懲罰 文/釋本性 大慈天下樂,大悲天下苦。 有時,教育為了拯救;有時,懲罰也為了拯救。 從佛陀的立場,懲罰無益,也未免太遲,最好的方法是教育。也因此,有人認為,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以教育代替懲罰,這基于慈悲的原則。 佛教強調(diào):反求諸己。 在佛教看來,衆(zhòng)生還在造業(yè)于惡,自有其因,也與我們教育不夠有關(guān)。首先,作為教育者,我們要反省自己,我們盡職盡責(zé)盡心盡力了沒有。 關(guān)于教育,佛教有許多公案,曾經(jīng),那先比丘與彌蘭陀王有一段對話。 彌蘭陀王:僧侶慈悲為懷,難道該原諒仇敵嗎? 那先
欲到無求品自高 文/釋本性 古語說: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由此可知,欲求是障礙我們純凈,提升的擋路墻。 佛教里有句話:修行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在這,貪嗔癡被列為人生“三大毒”,這三毒會毒倒我們戒定慧,令我們沉迷于顛倒夢想與恐懼畏怖,而三毒之首,便是貪,即欲求。 欲求的對象,密密麻麻、雜亂無章、毫無頭緒,而且千變?nèi)f化、不可捉摸、不可自主,比如:權(quán)位、名利、愛恨、情仇、不老、長生…。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有誰——在此奇跡發(fā)生了?誰的擁有,不只
信仰者的墓志銘 文/釋本性 信仰,沒有墳?zāi)埂?但信仰者,有墓志銘。 冬天就要過去了,春天就要來臨。 清晨,攜香攜花,我們,去到了那里——這埋有小人與君子,葬有平凡者與英雄的墓地。 在墓碑林中,我們緩慢著腳步,因為,擔(dān)心著驚醒了安眠中的你。 我們尋找著,尋找著你的墓志銘。 光陰幾時,匆匆而過,我們,卻一無所獲,既未見你的墓,也未見相關(guān)你的碑。這時,我們才想起,你曾經(jīng)說過: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明月清風(fēng),何勞尋覓;所以,你交待:燭炬成灰,光留世界,山河大地,是其去所。因此,你的繼承者們,把
放過自己 文/釋本性 放過他人不易! 放過自己更難。 20年前,已嘗試放下與他人的恩怨, 今天,卻還和自己糾纏。 當(dāng)年,嚴陽禪師與趙州禪師有一段對話: 嚴陽:修行路上,拋舍一切后,下步該怎么走? 趙州:放下。 嚴陽:已經(jīng)兩手空空,還要我放下什么? 趙州:放不下,就挑起吧! 放下是一種境界,不是一種方法。如是方法,人人可以掌握。 因是境界,就非人人擁有。 曾有人說,放下了,就剎那花開。那么,亦可說,放下,就剎那微笑了。 我很機械,這緣于我低劣的智慧。在我的印象或感知中,放下,就是放下包袱、舍
浪花逐岸魚死沙灘 文/釋本性 你還有夢想嗎? 在敖德薩的海邊,您這么認真地問。 我沒有作直接的回答。 我的視線,轉(zhuǎn)向了海灘。 那是千萬年前的地方,岸、沙、海浪,來回地沖刷、對抗,沒有停息,堅韌不拔。于是,岸,寸草不生,堆積的石如鵝卵,沙,也細如麻,柔軟如綢緞。水,一波進,一波退,反復(fù)循環(huán),既不驕勝,也不餒敗。 當(dāng)我的眼光,投向遠方,那碧藍的海上,有白色的船,紅色的帆,那帆如燃燒的烈焰,在桅桿上,書寫著水手的夢想。 是呀,三軍可奪帥,匹夫卻不可奪志。母雞雖平凡,卻也理想著,有一把糠。
停一下 慢一點 文/釋本性 有一個故事,我一直很喜歡: 富翁見漁夫在沙灘曬太陽,而不去干活,甚感奇怪—— 富翁:你為何不出海打漁? 漁夫:為何打漁? 富翁:賣魚存錢,成為富翁。 漁夫:做富翁有什么好處? 富翁:不用干活,可以在沙灘上曬太陽。 漁夫:我現(xiàn)在就不用干活,就可以在沙灘曬太陽。 是啊,每天每時每刻。我、你、他,我們都在高速地運轉(zhuǎn),飛機在飛,火車在開,輪船在航。我們?yōu)榱怂^我們的目標,一路向前狂奔著,慢不下來,更停不下來。 但事實在告訴我們,我們向前一路狂奔的,并不是我們真正想
《安士全書》是“善世第一奇書”,超古超今,誠為傳家至寶。全書共分四部,包括戒殺之書《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欲;乜瘛;《陰騭文廣義》;《西歸直指》。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歸直指》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xiàn)居士身
每個人晚上睡覺時,從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著,中間起碼有5到10分鐘的時間。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幾分鐘,基本是在妄想與昏沉當(dāng)中度過。這樣帶著妄想睡覺就容易做夢,引起睡眠質(zhì)量越來越差。而學(xué)佛的人,懂得珍惜時間,把握當(dāng)下。
弟子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
我住在烏敏島時,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準養(yǎng)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丟給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處理,于是把門鎖上后就離開。隔天,當(dāng)我把門打開時,它很快的從里面沖出來。我忽然間想起自己把它鎖在屋內(nèi),之后四處查看,卻發(fā)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里不要亂說,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后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說佛教有崇拜的話,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創(chuàng)期,佛教沒有佛菩薩像,僅雕刻蓮花、輪寶等作為佛法的象征。佛陀圓寂前曾經(jīng)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為最高。但是佛弟子們從內(nèi)心尊重他的人格,
現(xiàn)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總是吵架,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了太多惡口的業(yè)所招感的。對于惡語傷人這種惡業(yè),有的人會拿直爽來做擋箭牌,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說“我這個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說什么”,這些其實都是借口。
吸煙,我們是不允許吸的,好像僧人戒律當(dāng)中沒有規(guī)定,但是有沒有相應(yīng)的呢,比如我們這種五辛,吃肉吃五辛,這些擾亂心性,斷大悲種性,我們修學(xué)菩提道,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薩戒里規(guī)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許。辛辣的東西增長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東西,
世尊在《觀經(jīng)》第九觀跟我們開示: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講“八萬四千相好”,這是就大乘而言。講“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是就小乘而言。事實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這是“修因感果”,還是不離開“
這沒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這是我們妄念的產(chǎn)物,實際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白天的清醒仍然還是在夢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夢,在本質(zhì)上并沒有區(qū)別。但往往睡眠的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處在一種休息狀態(tài),然而我們深層意識、獨頭意識還在起作用。所以我們?nèi)绻高^念
很多人都在說,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這種浮躁表現(xiàn)在哪里?不在別處,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我們當(dāng)下的心理狀態(tài)。
《楞嚴經(jīng)》云:“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謂一切圣賢,能轉(zhuǎn)萬物,不被萬物所轉(zhuǎn),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zhuǎn),好似墻頭上的草,東風(fēng)吹來向西倒,西風(fēng)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諸法實相,本自如如,無無明,亦無非無明,無法性,亦無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見?乃眾生拘于習(xí)氣,妄自思議,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開悟,故隨宜而申其說。
如來出世,唯一大事因緣,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佛祖之道,原無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門。諸佛以隨機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時教,無非應(yīng)病與藥,原無實法與人。祖師棒喝,亦是一期方便,為人抽釘拔鍥,解粘去縛而已,皆破執(zhí)之具也
學(xué)佛所應(yīng)修學(xué)的法門,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學(xué);而比此三學(xué)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從信解而成立的,不論在家或出家,若對佛法有真正的認識,便會產(chǎn)生恭敬誠摯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過來而依之修學(xué)。故佛法的基礎(chǔ)在戒定慧三學(xué),而比三學(xué)更要的條件,
孔子《論語》二十篇,第一句說:“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弊诱撸追蜃;曰者,說也。孔子教人將學(xué)過的東西,時常溫習(xí),語默動靜,念念不忘。若所學(xué)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應(yīng),不究竟了。
佛所說法,千經(jīng)萬論,總是要眾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識得心,大地?zé)o寸土。眾生無量劫來,被物所轉(zhuǎn),都是心外見法,不知自性。本來無一物,萬法了不可得,妄執(zhí)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見。
昔日趙州問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州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眾生之心,與佛無二。雖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輪回六道,了無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體,仍然如故,毫無損失。以故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憫其業(yè)障深重,不能直復(fù)本體,故以種種方便,令種善根,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書中,權(quán)實頓漸辨疑之文,須先明權(quán)實頓漸四字,然后再論念佛參禪之為權(quán)為實為頓為漸,則可了無疑義矣。權(quán)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證入,必假多
贊助、流通、見聞、隨喜者、及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依佛菩薩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劬咦悖5冒矘罚瑹o緒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yè),皆速成就。關(guān)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生涅槃?wù)贰<议T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歷劫怨親,俱蒙佛慈,獲本妙心。兵戈永息,禮讓興行,人民安樂,天下太平。四恩總報,三有齊資,今生來世脫離一切外道天魔之纏縛,生生世世永離惡道,離一切苦得究竟樂,得遇佛菩薩、正法、清凈善知識,臨終無一切障礙而往生有緣之佛凈土,同證究竟圓滿之佛果。
版權(quán)歸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權(quán)益,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quán)內(nèi)容!